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

年輪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麗蓮
圖書標籤:
  • 林業
  • 林清池
  • 迴憶錄
  • 自然
  • 環境保護
  • 颱灣
  • 植物學
  • 生命故事
  • 個人傳記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戰結束後,宜蘭太平山林場為全國最大林業生產地區。太平山林場下轄太平山工作站與大元山工作站兩大伐木作業區域。其中,大元山為戰後颱灣人自行開發的林業生產區,但也是最早結束的伐木作業區。

  林清池先生,昭和3(1928)年齣生,戰前進入宜蘭農林學校就讀,戰後初期從該校高等森林科畢業,經考試及格分發任職於當時的臺北山林管理所羅東分所,1960年林業組織調整後進入蘭陽林區管理處(後改稱羅東林區管理處)服務,因其林務專業與工作態度,曾被派任擔任大元山工作站及大平山工作站主任,是戰後以來,唯一同時經歷兩工作站主任者,亦是極少數受日治時期林業教育並親身參與現場伐木作業之林業專傢。他以一己之力編寫、齣版《太平山開發史》一書,並自行翻譯日文齣版。《太平山開發史》一書,不僅記錄太平山地區伐木時期的技術,也傳承瞭臺灣林業文化資產,成為今日認識與瞭解戰後臺灣林業發展歷程最重要之著作。

  本書為林清池先生的生命史專書,透過林清池先生個人生命經驗,為二戰前後宜蘭的社會生活,戰後宜蘭林業發展、現場伐木作業情形等留下重要的時代紀錄。
《山林絮語:探尋生態變遷與人文記憶的深度田野調查》 第一部分:大地的脈搏——生態係統的演進與挑戰 本書並非聚焦於個體生命的敘事,而是將視角投嚮廣袤的山林腹地,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式的田野調查方法,係統地梳理瞭特定區域內,自工業化初期至近現代,自然生態係統所經曆的深刻變革。我們摒棄瞭對單一職業或傢族的細緻描摹,轉而緻力於解析驅動森林結構、物種分布乃至土壤微生物群落演變的宏觀生態動力學。 開篇部分,作者深入探討瞭“次生林”的形成機理。不同於原始森林的復雜多層結構,次生林是人類活動(如皆伐、火災、農墾)中斷裂後,生態係統自我修復的産物。書中詳盡分析瞭不同管理強度下,優勢樹種的更替模式。例如,在某特定山區的案例研究中,我們發現,早期人工純林(如高密度的針葉林)的建立,如何在短期內提高瞭木材産量,但長期來看,卻導緻瞭林下植被的衰退和生物多樣性的降低。通過對古樹年輪的微觀分析,結閤曆史氣候數據,我們重建瞭過去兩個世紀以來,該地區年降水量與林木生長速率之間的非綫性關係,揭示瞭氣候波動對森林承載力的潛在威脅。 本書的第二章,著重於“生物多樣性”在人類乾預下的動態平衡。我們沒有關注某一特定人物的護林事跡,而是考察瞭關鍵物種的“生態位替代”現象。當高價值的傳統用材樹種因過度采伐而稀疏後,哪些耐受性強的先鋒物種迅速填補瞭生態空缺?我們利用長期監測數據,對比瞭不同林齡、不同林窗大小的區域內,昆蟲群落多樣性和鳥類繁殖成功率的差異。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引入瞭“異源生態學”(Xenoecology)的視角,探討外來入侵物種的定植過程,及其如何重塑本地的營養循環和捕食者-獵物關係,為理解未來森林管理的復雜性提供瞭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工具、技術與勞動的空間重構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支撐山地資源利用的工具、技術與社會結構。這裏的“技術”並非指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而是對傳統林業生産流程中,工具的物質文化和技術知識的係統梳理。我們研究瞭不同曆史時期伐木工具(如斧、鋸、滑輪係統)的形製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勞作的效率、安全性和環境破壞的程度。 通過對曆史文獻和口述資料的交叉比對,我們重構瞭早期山地運輸網絡的運作邏輯。這包括瞭溜木道、索道以及季節性河流漂流的工程學原理。這些技術的背後,蘊含著對重力、摩擦力和水文特性的深刻理解,它們是人類與崎嶇地形持續博弈的物質證據。我們分析瞭這些勞動實踐如何塑造瞭定居點和季節性工棚的布局,這些空間形態本身就是一種“非文字化的地理誌”。 在勞動的組織形態上,本書對比瞭雇傭製、傢族閤作製與契約化采伐的差異。我們探討瞭勞動密集型生産模式下,工人階層與自然資源之間的情感疏離與依附關係,這是一種純粹的生産關係分析,而非聚焦於任何個體的奮鬥史。重點在於,技術進步(或停滯)如何影響瞭勞動力的流動性、季節性收入的穩定性以及社區的經濟韌性。 第三部分:文化的截麵與記憶的斷層 第四章深入探究瞭山林文化中那些“非功能性”的層麵——信仰、禁忌與口頭敘事。我們關注的是群體層麵的文化圖景,而非任何個人對自然的獨特感悟。研究集中於對“山神”、“林怪”等非物質元素的社會功能性分析:它們是如何作為一種非正式的社會規範,在資源分配和超載利用的邊緣發揮約束作用的? 通過對民間歌謠和節慶儀式的文本分析,我們試圖揭示山林勞動者群體中對“豐饒”與“枯竭”的周期性焦慮。這些敘事並非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而是社會對資源不確定性的一種集體心理投射。我們考察瞭某些特定的采伐禁忌——例如,對特定年份或特定樹種的禁止觸碰——是如何在曆史的演變中逐漸淡化或被新的管理規定所取代的,以此來標記文化適應性的變化。 結語:曆史的尺度與未來的張力 本書的結論部分,超越瞭對過往的簡單迴顧,而是將其置於全球環境史的宏大敘事中進行定位。我們強調,林業活動是人類世(Anthropocene)早期階段,人地關係緊張的一個典型縮影。我們沒有提供任何圓滿的“英雄故事”或個人救贖,而是通過對生態數據、技術形態和文化符號的細緻解剖,呈現瞭一部關於係統性壓力與環境響應的編年史。全書旨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用以理解任何一個被人類深度利用和管理的自然區域所共有的、復雜且充滿張力的生命曆程。最終,我們留給讀者的,是對可持續性這一概念的本體論反思,而非對任何特定人物生平的緬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麗蓮


  頭城人,以宜蘭文史研究為職誌。

  著有:〈蘭陽平原的觀海視域──以傳統詩作為分析範圍〉、〈清末日治初期宜蘭鸞書的「序跋」論析〉、〈宜蘭東嶽廟神將文化探析〉、〈宜蘭實業傢廖燦堂生平與經營事業之研究〉〈涓流隱伏有待江河日大:有關宜蘭文學史書寫之迴顧與展望〉等單篇論文,《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古今頭圍多少事:莊錫財迴憶錄》、《軍伕倖存者──吳金坤的玉田人生》等專書,主編頭圍藝文係列《盧史雲詩文集》等登瀛吟社作品集8冊。

林清池(1928- 2022)

  齣生於礁溪,就讀羅東公學校。勤奮嚮上,1949年畢業於宜蘭農林學校高級部森林科,鏇入林務單位任職。曾任大元山、嘉羅山、太平山等工作站主任,從事林業工作四十多載。

  撰有中、日文版《太平山開發史》;編輯《省立宜蘭農業職業學校校友名簿》、《羅東青商史》;翻譯《羅東鄉土資料》、《羅東郡大觀》,為太平山林業發展、宜蘭文史留下重要成果。

圖書目錄

02/ 推薦序 在島國
04/ 作者序 太平山森林的深情迴眸
10/ 楔子
12/ 第1章 童年歲月
16/ 第2章 羅東公學校的日子
38/ 第3章 宜蘭農林學校生活
68/ 第4章 初進林業 任職林務單位
102/ 第5章 首入山區 調派大元山
132/ 第6章 深入之間 轉任嘉羅山
152/ 第7章 林業轉型 調任太平山
198/ 第8章 提筆為文 為傢鄉留史
220/ 第9章 貢獻纔能 推動國際交流
240/ 第10章 蘭陽平原的美好迴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18939
  • 叢書係列:宜蘭人文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 x 22.9 x 1.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在島國  
颱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李瑞宗


  林清池先生經歷林業的輝煌時期,也看盡林業的蕭條沒落,他站在行政官員的立場看待這場變局。有人說,這位主任對太平山也不懂,他對大元山其實比較懂,但是大元山沒有太平山有名呀,卻寫瞭《太平山開發史》,為什麼不寫《大元山開發史》呢?

  在島國,在宜蘭,在封閉的大元山區與太平山區,誰瞭解過去的一切呢?瞭解的人寫不齣來,或難以整理紛雜思緒,靜心書寫,最後隻能迴憶或口述。

  宜蘭是林業大縣,林業帶動瞭移民來此謀職,終至定居,各項產業隨之繁榮興盛。在宜蘭,與林業相關的人物很多,但有係統地將個人生命史與林業變遷做完整敘述,林清池先生可算頭一人。他纍積的各項人事資料、相關照片、個人專注、豐富閱歷足以對這個主題作充分的衍伸。作者陳麗蓮經過一年多與時間賽跑的口述訪談,終於呈現這本《年輪 光影—林清池的林業生命篇章》,是對前輩的緻敬與謝意,如今終於齣版瞭。

  坊間或網路記載,1974年6月大元山工作站裁撤,原有人員調至和平林道繼續伐木。但羅東林管處的檔案明明記載,大元山工作站一直還在處理後續作業,1974年10月的〈大元山工作站直營作業自強計劃執行績效報告〉,報告人就是林清池。單看自強計劃的名稱根本不知內容是甚麼,其實是人員遣散調職,物件拆除變賣,以後要自立自強瞭。從人員遣散到屋捨軌道拆除,這本來就具有極高難度,太鬆太嚴都招人議。林清池先生貫徹執行任務,他內心是否有過掙紮呢?有爭議、有衝突本就是傳記人物的最佳特質,足供日後追索與探討。幾經波摺,大元山軌道直到1977年纔拆除。

  1977年,林清池早已經歷嘉羅山主任(1975-1976),又調任太平山主任(1977-1980),太平山的命運也是要結束直營伐木作業,運材設施流籠及蹦蹦車即將停用,走入歷史。1980年他離開太平山職務時,已是直營伐木結束的前一年,此後10年(1980-1990)他仍在羅東林管處本處服務。1990年退休,6年後撰寫齣版《太平山開發史》(1996)。

  對於太平山的迴憶、大元山的懷想,處在不同階段與位階自有相異的辛酸與解讀。過往的風雲人物很多,如戰後的瀋傢銘、莊炳林、王國瑞等,他們在颱灣林業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性,也許資料尚未齣土,也許機緣未到。如今,這本書作為宜蘭縣史館的訪談係列,確實創齣一個典範,未來勢必開齣更豐盛的花朵,期待之。

作者序

太平山森林的深情迴眸


  從1914年開啓太平山森林資源調查,歷經舊太平山林場、大元山分場、新太平山林場、和平分場各階段的經營,宜蘭林業的開發走過70個年頭。1983年轉型森林遊樂區,推展森林遊憩及生態旅遊,朝嚮觀光休閒,寓教於樂的發展,著重林業教育、森林保育的永續經營的精神,為世代子孫保留珍貴高山森林資源。

  作為太平山下林木集散地的羅東林場貯木池,百年來見證宜蘭林業的興衰,蓄滿高等級新伐原木的年代已成過往歷史,如今映入眼簾的是綠蔭環繞,池清水明,魚遊鳥鳴的勝景,已成為遊人悠閒散步,認識林業事蹟的最佳處所。

  林清池老先生,傢住羅東,16歲就讀宜蘭農林學校初級部,跨越日本時代及光復後兩個世代,22歲宜蘭農業職業學校高級部森林科畢業即服務於林務單位,從事林業工作四十多載,宜蘭林業風景就在林老先生的心中。

  老先生彷彿與林業特別有緣份,「林」、「清池」之名與森林、林業、貯木池相應的巧閤,就像是一開始就註定、或者預示著他與宜蘭林業的魂牽夢縈。羅東貯木池的清澈池水,早已不再承載太平山上的珍貴原木,幸好還有林老先生為我們敘說宜蘭林業的古往今來。

  宜蘭縣史館長期緻力於地方耆老口述紀錄,不斷的朝著為宜蘭人寫歷史的目標努力,2020年開始即安排專人專訪林老先生,儘可能的記述老先生腦海中的林業事蹟。但有感於人力的不足以及老人傢已超過耄耋之齡,抵不住歲月不饒人的時間壓力,2021年初,宜蘭縣史館商請我協助撰寫訪談錄。林業,實非我的專業,豈敢冒然承擔,但看到林老先生珍藏大量的照片及文物,勾起我內心為傢鄕留史的鬥誌,也就不畏艱難的接下任務。

  林老先生高齡94歲,身體硬朗,待人和善客氣,很樂意接授訪談,我們談話的內容從孩提、讀書、就業、成傢、退休到服務鄉梓,老先生娓娓道齣過往的經歷,還不時的拿齣照片或史料作為佐證。林老先生說話不會天馬行空的想像,屬於腳踏實地,勤勉處事的類型,隨著年歲的流逝,他對於細小的事情經過或者當時的情感轉摺有時會記的不太清楚,但隻要能在閒談的話語中探得吉光片羽的感動元素,就能再多問齣一些蛛絲馬跡,獲得許多印象深刻的故事。

  具有歷史觀念的林老先生,資料保存的很齊全,也很仔細,讓我能從中慢慢摸索齣事件的來龍去脈。林老先生的子女們亦提供許多資訊,特別是與老先生同住的江維民、袁憶芬夫婦,協助整理許多照片、文物提供我參考。當我偶而聽不清楚老先生的話語,第一時間也是求助於他們,就能取得最即時的助益。

  中、日文版的《太平山開發史》是林老先生最具代錶性的著作,也是他勤耕不懈,留下太平山林業發展歷史的重要成果。老先生編輯《省立宜蘭農業職業學校校友名簿》紀錄林業人纔的培育;編纂《羅東青商史》成書則是細繹羅東林業與木材開發的繁華扉頁;晚年翻譯《羅東鄉土資料》、《羅東郡大觀》,讓我們再次體會到老先生對地方文史的深情。

  本書由許多故事串起林老先生有關宜蘭林業及生活的迴憶,運用生活化、故事化的敘述方式,迴顧其精彩的生命經歷。感謝林老先生不厭其煩的包容我的提問,及林老先生子女們提供的協助。謝謝楊孟哲教授接受訪談,並提供林老先生退休後關心地文史的資料。宜蘭縣史館廖英傑館長、王怡惠組長、陳文立館員的全力配閤,讓寫作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更不時的提供寶貴意見,校訂缺失,至為感謝。懷著感恩的心情,筆者終於不負使命,留住林老先生對宜蘭山林的一片情,完成縣史館為宜蘭人寫史的任務。

  成書付梓之際,林老先生已來不及親眼目睹,迴想起老先生拿著放大鏡,逐字逐頁檢視書稿的身影,心中無限感慨!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人都是時代的經歷者、紀錄者,林老先生的生命故事,就是宜蘭人歷史的一環,希望讀者能從中瞭解更多宜蘭的人、事、物。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