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瓊娟:臺灣戰後第一代女畫家[精裝]

鄭瓊娟:臺灣戰後第一代女畫家[精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雪蘭
图书标签:
  • 臺灣美術
  • 女性畫家
  • 鄭瓊娟
  • 戰後臺灣
  • 畫家傳記
  • 美術史
  • 臺灣藝術
  • 女性藝術家
  • 藝術史
  • 精裝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竹市在地藝術家鄭瓊娟,師從朱德群、廖繼春、溥心畬、李石樵等美術先輩,開啟了現代藝術之門。為五月畫會的創始成員,亦是戰後國內少數的女性藝術家。婚後隨丈夫定居日本,一度中斷創作。直至六十年代才重拾畫筆,並在日本舉辦首次個展後,重返台灣畫壇,定居台北,2003年更返回她的出生地─新竹市,持續創作出一幅幅經典之作。
《凝視與蛻變: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的時代肖像》 本書聚焦於臺灣戰後初期至冷戰格局下,那些在時代劇烈變動中,以畫筆作為自我確立與社會對話途徑的女性藝術家群體。這批藝術家,多數經歷了戰亂、政權更迭、以及臺灣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關鍵歷史節點。她們的創作不僅是個人美學探索的結晶,更是特定歷史語境下,女性主體意識覺醒與身份認同建構的珍貴文本。 第一部:時代洪流下的藝術啟蒙與養成(1940s – 1960s) 戰後初期,臺灣藝術生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日治時期奠定的學院基礎與戰後國民政府引進的中國大陸藝術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複雜的文化張力。本書首先梳理了這批女性藝術家早期的求學經歷。她們許多人進入了戰後新成立或重整的公立美術教育機構,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前身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或在私人畫會中接受訓練。 在這個階段,學院教育的嚴謹性與古典寫實訓練成為主流。然而,不同於同時代男性藝術家多數迅速投身於抽象表現主義的熱烈論辯,這批女性藝術家在初期展現出更為內斂、更注重「觀察的精準性」與「情感的節制」。她們的早期作品多集中在人物肖像、靜物寫生以及風景描繪。這些看似傳統的題材,實則隱藏著對周遭環境細膩的捕捉,以及在集體意識形態壓力下,對個人空間的謹慎試探。例如,對於家庭場景、日常生活的描繪,成為她們建立私人敘事場域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媒材的選擇與美學的在地化實踐 本書深入分析了這批藝術家在媒材運用上的獨特偏好與轉向。雖然油畫仍是主流,但水彩、膠彩(或稱東洋畫)在女性藝術家群體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膠彩畫在戰後臺灣的復興,一方面與日本美術教育的遺緒有關,另一方面,其細膩、溫潤的質感,似乎更貼合部分女性藝術家所追求的含蓄表達方式。她們運用膠彩的層疊技法,營造出夢幻般、卻又具有堅實輪廓的畫面,常以臺灣特有的花卉、民俗景象為題材,試圖在引入西方現代主義的同時,建立具有臺灣本土氣息的美學語彙。 在油畫領域,她們的風格演變尤為關鍵。隨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間歇性湧入,部分藝術家開始嘗試融入抽象元素,但這種「融入」是選擇性的、經過轉化的。她們並非盲目追隨紐約畫派的宏大敘事,而是將抽象的筆觸用於強化物件的情感重量,或是作為表達心理狀態的內在風景。例如,風景畫不再是單純的客觀記錄,而是藉由色彩的並置與筆觸的肌理,暗示著遷徙、疏離或堅韌的生命力。 第三部:女性視角下的身體、家庭與公共空間 戰後臺灣社會對女性的定位,多數仍被框定在「賢妻良母」的道德規範內。這批女性藝術家對此進行了微妙而有力的挑戰。她們的作品中,對「身體」的描繪呈現出兩極化的趨勢:一類是高度理想化、帶有古典意味的裸體或半裸像,這可以看作是對藝術學院傳統的致敬,同時也是在規範內爭取創作自主權的表現;另一類則是對自我的內在審視,特別是在自畫像中,不再是傳統的溫順姿態,而是帶著穿透性的目光,直視觀者,展現出堅毅與複雜的內心世界。 家庭題材的處理也極具深度。她們描繪的家庭場景往往充滿了張力——既有溫馨的互動,也隱含著母職壓力與性別角色的束縛。畫中的女性角色,無論是母親、妻子還是女兒,都展現出超越傳統符號的複雜性,她們是沉默的觀察者,也是家庭情感網絡的核心維繫者。 第四部:藝術社群中的角色與國際視野的拓展 本書亦探討了這些女性藝術家在臺灣藝術社群中的角色。在多個重要的美術展覽,如「全省美展」、「中日藝術交流展」中,她們始終是活躍的參與者。她們透過不斷參展,確立了自己在藝術史上的位置,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藝術圈長期由男性主導的局面。 此外,隨著 1960 年代後期國際交流的增加,部分藝術家有機會前往海外深造或駐村。這些海外經驗,特別是對歐洲現代藝術的直接接觸,對她們的後期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她們將國際視野與本土經驗相結合,催生出更具實驗性、更貼近普世美學議題的作品,標誌著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從「被教育者」向「創造者」的最終蛻變。 總結而言,本書通過對多位代表性藝術家創作脈絡的深度剖析,試圖重建一部以女性視角書寫的戰後臺灣藝術史。她們的作品是時代變遷的鏡像,折射出在父權結構、政治高壓與美學轉型等多重壓力下,臺灣女性藝術家如何堅守創作的初衷,並成功地為後來的藝術世代開闢了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雪蘭


  回顧一甲子前的六十年代,台灣正展開一場革命性的藝術運動,那是解構形象,以抽象來表現的心象的主流繪畫,此為當時的前衛藝術思潮。受到歐美現代畫派理論的啟發,如《五月畫會》、《東方畫會》之年輕藝術家以倡導現代藝術為目標。但當時社會風氣保守,他們奮力鼓吹才開拓出新的局面。而新竹出生的鄭瓊娟躬逢這段藝術史的變局,成為戰後第一代女性現代藝術家。

图书目录

新竹市代理市長 陳章賢 6
創作語錄 8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1418
  • 叢書系列:文化藝術
  • 規格:精裝 / 191頁 / 25.4 x 25.6 x 2.6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鄭瓊娟在師大美術系師從廖繼春、李石樵、朱德群與孫多慈...等畫家,此時的畫風偏向人物或靜物的寫實描繪。婚後由於家庭因素而無法致力創作,轉為專研各式書籍渡過三十載的沉潛歲月。花甲之年重拾畫筆,在風格上卻有了極大的變革。構圖上多為半抽象的自然風景,但這些並非是她實地觀察的景象,而是內心想像或嚮往的景致。某些神似淙淙血液或神經組織的作品,是她多年來接觸家人的醫學書籍得來的觸動。鄭瓊娟喜用非豔俗的金色、玄祕的黑色,及熱情飽滿的紅色來作畫,因此畫中充滿典雅、溫暖、活潑的朝氣。個性率真質樸的她,矢志把心中的愛與正向思維藉由藝術傳遞給觀者,因此她的藝術生涯永不停歇地追尋「生命的尊嚴、純真的心靈、深奧的思維、靈敏的感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欣賞藝術作品,尤其是一位重要人物的完整作品回顧,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無聲的聆聽。鄭瓊娟女士的藝術生涯跨越了臺灣社會的數個重要轉折點,她的畫布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情感載體。不知道這本畫冊如何處理作品的時間軸線?是按照創作年代線性排列,讓讀者直觀感受風格的演變,還是採取主題式的劃分,比如「風景系列」、「人物系列」?我個人偏好前者,因為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其連續性和發展性。如果能透過視覺的序列變遷,感受她如何應對外在環境的衝擊,同時堅守內在的藝術信念,那這本畫冊的閱讀體驗將會非常豐富。畢竟,能將一位「第一代」女性畫家的生命軌跡完整呈現,本身就是對其藝術貢獻的最高肯定。

评分

閱讀這類重量級藝術家作品集的過程,常常像是一場與時間的對話。每一幅畫作背後,都隱藏著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氛圍與藝術思潮。鄭瓊娟女士作為「戰後第一代」的女性創作者,她的作品無疑是見證臺灣社會從動盪走向穩定的重要視覺文獻。我總覺得,女性藝術家在描繪現實的同時,往往會帶入一種更細膩的情感基調,那種對土地、對人性的關懷,是不同於當時主流男性藝術家視角的。我希望這本畫冊在選材上,不僅是呈現技術的成熟度,更能突顯她作品中那種獨特的「女性視角」是如何與臺灣的時代脈絡交織融合的。如果能搭配一些評論家的深度剖析,將她的藝術語言置於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的譜系中進行比對分析,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就更上一層樓了。否則,光是欣賞美麗的圖像,對於想深入理解其藝術成就的讀者來說,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支撐的骨架。

评分

說實在話,臺灣藝術史的研究,尤其針對女性前輩藝術家的論述,過去常常是相對薄弱的。許多優秀的女性畫家,她們的成就往往被籠統地歸納在某一「運動」或「世代」之下,缺乏足夠的個案深入研究。因此,這樣一本專門聚焦於鄭瓊娟女士個人創作脈絡的畫冊,其意義就不單單是視覺上的饗宴了。它肩負著某種「補遺」與「正名」的社會責任。我衷心期盼內容介紹(如果有的話)能夠提供足夠的文獻資料,例如畫家本人的創作手記、與同期藝術家的往來信件,甚至是早年接受媒體採訪的片段。這些第一手資料,遠比任何後人的宏觀評論來得生動有力,能讓我們更貼近這位藝術家的真實心境與創作動機。

评分

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光是拿到手掂量,就能感受到那種沉甸甸的「重量感」。從紙材的選用到印刷的細膩度,確實是符合「精裝」二字的講究。封面選用的那幅作品,色彩的層次感處理得極佳,光影的交錯處理手法,讓觀者一眼就能感受到創作者在技法上的深厚底蘊。尤其對於研究臺灣戰後藝術史的同好來說,能夠這樣精緻地收藏一位重要畫家的作品集,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不過,我個人更期待的是,內頁的排版是否能更貼近畫作的原始尺寸與筆觸細節。畢竟,印刷品永遠無法完全替代原作的氣場,但如果能將細部放大展示,輔以高解析度的圖像,對於那些無緣親臨展覽現場的藝術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我比較好奇,這次收錄的作品是否涵蓋了她早期留學時期的風格轉變,還是更著重於她確立個人風格後期的成熟之作?希望這本畫冊的內容編排,能夠像它的裝幀一樣,給人一種紮實且充滿敬意的觀感體驗。

评分

光是看到「精裝」這兩個字,我就忍不住要去翻閱一下內頁的紙質和裝幀工藝,這對臺灣的資深藏書人來說,幾乎是一種本能反應。現在市面上的藝術畫冊,有些為了節省成本,紙張選用得過於光滑或太過啞光,都會影響到色彩的還原度。尤其對於強調色彩情感表達的畫家而言,紙張對顏料的吸附與反光效果至關重要。我很關注這本畫冊在色彩管理上是否到位,能不能準確傳達出鄭瓊娟女士原作中那種獨特的筆觸肌理與色彩張力。如果能對比幾張她不同時期的作品,或許能更清晰地梳理出她是如何從早期的學院派訓練,逐步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繪畫語彙。希望出版社在細節處理上不要馬虎,畢竟,這不僅僅是一本販售的商品,更像是一個時代藝術精神的實體留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