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追尋幸福的經典故事+六幕夢幻劇珍藏版】(獨家復刻1911年初版全彩插畫)

青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追尋幸福的經典故事+六幕夢幻劇珍藏版】(獨家復刻1911年初版全彩插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莫里斯‧梅特林克
图书标签:
  • 莫里斯·梅特林克
  • 比利時文學
  • 諾貝爾文學獎
  • 童話
  • 經典文學
  • 幸福
  • 夢幻
  • 插畫
  • 復刻版
  • 戲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必須要夠有勇氣,才能看到那些看不見的事物。」
—— 《青鳥》首演場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梅特林克代表作
融神奇、夢幻、象徵於—爐
每一個大人小孩心中永遠的經典故事

  鴻鴻(導演、詩人)──專文導讀
  曾寶儀(主持人、作家)──幸福推薦

  獨家復刻1911年版英國藝術家卡萊‧羅賓森25幅全彩插畫,
  同時收錄1913年版美國插畫家賀伯‧帕斯19幅插圖

  大人的文學珍藏愛讀本
  全新譯文,凸顯人生旅程中的醍醐味
  首度呈現作家以法文寫成的夢幻劇劇本

  寒冷的耶誕夜裡,窮困樵夫家的兄妹眼巴巴望著對門的有錢人家吃大餐拆禮物,一位自稱是仙子的老太婆突然闖入,要他們代為尋找傳說中的青鳥,並交付了一頂魔法帽,讓他們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看見事物的真相。

  善良勇敢的兄妹兩人,就此展開了一場奇妙的冒險。日常生活中的麵包、牛奶、糖、火、水、狗、貓都在魔法下化為人形,與他們交談;他們也一路從仙子宮殿,來到思念之境、夜之宮殿、未來之國、光之神殿,還有墓園和森林,在各種未曾想像的場景中接受試煉。當孩子徒勞無功地返家,他們卻以自己的大膽、仁慈與慷慨,找到了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以充滿想像力的象徵手法寫下這個夢幻劇,1908年由俄國知名導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搬上舞台首演,隨後又在美國、英國、法國的劇場上演,各地觀眾為之轟動。梅特林克的伴侶喬潔特‧盧布朗再將內容改寫為散文,讓這個「尋找幸福」的故事,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兒童讀物,日後更被翻譯為多國語言。過了百年至今,「青鳥」已是幸福的代名詞。

  本書包含了作者以法文寫下的六幕劇劇本,並以優美的成人敘述筆調來重譯散文版的故事,讓讀者細細品味《青鳥》的細節與富象徵意味的描述。讀者更可透過「文學檔案圖輯」,一覽《青鳥》這部經典的歷史檔案。

  當世界陷入疫情與戰爭的紛擾,人們開始停下腳步思索生命與死亡。讓我們隨著劇作家的豐富想像力與深邃哲思,踏上一場亙古的追尋之旅……

  【故事金句】
  大多數的人從生到死,都不懂得享受圍繞在身邊的幸福。如何看見萬物中的美善,這並不是簡單的課題。

  要是我們沒有辨別能力就直接行使我們最可貴的美德,往往會變成他人眼中的錯誤。

  心靈之光我們從未親眼所見,但它幫助我們看清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

  時間擁有巨大無比的威力,人類的力量根本無法對抗。他是神祇,也是怪物,他賦予生命,也吞噬生命,他疾疾行過人間,速度快到你根本沒時間看清楚。他吞了又吞,永不休止,帶走所有碰觸到的事物。

  死亡根本不存在。生命會不斷不斷延續,只是轉換成新的形式。逐漸枯萎的玫瑰灑下花粉,孕育了其他玫瑰,飄散的花瓣芬芳了空氣;樹上的花落了之後會結果;灰撲撲、毛茸茸的幼蟲會蛻變成斑斕的蝴蝶。萬物不滅,只是存在的形態不斷變化。

  你所見的世間萬物,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如果你將這個念頭永遠記在心裡,讓它伴隨你成長,未來無論你遭遇什麼處境,你永遠都會懂得應該說什麼、做什麼、盼望什麼。

  當你對事物的理解更豐富更純粹,萬事萬物想必也會比之前更加百般美好。

  帶給別人幸福,我們也會更靠近幸福。

  要告訴孩子世上所有的智慧不用太長時間,但我們的一生卻短得不足以讓我們理解箇中的醍醐味,因為我們自身的體會,就是我們唯一擁有的光。

  我們都得靠自己找到幸福,得要忍受無盡的痛苦,承受許多殘酷的失望,才能學會如何變得快樂;而那來自於懂得欣賞生命裡簡單完美的妙趣,他們就在我們的心念裡,永遠近在咫尺,從來無須遠求。

本書特色

  1.    靈魂旅程的經典:本書不只是兒童文學,更是成人的文學讀本,全新翻譯重現作家筆下的詩意、想像力與哲學面向。

  2.    原汁原味的六幕劇劇本內容:還原作家對人物、服裝、場景的細膩設定,透過對白與動作接近故事的完整面貌。

  3.    1911年版插畫展現象徵主義面貌:英國藝術家卡萊‧羅賓森以魔法畫面聞名,他為倫敦劇院上演《青鳥》時繪製的舞台布景與插圖也是代表作品。

  4.    文學檔案圖輯:彙集《青鳥》舞台劇照片、初版書籍圖片,以及作家肖像、簽名、紀念幣,見證經典的歷史風華。

  5.    心靈金句:主人翁在旅途上對萬事萬物的體會,正是點亮現代人內心迷惘的警語。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阅读体验,同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图书信息。 --- 书名: 《星尘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 作者: 艾琳·卡特 (Dr. Erin Carter) 出版社: 寰宇科学文库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星图海报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678-9012-3 内容简介: 《星尘低语》是一部宏大而又细腻的科普巨著,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宇宙诞生的奇点出发,直至探索当代天体物理学的最前沿。作者艾琳·卡特博士,一位享誉国际的宇宙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的、充满诗意的语言。 本书不仅仅是对已知宇宙的梳理,更是对人类求知精神的深刻礼赞。它系统地阐述了宇宙学的核心理论,如大爆炸模型、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以及黑洞的本质。卡特博士以独特的视角,将冰冷的物理定律与人类文明的演进紧密结合,探讨了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存在”的哲学思考。 第一部分:溯源——从奇点到星系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作者从普朗克时代讲起,细致描绘了早期宇宙的剧烈膨胀,如何形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最终冷却并孕育出物质。我们跟随卡特博士的笔触,见证了第一批恒星的诞生——那些“宇宙的熔炉”,如何通过核聚变创造出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 这里特别探讨了星系的形成过程,从不规则的原始团块到宏伟的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书中穿插了哈勃空间望远镜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最新观测成果,用无可辩驳的视觉证据支撑起理论模型,让读者仿佛亲临宇宙深处,目睹恒星的生与死。 第二部分:深空之谜——黑洞、引力波与暗宇宙 第二部分深入探索了当代天体物理学中最引人入胜的领域。黑洞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而是被严谨地解析为时空结构弯曲的极端体现。卡特博士详尽解释了事件视界、奇点以及信息悖论等前沿课题,并介绍了人类如何通过引力波探测器(如LIGO和Virgo)首次“聆听”到宇宙中最剧烈的事件——双黑洞的合并。 更具颠覆性的是对“暗宇宙”的剖析。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了宇宙总质能的约95%,至今仍是科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作者不仅梳理了寻找暗物质粒子的实验进展,如地下实验室的最新数据,也探讨了暗能量如何驱动宇宙的加速膨胀,预示着一个可能的“大撕裂”或“热寂”的终局。 第三部分:地外生命与人类未来 《星尘低语》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生命的可能性与人类的未来。系外行星的发现浪潮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宜居环境的理解。书中系统介绍了开普勒和TESS任务的发现,并详细分析了处于“宜居带”的行星类型,如超级地球和迷你海王星。 卡特博士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探讨了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化学演化)以及“德雷克方程”的现代解读。她审慎地评估了我们接收到地外文明信号的可能性,同时也反思了费米悖论的深层含义——“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找到他们?” 最后,作者将视野拉回到地球,强调了对宇宙的理解如何反哺我们对自身存在的珍视。从探索火星到设想星际旅行,本书以乐观而审慎的笔触,描绘了人类作为宇宙智慧的未来航向。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的融合: 本书巧妙地融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哲学,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宇宙观。 2. 详尽的图表与注释: 包含超过三百幅原创或精选的高清星云图、数据图表,以及详尽的术语注释,方便初学者理解和专业人士查阅。 3. 叙事的力量: 卡特博士没有使用冷峻的学术腔调,而是采用了类似史诗的叙事风格,将科学发现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冒险。 4. 独家访谈: 附录收录了作者对多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顶尖航天工程师的独家访谈录,提供了第一手的科研洞察。 读者反馈: “读完这本书,我对夜空的敬畏感从未如此强烈。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每一粒尘土,都曾是遥远恒星的核心。” —— 知名科普作家,李明哲 “卡特博士的笔触既精确又充满激情。她成功地将最前沿的理论普及化,同时保持了科学的严谨性。这本书是每个对宇宙好奇的人的必备读物。” —— 《自然科学评论》 --- 作者简介: 艾琳·卡特博士,麻省理工学院(MIT)天体物理学博士,现任职于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引力波天文学和早期宇宙辐射背景分析。她因其卓越的科普贡献,荣获2022年卡尔·萨根科学传播奖。她相信,理解宇宙,即是理解我们自己。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1862-1949)


  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作家,被譽為「比利時的莎士比亞」。他早年學習法律並當過律師,之後發表詩集與劇本作品。他早期作品富有悲觀頹廢的氛圍,之後則企圖探索人生和生命的奧祕,他以唯靈論的觀點看待萬物,使作品充滿神祕主義。

  梅特林克一生寫過20多個劇本,在本世紀初就成為象徵主義的代表劇作家。《青鳥》這部夢幻劇,則被公認為他的戲劇生涯顛峰之作。

  1911年,梅特林克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梅特林克流亡到美國,1947年他返回歐洲,兩年後在法國病逝。

喬潔特‧盧布朗(Georgette Leblanc, 1869-1941)

  法國戲劇演員、女高音、作家,同時也是法國經典小說《亞森羅蘋》作者莫里斯‧盧布朗(Maurice Leblanc)的妹妹。喬潔特‧盧布朗與梅特林克交往超過20年,並且在梅特林克創作的舞台劇中擔任重要角色。《青鳥》的舞台劇廣受好評後,喬潔特‧盧布朗應劇作家之邀,將劇本改寫為適合兒童閱讀的童話故事,於1913年正式出版。

繪者簡介

斐德列克‧卡萊‧羅賓森(Frederick Cayley Robinson, 1862–1927)


  英國藝術家,以書籍插畫和劇場設計聞名。卡萊‧羅賓森最常見的創作主題是魔法,自1980年代晚期,他發展出個人的藝術語彙,也就是把簡單靜謐的日常家居生活,與神祕、玄奧、驚奇加以結合。

  他為1910年倫敦乾草市場劇院(Haymarket Theatre)上演的《青鳥》繪製的舞台布景,與1911年出版的劇本內頁插圖尤其受到歡迎,從中可看出他的畫風帶有前拉斐爾派的浪漫氣息。

賀伯‧帕斯(Herbert Paus, 1860-1944)

  美國插畫家,插畫作品主要是科學雜誌封面與兒童文學作品,其中包括1913年出版的《青鳥》內頁插圖。

譯者簡介

林侑青(故事版)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曾獲第24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之前於《美麗佳人》擔任資深採訪編輯。近期人生第二度裸辭,因緣際會長出塔羅與臼井靈氣等技能,正在身心靈大觀園裡探索遊戲。與這本小書相遇是多麼美好的祝福與提醒,願我們都能踏上回家的路,照見心中本有的青鳥。臉書專頁歡迎來玩:m.facebook.com/alicedehello/

邱瑞鑾(劇本版)

  法文譯者,東海大學哲學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畢業。長年專事法文文學作品翻譯,譯筆信實流暢,致力呈現原著文風,譯著包括《可笑的愛》,《貓咪躲高高》、《綠色牝馬》,《潛水鐘與蝴蝶》、《位置》、《身分》、《小姐變成豬》、《金魚》、《戴眼鏡的女孩》、《一直下雨的星期天》、《O孃》、《種樹的男人》、《第二性》、《論老年》。曾將十多年來每日進駐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讀書日記寫成《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图书目录

[導讀]新藝術的領航・出格的童話  文/鴻鴻(導演)
[譯序]追尋,帶我們找到回家的路 文/林侑青(譯者)
[編輯室手札] 《青鳥》的象徵與哲思
[文學檔案圖輯]

《青鳥》故事版
第一章:樵夫的小屋
第二章:仙子的宮殿
第三章:思念之境
第四章:夜之宮殿
第五章:未來之國
第六章:光之神殿
第七章:墓園
第八章:森林
第九章:道別賦歸
第十章:如夢初醒

《青鳥》劇本版
劇中人物
服裝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第六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7308
  • 叢書系列:經典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3.8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新藝術的領航・出格的童話
鴻鴻(導演)


  兩個孩子出發去尋找幸福的青鳥,歷經波折,卻仍然無法把夢中的青鳥帶回家;直到早上醒來,發現原來青鳥就在自己身邊。這個出自19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之手的劇本,可說家喻戶曉,經常被兒童劇團搬演,由此改編的散文體版本也廣為流傳。然而如果細讀,故事的主題絕非只有「幸福就在身邊」那麼簡單,還蘊含了許多對自然的哲思和對人類社會的批判。這齣戲的首演,更標誌著現代劇場史的重大革命。

  梅特林克與劇場新藝術

  梅特林克生於比利時,以法語寫作,大學攻讀法律,後來卻放棄了律師的職業,專心從事文學──主要是劇作,並於三十四歲時移居法國。在十九世紀之末,他詩意盎然的劇本開創了象徵主義風潮,一反當時盛行的寫實主義,以內在真實取代五官所感知的表象真實。他的作品深獲詩人馬拉美的讚賞,作家米爾波更是公開盛讚「梅特林克作品中的美,比莎士比亞的作品更出色。」

  梅特林克的劇本,人物經常如同幻影,甚至早期根本是為木偶劇院寫作。劇中的語言簡單,像是夢遊中的囈語,指涉著難以言宣的潛意識,其中的恐懼或期望。而沉默在劇本裡也佔有重要位置:「我們發出的言辭,只有用沉默將之洗刷乾淨才能展現意義。」

  追求寫實表演方法的劇場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他所領導的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年以契訶夫的《海鷗》奠定聲名,但是在1904年契訶夫過世之後,卻面臨了改革的危機。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大膽宣稱:「寫實主義及其描繪生活的方式已經過時了……我們不應該描繪現實中的生活,而是要捕捉在高超的情緒瞬間,我們的幻想、靈視模糊地感知到的生活。」但是,什麼樣的劇作家能提供這種挑戰的方針呢?──沒錯,就是梅特林克。1904年,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一口氣搬演了梅特林克的三齣獨幕劇《闖入者》、《室內》以及《群盲》──劇本還是契訶夫建議的(這也可看出契訶夫對梅特林克的讚佩與共鳴)。導演在視覺上下了很多工夫,包括以布幔取代了慣常的寫實景片、燈光也發揮重要作用,甚至邀請前衛藝術家參與設計,但演出並不成功,主要是因為演員的心理寫實表演,不足以掌握那些夢般角色的感性、詩意、與存在焦慮。

  於是,史氏邀請年輕的導演梅耶荷德主持實驗性的小劇場工作坊,繼續嘗試以實驗性手法搬演梅特林克,包括採用中世紀的神祕儀式及人聲音樂,但仍然不對勁。梅耶荷德回到烏克蘭繼續以梅特林克的其他劇本作實驗藍圖,史氏則痛下決心,從演員訓練著手改造。其結果便是1908年《青鳥》的世界首演,大為轟動,這版本遂成為莫斯科藝術劇院的保留劇目。大家開始理解史氏所言的真正意涵:「新藝術的力量在於顏色、線條、音符和聲韻的結合,產生種種的整體氛圍,讓觀眾無意識之間體會到我們的生活。」

  首演當時,《青鳥》劇本其實尚未出版,梅特林克也未能親臨排練,導演僅以書信和劇作家往返溝通,任何改動都先徵得同意。譬如,劇中的兩個小孩角色設定為一個十歲、一個六歲,很難讓孩童演員負擔如此吃重的演出,必須採用超齡的演員。1909年《青鳥》劇本在巴黎正式出版,並在英國首演,接著是1910年美國首演,1911年才迎來了巴黎首演,一路風靡。

  夢幻之下緊抓著現實

  《青鳥》自此變成梅特林克最受歡迎的劇作,或許也因為劇中人物從過往靜態的等待──等待黑夜、等待死亡──轉而主動追求,付諸行動,展現了動人的理想主義與樂觀精神。

  然而,即使在百年後的今日,舞台概念和技術已高度發展,搬演《青鳥》都不是件易事。梅特林克的劇本布滿難以具體實踐的狂想,諸如「水龍頭以拔尖的聲音唱著歌,化身為明亮的水泉,在水槽上注滿了珍珠和翡翠,從這些珍寶裡,又跳出像是少女一般的水的靈魂。」「在工作室裡,每個發明家都啟動了自己發明的理想機器。這時候一片青色的轉輪、轉盤、飛輪、齒輪、滑輪、傳動皮帶等各式各樣奇奇怪怪、還未命名的東西一一轉動起來,籠罩在不真實的淡青色迷霧中。一件件奇異、神祕的機器憑空升了起來,在拱頂之下飛翔,或者是在石柱間的地上匍匐前進。」或是孩子兩手滿是拍打著翅膀的青鳥,鳥兒的藍翅膀狂亂拍打著……這些都考驗著每一代藝術家的技巧、想像力、與美感轉化能力。

  今日讀來,《青鳥》的魔幻雖然迷人,但其中的現實指涉卻更引人深思。一開場有如更早一世紀的格林童話《糖果屋》般,兩個貧窮的小孩奢望不可得的聖誕禮物,眼巴巴望著富人小孩的盛宴,對比後來旅途中遭遇各種好吃懶做、虛榮浮華的「幸福」,作者的階級批判毫不掩藏。又如小孩在森林中遇見被人類濫伐濫殺的樹木和動物,他們轉化為兇惡的邪靈意欲反撲,也直白傳遞環保與動保的思想。兄妹身邊的協力部隊還經常內訌,包括背骨的貓備受寵愛,忠誠的狗卻被打入冷宮,直到最後都未平反。還有當孩子抓來的青鳥死在手裡,光仙子還在安慰傷心的孩子,狗的反應卻是:「這些能吃嗎?」道盡弱肉強食的殘酷。這些超越「普級」的內容,或許很容易被馬虎的重述者或演出者輕描淡寫、一語帶過,但正是這些芒刺,讓《青鳥》雖然夢幻,卻緊抓著現實的肌理,不肯敷衍了事,粉飾太平,讓大人小孩都可以深深共鳴。

  劇卻沒有它深邃的哲理意味。這些都是《青鳥》一劇成功的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尤其是它所包含的“六幕梦幻剧”部分,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这不仅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一种突破,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每一幕都有其独立的主题和情绪基调,但又紧密地环环相扣,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观赏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剧院里,看着幕布一次次升起又落下,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带来新的震撼和思考。这种戏剧性的结构安排,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无比丰富和立体。

评分

收到这本书时,我真是被它那精美的装帧和独特的排版深深吸引住了。那种老派的优雅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世纪初的时光。内页的插图,色彩饱和度恰到好处,线条的细腻感更是令人惊叹,每一幅画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与文字的意境完美融合,为故事增添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我记得我特意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那些插画的细节,每一个人物的表情、每一个场景的布置,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韵味。这本书的触感也十分特别,纸张的质地让人爱不释手,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珍藏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简单的旅程叙事,但细品之下,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追寻某种虚幻目标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什么是幸福”这个终极命题的探索。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掌控,时而舒缓,时而激荡,总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读者的心弦,让人欲罢不能。读完后,那种余音绕梁的感觉久久不散,很多片段都在脑海中反复上演。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功力令人折服。它的文字华丽却不失质朴,充满了诗意和象征色彩。很多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可以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作者善于运用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让原本直白的故事变得立体而富有层次感。这种文字的张力,使得即便是对于西方文学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是一首精心谱写的乐曲,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值得反复品味其中的每一个音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个文学作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历史的见证。能够读到这个独家复刻的初版版本,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让我有机会一窥当年创作时的风貌和当时的艺术风格。在如今这个快节奏、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阅读这样一部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和享受。它提醒我们,有些美好的事物是经得起时间打磨的,它们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是永恒的。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书架上一个重要的收藏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