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隨書附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包)

成為文化知識家:帶孩子探索文化資產場所的奧祕(隨書附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榮芳杰
图书标签:
  • 文化探索
  • 亲子教育
  • 文化遗产
  • 博物馆
  • 文化知识
  • 儿童教育
  • 学习包
  • 户外教学
  • 家庭教育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國中小課程規定要介紹臺灣文化資產、高中階段必須嘗試「探究與實作」的多元化教學,在校教師如何設計教案搭配實地場域進行教學?
 
  #當父母帶著子女去到各種文化產業園區時,可不可以在打卡拍照、吃冰棒逛市集之外,加入一點有文化內涵的小遊戲?
 
  #當導遊、解說員介紹各地古蹟遺址或是重要廟宇的宗教信仰時,除了單向講述歷史故事,能不能還有教與學的雙向互動?
 
  「親近文化資產,感受時間的力量,認識這塊土地上曾發生的故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策劃。
 
  【這本書講什麼?】
  →透過文化資產教育,讓自己學會更認識自己。
 
  舉凡古蹟遺址、歷史建築、文化景觀……等相關場域,都具有厚實的文化與歷史的價值,從基隆的砲臺到恆春的古城,從八通關古道到阿里山鐵道,從馬祖戰地文化到綠島人權文化園區,從安平古堡到卑南遺址,從糖廠、酒廠、林場到鹽場……,臺灣雖小,但遍布各式各樣展現土地與人民記憶的文化資產,皆散發無比魅力,吸引無數人前往。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看待文化資產的角度,已不再止步於保存與觀看,在到此一遊的旅遊紀錄之外,或許也有「深入了解」的渴求;對文化歷史的知其然之外,或許還有「知其所以然」的追求。
 
  於是,本書提供了多種「經過演練」的方法,既能幫助你更加理解文化資產,也能從中習得設計教學的能力,經由「六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腳到和心到),認識這塊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物,認識自己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乃至於更認識自己。
 
  【這本書給誰看?】
  →在文化資產教育的情境裡,參與者可以分成「教育者」與「學習者」。
 
  再具體一點來說,參觀文化資產的人們可以是攜家帶眷的親子組,也或許是呼朋引伴的旅行團,當然更少不了走出校園的教育單位,這些人可概略分為「家長/子女」、「導覽者/參觀者」、「教師/學生」等組合,這些組合彼此之間正是由「教育」串連起來。
 
  人人都有能力成為文化資產教育的教育者(推廣者),反過來說,人人也都有機會成為文化資產教育的學習者(接受者)。
 
  因此,本書提供了特定類型文化資產場所的教學課程學習單,教育者可直接參考操作,學習者則在獲取文化知識之餘達到互動的趣味,也在遊戲之中思考文化資產的價值。
 
  【這本書怎麼用?】
  →先閱讀書中資料,再操作所附教學課程學習單,之後舉一反三,創作屬於自己的文化資產教育。
 
  所以,本書精選5大「易於參訪」的文化資產類型,加以介紹與說明,另附上7份「易於操作」的文化資產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單,用以搭配書中內容。換言之,在一般參觀模式,閱讀(或攜帶)本書即可;若進入教學模式,便可以延伸運用附件。同時書中亦附有QR code,把學習單檔案與參考答案連結在雲端,開放下載使用──兼顧了「純閱讀」以及「教與學」的需求。
 
  希望藉由本書架構的呈現與引導,讓更多人能體會歷史傳承的意義,為文化資產找到新的親近方式;也期待激發教師與家長等讀者(甚至包含文資管理單位),對文化資產創造出更多元的延伸與詮釋。
 
  成為文化知識家,從使用這本書開始!
 
本書特色
 
  ◎第一本真正意義上「寓教於樂」、「實地互動」的文化資產深度導覽。
  ◎隨書附贈7份學習單,實踐12年國教108課綱跨領域與跨科目的學習。
  ◎適用於教師、家長、解說員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進行文化資產現地教育。
  ◎內文採用12級大字體,戶外閱讀無障礙;豐富的圖表照片,教學容易好操作。  
 
好評推薦
 
  有別於一般以建築本體為主軸的文化資產相關書籍,這本書提供教學者認識文化資產場域的方式、設計文化資產教案的方法,讓教學者能夠將自身的教學專業與文化資產場域融合,帶著學習者一起親近場域,進行現地教學。(陳濟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如果你不認識,你就不會去愛。」這正是文化資產教育更深一層的意義──這種「對過去的體驗」,不僅僅是歷史教學、歷史思考養成的最佳方法,文化資產豐富的環境與體驗素材,更可以作為不同學科的教學媒介,而本書所提供的教案,就包含了社會、自然、藝術與人文、國語、數學等多種科目的應用。(江明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翻轉歷史課本,讓孩子成為探索文化的行腳者 《走讀臺灣地景:從古蹟到街區的深度體驗指南》 書籍簡介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引導孩子從螢幕的彼端轉向真實的世界,讓歷史不再是刻板的文字和冰冷的圖像,而是鮮活、觸手可及的生活經驗?《走讀臺灣地景:從古蹟到街區的深度體驗指南》正是為此而生。這是一本專為親子共學、教育工作者設計的實用手冊,旨在提供一套系統化、富含啟發性的方法,帶領讀者深入探索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場所,將每一次外出都轉化為一場深刻的學習冒險。 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體驗式學習」與「空間敘事」。我們相信,文化資產不只是被供奉在博物館裡的展品,更是活在我們周遭的土地、建築與生活紋理之中。透過本書所建立的框架,父母與教師能夠從容地面對「該帶孩子去哪裡?」以及「去了之後該怎麼引導?」的兩大難題。 深度解析與結構規劃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共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引導讀者從宏觀的文化概念過渡到具體的實踐操作。 第一部:理解我們的文化地圖——從概念到視野的建立 本章首先建立基礎的文化素養認知。我們探討何謂「文化資產」,並將其類型進行清晰的分類——從國家級的歷史古蹟、聚落保存區,到地方政府劃定的文化景觀,乃至於非物質的傳統技藝與口述歷史。這一部分著重於培養讀者「看見」的能力,認識到文化資產並非單一物件,而是一個相互連結的複雜系統。我們將介紹如何運用基礎的GIS概念(地理資訊系統)的簡單類比,讓孩子理解不同文化點之間的空間關係與歷史層次,為後續的實地探索打下理論基礎。內容包含「時間軸的堆疊:解讀一座老屋的年輪」與「空間的對話:從廟宇到市集的功能轉變」。 第二部:主題式探索模組——聚焦臺灣特有文化場域 此部分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我們設計了四個具體的主題模組,每個模組都對應一類臺灣獨有的文化資產場所,並提供具體的觀察重點與引導問題。 1. 「匠心與工藝的殿堂」模組: 聚焦於傳統工藝聚落與技術保存場所,例如製陶村、糖廠、林場遺跡等。引導重點在於觀察材料的運用、工具的演變,以及技術傳承背後的社會意義。我們將提供「追蹤一塊磚的旅程」的實作清單。 2. 「水域與海洋的記憶」模組: 涵蓋港口、漁村、水圳系統與海岸地景。這部分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如何透過觀察防波堤的結構、船隻的樣式,理解不同時期的經濟活動與生活方式的調適。 3. 「信仰與社區的中心」模組: 深入臺灣的宮廟文化、義莊、土地公廟等。重點在於解構宗教儀式中的符號學,以及這些場所如何維繫地方社群的認同感與互助網絡。特別分析不同宗教空間的建築語彙差異。 4. 「產業轉型與空間重生的故事」模組: 針對日治時期留下的官署建築、現代化工業遺址(如菸廠、舊火車站改建區)的轉化歷程。引導孩子思考「空間的再定義」——當一個場所的功能改變後,它的文化意義如何被重新詮釋。 第三部:行前準備與現場實踐工具箱 本章節強調「準備決定體驗的深度」。我們提供一套可操作性極強的工具清單。這不僅是行前打包清單,更是思維工具的準備。 「觀察者筆記」設計範例: 提供不同年齡層適用的觀察記錄表模板,例如繪圖引導、關鍵詞捕捉、聲音地景紀錄等。 提問的藝術: 建立一套「從描述到解釋再到批判性思考」的提問層級,幫助家長從「這是什麼?」進階到「為什麼會是這樣?」。 科技輔助工具的有效運用: 推薦適合用於文化資產現場的App(如AR導覽、歷史照片比對軟體),並強調數位工具應作為輔助,而非取代真實的觀察。 安全與倫理守則: 規範在文化資產場所的參觀禮儀,特別是如何尊重在地的居民與仍在運作的宗教場所。 第四部:深度互動與創造性產出 好的文化體驗需要一個有力的收尾。本章節著重於將現場的觀察與體驗轉化為持久的學習成果。 「迷你策展人」計畫: 指導親子如何將收集到的照片、筆記、物件(允許帶回的)整理成一個主題式的小型展覽,可以是家庭相簿、短片,或是一本自製的「地方誌」。 口述歷史的採集練習: 介紹如何禮貌地與在地耆老或文史工作者進行簡短的訪談,並將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記錄下來。 文化地景的藝術再創作: 鼓勵使用現場材料(如落葉、石子)或繪畫、攝影等媒介,對所見的文化空間進行個人化的詮釋與表達。 第五部:跨域連結與持續深化 最後,本書引導讀者將單次的文化走讀,融入更廣泛的學習體系中。我們探討如何將文化資產的學習與學校的課綱(如社會科、藝術科)進行連結,使其成為真實的案例研究。同時,本書也提供了一份精選的「臺灣文化資產地圖資源索引」,方便讀者進一步規劃下一階段的探索路線。 本書特色總結: 《走讀臺灣地景》的目標是賦予讀者「導覽者」的能力,讓每一次的戶外活動不再是走馬看花,而是有意識、有方法、充滿樂趣的文化探索之旅。它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套鼓勵家庭成員共同成長、建構屬於自己文化記憶的實踐手冊。透過本書,孩子將學會如何閱讀一座城市、一座山脈、一條老街背後所隱藏的數百年故事,真正成為一個對自己生長環境充滿好奇與熱愛的知識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榮芳杰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身兼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監事、臺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臺灣建築史學會常務理事、臺灣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等民間團體職務,並擔任文化部「藝文教育扎根」計畫訪視暨評鑑委員,以及各地方縣市政府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學術研究領域是文化資產教育與詮釋、文化資產管理,積極推廣文化資產應融入當代生活的保存觀念,努力成為一位拉近民眾與文化資產場所之間距離的傳教士。
 
江篠萱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畢業。
 
  大學時期一頭栽入文化資產的領域,同時修習教育學程,因接觸體制外教育,感受到戶外教育的美好。研究所時期開始轉譯文化資產,嘗試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小孩也能了解生硬的文化資產知識。
 
  本書就是第一次工作成果的展示,期望人人都能走入文化資產之中,發掘出文化資產對自己的意義。
 
繪者簡介
 
在地偏好
 
  擅長觀察、記錄複雜的空間與生活細節,再將其轉換成為易於理解的視覺表現,期盼以平易近人的作品讓更多臺灣人理解從小生長的這片土地。曾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雄獅欣講堂、國立成功大學、清大環境教育中心、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等單位合作,合作項目含括地圖繪製、田野調查、插畫創作、課程規劃、駐村研究等多重面向。
 
  FB:在地偏好 Topophilia Studio

图书目录

☆★☆★☆★文化資產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包☆★☆★☆★
【第一間教室】寫下卑南文化人的「石」代故事
【第二間教室-1】熱蘭遮城的前世今生(附故事卡)
【第二間教室-2】大漢據點之消失的謎圖(附任務卡)
【第三間教室】立面立面在哪裡?(附線索卡)
【第四間教室】新竹的守護神──城隍爺
【第五間教室-1】戀煉甜蜜回憶
【第五間教室-2】文資專員實習生

❱❱❱推薦序──
〈讓文化資產場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教室〉───陳濟民
〈人與土地的生命之歌〉───江明親
❱❱❱前言──
〈從對腳下這塊土地的好奇開始〉
❱❱❱導讀──
〈幫助下一代認識自己的由來〉
❱❱❱文化資產教育開課囉
課前說明──五間教室任你選
開課須知──一張圖看懂課程設計

❱❱❱第一間教室:考古遺址
1.為什麼需要認識考古遺址?
2.如何認識考古遺址?
3.直擊考古遺址教學現場

❱❱❱第二間教室:防禦工事與軍事遺產
1.為什麼需要認識防禦工事與軍事遺產?
2.如何認識防禦工事與軍事遺產?
3-1.直擊防禦工事教學現場
3-2.直擊軍事遺產教學現場

❱❱❱第三間教室: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1.為什麼需要認識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2.如何認識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3.直擊西洋歷史式樣建築教學現場

❱❱❱第四間教室:宗教信仰場所
1.為什麼需要認識宗教信仰場所?
2.如何認識宗教信仰場所?
3.直擊宗教信仰場所教學現場

❱❱❱第五間教室:產業文化資產
1.為什麼需要認識產業文化資產?
2.如何認識產業文化資產?
3-1.直擊糖產業文化資產教學現場
3-2.直擊酒產業文化資產教學現場

❱❱❱後記
❱❱❱附錄──
1.文化資產教育與國民基本教育之間的關係
2.參考文獻與網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90712
  • 叢書系列:言無盡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1.4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人與土地的生命之歌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江明親
 
  文化資產場域作為教育資源極具潛力,更能夠發揮重要的影響力,最關鍵的要素,在於文化資產「共時性」(synchronicity)和「共同性」(commonality)的特質。走入文化資產的現場──無論是有形的遺址、古蹟、建築還是舊產業場址,又或是無形的工藝、民俗和表演藝術的生活實踐空間,書本裡的過去不再遙遠,時間中的距離就此弭除,引發對於當時人、物的同理心,更進一步對於有著相同過去的人群產生共感。這種「對過去的體驗」,不僅僅是歷史教學、歷史思考養成的最佳方法,文化資產豐富的環境與體驗素材,更可以作為不同學科的教學媒介──本書所提供的教案,就包含了社會、自然、藝術與人文、國語、數學等多種科目的應用。
 
  《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之初,今日所稱的無形文化資產──傳統藝術,曾經由教育部門主管,直到修法而調整歸屬於文化部門掌理。然而即使文資行政有所調整、保存觀念依時進展,「教育」作為文化資產保存傳承的核心始終未曾改變。2016年更直接修法將「文化資產保存教育」納入條文,並且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為政策、觀念、實踐方法的落實拓展新路。這本難能可貴的新作,就是多年累積的成果。
  
  自2019年起,我持續參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本書作者榮芳杰教授、江篠萱女士進行的「文化資產教育課程發展計畫」以及「12年國民基本教育文化資產領域課程綱要研擬暨課程發展計畫」的諮詢討論,既感動於兩位長期投入文化資產教育的衷心,也欽敬其勇於投入這項需要跨越各種專業隔閡、複雜綿密卻是意義深遠的工作,更看到文資局作為文化部門對這項重要工作的堅定支持,以及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正向回饋。
 
  回想幾年前在馬來西亞檳城訪問非營利組織Arts-ED時,看到老師們帶著不同族群的孩子走出校園,一起去認識歷史悠久的清真寺、天主堂、印度廟,一起嘗試不同的飲食文化,也一起到華人的百年觀音亭採訪。過程中,不同膚色相貌、不同母語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分享各自的文化經驗。Arts-ED曾玉萍執行長這麼說:「如果你不認識,你就不會去愛。」這正是文化資產教育更深一層的意義──除了「共感」,更能對「不同」產生理解與同理心,並且明白同樣的場域,對於不同背景的人群而言可能連結殊異的過去和天差地別的想法──這是文資場域啟發「多元觀點」(multiperspectivity)對話的特質,也是人們得以相互理解、共同生活的憑藉。
 
  文化資產教育,更必然是參與的實踐,無論校園的圍牆裡外,所遇見的知識提供者,不分社會和文化背景都同樣是令人敬重的老師。而在過去的幾年中,許多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經由本書作者與團隊的引介參與了這個過程,為文化資產進入教育現場激發了光亮。期待這本書,使這光亮更為擴散而悠長。如本書作者所言,您的參與,將為我們的下一世代「點燃一把火」,同時,也將燃亮這片我們共同鍾愛的土地。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吸引人,色彩鮮明,給人一種溫馨又充滿探索感的氛圍。我特別喜歡那種融入在地文化元素的插畫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本書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強調親身體驗。身為家長,我總是在想,怎麼才能讓孩子對身邊的歷史和文化產生真正的興趣,而不是枯燥的背誦。很多時候,我們帶孩子去廟宇或老街,大人自己都覺得「看完了」,但孩子可能只是走馬看花。這本書似乎提供了一個不同的切入點,它不只是告訴你哪裡有好玩的景點,而是著重在「怎麼玩」才能讓這些地方的故事「活」起來。我猜測,書裡可能提供了很多引導性的問題和活動建議,讓大人和小孩都能從觀察者的角度,變成探索者。這點非常重要,因為知識的吸收,如果沒有結合生活經驗,很快就會被遺忘。光是從書名和包裝就能感受到出版者的用心,他們顯然理解現代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試圖搭建一座連結傳統與現代的橋樑。我蠻期待它如何在實用性和知識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親子共學的過程充滿樂趣。

评分

我關注到書名中提到「現地教學課程學習包」這一點,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給予高度肯定。這顯示了編者不只是想提供理論上的指導,而是真正想把這套方法論「落地」。我推測這個學習包可能包含一些可列印或可重複使用的素材,例如觀察紀錄表、角色扮演卡,甚至是簡單的材料包,用來重現某些文化工藝。這種「帶著走的教室」概念,是現代教育趨勢的體現。重點是,它必須設計得足夠彈性,能適應台灣各地不同的文化場域。無論是南部的閩南老屋、東部的原住民部落,還是北部的日式建築群,這套方法論都應該能適用。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範例,展示如何將同一套探索框架,應用到截然不同的文化場景中,那就證明了這套方法的強大生命力。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套可持續運用的親子教育工具。

评分

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期待,因為「寓教於樂」的拿捏非常困難。做得太學術,孩子會抗拒;做得太兒戲,大人會覺得浪費時間。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如何處理不同年齡層孩子可能產生的學習差異。畢竟,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對「文化資產的保存意義」的理解,跟高年級生絕對不一樣。如果書中能針對不同年齡段設計出適合的提問和活動,那就太棒了。例如,針對小小孩,可能是顏色、形狀和重複性主題的遊戲;針對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深入探討材質、工藝和歷史背景。另外,我也很好奇,書中在介紹這些場所時,有沒有盡量選擇一些比較貼近生活、容易到達的場域,而不是清一色都是國家級的重點古蹟?畢竟,真正的文化教育,是從自家巷口的土地公廟開始的。如果它能提供一個「由近而遠」的探索地圖,那對我們這種忙碌的雙薪家庭來說,簡直是救星。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親子共讀書百百種,很多都是走馬看花,標榜親子共學,結果內容深度嚴重不足,對大人來說像在看兒語繪本,對小孩來說又有點艱澀。我比較注重的是,這類書籍能不能真正引導孩子建立起對「在地性」的連結感。畢竟,文化資產不只是故宮裡的古董,更是我們每天踏著的土地、呼吸的空氣。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教會家長如何解構一個地方的歷史脈絡,讓孩子理解為什麼這個石頭房子這麼特別,為什麼這個習俗流傳了這麼久,那它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它能打破傳統的「導覽手冊」模式,轉而採取一種更像偵探遊戲的引導方式。舉例來說,教我們如何從建築的細節中解讀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者如何從一個小小的文物中推敲出整個時代的變遷。這種「微觀到宏觀」的學習路徑,對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和觀察力是極為有益的。我希望它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學習方法的傳授。

评分

這本書的潛在價值,我認為在於它對「體驗式學習」的重視。現在的小孩被螢幕綁架得太厲害,要讓他們放下手機、走出去,並且在戶外活動中保持專注力,是非常大的挑戰。一本好的工具書,應該能提供足夠的「誘餌」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我猜測,它應該會提供一些「任務清單」或「尋寶地圖」之類的東西,讓每次出遊都變成一個明確的目標導向活動,而不是隨意的散步。這種結構化的引導,對於提升孩子的參與感至關重要。而且,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小知識點」,像是「你知道嗎?」的窗格,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與該地點相關的有趣歷史人物或奇聞軼事,那將能極大地提高閱讀的樂趣。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探索文化資產不是在完成作業,而是在解鎖世界的秘密。這種「主動學習」的動機,是任何填鴨式教育都無法比擬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