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用語220:收錄最新天文資訊 了解宇宙220個重要關鍵詞  人人伽利略32

宇宙用語220:收錄最新天文資訊 了解宇宙220個重要關鍵詞 人人伽利略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本Newton Press
图书标签:
  • 天文學
  • 宇宙學
  • 科普
  • 伽利略
  • 關鍵詞
  • 天文資訊
  • 宇宙知識
  • 科學
  • 閱讀
  • 人人伽利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收錄220個必知宇宙關鍵詞的天文寶典★
揭露驚人宇宙面貌、飽覽宇宙觀測的最新資訊
深入了解行星、星雲、星系等代表性天體

  ──徹底解說當今必知的最新宇宙用語
  ──恆星和宇宙的一生有多麼華麗?
  ──宇宙觀測進展到什麼程度了?前往第一線了解吧!

  古有天文學家發明望遠鏡試圖窺探遠在天空之外的眾星,到了科技發達的現代,人們開始有能力運用太空梭、探測器等工具飛到以往難以探索的地方。隨著各種技術與時俱進,人類所知的天文資訊也在不斷地拓展與更新。

  追尋先人們的腳步,本書首先帶領讀者回顧漫長的宇宙探索歷史。接下來把焦點放在銀河系內的千億至數千億顆恆星,從星體誕生至終結,逐步探究恆星的璀璨一生。然後談及太陽系內的各種現象,並講述主要的八顆行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各式各樣的天體──由於距離地球較近而容易觀測,人們對於太陽系天體做了詳細的研究。當然,也不會錯過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星座。

  再來把眼光放遠,遙看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主題包括銀河系在內的眾星系的構造、誕生及成長的樣態、星系的集團構造等等,逐一揭曉星系的真相。最終章介紹的內容與宇宙觀測有關,除了過去的觀測技術的歷史,還有現今正在服役中、以及未來預定上陣的各種探測器和望遠鏡。

  多達220個宇宙關鍵詞皆參照當今最新資訊編撰而成,本書值得每一個求知若渴的天文迷收藏。

系列特色

  1. 本書系取得日本牛頓出版社的授權,以精美插圖、珍貴照片及電腦模擬圖像,深入淺出解說科學知識,淺顯易懂。
  2. 以一書一主題的系統化,縱向深入閱讀,橫向觸類旁通,主題涵蓋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
  3. 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種科學疑問,啟發讀者對科學的探究興趣。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图书名称:《光影织就的江户:浮世绘中的町人生活与审美变迁》 作者: 浅野 健太郎 出版社: 墨韵文创 ISBN: 978-7-5599-8765-4 --- 内容简介 《光影织就的江户:浮世绘中的町人生活与审美变迁》是一部深度挖掘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年)社会风貌与市民文化的学术性专著。本书避开了传统艺术史对浮世绘“名家名作”的表面赞颂,转而将焦点聚焦于作为艺术消费主体的“町人”(即城市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情感需求以及随着时代演进,浮世绘艺术如何精确地折射并影响了这种大众审美与价值观念的微妙转变。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辅以数百幅高清、考证严谨的插图,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立体、充满烟火气的江户世界。 第一章:浮世的诞生——商品经济与印刷革命的合流 本章追溯了浮世绘从早期的肉笔画(手绘)向木版画(印刷品)过渡的关键历史节点。探讨了德川幕府初期的社会结构如何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具备消费能力的市民阶层。详细分析了“绘师”、“雕师”、“刷师”与“板元”(出版商)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条,揭示了浮世绘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成熟的大众媒体。我们审视了菱川师宣等早期大师如何确立了“风俗画”的基调,以及这种艺术形式如何在技术进步(如套色印刷的成熟)的推动下,成为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的主流载体。 第二章:美人画的密码:服饰、姿态与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美人画是浮世绘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本章不满足于简单介绍喜多川歌麿、鸟居清长的名作,而是深入剖析了画面中女性服饰的具体细节——从和服的纹样、腰带的系法到发型的结构,这些细节如何对应了不同阶层的身份标识和流行的风尚。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美人画中女性的眼神、仪态和肢体语言,本书探讨了江户市民心中对“美”的定义如何从传统的典雅逐渐转向更具亲密感和世俗魅力的方向。我们尤其关注了当时的“倾城”(高级艺伎)文化在浮世绘中的呈现方式,以及它如何在社会规范与艺术想象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第三章:役者绘的剧场效应:舞台之外的明星崇拜 役者绘(歌舞伎演员画像)是江户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东洲斋写乐那短暂却爆发性的创作生涯,以及他如何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捕捉演员的“本色”而非仅仅是“角色”。本书详细考察了歌舞伎剧目的内容,解释了特定的服装、道具和舞台象征的含义,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某一演员的某一特定扮相会引发全民热潮。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役者绘如何超越简单的宣传品,成为一种追星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符号。 第四章:名所绘的地理迷恋:景观、旅行与“去体验”的欲望 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市民经济的宽裕,江户人对周边景色的向往日益增强。以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和歌川广重的《东海道五十三次》为核心,本章研究了风景版画的兴起。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旅行体验”的商品化。浮世绘是如何将遥远或艰险的旅途描绘得安全、迷人且易于消费的?我们分析了北斋对山体力量感的捕捉与广重对季节气候的细腻描绘之间的分野,并考察了版画中常见的“道中膝栗毛”(旅途随笔)元素如何融入视觉叙事,激发了普通民众“亲身前往”的消费欲望。 第五章:日常的肖像:从武士到庶民的生活切片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对“杂绘”和“风俗画”的重新分类与解读。这一类作品涵盖了描绘市井商人、手工业者、澡堂、居酒屋、相扑比赛乃至日常小贩的场景。通过对这些“非主流”题材的细致扫描,我们可以重建江户时代中下层民众的劳动节奏、饮食习惯和社会互动模式。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描绘“火消”(消防队)的版画,展示了江户特有的城市管理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 第六章:审美革命的余波:从江户到世界的互动 在江户末期,浮世绘的审美开始与西方传入的透视法、光影技术发生碰撞。本章讨论了这些技术融合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及它如何预示着日本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最后,本书简要追溯了浮世绘在十九世纪末传入欧洲后,如何催生了“日本主义”(Japonisme),并对印象派及后印象派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表明,町人文化的艺术表达,最终成为了全球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 本书特色: 资料的交叉印证: 结合了版画艺术史、社会经济史和消费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细节的深度解析: 强调对版画中服饰、器物、建筑细节的精确解读,而非泛泛而谈。 面向大众的学术性: 语言平实流畅,力求将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历史爱好者和艺术鉴赏者。 适合读者: 艺术史研究者、日本文化爱好者、对江户时代社会生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总字数:约155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宇宙探索的歷史
1 埃拉托斯特尼
2 托勒密
3 哥白尼
4 日心說
5 第谷
6 星堡
7 克卜勒
8 克卜勒三大定律
9 伽利略
10  望遠鏡
11  伽利略衛星
12  牛頓
13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4  反射式望遠鏡
15  赫歇爾
16  宇宙模型
17  愛因斯坦
18  廣義相對論
19  重力透鏡效應
20  重力波
21  哈伯
22  宇宙膨脹的發現
23  大霹靂宇宙論
24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25  加莫夫
26  暴脹理論
27  佐藤勝彥
28  古斯
29  霍金
30  霍金輻射
31  宇宙創生
32  子宇宙
33  宇宙放晴
34  宇宙的年齡
35  暗物質
36  暗能量
37  超弦理論
38  膜宇宙
39  宇宙的大小
40  宇宙的未來
41  太空人

二、恆星的璀璨一生
42  暗星雲
43  瀰漫星雲
44  疏散星團
45  球狀星團
46  獵戶座星雲
47  星際物質
48  宇宙塵
49  宇宙線
50  微中子
51  分子雲
52  原恆星
53  恆星
54  恆星間的距離
55  恆星大小的測量方法
56  恆星的能量
57  恆星的一生
58  恆星的壽命
59  天體目錄
60  梅西爾目錄
61  星族
62  光譜型
63  主序星
64  紅巨星
65  棕矮星
66  白矮星
67  恆星的星等
68  目視星等
69  絕對星等
70  周年視差
71  依據恆星的亮度測量距離
72  光年
73  自行
74  大質量緻密暈體(MACHO)
75  行星狀星雲
76  變星
77  造父變星
78  聯星
79  新星
80  超新星
81  伽瑪射線暴
82  中子星
83  黑洞
84  吸積盤
85  黑洞的直接拍攝
86  黑洞的內部
87  白洞
88  蟲洞

三、太陽系與星座
89  天球
90  黃道
91  歲差
92  太陽系
93  太陽系的起源
94  太陽
95  日冕
96  太陽風
97  日焰
98  色球
99  日珥
100 太陽黑子
101 日食
102 月食
103 行星
104 行星現象
105 衛星
106 水星
107 金星
108 地球
109 月球
110 月球的盈虧
111 潮汐作用
112 月土
113 月面探測競賽
114 阿提米絲計畫
115 火星
116 小行星帶
117 糸川
118 龍宮
119 貝努
120 木星
121 木衛一
122 木衛二
123 土星
124 土衛六
125 土衛二
126 天王星
127 海王星
128 冥王星
129 矮行星與類冥天體
130 海王星外天體
131 彗星
132 流星
133 隕石
134 行星際空間
135 太陽系的盡頭
136 系外行星
137 熱木星
138 超級地球
139 凌日法
140 徑向速度法
141 葛利斯667C
142 TRAPPIST-1
143 星座
144 星宿
145 黃道十二星座
146 龜虎古墳天文圖
147 星座與季節
148 拉格朗日點
149 太陽日
150 恆星日
151 太陽時
152 恆星時

四、妝點宇宙的眾星系
153 星系
154 螺旋星系
155 棒旋星系
156 銀河系
157 旋臂
158 核球
159 銀河系中心
160 暈
161 星系的起源
162 仙女座星系
163 麥哲倫雲
164 橢圓星系
165 矮星系
166 本星系群
167 星系團
168 室女座星系團
169 星系的大尺度結構
170 星系的碰撞
171 銀河系的未來
172 類星體
173 活躍星系
174 VERA計畫
175 蓋亞計畫

五、宇宙觀測的最前線
176 世界的主要太空機構
177 探測器1 阿波羅計畫
178 探測器2 航海家1號、2號
179 探測器3 信使號
180 探測器4 貝皮可倫坡號
181 探測器5 金星快車號
182 探測器6 破曉號
183 探測器7 火星科學實驗室號
184 探測器8 毅力號
185 探測器9 隼鳥號
186 探測器10 隼鳥2號
187 探測器11 曙光號
188 探測器12 Osiris-Rex
189 探測器13 羅塞塔號
190 探測器14 朱諾號
191 探測器15 JUICE
192 探測器16 卡西尼-惠更斯號
193 探測器17 蜻蜓號
194 探測器18 新視野號
195 太空往返飛機 太空梭
196 利用宇宙空間的實驗設施 國際太空站
197 載人太空船 載人天龍號
198 太陽觀測衛星1 SOHO
199 太陽觀測衛星2 STEREO
200 太陽觀測衛星3 日出號
201 太陽觀測衛星4 SDO
202 太陽觀測衛星5 帕卡太陽探測器
203 太陽觀測衛星6 太陽軌道飛行器
204 太空望遠鏡1 哈伯太空望遠鏡
205 哈伯超深領域
206 太空望遠鏡2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207 太空望遠鏡3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208 太空望遠鏡4 赫歇爾太空望遠鏡
209 太空望遠鏡5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210 地面望遠鏡1 ALMA望遠鏡
211 地面望遠鏡2 歐洲南天天文臺
212 地面望遠鏡3 阿塔卡瑪宇宙論望遠鏡
213 地面望遠鏡4 昴星團望遠鏡
214 地面望遠鏡5 凱克天文臺
215 地面望遠鏡6 30公尺望遠鏡(TMT)
216 地面望遠鏡7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
217 地面望遠鏡8 加納利大型望遠鏡
218 地面望遠鏡9 500公尺口徑球面電波望遠鏡
219 地面望遠鏡10 野邊山宇宙電波觀測所
220 地面望遠鏡11 重力波望遠鏡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613083
  • 叢書系列:人人伽利略科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176頁 / 21 x 27.5 x 0.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星雲」、「系外行星」、「黑洞」、「大霹靂宇宙」……雖然曾經在某些場合聽過這些名詞,但想要真正了解卻有些困難。這些宇宙的關鍵詞,是不是多得有點出乎意料之外呢?本書收集了220個宇宙的關鍵詞,並分成不同主題進行詳細解說。

  第1章的主題是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從日心說轉變為地心說、擴展至銀河系之外的宇宙規模、主張有許多個宇宙存在的宇宙觀等等,本章將連同主要的關鍵詞,逐一解說人類是如何步步逼近宇宙的真面貌。

  第2章是以散布在夜空的1000億~數千億顆恆星為主題。恆星的一生充滿豐富的多樣性,但無論什麼恆星最後都會迎來璀璨的結局。本章將介紹關於恆星從出生到死亡的關鍵詞。

  說到離我們最近、自古以來便觀測至今的對象,就是太陽系的天體。第3章將介紹以太陽為中心的八顆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等各式各樣的太陽系天體,以及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星座關鍵詞。

  我們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這個星系之中。根據估計,整個宇宙中有1000億~1兆個星系存在,不論其外觀還是活動樣貌都很多彩多姿。第4章將以我們的銀河系及眾星系為主角,介紹相關的關鍵詞。

  對天文學發展提供莫大貢獻的,就是對宇宙的觀測。第5章所介紹的關鍵詞主題為天文學史上的偉大觀測歷史,以及目前正在運作或未來預定運作的探測器、望遠鏡。

  本書為日本牛頓於2019年發行的《宇宙大圖鑑200》的增訂版。除了更新舊版介紹的關鍵詞內容之外,還增加了「阿提米絲計畫」、「隼鳥2號」、「載人天龍號」、「重力波望遠鏡」等多達20個最新的宇宙關鍵詞,內容更為充實精彩。請盡情地享受閱讀本書的樂趣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市面上充斥著各種「速成」或「懶人包」式的科普刊物,很多時候讀完就忘,因為它們只給你結果,卻沒有教你思考的路徑。這本《宇宙用語220》如果真的能做到將「220個重要關鍵詞」系統性地組織起來,我認為它的價值就會體現出來。我猜想,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可能不是完全按照字母順序排列,而是會根據主題進行劃分,比如說第一部分講太陽系,第二部分講恆星生命週期,第三部分講宇宙學大爆炸理論等等。如果能有這樣清晰的結構,讀者就能夠有系統地建構自己的宇宙知識體系,而不是零散地記住一些名詞。我特別看重「了解」這兩個字,它代表的不只是「知道」,更是「理解背後的原理」。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對於因果關係的闡述。例如,如果介紹了「重力透鏡效應」,它一定要解釋清楚,這個效應是如何被用來測量暗物質的分佈的。這種層層遞進的知識結構,才是真正能幫助讀者從「門外漢」晉升到「有概念的愛好者」的關鍵。一本好的參考書,就是要讓人每次翻開,都能找到新的啟發點,並且能對宇宙的運作機制有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哇,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滿滿的知識量!「宇宙用語220:收錄最新天文資訊 了解宇宙220個重要關鍵詞 人人伽利略32」,這名字聽起來就超級紮實,感覺捧在手上沉甸甸的,不只是一本教科書,根本就是一本宇宙的武功秘笈啊!我對天文學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現在科技進步這麼快,新的發現層出不窮,如果沒有一本及時更新的工具書,很容易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了。這本書的「收錄最新天文資訊」這幾個字,對我來說簡直是救命仙丹。我上次試著去了解黑洞的最新理論,結果查到的資料都還停留在好幾年前的認知上,搞得我一頭霧水。我超期待這本書能把那些最新的觀測數據、理論突破,像是引力波探測的進展、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WST)那些震撼人心的影像背後的天文意義,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出來。畢竟「人人伽利略」這個副標題暗示了,它不是只給專業人士看的,而是要讓所有對星空好奇的台灣讀者都能輕鬆入門。我特別想知道,裡面有沒有把一些複雜的物理概念,例如暗物質、暗能量的最新猜想,用比較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這樣我才能在跟朋友聊天時,也能插上幾句專業又酷的宇宙話題,而不是只會說「哇,星星好亮喔」這種膚淺的話。希望它在編排上也能夠圖文並茂,畢竟文字堆疊太多的書,我光是翻開就先打退堂鼓了,如果能有精美的星系圖或者儀器結構圖輔助說明,那就太完美了,這絕對是書架上必備的鎮館之寶等級!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的科幻迷,我對宇宙的迷戀,很多時候是從電影和小說開始的。所以,我對科普書的要求,除了科學的嚴謹性之外,還多了一層期待——它能否點燃我們內心深處對未知的浪漫想像?「人人伽利略」這個口號,聽起來就帶有一種鼓勵探索的精神。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完那些冰冷的數據和物理定律之後,還能留下一點餘韻,讓我們感受到宇宙的壯闊與人類自身的渺小與偉大。比如說,當介紹到遙遠的類星體或者星系團時,能不能穿插一些歷史上天文學家發現這些奇觀時的震撼心情描述?或者,它是否能巧妙地將科學事實與人類哲學思考連結起來,讓我們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麼?」這樣的宏大命題。如果這本書能做到「科學的精準」與「人文的浪漫」完美結合,那它就不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趟心靈的旅程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是那種純粹的、像查字典一樣的解釋,那樣讀起來會非常枯燥乏味。我期待的是一種敘事的力量,能讓我們在了解「這是什麼」的同時,還能感受到「這有多麼不可思議」。

评分

這本《宇宙用語220》光是那個「220個重要關鍵詞」的設定,就讓我眼睛一亮。現在的科普書,有時候為了追求廣度,內容就變得非常蜻蜓點水,每個詞條講個兩三行就沒了,根本沒辦法真正搞懂。但220個,這個數量拿捏得剛剛好,不多不少,既保證了涵蓋的範圍足夠應付日常的宇宙話題,又提供了足夠的篇幅去深入探討每一個核心概念。我最怕的就是那種寫得很學術、充滿一堆我從來沒聽過的縮寫和符號的書,讀完之後腦袋一片漿糊,只記得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查字典。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在撰寫的時候,能夠真的站在「非專業讀者」的角度去思考,用最清晰的邏輯鏈條把每個關鍵詞串聯起來。舉例來說,「紅移」這個概念,它背後其實牽扯到宇宙膨脹的重大意義,如果書裡能用一個簡單的故事線,比如從杜卜勒效應說起,然後自然地過渡到星系遠離的速度,這樣理解起來就會非常順暢。而且,既然是「用語」,我期待它有非常清晰的定義和解釋,最好是能區分不同學派對同一個詞彙可能存在的細微差異。這樣,當我在網路上看到爭論不休的宇宙學理論時,就能立刻翻到書裡確認,馬上釐清事實,不被假訊息帶偏。這本書要是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讀物,變成了一本值得信賴的「宇宙標準詞典」了,放在書桌旁邊隨時可以查閱,非常實用。

评分

收到這本書的消息,我真的有點小興奮,因為它強調了「最新天文資訊」,這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非常重要。我的認知很容易過時,上次跟朋友聊到系外行星的「適居帶」標準,發現我還停留在比較早期的定義上,現在的科學家對於液態水的存在條件已經有了更細緻的討論。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界定「最新」的範圍?它會不會收錄最近幾年才發現的,像是中子星合併產生的重元素(黃金、鉑金)的合成機制等重磅新聞?重點是,這些複雜的資訊,如果只是翻譯國外的學術報告,對台灣讀者來說還是有語言和文化理解上的隔閡。我希望作者能夠運用台灣讀者習慣的語彙和脈絡去重新詮釋,而不是生硬地搬運。例如,如果涉及到太陽系外圍的歐特雲或庫柏帶的最新探測,能不用太過於美式或歐式的命名習慣去描述,而是讓讀者感覺親切。一本好的科普書,應該是知識的橋樑,而不是知識的圍牆。如果這本書能做到既深入又在地化,那麼它就具備了極高的閱讀價值。我甚至希望它能附帶一些「延伸閱讀」的建議清單,指引我們去哪裡找到更深入的研究報告,讓這本書成為我們探索宇宙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