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影蹤:中國故事電影史新撰

百年影蹤:中國故事電影史新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德成
圖書標籤:
  • 中國電影史
  • 電影研究
  • 中國故事片
  • 電影百年
  • 文化史
  • 影評
  • 電影理論
  • 曆史
  • 藝術
  • 傳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影戲、左翼電影、抗戰電影、
  十七年時期電影、樣闆戲、傷痕電影、
  尋根電影、先鋒電影、商業電影……
 
  百年迴顧,一部資料豐富的中國故事電影百科!
 
  電影屬於電影觀眾,電影史當然也該屬於電影觀眾,並不該以一個理所當然的固定角度和程度,說應該怎麼怎麼寫的道理。
  拙作是一本中國故事影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敘述。
  想展現給幾代的電影觀眾以一個不同的電影史敘說。
  盡可能提供一個迴溯過往、欣賞當下和期待日後的鑒賞中國故事影片的完整視野。
電影中的時代縮影: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的銀幕見證 導言:影像的力量與曆史的交織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獨到且深入的視角,審視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在劇烈動蕩與深刻變革中所經曆的種種風貌,而這一切,都通過電影這一媒介被捕捉、記錄,乃至重塑。我們聚焦於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深刻反映社會心態、權力結構、文化衝突與個體命運的文本,力求揭示電影如何成為理解特定時代精神的“活化石”。本書不探討具體的故事片發展脈絡,而是側重於影像語言與社會現實的互動關係,通過對一批關鍵性影片的文本分析,勾勒齣中國近百年現代化的復雜圖景。 第一部分:革命的敘事與民族的構建(約1900s - 1949)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辛亥革命前後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這段動蕩歲月。這一時期的電影,無論是早期的雜耍式記錄,還是後來的進步思潮湧入,都無法迴避“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 一、早期電影的邊緣化與城市景觀的初探: 我們首先考察早期電影(如香港、上海的早期製作)中對城市生活,特彆是市民階層日常的描繪。這些影片往往帶有濃厚的娛樂性,但其場景布置、人物服飾、乃至對“時髦”與“傳統”的區分,已然摺射齣晚清至民國初年,中國城市空間正在經曆的現代化重構。例如,對百貨公司、新式學堂、以及新興交通工具的展示,構成瞭早期電影中關於“現代生活”的最初想象。 二、民族主義的萌芽與批判現實的嘗試: 隨著國傢危機加深,電影逐漸成為思想的載體。本章將分析在抗日戰爭時期及國共對峙背景下,不同政治立場如何運用電影敘事來塑造“理想公民”或“民族英雄”。我們關注的並非政治口號的重復,而是影像如何處理復雜的人性睏境:例如,一個農民如何在國傢機器的動員下,從漠不關心轉變為堅定的抗爭者?一個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在民族大義與個人安危麵前的選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現實主義的努力,例如對底層人民貧睏狀態的描繪,即便受到審查和資源的限製,依然清晰地預示瞭中國電影對社會深層問題的關注。影片中對於飢荒、幫派衝突、以及社會不公的側寫,構成瞭民國社會黑暗麵的一份視覺檔案。 第二部分:集體主義的塑造與宏大敘事的時代(約1950s - 1970s)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電影作為國傢意識形態宣傳和教育大眾的重要工具,其功能和麵貌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 一、新中國的誕生與勞動的贊歌: 本書細緻考察瞭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如何通過影像符號(如鐮刀、鐵錘、工廠煙囪、光芒萬丈的太陽)來構建“勞動人民當傢作主”的集體敘事。我們分析瞭早期故事片中對“改造舊世界、建設新社會”的描繪,重點探討瞭電影在塑造新的人際關係和道德標準方麵的努力。這不僅是政治宣傳,更是一種社會心理的重塑過程。例如,如何通過銀幕形象定義“好乾部”、“模範工人”和“進步青年”,並展示他們如何剋服來自“舊勢力”或“思想惰性”的阻力。 二、特定曆史時期的藝術限製與象徵錶達: 在隨後的數十年間,藝術創作的自由度受到嚴格的控製。然而,即便是高度程式化的作品中,我們依然能發現藝術傢們在影像語言層麵上進行的微妙的、甚至是潛意識的掙紮與錶達。本章嘗試“閱讀”那些看似單嚮度的文本,尋找其中關於自然風光、生活細節、以及人物情感的“非主流”的片段。這些片段,往往是曆史洪流中被短暫遺忘的人性側影,它們通過光影的微妙變化,嚮後世隱約傳遞著那個特定年代的壓抑與渴望。 第三部分:轉型期的文化衝擊與身份的重塑(約1980s - 1990s) 改革開放的浪潮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引發瞭深遠的社會迴響,電影成為瞭記錄這一劇變最敏感的媒介之一。 一、“反思”的潮流與曆史傷痕的清理: 80年代初期的電影,其核心任務之一便是對過去三十年進行審視與清理。我們深入分析瞭“傷痕電影”的文本結構,探討瞭它們如何通過聚焦於個體遭受的非正常命運,來重建被中斷的“人道主義”討論。這種對曆史創傷的集體“迴顧”,標誌著社會對個體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重新重視。 二、商品化與全球化的初步衝擊: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電影的生産機製和審美趣味開始嚮全球接軌。本部分重點關注瞭這一時期,城市化進程加速背景下,電影對“新富階層”的齣現、傳統傢庭觀念的瓦解,以及青年亞文化的描繪。影片中開始頻繁齣現對消費符號、都市夜生活、以及個體情感糾葛的關注,這反映瞭中國社會在快速擁抱現代化外部經驗時所産生的迷茫與興奮。影像開始探討的,不再是“我們是誰”,而是“我們正在變成誰”。 結語:銀幕之外的時代迴響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超越對電影製作技術的簡單羅列,或對情節的復述,而是將銀幕上的圖像視為理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結構、意識形態變遷和民眾心理軌跡的獨特文本。這些電影的興衰起落,正是中國在劇烈轉型中,對自我身份進行不斷探索和定義的曆史迴聲。通過對這些影像的細緻解讀,我們得以更深層次地理解,銀幕上的光影是如何與真實的曆史進程相互糾纏,共同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處的中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薑德成(1954-    )
 
  天津人,祖籍山東蓬萊。兒時成長在市政府宿捨大院,16歲赴太行山區鐵礦(河北武安)作礦工。1978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係,後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和香港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曾發錶若乾明代史研究文章,以及專著《徐階與嘉隆政治》(天津古籍齣版社2002年齣版)。自2004年,先後在澳洲墨爾本大學、La Trobe大學和RMIT大學參加「中國歷史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電影」等課程的教學。教學中嘗試編寫適閤非文史專業同學的「中國當代文學」和「中國電影」課堂講稿,不想這個過程竟啟發瞭作者運用歷史學方法對這百年坎坷而豐富的中國電影歷程做另類解讀和敘述。

圖書目錄

自序言

第一章  影戲——電影的誕生與初創(1905-1930)

第一節  電影的傳入與「影戲」

第二節  1910-1920年代:影戲的發展
一  1910年代的影戲:故事片的誕生
1.布拉斯基與「亞細亞公司」
2.「新民影片公司」與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3.「人我鏡劇社」與《莊子試妻》
二  1920年代影戲發展的盛況
1.「明星影片公司」:鄭正鞦、張石川的貢獻
(1)故事長片之首:《孤兒救祖記》
(2)「鴛鴦蝴蝶」之作:《玉梨魂》
(3)集武俠之大成:《火燒紅蓮寺》  
2.邵氏「天一」:夢斷上海灘
(1)古裝風之先導:《立地成佛》
(2)武俠始作俑者:《俠女李飛飛》
3.「聯華影業公司」:南北強強聯閤
(1)「華北王」羅明佑與「華北電影有限公司」
(2)黎民偉「(上海)民新製造影畫公司」
(3)吳性栽、馮鎮歐「大中華百閤影片公司」

第三節  「影戲」的三大特性
一  影戲伴隨著激烈的資本主義商業競爭
(1)發行阻斷殺手鐧:「六閤圍剿」
(2)「雙胞」題材截擊法:《啼笑因緣》
二  影戲從戲麯中汲取養料
三  影戲與流行文學閤流


第二章  左翼電影(1931-1937)

第一節  左翼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  「西洋」思想傳入與「東洋」鐵騎踐踏
二  左翼電影的產生

第二節  1933-1937:左翼電影的創作歷程
一  1933:左翼電影年
1.紀實的錶述:《狂流》與《春蠶》
2.時尚的詮釋:《三個摩登女郎》
二  1933-1935:「藝華」、「電通」的左翼創作
1.「藝華電影公司」
(1)田漢《民族存亡》
(2)陽翰笙《中國海的怒潮》
2.「電通影片公司」
(1)民族之歌:《風雲兒女》
(2)青春之殤:《桃李劫》
三  1934-1935:左翼電影的界嶺
1.電影人的代際「接力」
(1)親之情:《姊妹花》
(2)海之戀:《漁光麯》
2.阮玲玉與默片的終結
(1)《神女》:女神的「驚鴻一瞬」
(2)《新女性》:「默片女王」的謝世  
四  1936-1937:左翼電影的華麗落幕
1.陋室的「摩登」:《十字街頭》
2.市井愛情故事:《馬路天使》

第三節  「軟硬」之爭與「國防電影」
一  「軟硬」之爭(1933-1935)
1.軟硬之爭之緣由
2.「軟性電影」代錶作
(1)人世遊戲:《化身姑娘》
(2)悲情時態:《永遠的微笑》
二  「國防」與電影(1936-1937)
1.「國防電影」的興起
2.國防電影的經典
(1)生存寓言故事:《狼山喋血記》
(2)青春熱血之路:《青年進行麯》


第三章  抗戰時期電影(1937-1945)

第一節  「國統區」電影(1937-1945)
一  「中製」(中國電影製片廠)
1.武漢時期(1937.11-1938.10)
(1)農民總動員:《保衛我們的土地》
(2)「四行」保衛戰:《八百壯士》
2.重慶時期(1938-1945)
(1)草原漢濛同仇敵愾:《塞上風雲》
(2)國際諜影傳奇實錄:《日本間諜》
二  「中電」(中央電影攝影場)
(1)寶山英烈頌歌:《孤城喋血》
(2)碧空國魂禮贊:《長空萬裏》

第二節  抗戰時期上海的影業(1937-1945)
一  「上海孤島」:古裝與時裝(1937-1942)
1.張善琨與「新華影業公司」
2.「孤島」古裝電影的復蘇
(1)《貂蟬》與《木蘭從軍》
(2)《武則天》與《孔夫子》
3.「孤島」的「時裝」電影
(1)都市的墮落:《雷雨》與《日齣》
(2)「孤島」的悲歌:《靈與肉》與《亂世風光》
二  「孤島」淪陷後的上海影業(1942-1945)  
1.川喜多長政與「華影公司」
2.「孤島」淪陷時期上海的電影齣品  
(1)不適時宜的《博愛》
(2)戴鐐之舞:《萬世流芳》
(3)欺世之宣:《春江遺恨》

第三節  淪陷區影業(1937-1945)
一  「滿映」的成立        
二  「滿映」的電影拍攝情況
1.「滿映」電影的種類與齣產
(1)國策影片「大陸三部麯」
(2)麵嚮中國市場的故事影片
2.「滿映」傳奇李香蘭
3.「滿映」的結局


第四章  抗戰後中國電影(1945-1949)

第一節  戰後國統區官管影業
一  國統區官管影業的整閤與經營:「中電」
二  「中電」係統的電影拍攝與齣版
1.「長製」與《鬆花江上》
2.「中電」係統(北平)三廠的創作題材
(1)以神祗之名:《聖城記》
(2)諜戰片之父:《天字第一號》
3.「中電」係統上海各廠的齣品
(1)「潰退」的愛情:《遙遠的愛》
(2)上海迷夢:《天堂春夢》與《還鄉日記》
(3)戰爭的創痛:《尋夢記》

第二節  戰後國統區民營電影
一  昆侖影業股份有限公司(1947-1951)
1.「昆侖」的建立
2.「昆侖」的電影創作
(1)卓絕的歷程:《八韆裏路雲和月》
(2)破滅的夢境:《一江春水嚮東流》
(3)覆巢之下:《萬傢燈火》
(4)庶民的歡慶:《烏鴉與麻雀》
二  國泰影業公司(1946-1952)
1.柳氏兄弟的電影業
2.國泰公司的電影創作
(1)「知性」的寫照:《憶江南》
(2)女性自強之鑒:《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三  文華影片公司(1947-1951)
1.吳性栽與「文華」
2.「文華」的佳作
(1)理髮匠的愛情喜劇:《假鳳虛凰》
(2)廢墟上的三角戀情:《小城之春》

第三節  解放區根據地的電影業(1938-1948)
一  延安電影團的建立
二  延安電影團的拍攝和放映活動


第五章  「十七年」時期電影(1949-1966)

第一節  新中國電影業的統一    
一  從延安到北平:文藝創作原則的確立
1.《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
2.「第一次全國文代會」
二  新中國建立後國營電影業係統的形成
1.三大國營電影基地的建立
2.地方電影製片廠的建立

第二節  「十七年」電影創作(1949-1966)
一  「鄉土」題材電影:「山藥蛋派」的移植與延展  
1.銀幕上的「山藥蛋」經典
(1)趙樹理與《小二黑結婚》
(2)從《三裏灣》到《花好月圓》  
2.鄉土的魅力
(1)馬烽與《我們村的年輕人》
(2)李準與《李雙雙》  
3.鄉土的別樣風情
(1)白族風情《五朵金花》
(2)廣西「彩調」《劉三姐》  
4.「山藥蛋」的延展:鄉土包圍城市  
(1)城鎮市民生活題材電影
(2)體育題材電影
(3)軍旅題材電影
二  「紅色經典」電影:革命歷史乃是真主流
1.「以革命的名義」
(1)梁斌與《紅旗譜》
(2)周立波與《暴風驟雨》  
2.「槍桿子」模式
(1)《紅日》:戰爭史詩
(2)《林海雪原》:英雄傳奇  
3.女性在革命中解放
(1)紅色根據地經典:《白毛女》
(2)革命女戰士紀傳:《紅色娘子軍》
(3)時代洪流中成長:《青春之歌》
三  古裝歷史影片與戲劇影片
1.古裝歷史題材:創作的「雷區」
(1)《武訓傳》與《清宮秘史》批判
(2)《宋景詩》與《林則徐》、《甲午海戰》
2.興旺的反思:戲劇舞臺藝術影片
四  上海民營電影業(1949-1952)
1.「文華」的難題
2.「昆侖」的創作波摺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與電影(1966-1976)
一  「文化大革命」的發起
二  「文化大革命」中電影界的批判運動        
1.發嚮電影界的攻擊號令
2.電影界的十年「煉獄」
三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電影製作
1.「革命樣闆戲」電影(1967-1972)
2.「文化大革命」時期故事片製作(1973-1976)
(1)《決裂》與《春苗》
(2)《創業》與《海霞》
(3)浩然的《豔陽天》與《金光大道》


第七章  反思與復歸(1977-1984)

第一節  扭轉與批判
一  「四人幫」倒臺與政策扭轉
二  「幫係」電影批判和電影的平反解禁
1.文藝創作「三突齣」原則的批判
2.「陰謀電影」批判
(1)《反擊》與《歡騰的小涼河》批判
(2)《盛大的節日》批判
3.「十七年」影片的平反與解禁  
4.「幫氣」批判電影(1977-1978)

第二節  反思始於傷痛(1978-1984)
一  傷痕文學與傷痕電影
1.傷痕文學:未能遠行的文學現象
2.傷痕電影:浩劫後之的痛定思痛
(1)1979:《於無聲處》與《生活的顫音》
(2)1980-82:《巴山夜雨》與《牧馬人》
3.傷痕電影中的歷史「盲區」
(1)紅衛兵:銀屏上的闕遺
(2)「知青文學」與知青題材電影
二  反思文學與反思電影
1.「歸來者」與「反思文學」
2.反思電影:智者的思考與誡諭
(1)《人到中年》:把人的悲劇放在歷史進程中
(2)《小巷名流》:「浩劫」的劣根性反思
(3)謝晉的反思電影:從《天雲山傳奇》到《芙蓉鎮》

第三節  迴歸「十七年」之路(1977-1983)
一  從「紅色經典」到「主鏇律」
1.革命歷史:永恆的紅色主流
(1)李準的《大河奔流》
(2)銀屏上的領袖傳記        
2.「紅色」的抒情變奏
(1)兄妹手足情深:《小花》
(2)世外桃源之戀:《歸心似箭》
(3)平凡的高尚:《高山上的花環》
3.匯流「主鏇律」
二  「鄉土」題材的復歸
1.《兒子孫子和種子》與《甜蜜的事業》
2.《喜盈門》與《牛百歲》
3.「田園三部麯」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三  新都市題材「雙城記」
1.「海派」都市的寫實

圖書序言

  • ISBN:9789887625469
  • 叢書係列:歷史研究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5.2 x 22.8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言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道理上講不通的,常常在情理上可以講通。提示所有觀賞《牡丹亭》的觀眾,這隻是一個文藝創作的角度,這裡說的是戲颱上的人生機緣,韆萬別鑽牛犄角尖去找補「死人怎麼能活瞭」的道理。電影創作其實也是這樣,而電影史的編撰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電影屬於電影觀眾,電影史當然也該屬於電影觀眾,並不該以一個理所當然的固定角度和程度,說應該怎麼怎麼寫的道理。拙作是一本中國故事影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敘述。想展現給幾代的電影觀眾以一個不同的電影史敘說。盡可能提供一個迴溯過往、欣賞當下和期待日後的鑒賞中國故事影片的完整視野。
 
  2018-2020年,我在任所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參與《中國電影課程》的教學。於是便找來1949年後齣版的幾乎所有中國電影史著作,陳荒煤的、程季華的、李少白的、丁亞平的、鍾大豐的、李多鈺的、尹鴻的、羅雪瑩的……以及能夠搞到手的各類中國電影資料彙編、電影人傳記等等,翻閱一通,隻作教學之籌備積纍。不做這些功課,既使不是主講,站在講颱上麵對同學們時也會感覺心虛得像個騙子。
 
  以我個人目力之所及,現已齣版的中國電影史書大緻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官方認可的教科書,政教為主;另一種就像資料彙編,按時間進程排列,麵麵俱到。這應該都不是電影觀眾所需要的,也不是課堂上同學(他們也是電影觀眾)要聽的。於是想把這百年的中國故事影片做一個梳理,提綱挈領地拉齣一條明瞭的線索,然後順著這條線索去講電影人和電影裡的故事。得益於網絡的發達,把網絡直接串接在電視上即可觀看幾乎所有需要參考的影片。有些鴻篇巨製和年代久遠的晦澀影片還可以反覆播放,悉心揣摩。
 
  電影與文學的淵源是拙作討論的核心線索。在中國,文學與電影是樹和藤的關係,文學是樹,電影是藤。1920年代的「影戲」時期,電影與「鴛鴦蝴蝶派」文學拉拉扯扯,關係曖昧,創作則亦戲亦影。1930年代中國電影像少年小子一夜間長大成人,血氣方剛、憂國憂民。一些「左翼文學」中人索性徑直蛻變為「左翼電影」人,直接參加電影創作。國共聯閤抗戰到國共內戰時期,影壇還一直是左翼電影人的天下。由此民國時期的電影最憤青,也最具文學氣質。1949年後在延安「文藝為政治服務」政策指引下,電影創作則更直接靠攏文學,由此「十七年」文學的繁榮投射齣十七年電影的繁榮。「山藥蛋文學」生齣「鄉土電影」,「紅色經典文學」生齣「紅色經典電影」。「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從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新時期文學」引齣「新時期電影」,其中「傷痕電影」、「反思電影」直接移植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而「第五代」導演的主流創作與「尋根文學」閤流,從地域文化中發掘資源。「第六代」自稱「獨立」創作的一代,其實他們的創作也與文學藕斷絲連,他們的實驗性「先鋒」創作在敘事、語言等方麵吸納「先鋒文學」的顛覆模式。1990年代中後期,進入商業化時代的中國電影也未脫離對文學的仰賴。早期商業影片如「馮氏賀歲」與「第五代」商業片的創作幾乎都以最有讀者緣的「新寫實小說」作源流,像王朔、劉震雲、蘇童、劉恆、葉兆言、嚴歌苓等新寫實暢銷作傢都是商業電影重點開採的對象。而後,網絡小說作傢高調挺進影視,票房所嚮披靡……由此以見,離開現、當代中國文學去講百年中國電影,猶如撐起一具無骨的身軀,絕無牢固站立的可能。
 
  需要專門說明的是,首先齣於本書麵嚮電影觀眾的齣發點,本敘述之焦距在中國故事影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電影門類太多,有紀錄片、新聞片、戲麯片、少兒片、動畫片、科教片等等,體統太分散龐雜,而且這些門類的電影也並不是廣大電影觀眾所關注和熱衷的。其次是由於自身閱歷的局限,本書敘述不包括有關港、颱電影創作進程的內容。由於篇幅所限,若加上兩地有關內容,則本書規模勢必將翻倍擴容。最重要的是,兩岸三地的電影創作在1949年後經歷瞭有近四十年的隔絕,其發展至今各成係統,放在一起綜述不免有堆積和拼湊感。
 
  本書是寫給普通中國電影觀眾的電影史述,試想把中國內地故事片創作的歷程匯入中國現當代歷史進程和社會生活中,避免學術上和技術上令觀眾望而生畏、高高在上的視角。別把本來不復雜的東西複雜化瞭,更別把本來有趣的東西弄枯燥瞭。本書敘述的主要依據是各時期的電影影片本身和影片相關的文學底本,以及如電影人傳記、時人影評之類第一手資料,而各時期齣版的電影史著僅作參考。最為重要的是這百年電影發展進程中有一大截子是我親身的經歷,親歷瞭許多電影產生的歷史背景,並對當時放映時的情況有切身的直接感受。
 
  隻想把中國電影史敘說成一則源遠流長的故事。讀完這本書能夠對這百年中國電影建立一個大緻的印象,並產生把那些電影片找齣來看看的興緻和衝動,便是這本書的終極目的。筆者希望能與部分電影觀眾的觀影感受和認知產生共鳴,也知道觀影感受與認知會有太多的不同,所以這《百年影蹤》隻是其中一種寫法。值得期待的是,一部百年中國電影史肯定還會有許多種的寫法。
 
薑德成
於墨爾本東區寓所
2021年8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極其宏大,但行文卻保持瞭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流暢感。它不像那種堆砌著晦澀術語的學院派著作,而是充滿瞭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對中國文化脈絡的洞察。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集體記憶與銀幕呈現”的章節,作者探討瞭新中國成立後,電影是如何被賦予瞭塑造國傢認同的重任,以及這種集體敘事在不同曆史階段産生的微妙裂痕。他沒有簡單地進行褒貶,而是冷靜地剖析瞭意識形態與藝術錶達之間的永恒博弈。讀到這裏,我常常停下來,反思自己過去觀看那些經典“主鏇律”影片時的經驗,突然意識到,原來在那些熟悉的畫麵背後,隱藏著如此復雜的權力運作和審美取捨。作者的敘述,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精準地切開瞭時代肌理,讓人在對往昔光影的緬懷中,獲得一種清醒的批判視角。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有時像一位嚴謹的史學傢,引用精確的檔案資料;有時又像一位充滿激情的影評人,對某場戲的調度和演員的微錶情進行近乎詩意的渲染。尤其令人難忘的是,作者在迴顧“第五代”導演的創作高峰期時,那種夾雜著自豪與反思的復雜情感。他沒有一味地贊美,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鏡頭語言中那種內在的焦慮和對體製的隱晦對話。他的文字富有畫麵感,讀起來絕不枯燥,仿佛每一次轉摺都伴隨著一次鏡頭推拉或一次燈光的明暗變化。這種敘事節奏的掌控力,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文學技巧,讓這部嚴肅的曆史著作,具有瞭罕見的閱讀樂趣和持久的迴味空間,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總想拿起過去的某部老片再看一遍。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跳脫齣傳統的“主流-非主流”二元對立,而是采用瞭一種網絡狀的、相互交織的分析模式。作者似乎對不同地域、不同體製下電影生産的復雜互動抱有極大的興趣。比如,他對颱灣新電影運動在大陸早期受到(或未受到)怎樣的迴應與吸收,以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那種獨特的市場驅動下的草根創造力,如何反哺瞭大陸的電影工業,這些跨區域的比較分析,提供瞭許多全新的觀察角度。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單調,仿佛同時在看幾條相互影響的河流,它們在不同的土壤中孕育齣形態各異的果實,但水脈卻隱隱相連。這打破瞭我以往對中國電影史“以大陸為中心”的刻闆印象,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中國電影”這一概念的邊界認知。

评分

這部電影史的敘事方式真是彆開生麵。作者似乎沒有遵循傳統的時間綫性索,而是像一個熟稔老友的導演,帶著我穿梭於光影的迷宮。他對於早期默片時代那種充滿實驗精神和民族自覺的探索,描摹得尤其細膩。我仿佛能聞到老上海那些簡陋影棚裏膠片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些先驅者在文化啓濛與商業運作之間掙紮的張力。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僅僅是羅列重要影片,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被時代洪流衝刷掉的“邊緣”創作群體。比如,他對女性導演在民國時期所麵臨的睏境,以及他們作品中那種隱晦卻堅韌的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得入木三分。這不僅僅是一部梳理史實的著作,更像是一部飽含情感的“人物誌”,讓我對那些電影背後的靈魂人物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同情。我尤其贊賞他對電影美學形式演變的關注,如何從模仿好萊塢到逐漸提煉齣具有中國本土氣韻的視覺語言,這個過程的描述,既有理論深度,又不失鮮活的案例支撐。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在細節考證上下足瞭功夫,很多是我之前查閱各種資料都未能找到的“邊角料”信息。例如,關於特定時期進口拷貝的審查標準、早期電影院的設計布局,甚至是一些著名影評人的筆名變遷,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條。這種對“物證”的執著,讓整部曆史的構建變得異常堅實可信。閱讀時,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偵探,跟著作者提供的綫索,一步步揭開瞭曆史的麵紗。特彆是對幾部失傳或僅存殘片的追溯,那種近乎考古學般的嚴謹和對電影遺産保護的深切憂慮,非常打動人。它不僅僅是在寫“拍瞭什麼電影”,更是在搶救那些正在消逝的、與電影相關的物質文化符號。這種對“失落的碎片”的珍視,使得整本書的基調帶上瞭一種沉甸甸的曆史責任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