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實作』全書:最詳盡!木作家具的設計工法與寸法100例

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實作』全書:最詳盡!木作家具的設計工法與寸法100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喬子龍
图书标签:
  • 木家具
  • 透視圖
  • 中式家具
  • 設計工法
  • 木作
  • DIY
  • 實作
  • 寸法
  • 傳統工藝
  • 家具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代園林木作世家,匠師圖解手繪
一本最具系統的中式木家具解剖事典

  深入中式木家具的製作、樣型結構,以及比例調整之氣韻變化
  提供現代木家具設計創新基礎與原理

  ▌圖解中式木家具作法100例—

  正器四制:圓制、展制、方制、守制
  附器八型:箱型、筒型、交型、支型、折型、疊型、組型、獨型

  中式家具在匠造中大略可分二大類,一是有水平面板的家具,如桌、凳、椅、床、櫥櫃等,稱為「正器」或大器,是日常生活起居中不可缺少的家具。另一種可暫稱為「附器」或小器,是雅玩文心,展現品味趣好的家具,如小几、轎箱、交型躺椅、燈架、衣架屏風等……本書蒐羅100個傳統家具的製作心法與細部詳圖,以細部微觀的角度,提點出家具在製作上氣韻與結構到位的成功關鍵。

  ▌關鍵提示!匠造的比例尺寸,以及樣型參考

  家具從設計圖稿到實物成器,從2D轉換至3D,要做怎樣的微調?當我們想放大或縮小家具尺寸,用「等比縮放」的方式必會破壞家具氣韻?匠師需從整體的角度,科學且細緻地觀察一件家具的「作韻八比」:型廓比、間架比、線形比、材徑比、杆型比、飾面比、縫折比、色間比。

  本書展示同件家具不同韻變的對比圖,提點作韻八比的「眼光」關鍵。

  ▌成器之前,像匠師一樣思考!
  中式木家具圖解透視全書

  從中式家具的構造出發,從中探究其規律與原理,展現出中式家具體系構架。書中以家具結構之不同進行編排介紹,方便閱讀者瞭解制器做法之共同點。全書大量解析中式家具構造原理,以及製作要點,並提供透視圖、卯榫做法。是以匠工技術視角為思考的專書。

  此書分為兩冊。第一冊《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講述了現代木工應該具備的一些傳統家具認知,佐證其構造心法。而本書為第二冊《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實作』全書》則是作者根據制式研究推演的創作家具。繪製作法圖與透視圖,意在從圖中解析傳統的構造原理與製作的一些注意要點,企圖歸納出木作家具的規律及作法規則,為匠工以構造技術視角的思考。

本書特色

  ․完整的木家具氣韻比例結構原理書!
  ․正器、附器共100款實例解說
  ․手繪圖解&解剖傳統木家具的型制與製作關鍵
  ․提供木家具樣型,作為家具匠人、家具設計師靈感創新來源
深入木工技藝的殿堂:探尋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家具製作之道 本書旨在為所有對木工藝術抱持熱忱的讀者,提供一趟深入探索木作家具設計、結構與工藝的旅程。我們將拋開對現有圖解書籍中常見的、僅限於表面描繪的局限,轉而專注於家具製作背後的核心邏輯與精髓。 這是一本實作導向的書籍,它不只是展示成品的美感,更著重於剖析每一個結構轉折、每一個榫卯咬合的力學原理。我們相信,真正的家具製作不僅是材料的堆疊,更是一場對空間、對人體工學、對木材特性的深刻理解與對話。 第一部:理解木材的靈魂與個性 木材,是家具的基礎,也是挑戰的起點。本書將引導讀者跳脫出「知道木材種類」的層次,深入探討木材的「行為模式」。 生長紋理與應力分析: 剖析不同樹種的年輪結構如何影響木材在乾燥、受潮過程中的膨脹與收縮。我們將詳細說明如何透過觀察紋理走向,預判並應對木材可能發生的變形,從根本上避免家具在未來出現開裂或扭曲。 木材的穩定化處理: 介紹氣乾、窯乾等傳統與現代乾燥技術的細微差別,並著重於「板材配對」的藝術——如何根據家具的預期用途和擺放環境,科學性地選擇與組合木材板塊,以達到最佳的尺寸穩定性。我們將提供具體的實例,解析為何某些特定結構必須使用特定方向的板材。 表面處理的哲學: 探討從傳統的生漆、蜂蠟,到現代的PU塗層、油性滲透劑之間的差異。重點在於理解不同處理方式對木材呼吸性的影響,以及它們如何強化或弱化家具的視覺深度與觸感體驗。 第二部:榫卯結構的力學奧秘與精確度 榫卯,是中式家具的靈魂所在。本書將以極為細緻的圖解方式,拆解並重構幾種最關鍵的結構單元,強調其在現代製作中的應用與調適。 核心榫型詳解: 我們將超越基礎的「卯眼」與「榫頭」,深入探討如燕尾榫(Dovetail)、鳩尾榫(Housing Joint)在不同承重結構中的應用比例與深度設定。特別針對橫向與縱向受力的銜接點,提供精確的尺寸建議範圍,而非單一數值。 結構的「預留」藝術: 中式家具的一大特色在於對木材膨脹的預留空間。我們將示範如何計算並在關鍵部位(如活動的門板、可拆卸的結構連接處)實施精確的「縮口」或「浮動」設計,確保家具在不同季節都能保持結構的完整性與操作的順暢性。 現代工具的輔助與校準: 探討如何利用現代高精度工具(如CNC輔助定位、高精度鋸片)來提高傳統榫卯的製作效率與一致性,同時提供手工修整與校準的技巧,確保即使是機器加工的部件,也能達到手工的嚴密契合。 第三部:設計的語彙與人體工學的界線 家具設計不僅是線條的組合,更是對使用者生活習慣的深刻回應。本書將從功能性出發,探討如何將傳統的審美標準轉化為可實現的設計語言。 比例的黃金分割與文化意涵: 探討古典家具中常見的模數化(Module System)概念,並分析如何將這些模數應用於現代的空間規劃中。我們將提供一套系統性的計算方法,幫助讀者確定高度、深度、寬度之間的最適比例。 坐臥舒適性的科學測量: 對於椅子和凳類的設計,我們將提供詳盡的人體測量數據庫,包括座面高度、座面傾角、靠背角度等關鍵參數的國際標準與傳統偏差值。這部分內容將著重於如何根據目標使用者的平均身高範圍,微調這些參數以達到最佳的支撐與放鬆效果。 空間感的營造: 討論如何利用家具的「虛實比」(即開放空間與實體材料的比例)來影響整體空間的視覺重量與動線規劃。例如,如何設計具有「透氣感」的背板結構,以適應現代小空間的需求。 第四部:實作流程的細節管理與質地呈現 成功的家具製作,最終體現在對細節的極致要求上。本書將詳盡記錄從備料到最後打磨的全流程管理。 備料與裁切的效率學: 示範如何進行「材料清單預排」,最大化利用木材板材,減少邊角料的浪費。重點介紹如何使用「搭接鋸」(Scarf Joint)等技術來拼接長度不足的木料,並確保拼接處的強度與視覺連貫性。 裝配的邏輯順序: 建立一套標準化的裝配檢查清單。我們將說明在多部件組裝時,應先鎖定哪一部分以確保整體結構的方正(Squareness),並詳細演示如何使用臨時支撐架和校準工具來維持裝配過程中的垂直與水平基準。 五金件的選用與隱藏技術: 探討現代家具製作中如何巧妙地結合必要的五金件(如滑軌、鉸鏈)而不破壞傳統美感。內容包括對隱藏式鉸鏈的精確開槽深度控制,以及如何選用具有緩衝功能的五金件來提升用戶體驗。 本書的目標是提供一套完整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家具製作知識體系,使讀者不僅能模仿作品,更能獨立設計出結構合理、經久耐用的優秀木作家具。

著者信息

作、繪者簡介

喬子龍


  又名松喬工匠,1964年生,出身於五代園林及木作世家。蘇州大學建築系(傳統家具)教師,資深造園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業餘時間從事傳統書畫的創作,近年來專注於傳統家具的研究與設計,著有《匠學圖繪》、《匠意圖制》《松喬圖制》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和圓通:圖解中式家具作法100例

1.1 正器
圓制∣角蓋腿──無束腰
展制∣角錯腿──案型結構
方制∣角格腿──四面平
守制∣角間腿──有束腰

1.2 附器
箱型:小几∣佛龕∣轎箱
筒型:筆筒∣繡墩
交型:交杌∣躺椅∣交椅
支型:插屏∣燈架∣衣架
折型:折屏∣琴几
疊型:供桌三式
組型:座椅∣躺椅∣佛龕
獨型:獨木器十二式

第二章 制器之道:設計作法圖例

2.1 中式家具再創造
竹製四出頭椅∣竹榻式禪椅∣竹櫃竹架∣高士禪凳∣仙姑禪凳∣繡娘圓桌圓凳∣束腰五腿圓香几∣圓型禪座∣花几∣新制‧前方後圓太婆椅∣新制‧托面棖方杆椅∣文心雅玩三式∣文房家具三式

2.2 還樣作法圖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4502
  • 叢書系列:Plus-life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28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研究傳統家具,
  除了對現有成器的解讀外,更應該關注成器前的構造匠心,
  關注木與木的間架搭接,開合虛實比例等架構本體。
  因為每一件家具的架骼本體,
  都有其原始的本質美……

  身為匠工的松喬,拙筆著繪傳統家具書稿,旨在為現今的中式家具設計與木工就有關製作技術提供參考,並期盼與喜好研究制器工法的朋友分享十餘年來對傳統家具的一些思考,特別是家具構造方面的一些心得。

  松喬出生於江南園林與木匠世家,因少年時學了幾年木工,並對書畫頗為喜愛,加之三十多年來的美工、建築與園林設計等工作實踐,以及對傳統家具的喜好與關注,一直傾心研究器物構造與匠作技藝,以至於養成了對家具造型尺度與結體榫卯等細究推敲的習慣。在逾二十年走南闖北的設計遊歷中,每遇見一件傳統家具,都要就構造及榫卯作法特點等進行記錄分析,並試圖從中找出一些規律與法則。

  在松喬看來,研究傳統家具,除了經典器具(圖片)賞讀、史據考證、形藝品鑒以及實物收藏這些對現有成器的解讀外,更應該關注成器前的構造匠心,關注木與木的間架搭接、開合虛實比例等架構本體。因為每一件家具的架骼本體都有其原始的本質美,而依附其上的形藝雕飾是本質美的延續或附加。宋式、明式家具中,架簡無飾的線型家具之所以為國人所喜愛,就是因為它們更接近於這種本質美,這種結構具有蓬勃向上的內在邏輯美,是家具的架骼靈魂,也是器具美韻的根本。架骼的本質美是匠工及設計師們的研究方向,也是當下中式家具設計創新研發的始點。

  傳統家具在木與木的結體組合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構造法則,以及連接這些結體構造的榫卯作法。中華傳統家具之所以有別於西方,就因其獨特、有序的線型構造為中華世代子民所默認;它們在歷代的制器發展中逐漸地完善,人們習慣將其以「型制」、「制式」、「款式」等命名。在這些間架虛實的有序組合構造中,隱藏著祖先們諸多的潛識密碼。

  型制、形制、款式、款型等分別指什麼?如何理解其中的一字一意?傳統家具的骨子裡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中華精神?明韻的「韻」,對於匠工技術是怎樣一回事?東西南北之蘇京粵晉為何風格迥異但仍為中華一家?榫卯的原理與木性是怎樣的?中華榫卯與器形的境界是什麼?制器首要的構造、間架、樣形與尺碼等匠心作法的原理有哪些?這些問題都是現今匠工及設計師們亟須弄清楚的。

  「三十年來少匠師」,老的去了,新的沒來,以至於很多人形成定論,即「古人是不可超越的」;更有所謂「大數據」學,認為經典家具的尺碼不能有微毫的變動;另有所謂「全手工製作」等。這些現象均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研究方法、沒有從事物發展中發現規律、沒有根據這些規律去研究去挖掘,多數的研究只是一些古籍翻譯或器具賞讀,「碎片」叢生,無法形成較為完整的家具研究體系。

  從事傳統家具生產及設計的匠工及設計師們缺乏現代木工技術培訓,不精通設計製圖的規範與程序、作圖放樣的標準化與精細化,以及看圖識圖等。原有「傳幫帶」式的師帶徒、師授徒的舊模式阻礙了現代產業的發展。傳統家具的基礎性研究應及時展開,系統的中華家具技術理論(教學體系)應及時建立,現代「設計與木工」的技術培訓應及時開展。

  是為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上一个进阶的木工设计课程。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锯切”的层面,更是深入到了“设计背后的哲学”——也就是书中反复强调的“比例与韵律”。作者在介绍每一件经典家具时,都会附带一套完整的比例分解图,比如经典的“一尺三作”原则在不同家具上的变通运用。这对于我们现在设计自己的作品时,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避免了东拼西凑的粗糙感。更难得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的深度讨论,特别是关于天然生漆和传统蜡饰的优缺点对比,讲解得非常客观,没有盲目推崇某一种工艺。这种全方位的知识覆盖,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制作手册,更像是一部中式家具工艺的百科全书,让我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角度和细节。

评分

要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古代工匠智慧的现代化解读。我们都知道传统工艺有很多口传心授的“秘技”,很难被文字记录。但这位作者似乎下足了功夫,把那些藏在经验里的诀窍,用现代的制图语言重新翻译了出来。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打眼”位置的定位描述,结合了古代的“墨斗”和现代的“定位销”的优点,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折衷方案。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最怕的就是工具的限制,但这套书提供的方案,很多都是基于我们手边常见的工具,比如电刨和台锯,通过巧妙的工序调整,依然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这种“本土化”的实用性,是很多引进版书籍无法比拟的。它让我相信,即使没有传统的那一套复杂工具,也能踏实地迈入中式家具制作的大门,这点必须点赞。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细节呈现”上的力度非常强,对于那些追求极致工艺的朋友来说,绝对是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特别是书中对于“收边”和“倒角”的处理,不同的家具类型对应不同的收边方式,作者都用特写镜头给标注了出来,连砂纸的目数对最终手感的影响都有提及。这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之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比市面上一些只关注整体造型的图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微观”层面,它让你明白,中式家具的“好用”和“耐用”,恰恰藏在这些不显眼的接缝和曲率里。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至少能让一个有经验的木工师傅的制作水平提升一个台阶,因为它系统地梳理了那些只靠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窍门”,并用清晰的图像将其固化下来,是值得我未来很多年反复参考的珍藏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奢侈的享受。纸张的质感非常厚实,而且内页的色彩还原度极高,特别是那些展现木材纹理和色泽变化的彩图,看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颗粒感。在实务操作层面,作者在家具的“尺度”拿捏上展现了非凡的功力,这对于我们台湾这边习惯了日式或现代简约风格的制作者来说,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中式”思维的参照。例如,书中对于不同高度的座面设计,如何兼顾人体工学和古典美学的平衡,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活榫”和“死榫”的对比分析,这在国内的很多出版物中往往被一带而过,但在这里却被系统地拆解,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式家具的“呼吸感”是如何通过这些精微的连接件体现出来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是教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逻辑梳理,是真正有价值的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光影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等级的示范,特别是对榫卯结构的透视效果,让我这个木工新手看了都觉得豁然开朗。我原本以为这种复杂的结构,光靠文字描述就要啃好久,没想到作者用图解的方式,把每一层的空间关系都描绘得清清楚楚,连阴角和阳角的交界处都处理得极为精妙。特别是书里提到的一些特殊榫头,比如燕尾榫和十字榫的细节,单看图就能理解它们的受力原理和制作要点。以前光在网上看一些零散的教学视频,总觉得缺了点系统性,这本书就像是把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木匠请到你身边,手把手教你从选料到组装的全过程。我尤其喜欢它在尺寸标注上的严谨,每一个数字都不是随意给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结构学考量,这对追求精度的传统木作来说至关重要。拿到书后,我第一个就去翻阅了关于圈椅的制作章节,那里的图示让我对如何保持弧度的流畅和受力的均匀有了全新的认识,确实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