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界∞鏡相:科學攝影事件簿2020-2021[精裝]

無界∞鏡相:科學攝影事件簿2020-2021[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翎
图书标签:
  • 科学摄影
  • 摄影集
  • 艺术
  • 科学
  • 纪实
  • 影像
  • 实验
  • 视觉
  • 自然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界∞鏡相:科學攝影事件簿2020~2021》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攝影」系列第4本專書,主要集結第六屆39組和第七屆62組科學攝影得獎作品。徵集科學影像就是徵集世界,「驚豔˙新視野:科學攝影」比賽徵集各種公民科學角度的探索,活動舉辦7屆以來,累計合於參賽資格投稿作品4171件,得獎作品390件。並在影像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創新、友善的知識技能和科學態度,推出5場特展,31場巡迴展、32場科普教育活動、相關網站20筆,參與人數超過135萬人次。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無界∞鏡相:科學攝影事件簿2020-2021[精裝]》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力求详细且自然流畅。 --- 《星辰的低語:宇宙學前沿探索與人類視野的拓寬》 內容簡介 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心,從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便未曾停歇。這本《星辰的低語:宇宙學前沿探索與人類視野的拓寬》並非單純的科普讀物,而是一次深度潛入當代宇宙學最引人入勝的邊疆的旅程。它聚焦於過去十年來,從引力波探測到暗物質、暗能量的謎團,再到系外行星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旨在為普通讀者勾勒出當前宇宙學研究的全景圖,並探討這些發現如何從根本上重塑我們對自身在浩瀚時空中的定位的理解。 本書結構清晰,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引領讀者從基礎概念走向尖端挑戰。 第一部:時空的漣漪——引力波天文學的黎明 自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來,引力波一直被視為宇宙中最為深邃的預言之一。本部分詳盡闡述了LIGO和Virgo等地面探測器如何從理論的猜想到實際的觀測,成功捕獲了遙遠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產生的時空漣漪。我們將深入探討引力波數據背後的物理學原理,例如如何利用這些「宇宙的耳語」來測量宇宙膨脹率,以及它們如何為我們提供了觀察宇宙中最極端天體事件的全新「感官」。特別地,本書會著墨於「多信使天文學」的興起——當引力波信號與電磁波信號同時抵達時,科學家如何將兩種信息結合,揭示恆星死亡和元素形成的複雜過程。這不僅是物理學的勝利,更是人類感知宇宙能力的一次飛躍。 第二部:看不見的疆界——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尋蹤 構成我們已知物質的原子,僅佔宇宙總質能的不足5%。本書的第二部分直面宇宙學中最核心的兩大謎題: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這種不發光、不反射光,卻通過其引力效應影響星系運行的神秘物質,是當前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交叉領域的焦點。我們將梳理當前主流的間接探測(如尋找湮滅訊號)、直接探測(如地下實驗室的靈敏探測器)以及通過大型結構觀測來推斷其性質的最新進展。 隨後,本書轉向了更為詭譎的暗能量。自1998年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以來,暗能量便成為主導宇宙命運的隱形力量。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各類觀測項目,如史隆數字巡天(SDSS)和未來的大型巡天任務,它們如何試圖繪製暗能量的「狀態方程」,從而判斷它究竟是一種真空能量(宇宙學常數),還是一種隨時間演化的動態場。這些研究不僅關乎宇宙的最終歸宿,也考驗著我們對萬有引力的基本理解。 第三部:宜居世界的版圖——系外行星與生命起源的線索 將目光從宏觀的宇宙結構拉回到遙遠的恆星系統,本書第三部分聚焦於系外行星學的爆炸性增長。開普勒、TESS等太空任務徹底改變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認知,證明行星系統遠比太陽系複雜和多樣化。本書詳細介紹了凌星法、徑向速度法等主要探測技術的精妙之處,並探討了「超級地球」、「迷你海王星」等新型行星類別的物理特性。 更重要的是,本書探討了尋找「可居住性」的最新趨勢。隨著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投入使用,科學家們開始分析遙遠行星的大氣光譜,尋找水蒸氣、甲烷乃至潛在的生物標誌物(Biosignatures)。本書不預設立場,而是客觀呈現了當前對宜居帶的定義、大氣逃逸的機制,以及在尋找地外生命這項宏大命題面前,科學家們所抱持的謹慎樂觀與嚴謹的求證態度。 第四部:理論的前沿與哲學的迴響 在技術與觀測不斷突破的同時,理論物理學也在努力整合這些新數據。本部分將探討一些極具爭議和挑戰性的理論方向,例如弦論在宇宙學中的潛在應用、圈量子引力對早期宇宙奇點的替代解釋,以及多重宇宙理論的觀測可檢驗性問題。 最後,本書回歸到最根本的人類視角。宇宙學的每一次重大發現,都伴隨著哲學層面的反思:我們的物理定律是否具有普適性?意識在宇宙演化中扮演何種角色?本書結尾處,旨在啟發讀者,科學探索的價值不僅在於獲得答案,更在於不斷拓展我們認知邊界的勇氣與視野。 《星辰的低語》是一部獻給所有對未知充滿熱忱的讀者、學生和研究者的讀物。它以嚴謹的科學事實為基石,輔以生動的敘事風格,旨在讓讀者親身感受人類智慧在浩瀚宇宙面前所展現出的非凡力量。這本書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更深奧宇宙奧秘的一扇門。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館長序:創意與想像無極限 / 焦傳金
無界∞鏡相:博物館影像的辯證與傳奇 / 翎楊
不是只有打分數而已 / 張孟媛 Chang, Marine
捕冬光、捉樹影:2021 科學攝影研習工作坊 / 童育萩
事件2020~2021
天文與氣象
物理與化學
水下與海洋
植物與真菌
昆蟲與蜘蛛
動物的拼圖
微觀的世界
索引
主協辦單位
第6+7 屆實踐團隊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50172
  • 叢書系列:走訪博物館
  • 規格:精裝 / 259頁 / 20.7 x 20.7 x 3.6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語文:中英對照

图书试读



  提昇大眾對科學的興趣與探索自然的動機一直是科博館的目標之一,藉由這本科學攝影的得獎作品集,相信大家在觀賞精彩的影像時,一定會被大自然的美麗所感動,而這正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希望大家都能從這些攝影作品中看見自然,進而接觸自然、探索自然,趕緊欣賞這些驚艷的自然影像吧!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評價:** 我對「鏡相」這個概念情有獨鍾,它帶有一種對稱、反思與自我否定的意味。科學觀察本身就是一種「鏡像」行為,我們試圖透過儀器,將世界映照在感光元件上,但映照出來的,終究是我們想看到的那個面向。這本書如果真的做到了「無界」,那意味著它可能模糊了客觀與主觀的界線。我猜測,作者在拍攝過程中,一定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實驗精神。攝影師不只是按下快門的機械手,更是科學問題的共同提出者。我希望看到一些「失敗的嘗試」或者「意外的發現」的記錄,因為那些「非預期」的結果,往往比精心設計的結果更能揭示世界的真實面貌。如果內容能觸及到研究人員在面對未知時的那種興奮、挫折與堅持,那麼這本書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紀錄,而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慾的熱血史詩。這類書最怕的就是流於表面的漂亮,我期待的是那種深層次的、能讓人產生共鳴的「科學人性」。

评分

**第一段评价:** 天啊,最近真是迷上這種結合了視覺衝擊和深層思考的作品了。我總覺得,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眼睛能看到的東西,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拿到手,但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那種試圖穿透表象、直達核心的野心。「無界∞鏡相」這幾個字,聽起來就充滿了哲學的思辨和無限的可能性。我期待它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看看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奔放,是如何在一個鏡面裡互相映照、互相定義。我們看慣了教科書上的標準圖解,但如果把那些冰冷的數據,透過高階的攝影技術,轉化成具有強烈美學張力的畫面,那種震撼感絕對是無可取代的。我希望作者能在影像的選擇上,展現出極致的品味,不只是炫技,更重要的是,能引發讀者對「看見」這件事更深層的追問:我們究竟看到了什麼?是物質的結構,還是隱藏在結構背後的規律?光影的運用、色彩的層次,都將是衡量這本「事件簿」份量的關鍵。

评分

**第五段評價:** 最近台灣的藝文圈子,對於如何將艱澀的知識「大眾化」一直都有很高的討論度。這本攝影事件簿,如果能成功,就等於樹立了一個極佳的典範。它必須在滿足專業人士的審美要求之下,同時要能讓社會大眾看得懂、有感觸。這就對文字的編排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那些圖說或導讀文字,不能是冗長的研究報告縮寫,而應該是精煉、充滿詩意的引介。我希望作者或編輯群,能夠找到那種「剛剛好的說明」,既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識,又不剝奪讀者自行解讀影像的樂趣。好的科普,是引導而不是填鴨。如果這本書能讓人讀完之後,走在路上看天空、看水窪、看自己的手指,都會多了一層全新的理解和欣賞角度,那就太厲害了。它應該能成為一種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悄悄地建立起一座連接科學與美學的橋樑。

评分

**第二段評價:**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這類結合「科普」和「藝術攝影」的書,選擇性其實不少,但要做到真正「耐看」、可以反覆翻閱而不膩的,卻是鳳毛麟角。我對這本《無界∞鏡相》的期待,是建立在它標註的年份——2020到2021這兩年,那絕對是個充滿變動與考驗的時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科學研究與觀察活動是如何持續進行的?那些在實驗室深處、在顯微鏡底下捕捉到的畫面,是否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焦慮感,或是反而在混亂中找到了更清晰的秩序?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冊,而是一部「時代的切片」。優秀的科學攝影,不該只是清晰的記錄,它必須具備某種敘事性。如果作者能將複雜的科學概念,用極具故事性的畫面呈現,讓一個非本科系的讀者也能為之屏息,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它的定價。我尤其關心,他們如何處理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那種模糊與清晰交界處的曖昧地帶,往往最考驗攝影師的功力與想像力。

评分

**第三段評價:** 身為一個平時就熱衷於逛誠品和各種獨立書店的文青,我對「精裝」這兩個字特別敏感。這通常代表了出版方對內容的重視,對裝幀設計的堅持。這本書的紙質、印刷的顯色度,甚至是內頁的編排邏輯,都會直接影響閱讀體驗。科學攝影如果色彩不準確,那就等於失去了靈魂。我非常好奇,他們在處理那些高對比度的影像,或是極度細膩的紋理時,會選用哪種紙張來承載這種視覺重量。更別提「事件簿」這個副標題,它暗示了這不只是零散的圖像集錦,而是經過策展、有脈絡的呈現。我希望在版面設計上,能看到一種流暢的節奏感,讓讀者從 A 張圖跳躍到 B 張圖時,心緒能夠平穩地過渡,而不是突兀地被打斷。如果設計師能巧妙地利用留白,讓那些磅礴的、複雜的科學結構有喘息的空間,那這本書在書架上絕對會是一個低調卻無法忽視的存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