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理風土:在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出客家飲食

料理風土:在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出客家飲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蕭秀琴
图书标签:
  • 客家菜
  • 料理
  • 食材
  • 饮食文化
  • 风土人情
  • 台湾美食
  • 在地食材
  • 山海食材
  • 客家饮食
  • 美食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或許客家人只是
  為了氣象萬千的場景而駐足
  卻在此累積了落地生根且獨有的
  臺灣客家飲食文化
 
  〈浪漫臺三線〉是沿著歷史上隘勇線建造的內山公路,雪山山脈山腳下的客家人,在拓殖的過程中發展出以柑橘、竹筍和茶交融的特色飲食文化。
 
  〈森林是里山的最初〉,客家人在山脈逶迤而下如水擴散的流域裡開枝散葉,將淺山丘陵經營成為宜居的所在,在這裡種植稻米、芥菜以及香菇。
 
  〈海線一百年〉從一九二二年竹南到彰化的臺灣鐵道海岸線完成,至今苗栗、臺中一帶的海線火車站仍然是小鎮生活核心區域,可以從海味、黑豬肉和芋仔番薯窺見現代臺灣人的飲食風貌。
 
  從日常的客家料理著手,窺見臺灣人如何因應風土,發展出地方風土飲食,打造出獨樹一格的飲食文化。
 
本書特色
 
  味覺是不會騙人的
  《料理臺灣》作者最新力作!
 
  回顧生活,思考生活如何影響了自己的味蕾。從重新認識家鄉開始,她找到了自己對於故鄉的回憶,也寫下了關於客家飲食、關於風土的《料理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本書深入淺出剖析客家飲食,從中分析出屬於客家精神以及如何因應風土,找到適合食材以及飲食文化。
《香料之路的史詩:從地中海到東亞的風味交織》 一場橫跨千年的味覺與文明探索之旅 本書並非探討任何特定地區的風土飲食或族群料理,而是將讀者的感官和歷史視野,引領至一條古老而壯闊的動脈——香料之路。這條由無數貿易路線交織而成的網絡,不僅是胡椒、肉桂、丁香等珍貴物資的運輸通道,更是文化、宗教、科技與藝術相互碰撞、融合的文明熔爐。 我們將深入剖析香料如何從它們的遙遠原產地,例如印度尼西亞的摩鹿加群島(丁香與肉豆蔻的故鄉)、斯里蘭卡(肉桂的聖地)或印度西南部的馬拉巴海岸(黑胡椒的發源地),一步步登上巨輪或駝隊,最終抵達羅馬、君士坦丁堡,乃至於中國的長安與宋代汴京。這趟旅程充滿了風險、傳奇與驚人的經濟影響力。 第一部:起源的秘密與航海的挑戰 本書首先聚焦於幾種核心香料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我們將細緻描繪古埃及人如何使用肉桂於木乃伊的製作,以及早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對特定芳香樹脂的崇拜。這部分的內容不涉及任何現代地方性食材的採集或運用,而是專注於這些「黃金粉末」的原始生態環境與初步的利用形式。 接著,我們將進入古代航海時代的驚濤駭浪。描述波斯灣、紅海和印度洋季風體系如何共同塑造了古代海運貿易的基礎。探討早期航海家如何依賴星辰和洋流,冒著海盜和風暴的威脅,將東方的芳香帶往西方。此處的重點是基礎的航海技術、貿易協定與早期航線的建立,而非特定港口的風土人情。 第二部:帝國的胃口與經濟的轉捩點 羅馬帝國對香料的狂熱需求,幾乎是推動早期全球貿易的單一最大動力。我們將分析香料在羅馬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它如何從奢侈品轉變為身份的展現,並對羅馬的財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將呈現當時文獻中關於香料價格的驚人記載,這些記錄反映了中間商的層層剝削,以及對貿易壟斷的渴望。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香料貿易的重心轉移至拜占庭和隨後興起的伊斯蘭黃金時代。伊斯蘭商人不僅繼承了舊有的航線,更在數學、天文學和製圖學上的進步,進一步優化了貿易效率。這一部分將探討大馬士革、巴格達和亞歷山大港等城市,如何成為香料流通的知識與商業中心,以及這些地區學者對香料應用(例如早期藥學)的貢獻。 第三部:威尼斯與東方的交鋒 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城邦,特別是威尼斯,如何巧妙地從阿拉伯中間商手中,奪取了香料貿易的主導權。這段歷史是關於商業智慧、政治手腕和海軍力量的教科書級別案例。我們將詳細描述威尼斯人如何建立起高效的壟斷體系,控制了歐洲市場的供給,從而積累了空前的財富。他們的財富不僅用於建設宏偉的建築,更資助了文藝復興的藝術與科學發展。 書中對此階段的描述,將完全聚焦於威尼斯與其地中海對手(如熱那亞)之間的商業競爭,以及他們與鄂圖曼帝國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分析香料價格波動對歐洲貴族階層消費習慣的影響,但不涉及任何關於歐洲本土農產品或區域性飲食文化的探討。 第四部:地理大發現的真正驅動力 香料的誘惑,是催生地理大發現的關鍵原動力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黃金的追求。本書將重新審視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人的航行目的。他們尋找的不是新的土地,而是繞過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設置的障礙,直接抵達「香料之源」。 我們將詳細分析葡萄牙人如何以武力打破了傳統的印度洋貿易網絡,建立起據點(如果阿),以及西班牙人橫跨太平洋的嘗試。這一部分探討的是全球貿易格局的根本性轉變,以及新舊航線的競合關係。內容著重於海權的爭奪、建立殖民據點的戰略考量,以及香料貿易如何導致了早期全球金融體系的雛形。 結語:風味的全球化遺產 最後,本書總結香料之路對現代世界遺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些跨越大陸和海洋的交換,不僅豐富了人類的烹飪調味,更深刻地影響了經濟學、殖民歷史和文化交流的進程。這是一部關於欲望、勇氣與全球網絡形成的史詩,展示了人類如何為了追求極致的風味體驗,而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全書嚴格保持在歷史、經濟和貿易的宏觀敘事上,不涉及任何關於現代或地方性食材的具體烹飪技法或風土人情描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秀琴
 
  2018年出版《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開啟以日本時代為題的書寫,2019年的《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是飲食與臺灣史創作。
 
  期間在媒體寫人物報導、飲食文化,以及在豐年社擔任主筆,進入臺灣農業現場,了解食材。
  目前在《客新聞》開專欄,以客家飲食文化和客庄風土為題材進行創作。
 
  著作:
  1)《精油全書》,商周出版,2003
  2)《2005年占星年曆》,商周出版,2005
  3)《芳香療法》,麥田出版,2006
  4)《精油與星座》,商周出版,2007
  5)《輕芳療,愛情的靈藥:30篇戀愛小說與60種情緒療癒配方》,自由之丘,2013
  6)《植有武威山茶的小屋》,蔚藍文化,2018
  7)《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蔚藍文化,2019
  8)《精油日常:跟隨季節變化的芳香療法使用課題》,時報出版,2019
 
  翻譯作品:
  1)《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商周出版,2016
  2)《史蒂芬.金談寫作》,商周出版,2006
  3)《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商周出版,2022

图书目录

前言

浪漫臺三線
南庄橙:如何找到自己
桂竹筍:如何界定邊界
東方美人茶:如何以你之名

森林是里山的最初
雪山腳下的香菇:如何隱身於世卻不被忽視
流域創生的稻米:如何加入繼承之戰
稻田裡的大菜:如何在間隙中找到歡愉

海線一百年
海味:如何衝出邊際線
黑豬會:如何安身立命
芋仔番薯:如何落地生根

後記:九宮格便當與生態國宴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04977
  • 叢書系列:文化觀察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晨,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炸彈砲擊,下午去散步,看見人行道曬滿了蘿蔔乾;世界和個人連結,莫過於一九一四年八月二日的卡夫卡日記:「德國向俄國宣戰。下午去上游泳課。」二十一世紀之後,很常引用這一行字,FB動態回顧八年前五月的一天也跳出這則日記,那是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半島後,世界不以為意之時;若無閒事,五月初夏時節,可以開始挖桂竹筍。
 
  俄羅斯平原是世界糧倉,烏克蘭與俄羅斯都是原物料供應大國,兩國的小麥供應量佔世界三分之一,葵花籽油高達八成都來自於此,還有大麥等各種雜糧作物輸出供應全球。戰爭發生兩週後,各地麵包店在預期中應聲喊漲,臺式早餐店的燒餅饅頭和總匯三明治,饅頭已無法買十送一,吐司夾蛋漲五塊,每樣用料都要謹慎小心計算成本,世界因為一場戰爭吞下不知所謂。
 
  或許物資匱乏醞釀已久找到漲價契機,在戰爭之前有武漢肺炎(covid-19)持續擾亂等不到結束的一天,另一個持續的、累積更久的,自二十一世紀初起,就不斷以重大自然災害提醒人類的聖嬰現象、颶風、森林火災、乾旱等激烈氣候,告訴我們地球暖化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已經危及人類在這個星球的生存,糧食危機最先遭殃受苦的人類是農民,面對提供人類食物的地球環境崩潰,無法可施並遭受生存威脅,沒有農民就沒有食材,以風土條件創造的地方飲食,是否可以存續?
 
  正在發生的世界是寫作這本書的前提,也是動力——活在當下是什麼感覺,我生活的這個地方是怎樣一個地方,它如何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讓人吃到美味或者難以下嚥,成了追索答案的初衷。再說遠一點,必須回到二〇一一年四月一日,好似在沼澤上漫舞的春天,跟著一百年前的醫生文學家賴和和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路徑走一遍,於我而言,這是有意識地認識家鄉的開始,是我的臺灣風土啟蒙。
 
  《跟著賴和去壯遊》是客家電視臺製作,林靖傑導演的紀錄片,當時的台長徐青雲找我參與這部片,超過一年的時間沈浸在這條路線上——沿著臺三線的起點(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口)走到南庄峨嵋交界的獅頭山轉彎沿中港溪而下到竹南,順著現在的臺六十一號公路走到彰化——這條賴和在臺北總督府醫學校(現今臺大醫學院的前身)就讀第一年,寒假回家過年的路線。
 
  若用幾何圖形來看,以三條線構成,它們是舊稱內山公路、中港溪與臺灣西海岸線,線條畫起來看似一張椅子,椅背是雪山山脈、坐墊是丘陵流域,腳踏後龍溪口到大肚溪口。紀錄片真正拍攝的時間只有一週,但從那時起至今十年的時間裡,只要跟這個旅途有關的任何訊息,都能奪走我的目光。
 
  動筆寫這本書時,並沒有意識到跟這部紀錄片有什麼關聯,直到快寫完,朋友問起《料理風土》寫哪裡,是啊,寫哪裡,我的家鄉在哪,我的鄉親吃些什麼怎麼吃,該如何介紹自己日常吃的食物,被稱作客家菜的地方料理,如何介紹家鄉獅頭山腳下中港溪旁逶迤到臺灣海峽的淺山丘陵及其流域,閩客移民最初上岸的地方。我的生活圈從臺北移動到頭份,被整條雪山山脈包圍,好天氣時,每天一早在浴室就可以跟加里山說哈囉,這般廣邈讓人不能三兩句說清楚,就像我無法簡單的描述,梅干扣肉應該不是客家人的說法,至少不是臺灣客家人的語言,而是借用他人的用語創造出來的客家名菜。
 
  快要定稿前才想起來,十年前為了拍這部紀錄片,記下的筆記、註記的資料,跟我現在寫的地方風土重疊了,也憶起那段旅程的中點,當劇組從獅頭山下來看見中港溪時,讓我差一點哭出來,原來回到家是這種感覺,連出國幾年回來都不曾有的感受。
 
  這本書分成三篇,每篇以三種作物或食材來描述大甲溪以北、雪山山脈以西,不包括基隆臺北的地方,以及他們怎麼吃如何使用這裡的物產。
 
  第一部份〈浪漫臺三線〉間接提出沿著歷史上的隘勇線建造的內山公路,雪山山脈山腳下的客家人,在拓殖的過程中發展出以柑橘、竹筍和茶,這三種經濟作物的風土文化。柑橘是世界產量最大的水果之王,島嶼亦如是,在地理人文上有柑橘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換句話說,柑橘種植是跟著客家人落地,至於用我最早寫的柑橘類果物「南庄橙」破題,有原生種復育的象徵意義和柑橘在各個時代如何被運用。竹筍則是重要的風物,其中桂竹筍是臺灣原生種,也是竹苗地區獨有的特產,在客家飲食上炆筍乾成了經典菜餚,自有落地生根的意義。用舉世獨有的東方美人茶也就是膨風茶工藝,從北埔出發峨眉發揚光大,已成了臺灣人的驕傲,以此來了解客家人如何耕耘地方。
 
  第二篇〈森林是里山的最初〉,當人們說起島嶼地貌總先說最令人矚目的連綿山脈上巍然屹立的百岳,事實上,大部分的人是在逶迤而下如水擴散的流域裡開枝散葉,里山從日本而來,指如何經營淺山丘陵成為宜居的所在,在森林裡種植香菇、在流域之間發展聚落,耕耘賴以維生的主食稻米,種植的芥菜,把日常飲食提升到成為族群文化的產物。三種作物是香菇、稻米和芥菜,香菇自日治開始研究種植,具有精緻文化的意涵,不管是臺灣料理中的精緻飲宴還是地方料理客家菜,有了香菇就有了高級感。主食稻米以及伴隨而生的米食文化,是最能理解臺灣禮俗,而客家人依歲時做粄到米粉和粄條的吃法,從一個族群生活方式理解地方風土,並以臺灣人喜愛香米的基因,用每一代農試所研究人員為此育種的成果為經緯來敘事;再加上稻田休耕時期發展出來的種芥菜,如何孕育了符合風土飲食、保存食物的常民文化,醃漬與保存最能看出一方風土。
 
  最後用〈海線一百年〉的海味、黑豬肉和芋仔番薯總結現代臺灣人的飲食風貌,一九二二年竹南到彰化的臺灣鐵道海岸線完成,至今苗栗、臺中一帶的海線火車站仍然是小鎮生活核心區域,在這裡生活,以火車為交通工具,尤其有些站保留住的日治時期建築物,成了一種鄉愁。島嶼飲食離不開漁獲,臺灣獨特的海產店小吃是飲宴文化的基礎,相較於此,客家人傳統飲食中的海味是可以保存的乾貨,蚵仔乾煮粥、丁香魚乾給貓吃,只有季節性的河鮮或埤塘的鰱魚做成紅燒較常見,於是吃豬肉就成了所有臺灣人的共同記憶,甚至是內建了DNA,吃黑豬肉成了執念,除了豬毛之外,能夠把整條豬都吃下肚。最後全書用芋和甘薯做結尾,用了芋仔番薯的現代隱喻,以及臺灣人在飲食上總是能創造出自我風格,詮釋臺灣四百年來地方風土飲食,並發展出可以風行全世界的食物,就像是珍珠奶茶和鹽酥雞。
 
  回頭看一六〇三年成書的陳第《東番記》中紀錄:「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大芋頭),無他菜。」用這一則臺灣史前時代的紀錄來提醒所有的閩客移民,別忘了我們的平埔阿嬤血緣,這方土地的身世比你我所知的更深邃,島嶼上最早吃粢粑的人或許不是客家人,而是沙轆社在現今臺中地區的平埔族人吃的都都,黃叔璥在〈番俗六考〉寫的詩:「官廚未識都都味,首頂粢盤眾婦先。」這場景跟客家人在宴客時先請客人用粢粑是同樣的習慣,並描述了都都的做法是:「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也跟粢粑的作法一樣。
 
  剛開始寫這本書時,沒有想到會處理到四百年前的記憶,一但著手追蹤就不得不面對所來之處,移民島嶼的飲食雖然離不開原鄉帶來的習慣與記憶,然而落地生存要面對的則是更龐大的自然體系,人也不得不尋求生存之道,在料理上轉化適應地方物候,因此,這本書在理解菜餚演變的過程,參考《東番記》、《熱蘭遮城日記》、《臺海使槎錄》、清代的府誌和縣誌,以及日治時期的研究資或日記與作品,來推論在地生活如何使用書裡提到的食材物資,料理技藝如何發展累積。
 
  在很長一段時間,臺灣人寫料理典故愛用中國千年史,吃爌肉想到東坡肉,吃蛋炒飯以為是從揚州炒飯而來,事實上在料理的譜系上,並沒有中國料理這一說,有的只是粵菜、閩菜或四川菜……等等,中國是政治的語言,以地名敘事才有風土的精神,這本書無疑以客家菜為出發,所以梅干扣肉是借用廣東人梅菜的說法,臺灣的客家人說芥菜為大菜,初階鹽醃叫鹹菜,稍微曬乾保留濕潤度裝瓶叫卜菜(覆菜),曬乾如柴叫鹹菜乾而不是梅干,但梅干扣肉說法援引為用,用久了也叫出名來。
 
  儘管如此,這本書大部分的創作動力仍然來自於我的生活經驗與感知,回顧生命史中與飲食有關的故事,並應證當代的飲食風貌,無法周全,只是一個追尋答案的過程紀錄。
 
  寫這篇文章的此刻,世界正被通貨膨脹、物價高漲所苦,臺灣人當然包含在內,人類這一波大變動如海嘯狂捲,這又讓我想起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下午,正在彰化中學採訪拍攝紀錄,看著在籃球場上打球的高中生,青春活力讓人欣羨,導演手機響起,他看著傳來的簡訊說,「我該不該回臺北把車移走。」他說車放在淡水河五號水門附近,待會海嘯來襲可能會被淹到,心裡嗤笑他杞人憂天,那時還沒看過海嘯席捲福島的畫面,後來明白導演的憂慮是可能發生的災難並後怕,意外災害會讓人永遠都回不到從前。
 
  不知道何時會結束的武漢肺炎(covid-19)蔓延混亂,每天都有新的新常態(New Normal)改變世界運作規則,去年乾旱今年水災土石流,一場遲遲不退的梅雨將小綠葉蟬打掉,沒有小綠葉蟬叮咬過的茶葉,做不出東方美人茶,環境改變飲食跟著變,這就是風土條件。
 
二〇二二年六月三十日  蕭秀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同它所描绘的地理环境一样,多变而富有层次感。有时候,作者的文字如同高山之巅的清冷空气,逻辑严密,用词精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客观性;而转瞬之间,他又会化为山谷深处的雾气,变得迷离、充满乡愁,开始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童谣或谚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种在学术严谨与民间叙事之间的自如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客家饮食简化为单一的“刻苦耐劳”或“节俭”的标签,而是展现出其内部的丰富性和适应性。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听见”那种带着浓重口音的对话声,感受到柴火燃烧时木柴噼啪作响的微小振动。这种感官的全面调动,是许多刻意追求“沉浸式体验”的当代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源自真实生活现场的深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奇遇,那种触感,厚重而不失细腻,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对土地和传统的敬意。封面那遒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仿佛带着山风的咸湿和泥土的芬芳,瞬间将我的心绪拉扯到了那些人迹罕至的山野之中。内页的排版更是考究,大量采用的复古油墨印刷效果,使得那些关于食材和风土的描绘,不像是冰冷的文字记录,更像是泛黄的老照片,每一页都散发着历史的温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图文编排上的匠心,那些穿插其中的手绘地图和物件写生,笔触虽然质朴,却精准地捕捉了客家聚落那种内敛而坚韧的美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阳光下反复摩挲,感受那种凝结在纸张里的时光气息。可以说,从拿起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绝非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一本需要慢下来,用手指去“阅读”的珍贵之作。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它在不经意间挑战了我们对“地方性”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某一片区域风土的描摹,更是一种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温和批判。作者通过展示九种食材如何历经复杂的地缘和历史演变,最终在特定群体的餐桌上扎根,迫使读者反思自己日常饮食的“根源性”在哪里。我们现在的食物来源如此便捷而同质化,似乎失去了那种与土地搏斗、与季节共存的必要性。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剥离掉的那些关于“获取”与“珍惜”的原始情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厨房里的每一粒米、每一块肉,思考它们在抵达我手中之前,经历了怎样的“旅程”和“选择”。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存在”的书,一本让你在看完之后,会想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脚下这片土地关系的深刻著作。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走传统美食书那种直白的食谱路线,反而更像是一部融合了人类学田野调查与个人游记的混合体。作者的笔触是缓慢且极具沉浸感的,他似乎总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恰当的时机,才愿意向读者揭示某一种食材背后的千年秘密。这种“慢叙事”对于习惯了信息爆炸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进入那种“往山里去”的状态——那种必须放下城市喧嚣,用心去倾听山林呼吸的节奏。书中的章节过渡不是逻辑上的推演,而更像是季节的更迭,时而陡峭如攀登,时而平缓如溪流。这种高度的文学性和象征性,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美食探索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寻根”的哲学思考。它迫使你去思考,当你远离了现代工业的供给链,你真正赖以生存的,究竟是什么。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所震撼。作者似乎对“边界”有着强烈的敏感性——山与海的交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古老技艺与当代消失之间的那条细线。他不是在记录“有什么好吃的”,而是在记录“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比如他对某种特定发酵过程的描述,那种对微生物世界的敬畏,简直可以媲美顶级的科学文献,但文字里却充满了诗意的谦卑。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对那些“边缘食材”的关注,那些并非餐桌主角,却在特定生存环境下扮演关键角色的植物和菌类。这不仅仅是食材的罗列,更像是对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参与者的尊重与记录。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料理”层面,它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关于“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生存智慧”的档案库,让我对那些看似朴素的饮食背后蕴含的复杂系统,有了全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