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元朝

圖說元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龔書鐸
图书标签:
  • 历史
  • 元朝
  • 蒙古
  • 中国历史
  • 历史文化
  • 图文
  • 古代史
  • 民族
  • 社会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戈鐵馬的交匯,各領風騷數百年。
  北方草原聲聲馬鈴,踏醒中原塵封的舊夢。
 
  他們從大漠中走來,渴飲馬奶,困宿穹廬。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大汗刀之所向,無人可擋。南下中原,西征異域,王旗插到東歐。斯文漢人,做了他們的臣民。桀驁色目,匍匐在他們腳下。阻塞的古道訇然中開,商旅會聚於京師;虔誠僧侶施然而來,築四方廟宇;更有萬國使者,誠惶恭敬,眩暈於泛光崇彩的繁華。眾人贊歎,大哉乾元!
  
  近1000則精采紛呈的經典故事,
  3000餘幅彌足珍貴的歷史圖片,
  180萬字的10卷本鴻篇巨製,
  匯聚成一幅波瀾壯闊圖文並茂的中華文明畫卷。
 
本書特色
 
  本書圖文並茂,體裁多樣,通過精心選取的一千餘個歷史故事,引人入勝地再現了中國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全書歷史脈絡清晰,史實細節具體,文字簡明生動,圖片豐富悅目,是一部有品味的歷史知識讀物。──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童超
《宋代文脉的流变与重塑:士人精神、文化景观与社会变迁》 本书深度剖析了宋代(960-1279年)这一中国历史上文人精神与文化发展达到巅峰的时期,重点聚焦于士人群体的精神内核、文化载体的演变,以及这些变化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价值取向。我们避开了常见的政治史叙事框架,转而深入探究“文”的力量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催生了深刻的文化转型。 第一部分:士人精神的内化与外显 宋代的“士”不再仅仅是服务于皇权的官僚阶层,他们逐渐发展出一种复杂而成熟的内在伦理体系。本书首先梳理了儒学在宋代的“理学化”过程,探讨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师如何构建了一套以“格物致知”和“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知识论与道德论。我们着重分析了这种思想如何被内化为士人的精神自觉,使得他们对自身的道德完善与对世界的认知形成了紧密的统一。 这种精神内化也催生了新的外显方式。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士人如何通过“隐逸”与“入仕”之间的张弛之间来确立自我价值。不同于前代的简单二元对立,宋代士人更倾向于在有限的政治空间内寻求精神的自由。例如,通过对山水园林的热衷,他们构建了一个可供心灵栖居的“第二世界”。本书通过对大量私人文集和园林志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山水如何成为士人表达政治抱负、抒发人生际遇的载体,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 第二部分:书写媒介与艺术形态的革新 宋代是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时代。本书特别关注了雕版印刷术的成熟对知识传播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我们不再将印刷视为简单的复制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权力转移的媒介。印刷术的普及,使得过去由少数精英掌握的经典文本得以更广泛地流传,这直接促进了“私人讲学”的兴起,并改变了士人学习和交流的习惯。 在艺术领域,宋代的文人画(士人画)的崛起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我们对比了唐代金碧辉煌的院体画与宋代崇尚“意境”的文人画之间的根本区别。文人画的兴起标志着绘画从单纯的技艺展示转向内在精神的抒发。董源、巨然的山水笔墨,苏轼、米芾的书法实践,都体现了“书画同源”的理论,即将个人的学养和胸襟直接注入到笔墨的浓淡干湿之中。本书细致分析了米芾“刷字”中蕴含的反传统姿态,以及其如何代表了对既有审美规范的突破。 第三部分:城市生活与文化景观的重构 宋代的城市化进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景象,仅仅是文化变迁的表层。本书将目光投向城市中的“瓦舍勾栏”与“茶坊酒肆”,探讨市民文化与士人文化的交汇与张力。 我们研究了宋词的演变。初期婉约派的细腻情思,逐渐被中后期豪放派的开阔胸襟所继承和发展。词这种原本被视为“小道”的文学形式,在士人的手中获得了与诗歌比肩的地位。这不仅是文学体裁的胜利,更是对传统文学等级制度的挑战。书中有专章探讨了李清照的创作心路,将其置于两宋之交的社会动荡之中,分析其个人命运如何与时代悲剧交织,并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重塑了关于家国、离散与记忆的表达范式。 此外,本书也审视了宋代士人对地方治理和乡土社会的介入。通过对地方志的梳理,我们发现士人不仅是朝廷的官员,更是地方教育、水利、慈善事业的实际组织者。他们将理学的伦理规范实践于具体的社会管理之中,形成了以“士绅自治”为基础的基层社会结构,这种结构在元代易代之际展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与文化延续性。 结语:文化的韧性与历史的转折 《宋代文脉的流变与重塑》旨在展示宋代文化是一种动态、复杂且具有高度自我反思能力的体系。它在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军事压力下,并未崩溃,反而通过向内求索和深化文化内部的创造力,完成了对自身身份的再定义。这种对“文”的执着与对“理”的追求,构筑了一个独特而辉煌的文明高峰,其影响一直延续至明清,成为后世士人精神的原型与参照。本书通过多维度、细致入微的文本和物质文化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宋代精神气质的深度路径。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龔書鐸
 
  一九二九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歷史學家、文化史學家。一九五二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並留校執教,曾任歷史系主任、史學研究所所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中國史副組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史學會會長等職。著有《龔書鐸自選集》、《社會變革與文化趨向》、《中國近代史》(合著)等作品。
 
劉德麟
 
  一九二五年生,浙江吳興人,一九五七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同年進入中華書局工作,直至一九九〇年退休。期間曾任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室主任,資深編審。

图书目录

元朝.6
☉蒙古部落的興起 8
☉孤兒寡母 12
☉搶婚的風俗 14
☉兄弟反目 18
☉義父成為敵手 20
☉吞併乃蠻 22
☉十三翼之戰 24
☉鐵木真稱汗 26
☉「四獒」之首速不台 28
☉名將木華黎 32
☉「箭簇」哲別 36
☉「治天下匠」耶律楚材 38
☉長春真人的諫言 42
☉專題:元四家 44
☉訛答剌事件 48
☉火攻玉龍傑赤 50
☉札蘭丁抗蒙 52
☉攻滅西夏 54
☉成吉思汗之死 56
☉蒙宋滅金 58
☉他比你們高出一籌 61
☉汗位之爭 63
☉四大汗國 66
☉長子西征 68
☉貴由汗的統治 70
☉蒙哥繼承汗位 74
☉忽必烈奪位建元 76
☉賢內助察必皇后 80
☉忽必烈推行漢法 82
☉元建行省 86
☉經略之才王文統 88
☉李璮叛亂 92
☉大將伯顏 94
☉海都爭位 96
☉襄樊之戰 100
☉猛將阿朮 104
☉阿合馬專權 108
☉掘宋陵 112
☉推行漢法的真金 114
☉儒臣姚樞 116
☉帝師八思巴 120
☉賽典赤治滇 123
☉書畫家趙孟頫 126
☉專題:元代書法 128
☉遠征日本 132
☉雜劇才子關漢卿 136
☉馬可波羅來華 138
☉郭守敬編《授時曆》 142
☉王禎著《農書》 146
☉武宗海山 148
☉仁宗即位 150
☉周達觀與汪大淵 152
☉奸相鐵木迭兒 156
☉南坡之變 159
☉兩都之爭 162
☉脫脫更化 164
☉挑動黃河天下反 168
☉劉福通三路北伐 170
☉朱元璋崛起江淮 174
☉斯所謂好男子也 176
☉專題:元代青花瓷 178
☉馬端臨著《文獻通考》 180
☉元修三史 182
☉王實甫與《西廂記》 184
☉衣被天下黃道婆 186
☉朱思本考察天下 188
☉張士誠建周降元 192
☉元末群雄 196
☉元朝覆亡 200
帝王世系表.204
歷史年表.206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93202
  • 叢書系列:圖說天下
  • 規格:平裝 / 207頁 / 17 x 23 x 1.0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以史為鑑,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可以把握中國社會治亂興替的內在規律,可以洞悉修齊治平的永恆智慧。然而,讓人們全面深入地瞭解中國歷史,掌握中國歷史中所蘊含的深層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下五千年之中,人物多,事件多,神話與傳說並存,正史與野史交錯,頭緒繁多,內容龐雜。政治、經濟、軍事、中外交往、思想、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的內容,如果未經梳理就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那麼往往會使讀者一頭霧水。除了典籍史料所承載的歷史之外,文物、遺址、古蹟、藝術作品等等,也同樣反映著歷史的真實性。如何把這些組織在一起,讓讀者能夠清晰明白地去瞭解歷史,感受歷史的真實,無疑成為了編輯出版《圖說天下》的緣起。
 
  《圖說天下》,按照不同的歷史分期,通過新的體例、模式來整合講述中國歷史,涵蓋政治、經濟、軍事、中外交往、藝術、思想、科技、社會生活等方面,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和事件為緯,經緯交織,全面反映每一朝代治亂興衰的全部過程。每一個故事都蘊含了或高亢激昂或哀婉悲痛的場景,讓人們重溫那一段歷史,不斷喚起人們內心塵封已久的記憶,而通過圖片,則可以閱讀圖片中的歷史。圖片與文字相互映襯,可以立體反映中國歷史,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通過這種結合,使得文字訊息更為生動,更為多彩,使讀者深刻感受中國文化的底蘊,從而產生一種閱讀上的震撼。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在討論榮與辱的時候,閱讀歷史,瞭解歷史,把握歷史,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歷史是民族復興的內在動力之所在,是榮與恥的感性事例的集中呈現,和理性判斷的一個標準。在不遠的將來,閱讀歷史,瞭解歷史,會成為一種時尚,人們透過歷史,可以感受到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尋找到寄托心靈的精神殿堂。
 
  與中國歷史再次進行親密接觸,深入地尋繹歷史中所蘊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隨機穿插的知識花絮、專題和附錄,緊密結合內文,讓知識訊息更為密集,從而營造出一種接近真實的歷史鏡像。
 
  通過文字,可以感受歷史鏡像,而通過圖片,則可以閱讀圖片中的歷史。圖片與文字相互映襯,可以立體反映中國歷史,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通過這種結合,使得文字訊息更為生動,更為多彩,使讀者深刻感受中國文化的底蘊,從而產生一種閱讀上的震撼。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在討論榮與辱的時候,閱讀歷史,瞭解歷史,把握歷史,其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歷史是民族復興的內在動力之所在,是榮與恥的感性事例的集中呈現,和理性判斷的一個標準。在不遠的將來,閱讀歷史,瞭解歷史,會成為一種時尚,人們透過歷史,可以感受到真正實現自我價值,尋找到寄托心靈的精神殿堂。

用户评价

评分

談到元朝,總繞不開與宋朝的對比,以及隨後對明朝的影響。我個人對歷史的興趣點常常集中在「轉折點」的細節上。元朝建立,是中華史上一個重大的斷層,它如何接續了前代的制度,又引入了哪些全新的、帶有遊牧色彩的管理模式?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元代的「行省制度」的緣起與實際運作,會是非常有價值的。行省制度影響了後世數百年,但早期的實施細節往往眾說紛紜。我希望作者能仔細梳理,從地方官員的權責劃分到稅收的上繳流程,用清晰的圖示來呈現這個龐大帝國的層級結構。此外,對於元朝的法律體系,特別是其針對不同民族實施的差異化法律,如果能有專章進行剖析,並輔以案例說明,那將會是一部極具學術參考價值的普及讀物。光是文字描述這些法律的複雜性已經很頭痛了,若能用流程圖或結構圖來輔助理解,對我這種非專業的歷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

评分

身為一個生活在台灣的讀者,我們對於歷史的接觸點有時會比較偏向明鄭或清領時期。因此,要真正進入元朝那段遙遠而宏大的歷史背景,需要有一本能夠有效搭建橋樑的書籍。《圖說元朝》如果能成功,就必須在「通俗性」與「學術性」之間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非常看重它對元朝疆域內「交通與物流」的描寫。從蒙古高原到江南富庶之地,龐大的人口、物資和軍隊如何被調動?驛站系統的效率如何維持?這些都仰賴於複雜的基礎設施。如果書中能涵蓋對幾條主要漕運路線的詳細介紹,甚至附上當時的航路圖或河流圖,那種空間感的建立,是單純的文字敘述難以企及的。再者,如果能觸及到元朝在外交、與歐洲的接觸上扮演的角色,例如馬可波羅的影響,這些能讓我們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到元朝在世界史上的地位,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中國史的敘事框架內。一本好的圖說,應該是能把「大歷史」的骨架,用豐富的細節「血肉」豐滿起來。

评分

--- 這本《圖說元朝》聽聞評價頗高,尤其在描繪那個跨越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時,似乎下了不少工夫。我比較在意的部分,是它對於歷史細節的呈現方式。畢竟元朝對台灣的影響,雖然不如明清直接,但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總覺得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衝擊,對於我們理解後來的歷史脈絡很有幫助。如果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圖像輔助,那真是太棒了,畢竟光是文字描述那些蒙古騎兵的服飾、帳篷的構造,或是大都城的規劃,都顯得有些抽象。我期待它能透過視覺的方式,把成吉思汗的子孫如何將不同文明熔鑄在一起的過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希望它不只是羅列史料,而是能透過圖解,讓我們「看見」那個遊牧民族如何建立起一個橫跨極廣的王朝,其中的行政管理、漕運系統的艱鉅性,甚至是他們的宗教寬容政策如何運作,都能藉由精美的插圖和詳盡的說明,變得清晰易懂。光是想像那種跨越沙漠、草原的商隊路線圖,如果能在書中被細膩地勾勒出來,那種歷史的厚重感,絕對會讓人愛不釋手,遠比教科書上的制式描述來得吸引人。

评分

這年頭,出版一本歷史書如果沒有一點「視覺饗宴」的設計感,真的很難在書架上脫穎而出。我個人對「圖說」這兩個字抱持著既期待又懷疑的態度。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些稀有的文物照片,或是由學者重新繪製的古代城市模型,這些能極大地提升閱讀體驗。但懷疑的是,很多圖說書籍容易流於「圖片配說明」,內容深度不足,只是把文字拆開貼在圖片旁邊,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我希望這本書的圖文編排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例如,在描述忽必烈建立大都的過程時,能有一組對照圖,一邊是宋代的痕跡,一邊是新都的規劃藍圖,讓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城市更迭的巨大工程。如果能針對元代特殊的錢幣系統、軍隊編制(如探馬赤軍)製作精美的圖表來解釋其運作邏輯,那就太加分了。畢竟,對於習慣快速吸收資訊的現代讀者來說,視覺輔助是理解複雜結構的捷徑,前提是這些輔助工具本身必須是專業且高水準的。

评分

說真的,對於歷史書籍的評價,我總會先看作者的切入點是否新穎。元朝這段歷史,很多時候都被簡化成「蒙古人的征服」與「漢人的痛苦」,這樣的二元對立敘事。我希望這本《圖說元朝》能夠超越這種框架,真正去探討不同民族——色目人、漢人、蒙古人——在元朝體系下的互動張力與融合的可能性。特別是文化層面的交流,像是中亞的技術、波斯的藝術如何影響到當時的官窯瓷器,或者天文曆法上的引進與發展,這些「軟實力」的展現,往往比戰役描述來得更有意思。我對那些關於元曲、戲曲傳播的章節會特別留意,畢竟那是那個時代庶民文化的一種體現。如果作者能提供足夠的史料佐證,並且不迴避地討論元朝統治下,不同群體間的社會階層差異與矛盾,那這本書的深度就非同小可了。畢竟,歷史不是黑白分明的,要理解一個帝國的複雜性,就必須看到它內部運作的多元面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