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暢銷新版)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暢銷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布萊恩.史蒂文森
图书标签:
  • 司法。犯罪。法律。正义。救赎。苦难。社会。心理。畅销书。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這世界的大多數地方,
貧窮的對立面並不是富有,而是「正義」。

「我們用來衡量正義的真正標準,這足以象徵我們的社會、法律、公平與平等原則的指標,並不是我們如何對待在我們當中有錢、有權力、享有特權與備受敬重的人。真正能夠衡量我們社會品格的方式,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那些貧窮、不受喜愛、遭到起訴、被定罪和被判處死刑的人。」──布萊恩.史蒂文森

TED演講超過8,160,000人次感動點擊!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戴斯蒙.屠圖、兩屆普立茲獎得主紀司道盛讚「美國的曼德拉」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西雅圖時報》、《君子》等雜誌年度最佳選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非小說獎
《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最佳圖書獎
卡內基獎章非文學類傑出作品
美好人生書獎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推薦書目

如果你保持著距離,
就無法理解到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所處時代中最優秀且影響力最大的律師之一,用令人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對我們述說仁慈的補救潛力。成立司法平等倡議會時,布萊恩.史蒂文森還是個聰慧的年輕律師,這個法律單位致力於為窮困的人、遭誤判的人,以及遭我們的刑事司法系統困於最難觸碰到的人辯護。他最剛開始承接的案例之一是華特.麥可米利安,一名為不是自己犯下的罪遭判死刑的男子。這起案件將史蒂文森捲入一場政治陰謀與法律邊緣策略的騷亂之中,自此永遠改變了他對於仁慈與正義的理解。

  那起案件發生在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一個因《梅岡城故事》聞名的小鎮。一九八六年,該地最繁榮的城區發生了一起搶劫謀殺案,一名年僅十八歲的白人女性被發現陳屍在洗衣店內,震撼了整個小鎮。

  冤案主角華特.麥可米利安是非裔美國人,他的婚外情對象是名白人女性,此舉完全違反了當時美國南方對於跨種族戀情的禁忌,以致儘管沒有案底,卻為他招來巨大且致命的麻煩。案發後不久,他旋即遭警方以另一假託的指控逮捕,盤問少女命案的細節。在遲未偵破的時間和輿論的壓力下,警方刻意忽視對華特有利的證據,並設計捏造完全不足採信的證詞,草率地將謀殺罪名加諸其身,將他送入死牢。

  甫踏入法律行業的布萊恩.史蒂文森協助這起案件時,受到來自執法人員的諸多刁難,甚至是來自法官的嚇阻,讓他見識到我們所以為的正義,原來也有不完美之處……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用我們所做過最糟的事來定義。
  你我盡皆需要他人的仁慈與恩典。

本書特色
※全書共有十七章,分為兩條故事線:單數章以被錯誤定罪的「華特案」故事為主軸,雙數章則是穿插作者在過去三十年間,曾為許多受虐或遭忽視的未成年犯罪者、弱勢者、精神異常者等的辯護案例;除了爬梳當事人的過往經歷,也談論不論是在過去或現行社會,我們輕易就能將一個人定罪,甚至允許自己在恐懼、憤怒、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建立準則,而這些準則又創造了多少不正義。

※作者於TED的演講「我們需要談談不正義」(We Need to Talk About an Injustice)迄今累積超過816萬點閱人次,《紐約客》將這場演講評選為TED最了不起的演講TOP5。

各界讚譽
張娟芬、羅秉成──專文推薦
李茂生 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李崇建 作家
林明傑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諮商心理師
邱顯智 人權律師
馬躍.比吼 紀錄片導演
高榮志 司改會執行長
劉櫂豪 台東縣立法委員
蔡慶樺 天下獨立評論作者___齊聲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列)

★和許多律師的寫作一樣,布萊恩‧史蒂文森筆下這些涉入重大刑案的人,令人嘆息、揪心,但很難令人痛恨。因為他的近距離接觸,使得他筆下的罪犯,首先是一個「壞掉了的人」,然後才做出某些傷人的事。……本書藉著一個一個故事所呈現的視野,卻是一個重要提醒:唯有探求犯罪的原因,才能減少犯罪。──張娟芬

★如果無辜的人被判有罪,沒有人是自由人。史蒂文森的愛與不忍有關,「眼睜睜地看著其他人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時,每一個人都脫不了責任」,這恰恰應照了馬丁‧路德所說的「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會威脅到其他地方的公正。──羅秉成

★身為人權律師的作者在本書中闡述他如何為那些在美國的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司法體系下遭受忽視的男女,以及非裔族群長期在美國歷史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極力抗爭。雖然歐巴馬成為美國建國以來的第一位非裔總統,但情況仍是極為險惡。作者極力呼籲司法須以愛為動機而以正義是工具,並要求死刑的執行須顧慮到少數民族與幼年者,倘若司法的死刑誤判率是九分之一,那麼我們是否還要繼續這個高機率的錯誤?

國內近年對於捷運隨機殺人、犯案後聲稱具精神患疾、與砍殺女童等案件而引起對死刑的熱烈討論,每次民調均有八成國人不贊成廢除死刑。個人身為犯罪學者常感於這類問題極難在單一學門中有所定論,好比犯重罪者的身心與環境致因孰輕孰重可能就存在著個別差異,最好的周全顧慮則是國人須釐清人本價值與人身安全何者重要,加害人權益與被害人權益何者重要,若均非單項選擇,那麼適當的比重考量應可經共識後遵循再來遵循。

雖然國內比起美國較無嚴重種族歧視問題,犯罪率也相對較低,對於本書所提的呼籲仍是值得仔細思考的。──林明傑

★每個片段都跟《梅岡城故事》一樣動人,在某些面向上甚至更為突出……為弱勢而戰有時會使人屈從,這本書給予這種拯救作為一份令人內心翻騰的證明。──《紐約書評》

★啟迪人心……一部風格獨特、重要且清楚易懂的作品……史蒂文森不只是一名優秀的律師,也是才華洋溢的寫作者跟善於說故事的人。──《華盛頓郵報》

★這是個由一名傑出的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暨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獲獎者所提供的精采故事,描寫他創設了捍衛美國社會中邊緣人權利的法律實踐故事……資金不足又長期因幫助上門請求協助的人而疲憊不堪,他的組織為了替男人、女人及孩童發聲而不辭辛勞地工作。同時,史蒂文森也遭遇了自己的個人危機。「你不可能有效地打擊權力濫用、貧窮、不平等、疾病、壓迫或不公正,同時還能使自己維持著完好無缺。」他這麼寫道。但是,他從絕望中走出,相信唯有體認到破損,個體才能開始理解用仁慈與同理心去鍛造不完美的正義的重要性。相當感人,必定要讀。──《科克斯書評》

★關於死刑,這本書寫得如此深刻打動人心、淒美又充滿力量,或許是能把這主題寫得最好的一本書。──《金融時報》

★司法系統內的不公是我們時代的一大課題……這本書將布萊恩.史蒂文森畢生的努力以及在美國因種族不公造成的重度傷害放進故事中,這兩項影響為故事帶來新的面貌。你不用讀太多內容,就會開始為這個男人喝采。史蒂文森力抗萬難,在最高法院前爭論了五次之多,讓數十名因為誤判或刑期過重的人得以回復自由之身……這本書頌揚的不是他的高尚,但正因他的情操,閱讀時,也提醒著我們該為了所有尚待完成之事而採取行動。書中用戲劇化的例子清晰呈現一名男子如何拒絕靜靜坐看夢魘成真,它告訴我們,魔鬼終將被征服,我們真的可以造成改變。《不完美的正義》一書會讓你很沮喪,但也會讓你充滿希望……史蒂文森長年來對於「刑事司法系統」感到憤怒,而我們都因此受惠。──泰德.柯諾瓦(Ted Conover),《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吸睛甚至令人為之震撼的故事……自始至終,史蒂文森都在那些片刻裡維持著優雅、寬容、鼓舞人心且充滿善意的態度。──《波士頓環球報》

★精采絕倫……(史蒂文森)分享的經驗具有普世價值。──《費城詢問者報》

★很有價值且令人懾服……應該要列進法學院的必讀清單中。──《西雅圖時報》

★一場針對我們國家妨礙貧窮及弱勢者伸張正義,且對他們進行不人道處罰的種種方式的激情控訴。──《書單》

★在芬奇.阿提克斯之後,美國南方就沒有出現過如此無畏、意志堅定且造成深遠影響的律師了。儘管傳奇,芬奇終究只存在於小說之中,然而布萊恩.史蒂文森卻是活生生的人物,他執行著上帝的工作,為窮困、受壓迫、無法發聲、脆弱、被社會遺棄以及失去希望的那些人挺身而戰。《不完美的正義》是他啟迪人心又充滿力量的故事。──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知名懸疑小說家

★布萊恩.史蒂文森是我個人心目中的英雄之一,也許也是當今活著的人中最有啟發性跟影響力的正義鬥士,而《不完美的正義》是部非凡脫俗的作品。談論正義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所指的是什麼?這本書裡的故事,可能使你改變答案。──蜜雪兒.亞歷山大(Michelle Alexander),《新黑人》(The New Jim Crow)作者

★這是一本炙熱、感人又令人憤慨的回憶錄……布萊恩.史蒂文森真可說是美國的曼德拉。數十年來,他和法官、檢察官與警方作戰,為那些貧困、黑皮膚或兩者兼具的人發聲……當不公義發生在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身上時,我們很難察覺;這本書清楚解釋了我們自己世代正在發生的不平等。我們得覺醒,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國家需要一個曼德拉。──紀司道(Nicholas Kristof),兩屆普立茲獎得主

★布萊恩.史蒂文森是美國的年輕版尼爾森.曼德拉,帶著勇氣與信念為人人捍衛正義的優異律師。──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tu),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從社會正義的前線捎來我們這個時代最急迫的聲音之一。布萊恩.史蒂文森是現代世界裡真實生活中的芬奇.阿提克斯,他致力於拯救無辜卻被判處死刑的人,也企圖拯救這個國家本身。這是一本充滿力量與勇氣之書,勵志且懸疑。一部啟示錄。──伊莎貝爾.威克遜(Isabel Wilkerson),《他鄉暖陽》(The Warmth of Other Suns)作者

★我們美國的刑事司法系統已淪為惡魔的工具。布萊恩.史蒂文森艱困且辛勤地努力多年,帶著卓越技巧與適度的情緒把事情做好。像是「重要的」或是「有說服力的」這樣的形容因為過度使用而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力量,但閱讀這本書會使人找回它們的意義,也找回對人性的希望。──崔西.季德(Tracy Kidder),《愛無國界》(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作者
 

权力的迷宫与人性的光影:探寻法律制度背后的复杂图景 导言:法律的承诺与现实的鸿沟 自古以来,法律便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公正与正义的最后防线。然而,当我们深入审视那些庄严的法庭、晦涩的判词以及被法律审判的个体命运时,一个更复杂、更具人性的图景徐徐展开。本书并非探讨某一具体的法律条文或某一起轰动一时的案件,而是将目光投向法律实践的结构性困境与个体经验的张力,试图揭示隐藏在制度表象之下,关于权力、道德与人性救赎的深层议题。 第一部分:制度的重压——正义的结构性困境 法律制度的设计初衷是追求客观、普适的“正义”,但其运行的现实却充满了人为的局限与无法克服的悖论。 一、 形式主义的陷阱与实质正义的疏离 法律以规则为骨架,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和可预测性。然而,这种对形式的恪守,往往使判决脱离了案件所蕴含的复杂情境与道德细节。本书将剖析,当法律条文被僵硬地套用于千差万别的社会现实时,如何产生“合理合规却不公义”的判决。我们将探讨司法者在遵循既有法律框架与探求实质公平之间的艰难权衡,以及这种权衡本身对司法权威构成的挑战。例如,在涉及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冲突中,证据的采纳、传闻的排除等技术性规定如何可能导致一个明明是“有罪”的实体真相被形式上的瑕疵所掩盖,反之亦然。 二、 权力的运作:司法能动的边界与滥用风险 司法权,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一环,其运行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实践。本书将审视司法能动性的边界问题。法官并非冰冷的机器,其个人背景、价值观甚至职业训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对法律的解释与适用。我们聚焦于司法解释权力的扩张与收缩,探讨在立法真空或模糊地带,法官如何通过判例或解释来“造法”,以及这种“造法”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对宪政秩序的尊重,而非对立法权的僭越。此外,对国家公权力(如侦查、公诉)在司法程序中优势地位的制约,也是本部分关注的核心,揭示权力不对等在庭审中的体现,以及对弱势一方保护的有效性。 三、 法律语言的晦涩与公民的疏离 法律文本往往使用高度专业化和术语化的语言,这无形中构建了一道屏障,将普通民众与司法过程隔离开来。本书将分析这种“行话”的社会功能——既有保障精确性的需要,也可能成为权力自我封闭的工具。我们将考察,当公民无法理解判决理由、无法有效参与到与其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程序中时,法律所宣称的“公开审判”和“人民司法”的理念如何被削弱。对司法透明度的探讨,不仅限于文件的公开,更在于对判决逻辑与价值取舍的清晰阐释。 第二部分:个体经验的褶皱——审判中的人性与道德重量 法律审判的焦点最终回归到具体的人——受害者、被告人以及审判者自身。这些个体经验,往往比抽象的法条更具震撼力。 一、 创伤的见证与情感的介入 在涉及暴力犯罪、家庭伦理冲突或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审判中,受害者的创伤是案件的核心证据,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情感负荷。本书探讨法庭如何处理和衡量这些“非量化”的痛苦。一方面,过度强调受害者情感可能影响中立性;另一方面,彻底否认创伤的法律体系则显得冷酷无情。我们将考察“修复性司法”的理念如何在传统惩罚性司法体系中寻求立足点,以及“情感证据”在法庭辩论中的微妙作用。 二、 被告人的主体性与“污名化”的持久效应 一旦被指控犯罪,无论最终判决如何,被告人往往已经承受了社会性的“定罪”和“污名化”。本书关注审判过程如何塑造和固化对被告人的刻板印象。我们审视那些在特定社会边缘群体中发生的案件,探讨身份(如贫困、精神健康状况、种族背景)如何在证据呈现和法官心证中发挥作用,从而使得判决不仅仅是对行为的判断,也是对特定社会身份的强化批判。探讨如何避免将个体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道德的败坏,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性因素之中进行审视。 三、 审判者的道德困境与职业倦怠 法官和检察官是高压下做出决定的人群。他们必须在证据确凿的“事实”与应然的“道德”之间寻找平衡点,承受着每一次判决可能带来的深远后果。本书触及法官职业生涯中的道德疲劳、对自身判断准确性的怀疑,以及在面对复杂案件时,如何平衡“法律的职业操守”与“内心的良知”。这些内在的冲突,往往是制度无法体恤,却深刻影响着司法质量的关键因素。 第三部分:超越判决——救赎的可能性与制度的自我审视 法律实践的终点并非判决书的送达,而是其对社会和个体生命产生的后续影响。 一、 刑罚的效力与生命的重塑 惩罚的目的究竟是威慑、报应,还是改造?本书将审视现有惩罚体系(包括监禁、罚款、缓刑等)在实现其宣称目标上的实际效果,特别是针对累犯和长期服刑者所面临的重返社会困境。我们探讨法律如何对待那些已经“付出了代价”的个体,以及社会对“改过自新”的宽容度。真正的救赎,不仅需要法律程序的介入,更需要社会结构的配合,而法律程序恰恰常常是中断这种配合的环节。 二、 司法改革的张力与持续的自我批判 司法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其自我纠错和不断完善的能力。本书探讨历次司法改革的动因、成果与遗留问题。改革往往在“效率”与“审慎”、“统一”与“变通”之间摇摆。对冤假错案的审视,不仅是对个案的拨乱反正,更是对整个制度根基的深刻反思——是什么样的制度漏洞、什么样的权力机制,使得错误得以发生并长期存在?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可问责的公正 法律无法提供绝对的、形而上的“真理”或“终极正义”。它提供的是在特定时空限制下,基于现有证据和既有规则,对冲突进行可问责的裁决。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超越对法律的盲目信仰或彻底否定,以一种批判性的、充满同理心的目光,去理解法律实践的复杂、高贵与缺陷。认识到司法审判中必然存在的苦难与局限,恰恰是推动我们迈向更人道、更周全的公正图景的起点。这关乎的,不仅是法律如何运行,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如何理解和对待“错误”、“责任”与“人性尊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
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現為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致力實現司法正義精神──試著挑戰不正義、幫助被誤判的罪犯、對抗刑法審判時的偏見和歧視、終結對小孩判終身不得假釋的審判;並試著處理死刑這個議題;試著降低監獄人數,結束大量判刑的情況。已成功讓數十位死囚獲釋,多次在美國最高法院辯論。由於堅持不懈為有色人種、貧窮階級的差別待遇奮戰,而獲得廣泛的美譽。

曾獲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這個獎通常肯定以活躍、激勵人心的方式追求公平正義、力求更和平社會之人。他也是平等司法倡議小組(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創辦人,現任執行總監。2012年曾獲美國著名雜誌《史密森尼》(Smithsonian)頒發美國創造力獎(American Ingenuity Award)社會進步獎。


相關著作:《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電影書衣版.同名暢銷原著)》《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譯者簡介

王秋月
台大經濟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譯有《用安靜改變世界》、《是湊巧還是機率?》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破損的正義──張娟芬
推薦序 天地不仁,人間有愛──羅秉成

序 章 往高處行
第一章 梅岡城的禱告者
第二章 挺身而出
第三章 審判與苦難
第四章 古舊十架
第五章 約翰的歸來
第六章 注定如此
第七章 被剝奪的正義
第八章 上帝的孩子們
第九章 我在這裡
第十章 緩刑
第十一章 我將遠行
第十二章 母親啊母親
第十三章 恢復
第十四章 殘忍與不尋常
第十五章 破碎
第十六章 石塊捕手的悲傷之歌
尾聲
後記

致謝
作者注
附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03375
  • 叢書系列:不分類
  • 規格:平裝 / 432頁 / 21 x 14.8 x 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破損的正義──張娟芬(作家)

  「這是我第一次明白到我的生活裡充滿了破損。我在一個破損的正義系統中工作;我的委託人因為精神疾病、貧窮及種族主義的襲擊而破損,他們因疾病、毒品和酒精,傲慢、恐懼與憤怒而四分五裂。」

  布萊恩‧史蒂文森的書裡充滿了故事。在他的諸多當事人中,華特是本書最重要的主角。在華特案的處理過程裡,穿插著他的其他當事人,那是一個又一個殘破不忍卒睹的故事。好的公益律師身上都有磁鐵,那些請不起律師的、窮的、病的、弱勢的,從四面八方湧上來。

  和許多律師的寫作一樣,布萊恩‧史蒂文森筆下這些涉入重大刑案的人,令人嘆息、揪心,但很難令人痛恨。因為他的近距離接觸,使得他筆下的罪犯,首先是一個「壞掉了的人」,然後才做出某些傷人的事。這和台灣主流媒體所呈現出來的重大刑案,看起來完全不一樣。台灣主流媒體在政治立場上還有若干差異,但在報導重大犯罪的時候,已經完全看不出差別了:案件剛發生的時候,只要有嫌疑犯,媒體便徹底漠視無罪推定原則,檢警放出什麼訊息,他們就照單全收,沒有一家媒體會質疑與查證。等到判決出爐,如果判死刑就一片叫好,只要不是判死刑,一律下標題:「免死」,「輕判」。

  關鍵在於,台灣主流媒體所寫的犯罪是沒有前因後果的,犯罪故事的起點,就是這個殺人魔殺了人。布萊恩‧史蒂文森所說的故事,卻有許多是破碎的社會裡破碎的家庭裡破碎的人,層層疊疊,最後,殺了人。兩者的差別是:在台灣主流媒體,犯罪殺人是原因;但布萊恩‧史蒂文森看到,犯罪殺人是結果,在這個結果出現之前,有別的原因。

  人人痛恨犯罪,人人害怕成為犯罪被害人,但是不斷複製恐懼的台灣主流媒體,不曾思考如何減少犯罪。判死刑是方便的解答,執行死刑是痛快的發洩,可是引起社會恐慌的隨機殺人案件為何發生,他們並沒有興趣知道。本書藉著一個一個故事所呈現的視野,卻是一個重要提醒:唯有探求犯罪的原因,才能減少犯罪。

  閱讀此書的時候,對於華特案難免提心吊膽,不知道最後是否有個快樂結局。終卷之時,平行時空裡,台灣發生的大新聞卻是鄭捷被槍決了。我不禁想到卡謬,「總有一天,這個死得太早的犯人就不再顯得這麼壞了。但如今為時已晚,我們對這件事只能選擇懊悔或是遺忘。」極惡之人的名單,每隔幾年就添上新的名字,在鄭捷受到痛恨的此刻,陳進興已經被遺忘了;當陳進興被痛恨的時候,徐東志已經被淡忘了。好奇的讀者讀到此處,可能要去拜谷歌大神,才知道誰是徐東志。其實匆匆槍決鄭捷,正是為了遺忘。把鄭捷與他做的事情一起掃進歷史的灰燼裡,我們不做任何改變,直到下一次又發生殺人案件,然後整個循環再來一次。

  讀布萊恩‧史蒂文森的書,在一個故事與一個故事之間,你會感覺到無論那個人有沒有殺人、在什麼狀況下殺人,其實都並不重要了。雖然他寫的是美國,但是台灣的司法,同樣也是「破損的正義系統」。書裡許多段落讀起來如此熟悉,就是法律雖然規定了「應然」,可是「實然」卻是另外一回事:

  「我還是懷抱希望認為法院會因為現有罪證明顯不足以支持原判決,而翻轉定罪與審判結果。州法律規定,在謀殺案件中,除了共犯提供的證詞之外,還需要可信的佐證,但顯然華特的案件中沒有任何佐證。我相信法院在證據這麼缺乏的情況下,要去讓一項罪行成立會非常掙扎,但我錯了。」

  司法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毋枉毋縱,是應然。實然是:冤案是死刑制度裡無法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上任何一個有死刑的國度皆然,只要你凝視那些被判死刑的人,裡面就是有無辜者的身影。問題在於,我們經常無法分辨此人是無辜的這一類,還是有罪的那一類;在新聞的鋒頭上,此人看起來史無前例罪大惡極,但是當時間拉出距離,此人卻可能「不再顯得這麼壞」,因此不必要殺他了。令人嘆息的或許是,殺戮的慾望往往壓過理智,因此上述的問題,對於社會裡許多人來說,竟然不是問題。

推薦序  天地不仁,人間有愛──羅秉成(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在美國,大多數的州直到二○○八年才立法允許服刑中的孕婦,可以在生產時卸下手銬腳鐐;有超過三千名兒少,因非殺人罪的犯行而遭判處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二○一○年五月十七日聯邦最高法院方宣告違憲;每十五個人中就有一人坐牢,政府花在監獄的支出每年高達八百億美元,然時至今日有將近一半的州別(二十三個)尚未有賠償冤獄受刑人的制度。本書作者布萊恩‧史蒂文森律師筆下的司法一點也不美,在日趨嚴烈的重刑文化影響下,竟造成美國社會上帶罪的新種性制度,而這種現代賤民大多數又窮又黑,史蒂文森嘆道:「貧窮的對立面並不是富有,貧窮的反義詞是正義」。

  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六日,一名才十四歲、家境窮苦的黑人男孩喬治‧史汀尼(George Stinney)被送上「黃色媽媽」(執行死刑用的電椅)時,手上拿著一本《聖經》,身高不到一百六十公分、體重約莫才四十公斤的小喬治不得不坐在書上,否則他瘦小的身軀無法對應到電極……多年後,一名家世顯赫的白人男性在臨終前承認自己才是那起殺害兩名小女孩的凶手。近來,開始有人為小喬治案的平反而奔走……

  「這般黑暗處也有光亮。」

  作者史蒂文森在過去三十年間在暗處覓光,哈佛法學院畢業後,他便回到美國南方去當那些窮人、被監禁的人和死刑犯的律師代表。這本書以講述救援一名無辜死刑犯華特‧麥可米利安的平反過程為主線,再跳章穿插他投身幫助弱勢婦女、兒少的多個真實故事。從某個角度來看,他正是那在暗處兀自閃發的光。史蒂文森的祖母是黑奴之女,老喜歡緊緊地擁抱他到幾乎無法呼吸的地步,然後問:「布萊恩,你有感覺到我在抱你嗎?」這種不斷想「保持親密」的態度深深影響著史蒂文森(他在TED上的著名演說有非常鮮活的描述)。他是光,但不是神,並非每件救援都能成功。在本書第四章〈古舊十字架〉中,死刑犯赫柏‧理查森最終還是被送上電椅,他說,在行刑前「我給了赫柏最後一次擁抱,我抱得很久,一邊想著他說過的話」,當然史蒂文森早已知悉他的當事人執行死刑的時間,在行刑的前一週,赫柏提出一個奇特的請求,希望史蒂文森替他爭取走上電椅時能播放〈古舊十字架〉這首讚美詩,史蒂文森為他完成遺願,也在場「見證死刑」。我猜想,史蒂文森在〈古舊十字架〉樂音揚起的那一刻,應該隱約看到小喬治孤獨的坐在電椅上,沒有家人,沒有律師,沒有半個認識的人;或許也同時聽見老祖母的伴吟:「布萊恩,如果你保持著距離,就無法理解到最重要的東西,你要靠近一點」。正因史蒂文森能「靠近」死刑多一點,才得以體會到「死刑的抽象概念是一回事,但按部就班地執行每項細節,以殺掉一個已不具任何威脅性的人,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華特在史蒂文森和他的義務律師團隊的奔走下最後終能平反成功,華特離開監獄大門走向車子時,張開手臂緩緩地上下拍動,像是準備好起飛一般,在失去六年自由之後的此刻,他看著史蒂文森說:「我覺得我好像一隻鳥,我覺得我好像一隻鳥」(自由的感覺真好)。史蒂文森在反覆的救援挫敗間,日漸培養出成熟的體認,「理解到在成就正義的過程中,保有希望是多麼重要的事」。但如何能夠?又如何堅持?卷首引述「愛是動機,而正義是工具」這句話似乎暗示了什麼。又或許真切的回答是在祖母緊緊的擁抱裡。

  如果無辜的人被判有罪,沒有人是自由人。

  史蒂文森的愛與不忍有關,「眼睜睜地看著其他人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時,每一個人都脫不了責任」,這恰恰應照了馬丁‧路德所說的「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會威脅到其他地方的公正」。史蒂文森歷經三十年與不義案件的近身搏鬥,才漸漸相信我們用來衡量正義的真正標準,以及真正能夠衡量社會品格的方式,「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那些貧窮、不受喜愛、遭到起訴、被定罪和被判處死刑的人」,而檢測一個社會品格的尺標正是同理心。「同理心的喪失,足以摧毀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尊嚴;恐懼、憤怒讓我們變得好鬥、殘暴、不公和不義。」我們拿什麼對抗社會品格的日趨淪喪?眼見「推定有罪、貧窮、種族偏見,和其他數不清的社會性、結構性、政治性的因素交互作用後,創造了一個錯誤百出的系統,迫使數千名無辜的人至今承受著牢獄之災」,還能坐漠不視,袖手旁觀嗎?史蒂文森無力催動,只能低眉勸謂:「若失去仁慈之心,我們終將因此備受折磨」。

  在本書的後記,史蒂文森提到:「在一個溫暖的耶穌受難日早晨,我與一名因冤獄在阿拉巴馬州死牢裡關了近三十年的男子一同走出位於伯明罕的監所。安東尼‧雷‧辛頓三十年來,都被單獨監禁在五乘七呎的囚籠裡」,這名無辜者是美國第一百五十名因錯誤定罪遭判死刑,最後證明清白而獲釋的人。約莫在讀完本書後記之際,鄭性澤再審成功獲釋,二○一六年五月三日這一天的下午,我站在台中看守所鐵門外,要求所方人員讓我進去陪我的當事人鄭性澤一起走出監所,被委婉拒絕。七天後的五月十日,鄭捷被法務部長羅瑩雪火速執行槍決,當然循例不通知他的家人,他的律師也不可以知道。
作家張娟芬在鄭性澤獲釋時有感而發:「司法人員必須深深把這件事刻進靈魂裡:人民,在你面前,會變得多麼卑微。秋霜化去是連一點聲響也無的,人民在司法面前就是這樣」,原來我們不只無光無影,還無聲無息。

  在雙「鄭」之間,我們遺失的何止是「仁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我的心情是有些複雜的。那種色調的選用,帶著一種沉澱許久的重量感,讓我想起很多過去在新聞上看到的社會案件,總是有種揮之不去的灰濛濛。作者在文字上的鋪陳,那種深入淺出的筆法,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在看一本艱澀的法律教科書。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絕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條文堆砌,而更像是一場深入人心的對話。他沒有用過於華麗的辭藻去包裝那些沉重的議題,反而用一種近乎紀實的冷靜,去剖析那些在審判室裡,那些被淹沒在卷宗裡的生命故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於「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間的拉扯,那種兩難的困境,幾乎讓我覺得空氣都凝結了。作為一個在台灣社會生活多年的民眾,我對司法體系的信任感,常常在一些社會事件後搖擺不定,而這本書,恰恰點出了許多我們心照不宣的痛點。它不提供廉價的答案,卻引導我們去思考,當正義的光芒無法完全穿透陰影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那片陰影,以及,我們期待司法能給予的,究竟是鐵板一塊的規則,還是一絲來自人性的溫暖。這本書的厚度,絕對值得細細品味,它不只是法律人的案頭書,更是每一個關心社會脈動的讀者,必須要有的精神讀物。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為精妙,不同於坊間許多將案件分類、分科的法律書籍,它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的序列,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剖析了司法運作的肌理。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案例時,那種不偏不倚的敘事手法,即使面對那些社會輿論已經定調為「十惡不赦」的被告,他依然努力去探尋行為背後的動機和脈絡,這並非為惡行辯護,而是試圖還原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在體制內被審視、被評判的個體。這種對「人」的關注,讓整本書的厚重感不再只是學術上的,而帶有了深刻的人文關懷。我記得有一章節,專門探討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法官如何權衡「無罪推定」與「社會安全」之間的尺度,那種掙扎,彷彿隔著書頁都能感受到。對於我這種非法律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為暢快的,它成功地搭起了一座橋樑,讓法律的殿堂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日常所面對的道德困境緊密相連。它讓我們意識到,每一次的審判,都不是單純的對錯選擇題,而是一場關於人性複雜性的深度探討。

评分

每次翻開這本書,我都會被那種近乎殘酷的誠實給震懾住。坦白講,在台灣,大家對於司法體系的討論,有時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嘛是過度美化,視之為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要嘛就是全盤否定,認為它充滿了弊病。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巧妙地避開了這種二元對立的陷阱。作者似乎是一位極富同理心的觀察者,他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在司法體系中受傷的靈魂,那些因為判決結果而生活徹底崩塌的人們。我尤其對其中幾段關於被害人家屬心境的描寫感到心痛,那種等待數年,期待一個「完滿」結案的過程,最終卻可能因為證據的薄弱、法律的限制,而迎來一個讓他們無法接受的結果。這不只是法律層面的問題,更是社會倫理的考驗。它迫使我們去正視,法律有其冰冷的邊界,但人世間的苦難,往往是無限延伸的。讀完後,我會忍不住思考,我們這個社會,除了要求法官做出「正確」的判斷外,我們作為公民,有沒有盡到給予足夠支持的責任?這本書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但它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域,讓讀者得以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價值觀與對「公道」的渴望。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帶著一點點懷疑的心情去買這本書的,畢竟「暢銷新版」有時代表著內容被稀釋,以迎合大眾口味。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找到了與廣大讀者溝通的最佳頻率。作者對於「量刑」的討論,尤其讓我深有感觸。在台灣,我們經常聽到民眾抱怨「法官的量刑太輕」,認為犯罪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然而,這本書非常細膩地解釋了量刑背後牽涉的各種考量,從刑罰目的論到個案的特殊情狀,一步步瓦解了「報復性正義」的簡單訴求。它不是在為輕判找藉口,而是在說明,當一個國家選擇建立法治社會時,我們必須接受法律系統內建的某些「不完美」的限制。這種對體制限制的坦誠揭露,比空泛的讚美來得更有力量。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集體對「完美正義」的渴望,以及現實司法體系在資源、證據、以及人性局限下的掙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從「要求」正義,轉變為「理解」正義是如何在重重困難中被形塑出來的。

评分

閱讀這本《不完美的正義》,對我而言,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對「救贖」這個詞有了更深層的體會。在司法審判的脈絡下,救贖不單單指對犯罪者的寬恕或改造,更多的是指對受害者或社會良知的某種撫慰。書中探討的幾個案例,都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特別是那些因為司法程序耗時過久,導致當事人的生命力幾乎被消耗殆盡的情況。作者並沒有將焦點鎖死在法庭上的唇槍舌戰,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審判結束之後,那些被判決的陰影所籠罩的人生。什麼是真正的「終結」?對法律而言,判決書蓋章的那一刻或許是終結,但對當事人而言,真正的救贖可能才剛開始,或者,永遠不會到來。這本書的語氣雖然是嚴肅的,但內核卻充滿了對人的尊重與悲憫。它提供了一種超越了「贏家」與「輸家」視角的觀察角度,讓人們在面對社會不公與個人苦難時,能夠多一份理解與寬容,少一些激進的憤怒。對於想要真正理解台灣社會如何運作的讀者,這絕對是不可錯過的一部深刻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