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代價:貨幣、民主與凱因斯的一生

和平的代價:貨幣、民主與凱因斯的一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查克里.卡特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凯因斯主义
  • 货币政策
  • 民主政治
  • 和平
  • 历史
  • 传记
  • 20世纪史
  • 政治经济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貨膨脹、經濟下行、貧富懸殊、威權民粹、戰爭迫近
  當今的世界,與百年前凱因斯面臨的景況似曾相識。
  這位亞當.斯密之後最知名的經濟學家,為他心中美好人生提出的理論,徹底扭轉了二十世紀經濟學與國家政策的方向。
 
  凱因斯少年時代就以過人的才智闖進英國貴族圈主導的伊頓公學及劍橋大學,剛進大學就被拉進一個自視甚高的祕密社團,成員包括羅素和懷海德等人。社團裡一些年輕成員形成離經叛道的文藝小圈子布倫斯伯里幫,以實際行為對抗封閉保守的英國社會道德框架。凱因斯前半生的情愛糾葛與人際拉扯就在這群人當中上演。
 
  凱因斯從中學以來一直都是跟男人發展性關係及情感關係,卻在三十八歲那年戲劇性地愛上一個俄羅斯芭蕾女伶並結為終身伴侶,讓他的好友維吉尼亞.吳爾芙也驚愕不已。
 
  一次大戰爆發之際,凱因斯與眾不同的建議讓大英帝國免於被金融危機擊潰,此後他為英國政府出謀劃策,設法爭取美國金援,讓協約國能夠熬到獲得勝利。巴黎和會期間,他用盡全力阻止戰勝國開出會帶來反噬效果的賠償條件,卻無功而返,此時他已經預見到災難將再度降臨。
 
  歐洲的經濟如他所料走向崩潰,惡性通膨、通貨緊縮與民粹威權接踵而來,連美國都因股災而引發大蕭條。凱因斯從一戰以來的經歷與思考中,體認到過去自己奉為圭臬的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市場信條與現實世界並不相符,並逐漸提出新的理論見解與政策主張。這套理論透過他的學生在美國開始大放異彩,小羅斯福的新政使美國經濟起死回生,更讓凱因斯理論成為經濟學與各國政策的主流思想,經濟學家的地位也從此水漲船高。
 
  這部傳記的層次極為豐富精采,不只記述凱因斯的私人生活、他的經濟與政治思想,以及他與英國和美國決策圈的交手過程,更特別的是也大篇幅敘述他死後凱因斯學派及其對手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興衰演變,一路談到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的世界現況。
 
  「凱因斯身上充滿各種矛盾。他是官僚菁英,卻娶了舞伶為妻;是同性戀,最愛的人卻是女性;是大英帝國的忠僕,卻反對帝國主義。是和平分子,卻幫忙替兩次世界大戰尋找財源;是國際主義者,卻為現代民族國家提供了知識根基;是經濟學家,卻挑戰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在看似矛盾的表面下,他對人類自由與政治救贖的追求始終如一。」──摘自本書〈引言〉
 
推薦人
 
  推薦文|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帝国之殇:全球化浪潮下的货币、权力与社会变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19世纪末“光荣孤立”时期至21世纪初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夜,世界经济体系如何经历剧烈的结构性转变,以及货币政策、国家权力与社会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聚焦于宏观经济思想的演进,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主导性的经济范式如何塑造了国际政治格局和社会福利分配。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幻象与崩溃(1870-1939)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的“经典国际金融体系”——以金本位为核心的全球货币秩序。我们细致描绘了彼时各国如何试图在维护本国主权与遵守国际货币规则之间取得平衡,尤其探讨了英镑霸权如何维系这一体系的运行,以及新兴工业国(如德国和美国)的崛起如何对其产生结构性压力。 重点分析了金本位体系的内在张力。它在促进贸易扩张的同时,如何限制了各国政府进行反周期财政政策的能力。当面对突发的政治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或周期性经济衰退时,该体系的僵硬性如何加速了危机的蔓延和深化。我们详细审视了战后重建时期,各国(尤其是英法)在恢复金本位过程中所犯的政策失误,以及这些失误如何为大萧条的爆发埋下伏笔。 此外,本书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内政治与经济政策的互动进行了深入考察。战时财政动员对国家能力的重塑,以及战后工团主义兴起对传统自由放任理念的挑战,构成了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第一次重大冲击。我们运用新近解密的档案,重构了各国央行在面对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规模失业时的决策过程,揭示了货币政策在政治压力下的困境。 第二部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与解体(1944-1971)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试图建立一个更为稳定和包容的全球经济架构。本部分详细介绍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主要参与者的博弈,以及最终确立的“固定但可调整”的汇率制度——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我们强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货币设计,更在于它嵌入了对国内经济稳定的承诺。各国政府被赋予了更大的政策空间,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来追求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障。这一时期被称为“凯恩斯共识”的黄金时代,国家干预被视为稳定资本主义的必要手段。 然而,体系内部的矛盾从未消除。随着战后欧洲和日本的复苏,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面临挑战——“特里芬难题”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体系。本书通过对各国经常账户失衡数据的分析,展示了美国如何在承担世界“最后贷款人”角色的同时,因国内财政扩张(如越战开支)而逐渐削弱了美元的信用基础。 关键分析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长之间关于美元兑换黄金的激烈拉锯战。我们详细描绘了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历史性时刻,并探讨了这一决定对未来四十年全球金融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浮动汇率时代的金融化与不平等(1971-2008) 随着固定汇率体系的瓦解,全球进入了一个以浮动汇率、放松资本管制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为主导的新阶段。本部分探讨了这一转变如何催生了金融的空前扩张。 首先,我们分析了1970年代滞胀的挑战,以及各国央行如何转向“货币主义”和“通胀目标制”作为新的指导方针。保罗·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如何通过激进的加息政策“驯服”通胀,以及这一政策对美国锈带和全球债务国产生的巨大社会成本。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资本的全球流动性增强对主权国家治理能力的侵蚀。随着跨国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政府在制定税收、劳工和环境政策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向下竞争”(race to the bottom)压力。我们详细分析了拉丁美洲“失去的十年”债务危机,以及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实施结构调整计划时所施加的严苛条件,这些条件往往优先考虑债权人的利益,而非受援国的社会稳定。 最后,本书聚焦于2000年以来的“大缓和”时期。在低通胀、低利率的表象下,全球债务,尤其是私人部门债务急剧膨胀。我们考察了衍生品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这些创新如何使风险在不透明的金融网络中积聚。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分析,不仅着眼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崩溃,更将其置于过去四十年全球权力结构和货币政策失衡的宏大叙事中,探讨了全球化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何在制度设计上为系统性风险埋下了不可逆转的隐患。 结论:未竟的改革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当前世界经济秩序进行了评估,指出尽管危机爆发,但全球金融监管和货币体系的核心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重塑。我们反思了过去一个半世纪中,经济理论如何被用来论证特定政策选择的合理性,以及这些选择最终如何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长期韧性。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跨越百年的历史视角,以理解我们当前所处的经济与政治困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查克里.卡特Zachary D. Carter
 
  曾任《赫芬頓郵報》(HuffPost)資深記者,報導內容涵蓋美國國會、白宮,以及經濟政策。經常受邀至有線電視新聞網及廣播新聞節目與談,同時也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新共和》、《國家》、《美國展望》(The American Prospect)及其他刊物供稿。
 
譯者簡介
 
賴盈滿
 
  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譯有《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成功的反思》、《敞墳之地:移民路上的生與死》等書。
 

图书目录

引言
1 淘金熱之後
2 戰債
3 巴黎及其不滿
4 後果
5 從形上學到貨幣
6 新社會主義緒論
7 大崩盤
8 浴火重生
9 告別稀缺
10 革命降臨
11 戰爭與反革命
12 為美好人生而死
13 貴族大反擊
14 富裕社會及其敵人
15 終結的開始
16 十九世紀再臨
17 新鍍金時代
結語
致謝
注釋
簡選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36024
  • 叢書系列:春山之巔Summit
  • 規格:平裝 / 632頁 / 14.8 x 21 x 3.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大膽創新又充滿彈性的複雜心靈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種說法,因為凱因斯一人有兩種。」這個笑話不僅諷刺了經濟學家,也生動地說明要捕捉靈活善變凱因斯的想法有多困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門(Herbert Simon)曾經在自傳《我生命中的模式》(Models of my life)表示,他能夠理解由希克斯(John Hicks)或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所寫的凱因斯體系的數理模型,但是卻對於沒有方程式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的內容大惑不解,而且他懷疑其他經濟學者也不懂。
 
  《和平的代價》並不是一本要說明凱因斯理論的書籍,而是旨在勾勒凱因斯精采複雜的人生與其思想誕生的淵源,並追溯凱因斯思想的影響,以及與新自由主義等思想纏鬥的過程。
 
  凱因斯的人生一如他的思想般複雜,年輕時他抱怨伊頓公學教育內容落伍,卻十分喜愛這所學校。成年後他對自己外貌缺乏自信,卻四處調情、無處不歡。他鄙視傳統道德教條,卻極其重視大英帝國國際金融市場的聲譽,即使耗費黃金儲備也在所不惜。如同作者卡特所說,「凱因斯身上充滿各種矛盾。他是官僚菁英,卻娶了舞伶為妻;是同性戀,最愛的人卻是女性;是大英帝國的忠僕,卻反對帝國主義。是和平分子,卻幫忙替兩次世界大戰尋找財源;是國際主義者,卻為現代民族國家提供了知識根基;是經濟學家,卻挑戰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但在看似矛盾的表面下,他對人類自由與政治救贖的追求始終如一。」
 
  凱因斯對人類自由與政治救贖的追求,反映在他多次對於市場危機的處理以及他對於經濟學的認識。凱因斯指出,「市場是社會現象,而非數學現象。研究市場的經濟學和物理學不同,不是依循鐵律的硬科學,而是和政治學一樣充滿彈性,是一個由習慣、經驗法則與各種調整構成的領域。」
 
  但是凱因斯的思想也深受其所處環境的影響。自幼便聰慧過人,學術上受到劍橋經濟學大師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啟蒙,但他並非僅接受經濟學與數學訓練,不僅大學時加入劍橋使徒,同時也是布倫斯伯里幫成員,與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及哲學家羅素辯論,凱因斯的才思敏捷,口才便給,連識人無數的羅素都讚賞不已。後來一戰爆發,凱因斯對金融危機的思考,以及戰後對於金融秩序的重建,都使得他的思想始終帶有解決現實世界問題的動機,對於經濟危機往往有超出同時代政客與學者的見解,既大膽又創新,爭議不斷且雄辯滔滔,以一己之力挑戰了十九世紀經濟學的神聖信條,背後又充滿倫理學的人文關懷,這種揉合經濟學與倫理學,以追求人類自由與公眾幸福的做法,與今日的學術典範大異其趣。今日世界各地的學子,在課堂上學習凱因斯的理論與批判,將凱因斯的學說變為精巧的數學模型,爭執其正確與否,但是已經沒有人談論凱因斯理論背後的倫理學基礎了。
 
  凱因斯的多面向也體現在他工作的多樣性。除了在劍橋大學教授經濟學,他也擔任媒體編輯並寫專欄,甚至在一九二○年代創辦首份自由黨雜誌,並擔任多家公司董事。兩次大戰期間,他還投稿了大量期刊論文與出版專著,而且在一次大戰前,由於歐洲金融危機進入財政部擔任英國戰時經濟的首席顧問,與世界各國政要交涉,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最難得的是,精力無窮且聰明過人的凱因斯,在多數職位上都表現出色,無論是象牙塔中的經濟理論或是國際政治的折衝樽俎,從出世到入世,凱因斯不僅轉換自如、如魚得水,其中種種的衝突、爭執、自私、短視、合作、國家利益、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最後都以奇妙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成為他思想的養分。在劍橋時期熱中攻擊十九世紀經濟學教條的凱因斯,以嚴謹的思考提出一個又一個大膽的想法,應對戰前金融危機與戰後經濟蕭條,並參與重建戰後世界經濟秩序。雖然他拒絕自由黨參選國會議員的邀請,但是他以政府官員與顧問的方式,改變許多十九世紀經濟學的政策涵義與政客短視近利的思考方法,這讓他相信,很多人自詡的獨立思考,不過是某個傳統見解的俘虜。也因為面對詭譎多變的戰時經濟,他雖然思考嚴謹,對政策素有定見,但也隨時準備挑戰自己,隨著世界局勢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政策意見。這種時時對政策保持「彈性」的做法,加上《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是以文字而非經濟學家熟悉的數學方程式寫成,學者們意見分歧,也許是開頭凱因斯笑話的由來。
 
  儘管如此,現實仍然經常對凱因斯澆冷水,讓他在過度興奮時,受到現實無情的鞭打而冷靜下來。例如一戰過後,凱因斯曾經深受美國總統威爾遜「十四點和平原則」而感動不已,相信和平的曙光即將到來,然而和平會議將他一巴掌打回現實,讓他在志得意滿之際,必須面對各國政要與銀行家的本位主義與短視近利,以及他無能說服多數民眾與政客的事實。
巴黎和平會議的失敗,為未來的經濟危機與軍事動盪埋下種子。凱因斯回國之後,也痛定思痛,思考自己的想法什麼地方過於天真。在心有未甘之下,他出版了一本極盡挑釁的作品《和約的經濟後果》,雖然這本書不是凱因斯最好的作品,但讓他在國際政要中聲名大噪,他的生花妙筆和他的雄辯滔滔一樣出色,但尖銳的批評卻也影響了他在英國政府裡的發展機會。
 
  雖然如此,凱因斯仍然利用他在英國政府的關係,成功挽救了也許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作品。當時他接到羅素的便箋,獲知維根斯坦已經被協約國部隊俘虜,羅素對凱因斯說,維根斯坦手上有他剛完成最重要的哲學作品。經過凱因斯斡旋、羅素與拉姆齊(Frank Ramsey)的努力,維根斯坦的經典《邏輯哲學論》終於在一九二二年出版,轟動哲學界,卻也終結凱因斯的哲學生涯。
 
  緊接而來的金融與經濟危機,隨著戰後錯誤政策而擴大,凱因斯身為英國最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又以經濟學家的角色,受到政府的重用。尤其是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蕭條與飛升的失業率,嚇壞了各國政府,束手無策之下,凱因斯的思想成為各國政府的救命稻草。凱因斯結合他的《貨幣論》,對自由放任學說展開猛烈的攻擊,在凱因斯看來,這些都屬於應該被掃進歷史灰燼的教條。他認為,「世上沒有不受政府干預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本身就需要政府主動調控,監管貨幣與債務。」他也揚棄了《和約的經濟後果》的論點,認為節儉和克己以累積大量資本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美德已經屬於過去,無法呼應新時代的要求。除了《貨幣論》外,凱因斯也開始構思《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強調有效需求、大計畫與大政府的重要性。最後凱因斯政策將在美國大獲全勝,徹底改寫國家、社會與貨幣的關係,程度之大甚至遠超過凱因斯本人最狂野的預期。
 
  這引發奧地利學派海耶克的不滿,雖然海耶克無論在學界與政界的名聲均無法與凱因斯相提並論,但是海耶克同樣是雄辯滔滔型的學者,在《經濟學刊》對凱因斯的《貨幣論》提出非常尖銳的批評,使得凱因斯不得不親上火線回應。此後海耶克成為凱因斯終生的對手,他一方面批評凱因斯的大政府主義,另一方面全力抨擊各種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制度,名聲逐漸竄起。雖然一開始支持者不如凱因斯,但是自由放任學說逐漸在美國受到愈來愈多的支持,最後芝加哥大學成為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的聖地,凱因斯的主張,則在哈佛、耶魯等校都有不少支持者。多年之後,芝加哥大學在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帶領下對凱因斯主義發起猛攻,認為大政府的做法往往治絲益棼,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凱因斯主義逐漸在學界喪失魅力,新自由主義興起,經由雷根總統的提倡,不僅成為美國主流,而且透過如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以華盛頓共識的形式向開發中國家推銷,成為國際上的新顯學。之後上任的柯林頓總統,一方面打擊赤字,另一方面放寬或解除各種管制規定,在大幅鬆綁的氣候下,人們更喜歡談論全球化,凱因斯主義逐漸乏人問津,即使二○○八年發生全球金融風暴,也沒有人想起在金融危機中竄起的凱因斯,凱因斯主義終於成為學界中的一種思想,對於現實世界的影響微乎其微了。
 
  凱因斯理論死了嗎?從某個角度而言,凱因斯的遺產也許永遠不會消亡,畢竟在凱因斯之前,經濟學沒有總體與個體之分,作為總體經濟學開創者的凱因斯,他的睿智將永遠被銘記。但是在另一方面,凱因斯的某些概念已經不再流行了,例如他的非充分就業均衡理論,無論在理論上與實務上都沒有影響力了──即使二○○八年全球經融風暴時,美國聯準會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使用的也是「量化寬鬆」,而非凱因斯的財政政策—當一個概念不再被人提起,也是這個概念消亡之時。
 
  時代的思潮起伏,凱因斯主義被傅利曼的貨幣理論攻擊得體無完膚之後,盧卡斯(Robert Lucas)的理性預期又讓貨幣理論顯得過時,人們不再自稱凱因斯主義者,即使贊成凱因斯的克魯曼(Paul Krugman)或是桑默斯(Larry Summers)也被稱為新凱因斯主義者(Neo-Keynesians)。或許更弔詭的是,新觀念的推陳出新,連傳統的分類都顯得過時,這已經不再是一個觀念上壁壘分明、兩軍交戰的年代,即使出現同儕背刺、敵人支持也不足為奇。新凱因斯主義者桑默斯主張資訊科技的變遷,使得熊彼得的「破壞性創新」更適合描繪這個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而曾經嘲諷凱因斯過時的理性預期學派大師盧卡斯則在雷曼兄弟倒閉時感嘆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散兵坑裡的凱因斯主義者。」也許當時代無比艱困時,我們每一個人心中仍想像凱因斯那樣心懷對人類的樂觀勇敢前行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讲,一开始拿起这本书还担心会读不下去,毕竟“货币”、“民主”、“凯因斯”这些词汇听起来就有点硬梆梆的。但翻开后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时代传记”。作者的叙事技巧简直一流,他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冰冷的数字和枯燥的政策辩论上,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进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抉择之中。你会看到,那些影响全球经济走向的理论,是如何从个人的困惑、对战争的恐惧,乃至对未来社会形态的设想中孕育出来的。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经验结合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引路人,带着我们走过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去亲身体验决策者在十字路口时的焦虑与远见。读完之后,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不再是片面的好坏之分,而是充满了对历史进程中各种力量拉扯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冷静而又带着人文关怀的笔调,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冗长或拖沓。作者在处理那些涉及意识形态冲突的段落时,显示出极高的平衡艺术,既能清晰地阐述各派观点的逻辑起点,又不失对其历史后果的客观评估。我特别欣赏它对“思想的传播路径”的描绘。经济理论从精英阶层的沙龙走向大学课堂,再渗透到公共政策制定,乃至最终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这个链条被勾勒得极其清晰。这种“思想如何落地生根”的过程,比理论本身更有价值。它让我们明白,政策的背后永远是人,是那些相信、传播、并最终践行了某种信念的人。对于想了解现代政治经济思想是如何“武装”了一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地图。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看到一本关于经济史的书能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历史参与感”。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做一位旁观者,而是以一种近乎“侦探”的姿态,去发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妙关联。例如,书中对特定历史时刻中,金融家、学者和政治家之间那种微妙的利益交换和相互影响的描述,简直是精彩绝伦。它打破了我们对“纯粹的经济决策”的美好幻想,直面了权力与资本如何合谋,去定义“稳定”的代价。这种揭露的勇气和细致的考据,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学术范畴,更像是一部揭示现代社会运行“底层代码”的说明书。读完后,你不会只是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会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我们对“和平”二字的定义,是如何被这些历史上的经济博弈所重塑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功力真的没话说,读起来就像是搭乘着一艘历史的巨轮,在汹涌澎湃的二十世纪经济浪潮中穿梭。作者的笔触细腻又不失宏大视野,让人清晰地看到那些影响我们今天生活的重大经济思潮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带着鲜活的人物命运和时代背景的张力。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经济理论脉络时的耐心和清晰度,即便是对宏观经济学有点生疏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理解那些看似深奥的概念是如何与政治、社会结构紧密纠缠在一起的。它成功地将一个时代的面貌,用经济学的语言重新描摹了一遍,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稳定”,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妥协与博弈。这种知识与故事性的完美结合,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读完后,对现代经济秩序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绝对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人惊叹,它远超一本单纯的人物传记或经济史梳理。更像是一场对现代西方社会治理模式的“解剖学”研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颂或批判任何一方,而是极其公允地展示了不同思潮——无论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精神,还是国家干预的必要性——是如何在你来我往的论战中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尤其是在探讨货币政策如何与民主体制的周期性失灵相互作用时,那种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它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追求短期民意满足的政治周期,与需要长期稳定才能奏效的经济规律之间,永远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张力。这种对结构性矛盾的揭示,比任何单一理论的阐述都来得更有力量,也更发人深省,让人不禁要去审视我们当下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否也正处于类似的结构性困境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