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經濟學:從18種日常食物,了解政府與財團不說的經濟祕密

餐桌上的經濟學:從18種日常食物,了解政府與財團不說的經濟祕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夏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食物
  • 日常
  • 政府
  • 财团
  • 市场
  • 消费者
  • 农业
  • 全球化
  • 隐秘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我們談論「經濟」時,究竟在談論什麼?
資本主義、自由貿易,還是發大財?
原來咬一口草莓、喝一口可樂都是經濟難題?
從18種日常食物
了解政府和財團不說的經濟祕密
 
  繼《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
  《富國的糖衣》與《拚經濟》
  暢銷全球200萬冊、海外授權突破30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讚譽
  劍橋學者張夏準再度重磅出擊
 
  這不是一本「食物經濟學」,食物只是「開胃前菜」。經濟學者張夏準以食物為線索,證明「生產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初生產業保護論」等全都關乎食衣住行;它們不但影響人的經濟行為,更形塑了價值判斷與公共政策。
 
  他將以歷史實證,
  拆解現代經濟面貌的背後真相:
  ●熱帶多窮國,因為人民只想撿椰子?
  ●經濟小蝦米也能翻身變成大鯨魚?
  ●讓牛肉自由貿易,到底是誰的「自由」?
  ●俄羅斯航空只有雞肉餐,因為在蘇聯人人平等?
  ●照護工作與川菜辣椒,竟有共通點?
  ●炒熱香料貿易的有限責任為何走味了?
  ●當機器人會摘草莓,我們還有工作嗎?
  ●巧克力竟藏著瑞士人富裕的祕密?
 
  全書涵括自動化、產業升級、製造業的重要性、公平貿易等切乎時下議題的經濟學概念,影響範疇論及貧富差距、社會階層、公共衛生與氣候變遷等。來到後疫情、全球救經濟的時代,面對各地政府的應變政策和新興舉措,張夏準認為「經濟公民」有必要重新認識經濟學的當代意義。
 
  後真相時代,我們不該再被單一論點綁架,
  煮出屬於自己的餐桌經濟學,
  避免大企業或強國「自由」主宰我們的命運。
 
國內推薦
 
  作者透過一個又一個精彩絕倫的食物故事,
  帶我們進入一間以經濟為名的餐廳。
  Bon appétit,開動囉!
  ――呂昱達 │ 「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創辦人 
 
  當世界從扁平擺盪到營壘,我們每天生活的用品和食品也在全球化和「小院高牆」中被拉扯形塑。
  在《餐桌上的經濟學》一書中,張夏準教授以豐富的發展經濟學觀點、詼諧的筆法,
  將我們所吃的食物從文化、食性、經濟歷史和貿易政策切入,讓你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
  ――廖啟宏 │ 加州發展服務部研究首席、Podcast「一口經濟學」主持人
 
  張夏準具有極為稀有的才能,
  他既能夠向一般讀者解釋經濟學概念,同時又有效地挑戰經濟學主流的說法,
  讓大家共同來反思主導當今世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以因應全球秩序的大變局。
  ――瞿宛文 |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列)
那些餐桌下的看不见的推手:现代消费的权力博弈与结构性逻辑 导言:餐桌的背后,远不止食材本身 我们每天进行着无数次重复的动作——在超市挑选商品,在餐馆点单,或者只是在厨房里打开一包零食。这些看似日常、随意的消费行为,实则被一个庞大、复杂且时常隐藏的经济体系所塑造和引导。本书将目光从食物的营养价值或烹饪技巧上移开,转向那些看不见的权力结构、政策制定、金融资本运作以及跨国公司战略如何深入渗透到我们的“吃”这一基本需求之中。 我们试图揭示,在超市货架的灯光和精心设计的包装之下,隐藏着哪些关于生产、分配、定价与垄断的深层逻辑。这不是一本关于烹饪艺术的书,而是一部关于现代经济体系如何通过控制我们最贴近的日常消费品,来实现其结构性目标与利润最大化的社会学与经济学考察。 第一部分:从土地到货架的权力链条——谁在决定价格? 本书将首先剖析现代食物供应链的权力集中化趋势。在过去几十年里,从种子培育到最终分销的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大规模的并购和整合。 1. 种子的战争:专利、生物技术与农业的“金融化” 我们不再仅仅是购买农产品,而是在购买基于知识产权的合约。本书将深入探讨少数几家跨国农业巨头如何通过控制专利种子、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有效地掌控了全球粮食的初始生产力。这种控制如何影响小农户的生存空间,以及“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标签背后的科学宣传与市场策略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将分析,当基础生产资料被高度金融化和专利化后,消费者为“自然”或“有机”支付的溢价,究竟有多少流向了土地本身,又有多少被用于巩固现有垄断者的市场地位。 2. 巨头间的隐形协议:加工业的寡头垄断 进入加工和包装环节,市场结构变得更加扁平化,却也更具控制力。少数几家大型食品加工集团,通过其强大的品牌组合和分销网络,实现了对零售商的议价能力最大化。我们将解构“自有品牌”(Private Label)的兴起,分析零售商如何利用自有品牌策略来反制传统品牌供应商,以及这种博弈的最终成本如何转嫁给消费者。此外,我们还会探讨食品添加剂、保鲜技术背后的化学工程与商业伦理考量,以及法规制定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究竟是保护公众健康,还是为现有工业标准提供制度性背书。 3. 分销的枢纽:物流、仓储与即时满足的代价 现代零售业的效率建立在一个高度依赖即时库存管理和复杂物流网络的系统之上。本书将分析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以及新兴的电商平台,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和供应链优化来压缩成本。这种“效率至上”的模式,对环境、对偏远地区的供应链稳定,以及对底层物流工人的工作条件,构成了怎样的隐性社会成本。我们将考察“平价商品”背后的隐藏补贴和外部化成本。 第二部分:宏观政策与日常选择的交汇点 食物的消费结构并非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政府的监管、补贴和国际贸易协定,对日常可获得的食物种类和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补贴的导向性:谁的食物被“鼓励”生产? 分析主要的农业补贴政策(例如,某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补贴结构)如何不成比例地偏向于某些大宗作物(如玉米、大豆、小麦)。这些补贴如何扭曲了全球市场价格,使得某些高热量、低营养密度的食物在经济上更具优势,从而间接影响了公众的营养结构和慢性病负担。本书将追溯这些政策背后的政治游说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在看似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名义下,巩固特定利益集团的地位。 2. 贸易壁垒与文化入侵:食品全球化下的地方实践 国际贸易协定(如WTO框架下的农业条款)如何削弱了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土农业的能力?我们将考察全球化背景下,特定“西方化”饮食结构如何借助资本和政策的东风,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对不同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和本地食物系统造成何种冲击。这种文化渗透,实则是经济实力的延伸。 3. 监管的模糊地带:健康标准与产业的博弈 关于食品安全的标准(如农药残留限量、兽药使用规范等)的制定过程,往往是科学证据、产业标准和公共卫生诉求之间复杂拉锯的结果。本书将审视这些标准的制定过程,特别关注那些在科学界存在争议,但被产业界广泛采纳的技术标准,它们如何为特定生产方式打开绿灯,同时又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出一种“安全”的表象。 第三部分:消费主义的陷阱与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看似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在信息不对称的巨大鸿沟中做出决策。 1. 包装的心理学:品牌叙事与价值锚定 品牌营销不仅仅是告知消费者“这是什么”,更是在构建一个关于“应该吃什么”的文化叙事。本书将剖析,在高度加工食品领域,品牌如何通过情感诉求、健康光环或异国情调的包装,成功地将商品的感知价值与其实际成本和营养价值剥离开来。特别是针对儿童的营销策略,如何从小培养未来的忠诚消费者群体。 2. 隐藏的成本:环境足迹与社会责任的外部化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可持续性,但“可持续性标签”的认证体系往往复杂且缺乏统一标准。我们将深入分析食物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环境成本(如水资源消耗、碳排放、废弃物处理),以及这些成本如何被巧妙地“外部化”,不反映在最终的零售价格中。当一个产品被贴上“环保”标签时,我们如何辨别这究竟是真正的系统性改变,还是仅为迎合中产阶级消费偏好的“漂绿”行为? 3. “便利”的定价:时间与金钱的隐性交换 现代生活中对“便利”的追求,催生了大量预制餐、外卖和即食产品的市场。本书将分析,这种对时间效率的极致追求,在经济上意味着什么。我们付出的金钱溢价,实质上是在购买“生产时间”的转移,但这是否真正提高了生活质量,还是仅仅将原本由家庭承担的劳动,以更高的价格转移给了另一个效率更高的资本实体? 结语:重建与能动性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制造恐慌,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经济透视图景。认识到餐桌上的选择被宏大的结构性力量所塑造,是重建个人能动性的第一步。理解了这些经济逻辑和权力博弈,消费者才能更具批判性地评估价格标签背后的真实成本,并探寻更具韧性、更公平的食物未来之路。这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吃什么”,更要关注“谁在决定我们能吃什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夏準 Ha-Joon Chang
 
  現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經濟學,也是《衛報》專欄作家。
  曾擔任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的顧問。
 
  1992年獲得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博士,開始在劍橋大學教授發展經濟學,研究領域為產業政策、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
 
  他在2003年獲得繆達爾獎(Gunnar Myrdal Prize);2005年獲得列昂提夫經濟學獎(Wassily Leontief Prize),成為最年輕獲得此獎的學者。
 
  著有《拚經濟》、《資本主義沒告訴你的23件事》、《富國的糖衣》、《踢開梯子》(暫譯自Kicking Away the Ladder)等書。 
 
譯者簡介
 
羅亞琪
 
  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定居花蓮。
  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被操弄的真實》、《運動健護全書》、《錯失恐懼》等,涉及各領域。 

图书目录

序 大蒜――英國從保守飲食轉為接納大蒜,經濟學呢? 

第一部 克服偏見
橡實――古早韓國人「不勤儉」,卻創造經濟奇蹟?
秋葵――秋葵家鄉與資本主義美國的崛起
椰子――熱帶多窮國,因為人民只想撿椰子? 

第二部 提高生產力
鯷魚――德國化學家帶走了鯷魚給智利的財富
蝦子――經濟小蝦米也能翻身變成大鯨魚?
麵條――從愛麵如癡的韓國看見企業成功關鍵
胡蘿蔔――造福人類的新作物,竟被專利卡住? 

第三部 全球共好
牛肉――讓牛肉自由貿易,誰的「自由」?
香蕉――香蕉共和國帶來的跨國企業啟示
可樂――美國的象徵熱賣,華盛頓共識卻滯銷 

第四部 相互扶持
裸麥――裸麥與鋼鐵聯盟,催生了福利國家
雞肉――我們只有雞肉餐,在蘇聯人人平等
辣椒――照護工作與川菜辣椒,竟有共通點? 

第五部 思考未來
萊姆――氣候變遷,學學英國海軍的萊姆配給
香料――炒熱香料貿易的有限責任為何走味了?
草莓――當機器人會採草莓,我們還有工作嗎?
巧克力――美味甜點,藏著瑞士人富裕的祕密? 

結語 如何好好食用經濟學?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589492
  • 叢書系列:Trend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9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英國從保守飲食轉為接納大蒜,經濟學呢?
 
  醃蒜頭/韓國,我母親的食譜
  用醬油、米醋和砂糖醃製而成的蒜頭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生活在混亂與無知之中,所以說,很多事從以前到現在其實沒什麼變。天國王子桓雄看他們很可憐,降下凡間到今天的韓國創建了神市,並在這座城市裡面提升人類的素質,給予他們律法和有關農業、醫學和藝術的知識。
 
  有一天,一頭熊和一隻虎來找桓雄,牠們看到他做的那些事,知道現在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改變了,因此想要改當人類。桓雄答應牠們,只要牠們住進一個山洞,不見天日,只吃大蒜和艾草一百天,牠們就能變成人。熊和老虎決定遵照他的指示進入山洞。
 
  只過了幾天,老虎便受不了了。牠說:「太荒謬了,我不能只靠一些臭臭的球莖和苦苦的葉子過活,我不幹了。」然後牠就走了。熊繼續堅持這樣的飲食,過了一百天後,變成一位美麗的女子,名叫熊女。熊女後來嫁給桓雄,兩人生下一子,成為韓國的第一任國王檀君。
 
  我的國家韓國可以說是建立在蒜頭上的,這一點顯而易見。看看我們的飲食:
  韓式炸雞就是名副其實的蒜頭派對,麵衣裡面有蒜末,炸好後通常會抹上又甜又辣的醬料,再加上更多蒜頭。
  有的韓國人覺得,炙烤牛肉薄片醃料裡的蒜末不夠多,怎麼辦呢?他們吃這道菜的時候,會再配上生蒜瓣或烤過的蒜片。
  醃蒜頭是非常受歡迎的醃漬食品,使用醬油、米醋和糖醃漬整顆大蒜,蒜苗和蒜芯也會用同樣的方式醃漬。
 
  我們會把蒜芯炒來吃,通常伴著乾蝦米;或者,我們會燙蒜芯,淋上帶點甜味的辣椒醬料。最後還有我們的國菜――韓國泡菜,通常是用大白菜製作,但其實用其他蔬菜也行。稍微對韓國料理有點瞭解的人,提到韓國泡菜可能會馬上想到辣椒粉,但其實有幾種泡菜不會用到辣椒粉;然而,所有的泡菜都一定會用到蒜頭。
   
  韓式湯品會以肉或魚做湯底,如果是魚湯底,通常會用鯷魚,但也可能用蝦子、乾燥淡菜甚至海膽;但不論如何,幾乎每一種韓式湯品都會用到蒜頭。韓國人用餐時,餐桌上會擺滿各種稱作「飯饌」的小菜,供人配著飯吃;不管這些小碟子裡放的是蔬菜、肉或魚,也不管料理方式是生食、汆燙、煎炒、燉煮或滾煮,大部分都會有生的、炒的或燙的蒜頭在裡面。
 
  我們韓國人不只吃蒜頭,還會加工蒜頭,而且是工業化量產。我們「就是」蒜頭。
 
  在二〇一〇到二〇一七年間,每個南韓人每年消耗七點五公斤的蒜頭,十分驚人。我們在二〇一三年達到八點九公斤的高點,比義大利人吃的七百二十公克多出十倍以上。在吃蒜頭這方面,我們韓國人讓義大利人成了「半吊子」。至於英國人和美國人眼中的「吃蒜大師」法國人,一年也只吃了不足掛齒的兩百公克(二〇一七年資料),連韓國人的百分之三都不到,根本是業餘的!
 
  好吧,我們並沒有完全吃下七點五公斤的蒜頭。醃漬泡菜的醬汁裡有很多蒜頭,而醬汁最後通常會被倒掉。吃炙烤牛肉薄片或其他醃肉時,很多蒜末也會留在醃肉的醬汁中。可是,就算浪費了這麼多蒜頭,七點五公斤扣除這部分後依然是很龐大的量。
 
  假如你一輩子都跟吃蒜怪物生活在一起,你不會感覺到自己吃了多少蒜頭。一九八六年七月下旬,當時我二十二歲,搭上大韓航空的班機準備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所。我並不是完全沒搭過飛機,大概有四次的飛行經驗,曾兩度來回濟州島,也就是韓國本土南方的亞熱帶火山島嶼。總飛行時間並不多,因為首爾飛往濟州島只需要不到四十五分鐘。所以,我當時的飛行經驗連三小時都不到。然而,讓我緊張的不是搭飛機這件事。
 
  這是我第一次離開南韓。我不是因為家境不好才沒出過國,我父親是高階公務員,所以我們家雖稱不上富有,日子也過得挺舒適的,有能力出國度假。但,在那個時候,南韓人不可以為了休閒出國,政府根本不會基於休閒的理由來發放護照。當時,韓國正在經歷政府領導的工業化時期,政府希望出口賺到的每一塊錢,都能用來添購經濟發展所需的機器和原料,外匯絕對不可以「浪費」在出國度假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
 
  更糟的是,那時候從韓國飛到英國的時間,久到令人不可思議。今天從首爾飛到倫敦只要十一個小時左右。一九八六年,冷戰正值高峰,像南韓這種資本主義國家的飛機不可以飛過共產主義的中國或蘇聯,更別說北韓。所以,我們必須先花九小時飛到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用兩小時整補――飛機補充燃油,我則補充日式烏龍麵,這可是我離開韓國吃下的第一餐。接著,再飛九個小時到歐洲,但不是到倫敦。大韓航空那時候還沒有直飛倫敦的班機,所以我在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待了三個小時等候轉機。因此,我從首爾的金浦機場到倫敦的希斯洛機場總共花了二十四小時,十九個小時在空中、五個小時在機場。這趟路程遠到簡直像是前往另一個世界一樣。
 
  讓我感覺像身處在另一個世界的,不只是地理上的距離。對於語言隔閡、種族差異和文化偏見,我已在某種程度上做好了心理準備;英國夏天的白晝持續到晚上十點,冬天則在下午四點就天黑,這件事我也可以忍受。夏日最高溫可能只有十五、十六度,不像韓國的夏天有如熱帶氣候,可達氣溫三十三度、濕度九十五%等,雖然這一點很難接受,但我也不得不釋懷;就連這裡的雨我也可以忍下來,雖然我原本不知道這裡的雨竟然可以下得如此頻繁。
 
  真正給我帶來創傷的是食物。在韓國的時候,我就被警告英國的食物並不好吃(書上寫的,因為當時很少有韓國人真的去過英國),但我完全沒料到實際上有這麼糟。
 
  好吧,我是有在劍橋找到幾樣喜歡的東西,例如牛肉腰子派、炸魚薯條和康瓦爾餡餅,但大部分的食物都很難吃――這已經很委婉了。肉類往往煮得過老、調味不夠,除非搭配肉汁醬一起吃,否則根本難以下嚥;而肉汁醬有的很美味,有的卻很糟糕。我很愛的英式芥末醬便成為我對付晚餐煉獄的祕密武器。蔬菜則往往燙得太久,完全失去口感,只有加鹽才能讓人吃得下去。有些英國友人會勇敢地辯護,說他們的食物調味不多(呃,是根本沒味道吧),因為食材本身品質很好,不應該用「醬料」之類的花招毀了它們,那些不光明磊落的法國人喜歡用一堆醬料,是因為他們必須掩飾不好的肉和老掉的菜。我在劍橋完成第一年學業後造訪法國,第一次嚐到真正的法國菜,上述論點的任何一絲可信度瞬間土崩瓦解。
 
  簡而言之,一九八〇年代的英國飲食文化真的非常保守。英國人不吃任何不熟悉的食物。人們帶著近乎宗教式的懷疑眼光和發自內心的反感看待任何被視為「異國」的食物。除了完全英化、品質通常都很可怕的中式、印式和義式料理之外,你沒辦法吃到任何不一樣的料理,除非是到蘇荷區或者倫敦其他比較前衛的地區。在我看來,現在不復存在、當時非常流行的披薩連鎖店Pizzaland,正是英國飲食保守主義的象徵。Pizzaland深知披薩太過「異國」,可能使英國人心靈受創,於是便提供選項,讓顧客可以在披薩上添加烤馬鈴薯,藉此吸引客人。
 
  當然,就跟所有和「異國」有關的討論一樣,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心態很可笑。英國人最愛的聖誕大餐包括北美的火雞、祕魯的馬鈴薯、阿富汗的胡蘿蔔和比利時的抱子甘藍。但是不管怎麼說,當時的英國人就是拒吃異國菜。
 
  在所有的「異國」食材之中,這個國家的公敵似乎是大蒜。在韓國的時候,我已經耳聞英國人不喜歡法國人對蒜頭的偏好。據說,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討厭蒜頭討厭到她住在白金漢宮或溫莎城堡時,不允許任何人在那裡吃蒜頭。然而,到達英國以前,我並不曉得吃蒜頭這件事會招惹多大的批評。對很多英國人來說,那是野蠻人的舉止,或至少是對周遭人士的被動攻擊。我有一個東南亞的朋友曾告訴我她的親身經歷,她的房東來到她跟印度男友一起租下的房間後,聞了聞,然後很兇地問是不是有人在裡面吃蒜頭。我猜,那個房東認為棕色人種沒人管的時候就會做這種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房間並沒有開伙設備。
 
  我竟然搬到一個把韓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當成公然侮辱、甚至是一種文明威脅的國家。好吧,我說得太誇張了。英國超市還是買得到蒜頭,雖然他們的蒜頭看起來又小又營養不良;英國食譜書裡的義式料理確實有加蒜頭,但是我覺得有必要放好幾瓣,他們卻只放了幾片;即使學生餐廳供應的某些異國料理號稱有加蒜頭,我也無法肯定他們真的有加。為了逃離這個飲食煉獄,我開始自己煮飯。
 
  然而,我當時的廚藝滿有限的。那個年代,許多韓國媽媽甚至不讓兒子進到廚房,最常聽到的就是:「如果你進去廚房,小雞雞會掉下來喔!」廚房是女人的地盤。不過,我的母親沒有那麼傳統,所以我跟大部分的男性朋友不同,可以在廚房做一些事,例如煮碗好吃的泡麵(要煮得好吃出人意料地難)、做個可口的三明治、用在冰箱和櫥櫃隨便找到的食材弄個炒飯之類的。可是,那些算不上什麼底子。此外,我也沒有足夠的動力。
 
  首先,我一個人住,只為自己做菜實在沒什麼意思。其次,二十幾歲的時候胃口很好,正如韓國俗諺「二十幾歲連石頭也能消化」所說的那樣,所以就算學生餐廳供應又乾又沒味道的烤羊排,或者我在餐廳吃到魔王中的魔王──煮過頭的義大利麵,我照樣有辦法狼吞虎嚥地吃下肚。因此,我在劍橋的前幾年,從攻讀研究所直到成為年輕的教職員,都只有偶爾下廚,導致我的廚藝進步得十分緩慢。
 
  這帶來了一個危機。我的廚藝沒有進展,但是我對食物的知識卻飛快增長。就像那句老話,身為一個學者,我可能理論比應用還強。但,這道飲食鴻溝變得愈來愈大了。
 
  我來到英國時,正是飲食革命即將展開的時候。英國人抵抗「異國」食物的雄偉高牆開始出現裂縫,外來的飲食傳統也趁隙而入。同一時間,英國料理正慢慢升級、改造,跟新的風格融合。廚師、餐廳評論家和美食評論家變成名人。食譜書的數量開始追上園藝書──英國人特愛園藝,還有哪個國家會在晚間的尖峰時段播放園藝節目?
 
  許多料理書籍開始添加食物的歷史和文化評語,而不是只收錄食譜。這些改變再加上我到各國旅行的經歷,讓我愈來愈常碰見過去一無所知的料理。我覺得有趣極了,開始嘗試不同的食物,在書店翻閱食譜書,而且也買了不少。我很喜歡閱讀報紙上的美食評論與專欄。我展開了自己的飲食革命。
 
  其實,韓國比英國更像一座飲食孤島,只是我們原本的食物好吃很多。那個時候的韓國除了中國和日本餐廳,幾乎沒有其他異國食物,只有所謂「輕西式」的料理,說穿了就是「日本化」的歐洲菜。常見的有:日式豬排,也就是用豬肉製作的維也納炸排,不像原本的奧地利料理採用小牛肉;漢堡排,使用洋蔥和麵粉等便宜材料取代大部分的牛肉,蒼白無味地模仿法式碎肉牛排;此外,還有非常不怎麼樣的肉醬義大利麵。當時漢堡很少見,只有高檔百貨公司的美食街會販售,而且也沒有很好吃。
 
  漢堡王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在韓國開幕是一件文化大事,而必勝客在一九八五年來到首爾,大部分的韓國人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才第一次知道披薩這個東西。我在來到英國、為了工作或度假到歐陸旅行之前,從來沒吃過真正的法國或義大利料理。那時,韓國只有寥寥幾間法國和義大利餐廳,而且供應極度美國化的餐點。日本或中國以外的亞洲料理同樣充滿神祕感,沒有泰國菜、越南菜或印度菜,更別說來自希臘、土耳其、墨西哥或黎巴嫩等遙遠國度的菜餚了。
 
  我在一九九三年結婚後,我的餐飲理論和應用之間的鴻溝開始縮小,因為我開始認真做菜。我的太太姬廷從韓國搬到劍橋來,她不敢相信我有十幾本食譜書,卻從未煮過任何一道料理。我的公寓只比一張大地毯大一點點,很缺收納空間,因此姬廷合情合理地說,這些書如果用不到就得丟掉。
 
  我從克勞蒂亞‧羅登(Claudia Roden)的經典著作《義大利的食物》(The Food of Italy)開始學做菜。義大利料理──尤其是南義的食物──會用到韓國人喜愛的一些關鍵食材,像是蒜頭、辣椒、鯷魚、茄子、櫛瓜,所以我很自然地從這裡下手。我學會的第一道羅登食譜是焗烤茄子義大利麵,裡頭加了茄汁和莫札瑞拉、瑞可塔和帕瑪森這三種乳酪。這道菜餚經過我個人微調之後,至今依舊是我們家的最愛。
 
  安東尼奧‧卡路丘(Antonio Carluccio)的書教了我許多有關義大利麵和燉飯的烹飪技巧。義大利料理是我的強項,但我也很喜歡烹煮法式、中式、日式、西班牙、美式、北非和中東的料理(以上是隨意排序的)。此外,我也學了很多很棒的英式料理食譜,特別是德莉亞‧史密斯(Delia Smith)、奈傑爾‧斯萊特(Nigel Slater)以及奈潔拉‧勞森(Nigella Lawson)的食譜──這些就像是我們當時身處新時代的見證一樣。我很少煮韓國菜,因為姬廷煮的韓國料理很棒,所以我明智地不跟她較勁。
 
  我在學做菜的同時,英國的飲食革命正進入一個重要的新階段。想像一下,在一九九〇年代中期某個魔幻似仲夏夜之夢的夜晚,英國人終於醒來,驚覺自己的食物很難吃。一旦你像當時的英國人那樣承認自己的食物很難吃,就能夠敞開心胸接納世界上的各種料理。沒有必要堅持印度菜比泰國菜好吃,或者喜歡土耳其料理勝過墨西哥料理──任何東西只要美味都很好。那是多棒的一種自由啊。英國人願意平等看待所有的選項,讓他們發展出全世界最成熟的飲食文化之一。
 
  英國變成一個很適合老饕的地方。倫敦什麼都有:街上餐車販售便宜又美味的沙威瑪,半夜一點也吃得到;也有貴到令人想哭的日本懷石料理。總之,應有盡有。口味從鮮明搶戲的韓國味到低調暖心的波蘭味都一應俱全。你可以選擇複雜的祕魯料理,同時參雜伊比利、亞洲和印加的元素,或者選擇簡單卻美味多汁的阿根廷牛排。
 
  大部分的超市和食品專賣店都有販售烹煮義大利、墨西哥、法國、中國、加勒比海、猶太、希臘、印度、泰國、北非、日本、土耳其、波蘭甚或韓國料理所需要的食材。如果想找某種比較特殊的調味料或食材,你很有可能找得到。根據我一個當時在英國當交換學生的美國朋友所說,這可是個在一九七〇年代晚期,想在牛津找到橄欖油只能去藥局的國家(當時橄欖油的用途是軟化耳垢)。
 
  當然,全球都有這樣的趨勢。隨著跨國貿易、跨國移民和跨國旅遊的增加,全世界的人對異國食物變得愈來愈好奇和開放。然而,英國不一樣,或許可說是獨一無二,因為自從在食物方面誠實面對自我的那一刻起,這個國家對於吃進嘴的食物完全放開了。在飲食傳統十分堅強的義大利和法國,人們對於改變深具戒心又神經敏感。你可以在那裡找到偉大的國民美食,但是除了美國速食連鎖店、廉價的中國餐廳、幾間販售中東豆泥球或是土耳其烤肉的店家(有的很不錯,但是不一定),也許再加上一家價位超高的日式餐廳外,就沒有別的了。
 
  被吸入黑洞的經濟學世界
 
  當我的飲食宇宙正以光速擴張時,我的另一個宇宙──經濟學──卻被吸入黑洞之中。一直到一九七〇年代,經濟學充斥著各種多元的學派,每個學派的眼界和研究方法都不一樣,這裡只列出最重要的幾個:古典學派、馬克思主義、新古典學派、凱因斯主義、發展學派、奧地利學派、熊彼得主義、制度學派、行為學派等。這些學派不只同時並存,也往來密切。有時候,它們會拚個你死我活,像是一九二〇和一九三〇年代的奧地利學派和馬克思主義,或是一九六〇和一九七〇年代的凱因斯主義和新古典學派;其他時候,彼此的互動則比較溫和良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類主題的書,最在意的就是「實用性」和「啟發性」的平衡。不是說讀完要馬上變身成經濟學家,而是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新的思考框架,讓我在面對新聞報導或是生活中的消費決策時,能多一層反思。例如,當政府說要推動某項農業政策,或者某個財團宣布併購某個食品加工廠時,我希望自己能馬上連結到書中提到的某些原理,然後快速判斷這背後真正的受益者是誰。這種「學以致用」的滿足感,是衡量一本非虛構類書籍好壞的關鍵。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觀察角度,教我們如何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食品標示、產地來源甚至促銷活動,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單純的知識傳遞。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擁有「辨識陷阱」的能力,比擁有多少數據更重要,而餐桌,無疑是我們最常掉入陷阱的地方。

评分

老實說,光看書名,我就有點好奇作者的背景了。是那種跑過國際線的財經記者,還是長期在基層田野調查的社會學家?不同的視角,會決定了這本書最終呈現出來的「味道」。如果作者的筆觸帶著媒體的敏銳,擅長捕捉突發事件背後的脈絡,那麼內容應該會非常緊湊、充滿爆點;但如果更偏向社會學或歷史學的觀點,那或許會著重在長期的制度演變和文化影響上。我比較傾向後者,因為經濟問題往往是歷史和結構累積的結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我希望作者不要只停留在「指責」財團或政府,而是能深入分析為什麼這些結構會形成,以及在現有的體制下,一般小市民有沒有任何抗衡或調整空間。如果書中能提出一些超越台灣在地困境的全球性視角,同時又緊扣台灣的特殊情況,那就更完美了,畢竟台灣的經濟發展路徑,在全球化浪潮下,有太多值得玩味的獨特性。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它把「餐桌」跟「經濟學」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串聯起來,而且還點出「政府與財團不說的祕密」,這簡直是戳中了台灣人對時事的好奇心嘛!我總覺得,我們每天吃下去的東西,背後肯定藏著很多我們不知道的權力遊戲,但平常日子太忙,誰有時間去深挖?這本書如果能用最生活化的角度,把那些宏觀的經濟學理論,轉換成我們看得懂的「食物語言」,那就太棒了。我對那種把複雜概念「接地氣」的寫作手法特別有感,希望作者不是那種只會搬弄術語的學者,而是能像個街坊鄰居一樣,跟你娓娓道來,告訴你早上那顆蛋、中午那碗麵,怎麼就牽動了國際貿易的風向球,或者哪塊地瓜的價格,其實是幾大集團在背後喬來喬去的結果。如果能成功地讓我邊看邊點頭如搗蒜,甚至會忍不住想跟身邊的朋友分享:「欸,你不知道吧,你吃的這個東西,其實是個政治事件!」這種收穫,遠比死記硬背課本上的供需曲線要來得有意思多了。

评分

這本書的「18種日常食物」這個設定,聽起來就像是個非常巧妙的分類法。我猜測,作者選的應該不只是那種價格波動劇烈的商品,更可能是那些看似穩定,但實際上被高度壟斷或受到補貼的品項。例如,某種大家習以為常的主食,它的價格可能被某個國家級的戰略考量所牽動;或者某種進口原料,它的背後牽涉到複雜的國際碳稅或環保法規。這種透過具體實物來解構抽象體制的寫法,對於習慣視覺化思考的現代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強心針。我真的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利用這18個「錨點」,來描繪出一張錯綜複雜的經濟網絡圖。如果能成功地在每一章節結束時,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對下一種食物的「經濟內幕」充滿期待,那這本書就達到了極高的閱讀價值。它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套解鎖日常生活的密碼本,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看看今天午餐的牛排或豆腐,究竟隱藏了什麼驚天大秘密。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關於經濟類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翻譯過來,內容深度是夠了,但讀起來就像在啃乾巴巴的教科書,很容易讓人打瞌睡。我比較期待的是,這本書能不能真正做到「以小見大」的功力。你想想,我們每天花在「吃」上面的時間和金錢,其實是構成生活最穩定的一塊基石,如果能從這個最堅固的點切入,去剖析背後那些看不見的結構性問題,那絕對比談那些虛無飄渺的GDP數字來得更有感。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銳利的洞察力,不是那種模稜兩可、誰都不得罪的論調,而是敢於揭示「為什麼某些東西貴得離譜,而某些人卻賺得盆滿缽滿」的內在邏輯。如果能用生動的案例,把那些看似無害的市場操作,抽絲剝繭地攤開來,讓讀者意識到,原來我們餐桌上的選擇,其實是被精心設計過的,那種被「教育」的感覺,會讓人對這本書的價值印象深刻,並且忍不住想去驗證一下自己家裡的冰箱裡,是不是也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經濟祕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