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

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祿宜
图书标签:
  • 非营利组织
  • 灾害援助
  • 应急管理
  • 志愿服务
  • 社区发展
  • 社会工作
  • 筹款
  • 项目管理
  • 危机应对
  • 非营利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國是全世界少數面對超高環境風險的國家之一,光靠政府部門或非營利組織的力量,要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小是非常困難的事,如何有效結合大家的力量,讓社會整體能夠共同面對災害,亟需一套有系統的因應模式,因此作者群希望能提出一套非營利組織可以相互合作的參考模式,期待能對臺灣未來在發展災變服務有所幫助。

  這本書的設計是希望作為有意投入災變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之起始參考,而非試圖去建構一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也不是要去影響已經長期投入災害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本身的工作設計,作者團隊希望本書的內容可以作為未來大家在援助服務上共同對話的起點。
资源调配、社区韧性与伦理考量:现代灾害管理的前沿实践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日益频繁且复杂的全球性灾害面前,现代组织如何建立和维护高效、可持续的应急响应体系。它超越了传统的救援物资运输和前线救助范畴,聚焦于灾害管理生命周期中更为精细化、系统化的管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维度。 第一部分:战略规划与组织能力建设 本书首先厘清了灾害管理体系的宏观战略框架。我们探讨了“风险情景规划”在不同地理和政治环境下的应用,强调了如何从历史数据和气候模型中提炼出具有前瞻性的准备策略,而非仅仅依赖于事后的反应。 1. 韧性供应链的构建: 传统的应急物资储备往往受限于地理位置和政治壁垒。本书详细分析了“去中心化、区域化”的供应链模型,探讨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和验证援助物资的流向,确保透明度和时效性。关键章节专门分析了“最后一英里”的交付难题,引入了无人机技术、本地化微型仓储网络(Micro-Hubs)的实操案例和部署标准。我们深入研究了如何与本地私营部门建立“预先契约机制”(Pre-Agreed Contracts),以便在危机爆发时能迅速激活商业物流网络,避免公共资源的挤兑。 2. 跨部门协作的制度设计: 灾害援助不再是单一机构的职责。本书构建了“多层级利益相关者协作矩阵”,分析了政府机构、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地方社区组织(CBO)以及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信息共享协议和冲突解决机制。特别关注了“信息孤岛”的打破,提出了基于云端的、统一的“行动态势感知平台”(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Platform)的设计原则,确保决策者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仍能做出最优判断。 3. 组织文化与人员可持续性: 长时间的危机应对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构成巨大挑战。本书引入了“可持续援助模型”(Sustainable Aid Model),重点分析了如何设计创伤知情(Trauma-Informed)的管理体系,包括轮岗制度的优化、强制性心理干预计划的实施标准,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沉淀与传承机制”,防止核心经验在人员流动中流失。我们探讨了如何激励和留住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长期志愿者和雇员,将其职业发展路径与灾害管理领域的专业认证挂钩。 第二部分:数据驱动的评估与问责制 在现代援助环境下,效果评估和透明度是获取持续资助和公众信任的基石。本书摒弃了简单的“投入产出比”分析,转而采用更复杂的“影响路径评估法”(Impact Pathway Analysis)。 1. 定量与定性融合的需求评估: 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遥感数据(SAR和光学)、移动网络数据(CDR)进行快速、非侵入式的人口流动和基础设施损毁评估。同时,本书强调了结合“参与式农村评估”(PRA)方法,确保评估结果能捕捉到边缘化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少数民族)的特定需求,这些“软数据”往往是标准问卷难以触及的。 2. 绩效指标的重构: 传统的援助指标侧重于“分发量”(如分发的毯子数量)。本书主张采用面向“恢复力指标”(Resilience Metrics)的评估体系,例如“恢复到基线生活水平所需的时间百分比”、“社区自主决策参与率”以及“灾后心理健康指标改善率”。我们提供了一套用于衡量援助项目长期社会资本积累的量化工具。 3. 问责制与反腐败机制: 在资源高度集中的灾区,问责制至关重要。本书详尽阐述了如何建立“多向问责框架”(Multi-Directional Accountability),即不仅对捐助者负责,更要对受助社区负责。内容包括设立独立的社区监督委员会、推行“现金转移支付”(Cash Transfer Programming, CTP)的风险管理流程、以及如何利用第三方审计和“公民反馈机制”(Citizen Feedback Loops)来预防和发现挪用、欺诈行为。 第三部分:伦理困境与未来治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投向了灾害管理中复杂的伦理抉择和治理结构的未来走向。 1. 资源分配的伦理模型: 面对稀缺资源(如医疗用品、临时住所),如何做出公平的分配决策?本书对比分析了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和优先需求原则(Prioritarianism)在灾难现场的适用性。特别是,提出了“基于风险和脆弱性的分配矩阵”,试图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并讨论了在极端情况下,干预特定文化习俗的伦理边界。 2. 人道主义空间与政治中立性的挑战: 在冲突升级或威权环境下,确保人道主义援助的“中立性”和“独立性”日益困难。本书深入剖析了“安全化”(Securitization)对援助工作的影响,分析了援助人员如何应对被武装团体利用、被政府过度监管的风险。内容涵盖了谈判策略(Negotiation Tactics)的设计,以保障援助通道的畅通,以及如何在维护核心人道主义原则的同时,进行审慎的“风险管理与接触”(Risk Management and Engagement)。 3. 气候变化与长期适应的整合: 最后,本书强调了灾害援助必须从“反应模式”向“适应模式”转变。我们探讨了如何将短期的应急响应资金与长期的气候适应项目(如海堤建设、耐旱作物推广)进行有效衔接,确保援助资金能为社区带来结构性的、抵御未来冲击的能力,而非仅仅是临时的止血措施。 本书旨在为灾害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以及致力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一套全面、务实且具有深刻反思性的操作指南和理论基础。它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确定性、在混乱中重塑秩序的实践手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為衛福部轄下的公設財團法人,長期以賑濟災民為主要業務,於莫拉克風災、高雄美濃地震、八仙塵燃等重大災害中,陪伴社會撫平傷痛,協助災民度過難關。目前,基金會作為公私部門的協力夥伴,正積極以多元行動方案投入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四個不同階段的災害防救工作,藉以減低災害造成衝擊,強化我國災防系統的韌性。

王運敬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全國成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林志璁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陳宗良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常法法師

  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陸宛蘋

  財團法人海棠文教基金會

魏淑貞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图书目录

出版序 I
推薦序(陳序) V
推薦序(吳序) VII
推薦序(王序) IX
作者群心內話 XI
寫在本書最前面 XIX
本書章節編排 XXI

第一章 災害管理與國際人道援助通則 胡詠新/1
一、前言 2
二、何謂災難管理 3
三、 2015 ~ 2030 年仙台減災綱領(SFDRR) 11
四、不要傷害原則 17
五、小結 23

第二章 災害評估 謝祿宜、李祈恩/25
一、前言 26
二、災害現場評估的要素 28
三、災害現場評估的流程 31
四、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害援助服務自我評估 33
五、小結 36

第三章 災害援助現場的競爭與合作 謝祿宜、陳皇廷/39
一、前言 40
二、組織分工與協調 41
三、初步需求調查流程與項目 45
四、小結 49

第四章 災害援助安置服務 謝祿宜、吳秉翰/51
一、前言 52
二、安置中心設置與權責分工 53
三、安置中心進駐準備 54
四、工作分工與協調 59
五、主要安置服務項目 64
六、 小結 69

第五章 災害安置復原中的組織工作與重建方案之形成 謝祿宜、李祈恩/71
一、前言 72
二、安置階段的培力與組織工作 72
三、重建方案形塑 75
四、培力工作的想像與實踐 78
五、小結 81

第六章 災害援助工作者的身心安頓管理 謝祿宜、黃盈豪/83
一、前言 84
二、緊急救援援助階段 84
三、安置服務階段 87
四、災後復原重建階段 90
五、防/備災階段 93
六、小結 94

第七章 災後生計重建與發展 謝祿宜、陳皇廷/97
一、前言 98
二、社區經濟發展的想像 102
三、現行法規下社區經濟發展三大可能 106
四、小結 116

第八章 災害預防與備災準備 謝祿宜、吳秉翰/117
一、前言 118
二、災害預防與流程 119
三、備災準備 122
四、防/備災與社會倡導 125
五、小結 128

第九章 災害服務與非營利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管理 謝祿宜、李祈恩/131
一、前言 132
二、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人力編組的可能 134
三、災害援助服務組:人員召募與培力 136
四、災後重建人力資源管理的類型 138
五、小結 142

第十章 結論:邁向災害服務援助系統性發展的可能 謝祿宜/143
一、前言 144
二、災害援助服務交流共學平臺 144
三、小結 152

附 錄 153
參考資料 155
謝 誌 15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93431
  • 叢書系列:賑災基金會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2019 年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應該是個非常沉痛且需要謹慎追思的一年,因為它剛好是九二一震災20 週年及莫拉克風災10週年。而這二場災害除了對居住在這塊土地的鄉親們造成永難磨滅的災害以外,也促使臺灣民間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同心協力,從無到有地摸索出一套與政府部門分工合作的災後援助模式。

  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國內各民間組織紛紛以自身的專業能力投入災後的援助工作,而其中,統籌運用民間捐助政府善款推動各項援助工作的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以及努力揭櫫各民間組織運用指定捐款使用狀況的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前者充分顯示民間力量對於重大災害後復原工作的推動,可以充分彌補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下所可能產生的種種限制;後者則是透過監督與檢視,除了提高民間組織捐款使用的透明度外,也成為日後民間組織籌組聯盟共同合作的濫觴。

  莫拉克風災發生以後,廣大的中南部山區及沿海地帶均成為重災區,民間組織再度發揮彌補政府部門必須依法行政所導致的彈性不足。首先是以民間組織結合公部門共同合作興建永久屋社區,以協助受災民眾獲得相對安全的居住環境,更有以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以下簡稱紅會)為首所籌組的八八水災聯盟,結合國內一百多個民間組織,並以彼此間資源連結的分工合作方式進行各種整合式的服務,從最基礎的食、衣、住、行,到更進一步的生計發展,皆透過合作機制,滿足災區民眾形形色色各種需求。

  然後,從莫拉克颱風到現在,整整又過了10年,在這段期間臺灣陸續又發生了幾次重大災害,例如2014年高雄前鎮氣爆事件、2015年的八仙粉塵爆燃事件、2016年的0206高雄美濃地震、2018年的0206花蓮大地震等,而在這幾次重大災難發生後,都能看到國內民間組織立即自發性地組織救災團隊,或進駐災民安置處所提供援助服務,或發起援助行動提供後續服務,同時,援助的層面也從早期以物資、金錢為主的經濟援助,拓展到災後心理健康,生計等等的全面重建服務,災後援助服務也逐漸成為許多民間組織積極投入、研發服務項目的工作領域。

  不過,我們也逐漸發現,災後的重建復原援助工作除了少數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慈濟)、財團法人台灣世界展望會(以下簡稱世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等機構擁有較豐富的經驗甚至有專責的業務人員外,大多數的組織機構或由於募款不易,經費不多而使組織編制有所限制;或由於災難性質而投入援助(例如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之於八仙粉塵爆燃事件中的大面積燒燙傷患者);又或者因為地緣因素對於當地有一定的情感依附(例如兩次0206地震都有許多地方性協會組織投入援助),大致而言,多半的民間組織還是採取專案模式的臨時任務編組方式,投入災後援助工作,也因此往往會產生亂象,諸如人員更迭頻繁,例行業務與專案業務衝突,因而造成組織內部運作上的紊亂。

  儘管這些混亂,對於多數民間組織而言,是進行重大災害援助時的必然現象,然而這些現象確實在前述幾個大型、有豐富經驗的組織上較為少見,原因無它,因為經年累月的經驗,使他們掌握進場時機,有充分的事前準備,能夠預估受災民眾需求,甚至連退場時機判斷都已了然於胸。

  這也是本會出版本書的目的。本書的作者謝祿宜助理教授,

  自莫拉克風災以來,一直與民間組織合作進行災後援助的社工服務,並長期關注民間組織在災後援助工作上的發展狀況,而她所邀請的共同撰稿者,也都是長年在民間組織第一線提供服務的工作者與學者。本會希望透過邀集這些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將他們多年來投身工作或研究所得的實務經驗與知識,轉化為可供實作參考的工具指南,協助未來有心投入災害援助工作的組織,做好落實援助工作倫理、發展組織能量,並兼顧助人與受助者的面面照顧。

  最後,希望此書可以確實為有心於災害援助服務的民間組織提供協助,儘管重大災難無法預期,但我們亦期盼能夠永遠以最好的準備來面對它。

  天佑臺灣!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張景森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相當紮實,光是從書名就能推斷出,它涵蓋的面向極廣。我猜測,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關於「風險管理」與「危機溝通」的章節。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災害發生時的謠言散佈速度遠快於事實真相,一個組織如何利用社群媒體進行即時、準確且具同理心的溝通,是決定援助效率的第二生命。我個人對「志工管理」這一塊特別感興趣,如何確保前線志工在承受巨大身心壓力的同時,還能維持專業度與工作熱忱?這不僅僅是行政管理,更是一種人性的關懷。我想,作者一定會提到如何為志工提供足夠的心理諮詢與後勤支援,畢竟,照顧好救人的人,才能持續地救更多的人。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我立刻感受到一股務實的氣息。它不是空泛地談論理想與願景,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零開始」操作層面。我想,作者一定非常了解初創組織在資源匱乏時的困境,所以內容很可能涵蓋了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可信賴的平台,包括基礎的法律設立程序、如何有效招募社區支持,以及最關鍵的——如何在捐款人面前建立透明度和信任感。畢竟,非營利組織的生命線就在於公眾的信任,特別是在人命關天的災害現場,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動搖基礎。我期待看到書中分享一些具體的成功案例,例如如何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災後,迅速在災區建立起臨時的物資集散中心,並將資源精準地分配給最需要的家庭。這種細膩的規劃,才是真正考驗組織管理能力的關鍵。

评分

這本關於「從零開始」的指南,其價值絕不僅限於災害發生時的應變,更在於「災前準備」與「韌性建立」。一個成熟的非營利組織,不會只在災難來臨時才行動。我推測本書會詳細闡述如何透過日常的社區參與、預防性教育宣導,甚至是建立地區性的物資儲備網絡,來提高社區的整體抵禦能力。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模式。對於一個新成立的組織而言,懂得如何在平時就累積足夠的「社會資本」,才能在危難時刻真正發揮作用。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地方創生結合防災教育」的創新思維,讓援助不再只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共同成長與學習,這才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评分

從文案的描述來看,這本關於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的書籍,似乎擺脫了傳統的學術論述框架,走的是非常接地氣的實戰路線。我猜測,它可能非常注重「跨部門協作」的實踐細節。在大型災害中,非營利組織不可能單打獨鬥,必須與政府的搜救單位、軍方,甚至民間企業建立起高效的合作網絡。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不同體系間(例如,公部門的官僚流程與非營利組織的快速反應模式)如何找到最佳的溝通接口?例如,如何取得進入管制區的許可?如何快速協調大型機具的調度?這些都是在書本上看不到,卻是實務上最頭痛的問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標準化的「合作協議範本」或「通訊規範」,那對所有想要參與救災的組織來說,都是無價之寶。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是那種樸實中帶點力量感的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傳達的專業與溫暖。光是看到「災害援助」這幾個字,我就聯想到許多社會新聞裡,那些在災難發生後挺身而出的身影。作者在書中應該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繪非營利組織在緊急狀況下的運作模式吧?從前期的物資盤點、人力調度,到後續的心理支持和重建工作,整個流程一定非常複雜,需要極高的協調能力。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只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讓即使是新手也能快速進入狀況。特別是台灣這個地震和颱風頻繁的地區,這種實務指南簡直是救命的寶典,對於志工培訓和組織永續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