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與社會學

社會工作與社會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永德
图书标签:
  • 社会工作
  • 社会学
  • 社会福利
  • 社会问题
  • 社会理论
  • 社会研究
  • 公共政策
  • 弱势群体
  • 社会服务
  • 人类行为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會工作應否列為「專業」?
  如何看待社會中對階級、年齡、種族、殘疾、偏差行為、性別等的歧視現象?
  社會資源要如何分配才合理?
  社會工作與政治有甚麼關係?
  社會工作如何迎合全球化發展?
  本書為您一一解答
  客觀、專業、深入淺出
  
  本書針對社會工作課程編寫,書中援引馬克思、涂爾幹、韋伯等多位西方社會學巨擘及其理論,從多角度解讀時下社會現象,解說內容專業深入,用字淺白易明,更舉列多個香港現實例子分析,方便社會工作學學生及前線工作者閱讀。
 
  【核心賣點】
  (1)市面雖不乏社會學相關書籍,卻較少針對社會工作專業討論
  (2)書籍內容深入淺出,客觀持平,從多角度解讀社會現象
  (3)從社會工作者角度了解社會議題,適合社會工作者及未來社會工作者(修讀社會工作學系的學生)閱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旨在提供丰富的阅读信息,同时避免提及您原有的书名。 --- 图书推荐:深入探索人类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复杂织体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三部涵盖不同领域,但都与社会、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书籍。这些作品力求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广博的知识,拓宽读者的视野。 --- 第一部:《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不平等:结构性分析》 作者: 著名经济社会学家 维克多·马尔科维奇 出版年份: 2021年 页数: 680页 内容概述: 本书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专著之一。马尔科维奇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田野调查,对21世纪初的全球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全书的核心议题在于,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力是如何重新分配和固化的,以及这些结构性变化如何直接导致了国家内部及国家间日益扩大的不平等现象。 核心章节聚焦: 1. 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与主权削弱: 探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规避国家监管,并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不成比例的财富。书中详述了“离岸金融中心”的运作机制,以及这对国家税收和公共服务能力造成的侵蚀。 2. “知识阶层”的崛起与新的社会分层: 作者引入了“符号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在信息经济时代,掌握高新技术、教育资源和叙事权力的精英阶层,如何构建起一道新的社会壁垒,区别于传统的工业资产阶级。 3. 数字监控与社会控制的新形态: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平台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马尔科维奇认为,这些技术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新型的社会控制系统,它们通过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政治参与和认知框架。书中使用了大量来自拉美和东南亚的案例研究,以展示权力运作的多元面貌。 4. 地缘政治的经济逻辑: 作者跳脱了传统的冷战思维框架,从资源获取、供应链控制和技术标准制定等经济维度,重新解读了当前的大国竞争态势。他认为,经济依赖已成为比军事力量更持久的控制手段。 写作风格与特点: 马尔科维奇的文字精确而犀利,擅长将复杂的经济模型转化为清晰的社会图景。他不仅批判了现有体系,还试图在导论和结论部分提出一套基于“地方化韧性”的替代性治理思路,强调社区自主性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对于希望理解当代世界运行底层逻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工具和实证依据。 --- 第二部:《失落的技艺:工业革命前欧洲工匠的知识传承》 作者: 历史学家 艾丽莎·冯·赫尔辛基 出版年份: 2018年 页数: 450页(附大量手绘图示) 内容概述: 这是一部专注于前工业时代(约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手工艺和技术知识的文化史著作。赫尔辛基教授挑战了普遍认为工业革命前技术停滞不前的观点,通过对大量未出版的工匠日志、作坊记录和行会档案的梳理,揭示了那个时代复杂、精妙且高度口头化的技术知识体系。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对“非书面知识”的挖掘和重构。 核心主题探索: 1. 行会制度下的知识保密与传承: 详细描述了欧洲各地木匠、钟表匠、玻璃吹制师和纺织染坊主如何通过严格的学徒制度、秘密口诀和象征性仪式来保护其核心技术不被竞争者获取。作者特别关注了女性工匠在特定领域(如刺绣和草药)的隐秘贡献。 2. 材料科学的经验主义: 深入探讨了工匠们对天然材料的深刻理解。例如,书中用数个章节来分析不同产地的木材、粘土和矿物颜料如何被经验丰富的大师根据季节、天气和特定用途进行调配和处理,这些“经验法则”往往比当时的化学理论更为有效。 3. 手工艺的审美与功能统一: 赫尔辛基强调,在那个时代,工具的设计和制品的最终形态是功能性和美学考量的完美结合。她通过对巴洛克时期家具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工具的细致比对,说明了技艺如何承载着地方文化和时代精神。 4. “失落的”制造流程重现: 附录中包含了作者与现代复原专家合作,尝试复原几个关键工艺(如威尼斯玻璃珠的制作和尼德兰油画的底油配方)的过程记录,这些尝试揭示了现代工业化流程中被牺牲掉的细微质感和复杂性。 阅读价值: 本书对于任何对工艺美学、历史方法论或劳动价值感兴趣的读者都极具启发性。它提醒我们,知识的价值并不总在于其是否被清晰地编码和印刷,而在于其能否在实践中被有效地运用和传递。 --- 第三部:《认知偏差与群体极化:人类决策的心理陷阱》 作者: 行为心理学家 罗伯特·詹宁斯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320页(精装版) 内容概述: 詹宁斯教授的这部新作是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权威指南。它系统梳理了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和群体压力时,大脑如何系统性地产生判断偏差,并特别关注了这些偏差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如何被放大,导致群体行为的快速极化。本书以大量贴近生活的实验和案例为支撑,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盲点”。 关键概念解析: 1. 确认偏误的算法驱动: 阐述了“确认偏误”如何在新媒体算法的推送下被成倍放大。读者会了解到,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越来越难以接触到相反的观点,以及这种机制如何固化了个人的世界观。 2. 沉没成本谬误在个人生活与宏观政策中的体现: 通过分析个人投资决策和政府大型项目的决策过程,解释了人们为何倾向于继续投入那些已知回报不高、甚至有害的资源,仅仅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 3. “可得性启发”与媒体恐慌: 探讨了新闻媒体对罕见但戏剧性事件(如空难、恐怖袭击)的过度报道,如何导致公众高估其发生的概率,并产生不合比例的恐惧和应对措施。 4. 群体极化与身份认同: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群体内部交流如何使成员的初始倾向变得更加极端。詹宁斯指出,群体决策往往不是“平均”了所有成员的意见,而是会走向一个更极端、更纯粹的立场,这在政治辩论和社交媒体论战中尤为明显。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希望提升批判性思维、理解媒体传播机制以及改善个人决策质量的每一位读者。它不仅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犯错”,更提供了一套实用的心智工具箱,帮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和审慎。 --- 这三本书籍分别从宏观的全球结构、微观的历史工艺以及个体的认知机制三个维度,提供了丰富且有深度的阅读体验,它们共同描绘了一幅复杂、多层次的当代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永德
 
  曾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副教授、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社工總工會」幹事、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副總監、社會工作者註冊局成員、前線社區工作者,擁有社會科學學士、社會工作碩士、公共行政碩士、哲學博士和教育學博士學位。
 
  徐博士在香港從事社會工作教學超過三十年,專門教授社會工作理論、實務、實習督導和社會學導論等科目。撰有多篇論文,圍繞社會政策、房屋問題、社工教育等,更曾與梅陳玉嬋教授、齊銥教授合著《廿一世紀老年社會工作》(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8年)。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林靜雯
作者序 
緒 論 香港社會工作的發展
一、前言
二、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過程
三、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所面對的不同挑戰和機遇
四、結語

第一章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一、前言:社會學的視角
二、社會工作理論的架構
三、理論的不同視角
四、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的淵源與關係
五、結語

第二章 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
一、前言
二、社會福利如何界定 
三、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
四、社會福利模式 
五、社會福利的性質功能—好與壞
六、社會工作的基本介紹
七、社會工作者的功能與角色 
八、社會工作的三大支柱:A-B-C 
九、結語 

第三章 社會問題與社會需要
一、前言 
二、何謂「社會問題」?
三、社會問題的本質和成因
四、如何界定「社會需要」?
五、結語

第四章 社會工作專業
一、前言 
二、何謂「專業」? 
三、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過程 
四、專業—好與壞?
五、專業面對的挑戰 
六、結語 

第五章 社會不平等與歧視
一、前言:社會工作—公義、公平、反歧視 
二、社會不平等:經典的論述
三、八種不平等C-A-R-D-S-S-P-G 框架
四、眾說紛紜的公平分配原則
五、「公義即公平」—社會工作的基石 
六、不公平對待:歧視 
七、造成歧視的成因
八、社工在促進公平、公義、反歧視中的角色
九、結語 

第六章 階級歧視與貧窮
一、前言
二、貧窮究竟是甚麼?如何界定?
三、與貧窮相關的其他議題、概念和理論
四、貧窮的成因:貧富不均的好與壞 
五、 全球層面的貧窮(poverty in global context)
六、社工在面對貧窮和階級歧視的角色 
七、結語 

第七章 年齡歧視
一、前言 
二、老年人的處境—與「老年」相關的理論
三、年輕人:年齡歧視的另一對象
四、「 跨代矛盾」或競爭(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 competition)
五、年齡歧視—社會工作介入的方向 
六、結語 

第八章 種族歧視
一、前言
二、種族差異的相關論點
三、世界上不同的移民政策
四、抗衡種族主義和歧視—社會工作的角色
五、結語 

第九章 殘疾歧視
一、前言 
二、有關殘疾的理論—右傾與左傾
三、與殘疾病患相關的爭議
四、面對殘疾病患—社會工作的角色 
五、結語 

第十章 對偏差行為者的排斥
一、前言 
二、相關理論
三、社會工作與犯事者 
四、對犯事者接納與抗拒的爭議
五、結語

第十一章 性別歧視
一、前言 
二、男女在社會各方面的差異
三、如何看待兩性差異?右與左的分歧 
四、社會工作在兩性關係上的角色
五、結語 

第十二章 空間的不平等
一、前言 
二、城市發展有關的理論 
三、社區的性質
四、城市發展和社區發展—社會工作的角色
五、結語

第十三章 社會工作與政治
一、前言
二、政治是甚麼?是好是壞?
三、民主政治究竟是甚麼?
四、經典社會學對國家或政府本質的分析
五、政治—社會工作的角色?
六、結語

第十四章 全球化與國際社會工作
一、前言
二、全球化的多面性
三、全球化是好是壞?
四、全球化下的社會工作
五、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620766503
  • 規格:平裝 / 364頁 / 16.5 x 22.2 x 1.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雖然社會工作專業在香港已被廣泛認識和接受,但一般人士仍未能清楚理解其概念。故常被不同人士,特別是其他專業的同工及有志投身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問及社會工作和社會學的分別。
 
  社會工作是一個兼備學術理論及實務介入的專業。所以在社工課程和訓練中,需要具備社會學和人文科學的知識和理論,同時亦需要對當下社會環境有深入了解及持守人文精神的價值。社會專業建基於知識、技巧、價值三大基石。在知識領域中,需要有社會學、心理學、歷史、文化,甚至其他不同領域的理論基礎。箇中關係並非三言兩語能清楚解釋。《社會工作與社會學》這本書,便能填補這個裂縫,闡釋社會學、社會福利、社會問題和社會工作之間的聯繫,結合香港的情況和例子,就社會工作的介入作深入的專題討論,並帶出社工專業當下面對的挑戰。這一本中文版的社會工作專書,對香港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工作有興趣的人士,特別是有志投身社會工作的學生和未來社會的工作者,都是一本非常值得參考的書籍。
 
  社會工作人員協會在1949 年成立,在2019 年籌備慶祝70 週年之際,構思出版一本有關社會工作專業的書籍,而徐永德博士亦希望能出版一本以社會工作學生為對象的教科書本,因緣際會而促成了我們的合作。回應社協成立70 年及希望能讓讀者理解香港社會工作發展的獨特性,徐博士在本書加入了緒論介紹香港社會工作的發展,闡釋香港獨特的歷史、政治和社會背景如何孕育社會工作專業在香港的發展,使全本書的內容更全面和豐富。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這本書終於面世。我們期待這本書能填補沒有中文版的專書介紹相關課題的缺口,為本地社會工作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
 
林靜雯教授
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會長

作者序
 
  筆者在香港從事社會工作教學30 多年,教授社會工作理論、實務、實習督導和社會學導論等科目,也曾任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成員六年,參與審批多個在香港提供社會工作課程學院的各級課程內容,可以說對香港社會工作訓練課程內容有相當全面的涉獵和了解。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制定了《用於社會工作者註冊事宜的認可社會工作學歷評核準則》1,要求所有社會工作課程(包括碩士、學士和學士以下的課程),都必須包括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其中包括社會學、心理學及其他組成部分 / 內容,如經濟、政治科學、哲學、歷史等。筆者多年來不斷查閱眾多相關的教科書和參考書,雖然英文文獻中確有不少專書介紹社會學與社會工作之間的聯繫,但一直未見有中文版的相關書籍。另一方面,筆者閱讀了內地和台灣的多本社會學教科書(見本書參考書目)後,發現由於這些書籍是社會學的教學專書,而不是針對社會工作課程來編寫,所以完全沒有就着社會工作專業介入作專題討論,亦未有對社會工作者可以參考的社會學理論、觀點和概念詳加介紹。內容方面,這些專書基本上涵蓋了社會學這門學科的基本概念,例如社會制度、文化、社會分層等。但是,由於社會學是一門很龐雜的學科,涉及眾多領域,所以任何一本教科書都不可能涵蓋所有題材,也不能夠細緻地就每一課題、每一理論仔細交代。內地個別的教科書會預設馬克思理論為基礎,繼而批判其他理論或角度的不適切性。筆者無意採用任何特定角度,而是以開放的態度,將各種有關的理論和觀點鋪陳出來,在適當的時候指出相關理論的利弊,更不會預設任何一個角度為最適當或最正確的。由於本書以香港社會工作學生為主要對象,因此在解釋相關理論的應用性時,會援引香港的情況作為例子演繹。
 
  記得在讀博士期間,一位資深教授對我說,若果他能夠出版一本教科書,便可以不再教授那一科了。雖然我不知道他當時背後的想法,但到現在自己接近退休就不期然有一個念頭,要將自己多年來所教授的心愛科目轉化成一本教科書,一方面是為了填補沒有中文專書介紹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工作這一缺口;另一方面就是,好讓自己多年來備課和教學過程所累積的心得和觀點得以分享給更多的讀者,而不會因為自己退休而中斷了這門知識的延續性。或者由我開墾出一點地方來,日後若有更多有心人一起耕耘,這方面的專著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可與英文著作看齊,也自然是我一點小小的心願。
 
  出版本書的念頭一起,我便立下「軍令狀」,必須坐言起行。由於我計劃在2019 年年中退休,因此在2019 年2 月退休進入倒數階段時便開始動筆,至8 月中完成第一稿,可以說進展頗為順利,而且過程中不但沒有覺得辛勞,反而頗為享受。在書寫的過程中,筆者實在獲益良多,真可謂教學相長。期間我不時要重新檢視自己對有關理論的理解和各種理論的實用性。為此,除了重温自己多年來所準備的筆記和參考資料,並加以重新整理編排外,更為求準確無誤地演繹相關的理論和概念,以及驗證各種理論和概念是否適合用於現今的社會,甚至不同的國家和地方,我不得不從多個互聯網站搜羅最新的資料,務求為讀者提供實用而詳盡的資訊,同時增加更為貼近現在的例子,以期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而在行文方面則力求深入淺出,以期盡量切合現今讀者的閱讀習慣。祈望這本書能真正發揮入門工具書的功能,裨益為數不少的社會工作學生和一般讀者。
 
  書寫的過程也讓我回憶起讀博士期間的點滴,當時為了追尋或深入了解某一理論或學者的觀點,每每在看完一本書,甚或一篇文章後,馬上從參考書目中找書繼續追尋下去,如是者好像「剝洋葱」一般將課題一層層追下去,用英語來說就是個unfolding 的過程;又可以說就像在山林間穿越,每過一個山頭就看到另一番豁然開朗的景致。在30 多年的繁忙教學研究生涯中,實難再有餘裕為某一議題作長時間的深入查證,有時為了趕「死線」不得不放棄再追問下去的工夫。編寫本書的過程的確令我重新體會當年那種追尋答案的樂趣。另外,在實際寫作的操作上,得益於現代科技的進步,我可以用語音輸入法代替鍵盤中文打字或手寫板之類的器材,不但書寫效率得以提高,更可一氣呵成地將思緒化作文字,真可謂盡享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提倡的「我手寫我口」的樂趣。
 
  我知道現今的學生一般來說較少認真閱讀,所以特別希望在此分享這種追尋學問的心得。學生或因急趕提交功課,時間緊逼,又或以為網上的參考資料唾手可得,往往便會省去這種追尋的工夫。不過,沒有層層遞進的追尋自難以感受到「登高望遠」的喜悅。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介紹的多種理論和概念難免顯得粗淺皮毛,讀者不妨用上述的追尋手法,對相關的課題和理論尋根究底,一嘗深入了解理論,切實掌握概念的樂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像是在走一座知識的迷宮,有時候會繞得有點暈。特別是它在探討「倫理兩難」的章節,內容的深度毋庸置疑,引用了許多西方最新的倫理學思辨,但我發現,當書本試圖將這些複雜的哲學辯證,直接套用到台灣的文化脈絡下時,就會出現一種「水土不服」的現象。例如,在談及服務使用者自主權與家庭和諧的衝突時,書中提出的解決方案,往往假設了極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這在重視「集體和諧」的台灣社會裡,執行起來就變得非常微妙。我個人比較欣賞它在介紹「倡議(Advocacy)」這部分時的論述,它提醒了我們,社工不只是問題的解決者,更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只是,書裡對倡議的描寫,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像是要如何遊說立法委員、如何組織動員,這些「如何做」的細節著墨不多,讓我覺得有點意猶未盡,彷彿讀了一本非常優秀的「總綱」,卻缺少了實際操作的「SOP」。

评分

讀完這本《社會工作與社會學》,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哇,這本『教科書』的企圖心真的很大。」它試圖搭建一座橋樑,連接看似不相干的兩個學科,但橋墩打得夠不夠深,倒是值得商榷。書中對於社會學經典理論的介紹,像是涂爾幹、韋伯的那些概念,梳理得算是清晰,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點「火花」。對於理工背景出身的我來說,理論的嚴謹性固然重要,但社會工作更需要的是一種「同理心」的訓練。這本書在描述社會學如何指導社工實務時,常常陷在術語的泥淖裡出不來。像是談到「結構功能論」在家庭服務中的應用,它把家庭描繪成一個需要維持平衡的系統,但當你面對一個破碎、充滿代際創傷的家庭時,這種系統平衡的說法顯得有點冷冰冰,缺乏對個體痛苦的深刻描摹。或許作者是想強調大環境對個體經驗的形塑作用,但實務工作者更關心的是,這個「結構」到底要怎麼在三天兩頭的個案會議中被拆解、被修補?這本書提供了宏觀的視野,但微觀的切入點,仍有待我們自己去摸索。

评分

我是在準備研究所口試前夕,抱著「快速建立知識框架」的目的開始讀這本《社會工作與社會學》。整體來說,它的學理基礎是相當穩固的,對於社會工作專業的起源、發展脈絡有著清晰的梳理。但閱讀過程中,我一直有個疑問:它對「專業性」的界定,是不是稍微偏向了西方的精英視角?書中花了很大篇幅去強調社工的「科學性」與「客觀性」,但這往往會讓我們忽略掉社工工作中大量的「非理性」成分,像是直覺、情感的連結、乃至於文化上的默契。當書中討論到社會學的量化研究方法如何應用於成效評估時,我忍不住會想,那些被統計數據「除掉」的、難以量化的溫暖瞬間,難道就不重要了嗎?這本書比較像是社會學家寫給社工看的「入門指南」,邏輯清晰,結構嚴謹,但少了那麼一點點「人味」,少了對社工日常工作中那些瑣碎、模糊、充滿人性的掙扎的深刻體會。

评分

這本《社會工作與社會學》,厚厚一冊,剛拿到手的時候,內心其實是有些忐忑的。畢竟社會工作這塊,聽起來就很「實務」,而社會學又常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距離感。我原本是念應用心理的,對社會工作接觸不算少,但總覺得那套方法論像是套在別人身上的公式,不太能真正打進人心。翻開目錄,看到裡面涵蓋了從社會結構分析到個案管理、社區發展的廣泛主題,心裡頭就想,這作者是想面面俱到,還是會流於表面呢?特別是關於「結構性暴力」那幾個章節的論述,它跳脫了傳統個案視角,試圖從更大的社會脈絡去解構弱勢的成因,這點倒是讓我眼前一亮。書中對於台灣現行社福政策的批判性分析,雖然措辭相對保守,但能感受到作者試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的努力。不過,對於我們這些實務工作者來說,有時候會覺得書裡引用的理論模型過於龐大,有點難以即時轉化成跟案主坐在客廳裡可以使用的語言。整本書的編排算是紮實,如果能多加一些台灣本土化、第一線的案例訪談,或許更能抓住我們這些「在路上」的人的心。

评分

這本《社會工作與社會學》的排版設計其實還不錯,字體大小適中,索引做得也很仔細,看得出出版社在編輯這塊下了不少功夫。但內容上,我認為它在處理「跨文化」和「多元性」的議題時,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雖然書中提到了原住民、移工等群體的議題,但處理方式多半是將他們視為「需要被介入的特定族群」,而非作為一個擁有完整知識體系和價值觀的文化群體來對話。這種「中心化」的視角,在強調文化相對性的當代社會工作實務中,已經越來越站不住腳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社會學如何幫助我們更深層次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賦權」(Empowerment)概念如何被重新詮釋,而不僅僅是將現有的社工模式套用過去。這本書在扎實度上無庸置疑,但對於想在台灣社會的複雜多元性中探尋更具包容性工作方法的讀者而言,可能還需要再參考其他更具本土關懷的專書來補充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