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書的時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它「第三版」的更新內容,希望能夠納入近年來社群媒體、演算法與資訊戰等熱門議題。然而,實際翻閱後,發現所謂的「更新」似乎隻是在既有的框架上做瞭微調,核心的理論討論仍舊停留在幾十年前的「大眾傳播」階段。對於「數位傳播」的轉變,處理得非常保守且敷衍。書中對於閱聽人主動性的討論也相對薄弱,總給人一種「訊息發送者決定一切」的舊思維。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媒體社會學的讀者,我認為當前的傳播環境已經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書若不能緊跟時代脈動,其參考價值就會大打摺扣。印刷的油墨味有點重,放在臥室裡放瞭好幾天纔敢放心閱讀,這點大概是颱灣印刷業普遍的問題,但對於讀者體驗來說還是有點扣分。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實在是太過於「精簡」瞭,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覺得少瞭點什麼。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比較抽象的傳播學概念時,圖解似乎沒有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而更像是為瞭「圖解」而圖解。內容上,對於一些經典理論的介紹,深度和廣度都有待加強,對於想要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可能得再找其他參考書來輔助。書中的案例分析也比較偏嚮於傳統的傳播模式,缺乏對當代數位媒體和社群網路現象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的時效性稍微有點落後瞭。整體來說,如果你是初學者,想快速瀏覽一下傳播學的基本輪廓,或許可以當作入門書,但若想掌握紮實的理論基礎,恐怕還要多方涉獵纔行。書本的裝訂和紙質摸起來還算可以,但內頁的印刷清晰度偶爾會有模糊的情況,這點希望未來修訂版能有所改善。
评分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確實提供瞭許多入門的概念,對於完全沒有接觸過傳播學的讀者來說,或許能建立一個初步的骨架。然而,問題齣在於它將「入門」與「膚淺」畫上瞭等號。裡頭使用的術語解釋得雖直白,卻常常犧牲瞭學術的精準性。舉例來說,對「符號學」的闡釋,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比喻雖然貼近生活,但對於理解索緒爾或皮爾斯的核心思想幫助不大,反而容易讓讀者產生誤解,以為傳播理論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個人認為,好的科普書應該是「化繁為簡,而非簡化複雜」。這本書顯然偏嚮後者,使得原本就充滿辯證性的學科,被過度簡化成瞭一套套標準化的公式。若要深入研究,這些「圖解」反而會成為思考的枷鎖,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去圖解化」纔能抓住理論的本質。
评分坦白講,這本「圖解」係列的書,在颱灣齣版界其實很常見,但真正能做到「圖文並茂、深入淺齣」的卻是少數。這本也不例外,它在試圖用圖像來簡化複雜理論的同時,反而削弱瞭文字本身的邏輯性和嚴謹性。例如,在解釋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時,圖示的呈現方式讓我一頭霧水,無法真正理解其核心的「媒介化社會」概念。作者似乎過於依賴視覺符號,卻沒有花足夠的篇幅在文字的梳理上,使得整個論述顯得零碎且跳躍。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結構清晰、論證嚴密的教科書,這本書的風格對我來說,顯得過於輕浮,缺乏學術的厚重感。對於想準備專業考試的學生來說,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絕對是不夠的,它更像是一本給大眾科普用的速讀材料,而非嚴謹的學術專著。
评分從排版風格來看,這本書似乎是想走「輕量級」的路線,字體選擇較大,行距也拉得比較開,給人一種閱讀起來很輕鬆、沒有壓力的感覺。這種設計在通勤的捷運上或許是好事,但對於需要在書桌前長時間專注的學術閱讀者來說,這種過度的留白反而讓資訊密度顯得不足。書中引用的文獻列錶也顯得有些單薄,很多重要的當代學者名字都沒能齣現,這讓我對作者的學術視野產生瞭一絲疑慮。總結來說,這是一本定位略顯尷尬的書: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內容不足,對於入門者來說深度不夠。它可能適閤放在咖啡廳的書架上,作為一個「看起來有在學習」的裝飾品,但若真想從中獲得實質性的學術養分,我會推薦去圖書館藉閱更紮實的碩博士教科書,或許會更符閤颱灣學術界對嚴謹性的要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