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枷鎖(套書)(精裝版)

人性枷鎖(套書)(精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图书标签:
  • 人性
  • 心理学
  • 社会
  • 文学
  • 小说
  • 精装
  • 套装
  • 成长
  • 命运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BBC「百部最偉大的英國小說」
英國《衛報》「百大小說」
美國亞馬遜「人生必讀的一百本書」
美國現代圖書館「20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毛姆的自傳體小說,耗費三十年的自我救贖之作

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一個人終其一生如果只是出生、工作、結婚、生子、死去,
他的人生是否就毫無意義?

  菲利普九歲時,父母親就接連過世,他只好被送給伯父收養。更不幸的是,菲利普生下來有一隻腳就是跛的,這個身體上的殘缺一直是他無法擺脫的枷鎖。儘管如此,菲利普仍然和大家一樣想要活出自我:他學商,也習畫,甚至還跟隨父親的腳步去當醫生;感情上他一再容忍所愛的人背叛,最後結局卻出乎意料……菲利普的人生故事就和你我一樣:我們都同樣有缺陷、同樣三心二意、同樣不完美。

  毛姆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寫進這本書中,因此他描寫起來相當細膩而寫實,大量細節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塑造了數十個性格迥異的經典角色,這些人物如眾星拱月,豐富了菲利普的生活經驗。毛姆並且以三十多位藝術家及世界名畫等作品塑造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這本書對讀者來說,同時也是一部深入淺出的藝術史和文化史。

  這部長篇巨著探討的面向十分多元,是關於自我、社會、人生、愛情、自由等等,尤其是對一個人被束縛的精神世界加以全面的探索。透過閱讀《人性枷鎖》這樣一部將筆觸深入到人生各個領域和人性細部的小說,能讓我們聯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使我們去思考、去發現,最終才能洞明人生的意義。

獲獎記錄

  BBC「百部最偉大的英國小說」
  英國《衛報》「百大小說」
  美國亞馬遜「人生必讀的一百本書」
  美國現代圖書館「20世紀百大英語小說」


 
历史长河中的回响:一部关于权力、道德与文明兴衰的史诗 书名:《文明的黄昏与黎明》 作者:[虚构的作者名] 艾尔文·冯·霍夫曼 译者:[虚构的译者名] 林语清 出版社:[虚构的出版社名] 寰宇文史出版社 装帧:精装典藏版 --- 内容简介 《文明的黄昏与黎明》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社会结构、权力更迭、道德困境与文明本质的宏大叙事。作者艾尔文·冯·霍夫曼以其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及哲学功底,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时空,审视人类文明从蛮荒走向辉煌,又在自我创造的辉煌中遭遇危机,最终寻求重建的复杂历程。全书共分五卷,结构严谨,论证精妙,旨在揭示历史进程中那些看似偶然,实则由深层结构性力量所驱动的必然性。 第一卷:秩序的诞生与铁律的初现(公元前3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卷聚焦于人类社会早期形态的演变,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治理到古埃及法老的集权统治,再到雅典民主的萌芽与衰退。霍夫曼着重分析了“权力结构”是如何从最初的宗教神权,逐渐演变为世俗的官僚体系和军事专制。 作者探讨了早期法律和道德体系的建立过程,并非单纯为了维护正义,而是作为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的工具。他细致描摹了文字、度量衡、以及早期税收制度的出现,如何成为控制大规模人口和资源的有效手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苏美尔楔形文字泥板上记录的债务关系和惩罚条款的解读,揭示了经济基础对早期社会道德规范的决定性影响。 本卷的论点核心在于: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对自由的某种程度的系统性约束。 秩序的建立是必要的,但其代价往往是结构性的不平等。 第二卷:帝国的荣光与内在的腐蚀(公元前500年 – 公元476年) 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古代世界最庞大、最持久的政治实体——罗马帝国。霍夫曼摒弃了传统上对罗马军事力量的过度赞美,转而深入挖掘帝国体系的内在张力。他将罗马的衰落归因于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过度扩张导致的边际效益递减、精英阶层的“去公共化”倾向,以及底层奴隶劳动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分析了罗马公民权概念的演变。从最初的有限特权,到卡拉卡拉敕令后的泛化,公民权的价值如何被稀释,最终沦为一种形式上的标签,而真正的权力则集中于皇帝及其亲信的私人网络之中。 在文化和哲学层面,本卷探讨了斯多葛主义等思潮在帝国末期兴盛的原因,这并非源于对真理的纯粹追求,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避难所,帮助个体在失控的政治现实中构建心理防御。本书对“面包与马戏”的分析,也突破了简单的经济救济概念,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政治麻醉剂,用以消解潜在的反抗力量。 第三卷:信仰的屏障与知识的微光(公元476年 – 1453年) 中世纪,常被误解为“黑暗时代”。霍夫曼则认为,这是一个“深度嵌入的时代”。本卷的核心议题是宗教权威如何构建了一个超越世俗政权的、具有高度渗透性的社会框架。 作者详细梳理了教会在教育、法律裁决乃至土地分配中的核心地位。他分析了经院哲学的兴起,指出其并非停滞不前,而是试图用逻辑工具去合理化既有的信仰体系,从而在思想领域保持对世俗权力的制衡。 然而,本卷的重点并非宗教的胜利,而是其脆弱性。霍夫曼细致地描绘了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结构造成的毁灭性冲击,瘟疫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壁垒,迫使幸存者重新评估劳动价值和神学解释。此外,他对拜占庭帝国晚期的法律文本和行政效率的衰退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即使是最坚固的宗教化国家机器,也无法抵御内部治理的僵化。 第四卷:理性的觉醒与工具的异化(1453年 – 1815年)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本卷被视为人类从“集体意识”向“原子化个体”过渡的关键阶段。霍夫曼认为,科学革命的真正影响不在于新发现本身,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随后被迅速应用于政治和军事领域。 本书对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思想家的分析,着重于他们如何系统地将道德和信仰从政治计算中剥离出来,从而为现代国家机器的诞生奠定理论基础。作者指出,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理性”和“自然法”,在被引入国家实践时,常常被扭曲成了更高效的控制手段——例如,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推行的绝对君主制改革,其背后是更精密的官僚化和资源动员。 法国大革命被视为这一阶段的高潮,也是一个深刻的悖论:对自由和平等的狂热追求,最终导致了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和拿破仑式的军事集权。霍夫曼总结道:当理性试图完全取代传统和信仰时,它往往会创造出一个比旧制度更无情的“人造”秩序。 第五卷:进步的陷阱与现代性的困境(1815年 – 20世纪中叶) 最终卷,作者将焦点转向工业革命及其带来的社会断裂。这不是关于蒸汽机和工厂的颂歌,而是对“进步”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霍夫曼认为,工业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将时间、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彻底商品化和标准化,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最终异化了人类自身的价值体系。 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民族主义的崛起,将其视为传统宗教纽带崩溃后,社会对大规模、抽象身份认同的紧急需求。两次世界大战被视为现代国家机器在追求绝对安全与资源垄断时,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意识形态对立解释,而是从国家官僚系统、技术发展与社会动员能力三个维度,揭示了大规模冲突的结构性根源。 全书在对20世纪中叶的文明危机进行总结后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个沉重的议题:在一个高度互联、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人类是否已经掌握了驾驭自身创造力的工具?文明的黄昏是否已经来临,而黎明的微光又该从何处寻觅? --- 核心价值与推荐理由: 《文明的黄昏与黎明》以其宏大的视角和严谨的论证,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审视人类历史的全新框架。它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对所有关心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与道德未来的人士,一本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教导读者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精装典藏版,装帧考究,内文排版精美,是值得长期珍藏的传世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法國巴黎,直到十歲因父母雙亡,才由叔叔接回英國撫養。但因為口吃嚴重,在校總受同學欺負。十八歲起到倫敦念聖托馬斯醫學院五年,並取得外科醫生資格,後來因為一八九七年出版的小說處女作《蘭貝斯的麗莎》(Liza of Lambeth)成績斐然,因而棄醫從文。一九一五年發表第一本代表作《人性枷鎖》,一九一九年《月亮與六便士》出版。另有多本劇作搬上舞台,也頗受好評。作品有多國譯本,逾二十部改編電影。

  他的人生經歷很奇特:一次大戰期間,參加戰地急救隊,不久進入英國情報部門工作。多次遊歷南太平洋及遠東,足跡曾來到大溪地。他並且自稱「四分之三喜歡女人,只有四分之一喜歡男人。」

  毛姆對人性觀察深刻入微,筆鋒如刀,每個人彷彿都能在他的書中看到自己。

譯者簡介

徐淳剛


  一九七五年生於陝西西安,知名詩人、翻譯家、攝影師。出版有詩集《自行車王國》、《面具》、《南寨》,小說集《樹葉全集》,譯詩集《弗羅斯特詩精選》、《生來如此:布考斯基詩集》、《塵土是唯一的祕密:艾米莉·狄金森詩選》,布考斯基首部中文版權詩集《愛是地獄冥犬》。曾獲水沫詩歌獎、天街詩歌獎、後天學術獎、波比文化小說獎等。策展並出版《全球電線攝影展》。出版英文版攝影集《Xi'an》。二○一六年簽約作家榜,翻譯了毛姆代表作《月亮與六便士》,各界讀者好評如潮,一舉斬獲五項銷量桂冠。二○二○年,出版全新譯作《人性的枷鎖》(臺版譯名:《人性枷鎖》)。

 

图书目录

(上冊)
序言
 
第一章 吻別
第二章 葬禮之後
第三章 伯父
第四章 新家
第五章 最後的紀念
第六章 新生活
第七章 禮拜日
第八章 闖禍
第九章 小讀者
第十章 皇家公學
第十一章 跛腳
第十二章 筆尖戰
第十三章 青春期
第十四章 心誠則靈
第十五章 新校長
第十六章 伯樂
第十七章 再度虔誠
第十八章 新朋友
第十九章 猩紅熱的餘溫
第二十章 轉變
第二十一章 退學
第二十二章 海德堡印象
第二十三章 自由
第二十四章 埃林教授
第二十五章 迪克羅先生
第二十六章 海沃德
第二十七章 激辯
第二十八章 拋棄上帝
第二十九章 青春的真相
第三十章 醜聞
第三十一章 離開海德堡
第三十二章 威爾金森小姐
第三十三章 初吻
第三十四章 良機
第三十五章 落差
第三十六章 會計師事務所
第三十七章 孤獨感
第三十八章 巴黎!
第三十九章 對峙
第四十章 畫室新人
第四十一章 年輕藝術家
第四十二章 克朗肖
第四十三章 指點
第四十四章 巴黎生活
第四十五章 波斯地毯
第四十六章 口角
第四十七章 避暑
第四十八章 二流畫家
第四十九章 後事
第五十章 趁早逃吧
第五十一章 忠告
第五十二章 回鄉
第五十三章 哲學領悟
第五十四章 聖路加醫學院
第五十五章 米爾德麗德
第五十六章 動心
第五十七章 約會
第五十八章 絕望
第五十九章 相思
第六十章 笨拙的吻
第六十一章 示愛
第六十二章 愛欲蝕骨
第六十三章 喜事
第六十四章 大獲重生
 
(下冊)
第六十五章 肺炎
第六十六章 諾拉
第六十七章 牛奶被打翻
第六十八章 臥病
第六十九章 走投無路
第七十章 爽約
第七十一章 分手
第七十二章 產房
第七十三章 假日布萊頓
第七十四章 暗生情愫
第七十五章 借錢
第七十六章 自我折磨
第七十七章 餘怒難消
第七十八章 理性與感性
第七十九章 舊情人相見
第八十章 聽說
第八十一章 實習
第八十二章 病危
第八十三章 房客
第八十四章 轉機
第八十五章 灰燼之美
第八十六章 亞瑟爾尼
第八十七章 做客
第八十八章 夢中西班牙
第八十九章 禮拜日下午茶
第九十章 重逢
第九十一章 同居
第九十二章 界線
第九十三章 意外之財
第九十四章 糟糕的旅伴
第九十五章 拮据
第九十六章 決裂
第九十七章 解脫
第九十八章 破產
第九十九章 窮病
第一○○章 謀生計
第一○一章 恩惠
第一○二章 面試
第一○三章 服裝部
第一○四章 社交晚會
第一○五章 櫥窗外
第一○六章 謎底
第一○七章 升遷
第一○八章 病榻之前
第一○九章 私診
第一一○章 惡意
第一一一章 死亡
第一一二章 母校
第一一三章 勞苦大眾
第一一四章 生門
第一一五章 求婚者
第一一六章 索斯醫師
第一一七章 婉拒
第一一八章 啤酒花草場
第一一九章 晚安吻
第一二○章 墜入愛河
第一二一章 障礙
第一二二章 向幸福投降
 
譯後記 什麼是枷鎖,什麼是自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31369
  • 叢書系列:愛經典
  • 規格:精裝 / 832頁 / 14.8 x 21 x 6.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譯後記

什麼是枷鎖,什麼是自由


  一

  有些小說家像宗教徒,苦思冥想著人類永恆的困境,如卡夫卡;有些小說家像醫生,小心翼翼地解剖著凡俗的日常生活,如毛姆。

  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出版了《蘭貝思的麗莎》(一八九七)、《人性枷鎖》(一九一五)、《月亮與六便士》(一九一九)、《面紗》(一九二五)、《尋歡作樂》(一九三○)、《刀鋒》(一九四三)等二十部長篇小說,以及多種短篇小說集和戲劇著作。而《人性枷鎖》是第一部「讓泰晤士河起火」、為毛姆贏得世界聲譽的巨作,以其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篇幅最長(英文首版六四八頁)、人物形象生動、心理描寫最為豐富而著稱。

  和海明威、福克納齊名的美國文壇三巨匠之一希歐多爾·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稱《人性枷鎖》是「天才之作」、「一部貝多芬的交響樂」。毛姆個人也認為,自己所有的作品,最讓他滿意的莫過於《人性枷鎖》。

  《人性枷鎖》是毛姆的自傳體小說,積累資料用了三十年多時間,然後,將近不惑之年的他用兩年時間創作完成。這些豐富的人生體驗和逼真的生活情節,形象地刻畫出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時代到而立之年的心路歷程、他的生活、他的事業、他的愛情。閱讀本書,就像是閱讀我們每個人的自傳,那種歡樂、痛苦、恥辱、憤怒、迷茫,司空見慣卻又讓人刻骨銘心。

  一九一五年《人性枷鎖》出版後,引起廣泛關注。

  毛姆說:「這是一部小說,而不是自傳;儘管有很多自傳成分。」但嚴格來說,這是一部哲理小說和心理小說,因為書中主人公的內心獨白或個人反思俯拾即是。《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這一書名,取自哲學家斯賓諾莎代表作《倫理學》第四卷的標題:《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Of the Servitude of Humanity, or the Strength of the Emotions)。斯賓諾莎把人的情感分為主動的和被動的,認為人在被動情感的支配下處於一種被奴役狀態,而在理性知識或直觀知識的支配下則可以克制被動情感,使人擺脫受奴役的狀態。小說中主人公菲利普正是因種種情感而困惑不斷,始終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直到他認識到自我存在的目的,才對人生突然有了深徹的領悟。

  正因為《人性枷鎖》對人類情感和理智所做的具體而又深入的描寫和思考,使得本書成為一部撼動人心的經典之作。這本書自出版以後,一百多年來始終暢銷,不斷再版,深受世界各國讀者的青睞。它在英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一九六六年,著名批評家西瑞爾·康諾利(Cyril Connolly)將《人性枷鎖》列入「現代文學運動巨著一百種」(100 key book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rom England, France and America, 1880-1950)。一九九八年,現代圖書館將《人性枷鎖》列入「二十世紀百大英語小說」(Modern Library 100 Best Novels)。二○一五年,《人性枷鎖》入選美國亞馬遜「人生必讀的一百本書」(100 Books to Read in a Lifetime)。也就是說,這部小說在西方權威讀者和普通讀者之中都備受讚譽,廣受歡迎。

  二

  小說藝術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虛構,而在《人性枷鎖》中我們發現,毛姆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如行雲流水,自如轉換。一九三八年,毛姆寫道:「真實與虛構在我的作品中交織在一起,以至於現在回想起來,我幾乎無法將它們區分開。」這道出了此書最大的特徵之一。一八七四年,毛姆生於巴黎,不到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被送回英國由做教區牧師的叔叔撫養。進入坎特伯里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欺負。十六歲時,他拒絕再上皇家公學,旅居德國,在海德堡大學學習文學、哲學和德語。回到英國後,他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了一個月。後來他又學醫五年,成為婦產科醫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紅十字會和救護隊中服役……這些都與本書的時代背景和主人公的經歷大致吻合。因此他描寫起來相當細膩、真實,並非憑空杜撰,大量的細節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性枷鎖》是一幅宏闊的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生活畫卷,書中塑造了數十個性格迥異的經典角色。除了問題不斷的主人公菲利普和幼稚而薄情的米爾德麗德,小說中還充滿了狄更斯式的人物,從誇張的阿瑟爾尼到滑稽的威爾金森小姐,從懷才不遇的克朗肖到不著邊際的海沃德。正如美國作家戈爾·維達爾(Gore Vidal)指出的,毛姆的心一直在十九世紀。那個時代文學、藝術的影響,在他創作的各方面,尤其是人物塑造的各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些人物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演員,烘雲托月,豐富了菲利普所有的生活經驗。

  在《人性枷鎖》中我們還看到,菲利普從虔誠地信仰基督到有意識地拋棄宗教,帶著這種令人吃驚的變化和自由意識,他嘗試追求藝術,從事各種職業,尋找浪漫的愛情等等。

  除了對主人公不斷變化的思想和情感加以深入剖析外,毛姆還對維多利亞以及愛德華時代晚期英國的日常生活做了非常詳細的描述:街道的布局,店鋪的裝飾,東西的價格,大家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等等。這些詳盡的時代生活見聞,豐富著我們的視野,擴充著我們的知識。

  文學的複雜性有時是表面的,有時是內在的,毛姆屬於後一種。毛姆的小說更多來自個人鮮活的經驗和直接的敘述。他的創作正值卡夫卡、喬伊斯、托瑪斯·曼、威廉·福克納等現代派實驗文學越來越受歡迎並贏得評論界讚譽之際。在這種背景下,他平淡自然的散文化風格似乎不能讓人感到驚奇,卻帶著更為普遍的理智與情感,從而與萬千平凡的讀者進行心靈的溝通。他的語言不是先鋒的,而是紳士的、口語的,能夠直接流淌進我們心裡。沒有人能像毛姆這樣犀利、雄辯:別隱喻、象徵、意識流,你清清楚楚地告訴我,什麼是生活?

  雖然毛姆不是藝術家,但他對繪畫等藝術始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個人收藏有本書中提到的四位繪畫大師的作品:畢沙羅、希斯里、莫内和雷諾瓦。在回憶錄中他曾透露,自己讀過著名藝術批評家拉斯金的作品,並與之結識。他的許多作品都集中在藝術這一主題上,比如《月亮與六便士》,主角以保羅·高更為原型。毛姆曾為美國《生活》雜誌寫了一篇題為〈我喜歡的繪畫〉的文章,談到自己所喜歡的各種藝術。《人性枷鎖》可以說是毛姆對藝術加以深入思考的最生動範例。書中涉及到了安格爾、維拉斯奎茲、艾爾·葛雷柯、馬奈等三十多位藝術家,以及〈泉〉、〈聖母升天〉、〈奧林匹亞〉等十幅世界名畫,還有許多其他作品。當《人性枷鎖》一九一五年首版時,竇加、莫内、雷諾瓦都尚在人世,可見毛姆在藝術鑒賞方面的超前和敏銳。此外,書中還提到了馬拉美、魏爾倫、萊恩、易卜生、孟德爾頌、華格納、霍布斯、休謨等大量的詩人、作家、作曲家、哲學家,以及古代的種種歷史和神話。這些內容有助於塑造書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對讀者來說,也是深入淺出的藝術史、文化史。

  三

  一部長篇巨著的主題往往是多元的,《人性枷鎖》亦然,能夠帶給我們很多方面的思考,關於自我、社會、人生、愛情、自由,等等。而本書的核心主題正如書名所示,是對一個人被束縛的精神世界加以全面的探索,簡而言之,是人生的枷鎖與自由。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人性枷鎖》中,主人公菲利普背負著重重枷鎖:他自幼父母雙亡,跟著伯父伯母生活,背負著家庭的枷鎖;上小學、上中學,背負著教育的枷鎖;孤身去德國求學、去法國學畫,背負著藝術的枷鎖;最後回英國在會計師事務所打雜,又在醫學院長期學醫,背負著生活的枷鎖;因為先天跛腳,被人嘲笑、欺辱,始終感到自卑,背負著肉體的枷鎖;又因家庭的宗教環境,背負著道德的枷鎖;此後他又面對了情欲的枷鎖、生存的枷鎖;他始終懷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背負著自我的枷鎖。一敗塗地之後,他開始深刻地反省自我,以完全擺脫讓他不堪忍受的人生的枷鎖。

  《人性枷鎖》就是這樣一部將筆觸深入到人生各個領域和人性細部的小說。它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現代派的雲山霧罩,一切都是具體的個人經歷、鮮活的生命體驗。而這些東西是最親切、最誠實、最珍貴的,它們能讓我們聯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透過閱讀,帶給我們生命的啟迪。藝術透過完全的直觀進入我們的內心,從而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

  可以說,每個人從小到大,都像菲利普這樣必然經歷家庭、學校、觀念(宗教或國家意識形態)、人際、愛情、文化、社會尤其是「自我」這重重過程。它們既是我們每個人前進的最初動力,也可能因為缺乏反思,成為套在我們身上的重重枷鎖。是反叛還是忍受?是勇於冒險還是隨波逐流?問題並非如此簡單;最短的路是曲線,正像小說中不厭其煩地描寫的,這是自我成長反覆循環的過程,有試探、有冒險、有悔過、有改變;也許自由就是枷鎖,枷鎖就是自由,這是最嚴峻的考驗,最終需要我們自己反覆思考與實踐,才能洞明人生的意義。

  而在《人性枷鎖》中,主人公菲利普始終在追問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上都會遇到的問題,甚至是讓人困惑一生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將賦予我們的生活以最終的真義,讓我們獲得徹底的解脫和自由。但是,它在哪裡?

  這個問題的答案,隱藏在克朗肖送給菲利普的那塊小小的波斯地毯中。這是一塊編織得複雜而又精美的地毯,但看著很不起眼、很普通,彷彿我們的人生。你會在小說中找到它。

徐淳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人性枷鎖》(精裝版,全套)的封面設計,光是那個燙金的書名和那種厚實的精裝紙質,就已經散發出一種沉澱過往時光的重量感。我得說,光是捧在手上的觸感,就跟現在市面上那些輕飄飄的平裝書完全不同,有種莊重的儀式感。不過,重點還是內容。我記得我以前在書店翻到這書的時候,就被它那個略顯古典的裝幀吸引住了,總覺得這種套書比較有收藏價值。雖然我還沒能從頭到尾仔細啃完,但光是瀏覽目錄和幾段開頭的文字,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那個時代社會結構和個人掙扎的細膩描繪。特別是那種在禮教與自由之間拉扯的張力,寫得讓人心有戚戚焉。這種需要時間慢慢咀嚼的經典,放在書架上,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告訴來訪的朋友:「我喜歡深度,我願意花時間去理解複雜的人性。」這套書的裝幀,真的有把那種「沉重」的文學份量給承載起來,算是市面上難得一見的用心之作,光是看到它,就能激起我想沉下心來好好讀一番的動力,畢竟現在這種能讓眼睛和心靈都感到滿足的實體書已經越來越少了。

评分

我個人認為,這套書的「精裝版」定位,其實也間接說明了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這是一個值得被長久保存和反覆品讀的文本。現在出版界太多為了搶市佔率而倉促上架的書籍,內容深度與裝幀質感都顯得敷衍了事。但《人性枷鎖》不同,它散發出的那種「慢工出細活」的氣息,從字裡行間到實體物件本身,都體現了對讀者的尊重。它不像是一本快消品,而更像是一個可以世代傳承的文化載體。當我與一些資深讀書友交流時,提到這套書,大家心領神會,知道這不是隨便就能讀完的閒書。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在面對權力、道德與自我認同時,那種永恆不變的困境。如果你是那種喜歡探究人類靈魂深處,並且享受被優秀文學作品挑戰思維的讀者,那麼這套書絕對是書櫃裡不可或缺的鎮館之寶。它讓人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以及我們每個人身上背負的那些看不見的「枷鎖」究竟是什麼。

评分

最近讀了幾本關於歷史事件的非虛構作品,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直到我重溫起類似《人性枷鎖》這類探討「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的作品。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鋪陳情節時那種不疾不徐的節奏感,完全沒有為了迎合現代讀者快速閱讀的習慣而刻意簡化。你看那種對話,那種細微的眼神交流和肢體語言,那種在那個特定歷史脈絡下,人們如何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而被定罪或被解救的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等級的。它讓我開始思考,現在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是不是建立在某些我們已經習慣去忽視的「枷鎖」之上?讀這套書,不是在享受一個輕鬆的故事,而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與過去的對話,甚至可以說是某種形式的自我審視。它要求讀者投入大量的專注力,去理解那些在當時看來天經地義,但在今日看來卻顯得荒謬的社會規範是如何一步步將人異化、限制住的。這種深刻的、帶有批判性的敘事,才是真正能留下印記的好文學。

评分

每次拿起這套書,都會想起年輕時追逐文學經典的那股熱情。那時候,讀書不只是為了獲取知識,更像是一種身份的建構,證明自己有能力去理解那些宏大的、普世的人性議題。這套《人性枷鎖》的魅力就在於,它並沒有把世界簡單地劃分成黑與白,而是把人性的灰色地帶剖析得淋漓盡致。你會看到那些被社會推崇的「模範人物」,內心藏著多麼幽微的慾望與恐懼;也會看到那些被邊緣化的小人物,反而保有著更為純粹的生命力。這種反差和諷刺,讓閱讀過程充滿了辯證性的思考。老實說,它的文字風格比較貼近那個時代的寫作筆法,初讀可能會覺得有些拗口,但只要度過最初的適應期,就會發現那種精確、雕琢過的語言,反而帶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這本書不是用來「消磨時間」的,而是用來「投資時間」的,投資在對自我和社會更深層次的理解上。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套精裝版的印刷品質,真的讓我這個老派讀者感到非常滿意。紙張的磅數拿捏得恰到好處,內頁排版留白適中,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比較不會疲勞。我前幾天在咖啡廳翻閱,那種不會反光的紙面讓陽光下的閱讀體驗也變得十分舒適。對於一個已經習慣在各種電子設備上閱讀的人來說,實體書帶來的這種「物質性」的連結感是無法取代的。當你翻過好幾頁,書頁邊緣累積起閱讀的痕跡,那種成就感是螢幕無法給予的。更何況,套書的設計讓它在書架上看起來非常氣派,光是作為一個陳設,就提升了整個書房的文藝氣息。不過,雖然外觀精美,我還是得提醒大家,這類型的文學作品,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種快速獲得滿足感的爽文,可能會讓你有點失望。它需要耐心,需要你沉浸在那個複雜的敘事迷宮裡,去感受那些角色的痛苦與掙扎,然後才能體會到它真正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