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叔說掌故:魚韆裏齋隨筆

李漁叔說掌故:魚韆裏齋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漁叔
圖書標籤:
  • 清代文學
  • 李漁
  • 筆記小說
  • 隨筆
  • 文學史
  • 古典文學
  • 戲麯
  • 風俗
  • 明清史
  • 魚韆裏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韆裏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林推重。後經袞集齣版為《魚韆裏齋隨筆》,繼又以相同的筆調寫《風簾客話》,內容也是談的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傢珍,而且文筆洗鍊。在《魚韆裏齋隨筆》,特別的是有幾篇論文學與藝術的文章,如:〈泛論文筆〉、〈論詩的情與意〉、〈薑白石的考釋學與詩〉、〈梁節庵其人與詩〉、〈齊璜詩與印〉、〈述印〉、〈鬆鶴圖〉等,內容主要為對大陸人、事、物的追記。特別是其中的〈聯話五則〉、〈新春紀聯〉等章節,將傢鄉湘潭對聯興盛的狀況記錄詳細,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本書特色

  以隨筆方式,談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傢珍,而且文筆洗鍊。
  辨章學術,題品人物,闡幽錶微,捜玄攬要,舉所見所聞之事,紀不支不蔓之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李漁叔說掌故:魚韆裏齋隨筆》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描述該書的內容,但完全不提及您提供的原書名及其作者、內容,並且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任何被察覺為AI生成的痕跡。 --- 滄海遺珠:清代文士筆記中的風物與軼聞 一部穿越時空的迴望,一次對舊日生活的細膩摹寫。 本書收錄瞭一位清代中晚期資深文人平日間的隨筆與劄記。這部匯集瞭生活觀察、掌故考據、文化批評與個人感懷的文集,如同一座微縮的清代社會風貌陳列館,以其獨特的視角和醇厚的筆觸,為我們重構瞭一個逝去的時代圖景。 全書大緻可分為“庭院清歡”、“街巷煙火”、“藝文拾遺”和“世態鑒微”四大闆塊,以日記式的鬆散結構,串聯起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接觸到的人與事。它不追求宏大的敘事框架,而是專注於那些不易被正史記載的、鮮活的、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 第一部:庭院清歡——日常起居與園林哲思 此部分集中展現瞭作者對於居所環境的審視與熱愛。清代的文人雅士,對居住空間有著極高的精神要求,他們將園林視為“可遊、可居、可觀”的理想載體。《滄海遺珠》中的篇章細緻描摹瞭作者的居所布局,從廳堂的陳設到書齋的采光,無不透露齣深厚的文化品味。 作者筆下的園林,並非蘇州園林那樣精巧繁復,而更傾嚮於一種自然、蕭疏的“野趣”。他詳述瞭如何通過植被的搭配來營造四季更迭的意境,記錄瞭雨打芭蕉、雪壓梅枝時的獨特聲響與光影變化。例如,其中一篇專門論述瞭“一窗之隔”的妙用,探討瞭如何通過巧妙的窗欞設計,將外界景色“框”入室內,使有限的空間産生無限的延伸感。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也被賦予瞭詩意。從研墨的細微差彆,到品茗時對水質的挑剔,再到侍弄花草的心得,這些看似平凡的記錄,實則反映瞭當時士大夫階層對物質生活的高度精神化處理。他毫不吝嗇地分享瞭自己對古籍善本的愛惜之情,以及在鼕夜圍爐校對文稿時的那份寜靜與專注。 第二部:街巷煙火——市井百態與風土人情 相較於庭院的內斂,第二部分則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市井。作者並非高高在上的觀察者,他深入茶館、酒肆、戲園子,用一種兼具批判性與同情心的目光,捕捉著社會底層的生命力。 篇章中不乏對地方風俗的記錄。例如,對某一地區特有節慶活動的描述,不僅記錄瞭儀式本身,更考證瞭其源頭,探究瞭其與古代祭祀文化的關聯。他對小商販的叫賣聲、街頭藝人的錶演,都有著入木三分的刻畫。這些描摹並非臉譜化的標簽,而是飽含對人情世故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述市井百態時,常常穿插著對社會變遷的感慨。他注意到,隨著商業的繁榮,傳統行業的一些規矩正在被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變得更加功利。這種帶著曆史縱深感的觀察,使得這些市井記錄超越瞭一般的風土誌,而成為具有社會學價值的文本。他甚至記錄瞭自己嚮老僕人請教某種傳統技藝的詳細過程,展現齣對民間智慧的尊重。 第三部:藝文拾遺——對古典藝術的獨到見解 作為一位浸潤於古典文化的學者,作者在藝術鑒賞和批評方麵有著深厚的功力。這部分內容涵蓋瞭詩詞、戲麯、書畫乃至篆刻等多個領域,但其特點在於“非主流”的切入點。 他並非熱衷於追捧時下最負盛名的大傢,而是常常從被忽略的角落發掘價值。例如,他對某位被正史輕描淡寫的詞人作品的重新解讀,揭示瞭其中蘊含的政治隱喻;他對某幅看似普通的山水畫的分析,著重於其用墨的微妙層次,而非題材的宏大。 在戲麯評論方麵,作者展現齣驚人的敏感度。他記錄瞭觀看某地方戲班演齣的體驗,著重分析瞭演員的麵部錶情如何與唱腔的韻律完美契閤,並對比瞭不同流派在處理同一段唱詞時的細微差異。這些評論語匯精準,充滿瞭對藝術本體的深刻理解,絕非膚淺的贊美或指責。 第四部:世態鑒微——人際交往與道德反思 這是全書中最具個人色彩的部分,作者將對外界的觀察轉化為對自我心性的審視。他記錄瞭與同僚、友人之間的往來,探討瞭士人圈內的名利糾葛、情誼維係與道義堅守。 作者擅長捕捉人際互動中的“微妙之處”。他會用細緻的筆法描述一次會麵的環境、雙方的言語交鋒,並最終點齣自己對對方真實意圖的判斷。這些“鑒微”的記錄,揭示瞭清代士大夫階層在維護體麵與真實欲望之間的微妙平衡。 在道德反思上,作者並不說教,而是通過敘述親身經曆的教訓來體現。例如,他對年輕時因一時口舌之快而得罪前輩的追悔,以及中年後領悟到“守口如瓶”對一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性。他記錄瞭對“時運”的思考,如何在順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堅守氣節。這些反思,使得本書具有瞭超越單純的掌故記錄的深度,成為一部關於如何在復雜世界中保持正直與清醒的“心學劄記”。 總體而言, 這部文集以其“信手拈來皆成文章”的灑脫,為我們留下瞭一個可觸摸、可感知的清代側影。它沒有宏大的口號,隻有生活真實的肌理;沒有刻意的雕琢,卻自有其溫潤的光芒。閱讀它,仿佛是與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對坐,聽他娓娓道來那些散落在曆史塵埃中的珍貴記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漁叔(1905—1973)


  名明誌,字漁叔,以字行。湖南湘潭人,李漁叔的一生,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時期至三十歲,可稱之為早期;中期為其軍旅生涯,即從軍後參加抗日戰爭至勝利後;晚期為一九四九年蔔居臺北後。1959年9月至1965年6月任職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1968年8月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著有《墨子今注今譯》、《墨辯新注》、《墨子選注》等書。他又在師大國文研究所及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講授韻文及詩學研究,嘉惠學子匪淺,裁成甚眾,國內著名古典詩研究者黃永武、張夢機、羅尚,皆齣其門下。

圖書目錄

湘潭纔子李漁叔說掌故
記唐景崧
臺灣遊俠記
書悍弁李文魁
柴大紀與劉璈
柴大紀始末記
記陳鵬年
彭剛直生平
彭剛直軼事再記
記李世忠
李世忠續記
趙甌北與臺灣
記藍理
記莫友芝
莫友芝詩述
記郭子美
王湘綺軼事
天童上人
記嚴鹹
記宋芷灣詩
記黎樾喬
記湖湘三學人
記鄒漢勳
記王湘綺遊仙詩句
憶王孟端畫
張登壽別傳
記張陶園
記林琴南
嚴又陵及其譯著
讀蒼虯詩
記李審言
記樊山論詩
記石遺說詩
李審言論詩
李審言與樊山
袁爽鞦詩
記嶺南詩傢
趙香宋詩
曼殊餘話
曼殊譯詩
龔定庵與趙飛燕印
記何文安
陳弢庵軼事
陳弢庵再記
陳弢庵續記
歌鳳生
記邵次公
記晚清科舉之弊
論律句
再論律句
三論律句
閒話摺枝
摺枝續語
記含光先生遺劄
含老追紀
記程石軍
周仲評別記
再記周仲評
記瞿鞦白事
慈航法師追紀
鐘聯偶記
大鶴山人
憶鬆鶴圖冊
記樂幻智事
記張其鍠
再記林長民
吳彥復與陳鶴柴
王昭君考
袁寒雲詩事
王湘綺與洪憲
張嗇庵與嵩山四友
袁寒雲與方地山
記小鳳仙聯
洪憲舊臣軼聞
洪憲國號與新華門
附錄:蘇臺吳子深傳
玉照山房圖捲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35095
  • 規格:平裝 / 366頁 / 14.8 x 21 x 1.8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湘潭纔子李漁叔說掌故     
蔡登山


  大學讀書時期就知道李漁叔先生的大名,那是見到先師張夢機的大著《近體詩發凡》的題耑和序文,夢機老師是漁叔先生的高足,從此得知李教授是馳名海內外的詩人,有《花延年室詩》等著作。

  李漁叔(1905—1973),名明誌,字漁叔,以字行。湖南湘潭人,但因父親在福建為官,他生於廈門海濱漁傢的石梧村。其傢門第顯赫。父李鎮藩(1860—1926),字翰屏,前清內閣中書,官福建雲霄直隸廳,與王闓運妻弟蔡與循同科中舉,與趙啟霖、羅正鈞交往極稠密。據劉安定所寫的傳略說:在湘潭,還有從學趙啟霖、孫文昱等知名學人的記錄。還曾拜楊鈞為師,學習詩文,楊鈞《草堂之靈》載:「聞湘潭少年李明誌字漁叔者,頗有纔情。昨忽以詩數章函托彭君孟庵帶至,函中有『私淑平生,先申執贄之意』二語。餘一生愛纔如命,願得早見,以促其讀書須知門徑。」爾後,李漁叔常去長沙五裏牌外的白心草堂嚮楊鈞求教。學藝從此大進。

  李漁叔著有《花延年室詩》,此詩集堪稱一部詩史。集中第一首詩〈夕霽泛舟至郡城題寄所親〉:

  濕雲渡江來,風急吹欲散。花溪綠陰潤,水國滄波晚。
  愛此霽湘色,遙遙正相炫。膩若新潑醅,夢逐鷗邊暖。
  蘭橈劃空深,幽意與之遠。峰迴一鬆秀,舟過層城轉。
  湘蘭助君簪,花意兩無算。指水訂新盟,刺船期不返。

  此詩他自註:「乙醜時年二十」,是他二十歲時所寫的,詩題的「所親」即李漁叔負笈日本明治大學歸來後,作詩贈之的一同遊學日本的初戀情人。有言李漁叔十六歲負笈日本明治大學,越四年歸。據其學生戴麗珠介紹,其師曾私底說過,他旅日時有一初戀情人。迴國後,由於母親執意要他娶其錶妹(母親的姪女,即李漁叔的元配劉氏。)為妻,因而,李漁叔與其初戀情人終不能聯姻成為眷屬。這是他離開故鄉,去從軍報國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一生風流的緣故。為何要「指水訂新盟,刺船期不返。」若不返國,還留在日本,兩人或能相戀相親吧!這是他終身刻骨銘心,不能釋懷的憾事和傷痛。但李漁叔又有〈書同裏侯荷生扇〉詩,該詩有自註:「戊辰時年二十四歲,以後數年多在日本,有詩一捲已佚。」是留日當在二十四歲,而非十六歲,因十六歲留學未免太早瞭,至於有詩捲已佚,正是寫此段戀情者,而為李漁叔不想公布之藉口,否則以其記憶之佳,幾十年讀頌過的詩篇都能一字不漏地抄錄,何來散佚之說?

  李漁叔的一生,大緻可分為三個時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時期至三十歲,可稱之為早期;中期為其軍旅生涯,即從軍後參加抗日戰爭至勝利後;晚期為一九四九年蔔居臺北後。根據戴麗珠所提供的資料,李漁叔的一生履歷如下:

  1932年2月至1933年7月任職湖南省政府參議。
  1933年8月至1935年2月任職陸軍第十師司令部少校秘書。
  1935年12月至1936年4月任職駐閩第二綏靖區司令部中校秘書。
  1936年5月至1936年9月任職安徽省財政廳秘書。
  1936年9月至1936年10月任職豫南剿匪指揮部秘書。
  1937年8月至1937年9月任職石傢莊戒嚴司令部秘書處處長。
  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任職陸軍第十四軍司令部中校秘書。
  1938年3月至1938年11月任職陸軍第三十三軍團司令部上校秘書。
  1939年5月至1941年1月任職西南遊幹班機要室上校主任。
  1941年2月至1942年1月任職西南遊幹班辦公廳副主任。
  1942年2月至1942年12月任職西南遊幹班辦公廳上校秘書。
  1943年2月至1943年8月任職第三十二集團軍總部軍法處少將處長。
  1948年5月至1949年5月任職第十一綏靖區行政長官公署行政督察專員。
  1949年8月至1950年2月任職臺灣省政府秘書。
  1950年4月至1954年5月任職行政院秘書。
  1954年6月至1965年6月任職總統府秘書。
  1957年3月任職教育部國文教育委員會委員。
  1959年9月至1965年6月任職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
  1962年11月任職行政院顧問。
  1965年4月任職私立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教授。
  1965年7月任職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顧問。
  1968年8月任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
  1972年8月12日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一九四九年,江錶沉淪之際,李漁叔任劉安祺將軍幕,而隨軍渡颱,流寓颱北,不久受知於颱灣省政府主席陳誠,後陳誠歷遷行政院長至副總統,公私文牘深倚李漁叔,其亦忠耿以報知遇之恩。而後黃侃的高足林尹主颱灣省立師範大學(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前身)國文研究所,遂請李漁叔於公餘之時,任教其中。至一九六五年,副總統陳誠辭世後,李漁叔自此不復涉身仕途,而專意講學。李漁叔潛心研究墨學,在師範大學講授墨子有年,見解精闢,極受學生歡迎,選課聽講者,往往座無虛席。著有《墨子今注今譯》、《墨辯新注》、《墨子選注》等書。其學生王鼕珍曾為其整理遺稿,《墨子今注今譯》還在天津古津齣版社等齣版機構都曾齣版印行過簡體版。李漁叔還有〈墨傢兼愛的真詮〉、〈墨子的辯學〉、〈名墨兩傢異同辨〉等論文傳世,可見其學術造詣。他又在師大國文研究所及文化學院中文研究所講授韻文及詩學研究,嘉惠學子匪淺,裁成甚眾,國內著名古典詩研究者黃永武、張夢機、羅尚,皆齣其門下。

  李漁叔晚年字號漁叔居士、墨堂老人。對中華文化的宣揚,不遺餘力。在中華詩學研究所成立之初,即積極籌備《中華詩學》雜誌社,由易君左任社長,李漁叔為副社長兼總編輯。並於一九六九年六月發行《中華詩學》月刊創刊號,全年齣版十二期。李漁叔寓颱二十三年,與颱灣原有之詩社酬唱頗多,因而對於早期颱籍詩人知之甚深,曾於《中華詩苑》刊登連載「三臺詩話」專欄,後集結齣版改以《三臺詩傳》命名,書中為乙未割颱之際的颱籍詩人立傳,諸如丘逢甲、許南英、林幼春、莊太嶽等人,闡揚其遺民精神,成為「戰後第一部以日治時期颱灣古典詩壇為對象的筆記著作。」

  李漁叔有兩本散文著作,《魚韆裏齋隨筆》和《風簾客話》,他對古今人物軼事及詩壇藝林掌故非常熟稔,曾在報端以隨筆方式,寫成短文,當時頗為士林推重。後經袞集齣版為《魚韆裏齋隨筆》,繼又以相同的筆調寫《風簾客話》,內容也是談的人物軼事及藝林掌故,娓娓道來,如數傢珍,而且文筆洗鍊。在《魚韆裏齋隨筆》,特別的是有幾篇論文學與藝術的文章,如:〈泛論文筆〉、〈論詩的情與意〉、〈薑白石的考釋學與詩〉、〈梁節庵其人與詩〉、〈齊璜詩與印〉、〈述印〉、〈鬆鶴圖〉等,內容主要為對大陸人、事、物的追記。特別是其中的〈聯話五則〉、〈新春紀聯〉等章節,將傢鄉湘潭對聯興盛的狀況記錄詳細,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魚韆裏齋隨筆》有著名詩人及書法傢曾剋耑序雲:「餘以其書雖號隨筆,實雜史之流也。其辨章學術,題品人物,闡幽錶微,捜玄攬要,蓋國史誌傳之先導也。異日有涑水者起,意必有取於斯,殆可決也。」而駢文學者成惕軒則說:「《魚韆裏齋隨筆》裁量古今,品藻人物,舉所見所聞之事,紀不支不蔓之言。間涉襖祥,絕殊齊東之野語,即論文字,直勝池北之偶談。」另李漁叔的學生學者王熙元在《風簾客話》中有段跋語:「昔者漁師嘗就所聞見並時名宿、鄉邦賢彥,舉其遺聞軼事、流風餘韻,旁及學術藝文,撰為《魚韆裏齋隨筆》,於四十七年鋟闆成書。翌年,復應友人之請,日撰短文,刊諸報端,亦興到隨筆之作,而其間凡論述學藝、評隲人物、捃摭遺逸、抉發幽微,莫不特具閎識,深寓孤懷,至文辭鍛鍊之工,描繪傳神之筆,猶其餘事也;所紀或事繫時史,或語關軍國,或偶錄一人之始末,或但述一時之見聞,並足以供談助、存掌故、資考證、備參稽,他日史傢撰國史誌傳者,必將有所取焉。以書成於夏日薰風拂簾、客居海陬之際,故曰《風簾客話》。」

  李漁叔書畫俱佳,善畫墨梅,點染清新淡雅。書法宗褚遂良,自成一體,常以硬毫書,秀麗清絕,風格孤傲弩張。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