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親密無能的大人,都曾是受傷的孩子
你如何再一次陪自己長大?
你如何再一次陪自己長大?
# 你不敢放心愛,也無法好好被愛嗎?
● 為什麼他沒辦法給我安全感?
● 為什麼他沒有把我放在第一位?
● 為什麼我總覺得配不上他?
● 為什麼我老是愛上渣男(女)?
● 為什麼我們永遠為小事吵不停?……
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總是很挫摺,
就錶示你是「親密無能」的大人,
而你的這些情感障礙,都是從「童年」經歷學來的。
# 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是以早年親子關係為藍本
傢是我們來到這世界第一個成長的環境,而早年養育者(通常是媽媽)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你在情感中的情緒反應,都是複製於與其的互動經驗。舉例來說:
▶ 你的不安,就是沒有意識到已有改變當下的能力
你在潛意識裡把「錶達需求」和「被拋棄」畫上等號,就是因為在童年時過於壓抑。你會努力迴避衝突,一心等待對方主動靠近,或錶明結束關係。
▶ 你的自戀,就是習慣在現實中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從小被過度溺愛(極少受挫)或過度漠視(過度受挫),都會讓你在成年後保持原始自戀,甚至無法承認自己的錯誤,誤以為此舉就是完全否定自己。
▶ 你的自卑,就是忽略自己感受的自我攻擊
如果你的童年是嚴苛、充滿懲罰和敵意的,成年後就會不由自主地自我矮化,力求百分之百迎閤對方,而這麼做也會讓對方感受到強烈的道德壓迫感。
▶ 你的遇人不淑魔咒,就是陷入瞭強迫性重複循環
若年幼時體驗過傢暴,會讓你在潛意識裡,認為愛的原型就是恐懼、焦慮,於是在建立新的親密關係時,便會希望能成功改造糟糕的父(母)親,以實現兒時的隱密心願。
▶ 你的好鬥,就是源於無法自我認同
若生長在重男輕女(或相反)的傢庭,相對弱勢的那人會希望在情感中獲得主導地位,一旦另一半不願遷就,他就會爭到底以保護自己的自我認同。
……
# 所以,一切都是父母的錯?
人在年幼時的自我功能尚不完備,因此會將養育者的迴饋內化,以發展自己的人格結構(本我+自我+超我)。然而,若想將所有責任都歸咎於父母,大可不必!這是因為:
▶ 開始會思考「我是誰」,就代錶自我功能升級
佛洛依德將人格成長分為5階段,到瞭「性器期」時,儘管孩子會將養育者的迴饋內化,但不會照單全收,而是自行篩選、加工並整閤進自我功能。
▶ 與「內在」養育者和解,就是與原生傢庭分化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級中,原生傢庭影響瞭一個人的起始層級,但不會決定一個人的如何建構自我。本書教你用3步驟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內在,擺脫原生傢庭的束縛。
# 就算童年會傷人,我們仍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瞭解過去不是為瞭在昔日的痛苦中掙紮,而是為瞭「改變當下」。親密關係不如意的根源是來自童年,但別忘瞭,我們亦擁有自我修復、療癒的能力。儘管並非所有人都能在愛裡成長,但不代錶我們無法創造美好的人生。
▶ 接納現狀,就是唯一解答
若想進一步改變原生傢庭影響我們的認知、行為和情感,首先得學會「接納現狀」。不妨換位思考,迴到父母過去養育你的時光,客觀考量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你會怎麼教養孩童時期的自己。
▶ 善用「情緒按鈕紀錄錶」,達到「係統減敏」作用
先將情緒事件分級,客觀記錄事件,就能識別自己的情緒按鈕,再透過放鬆訓練和想像訓練,避免陷入被情緒操控的境界。這也是不斷打破舒適區,開啟自我審視的過程。
本書特色
● 不談深奧理論,而是以經典心理學理論,引導讀者找到真實自我。
● 以8種常見的親密關係問題切入,探討原生傢庭對人格養成的影響。
● 內容淺顯易懂,建議具體實用,幫助讀者走齣自己的幸福人生。
專業推薦
SKimmy你的網路閨蜜│兩性YouTuber & 作傢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魏瑋智(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