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

記疫: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文源與「記疫」團隊
图书标签:
  • 疫情
  • 臺灣
  • 人文社會
  • 公共衛生
  • 口述歷史
  • 社會運動
  • 紀錄文學
  • COVID-19
  • 疫情反思
  • 臺灣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記疫」之名,
我們一同記錄三年走過的疫情起伏,
累積未來面對危機的共存基礎。
 
* 臺灣人社學者跨界視野 *
* 千人精選日常記疫風景 *
* 抗疫期間實際行動見證 *
* 三年疫情完整年表紀事 *
 
  八大主題、百篇文章,綜觀抗疫之路的思辨軌跡與局勢演化,
  深刻思考後疫情時代共同體的「新日常」樣態。
 
  《記疫》八大主題
 
  【經濟與科技新常態】
  【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
  【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
  【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防疫第一線新日常】
  【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
  【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簡介】
 
  因應百年大疫,「記疫」計劃持續推動網站、演講、紀錄片、Podcast等各面向的探討與記錄,累積了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作者的參與。本書從中精選22位學者及數十名作者的寫作,共有八大主題,涵蓋疫情間與後疫情階段的各項議題,每個議題都由「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構成。其中的人社分析來自我們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座談會時,各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對話發展而成;也嘗試匯集各界經驗與行動。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們都能體會防疫體制並非單一網絡,其運作仰賴各界合作。如同疫調過程彰顯出個人在疫情中的各種活動、連結與蹤跡,面對疫情的考量交織著各種慣性與情境理性,如醫護、警消、鄰里長的使命與壓力、移工的污名與日常、各種產業的經濟考量、運輸業的責任與壓力、分眾的兩岸情結與政治偏好、各種弱勢者看不見的壓力、母職的工作負擔、眾人生活變與不變、生涯規劃與展望、鄰里凝聚合作與猜疑獵巫、全球移動者的新常態、海外臺灣人的世界觀察與自救、科技產業與股民的起伏、邊緣群體的恐慌與污名、政客的投機與見獵心喜等,這些都未必在某一瞬間是翻轉社會的決定性事件,但卻點點滴滴地,以各自方向位移著社會。本書試圖綜觀回顧上述種種現象,關注不同經驗的多元視野,深刻記錄三年疫情的多面社會現象與省思,從試煉中累積臺灣社會未來面對重大危機的共同基礎。
 
  【記疫的三種練習】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這些經驗與反思中所交錯折射浮現疫情的在地人文與社會樣貌,都是此重大社會危機的堅實後盾,不但證實疫情不斷開啟人社領域參與貢獻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也是累積人社知識社群共同學習的機會。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本書蒐集了疫情中的大眾日常,盡力保留這些轉瞬即逝的片段,期待有助累積公共反思的資產。社會中你我的無數行動都同時在切割、縫補,也同時有更多持續介入、想像著更好社會的努力。這些就是人文社會本身的樣貌,也是我們共存的多重面向。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我們可以說「記疫」是一種「在地認識論」。疫情暴露全球化產業長鏈「及時」模式的缺失,因而必須轉向「以防萬一」的在地短鏈模式。臺灣的疫情策略與表現,不正是改變臺灣習於歐美知識與政策風潮的及時快速追隨慣性,轉為正視在地萬中選一、獨特處境的短鏈模式?指出這個不同的認識策略,有助於提醒各種意義下的知識與政策模仿慣性,轉向在地公共經驗資產,探索未來。
 
  ►以及精選「人社風景」、「記疫行動」數十位各界作者選文分享!
  ►「記疫」網站 +《記疫臺灣》紀錄片,共三集:口罩背後/疫正當中/大疫家園。
 
  相關資訊連結(「記疫」國圖典藏):covid19.ncl.edu.tw/
 
跨界學者視野(按姓名筆劃排序)
 
  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李柏翰/臺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林子倫/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建甫/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林耀盛/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徐美苓/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
  陳美智/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陳美霞/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陳嘉新/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連賢明/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趙恩潔/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甫昌/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百年巨变:全球政治秩序的重塑与未来挑战》 本书导言: 自二十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历史始终在剧烈的变革中前行。进入新千年,我们目睹了全球化浪潮的巅峰,随之而来的却是民族主义的复苏、大国关系的紧张,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风险。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全球政治秩序所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导致现有格局演变的深层动因,并前瞻性地探讨未来世界可能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治理困境。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次对当代国际体系进行结构性解剖的严肃尝试。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多极化的兴起 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被认为是国际体系的“终极形态”。然而,二十一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以及随后地缘政治热点的频发,都深刻揭示了这一霸权模型的内在裂痕。 第一章:冷战后遗产的消解 本章考察了冷战结束后建立的以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框架——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伸、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制定等——是如何在实践中遭遇挑战的。特别关注了“干预主义”政策的衰落及其引发的对主权原则的重新审视。我们探讨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并分析了西方民主模式在应对复杂全球议题时的效能危机。 第二章:新兴大国的崛起与权力重分配 全球权力的平衡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倾斜。本部分着重分析了非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亚洲和南美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崛起如何转化为实质性的政治影响力。详细考察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全球南方话语权争取等方面的具体策略。重点剖析了“金砖国家”机制的演进及其对现有国际经济秩序构成的结构性压力。 第三章:区域化浪潮的复杂性 全球化并非意味着区域一体化的同步推进。本章对比分析了欧盟在面临英国脱欧、内部民粹主义抬头后的整合困境,以及北美自贸区(USMCA)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下的新形态。此外,我们还深入探讨了东亚地区在经济相互依赖度极高背景下,安全互信度却持续走低的复杂现实。区域组织不再是纯粹的经济合作平台,而是日益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场域。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再分化与民主的困境 二十世纪末,人们普遍相信自由民主制度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近年来,威权主义的韧性增强,以及民主国家内部政治极化现象的加剧,使得“民主的未来”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第四章:技术赋权与信息战的常态化 数字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平台,深刻改变了政治动员和信息传播的生态。本章分析了“后真相时代”的特征,即事实判断退居情感动员之后。我们重点研究了国家行为体如何利用信息战、认知作战和网络渗透来干预他国政治进程,以及这对公民社会信任基础的侵蚀。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信息筛选和舆论引导中的潜在风险。 第五章:威权模式的适应性与吸引力 威权国家在过去二十年中,并未如西方预期般走向衰亡,反而展现出惊人的制度适应性。本章研究了国家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模式在效率和稳定性的平衡上对某些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替代性吸引力”。分析了“治理有效性”的叙事如何挑战传统的“政治自由”叙事,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长期规划的议题上。 第六章:民粹主义的全球扩散机制 民粹主义已成为发达民主国家内部的主要病灶。本书认为,民粹主义并非单纯的经济不满,而是对精英阶层合法性的结构性质疑。本章细致区分了左翼民粹主义(侧重经济不平等)与右翼民粹主义(侧重文化认同和身份政治)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差异,并探讨了全球化受损者群体如何被动员起来挑战现有政治建制。 第三部分:跨界挑战与全球治理的滞后 当前人类面临的安全威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军事冲突,而是呈现出高度的跨国性和复杂性。然而,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七章:气候危机与地缘政治的交织 气候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环境问题,已成为核心的地缘政治风险。本章分析了能源转型中的国家利益博弈,以及“绿色保护主义”的兴起如何可能取代贸易战,成为新的国际经济摩擦点。同时,探讨了气候移民和资源稀缺性对边境安全和地区稳定的潜在冲击。 第八章:全球健康治理的结构性缺陷 虽然人类在过去数年间积累了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的经验,但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在资源分配、信息共享和主权限制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本章评估了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在危机中的角色局限,并讨论了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强制力的全球健康安全框架,以应对未来不可避免的生物安全威胁。 第九章:太空、海洋与网络空间的规则真空 随着技术向高新领域拓展,外层空间、深海资源和网络空间日益成为战略竞争的新前沿。本章强调,这些“新兴公域”的治理规则仍停留在冷战或更早期的原则上,缺乏适应现代技术能力的有效约束机制。重点分析了太空军事化风险,以及网络主权与全球互联网开放性之间的张力。 结论:迈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全球秩序正处于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渡期。旧的规范正在失效,新的规范尚未完全确立。本书最终认为,未来的世界很可能不是简单的“新冷战”或“新单极”,而是一个高度碎片化、多中心竞争,且受制于共享威胁(如气候、技术失控)的复杂混合体。成功驾驭这一时期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展现出罕见的务实主义和对共同治理的最小化承诺。对国际体系的深刻理解,是制定有效国家战略的基石。本书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以帮助读者穿透表象,把握大变局下的本质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記疫」團隊總籌劃。「記疫」團隊集結數百臺灣人文社會領域之大學院系、學會、圖書館、傳播媒體、書店、出版社、網路自媒體與非營利組織等單位,邀請包括數百位人文社會學者及上千位各界作者,共同記錄疫情中的臺灣人文社會風貌與反思。本書精選「記疫」團隊之網站、紀錄片與活動成果。

图书目录

處長序(林明仁)
總計畫主持人序(蔡甫昌)
出版者序(郝明義)
 
前言:記疫的三種練習(林文源)
 
團隊記疫
__記疫現場的蝴蝶(王盈舜)
__人如何判斷真假(陶振超)
__疫情對醫學教育的三個挑戰(蔡博方)
__疫情之下的醫學人文教育省思(鄭昌錡)
__見微知著,反思不止(蔣顯斌)
 
疫情時間軸/大事紀
 
1. 經濟與科技新常態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新冠疫情的經濟衝擊與未來發展(林建甫)
●新冠疫情的新經濟危機(連賢明)
◆行動記疫
 
2. 後疫情時代的自然、生態與風險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疫情時代:臺灣的環境風險與轉型契機(杜文苓)
●原鄉記疫:一個傳統生態知識的觀點(林益仁)
◆行動記疫
 
3. 後疫情社會的公民、人權與民主治理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COVID-19疫情下的民主法治人權圖像:臺灣視角(李建良)
●新冠疫情時代的臺灣網路公民科技:新型態協力治理模式的崛起
(林子倫、蔡甫昌)
●臺灣COVID-19疫情的風險治理初探(林宗弘)
◆行動記疫
 
4. 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礙」在瘟疫蔓延時:身心障礙者的防疫經驗(邱大昕、陳美智)
●由物出發,終歸於世:疫情中的針具以及其他(陳嘉新)
●民主之神:抗爭、仲裁與宗教防疫(趙恩潔)
◆行動記疫
 
5.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在原來的生活裡流離失所:疫情下的人際互動與學習情境(李宜澤)
●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壞與最好時代:疫苗、謠言與傳播(徐美苓)
●假新聞、陰謀論與意識形態:疫情中的科學溝通(黃俊儒)
◆行動記疫
 
6. 防疫第一線新日常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拆解「人與人的連結」:性別、污名與科學防疫(陳美華)
●反思防疫:掙脫個人主義,回歸預防性、公共性、集體性與組織性(陳美霞)
●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之反思(蔡甫昌)
◆行動記疫
 
7. 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疫病與政治:COVID-19與美國大選(李尚仁)
●COVID-19與後瘟疫政治:重新想像全球傳染病防治(李柏翰)
●WHO、新冠病毒與臺灣例外的國家治理(蔡友月)
◆行動記疫
 
8. 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
◆記疫風景
◆人社分析
●暗影下透光:後疫情/新常態下的共同體(林耀盛)
●擺渡紀錄,為了驀然回首後的省思(劉紹華)
●告別三年疫情之後與之前(郝明義)
行動記疫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3149
  • 叢書系列:Change
  • 規格:平裝 / 468頁 / 17 x 23 x 2.3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記疫的三種練習
 
  2020年起開始全球擴散的百年大疫,是本書的啟動機緣。這項機緣最後匯集為費時近三年,由數百個組織、上千名作者團隊累積的成果。本書是這些的精選。記疫是為了記錄疫情。未知的病毒一開始只是遠方的災難。由遠方中國武漢的傳言與影像,恐慌逐漸迫近,疫情的現實感在臺灣的搶購口罩、囤積衛生紙與各種政治爭議中實現。各界摩拳擦掌,醫護、篩檢、疫苗與邊防積極動員,嚴陣以待,口罩與工具機廠商史無前例成立國家隊,而藥局、超商、鄰里基層也陸續組織,集體投入防治。在這過程中,人文社會研究者能做什麼?
 
  相較於個別事件的記錄,疫情衝擊各界,在不同情境、對不同社會群體產生各種影響,而這些正是人文社會研究的主題與職責。我們以記疫為名,精選以人文社會視野關注疫情的各界經驗與行動,累積為臺灣社會面對未來重大危機的備忘錄。而這些備忘,除了各位作者文字中所關注的焦點,在此我希望介紹其中共同凸顯我們共同經歷的三種練習。
 
  記疫做為集體參與的練習
 
  然而,疫情瞬息萬變。從2020年3月討論,到5月底正式啟動,臺灣已經進入全面戒備狀態。疫情的起伏牽動著記疫的推動方式。在各種考量下,記疫的原始構思,尤其是其中建置累積專家評論與各界經驗交流的平台,在疫情處境下化為各種線上與線下,規模與形式不一、嘗試深入各地的活動,並藉由社群平台推播,也將相關成果與過程皆累積於「記疫」網站。其中,記疫網站的三個主要單元累積了記疫推動的成果:「疫想」為人社專家之評論;推廣大眾記錄的「培力工作坊」累積為「微課程」與「人社誌」,後者也持續包含大眾自發投稿、各種網路發表轉載與相關課程之記錄;「對話」為辦理全國「後疫情時代的展望」之座談會、推出Podcast與書展活動;「疫見」匯集相關影像紀錄。而在這些過程的推動中,除了記疫網站,最終我們也拍攝《記疫臺灣》系列三集記錄片,並精選其中片段編輯本書。
 
  這項工作由許多機構與參與者投入,若非這些支持,本書很難成形。一開始,國科會人文處林明仁處長召集討論,而後蔡甫昌教授領導「新冠肺炎影響之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團隊,召集包含李建良、劉錦添、詹長權、周桂田、蔡甫昌與我一同合作,這些集體討論與成果構成「記疫」的豐富養分。「記疫」由我總籌劃,各階段的規劃中,陶振超、蕭菊貞、程惠芳、黃于玲、黃俊儒、蔡博方、蘇至弘、郝明義等師友提供許多建議,尤其是陶振超老師與團隊立即扛起網站建置,奠定良好基礎。北中南的工作坊,更要感謝交通大學的陶振超與魏玓、長庚大學的張淑卿與鄭昌錡、成功大學的王秀雲與楊倍昌等同仁籌辦支持。「後疫情時代的展望」座談會與Podcast則有賴大塊文化、鴻梅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書店)、 ACC Cafe de Coeur真心豆行、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協助場地,沈瑞源導演團隊協助紀錄。書展則要感謝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柯皓仁理事長,水木書苑蘇至弘先生的大力號召。而在最終成果,更感謝汪宏倫編委策畫《思想》之記疫專輯,風不動王盈舜導演、視納華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NEX)蔣顯斌董事長、蕭菊貞老師,還有眾多受訪者與單位協助《記疫臺灣》記錄片的完成。更要感謝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記疫網站的永久保存。最後更要感謝郝明義先生與大塊團隊一路以來不厭其煩地指導與討論,對於規劃與催生本書是莫大支柱。
 
  在有限篇幅之外,還有無法細數的上千位學者與各界作者,都是構成記疫的集體動能。在此希望彰顯記疫工作的核心企圖:促成人文社會學者以集體之力介入社會對話。規劃記疫的初心之一是驅動人社學群嘗試更為立即投入貢獻,尤其是在重大危機中,建立危機導向人社跨領域知識協力網絡。在這種方向下,以記疫推動的匯集與串連,一方面是針對社會急需,加速人文社會研究者以普及文字、培力課程、面對面座談及書展對話、影像與語音媒介反思等型式,提供視野與方法啟發更多思考。另一方面這也是針對學術社群,希望有助於讓各領域碰觸專業外的視野,尤其是在座談與對話中,跨界共同思索讓我們瞭解差異、正視各自強項與弱點。
 
  更重要的是,人社知識的獨特洞見與觀點也不限於學界。記疫串連起國內外大專機構、官方組織、學會、期刊、社會團體、圖書館、書店、傳媒、個人社群平台等全國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個人,一同累積此次危機的可能與想像。如同本書所累積的學者分析,包括法制、經濟、倫理、污名、政治與傳播等面向,這些經驗與反思中所交錯折射浮現疫情的在地人文與社會樣貌,都是此重大社會危機的堅實後盾,不但證實疫情不斷開啟人社領域參與貢獻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也是累積人社知識社群共同學習的機會。
 
  記疫做為共存的練習
 
  本書共有八大主題,涵蓋疫情間與後疫情階段的各項議題,每個議題都由「記疫風景」、「人社分析」與「行動記疫」構成。其中的人社分析來自我們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座談會時,各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對話發展而成。此外,本書嘗試匯集各界經驗與行動。事實上,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我們應當都能體會防疫體制並非單一網絡,其運作仰賴各界合作。如同疫調過程彰顯出個人在疫情中的各種活動、連結與蹤跡,其中,面對疫情的考量交織著各種慣性與情境理性,如醫護、警消、鄰里長的使命與壓力、移工的污名與日常、各種產業的經濟考量、運輸業的責任與壓力、分眾的兩岸情結與政治偏好、各種弱勢者看不見的壓力、母職的工作負擔、眾人生活變與不變、生涯規劃與展望、鄰里凝聚合作與猜疑獵巫、全球移動者的新常態、海外臺灣人的世界觀察與自救、科技產業與股民的起伏、邊緣群體的恐慌與污名、政客的投機與見獵心喜等,這些都不是翻轉社會的決定性事件,但卻點點滴滴地,以各自方向位移著社會。
 
  相較於每天記者會與媒體版面集中在官方的資訊與政治攻防與算計策略,本書的「記疫風景」與「行動記疫」蒐集了疫情中的大眾日常,盡力保留這些轉瞬即逝的片段,期待有助累積公共反思的資產。由這些無數記錄可以發現,不是政治惡鬥才會撕裂社會,也不只有疫情會使社會恐慌,也不是單靠指揮中心就能控制疫情。社會中你我的無數行動都在同時在切割、縫補,也同時有更多持續介入、想像著更好社會的努力。這些就是人文社會本身的樣貌,也是我們共存的多重面向。
 
  其中凸顯搶購、謠言、排擠與分化的各種爭議,也有各種積極面向,無論是「我OK你先領」的互助、協助弱勢者對抗污名的共存、「Taiwan can help」與「護國神山」的新國際定位、以及「防疫第一」、「世界看見臺灣」、「同島一命」的國族等。環繞著這些是每個人在防疫的、產業的、知識的、認同的、情感的各種貢獻。這些在重大災難中,練習如何共存的各種行動,都是面對疫情的全民學習,也是臺灣民主化過程的的公共資產。如同各地都有各自學習如何與疫情共存的軌跡,臺灣在此次疫情一開始即走出自己的策略,在全球蔓延慌亂中維持近一年半的平行時空,經過數波緊急學習,最後開始面對與病毒近身共存的挑戰。
 
  這些練習共存的在地經驗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比如率先以口罩捐助臺灣的立陶宛,讓我們看到臺灣並非唯一,不但有比臺灣更小的國家在面對殖民力量時的韌性與勇於追求自由的志氣,又如日本與美國等國家在急遽變動的疫情與國際局勢中重申對臺灣的友誼與協助,還有捷克、波蘭與斯洛伐克等等陸續對臺灣表達的友誼,都凸顯災難中的普世價值。這些呼應著「島嶼生態學/智慧」:在充滿外來異質性人事物、災難與殖民力量的長期經驗中,持續在獨特條件與危機中學習以求生存。相對的,臺灣在自身的地緣政治與社會變遷中,也需要努力地自我探索與展望世界,學習與內外差異共存。
 
  記疫做為認識在地的練習
 
  以上這些有的已在人社研究的理解範疇,但也有不少有待釐清。尤其是其中不同連結與割裂彼此的方式,正是社會持續變遷的動力,更是人社思維如何能與不能正視自身職責的機會。由此,記疫有其學理啟發。如同疫情衝擊各界,社會科學,尤其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已深知當代社會的複雜體制中,牽涉各種異質社會與技術系統。不但各自本身有其不確定性外,多系統耦合點的潛在相互影響愈形複雜,更容易造成非預期的「常態意外」(normal accidents)。在此處境下,難以既有單一學科視野與知識掌握問題本身的脈絡情景、利害關係人之關注點與社會變動,因此仰賴單一視野下的決策與知識方案的風險也大幅提高。尤其是新興重大災難議題都以無法以單一學科方法、問題界定或知識生產模式處理。緩解方向之一是投入更多利害關係人與專業視野共同探索。也因此,需要擴大知識社群的廣度,嘗試以跨學科性質的「後常態科學」(post-normal science)方向,釐清各種複雜性與介入後果。
 
  學術上,我們可以說記疫是一種「在地認識論」(situated epistemology)。如同臺灣長期處於全球化經濟與產業長鏈,在地的人文社會知識也鑲嵌在歐美主導的全球知識長鏈中。當疫情暴露全球化產業長鏈的及時(just in time)模式的缺失,因而必須轉向以防萬一(just in case)的在地短鏈模式。臺灣的疫情策略與表現,不正是改變臺灣習於歐美知識與政策風潮的及時快速追隨慣性,轉為正視在地萬(中選)一、獨特處境的短鏈模式。指出這個不同的認識策略,希望有助於提醒各種意義下的知識與政策模仿慣性,轉向在地公共經驗資產,探索未來。因此,關於疫情,我們不是談太多,而是談太少,記疫記錄的也相當不夠,尚有更多看不見的位移與想像。臺灣經驗不只是防病毒,也不只有指揮中心與疫苗,更不只有國家驕傲。指揮中心、媒體與官方記錄下的全民合作、奉獻與榮耀是重要的,而各種層面的疏失檢討與爭議引發的「破口」與「危機」討論也必須予以注視。
 
  本書也嘗試捕捉「記疫」的疫情百態中的各種努力。有限篇幅與工作階段中,我們捕捉臺灣各界經驗與視野的吉光片羽。這些片段可能處於平行時空、或者部分連結,但也可能競爭,甚至對抗,因而以不同方式與防疫體制連結與失連。但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倫理的、醫療的,或是中央部會的、市井小民的、不同群體與政治立場的,不同地方區位的,甚至是那些在疫情中消失、看不見的人們與他們的經驗,這些連結與失連共同構成臺灣疫情的「例外」與現況。其中還有更多面向,需要持續投入關注與反思。
 
  然而,疫情如同人世間的各種問題,充滿波折與變種。正當本書編輯過程時,臺灣與世界都仍在為與Omicron變種共存努力著。儘管在一波波磨練下,各界也展現更為純熟應對,甚至因為新常態的穩定而逐漸無感。但挑戰推動一次次集體學習與轉向,更催生各種契機。「記疫」只是其中一段過程,而本書收錄也僅是滄海一粟,希望這些備忘錄有助未來提醒我們曾有的行動與學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它在结构处理上的精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铺陈,而是巧妙地在宏观政策讨论与微观生活片段之间进行穿插跳跃,形成了一种多维度的立体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恰恰模拟了危机本身那种碎片化、多头并进的复杂状态。例如,在前一页还在讨论政府的防疫物资调配策略,后一页立刻转入对某个特定社群艺术项目如何在居家期间进行线上集结的记录,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读者得以同时捕捉到自上而下的决策流与自下而上的民间自救力的互动关系。它有力地证明了,真正的社会韧性,往往体现在那些“非正式”的、快速反应的网络之中。这本书在文本的密度和信息量上都非常扎实,但作者的文字功底确保了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可读性,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知识传播实践。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的,因为它所承载的议题太过沉重,但它同时又带来了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感。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对未来的盲目乐观,而是源于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展现出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刻肯定。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人”的深深关怀,即使在讨论最冰冷的统计数据和最严苛的隔离措施时,也始终能看到对个体尊严和情感需求的尊重。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学术论文集,它更像是邀请读者共同参与了一场集体记忆的整理工作。每当我合上书页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段特殊时期的某些片段,而这本书,则为我那些模糊的记忆提供了清晰的坐标和深刻的背景解释。它成功地将那些个体的、零散的、转瞬即逝的“瞬间”,编织成了一张有温度、有厚度的时代底图。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强烈的时代烙印,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一个事件,更像是在构建一个面对危机时,整个社会肌理的快速反应与深层思考的缩影。那些关于社区互助、信息传播的微妙变化,以及人们在不确定性中如何寻找新的生活秩序的叙述,都非常细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捕捉那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微观个体经验方面所下的功夫。比如,那些关于日常通勤习惯的调整、家庭内部沟通模式的重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恰恰是理解社会韧性的关键。这本书没有落入那种纯粹的灾难文学窠臼,而是提供了一种冷静且具有人文关怀的观察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看到台湾社会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挑战时,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如何被激活和重塑。它不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总结,更像是一份真诚的、充满现场感的备忘录,记录了那些被时间轻易带走的、却极其珍贵的“活着的记忆”。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刻板僵硬,反而带有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张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梭于不同的社会场景之中,从最前线的医护人员,到那些因为封锁而面临生存困境的个体商贩,再到文化机构如何迅速数字化转型以求自救,每一个篇章都有其独特的声调和情绪色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常态”被打破后,人们如何快速适应“新常态”的社会心理描摹。这种适应并非全然是痛苦或抗拒,其中也包含了对效率提升、对既有僵化流程的反思与突破。这种辩证的观察角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既有批判性,又不失温情。它成功地将一个具有全球普遍性的议题,锚定在了特定的地域脉络中,使得其论述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有强烈的代入感和现实指导意义,让人读完后,对我们自己身处的环境也会产生一种全新的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后视镜”式的反思平台,但这种反思不是事后的诸葛亮式的评判,而是一种近乎于“现场记录”的迫切性。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正在发生”的时刻,人们的思考路径是怎样的,那些看似临时的决定是如何在后来的时间里被赋予了意义和重量。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于“沟通鸿沟”与“信任建立”的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确保关键信息的有效传递,以及如何修复和维护公众对机构的信任,这本书提供了非常鲜活的案例。它揭示了,在紧急状态下,有效的沟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物质资源的调配。这种对“软实力”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视野超越了单纯的疫情应对指南,更像是一份关于现代社会治理的深度剖析报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