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從整體局麵來看,這個歷史時期無疑是一個分裂的時代。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之後,開始齣現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在西晉的短暫統一之後,又齣現瞭南方東晉政權與北方十六國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東晉滅亡後,南方先後建立瞭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在北方,於代北崛起的北魏王朝,至北魏太武帝時,統一瞭北方的廣大地區。這樣,又齣現瞭北魏政權與南朝政權的對立。在北魏統治一百多年後,北方發生瞭分裂。東部建立東魏、北齊政權,西部則建立瞭西魏、北周政權。在北方的軍事對峙中,北周最後戰勝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後來外戚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接著又滅掉南方陳朝政權,結束瞭分裂局麵,實現瞭南北統一。儘管分裂是這個時期的整體特點,但是社會並沒有停滯不前,還是錶現齣發展的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麵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
這個時期實行瞭諸多不同於前代的製度。曹魏建國時,中央政府開始有瞭尚書臺、中書機構和門下機構的設置,並在國傢的政治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西晉以後,這些機構仍繼續完善。東晉、南朝,基本上沿襲西晉的製度。北魏政權建立後,也模仿晉製和南朝官製,建立瞭鬍漢雜糅的官製。在孝文帝改革後,則改行與南朝大體相同的官製。實際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設置的中樞機構,正處於從兩漢「三公九卿」製過渡到隋唐「三省六部」製的歷史階段。另外,曹魏時期也開始實行九品中正製,以確保政府官員的來源。可是,在九品中正製實行時,世傢大族的勢力也在不斷地發展。這些世傢大族不僅在任官上具有優先權,還控製瞭各地方中正官的任職,進而操縱人纔的品級和選舉,經過西晉至南北朝的發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麵。不過,隨著門閥製度的腐朽,九品中正製暴露的弊病也越來越多,隋朝建立後,終於廢止這種選舉製度。
由於東漢末年以來的戰亂破壞,魏晉以後,各政府都實行瞭相應的田製,來保證農業的發展。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麵對大量人口流散、死亡,大片土地荒蕪的局麵,通過推行屯田製,讓勞動力和土地能夠妥善結閤。屯田製的實行,不但解決軍糧的供給問題,也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曹魏的屯田製在其統治後期開始廢除,東吳的屯田製則在西晉滅吳後纔完全消失。西晉時期,國傢在原來屯田製的基礎上推行占田製,讓勞動力與土地能夠更有效地結閤,對農業生產起到推動的作用。西晉滅亡後,占田製並未立即廢止,東晉、南朝以及北方十六國都有實行這種田製的蹤跡。北魏時期,國傢開始推行均田製。均田製規定瞭授田的數量和土地的還授方式,保證瞭自耕農生產的穩定。在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依然實行均田製,隻是授田的數量與具體的做法略有改變。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製影響瞭隋唐田製,實際上,隋唐時期推行的均田製,正是發端於北魏的均田製。
漢代兵農閤一的徵兵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遭到破壞,開始朝兵農分離的方嚮發展。曹魏時期,國傢開始實行世兵製,為服兵役者單立戶籍,形成所謂的兵戶。這些兵戶稱為世兵,社會地位很低,隻能世世代代為兵。西晉、東晉、南朝,雖然還有其他的士兵來源,但是世兵製一直存在,還是保證士兵來源的主要方式。北魏建國初期由於實行部落兵製,因此軍隊主要由拓跋鮮卑人組成。不過,在北魏發展過程中,由於對兵員的大量需求,依然實行兵戶製,並成為士兵的重要來源。在西魏、北周實行府兵製後,原來世兵製開始被打破。當時充當府兵者很多是來自均田上的農民,因此府兵製開始與均田製結閤,逐漸形成兵農閤一。從曹魏時期開始齣現的兵農分離製度,至此又逐漸退齣歷史舞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與動盪,固然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所影響,但當時的社會經濟並非因此停滯不前,依然有較大的發展,最明顯的就是江南經濟的發展。永嘉之亂以後,眾多的北方人口南遷,不僅使江南人口增加,也將北方先進的農業技術帶到南方。當地農民與南渡的北方農民共同耕耘,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明顯增加。三吳一帶成為糧食的主要產區,有「今之會稽,昔之關中」之說。襄陽地區也是糧食的重要產地。生產的發展,促使東晉、南朝商業的活躍。由於商業的發展,這一時期齣現瞭建康、京口、山陰、壽春、襄陽、江陵、番禺等一些大型商業都會。隋唐時期,國傢經濟重心能夠南移,正是以這一時期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麵並未阻礙文化的發展,反而使文化領域齣現異常活躍的景象。這個時期,玄學開始齣現,並影響瞭一大批士人;佛教也得到廣泛的傳播,在社會上層和下層擁有數量眾多的信奉者;道教被改造為適應統治者和世傢大族需要的宗教,在社會中產生瞭很大的影響。當時史學、文學和藝術呈現繁榮的景象。這段時期樂舞也有明顯的發展,中原地區原來盛行的華夏雅樂逐漸衰落,「龜茲樂」、「西涼樂」取代瞭原來雅樂的地位。與此同時,南方的清商樂舞也傳播到北方。樂舞逐漸形成南北融閤的局麵,齣現瞭一種具有嶄新民族風格特點的樂舞。
民族大融閤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從西晉末年開始,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後進入中原,並建立政權。內遷的少數民族貴族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實行民族壓榨和軍事掠奪的措施,對漢人進行殘酷地屠殺。不過,中原地區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也勢必讓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製度麵臨不相適應的矛盾,迫使他們或遲或早地走上「變夷從夏」的道路。這種「變夷從夏」的措施,讓內遷的少數民族與漢人的聯繫密切起來。這種趨勢的齣現,也是北魏時期民族大融閤的開端。北魏時期,民族融閤進一步發展。拓跋鮮卑的勢力嚮中原發展後,人口很少的鮮卑人反受人口眾多的漢人包圍。漢人的先進文化對鮮卑族產生重大的影響。孝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和生活習俗上的改革,加速瞭民族大融閤的進程。北方地區民族大融閤,固然對國傢政權的漢化措施起到推動作用,但是長期以來,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生產上的結閤,則是民族大融閤實現的基礎。北魏、北周和北齊都實行均田製,更促進瞭受田的各族人民在生產上的密切聯繫,推動瞭各民族的融閤。經過十六國、南北朝長期的歷史過程,這些少數民族已經與漢民族完全融閤。因此,到瞭隋唐時期,就再也找不到內遷少數民族活動的記載瞭。民族大融閤的實現,使漢族接受瞭其他少數民族的新鮮成分,所以在經濟、文化上不僅沒有衰落,反而變得更加興盛,充滿活力。北方民族大融閤的實現,正是強盛的隋唐大帝國齣現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本書的寫作宗旨,既要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發展的整體趨勢,也要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以及影響後世的重大歷史事件、典章製度和文化宗教等做扼要的闡述,進而展示這一歷史時期豐富多彩的內容。然而,要寫作一部涉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方方麵麵的著作是有諸多睏難的。一方麵由於這段歷史本身的紛亂和複雜;另一方麵,也受到我本人對這段歷史研究視野的限製。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先學們對這段歷史做瞭諸多的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為本書的寫作提供瞭很好的藉鑑。本書寫作過程中努力參考和吸收諸位先學和同行的研究成果,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本書纔得以完成。儘管我力求能夠較好地展示齣這一歷史時期的複雜、多變的歷史麵貌,可是,由於為學術功力所限,多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所以,希望讀者提齣批評意見,使我能夠獲得諸多的寶貴啟示。
張鶴泉
二○○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