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精裝]

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懷澄
图书标签:
  • 陳懷澄
  • 日記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史料
  • 个人史
  • 文化
  • 台湾史
  • 精装本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陳懷澄先生(一八七七—一九四○),彰化鹿港人,七歲學習漢文,一九○二年加入櫟社,為創社九老之一。他曾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與辜顯榮家的大和家塾教師。一九二○年擔任鹿港首任街長,且連任三屆,管理街政長達十二年,任內創立鹿港街圖書館,並集資興建鹿港公會堂。一九三二年底卸任公職之後,移居黃竹坑。他曾留有手稿詩集《沁園詩草》(一九二一),還編著嘉義蘭記出版的《吉光集》、《媼解集》二書。
 
  〈陳懷澄日記〉共16冊(1916-1932年),中缺1917、1923、1929三年的日記,而1924、1931年各有上、下日記兩本,1932年者則僅記載到7月8日為止。日記的內容,呈現出其擔任街長所從事的公共事務彌足珍貴,而日記中廣泛的生活嗜好與交遊娛樂,是正經八百的官方資料、表面史料下所無法看到的記主面相,更難得一見。
好的,以下是为一本与《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精裝]》无关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 --- 《沧桑巨变: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脉动》 导言:时代的洪流与个体的航向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聚焦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史,而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社会变迁图景,旨在揭示在传统秩序崩塌与现代性冲击之下,中国如何艰难地探寻民族复兴之路。我们将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宏观的军事冲突与政治博弈,更在于普通知识分子、新兴阶层和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抉择。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共和的萌芽 (约1900-1916)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晚清的最后挣扎与辛亥革命的爆发。我们详细考察了清末“新政”的复杂性,它既是王朝自救的努力,也无意中催生了革命的温床。通过对留学生群体、新式军队以及地方士绅阶层变革的分析,展现了从“忠君”到“爱国”的观念转变是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的。 核心议题: 旧式教育体系的瓦解与新式学堂的兴起: 分析了留学日本与欧美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形态的根本性重塑。 地方自治的尝试与中央权力的削弱: 探讨了预备立宪运动中,地方士绅如何利用权力真空,培养出地方性的政治资本。 武昌起义的连锁反应: 不仅叙述了军事行动,更侧重于南方各省宣布独立的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协商与妥协。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与文化重塑 (约1917-1927) 中华民国初年的政治碎片化,使得权力中心不断转移,军阀割据成为常态。然而,这种看似混乱的表象之下,却是中国现代文化与思想的空前活跃期。本部分将重点解析“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及其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复杂回响。 核心议题: 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基础: 考察了小说、期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如何推动了语言的革命,以及这种革命对底层教育普及的影响。 新思潮的引进与本土化: 深入对比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在知识界的不同接受路径。特别分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遭遇。 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探讨了新式教育精英在投身社会实践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与传统精英(士绅、儒家学者)在价值判断上的深刻冲突。 第三部分:国民革命的兴衰与社会整合的尝试 (约1927-1937)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重塑工程。本部分聚焦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建设、社会治理以及文化统合方面的努力与局限。 核心议题: 法币改革与民族资本的成长: 详细分析了以金融改革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尝试,以及其对沿海城市工商业阶层的影响,同时兼顾内地工农业的滞后状态。 乡村的改造与抵抗: 考察了国民政府在基层推行的“新生活运动”等文化运动的实际效果,以及地方精英在地方治理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他们既是合作者,也是潜在的制约力量。 知识分子的“向内转”: 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知识界从最初的激进转向了对历史、乡土和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催生了如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成熟。我们关注了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及其方法论的演变。 第四部分:危机的深化与现代性的拷问 (约1937-1949) 全面抗战爆发,将中国社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国共两党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战时体制对社会资源的汲取与重组,塑造了战后中国社会的新面貌。 核心议题: 战时经济的畸形发展: 分析了通货膨胀、沦陷区经济与后方大后方建设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知识的迁移与“精神的流亡”: 探讨了大学西迁过程中的学术传承与创新,以及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面前的立场选择与思想挣扎。 基层社会的韧性与动员: 考察了在长期战争状态下,农民、工人等社会群体是如何被动员起来,以及他们对未来政治秩序的期待是如何形成的。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 本书最终将回顾这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总结其留给后世的遗产——一个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不断拉扯的社会结构。我们强调,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关键在于把握那些在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个体在剧变中做出的无数选择与妥协。本书试图通过严谨的史料梳理和多维度的视角切入,重构那个充满张力与活力的“大时代”。 本书特色: 档案的深度挖掘: 大量引用了当时的中外使馆档案、民间契约、地方志以及未刊行的书信集,力求还原历史的细节肌理。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社会史、思想史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 关注“中间地带”: 特别关注了如教会学校、民族资本家、地方绅士等非主流政治行为体的作用,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远超两极对立的描述。 --- (本书不包含关于陈怀澄先生一九二五年日记的任何记录或分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雪姬
 
  臺灣澎湖人,國際知名學者,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自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後,即致力於臺灣史的鑽研、資料收集、人才培育等。其學術專長包括:清代臺灣制度史、臺灣家族史、臺灣人的海外活動、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口述歷史等,研究著作等身。

图书目录

編者序:關於陳懷澄先生日記(許雪姬)
《陳懷澄先生日記》一九二五年凡例
圖片
 
陳懷澄先生日記 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一月至十二月
一月  1
二月  19
三月  39
四月  57
五月  77
六月  103
七月  129
八月  157
九月  183
十月  207
十一月  233
十二月  269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02773
  • 叢書系列:深訪中研院
  • 規格:精裝 / 303頁 / 16 x 21.6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欣賞這本精裝書的封面設計和書脊的排版,就能感受到編者對這份史料的珍視。陳懷澄先生的筆法,有一種獨特的節奏感,即便是翻譯成白話(假設這本日記是文言文或半文半白),那種沉穩的語氣依然能穿透時空。一九二五年,一個多數人只知其名卻不解其境的年代,透過他的眼睛,那些模糊的歷史輪廓變得清晰起來。特別是關於地方士紳階層的內鬥、地方慈善事業的推動,以及對傳統家族規範的維護,這些都是構成當時社會肌理的關鍵要素。閱讀時,我會忍不住想像他當時寫下這些文字的心境,是帶著些許無奈,還是對未來抱持著一絲隱晦的希望?這種對個體心境的探索,遠比單純的事件羅列來得引人入勝。精裝本的堅固,彷彿也象徵著陳懷澄先生在動盪時代中,努力維繫住的個人精神堡壘,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覆玩味。

评分

這本日記的出版,對那些醉心於地方文獻整理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一九二五年這個時間點,恰好是臺灣社會結構轉型期的一個縮影,政治高壓與文化覺醒並存。陳懷澄先生作為一個觀察者與參與者,他的視角獨樹一幟。不同於官方檔案的冰冷敘事,日記裡充滿了主觀的溫度和個人化的判斷。從文字中,我們可以推敲出當時的仕紳階層是如何在維持家族體面的同時,微妙地與殖民政權周旋,在體制內尋求空間。特別是對於當時教育制度的看法,以及對於年輕一代思想變化的憂慮或期待,都值得我們仔細揣摩。這不是一場激烈的口號式反抗,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韌性展現。精裝的設計,也體現了出版方對內容嚴肅性的尊重,它告訴讀者,這不是可以隨意翻閱的閒書,而是需要坐下來、慢慢咀嚼、反覆推敲的嚴肅文本。這種重量感,讓閱讀的過程本身,也變成了一種對歷史的致敬儀式。

评分

這本《陳懷澄先生日記(八)一九二五年》的精裝版本,光是捧在手裡的觸感就讓人感受到一種典藏的厚重。翻開書頁,油墨的香氣混合著紙張的陳舊氣息,彷彿能聞到那個時代的氣味。陳懷澄先生的字跡,遒勁有力,帶著一股文人的風骨,每一個筆劃的起承轉合,都透露出他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觀察力。一九二五年的臺灣,正處於一個複雜的轉捩點,日治時期的統治結構日益穩固,而社會的脈動卻暗潮洶湧。閱讀這些日記,並不是單純地在看歷史的記錄,更像是在與一位思想獨立的長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日記中對時局的評論,那種不偏不倚、冷靜克制的筆法,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如何看待當時知識分子在殖民地處境下的掙扎與抉擇?他對於地方事務的關切,又如何體現出一位士紳的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在課本上難以窺見的細節,真正還原了一個特定歷史情境下,個體心靈的真實波動與理性思辨。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巧思,堅固的書殼保護著脆弱的記憶,使其得以長久流傳,對於熱愛臺灣史學研究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份珍貴的饋贈。

评分

看這部日記,最讓人著迷的,是那種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生活細節,那種真實到彷彿能觸摸到的煙火氣。一九二五年,對於我們後輩來說,是書本上簡潔的年代標籤,但對陳懷澄先生而言,卻是柴米油鹽、人情往來、甚至是書房裡光線角度的細微變化。他或許記錄了某日宴飲上哪位官員的言談舉止,又或許描繪了某個午後在庭院中觀察到的花開花落。這些看似瑣碎的記敘,恰恰是構築歷史真實感的基石。我們現代人習慣了快速的資訊傳遞和表層的交流,但先生的筆觸卻是緩慢而沉穩的,他用時間換取對世界的深度理解。這種慢活哲學,在當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日記中對於文學、對於傳統倫理的堅持,也清晰可見,展現了在西方思潮衝擊下,傳統知識分子如何努力維持其精神世界的完整性。精裝版的質感,也讓人在翻閱時,多了一份敬重,彷彿手中捧著的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份承載了個人意志的文物,讓人不敢稍有馬虎地對待。

评分

閱讀陳懷澄先生一九二五年的記錄,會讓人深思「知識分子」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角色困境。他不是激進的革命家,也不是完全順從的合作者,而是在兩難之間不斷權衡的審慎智者。日記中那些看似日常的對話和思考,實則暗藏著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批判。比如說,他如何評價當時的報章雜誌論戰,對於不同學派觀點的取捨和保留,都展現了他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旁觀者清」的角色定位,使得他的記錄更具客觀性,即使夾雜著個人情緒,也總能迅速回歸到理性的分析層面。精裝本的觸感與重量,與日記中蘊含的歷史重量是相得益彰的。每一次合上書頁,都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迴響,讓人忍不住去對照今日的社會情境,思考我們這一代人,又在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將留下怎樣的記錄供後人評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