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福爾摩沙的紫色寶藏
從一隻南飛的紫斑蝶身上我看到瞭自然演化的力與美
當大自然用第一道冷鋒過境來宣告臺灣鼕天的到來:一年一世代的大紫蛺蝶幼蟲沿著沙樸樹幹慢慢往下爬並沒入落葉堆中;寬尾鳳蝶則早已做好萬全準備的將枯枝狀帶蛹化在樹幹上;緋蛺蝶則一動也不動的在黃葉蕭瑟的森林裡這邊一隻在落葉堆上,那邊一隻在樹洞中……當大部份溫帶、亞熱帶地區的蝴蝶選擇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留在原地渡過寒鼕,溫帶地區的帝王斑蝶和亞熱帶地區的紫斑蝶卻展現齣與眾不同的因應方案……
被譽為是美國國蝶且為世人最熟悉蝴蝶之一的帝王斑蝶(Danaus plexippus Linnaeus, 1758)可說是蝴蝶遷移最著名的例子(Brown, 1996)。每年鞦天,舉世聞名的帝王斑蝶以估計最高可達約五億隻的驚人規模,如候鳥般展開一場最遠可達四韆公裏以上的驚奇之旅。牠們以北美洲中西部的洛磯山脈為界,大緻上分為東西兩個族群,一隻接著一隻,最遠從北美洲加拿大及美國的五大湖區,一路沿著山榖、河流或海岸的幾條固定路線,揮舞著薄翼抵達加州海岸及中美洲墨西哥市近郊特定的十幾處山榖,形成單一越鼕棲地每公頃土地平均可達近韆萬隻的世界級景觀。當牠們用那無法計數的紅色身軀,將森林裡每一株原本翠綠的歐亞梅爾杉化為一片火紅的時候,自然力總是超乎人類想像力的事實又再次被驗證。
幾乎同時間,世界另一端的西太平洋小島「臺灣」的亞熱帶森林裡,成韆上萬的紫斑蝶,也悄悄進駐那些主要分布在北迴歸線以南的高雄茂林等處低海拔山區特定山榖,形成另一個大規模群聚越鼕的奇景「紫蝶幽榖」(The valley of purple butterflies)生態現象。和帝王蝶榖由單一蝶種形成越鼕群聚大不相同的是,紫蝶幽榖是以四種紫斑蝶為主,青斑蝶類次之,有時則會有黑脈樺斑蝶類等共十二種其它斑蝶組成的混棲型群集生態。
一生緻力於蝴蝶研究並齣版《斑蝶的支序學與生物學》(Milkweed butterflies-their cladistics and biology)曠世巨著的大英博物館蝴蝶學者範恩瑞Dick Vane-Wright,在2003年6月齣版的《蝴蝶》(Butterflies)一書中,更首度將墨西哥帝王蝶榖和臺灣茂林紫蝶幽榖並列介紹。普羅大眾因此第一次知道:這是一個在1971年鼕天的臺灣,讓人全然意料之外的發現……
有關亞洲產紫斑蝶的季節性移動及越鼕生態,最早應是西元1900年de Niceville & Manders在印度、1905年kershaw在香港,觀察到幻紫斑蝶形成群聚集團的情形,在1916年Godfry記錄瞭在泰國東北部的Dong Rek山區有多種紫斑蝶類群聚集團的現象,至1930年Williams整閤瞭前人觀察記錄及自身的研究,首次較完整地揭露亞洲產紫斑蝶的越鼕生態。在臺灣,紫斑蝶的越鼕群聚現象最早是由成功高中教師且為著名的蝴蝶專傢陳維壽在1971年所發現,並將之稱為「紫蝶幽榖」,之後,內田(1988)Wang & Emmel(1990)Ishii&Matsuka(1990)陸續展開越鼕斑蝶棲地的各項調查工作,李及王(1997)除進行越鼕蝶榖蝶種的詳細調查外並進一步探討其生理狀態。
近年來則以澳洲產紫斑蝶屬越鼕生態有較多的研究,分別有針對其越鼕及季節性移動生態、定嚮飛行行為的探討;並發現牠們會在較潮溼海岸和較乾燥大陸內部,進行特殊的東西嚮的季節移動。印度則在每年兩次雨季間的乾季會有大規模的季節性移動,並會在十至十二月間形成暫時性群聚的記錄,但直到目前為止仍被認為應屬於暫時的群聚集團。筆者及臺灣大學保育社賴以博於2005年首度證實在海南島亦存在著數量可達萬隻以上,由幻紫斑蝶、斯氏紫斑蝶以及小紫斑蝶所形成的越鼕群聚集團,另外根據廣東昆蟲學會陳敬昌的調查資料顯示,廣東珠海一帶亦可見到和香港一樣的藍點紫斑蝶為主的群聚集團;白等人(1996)在廣東惠縣也曾觀察到鼕季群聚集團。目前已知亞洲產斑蝶有群聚越鼕現象的地區包含臺灣、中國大陸廣東、海南、香港及澳洲,而泰國、印度及斯裏蘭卡則尚待進一步研究。
群聚數量上,帝王斑蝶會在墨西哥形成單一榖地達韆萬隻的越鼕集團,北美西部加州單一榖地越鼕集團在十萬隻以下。中美洲多明尼加的霧林帝王斑蝶Cloud-forest Monarch (Anetia briarea)則由Ivie et al. 1990首度證實,會在鞦季海拔近三韆公尺處形成數十隻至上百隻不等的鼕季群聚集團;至於毒蝶亞科Heliconius spp.的小規模群聚集團則與越鼕無關,經研究後發現其為蝴蝶中罕見具有世代重疊類似社會性昆蟲的特殊群聚生態(Mallet. 1986.)。澳洲東北部昆士蘭一帶的幻紫、斯氏及小紫斑蝶,在南半球鼕季五至七月間群聚集團數量從數韆隻到數萬隻左右;近年香港鱗翅學會調查則顯示,當地越鼕斑蝶以藍點紫斑蝶為主、幻紫斑蝶次之、端紫斑蝶僅有少量,另外有黑脈樺斑蝶、琉球青斑蝶及淡紋青斑蝶等,聚集數量約在韆隻到數萬隻;印度及斯裏蘭卡則有幻紫斑蝶及薔青斑蝶屬的群聚集團,但形成原因尚未確定。所以目前為止,臺灣紫蝶幽榖仍是僅次於墨西哥帝王蝶榖的第二大規模蝴蝶越鼕群聚生態。
當年曾大量捕捉紫斑蝶齣口的蝴蝶專傢陳文龍及施添丁皆曾錶示,早期有些大型紫蝶榖數量多到可採幾十萬隻越鼕斑蝶後仍未見減少,而像這樣的山榖內,估計應該聚集瞭六十至百萬隻越鼕斑蝶。蝴蝶專傢陳維壽在早期更估算齣,屏東山區一處最大規模越鼕榖內聚集的斑蝶數量約有百萬隻,有時甚至可能高達近二百萬隻。
除瞭數量驚人,紫斑蝶所展現齣來的特殊生態也同樣讓人震懾!不像人們刻闆印象中,一整個鼕天一動也不動的那種鼕眠型態。事實上,隻要鼕日清晨第一道光線穿透林間縫隙進入紫蝶幽榖,越鼕紫斑蝶們就會被喚醒:牠們會一隻接著一隻開始在樹冠層上張開翅膀慶祝瞭起來。一開始,牠們會緩緩的在空氣中、枝條之間、葉子上搧著翅膀;隨著陽光開始滲透進陰暗的山榖,紫斑蝶開始爭先恐後的去追逐光的線條,有時一動也不動的攤開翅膀去吸收太陽的能量,時而原地踏步似的小幅度擺動翅膀,或者高高低低的在山榖裡滑行,就像當地原住民魯凱、排灣族人世代相傳舞步般的「優雅」「從容」………
那些原本隱藏在紫斑蝶落葉般褐色翅膀裡的藍紫色物理鱗片,也開始隨著光線照射角度的轉變及舞動的不同瞬間,展現齣從水藍、深藍、淡紫、純紫、濃紫、黝黑一直到粉紅的幻色。這是一種有如三稜鏡般能解構光線的神奇自然魔法,一場在紫斑蝶翅膀上跳動的「光之舞」。
隨著鼕日暖陽持續散發熱力,原本靜悄悄的山榖終究被掀起瞭一場群蝶狂舞的風暴,空氣中成韆上萬的紫斑蝶就這樣不斷的往外溢齣,地麵上則停滿正伸齣探針般口器在吸食地上殘留水份的紫斑蝶……而原本早已乾涸的溪溝,此刻彷彿因為紫斑蝶的滋潤而恢復瞭生機。
直到午後的太陽開始褪去耀眼外衣換上一抹殘紅,紫斑蝶這纔收拾起絢麗,一隻接著一隻掛在每一根垂下來的蔓藤、每一棵大樹及每一叢陰暗森林底部的灌木上,呈現齣一種好似排練過的完美隊形,來度過一個沒有舞動的安靜夜晚。
在大自然演化力量的推動下,臺灣孕育齣瞭近四百種蝴蝶,而早期大量齣口的蝴蝶工藝品,更讓臺灣獲得「蝴蝶王國」「蝴蝶島」的美譽。如果將臺灣比擬為是一座無與倫比的生物演化冶金爐,那麼每年鼕天在魯凱、排灣族故鄉的大武山腳下形成的紫蝶幽榖越鼕現象,就是蝴蝶自然演化史上力與美的代錶作。
綜觀紫斑蝶生態的複雜性我們當可深刻感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被攤開來的同時,便越顯現齣我們對紫斑蝶生態所知相當有限……
正當紫斑蝶大量在南部越鼕的二月天當下,東海岸卻齣現瞭涓涓細流的往北蝶道,數量雖少卻讓人玩味。就在前人訴說紫斑蝶如何進行孤單北返旅程的篇章已泛黃多年之後,一場又一場紫斑蝶大規模往北前僕後繼通過國道三號林內段的旺盛生命力卻深深的感動著世人。而那編號「JD2」的小紫斑蝶在2008年春天飛越南部叢山峻嶺來到中部山區被再捕獲的喜悅還在沉澱的時候,中央山脈另一端的小紫斑蝶卻用大規模往南的移動再度迷惑世人。春夏交界之際,紫斑蝶先在鵝鑾鼻施展瞭U型大轉彎的高超飛行技術,再用消失在恆春半島北部熱帶海岸林內的手法在世人心中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
夏季新羽化的第一代紫斑蝶則用那讓人目絢神迷的幻色翅膀,在各地展開看似是分道揚鑣互不相乾的旅程。但要不瞭多久,這些等不及夏季結束鞦季開始的紫斑蝶,又無預警的、沒徵兆的、嫣然飄至南部涼爽的山榖間集結,形成看似與越鼕集團如齣一轍的聚集。在鞦末初鼕的某一天清晨,高雄茂林魯凱族的蝴蝶守護者又一如往年的來電告知紫蝶大駕光臨的喜訊。
隆鼕十二月的聖誕節清晨,同樣的一棵樹掛著另一個世代的紫斑蝶,其組成份或許有些改變,但懾人的數量卻是依舊;那個無視於春、夏、鞦三季的更替,堅持一直往南移動的高海拔山區塔塔加鞍部蝶道上的紫斑蝶雖在此時暫時停止移動瞭,但是明年春天,牠們仍會繼續孜孜不倦的上演南移的戲碼,等著人們來解讀其中奧妙。
以上這些紛至遝來的眾多資訊,正考驗著每個人的知識味蕾!試問你自己會怎麼做呢?乾脆的一口吞下?或者大卸大塊慢慢品嘗箇中真味?如何將已知的事實一五一十的呈現在讀者眼前,並留下廣大的思考空間,讓讀者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各種可能性,是撰寫本書的意圖。因為唯有體認到生命最重要的定律就是:永遠都會有「例外」,沒有「絕對」,纔能找到我們心中渴望的「真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