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

年輪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麗蓮
图书标签:
  • 林业
  • 林清池
  • 回忆录
  • 自然
  • 环境保护
  • 台湾
  • 植物学
  • 生命故事
  • 个人传记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戰結束後,宜蘭太平山林場為全國最大林業生產地區。太平山林場下轄太平山工作站與大元山工作站兩大伐木作業區域。其中,大元山為戰後台灣人自行開發的林業生產區,但也是最早結束的伐木作業區。

  林清池先生,昭和3(1928)年出生,戰前進入宜蘭農林學校就讀,戰後初期從該校高等森林科畢業,經考試及格分發任職於當時的臺北山林管理所羅東分所,1960年林業組織調整後進入蘭陽林區管理處(後改稱羅東林區管理處)服務,因其林務專業與工作態度,曾被派任擔任大元山工作站及大平山工作站主任,是戰後以來,唯一同時經歷兩工作站主任者,亦是極少數受日治時期林業教育並親身參與現場伐木作業之林業專家。他以一己之力編寫、出版《太平山開發史》一書,並自行翻譯日文出版。《太平山開發史》一書,不僅記錄太平山地區伐木時期的技術,也傳承了臺灣林業文化資產,成為今日認識與了解戰後臺灣林業發展歷程最重要之著作。

  本書為林清池先生的生命史專書,透過林清池先生個人生命經驗,為二戰前後宜蘭的社會生活,戰後宜蘭林業發展、現場伐木作業情形等留下重要的時代紀錄。
《山林絮语:探寻生态变迁与人文记忆的深度田野调查》 第一部分:大地的脉搏——生态系统的演进与挑战 本书并非聚焦于个体生命的叙事,而是将视角投向广袤的山林腹地,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式的田野调查方法,系统地梳理了特定区域内,自工业化初期至近现代,自然生态系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摒弃了对单一职业或家族的细致描摹,转而致力于解析驱动森林结构、物种分布乃至土壤微生物群落演变的宏观生态动力学。 开篇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次生林”的形成机理。不同于原始森林的复杂多层结构,次生林是人类活动(如皆伐、火灾、农垦)中断裂后,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产物。书中详尽分析了不同管理强度下,优势树种的更替模式。例如,在某特定山区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早期人工纯林(如高密度的针叶林)的建立,如何在短期内提高了木材产量,但长期来看,却导致了林下植被的衰退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通过对古树年轮的微观分析,结合历史气候数据,我们重建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该地区年降水量与林木生长速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揭示了气候波动对森林承载力的潜在威胁。 本书的第二章,着重于“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干预下的动态平衡。我们没有关注某一特定人物的护林事迹,而是考察了关键物种的“生态位替代”现象。当高价值的传统用材树种因过度采伐而稀疏后,哪些耐受性强的先锋物种迅速填补了生态空缺?我们利用长期监测数据,对比了不同林龄、不同林窗大小的区域内,昆虫群落多样性和鸟类繁殖成功率的差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引入了“异源生态学”(Xenoecology)的视角,探讨外来入侵物种的定植过程,及其如何重塑本地的营养循环和捕食者-猎物关系,为理解未来森林管理的复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工具、技术与劳动的空间重构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支撑山地资源利用的工具、技术与社会结构。这里的“技术”并非指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而是对传统林业生产流程中,工具的物质文化和技术知识的系统梳理。我们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伐木工具(如斧、锯、滑轮系统)的形制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劳作的效率、安全性和环境破坏的程度。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口述资料的交叉比对,我们重构了早期山地运输网络的运作逻辑。这包括了溜木道、索道以及季节性河流漂流的工程学原理。这些技术的背后,蕴含着对重力、摩擦力和水文特性的深刻理解,它们是人类与崎岖地形持续博弈的物质证据。我们分析了这些劳动实践如何塑造了定居点和季节性工棚的布局,这些空间形态本身就是一种“非文字化的地理志”。 在劳动的组织形态上,本书对比了雇佣制、家族合作制与契约化采伐的差异。我们探讨了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下,工人阶层与自然资源之间的情感疏离与依附关系,这是一种纯粹的生产关系分析,而非聚焦于任何个体的奋斗史。重点在于,技术进步(或停滞)如何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季节性收入的稳定性以及社区的经济韧性。 第三部分:文化的截面与记忆的断层 第四章深入探究了山林文化中那些“非功能性”的层面——信仰、禁忌与口头叙事。我们关注的是群体层面的文化图景,而非任何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研究集中于对“山神”、“林怪”等非物质元素的社会功能性分析:它们是如何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在资源分配和超载利用的边缘发挥约束作用的? 通过对民间歌谣和节庆仪式的文本分析,我们试图揭示山林劳动者群体中对“丰饶”与“枯竭”的周期性焦虑。这些叙事并非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社会对资源不确定性的一种集体心理投射。我们考察了某些特定的采伐禁忌——例如,对特定年份或特定树种的禁止触碰——是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淡化或被新的管理规定所取代的,以此来标记文化适应性的变化。 结语:历史的尺度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超越了对过往的简单回顾,而是将其置于全球环境史的宏大叙事中进行定位。我们强调,林业活动是人类世(Anthropocene)早期阶段,人地关系紧张的一个典型缩影。我们没有提供任何圆满的“英雄故事”或个人救赎,而是通过对生态数据、技术形态和文化符号的细致解剖,呈现了一部关于系统性压力与环境响应的编年史。全书旨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用以理解任何一个被人类深度利用和管理的自然区域所共有的、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生命历程。最终,我们留给读者的,是对可持续性这一概念的本体论反思,而非对任何特定人物生平的缅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麗蓮


  頭城人,以宜蘭文史研究為職志。

  著有:〈蘭陽平原的觀海視域──以傳統詩作為分析範圍〉、〈清末日治初期宜蘭鸞書的「序跋」論析〉、〈宜蘭東嶽廟神將文化探析〉、〈宜蘭實業家廖燦堂生平與經營事業之研究〉〈涓流隱伏有待江河日大:有關宜蘭文學史書寫之回顧與展望〉等單篇論文,《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古今頭圍多少事:莊錫財回憶錄》、《軍伕倖存者──吳金坤的玉田人生》等專書,主編頭圍藝文系列《盧史雲詩文集》等登瀛吟社作品集8冊。

林清池(1928- 2022)

  出生於礁溪,就讀羅東公學校。勤奮向上,1949年畢業於宜蘭農林學校高級部森林科,旋入林務單位任職。曾任大元山、嘉羅山、太平山等工作站主任,從事林業工作四十多載。

  撰有中、日文版《太平山開發史》;編輯《省立宜蘭農業職業學校校友名簿》、《羅東青商史》;翻譯《羅東鄉土資料》、《羅東郡大觀》,為太平山林業發展、宜蘭文史留下重要成果。

图书目录

02/ 推薦序 在島國
04/ 作者序 太平山森林的深情回眸
10/ 楔子
12/ 第1章 童年歲月
16/ 第2章 羅東公學校的日子
38/ 第3章 宜蘭農林學校生活
68/ 第4章 初進林業 任職林務單位
102/ 第5章 首入山區 調派大元山
132/ 第6章 深入之間 轉任嘉羅山
152/ 第7章 林業轉型 調任太平山
198/ 第8章 提筆為文 為家鄉留史
220/ 第9章 貢獻才能 推動國際交流
240/ 第10章 蘭陽平原的美好回憶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18939
  • 叢書系列:宜蘭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2.9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在島國  
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李瑞宗


  林清池先生經歷林業的輝煌時期,也看盡林業的蕭條沒落,他站在行政官員的立場看待這場變局。有人說,這位主任對太平山也不懂,他對大元山其實比較懂,但是大元山沒有太平山有名呀,卻寫了《太平山開發史》,為什麼不寫《大元山開發史》呢?

  在島國,在宜蘭,在封閉的大元山區與太平山區,誰了解過去的一切呢?了解的人寫不出來,或難以整理紛雜思緒,靜心書寫,最後只能回憶或口述。

  宜蘭是林業大縣,林業帶動了移民來此謀職,終至定居,各項產業隨之繁榮興盛。在宜蘭,與林業相關的人物很多,但有系統地將個人生命史與林業變遷做完整敘述,林清池先生可算頭一人。他累積的各項人事資料、相關照片、個人專注、豐富閱歷足以對這個主題作充分的衍伸。作者陳麗蓮經過一年多與時間賽跑的口述訪談,終於呈現這本《年輪 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是對前輩的致敬與謝意,如今終於出版了。

  坊間或網路記載,1974年6月大元山工作站裁撤,原有人員調至和平林道繼續伐木。但羅東林管處的檔案明明記載,大元山工作站一直還在處理後續作業,1974年10月的〈大元山工作站直營作業自強計劃執行績效報告〉,報告人就是林清池。單看自強計劃的名稱根本不知內容是甚麼,其實是人員遣散調職,物件拆除變賣,以後要自立自強了。從人員遣散到屋舍軌道拆除,這本來就具有極高難度,太鬆太嚴都招人議。林清池先生貫徹執行任務,他內心是否有過掙扎呢?有爭議、有衝突本就是傳記人物的最佳特質,足供日後追索與探討。幾經波折,大元山軌道直到1977年才拆除。

  1977年,林清池早已經歷嘉羅山主任(1975-1976),又調任太平山主任(1977-1980),太平山的命運也是要結束直營伐木作業,運材設施流籠及蹦蹦車即將停用,走入歷史。1980年他離開太平山職務時,已是直營伐木結束的前一年,此後10年(1980-1990)他仍在羅東林管處本處服務。1990年退休,6年後撰寫出版《太平山開發史》(1996)。

  對於太平山的回憶、大元山的懷想,處在不同階段與位階自有相異的辛酸與解讀。過往的風雲人物很多,如戰後的沈家銘、莊炳林、王國瑞等,他們在台灣林業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性,也許資料尚未出土,也許機緣未到。如今,這本書作為宜蘭縣史館的訪談系列,確實創出一個典範,未來勢必開出更豐盛的花朵,期待之。

作者序

太平山森林的深情回眸


  從1914年開啓太平山森林資源調查,歷經舊太平山林場、大元山分場、新太平山林場、和平分場各階段的經營,宜蘭林業的開發走過70個年頭。1983年轉型森林遊樂區,推展森林遊憩及生態旅遊,朝向觀光休閒,寓教於樂的發展,著重林業教育、森林保育的永續經營的精神,為世代子孫保留珍貴高山森林資源。

  作為太平山下林木集散地的羅東林場貯木池,百年來見證宜蘭林業的興衰,蓄滿高等級新伐原木的年代已成過往歷史,如今映入眼簾的是綠蔭環繞,池清水明,魚游鳥鳴的勝景,已成為遊人悠閒散步,認識林業事蹟的最佳處所。

  林清池老先生,家住羅東,16歲就讀宜蘭農林學校初級部,跨越日本時代及光復後兩個世代,22歲宜蘭農業職業學校高級部森林科畢業即服務於林務單位,從事林業工作四十多載,宜蘭林業風景就在林老先生的心中。

  老先生彷彿與林業特別有緣份,「林」、「清池」之名與森林、林業、貯木池相應的巧合,就像是一開始就註定、或者預示著他與宜蘭林業的魂牽夢縈。羅東貯木池的清澈池水,早已不再承載太平山上的珍貴原木,幸好還有林老先生為我們敘說宜蘭林業的古往今來。

  宜蘭縣史館長期致力於地方耆老口述紀錄,不斷的朝著為宜蘭人寫歷史的目標努力,2020年開始即安排專人專訪林老先生,儘可能的記述老先生腦海中的林業事蹟。但有感於人力的不足以及老人家已超過耄耋之齡,抵不住歲月不饒人的時間壓力,2021年初,宜蘭縣史館商請我協助撰寫訪談錄。林業,實非我的專業,豈敢冒然承擔,但看到林老先生珍藏大量的照片及文物,勾起我內心為家鄕留史的鬥志,也就不畏艱難的接下任務。

  林老先生高齡94歲,身體硬朗,待人和善客氣,很樂意接授訪談,我們談話的內容從孩提、讀書、就業、成家、退休到服務鄉梓,老先生娓娓道出過往的經歷,還不時的拿出照片或史料作為佐證。林老先生說話不會天馬行空的想像,屬於腳踏實地,勤勉處事的類型,隨著年歲的流逝,他對於細小的事情經過或者當時的情感轉折有時會記的不太清楚,但只要能在閒談的話語中探得吉光片羽的感動元素,就能再多問出一些蛛絲馬跡,獲得許多印象深刻的故事。

  具有歷史觀念的林老先生,資料保存的很齊全,也很仔細,讓我能從中慢慢摸索出事件的來龍去脈。林老先生的子女們亦提供許多資訊,特別是與老先生同住的江維民、袁憶芬夫婦,協助整理許多照片、文物提供我參考。當我偶而聽不清楚老先生的話語,第一時間也是求助於他們,就能取得最即時的助益。

  中、日文版的《太平山開發史》是林老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他勤耕不懈,留下太平山林業發展歷史的重要成果。老先生編輯《省立宜蘭農業職業學校校友名簿》紀錄林業人才的培育;編纂《羅東青商史》成書則是細繹羅東林業與木材開發的繁華扉頁;晚年翻譯《羅東鄉土資料》、《羅東郡大觀》,讓我們再次體會到老先生對地方文史的深情。

  本書由許多故事串起林老先生有關宜蘭林業及生活的回憶,運用生活化、故事化的敘述方式,回顧其精彩的生命經歷。感謝林老先生不厭其煩的包容我的提問,及林老先生子女們提供的協助。謝謝楊孟哲教授接受訪談,並提供林老先生退休後關心地文史的資料。宜蘭縣史館廖英杰館長、王怡惠組長、陳文立館員的全力配合,讓寫作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更不時的提供寶貴意見,校訂缺失,至為感謝。懷著感恩的心情,筆者終於不負使命,留住林老先生對宜蘭山林的一片情,完成縣史館為宜蘭人寫史的任務。

  成書付梓之際,林老先生已來不及親眼目睹,回想起老先生拿著放大鏡,逐字逐頁檢視書稿的身影,心中無限感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人都是時代的經歷者、紀錄者,林老先生的生命故事,就是宜蘭人歷史的一環,希望讀者能從中瞭解更多宜蘭的人、事、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年輪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那種濃厚的時代感與人情味。台灣的林業發展史,簡直就是一部濃縮的台灣近代史,從日治時期的精細規劃到戰後初期的開墾擴張,再到後來的生態轉型,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紋理。我小時候,住在山邊的親戚家,偶爾會聽到他們談論起林班地上的生活,那些粗獷又帶著點無奈的記憶,總是讓我對這塊土地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連結。這本書,或許就是試圖將那些被時間沖刷得有些模糊的影像,重新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來吧?我特別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在那個「取用」大於「保育」的年代,林業從業人員的心境是如何轉折的,畢竟,他們的工作既是生計,也是對自然的深刻參與。一個好的敘事,不會只是陳述事實,而是能讓讀者「感同身受」,體會到那種在山林間與巨木搏鬥的辛酸與驕傲。如果書中能帶出幾則關於早期林班地生活、甚至是林管處同仁之間的情誼描寫,那就更貼近台灣人骨子裡那種「肝膽相照」的傳統了。

评分

讀到這類以個人生命軌跡串聯起產業發展的著作時,最吸引我的往往不是宏觀的數據,而是那些充滿「在地感」的細節。台灣的林業,不同於歐美的工業化林業,它夾雜著太多複雜的情感——對山神的敬畏、對山林的依賴,以及與自然共存的智慧。我很好奇,作者林清池先生,他如何看待從過去那種「砍伐為榮」的思維,過渡到現在必須以「生態永續」為核心的轉變?這種心態上的劇烈拉扯,往往是人物傳記中最精彩的部分。一個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成長的人,他的價值觀是如何被環境形塑,又如何影響他對後世的期許?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那種「時代的重量」,讓讀者不只是在讀一個人的故事,而是在體會一個產業的集體記憶,那它的價值就非凡了。我希望看到那種,不是美化歷史,而是誠實地面對歷史的敘事,畢竟,真實的人生,總是有著難以言喻的灰階層次。

评分

從書名「年輪光影」來看,這顯然不是一本冰冷的技術手冊,而是充滿詩意的回望。台灣的山林,尤其是在霧氣繚繞的高山地帶,那種光線穿透樹冠層灑落下來的景象,本身就是一種視覺震撼。我猜測,作者在撰寫林清池先生的生命篇章時,必然會將這些自然景觀融入敘事之中,讓「環境」成為一個有生命的配角。畢竟,對於在林業領域奉獻一生的人來說,山林就是他們的職場、他們的廟宇,也是他們的戰場。我期待看到那種描寫,例如早期運材的困難、颱風過後的搶修,或是雨季裡,工具與泥濘的搏鬥。這些「光影」的交錯,不僅是物理現象,更是人物心境的投射。如果作者能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調,將林業的艱辛與林清池先生的堅韌交織,那將是一部非常動人的作品,會讓即使對林業不甚了解的讀者,也能被那股純粹的生命力所感動。

评分

這本書的選題非常貼近台灣社會當前對「地方記憶」與「產業轉型」的共同關注點。林業,從早期資源的掠取者,到現在轉型為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的推動者,其間的思維轉變是巨大的。我會非常關注,林清池先生作為一個親歷者,他是如何看待這個「角色轉換」的?他是否經歷過那種價值觀的劇烈衝擊?一個紮根於傳統林業的人,如何擁抱環保思維?這中間的調適與和解,是極具戲劇張力的。我期待這部作品能展現出,人可以在環境變遷中保持謙卑與學習的姿態。如果敘事能成功地將林先生個人的「內在掙扎」與產業的「外部變革」並陳對照,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回顧歷史,更是對當代台灣社會如何面對環境倫理挑戰,提供了深刻的啟示。它應該能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與自然共存,而不只是單方面的索取?

评分

閱讀台灣的地方誌或人物傳記,總有一種「尋根」的滿足感。我們的社會在快速變遷,很多傳統的行業知識和生活方式正在消失,下一代可能只在課本上讀到「林業」,卻無法想像其真實的樣貌。因此,像《年輪光影》這樣的書,它承擔了一個重要的文化保存任務。我希望它不只是介紹林清池先生個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成為一座橋樑,讓現代的年輕人能夠跨越時空,理解他們腳下這塊土地是如何被開拓、被經營的?特別是關於林業技術的轉移與失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例如,早期的樹木判斷、採伐的時機選擇,這些經驗是無價的。如果書中能收錄一些口述訪談的精華,那些帶著濃重鄉音的真實聲音,那種「溫度」是任何學術報告都無法取代的。它會讓讀者感受到,每一個林業從業者的汗水,都澆灌了台灣的某個發展時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