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基列系列第二部,歐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必讀

家園:基列系列第二部,歐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必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瑪莉蓮.羅賓遜
图书标签:
  • 家庭
  • 文學
  • 小說
  •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
  • 基列系列
  • 美國文學
  • 成長
  • 信仰
  • 鄉村生活
  • 書信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們全都稱這裡為家,但他們從來不留下。
 
★英國柑橘文學獎得獎作
★全球34種語言翻譯版本
★全系列英美長銷逾2OO萬冊
★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全系列重磅推薦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鍾愛的作家
★《新聞週刊》當代50大傑出作品
 
家——世上還有哪個地方更寬容?對他們而言,卻像是靈魂的流刑地⋯⋯
 
  葛洛莉.鮑頓回到基列鎮照顧久病臨終的老父親,不久,離家二十年的哥哥傑克也回來了——生在信仰堅定的中產家庭,這個自小叛逆、惹盡麻煩的家族黑羊卻備受父親的疼愛。
 
  然而,多年未見的哥哥卻比記憶中更陌生、更疏離,也更危險:帶著罪惡離家的他,亦帶著祕密歸返。他的歸來是父親最大的期盼,也使父子倆終須面對彼此間的強烈牽絆與價值觀的衝撞。三人在悲傷、不捨、憐憫、懊悔、罪惡感中,冀望尋得和解。
 
  不同於《遺愛基列》中老牧師艾姆斯的觀點,作者透過傑克和葛洛莉這一對兄妺,以平實細膩的日常記敘勾勒出浪子回家的另一面,萃取出人物內在複雜幽微的情感,令人深思「家/家人」這個給予愛也給予傷害,難以逃離又讓受傷之人無限嚮往的課題;亦藉由兄妹兩人難以言明的返家原因,探尋幸福追求之路上的失落、斷裂、與自我的和解⋯⋯
 
  ▎美國文學當代經典-基列系列 Gilead series
  「基列」(Gilead)是《聖經》中的地名,原意為「見證之堆」。該地乳香名聞遐邇,林木密布,是牧羊之地、富庶的象徵,也是逃亡者隱藏之處。瑪莉蓮.羅賓遜以此作為小說中美國小鎮的虛構地名,在此展開優美細膩的史詩敘事。
 
  她筆下的艾姆斯、鮑頓兩家堪為美國文學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家族,不僅見證了百年美國史,映照當今政治局勢、社會價值觀的變遷,為宗教的意義與影響提出精采的辯證,也寫出孤寂無依者的靈魂之歌,我們對愛、信任、家的永恆渴望。
 
  「基列」系列目前共有四部:
  1 遺愛基列 Gilead
  全書是臨終老父寫給稚子的告別長信,他對生的眷戀不為自己;也是一篇生命的牧歌,讚頌著世界萬物的新奇。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父親角色,一段照古鑑今的家族史。
 
  2 家園 Home
  他們全都稱這裡為家,但他們從來不留下。婚約告吹的乖女兒、末路窮途的浪子,因無奈而返家的兄妹倆面對命懸一線的老父親,希冀能在彼此的珍重裡,尋得最終的和解、最後的希望。
 
  3 萊拉 Lila
  萊拉的童年坎坷,漂浪多年。一場雨帶她走進教堂,也改變了她的人生:她將成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而直到愛的溫潤沁入心中,她才明白自己始終在追尋愛的可能。
 
  4 傑克 Jack
  他無法留下,也無法離開;他是這世間永恆的局外人。浪子終於道出離家二十年來的故事,告解人生的枷鎖。懷罪的靈魂是否能獲得救贖?在愛的面前,「公平」與「值得」又要付出何等代價?
 
得獎紀錄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歐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
  ★英國柑橘文學獎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入圍
  ★《新聞週刊》當代五十大傑出作品
  ★《紐約時報》注目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之書
  ★《洛杉磯時報》小說獎
  ★《洛杉磯時報》年度之書
  ★《舊金山紀事報》年度之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之書
  ★《圖書館學刊》年度之書
  ★《環球郵報》年度之書
 
各界推薦
 
  吳曉樂(作家)
  袁瓊瓊(作家)
  郝譽翔(作家)
  馬欣(作家)
  高翊峰(小說家)
  張讓(作家)
  曹馭博(作家)
  童偉格(作家)
  楊索(作家)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盧建彰(作家)
  鍾文音(作家)
  鴻鴻(詩人)
《烽火年代的微光:一個家族在亂世中的掙扎與傳承》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氣勢恢宏的歷史家族史詩,以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了二十世紀初動盪不安的東歐平原上,一個猶太家庭在連綿戰火、政治劇變與社會轉型中所經歷的磨難、堅守與不朽的愛。故事跨越數十年,從帝俄末年的相對平靜,過渡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洗禮,最終聚焦於戰後重建與身份認同的艱難探尋。 第一部:靜謐下的暗流湧動 故事始於一個名為“維特拉”的寧靜小鎮,主角是以色列(Izrael)——一位心思縝密、心懷理想的年輕裁縫。他的家族世代居住於此,以精湛的手藝和對傳統的堅守,在當地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以色列與美麗而堅韌的莎拉(Sarah)結為連理,他們的世界似乎被周遭的鄰里情誼和穩定的生活所環繞。然而,帝國的衰落如同一塊烏雲,在視野的盡頭聚集。 作者以極富畫面感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社會中潛在的緊張關係:農民起義的零星火花、民族主義的抬頭,以及日益增長的排外情緒。以色列的父親,老約瑟夫(Yosef),一位飽讀詩書的長者,預感到時代即將改變,他對子孫的教誨充滿了對知識與智慧的珍視,試圖為即將到來的風暴準備精神上的庇護所。 第二部:戰火的洗禮與流離失所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撕裂了邊境,維特拉小鎮的生活戛然而止。本書精準地捕捉了戰爭對普通人生活的殘酷侵蝕。以色列被迫應徵入伍,在泥濘的戰壕中與死亡為伴,目睹了人性的極端扭曲與閃光的英勇。戰爭不僅奪走了生命,更摧毀了信任的基礎,讓曾經的和睦鄰里變得猜忌叢生。 與此同時,留守在家的莎拉,則面臨著飢餓、物資短缺以及不斷變換的統治者帶來的恐懼。她必須獨力撫養年幼的孩子們——叛逆卻聰慧的大兒子馬克西姆(Maxim)和溫柔敏感的小女兒蕾娜(Leah)。莎拉以驚人的韌性,學會了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用母親的愛構築起一個脆弱卻堅固的堡壘。她利用家族的傳統手藝,在黑市中交換食物和藥品,保護著家族的血脈不被戰火吞噬。 第三部:信仰的考驗與身份的掙扎 戰後,短暫的和平並未帶來真正的安寧。隨之而來的是革命與內戰的餘波,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讓社區再次分裂。以色列從戰場歸來,他變得沉默寡言,內心充滿了對暴力和虛妄承諾的幻滅。他試圖帶領家人前往新的土地,尋求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園」。 馬克西姆在這段時間裡,被新的激進思想所吸引,他渴望一個徹底的改變,甚至不惜與傳統的父親產生激烈衝突。蕾娜則將情感寄託於音樂和文學,她用藝術的眼光記錄著周遭的荒謬與悲劇,成為家族記憶的無聲守護者。 本書深入探討了猶太人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尷尬地位:他們被要求融入主流社會,卻又始終被視為「異鄉人」。以色列夫婦必須在維護信仰和適應新環境之間做出艱難的權衡,他們面臨著是否應該拋棄部分傳統以求生存的倫理困境。 第四部:漂泊與重塑的未來 隨著局勢的持續惡化,家族不得不踏上漫長的遷徙之路。他們歷經了從東歐到西歐,再到最終抵達新大陸的艱辛旅程。這段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精神上的蛻變。 作者並沒有將新世界描繪成一個完美的天堂,而是細膩地展示了移民在異國他鄉所面臨的語言障礙、文化衝擊以及身份重塑的痛苦。以色列必須放下曾經的驕傲,從零開始,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確立自己的價值。莎拉則在異鄉的社區中,重新建立起類似維特拉的溫暖連結。 小說的後半部分,聚焦於第二代與第三代如何消化這段沉重的歷史遺產。馬克西姆在新世界中尋求新的事業,他試圖將家族的堅韌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但始終無法擺脫過去陰影的糾纏。蕾娜則選擇了一條知識分子之路,她致力於記錄和傳承家族的故事,希望通過書寫,來治癒歷史留下的創傷。 結語:永恆的牽絆 《烽火年代的微光》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受難的書籍,它更是一部關於韌性、適應性與愛的頌歌。它探討了「家園」的概念究竟是地理上的疆界,還是世代相傳的記憶與價值觀的集合。在歷史的洪流面前,這個家族或許失去了他們的土地、財產和寧靜,但他們成功地將最寶貴的財富——相互扶持的紐帶和對人性的信念——傳遞了下去。故事以一場跨越世紀的家庭聚會作結,不同國家、不同職業的後代們圍坐在一起,他們各自的面孔上,都映照著先輩們在烽火年代中閃爍的微光。這是一部關於生存、關於記憶、關於如何讓逝去的時光在活著的人身上得到延續的深刻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時代》雜誌2016年百大影響力人物——瑪莉蓮.羅賓遜 Marilynne Robinson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美國當代知名作家。

  2012年因「優美、智慧的書寫」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2011、2013年兩度入圍曼布克國際文學獎;2013年獲大韓民國朴景利文學獎;201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文學獎。

  小說首作《管家》(Housekeeping , 1980)獲美國筆會/海明威獎、入圍1982年普立茲文學獎決選,已成當代文學經典。《遺愛基列》(Gilead, 2004)獲2005年普立茲文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家園》(Home, 2008)獲2009年英國柑橘文學獎、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名單;《萊拉》(Lila, 2014)獲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另著有非虛構文集《祖國》(Mother Country)、《亞當之死》(The Death of Adam)、《心靈的缺席》(Absence of Mind)、《當我是個孩子時,我讀書》(When I Was a Child I Read Books)、《萬物的受予性》(The Givenness of Things)、《何以在此?》(What Are We Doing Here?)等。

  羅賓遜的作品致力探討信仰與俗世生活的關係。《管家》出版二十餘年後,第二本小說《遺愛基列》僅花十八個月寫成,並於《家園》、《萊拉》、《傑克》陸續揭露《遺愛基列》要角的故事。「基列」系列後作的出版雖不在羅賓遜計畫之內,但她筆下的艾姆斯、鮑頓兩家堪為美國文學中令人難以忘懷的家族,不僅見證了百年美國史,映照政治、社會的變遷,為宗教的意義與影響提出精采的辯證,也寫出孤寂無依者的靈魂之歌。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從事文學翻譯多年,譯有:《魂斷威尼斯》、《白鳥之歌》;卡夫卡三部長篇小說《審判》、《城堡》、《失蹤者》和中篇小說《變形記》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3098
  • 叢書系列:木馬文學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4.8 x 21 x 2.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