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修訂二版)

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民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医疗史
  • 生命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疾病史
  • 修订版
  • 历史学
  • 健康
  • 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過天人合一的生命宇宙觀,揭開古代中國醫學的神祕面紗!

  王莽在長安大興土木,竟然是為了讓女兒生育順利?
  新生兒的胎胞如果沒有埋在特定方位,會導致不幸?
  今日常見的艾灸,跟遠古的「天火」信仰又有什麼關聯?

  中國古代的醫學內涵,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神祕。如今看來迷信荒誕的醫方數術,卻反映出前人深信不疑的身體理論與萬物運行的宇宙觀。而古代中國醫學與文化彼此密不可分、交互影響的獨特性也由此展現。

  「生命史學」即是一段建構醫學體系以及文化內涵的過程。本書從中國醫療史上的幾個議題出發,透過社會風俗、醫療技術、臨床病徵的探討,叩問「什麼是生命?」的核心命題。並期待藉由探索個體生命觀與整體文化不朽活力,將歷史學普及於大眾的內在與生活。
 
文明之河上的生命絮语:一部透视社会、权力与日常的中国通史 本书以宏大的视野,超越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王朝更迭、政治权谋的线性叙事,转而将目光投向了构成历史的基石——生命本身。它不是一部聚焦于某一时期的断代史,也不是一部侧重于单一领域的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却又独立成章的专题研究,勾勒出一幅流淌着血肉、瘟疫、生育与死亡的中国历史长卷。 全书的叙事脉络,并非沿着帝王将相的轨迹铺陈,而是围绕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生存”与“繁衍”的集体反应与制度构建展开。从上古洪荒时期对自然力的敬畏与抵抗,到秦汉帝国对人口资源的初步管理;从魏晋南北朝的士人精神困境与疾病的蔓延,到隋唐盛世的商业繁荣与卫生观念的萌芽;再到宋元时期城市化加速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与知识体系的重塑;直至明清社会结构定型后,家族伦理、生育政策与地域性瘟疫的深刻互动,无不被置于审视的焦点。 第一部分:秩序的建立与身体的归属——早期国家的治理范式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国家机器如何将“生命”纳入其管理的视野。重点并非在于军事扩张,而在于如何通过赋税制度、土地分配与徭役设计,间接地影响了民众的平均寿命与生育率。 核心议题一: “人丁”作为核心资源。书中细致分析了周代井田制与秦汉郡县制下,户籍制度的演变如何塑造了国家对“活的劳动力”的计量标准。这种计量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减,更隐含了对生命价值的社会化定义。例如,对逃亡人口与隐匿户的严厉惩罚,反映出国家对个体生命控制权的绝对诉求。 核心议题二: 早期医疗思想的社会根基。不同于后世精细的方术,早期关于“病”的解释往往与社会秩序的失衡、祖先的旨意或天象的变异紧密相连。书中将古代的祭祀、巫术与早期医学实践(如砭石、导引)视为一种社会心理的稳定机制。疾病的出现不仅是个体的不适,更是对社群和谐性的挑战,因此,应对疾病的方式,往往是社会权力重塑的过程。 第二部分:流动、碰撞与知识的重塑——中古时期的变局 中古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动荡与融合,这为生命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断面。本书将此阶段的重点放在了人口的迁徙、文化的交流与医学知识的专业化上。 核心议题三: 瘟疫与士人的精神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和瘟疫(如史载的“伤寒之厄”)对士人阶层的心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书中探讨了“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以及玄学思潮的兴起,是否与面对死亡的无力感和社会结构崩溃的焦虑有关。这部分强调,在生命无法自主的时代,哲学和美学成为了抵抗虚无的一种方式。 核心议题四: 佛教的传入与生命的关怀。佛教带来了“轮回”与“因果报应”的观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对痛苦与死亡的态度。书中分析了佛教寺院在救济、施粥、收敛尸骨等方面扮演的“非国家”社会保障角色,以及它如何在民间层面推广了更具慈悲色彩的生命伦理,这与儒家强调的伦理纲常形成了有趣的张力。 核心议题五: 城市化与公共卫生的萌芽。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与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传染病的传播风险空前加大。本书考察了唐代长安、洛阳等大都市中,政府尝试设立的隔离措施、义仓制度,以及城市居民对于清洁用水和垃圾处理的民间共识,探讨了早期城市化在孕育现代公共卫生概念方面的早期尝试。 第三部分:精细化的管理与伦理的深化——宋元至明清的转型 进入晚期帝国时期,随着经济的精耕细作、人口的剧烈增长以及家族观念的巩固,生命史的书写进入了更加精细化和地方化的阶段。 核心议题六: 生育的压力与社会控制。明清时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本书详细剖析了“光宗耀祖”的家族责任如何转化为对生育数量和性别的严格期望。通过对宗族族谱、乡规民约的梳理,揭示了溺女婴、节育(或反节育)等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与社会压力。这不是单纯的道德审判,而是对特定生产关系下生命繁衍策略的解读。 核心议题七: 医案背后的社会阶层。宋代以后,随着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医案记录变得更加详尽。书中对比了宫廷御医的诊疗记录与民间郎中的经验积累,分析了不同阶层在疾病面前所能获得的资源差异。士大夫对养生术的推崇,与底层农民对简陋草药的依赖,构成了鲜明的社会横截面。 核心议题八: 灾害的记忆与知识的传承。本书特别关注地方志和碑刻中对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灾情记录,更是地方社会在巨大冲击下如何动员资源、重建秩序的活历史。每一次大灾难的平息,都伴随着新的知识(如抗旱技术、水利工程)的沉淀和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检验。 总结:连续性中的断裂与“人”的视野 全书的最终目标,是将“生命”从抽象的人口数据中解放出来,还原为一个个有感知、有需求的个体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存挣扎与适应。它力求揭示,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结构,其实建立在无数次微观的生命决策、疾病的爆发与繁衍的努力之上。通过这种“向下看”的视角,我们得以理解中国历史深处的动力,并从中洞察现代社会在面对公共卫生、人口结构变化时的历史回响。这部历史,是对中华文明持久生命力的深刻致敬,也是对所有无名者的集体记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建民


  1962年生於臺灣省屏東縣,1980年代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前後十五年,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1998)、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客座副教授(2002~2003),並執教於清華大學與臺北大學。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領域主要要為中國「古典醫學」的重建與反思,代表作品有《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近世中醫外科「反常」手術之謎》、《扁鵲別脈――反思中國早期醫學的歷史》等專著,及相關論文數十篇。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研究人員著作獎」(1998)、「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傑出論文獎」(2001)、第三屆「大象優秀科技史論文獎」(2001)、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09)等榮譽。
 

图书目录

修訂二版說明
代序 余英時先生
自序:古典醫學的臨在
圖片目次
第一章    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第二章    艾灸的誕生
第三章    考古發現與任脈學說的再認識
第四章    王莽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
第五章    漢代「移病」研究
第六章    中國古代「禁方」考論
第七章    馬王堆漢墓帛書「禹藏埋胞圖」箋證
第八章    明堂與陰陽――以《五十二病方》「灸其泰陰泰陽」為例
第九章    《本草綱目˙火部》考釋
後記――念茲在茲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4953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7.2 x 23.2 x 2.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修訂二版)》**,我就忍不住想探討一下,近幾十年來,台灣學術界對於歷史書寫的「再定位」這件事。傳統的史學研究,總是在權力結構、政治變革、經濟基礎這些宏觀敘事下打轉,好像人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個符號,沒有體溫,沒有疼痛。但這幾年,越來越多學者開始把目光從宮廷的紅牆內,轉向民間的柴米油鹽,轉向身體的真實感受。這本書光是標題就給了我強烈的信號,它似乎暗示著,要理解一個社會的脈動,或許我們得從最基礎的「活著」這件事去著手。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力,去挖掘那些過去被忽略的邊緣檔案——可能是地方志裡的疫病記錄,甚至是科舉考試中對特定健康狀況的描述。這類型的研究,最迷人之處就在於,它挑戰了我們對「大歷史」的僵化認知。當我們不再只關注皇帝換了誰,而是開始去思考,在某個朝代,一場瘟疫如何改變了農作物的種植方式,或者某種民間偏方如何成為社會信任的基礎,歷史的立體感就瞬間出來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不同於傳統史觀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歷史是如何被「身體力行」的。

评分

這本《生命史學》的「修訂二版」這幾個字,其實很有意思,它代表著知識積累的沉澱和觀點的再校準。通常一本學術著作能出到二版,說明它在學術圈裡已經累積了一定的討論基礎和影響力。我個人對於「醫學史」與「社會史」交叉領域的研究一直抱持著極大的興趣,因為這塊拼圖,往往是拼湊古代社會結構最細膩的部分。你想想,在沒有現代公共衛生體系之前,一個人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那時候的「醫療」,其實遠遠超出了「看病」的範疇,它包含了宗教信仰、風水地理、家族倫理,甚至是階級差異。富貴人家的醫療資源和底層百姓的偏方之間,存在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而這道鴻溝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社會分層指標。我很好奇,作者在修訂的過程中,是擴大了對哪些群體的關注?是更深入地探討了女性在生育和疾病中的角色?還是更細膩地分析了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在面對疾病時的文化差異?如果能透過醫療的鏡頭,精準地捕捉到這些社會張力,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面,更像是給了我們一把鑰匙,去解讀那個時代人們內心的不安與希望。

评分

每一次接觸到深度的地方史或社會史研究,我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考古挖掘。這本書的書名,強烈暗示著它試圖搭建一座橋樑,連接起宏觀的歷史大敘事與微觀的個體遭遇。從「醫療」這個切口來看中國歷史,最大的挑戰在於資料的稀缺性和碎片化。不同於帝王家譜或官方文獻,古代的病歷、醫案往往散落在各種筆記、地方文獻的夾縫中,極難整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克服這些田野與文獻上的困難,建構出一個有說服力的論述框架的。特別是「修訂二版」,我猜測作者可能針對過去的某些論點進行了修正或深化。例如,對於「陰陽五行」等傳統醫學理論,他們是以批判性的現代視角解讀,還是嘗試還原其在當時社會語境下的功能性與合理性?這種處理方式,直接決定了這本書的史學立場。如果它能成功地將中國歷史的演進,嵌入到人類身體面對疾病這一共同挑戰的脈絡下,那麼這無疑是一次極為成功的知識重構。

评分

談到台灣讀者對中國歷史的閱讀習慣,我們總是在尋找一個與自身經驗對話的錨點。對於我們這些在特定政治和文化氛圍下成長起來的人來說,歷史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身份的建構。因此,一本從「醫療」這個最貼近生命本質的角度切入的中國史,自然有其獨特的吸引力。它提供了一種「去政治化」的可能,讓我們得以避開那些高懸於上的意識形態爭論,直接進入到「人如何活下去」的原始命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展示,在那些動盪的年代,醫療知識是如何流動、傳播,甚至是被扭曲的。它是如何跨越山河、融入地方習俗的?在這個「修訂二版」中,作者或許也納入了更多近年的考古發現或文本解讀,特別是關於「術數」與「醫術」之間界限的模糊地帶。如果能看到醫療知識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消費」差異,或許更能理解當時社會的細微結構,而不是籠統地用「封建」來概括一切。

评分

光是「生命史學」這個提法,就足夠讓人思考很久,它和我們熟悉的「人口史」或是「公共衛生史」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前者聽起來更著重於個體經驗與生命歷程的細微描摹,後者則較偏向於量化統計或政策分析。如果這本書的重點真的在於「史學」,那麼它必然不滿足於單純羅列醫案或藥方。我預感這本書的論述核心,可能會圍繞著「規範」與「實踐」之間的拉扯。國家試圖建立的「標準健康觀」和民間流傳的「在地實踐」之間,總是有摩擦。例如,古代的禁忌、禮儀、飲食習慣,很多其實都是一種隱性的健康維護機制。作者會不會試圖從這些「非正式」的醫療行為中,重建一套屬於古代中國人的「生命哲學」?這比單純研究某個名醫的醫術高明與否要深刻得多。我期待看到它如何處理那些「失敗的醫療」——那些無法治癒的疾病,那些被社會遺棄的病人,因為只有在極端狀態下,我們才能真正看清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底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