金融的世界史:泡沫經濟、戰爭與股市

金融的世界史:泡沫經濟、戰爭與股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板谷敏彥
图书标签:
  • 金融史
  • 经济史
  • 泡沫经济
  • 股市
  • 战争
  • 金融危机
  • 历史
  • 投资
  • 经济学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美索不達米亞泥板的借貸記錄到雷曼兄弟事件
貨幣演進下人類的欲望史

    ◎蘇美人發明文字,是出於保存借貸記錄的迫切性;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孕育出銀行、保險業與大航海時代,帶來自由的金融市場;
    ◎國家之間的戰爭打造出股票與債券的基石;
    ◎時至今日,理應獲得進化的國際市場,卻始終陷入通縮、通膨、泡沫經濟的循環。
    ◎從通史的角度鳥瞰金融的世界史,由淺入深、層層剖析當代金融概念的原始樣貌與本質。
    ◎閱讀本書有如撕開一層又一層的包裝,藉此掌握金融史的發展。

  金融,是人類欲望所生的弊端?或是一門睿智的生意?本書從通史的角度,鳥瞰人類用於營生的金融。

  本書作者運用自身豐富的歷史素養和金融財經的專業,依循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輔以各類趣聞、古今輝映,述說戰爭、政治、貨幣、債務、財富與人性,如何共譜數千年來人類金融的歷史,金融制度又如何伴隨人類在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等各領域而臻於成熟之境,被「文明」與「進步」層層包裝,終至眼花撩亂的地步。

  第一章以酒香切入,探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賒購啤酒,金融交易、商業銀行、高利貸如何萌芽於古老美索不達米亞,而世界上最古老的《漢摩拉比法典》如何加以規範。至於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就是當時的「平板電腦」,供交易及帳目核算等經濟活動之用。

  第二章談貨幣的源起。西方世界認為貨幣鑄造源於希臘時代的「獅頭幣」,以鐵鎚敲打基座上的礦材來鑄幣,至今此一方法仍未改變。西元前四世紀的大狄奧尼西奧斯是第一位位利用礦材與貨幣間的價值差額(通貨膨脹手段),來獲取自身收益,從此以這種手段用作國家還債的方法未曾間斷。同樣具啟發性的是巨石幣故事,直到晚近南方島嶼仍在使用巨石幣。在德國成為這些島嶼的統治者後,為了動員當地居民興建道路網,在石幣上以黑筆打叉,便能產生效果,此類似行為發生在1930年代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甚至被認為是經濟大恐慌的元凶。

  第三章討論當代金融市場的主要投資手段──選擇權,此一投資手段源於橄欖榨油機使用權。作者將雷曼兄弟事件比擬為希臘神話的邁達斯國王,終其一生不擇手段地追求財富。第四章討論中世紀宗教信仰對於利息、奴隸貿易的理解與規定。在當時,君士坦丁堡成為歐亞貿易的中繼站,是義大利城邦國家的繁榮基礎。掌握跨境商業網絡的弗朗切斯科.達迪尼,在記帳方式單式會計邁向複式會計,在處理不動產與有形資產時,也運用了現代會計的折舊與攤銷等概念,並將無法回收的債權明確認列為損失。

  第五章述說大航海時代,美洲大陸流入的白銀引發歐洲長期的通貨膨脹,泛稱「價格革命」,今天美股報價皆以八分之一美元為單位,便源自以鉗子和鑿刀將墨西哥銀元對分的歷史傳統。歐洲各國在面對此一新局勢時態度不同,英國亟於開拓新市場,其海事法庭頒發「私掠許可證」給海盜,因而建構了非正規海軍的海盜可襲擊敵國船隊的持續制度,可見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帶有流氓的色彩。

  進入十三世紀,股票交易興起,要成立公司就須獲得政府和國王特許。第六章述說東印度公司與證券交易所,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被認為是現代股份有限公司的鼻祖,後來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基於經營印度殖民而佔有一席地位,相較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單次航海獨立為單一事業,荷蘭東印度公司將21年間所有的航海行為視為一個事業體,其精神類似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現代公司。而世界證券交易所的濫觴,便是交易VOC股票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在英國,由於股票經紀人的惡習惡狀,皇家交易所拒絕其進場,他們只能在附近的咖啡館聚集,即舉世聞名的喬納森咖啡館。

  第七章是國債與保險的源起。1688年以後,英國議會政治獲致成功的要素在於「內閣制」及新穎的「貸款制度」,這就是國債的發明。在此之前,所謂國債並不存在嗎?可以在本章中找到答案。至於保險,《漢摩拉比法典》裡有其原型,勞埃德咖啡館則是現代保險的緣起。

  第八章圍繞在諸如南海公司在內的特許公司,如何在歐洲引起一波波泡沫經濟。1689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對新任英國國王奧蘭治親王威廉一世發動「大同盟戰爭」,後來英國為了緩減大同盟戰爭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所導致的政府債務膨脹,1711年開始進行南海公司的募股,因此開創了現代金融的債務股票化。正當歐洲處於泡沫經濟騷動之際,美國的證券市場萌芽於梧桐樹下與唐提咖啡館。處於遠東的日本,則在鎖國時期的大阪開設制度健全的米穀交易所,而成為全世界最早的期貨交易市場。

  從第九章開始,作者將時間軸拉到近代,從兩位酒鬼牧師的故事帶出投資信託的序曲。法國大革命戰爭讓倫敦成為占盡優勢的金融中心。拿破崙將法國在北美的屬地賣給美國政府,其範圍相當於今天美國領土的23%。大家所熟知的金本位制的誕生,天文學家牛頓是重要推手。國際貨幣體系逐漸成形於拿破崙戰爭後各國的復興,而所需資金都在倫敦市場以發行英鎊計價的債券來籌措。

  在歐洲泡沫經濟最高峰的1720年,英國頒布了《泡沫公司禁止法》,以約束草率籌資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以州為單位進行立法的美國則針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不必像特許公司那樣逐一制定法律,只要登記即可。第十章開始,美國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重鎮,南北戰爭時期愛心國債的銷售,擴大了美國證券投資者的人口規模,並奠定日後美國證券投資業的發展基礎,及革新金融資訊流通效率。到了1882年,道瓊服務公司創立,利用電信和電傳紙帶將股價資訊附加其上,也開始新聞通訊的服務,這就是今天的道瓊工業指數。

  第十一章進入二十世紀,透過日俄戰爭期間交戰雙方決定勝負的關鍵──資金籌措能力,來探討證券交易市場如何成為國際政治外交的手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以英、法兩國為中心,各國在紐約市場發行約20億美元的外國公債,於是國際金融中心從倫敦轉移到紐約。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接下來的戰後處理,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甚鉅,泡沫經濟與通貨膨脹成為創造短暫快感的麻藥,世界經濟大恐慌則標示著人類經濟史走入新階段。在此期間,美國制定了「銀證分離」的法案,不僅支配了日後的華爾街,也影響戰後日本的金融管理。

  第十二章的重點是一戰到二戰的日本,涵蓋證券交易制度、股價指數計算、貨幣制度、投資信託等,文末敘述戰後初期的經濟復興政策與股市熱潮。第十三章進入戰後的世界。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重建,首先是《布雷頓森林協定》,然後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藉此孕育自由貿易體系,並支撐日後日本與西德的復興。在布林頓森林體系下,美元成為霸權貨幣,美國企業開始向全世界進軍,此時期被稱為「黃金六○年代」,在這段時期還發生仍左右當今股票市場的「股息革命」。1971年的「尼克森衝擊」讓全世界變了調,美元貶值引起美國霸權的衰弱與日本長期的經濟停滯,卻促使衍生性金融商品(選擇權、期貨等)金融科技的進步。

  何時日本能走出「尼克森衝擊」下的長期經濟停滯?至今仍困擾著日本政府。第十四章告訴我們日本泡沫經濟為何爆發,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關鍵因素。廣場協議雖未立即引發泡沫經濟,但1980年外國匯率及對外證券投資自由化以降一系列放寬管制的政策,是泡沫經濟的伏流。其中,股價上漲、再次發行債券、取得融資的循環模式,更像是往昔南海泡沫事件的翻版。

  最後一章探討所有投資人都關心的問題:股價預測是否可行?指數型基金與個股孰優孰劣?作者梳理各門派的學說背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巴菲特與詹森的辯論。對於雷曼兄弟事件,作者以正面口吻表示,金融理論固然是一把雙面刃,但負面評價頗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絕不是倒退,而是一場技術革命與進步。

名人推薦

  李為楨(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洪紹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黃紹恆(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張怡敏(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全球贸易风云:从香料之路到数字经济的演变》 导语: 商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驱动力。从古老的陆地贸易网络,到如今无形的数字信息流,全球贸易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扩张、冲突与融合的史诗。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塑造我们当代世界的关键贸易路线、制度变迁以及技术革命,聚焦那些决定了国家兴衰、文化交融的商业力量。 第一部分:古典贸易的黄金时代(公元前500年 – 公元1500年) 本部分聚焦于地理大发现之前,区域性贸易网络如何构建起最初的全球化雏形。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动脉与文化熔炉 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单一的路线,而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复杂网络。我们探讨长安、撒马尔罕和安条克等关键节点城市的作用,分析丝绸、香料、茶叶等商品的经济价值,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宗教(如佛教东传)、技术(如造纸术西传)和疾病传播的深远影响。我们将考察粟特商人、波斯商团等中介群体,如何成为不同文明间的桥梁。重点分析该体系的脆弱性——过度依赖政治稳定和游牧民族的合作。 第二章:印度洋的季风驱动贸易圈 与欧亚大陆的陆路贸易相对,印度洋贸易依赖于精准的季风规律。本章着重研究从东非海岸(如马林迪、基尔瓦)到印度西岸(如卡利卡特)再到东南亚群岛(如满者伯夷)的海上网络。重点剖析香料(胡椒、丁香、肉桂)如何成为驱动这场贸易的核心动力,以及阿拉伯、波斯和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商业意义)商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还将审视伊斯兰商业伦理在这一体系中的整合作用。 第三章:中世纪欧洲的商业复兴与汉萨同盟 从中世纪早期漫长的停滞期中走出的欧洲,商业如何重新焕发生机?本章将深入研究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在十字军东征后对地中海贸易的垄断与创新(如复式记账法、股份公司雏形)。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北欧的汉萨同盟,这个由北方城市自发形成的商业与防御联盟,如何控制了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命脉,以及它在地方经济整合中的非凡成就。 第二章:大航海时代与全球重心的转移(1500年 – 1800年) 技术突破和国家意志如何彻底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 第四章:葡萄牙、西班牙与早期殖民地的资源掠夺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本质上是对香料贸易的“去中介化”努力。本章分析葡萄牙如何利用炮舰优势,在印度洋建立起据点网络(如果阿、马六甲),以及西班牙如何通过麦哲伦环球航行,开辟了横跨太平洋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连接美洲白银与亚洲商品的关键枢纽。重点探讨美洲白银(如波托西矿藏)如何成为全球贸易的早期硬通货,以及这一过程对本地社会结构的毁灭性影响。 第五章:重商主义的兴衰与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国家贸易垄断的时代来临。我们详细审视荷兰和英国等新兴海上强国如何取代了早期探索者的地位。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EIC)并非单纯的商业实体,而是国家权力在海外的延伸。本章将解析特许状、垄断贸易权、建立海外殖民地的商业逻辑,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三角贸易(尤其是奴隶贸易的残酷经济学)积累财富,为西欧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第六章:白银、茶叶与“一枝独秀”的中国市场 清朝早期,尽管自身仍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庞大的内需和对白银的依赖,使其成为全球贸易的“引力中心”。本章探讨欧洲对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的狂热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向中国输入白银(主要来自美洲)来平衡贸易逆差。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如土地兼并、手工业生产)如何被卷入全球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工业革命与全球化的加速(1800年 – 1945年) 蒸汽机、电报和蒸汽船将世界在时间上拉得更近,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不平等。 第七章:工业革命的引擎与原材料争夺战 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工厂对标准化、廉价原材料的需求。本章关注棉花、煤炭和钢铁等关键商品的全球流动。重点剖析英国如何利用其海军和金融优势,强行打开中国(鸦片战争)和拉丁美洲的市场,将这些地区纳入以其为中心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制成品倾销地。自由贸易的意识形态如何服务于既得利益者的商业扩张。 第八章:跨洋基础设施的革命:铁路、电报与金融整合 本章聚焦于通信和运输技术的进步,如何催生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即时”全球市场。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如何重塑航运时间表;跨大西洋电缆如何使得伦敦的金融指令可以瞬间传达至纽约。这一时期的伦敦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金融中心,以及国际结算体系的构建。 第九章:帝国的终结与两次世界大战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战的爆发暴露了全球化体系的脆弱性。战后,旧的殖民体系瓦解,新的民族国家兴起。本章分析凡尔赛体系下的赔款问题如何扭曲了国际支付平衡,以及大萧条时期各国为自保而采取的贸易壁垒(如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如何加剧了经济衰退和国际关系的紧张。 第四部分:战后秩序与数字时代的冲击(1945年至今) 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信息技术如何重塑了贸易的本质。 第十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关贸总协定的运作 为了避免重蹈1930年代的覆辙,以美国为主导建立了以固定汇率和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体系。本章详细解释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如何通过制定规则,促进了战后西方世界的贸易复苏和经济增长。重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在这一体系中扮演的边缘角色。 第十一章:供应链的诞生与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 从“制造商品”到“管理流程”的转变。本章探讨了集装箱化技术如何降低了物流成本,使得产品制造可以被拆解和分散到全球最有效率的地点。分析日本、韩国和后来的中国如何成功嵌入这一“世界工厂”的体系,以及跨国公司(MNCs)如何通过外国直接投资(FDI)来优化其全球价值链。 第十二章:数字贸易的崛起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无形商品”贸易的爆炸性增长(软件、数据、金融服务)。本章讨论数据主权、网络安全以及数字鸿沟等新兴贸易议题。同时,我们也审视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如贸易战、供应链“去风险化”)对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结语: 全球贸易的历史是一部关于连接、创造财富和分配权力的故事。它从不平稳,总是在流动与抵抗中寻求新的平衡。理解这些历史脉络,是洞察当代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板谷敏彥 
 

  1955年出生於西宮市。關西學院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入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後轉戰證券業,任職日興證券期間派駐紐約六年,後來在德勒斯登銀行(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瑞穗(MIZUHO)證券股票總部擔任總經理。之後,開發了日式避險基金。現專注於寫作,著有《金融的世界史:泡沫經濟、戰爭與股市》、《日俄戰爭:籌資的戰役》、《日本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等。

譯者簡介

陳家豪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兼任助理教授,曾赴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訪問研究一年、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交換半年。專攻交通史、企業史與經濟史,博士論文《近代臺灣人資本與企業經營:以交通業為探討中心(1895-1954)》由政大出版社出版,長期於《經營史學》、《經濟論文叢刊》、《臺灣史研究》、《臺灣文獻》、《臺灣學研究》等國內外指標性學術刊物、世界經濟史大會等國際重要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著有《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等。
 

图书目录

譯者序/陳家豪
前言
 
第一章 利息與銀行都出現於貨幣之前
美索不達米亞的「平板電腦」/《漢摩拉比法典》對利息上限的規定/西元前的商業銀行/以牛隻和穀物計息

第二章 貨幣的幻想
大狄奧尼西奧斯的還債方法/紙鈔是中國的發明/日本貨幣的歷史/巨石幣的故事

第三章 亞里斯多德的思想
世界最早的選擇權/亞里斯多德的致富之道/希臘的匯兌商/《羅馬法》帶來財產權確立

第四章 中世紀的宗教與金融
中世紀基督教的主張/伊斯蘭治世的恩澤/費波那契偉大的貢獻/達迪尼文書:充滿活力的地中海世界/會計之父:盧卡.帕奇里歐/創造銀行的功勞:威尼斯的產物

第五章 大航海時代
創業者的時代/從新大陸進口的白銀:價格革命/美元的起源/打造英國繁榮基礎的海盜/再探《威尼斯商人的資本論》

第六章 東印度公司與證券交易所
公司的誕生:特許股票與無限責──特許股票與無限責任/東印度公司/證券交易所的歷史/鬱金香泡沫、喀爾文教派與貪欲

第七章 國債與保險的源起
國債的誕生:財政制度的大幅改革/財產損失保險的誕生:勞埃德咖啡館/紛歧的壽險起源

第八章 密西西比公司與南海公司
處理戰爭債務:南海公司的股票募集/約翰.羅的密西西比公司收購故事/英法泡沫經濟的破綻:資本積累的光與影/法國梧桐樹下/大阪堂島米穀交易所

第九章 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
蘇格蘭寡婦基金與聯合公債/拿破崙與倫敦市場/牛頓帶來了金本位制/國際貨幣會議與貨幣聯盟

第十章 從英國到美國
有限責任制與股市發展的基礎/鐵道與股票市場/南北戰爭與零售銷貨/媒體與道瓊股票指數

第十一章 戰爭與恐慌
日俄戰爭下的國際融資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有價證券的大眾化/威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貨膨脹/股市崩盤與卓別林的《城市之光》/長期投資的幻影與股價反彈/裴科拉聽證會與《格拉斯-史蒂格爾法》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日本金融市場
二戰前的股價指數/二戰前美元對日幣的匯率/二戰與東京股票市場/二戰前日本的信託投資物語/廢墟上兩次股市的熱潮

第十三章 從戰後到尼克森震撼
二戰與紐約股票市場/布雷頓森林協議到GATT/美國的「黃金六○年代」與投報率革命/趕上歐美的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戰後信託投資的興衰與證券業恐慌/尼克森震撼與金融技術

第十四章 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
七○年代的通貨膨脹與雷根總統/廣場協議/一九八七年黑色星期一與流動性/從金融制度看日本泡沫經濟的形成

第十五章 投資理論的發展
技術分析與投資銀行/考爾斯經濟研究委員會與股市預測/隨機漫步理論與效率市場假說/作業研究與資產分配/指數基金/巴菲特VS詹森/攻擊效率市場假說/終局:經濟大穩健時代與雷曼兄弟事件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8572
  • 叢書系列:歷史.跨域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習慣了快速資訊的現代人來說,確實需要一點時間沉澱。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去追溯那些跨越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金融脈絡。但一旦進入狀態,那種知識累積的快感是無可替代的。作者在處理那些複雜的金融工具和國家間的債務轉移時,用了非常清晰的比喻和線索,確保讀者不會在迷霧中迷失方向。它不是那種只在乎「結論」的書,而是非常重視「過程」的分析。例如,某次國際條約簽訂後,資金流向如何影響了新興市場的崛起或衰落,書中都有詳盡的考證。這本書讓我對「全球化」這個詞有了更具體的歷史感,意識到現代的金融體系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無數次的戰爭、崩潰、重組才形成的脆弱平衡。對於希望理解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深層結構的台灣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紮實的歷史底盤,讓你看待國際新聞時,能有更深層的「原來如此」。

评分

這套書的編排極具巧思,它不只是時間軸上的推進,更是在不同地理區域間進行跳躍式對照,藉此凸顯金融邏輯的共通性與特殊性。閱讀時,你會發現某些地區在特定時期展現出的金融投機行為,與其他地區的模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彷彿歷史總是在重複同樣的旋律,只是換了演員和場景。這種跨文化的比較分析,大大提升了本書的格局。我特別喜歡它在探討「泡沫」時,不只停留在經濟層面,更深入探討了當時社會思潮、媒體渲染等文化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將投機推向極致。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讓我對金融史的理解更加立體化。這本書讀起來,不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高層次的對話,不斷地質疑、印證,最終建立起自己對金融力量的理解。它確實是一部需要反覆咀嚼的力作,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自身經歷的增加,而對書中的某些段落產生新的體會,這才是好書的價值所在。

评分

這本《金融的世界史:泡沫經濟、戰爭與股市》光是書名就讓人熱血沸騰了,彷彿能聞到那股金錢與權力交織的氣味。每次在咖啡廳翻開這本書,總會被那種宏大的敘事格局震懾住。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不是那種枯燥的經濟學教科書那套,而是像在聽一個老練的說書人,把過去幾百年來的金融風暴、國家興衰,用一種近乎戲劇性的方式娓娓道來。我特別欣賞它處理「泡沫」這個主題的方式,那種人類集體性的貪婪與盲目,在書中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你看,從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狂熱到近代的網路泡沫,人類似乎永遠學不會教訓,總是在財富的誘惑下集體失智。這本書讓我對歷史的理解不再是單純的政治或軍事演進,而是意識到,背後驅動歷史前進的,往往是看不見的資金流向和投機心理。每次讀到某個國家因為金融操作失誤而走向衰亡,都會讓我對當前的財經新聞有種莫名的警醒感。這不只是歷史書,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風險預警指南,讓人讀完忍不住要檢視一下自己的投資組合,深怕自己也成了下一個泡沫中的犧牲者。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它不會讓你感覺像在啃食一本冷冰冰的經濟數據集。它懂得在關鍵的歷史節點上,聚焦於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讓抽象的金融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例如,書中對特定歷史時期金融家群體的描繪,那些在權力中心遊走、呼風喚雨的影子人物,他們的決策如何牽動數百萬人的命運,讀起來簡直讓人手心冒汗。雖然講的是歷史,但那種人性的貪婪、恐懼、以及短視近利,放到現在來看依然是亙古不變的主題。我特別喜歡它處理「國家信用破產」的章節,那種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引發社會動盪的過程,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歷史的宿命感。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將「股市」這個看似高冷的詞彙,拆解成了一部關於人類集體心理和國家權力鬥爭的史詩。它提供的不是投資建議,而是一種「歷史的智慧」,提醒我們每一次的繁榮背後,都潛藏著崩潰的因子。

评分

老實講,這本書的厚度一開始讓我有點卻步,但一翻開,那種紮實的研究底蘊和流暢的文筆,讓我完全放下了「艱澀」的預期。它不是那種輕薄的「理財雞湯」,而是真正深入挖掘了金融體系是如何與地緣政治、戰爭賠款乃至殖民擴張糾纏在一起的。舉例來說,書中對「戰爭融資」機制的解析,簡直是顛覆我過去對戰爭的認知。戰爭不再只是刀劍相向,更是國家信用和債務的較量。這種結合了宏觀經濟學與歷史事件的寫法,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而本書的作者顯然是箇中高手。讀起來的感覺很像在看一部精緻的歷史紀錄片,畫面清晰,邏輯嚴謹,但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戲劇張力。對於我這種對「大格局」歷史討論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絕佳的思考框架,讓我能跳脫日常瑣碎的金融新聞,站在更高的維度去審視「錢」在人類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每次闔上書,都會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對世界的運作有了更深層次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