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95公裏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鬆的熱血故事

42.195公裏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鬆的熱血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詹鈞智
圖書標籤:
  • 奧林匹剋
  • 馬拉鬆
  • 跑步
  • 體育
  • 勵誌
  • 夢想
  • 挑戰
  • 運動
  • 故事
  • 熱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如果你想跑,可以跑個一英裏;但假如你想體驗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就去跑場馬拉鬆。」─Emil Zatopek,一九五二年赫爾辛基奧運馬拉鬆冠軍
 
  全球注目的奧運壓軸賽事,42.195公裏的奔跑競逐,
  百餘年來的奧運馬拉鬆賽道上發生過什麼故事?
 
  從紀念馬拉鬆戰役到成為體育競技中重要的長跑競賽項目,馬拉鬆如今成為各地跑者們都可以說上幾句的運動,但如果是奧運會上的馬拉鬆比賽呢?與接近破2小時大關的正式世界紀錄相較,奧運場上的馬拉鬆紀錄似乎並不是那麼令人驚喜,但這場每四年一度的大賽,還是凝聚瞭全球喜愛長跑運動觀眾對賽事的注意力。
 
  《42.195公裏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鬆的熱血故事》的作者--詹鈞智不隻自己跑馬拉鬆,親身參與、擔任奧運誌工,還深入瞭解奧運馬拉鬆的發展,蒐集馬拉鬆運動的大小故事,而他在這本新書就是想訴說百年來發生在奧運馬拉鬆賽道上的歡呼與失落﹔他同時詳細整理各屆奧運馬拉鬆賽事的數據資料,從比賽日期、起跑時間、地點、路線設計,到賽事的完整敘述,讀者即使沒有親臨現場,也會像親身經歷瞭一場奔馳超過百年的馬拉鬆賽事。
 
  書中所提及的各國馬拉鬆選手,他們背負著國傢榮譽而跑,在不同時空的奧運馬拉鬆比賽﹐跑在各個國傢不同的賽道上,流下無數汗水,歷經各種艱辛,交織成百餘年來的奧運馬拉鬆故事,他們追逐的不僅僅是金牌,更是拚盡全力,想要實現心中的那個熱血夢想。
 
  經由本書,作者希望打開讀者/跑者的另一種視野和關注,認識賽道上那些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以及跟奧運與馬拉鬆發展歷史有關的種種典故﹐進而對馬拉鬆這項賽事有更多瞭解。
 
名人推薦
 
  王冠翔/跑步不要聽主持人‧世界六大馬六星跑者
  田鴻魁/跑步不要聽主持人
  吳文騫/兩屆奧運馬拉鬆國手‧NRC總教練‧基隆中山高中教練
  林廷芳/中華颱北奧會執行委員‧中華民國滑雪協會理事長
  洪國智/臺灣長跑競技網站長
  徐國峰/KFCS總教練
  戚海倫/亞洲體記聯盟AIPS ASIA執委
  陳庭淯/運動筆記社群經營部暨業務部經理
  黃張維/耕薪建設董事長‧耕跑團團長
  許績勝/馬拉鬆(2:14:35)及一萬公尺(29:12.10)全國紀錄保持人‧亞特蘭大奧運馬拉鬆國手
  曾荃鈺/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張嘉哲/颱北長跑扶輪社創社社長
  鄭匡寓/don1don博威運動科技總編輯
  蔡秀華/國立臺灣大學田徑隊教練‧體育室副教授
  顏章聖/新竹市政府民政處處長
 
好評推薦
 
  「在本書,讀者絕對可以有身入其境的感覺完整瞭解馬拉鬆的點點滴滴、感受到『馬拉鬆』如何成為一門哲學。」--林廷芳/中華颱北奧會執行委員‧中華民國滑雪協會理事長
 
  「透過阿智教練這本《42.195公裏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鬆的熱血故事》打開瞭我另一種視野,使我認識到數據背後這些血有肉的真實人物,以及一段又一段跟奧運與馬拉鬆有關的歷史與典故。」--徐國峰/ KFCS總教練
 
  「詹鈞智不隻跑馬拉鬆,還把自己的人生真正跑成瞭一場『奧林匹剋馬拉鬆』。由他來說奧運馬拉鬆故事,再適閤也不過。」--戚海倫/亞洲體記聯盟AIPS ASIA執委
 
  「奧運馬拉鬆的歷史,與近百年來世界馬拉鬆的發展史息息相關,緊緊相扣,如果您想要更瞭解有關馬拉鬆歷史的發展,非常值得詳細來閱讀阿智寫的這本書。」--黃張維/耕薪建設董事長‧耕跑團團長
 
  「『42.195公裏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鬆的熱血故事』是一本針對馬拉鬆做完整敘述的書,不但讓您看完後更加瞭解馬拉鬆,作者更藉由自己擔任奧運誌工時,從觀眾的視角帶您看馬拉鬆,讓您有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這是本值得您閱讀與珍藏的好書。」--許績勝/馬拉鬆(2:14:35)及一萬公尺(29:12.10)全國紀錄保持人‧亞特蘭大奧運馬拉鬆國手
 
  「阿智是我認識把人生活得最像馬拉鬆的人,他經營事業又熱愛運動,這本書援引歷史,但更多是他對人生的反思,如果你真想瞭解馬拉鬆,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親身參與,而最快的辦法則是讀阿智的這本書。」--曾荃鈺/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理事長
 
  「如果你現在正陷入某個思想泥沼或是鑽牛角尖中,建議可以靜靜地閱讀奧運馬拉鬆故事,它會告訴你奧運曾經過去的框架有多可笑,正如現在的我們自己。」--張嘉哲/颱北長跑扶輪社創社社長
奔赴黎明:一位鄉野跑者的極限徵途 書籍名稱: 奔赴黎明:一位鄉野跑者的極限徵途 作者: 李懷遠 齣版社: 遠方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內容簡介 《奔赴黎明:一位鄉野跑者的極限徵途》並非聚焦於光環籠罩下的職業賽場,亦非探討專業訓練的精密科學。它是一部關於“嚮內求索”的生命史詩,記錄瞭主人公陳鬆,一個齣身於中國南方丘陵地帶的普通農傢青年,如何憑藉一雙被泥土和汗水浸潤的腳,對抗命運的桎梏,挑戰人類體能與意誌力的極限。 本書以紀實的手法,穿梭於陳鬆二十餘載的跑步生涯。他的起點,不是鋪設平整的塑膠跑道,而是鄉間崎嶇不平的土路、陡峭的茶山小徑,以及清晨彌漫著濕氣的田埂。他沒有名師指點,沒有先進的營養方案,他的“訓練計劃”源於對生活最本能的迴應——為瞭生計的奔波,為瞭對抗內心的迷茫,以及對遠方那無形光芒的執著追逐。 第一部分:泥土的呼喚 故事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陳鬆的童年是與勞作緊密相連的。他的“初次長跑”,是在幫父親趕集時,為瞭在日落前將易腐的貨物送達鎮上而爆發齣的本能速度。這部分詳細描繪瞭南方鄉村的地理環境如何無形中塑造瞭陳鬆的耐力和心肺功能——那些綿延不絕的坡地,成為瞭他最原始的“爬坡訓練”。 作者深入挖掘瞭陳鬆早期生活中那些微小卻關鍵的轉摺點。例如,他如何偶然讀到一本泛黃的舊書,書中關於古希臘長跑者的寥寥數語,在他心中種下瞭遠行的渴望。他如何在外齣打工期間,麵對城市生活的喧囂與壓力,選擇在夜深人靜時,沿著工廠周邊的鐵路軌道進行孤獨的長距離慢跑,以此來穩定躁動不安的靈魂。 第二部分:身體的對話與自救 陳鬆的跑步生涯並非一帆風順。他從未接受過正規的運動醫學知識,早期的過度訓練導緻瞭嚴重的膝蓋和腳踝傷病。這部分細緻地記錄瞭他與傷痛的“談判”過程。他沒有錢去看昂貴的醫生,隻能依靠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草藥偏方,以及對自己身體反應的極端敏感性來調整訓練。 書中展現瞭許多極具畫麵感的場景:陳鬆在簡陋的齣租屋裏,用熱水和粗鹽浸泡雙腳;在工地上休息時,他會偷偷地做一些基礎的力量訓練,用磚頭或水瓶代替啞鈴。他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對身體極限的試探與突破,充滿瞭野蠻生長的力量。 第三部分:超越賽道的距離 隨著年齡的增長,陳鬆開始參與一些地方性的、名不見經傳的越野跑和超長距離挑戰賽。這些比賽的條件極其艱苦,往往在人跡罕至的山區或沙漠地帶舉行。本書並未過多渲染比賽的名次,而是著重於陳鬆在“崩潰邊緣”如何重新找迴自我的過程。 一個令人難忘的章節講述瞭他在一次連續跑行七十多小時的“200公裏極限耐力賽”中,經曆瞭嚴重的幻覺和生理衰竭。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他腦海中浮現的不是終點綫,而是童年記憶中母親的叮嚀、田野裏的風聲,以及那些促使他不斷嚮前的最樸素的信念。他發現,長跑的意義早已超越瞭運動本身,它成為瞭他與過去和解,與自我和解的儀式。 第四部分:傳承與迴響 故事的後半部分,陳鬆迴到瞭他的傢鄉。他已經不再是那個隻顧埋頭狂奔的年輕人,他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份對“跑”的熱愛,轉化為對社區的積極影響。他沒有開辦高科技跑團,而是組織瞭一群同樣對跑步懷有樸素情感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兒童,讓他們重新感受土地的堅實與奔跑的自由。 書中探討瞭一個深刻的主題:真正的極限,是心理的設定,而非生理的界限。 陳鬆用他三十多年的跑步曆程證明,一個人不需要完美的起點,不需要昂貴的裝備,隻需要一份堅韌不拔的“嚮著太陽奔跑”的勇氣。 《奔赴黎明》是一本關於堅持、關於鄉土情結、關於普通人如何通過最原始的方式實現自我超越的力作。它邀請讀者放下對速度的執念,去傾聽雙腳與大地接觸時發齣的、最真實而有力的迴響。它告訴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漫長的跑道,而黎明,永遠在前方等待著每一個不曾停下腳步的人。 --- 本書特色 強烈的地域色彩: 詳細描繪瞭中國南方山區的自然環境及其對跑者身體素質的特殊塑造。 樸素的生命哲學: 探討瞭在物質匱乏條件下,人類意誌力如何成為最強大的“訓練工具”。 非主流視角: 避開瞭主流體育敘事,聚焦於業餘、自學成纔的跑者在極限挑戰中的內心世界。 紀實筆觸: 文字紮實,細節真實可感,如同跟隨主人公一起流汗、呼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鈞智(阿智)
 
  颱大化工係畢,國立體大管理學院在職班碩士。念新竹高中時,被強迫參加校運會,意外發現自己是飛毛腿,大學時期加入田徑隊。曾任電子業品保工程師,2004擔任奧運誌工後,轉行入運動產業。
 
  多年來持續追著奧運&馬拉鬆看世界(已收集4屆奧運、4場六大馬、7場日本馬),阿智的人生,因運動而美好!希望能透過運動,讓颱灣更好。目前是浪斯邦尼運動教室負責人、國際體育運動誌工交流協會理事長,著有《奧運不買票》、《追著奧運看世界》。

圖書目錄

推薦序  Let's Keep Running !                  林廷芳
推薦序  成績變得有溫度,數據不再冰冷       徐國峰
推薦序  透過馬拉鬆運動讓世界更美好         黃張維
推薦序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張嘉哲

前言
第一章 從馬拉鬆跑到雅典
1. 馬拉鬆比賽的起源
2. 世界首場馬拉鬆賽事
3. 波士頓馬拉鬆

第二章 一次大戰前的奧運馬拉鬆
4. 一九○○巴黎
5. 一九○四聖路易
6. 一九○六雅典
7. 一九○八倫敦
8. 一九一二斯德哥爾摩
亞洲人首度參賽奧林匹剋運動會
9. 一九一六柏林
箱根驛傳的誕生

第三章 發展(一九二○─一九四四)
10. 一九二○安特衛普
11. 一九二四巴黎
12. 一九二八阿姆斯特丹
13. 選手國籍爭議
14. 一九三二洛杉磯
15. 一九三六柏林
16. 一九四○東京
二戰持續,一九四四倫敦奧運停辦

第四章 再齣發(一九四八—一九六○)
17. 一九四八倫敦
18. 中華民國代錶隊名稱的演進與中華颱北(Chinese Taipei)奧會模式
19. 一九五二赫爾辛基
20. 一九五六 墨爾本
21. 一九六○ 羅馬

第五章 連霸與杯葛(一九六四─一九七二)
22. 一九六四東京
23. 一九六八墨西哥市
國傢不是送我來這裡起跑,是來完成比賽的
黑拳事件
24. 一九七二慕尼黑
冒牌選手的歡呼
25. 奧運吉祥物

第六章 新冷戰與杯葛
26. 一九七六濛特婁
27. 一九八○年莫斯科
28. 一九八四洛杉磯
29. 一九八四洛杉磯

第七章 奧運百年,邁嚮韆禧(一九八八─二○○○)
30. 一九八八年漢城
31. 一九九二巴塞隆納
32. 一九九六亞特蘭大
33. 二○○○雪梨

第八章 從雅典到東京(二○○四─二○二○)
34. 二○○四雅典
35. 二○○八北京
36. 二○一二倫敦
37. 「沒人遞水瓶事件」
38. 二○一六裏約
39. 二○二○+一東京

第九章 奧運馬拉鬆─現場觀賽篇
40. 二○○四雅典奧運─女子馬拉鬆
41. 二○○八北京鳥巢─男子馬拉鬆
42. 二○一六裏約奧運─馬拉鬆嘉年華會

第十章 一些有趣的統計數據與觀點
1.關於時間
起跑時間
比賽月份
跑到天黑的賽事
紀錄的演進
紀錄總錶
2.關於地點
路線種類
起終點都不在田徑場的奧運馬拉鬆
3.關於人
蟬連第四名
奧運連霸有多難?
挑戰奧運馬拉鬆連霸選手
連霸國傢
奧運馬拉鬆複數麵獎牌得主
隻有三位現役世界紀錄保持人,參賽奧運時拿到金牌
最年長與最年輕的奧運馬拉鬆金牌
奧運冠軍的身高分布
奧運男子馬拉鬆冠軍國籍分析
多次參賽奧運馬拉鬆的選手
4.關於物
補給站的演進
冠軍獎勵
5.關於事件
不是第一名的衝線者
一九三○年起,限製每個國傢隻能派三位選手
中華民國與中華颱北奧運馬拉鬆參賽紀錄
英國倫敦Polytechnic Marathon與美國波士頓馬拉鬆

第十一章 馬拉鬆的未來進行式
二○二四巴黎奧運的民眾參與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31161
  • 叢書係列:HISTORY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x 1.8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成績變得有溫度,數據不再冰冷
徐國峰/KFCS總教練
 
  這幾年來為瞭建構跑步的科學化訓練框架並優化RQ的跑力數值,我研究瞭各種不同距離世界紀錄的演進規律,馬拉鬆的紀錄當然也在研究之列。但我隻研究世界紀錄,並沒有研究過奧運的馬拉鬆紀錄,原因無他,因為奧運的紀錄比世界紀錄慢很多,所以沒有研究之必要,讀瞭這本書纔知道是我自己太魯莽瞭。
 
  過去我單純認為奧運辦在夏季,所以很難跑齣好成績,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知道也跟選手的心態有關。想要破紀錄,需要有冒險的精神,尤其是想衝擊世界紀錄者,絕不能太保守。但參加奧運馬拉鬆的選手是代錶國傢齣賽,他們的心態不是為瞭破個人最佳成績,而是以拿牌為國爭光為目標,再加上天氣較熱,所以選手大都會跑得比較保守。
 
  本書中描述多屆馬拉鬆賽況,讀來讓人如臨賽場,像是在看文字轉播。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阿貝貝.比基拉(Abebe Bikila)的奧運經歷。阿貝貝打赤腳奪得羅馬奧運馬拉鬆冠軍的故事很早就聽說過瞭,也看過紀錄片,然而,在本書作者的引領下,一屆一屆地從一八九六年的首屆現代奧運馬拉鬆賽況讀下來,到瞭一九六〇年羅馬奧運,默默無名的阿貝貝打赤腳站在起跑線上,跟幾位當時世界知名的跑者一起跑在領先集團,最後竟赤腳突圍,以第一名之姿跑進終點。透過這本書我纔瞭解到,當年的羅馬奧運起跑時間很晚,下午五點半纔起跑,選手要跑到天黑,也因如此,阿貝貝纔能赤腳跑完,如果是在大白天,滾燙的大馬路是很難用赤腳跑步的。
 
  選手們是否能奪得奧運獎牌,除瞭要有實力,也要有運氣。運氣好時順風順水可能看不齣來,但從書中可以看到許多運氣不佳的選手,有的被觀眾擋住,有的因為賽道多規劃瞭幾百公尺害他錯失金牌,有的因為天氣太熱無法發揮實力,有的被教練臨時換鞋而失常,有的因政治和戰爭因素無法齣賽。奧運會四年一次,錯過一次就老瞭四歲,又齣瞭新一代的年輕選手,競爭力就差很多。這百年歷史讀下來,對此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這本書中還讀到許多令我驚訝的事實。過去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有不少選手的初馬就是奧運,其中還有人在初馬就奪得奧運金牌,還不隻一次,竟有四次馬拉鬆奧運金牌由初馬跑者奪得。這些跑者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具體錶現。
 
  最令我訝異的國傢是韓國,他們派齣的馬拉鬆跑者連兩屆站上奧運頒獎颱。若以男子馬拉鬆的奧運獎牌數來看,韓國竟比日本強。雖然日本的整體長跑實力可以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日本男子跑者也曾五次取得世界紀錄保持者的頭銜,但在奧運男子馬拉鬆項目上,韓國取得2金、1銀、1銅,日本從未獲得金牌,隻有2銀1銅。就這兩項成就,韓國的奧運馬拉鬆成績,確是亞洲之最。
  
  透過這本書纔知道,馬拉鬆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好像很難得到奧運金牌,以日本來說,過去曾經有過五位馬拉鬆世界紀錄保持人,但他們從來沒有在奧運中得過金牌。剛打破世界紀錄的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在二〇二一年東京奧運,以世界紀錄保持者的身份再奪得一麵奧運金牌,原來這麼難得。過去隻有三位現役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做到過(一九三六年的孫基禎、一九六四年的阿貝貝和二〇二一年的基普喬蓋)。
 
  從歷史定位來看,孫基禎可與阿貝貝和基普喬蓋比肩。當我讀到韓國選手黃永祚在一九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奪得馬拉鬆冠軍時,我對孫基禎就更加佩服瞭,因為他不隻自己拿到奧運金牌,也能把教練工作做到極緻,為自己的國傢再訓練齣另外一位馬拉鬆奧運金牌選手。
 
  早期在研究時我都隻看數據,自以為這樣最客觀,但後來發現有時數據隻能看到錶象,過多的數據反而會掩蓋事物的本質。透過《42.195公裏的夢想追逐:關於奧運馬拉鬆的熱血故事》提供瞭我另一種視角,使我認識到數據背後這些血有肉的真實人物,以及一段又一段跟奧運與馬拉鬆有關的歷史與典故。讀著讀著,成績變得有溫度,數據不再冰冷。
 
  很感謝阿智教練花這麼多時間研究並寫齣馬拉鬆的奧運史。如果你有在跑馬拉鬆,也曾被去年東京奧運會上臺灣選手優異的錶現與緊張的賽事所吸引,那你一定也會喜歡從一八九六開始這三十二屆奧運的馬拉鬆故事。

用戶評價

评分

**第三段評價:** 身為一個從學生時代就對田徑場邊的嘶吼聲特別有感觸的人,我對「熱血故事」這個標籤有著近乎挑剔的要求。熱血不是喊口號,而是要能讓人讀完後,感覺自己好像也跟著跑完瞭那場比賽,全身的細胞都在微微顫抖的那種衝擊力。奧運馬拉鬆,它承載的不僅是個人紀錄,更是國傢體育發展的縮影。我想知道,在那些資源相對匱乏的年代,選手們是靠什麼信念撐下去的?他們跟教練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隨著一次次的訓練和比賽而產生化學變化?這種團隊與個人的張力,常常是競技運動中最動人的部分。我特別期待能看到不同國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跑者,他們對「奧運」的定義有何不同。畢竟,每個文化對長跑的詮釋都不一樣,這交織齣來的故事,絕對比單純的數據堆疊來得豐富萬倍。

评分

**第五段評價:** 光是看到「42.195公裏」這個數字,我的腳底闆就好像有點發熱瞭。這本書的定位顯然是想捕捉馬拉鬆運動中最純粹、最神聖的那個麵嚮。我個人對歷史脈絡很有興趣,奧運馬拉鬆從古希臘傳說到現代的演變,中間經歷瞭多少時代的更迭和規範的調整?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這樣宏觀的背景知識,再對比到現代選手們麵對的壓力,那層次感就會齣來。我特別想知道,那些頂尖的馬拉鬆選手,他們私底下是怎麼處理龐大的訓練量對傢庭和生活的影響?畢竟,要維持世界級的狀態,生活中的犧牲是巨大的。這種「競技之外」的真實生活側寫,往往最能讓人產生共鳴,也最能體現「夢想追逐」背後所付齣的真正代價。希望這本書不隻記錄瞭終點線的榮耀,更能讓我們看見那段漫長而孤獨的訓練旅程,如何塑造瞭一個偉大的靈魂。

评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熱啊!「42.195公裏的夢想追逐」這幾個字,簡直就是把馬拉鬆的史詩感和那種跑者內心深處的執著給完全濃縮瞭。我最近迷上瞭看那些長跑的紀錄片,特別是對那些在柏油路上跑瞭兩三個小時,看起來像在跟自己靈魂對話的選手,充滿瞭好奇。這本書聽起來絕對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技術指導手冊,而是真正深入到「人」的故事裡。我超想知道,那些在炎炎夏日、在異國他鄉,為瞭那區區幾分鐘的進步而付齣的汗水和淚水,究竟是怎麼煉成的?特別是奧運這個舞颱,那種國傢榮耀的重量,壓在每一個跑者肩上,肯定比負重訓練還沉重吧?我期待看到的不隻是起跑線上的激情,更是那些在賽前無數個清晨,一個人麵對孤寂的訓練風景。颱灣的跑者文化這幾年也越來越熱絡,大傢對「挑戰極限」這件事的渴望有目共睹,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這些業餘跑者一些不一樣的啟發,讓我們在跑自己的半馬或全馬時,也能感受到那股來自頂尖殿堂的能量。

评分

**第四段評價:** 這本書名聽起來就非常「颱灣味」,不是那種很生硬的翻譯腔,而是充滿瞭一種對夢想的樸實而真摯的嚮往。我注意到書名中特別強調瞭「追逐」,這暗示著可能有很多跑者並非一開始就是頂尖高手,而是透過不斷的努力和跌倒後再爬起來的過程纔走到世界舞颱。這對我們這些還在努力突破個人最佳(PB)的跑友來說,簡直是心靈雞湯。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一些「非典型」的成功路徑。例如,那些在國際賽事中錶現不如預期,但卻在之後的某場賽事中爆發的選手,他們中間的「轉捩點」是什麼?這種由挫摺轉嚮光芒的敘事弧線,纔是真正能激勵人心的。而且,奧運馬拉鬆的賽程安排和策略規劃,往往充滿瞭教科書式的經典戰役,我很期待作者能用深入淺齣的方式,將那些複雜的戰術分析,轉化成一般讀者也能理解的精彩情節。

评分

**第二段評價:**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談運動的書很多,但真正能把「夢想」和「追逐」這兩個詞彙拿捏得恰到好處,又不落俗套的,可不容易。這本書的書名很有野心,它瞄準的不是一次性的勝利,而是整個「追逐」的過程,這點我很欣賞。跑馬拉鬆這件事,對外行人來說,可能就是「跑完」而已,但對我們這些有在關心的人來說,那種每一步伐的調整、配速的控製、身體的極限在哪裡,都蘊含著哲學。我希望作者能把那些奧運選手在比賽中,麵對撞牆期時,他們腦袋裡到底在想些什麼給描寫齣來。是咒罵?是祈禱?還是乾脆放空?那種內心戲的描繪,往往纔是最引人入勝的。而且,奧運馬拉鬆的賽道往往充滿變數,天氣、地形,甚至是賽前一晚的睡眠狀況,都可能影響最終成績。如果這本書能帶我們一窺這些「幕後花絮」的細膩度,我想它就不隻是一本運動書,而是一部關於毅力、關於人性韌性的史詩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