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影蹤:中國故事電影史新撰

百年影蹤:中國故事電影史新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德成
图书标签:
  • 中国电影史
  • 电影研究
  • 中国故事片
  • 电影百年
  • 文化史
  • 影评
  • 电影理论
  • 历史
  • 艺术
  • 传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戲、左翼電影、抗戰電影、
  十七年時期電影、樣板戲、傷痕電影、
  尋根電影、先鋒電影、商業電影……
 
  百年回顧,一部資料豐富的中國故事電影百科!
 
  電影屬於電影觀眾,電影史當然也該屬於電影觀眾,並不該以一個理所當然的固定角度和程度,說應該怎麼怎麼寫的道理。
  拙作是一本中國故事影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敘述。
  想展現給幾代的電影觀眾以一個不同的電影史敘說。
  盡可能提供一個回溯過往、欣賞當下和期待日後的鑒賞中國故事影片的完整視野。
电影中的时代缩影: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银幕见证 导言:影像的力量与历史的交织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独到且深入的视角,审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在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中所经历的种种风貌,而这一切,都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被捕捉、记录,乃至重塑。我们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深刻反映社会心态、权力结构、文化冲突与个体命运的文本,力求揭示电影如何成为理解特定时代精神的“活化石”。本书不探讨具体的故事片发展脉络,而是侧重于影像语言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一批关键性影片的文本分析,勾勒出中国近百年现代化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革命的叙事与民族的构建(约1900s - 1949)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辛亥革命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段动荡岁月。这一时期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杂耍式记录,还是后来的进步思潮涌入,都无法回避“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一、早期电影的边缘化与城市景观的初探: 我们首先考察早期电影(如香港、上海的早期制作)中对城市生活,特别是市民阶层日常的描绘。这些影片往往带有浓厚的娱乐性,但其场景布置、人物服饰、乃至对“时髦”与“传统”的区分,已然折射出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城市空间正在经历的现代化重构。例如,对百货公司、新式学堂、以及新兴交通工具的展示,构成了早期电影中关于“现代生活”的最初想象。 二、民族主义的萌芽与批判现实的尝试: 随着国家危机加深,电影逐渐成为思想的载体。本章将分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及国共对峙背景下,不同政治立场如何运用电影叙事来塑造“理想公民”或“民族英雄”。我们关注的并非政治口号的重复,而是影像如何处理复杂的人性困境:例如,一个农民如何在国家机器的动员下,从漠不关心转变为坚定的抗争者?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大义与个人安危面前的选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努力,例如对底层人民贫困状态的描绘,即便受到审查和资源的限制,依然清晰地预示了中国电影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影片中对于饥荒、帮派冲突、以及社会不公的侧写,构成了民国社会黑暗面的一份视觉档案。 第二部分:集体主义的塑造与宏大叙事的时代(约1950s - 1970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大众的重要工具,其功能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新中国的诞生与劳动的赞歌: 本书细致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如何通过影像符号(如镰刀、铁锤、工厂烟囱、光芒万丈的太阳)来构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集体叙事。我们分析了早期故事片中对“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描绘,重点探讨了电影在塑造新的人际关系和道德标准方面的努力。这不仅是政治宣传,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的重塑过程。例如,如何通过银幕形象定义“好干部”、“模范工人”和“进步青年”,并展示他们如何克服来自“旧势力”或“思想惰性”的阻力。 二、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限制与象征表达: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受到严格的控制。然而,即便是高度程式化的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发现艺术家们在影像语言层面上进行的微妙的、甚至是潜意识的挣扎与表达。本章尝试“阅读”那些看似单向度的文本,寻找其中关于自然风光、生活细节、以及人物情感的“非主流”的片段。这些片段,往往是历史洪流中被短暂遗忘的人性侧影,它们通过光影的微妙变化,向后世隐约传递着那个特定年代的压抑与渴望。 第三部分:转型期的文化冲击与身份的重塑(约1980s - 1990s) 改革开放的浪潮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了深远的社会回响,电影成为了记录这一剧变最敏感的媒介之一。 一、“反思”的潮流与历史伤痕的清理: 80年代初期的电影,其核心任务之一便是对过去三十年进行审视与清理。我们深入分析了“伤痕电影”的文本结构,探讨了它们如何通过聚焦于个体遭受的非正常命运,来重建被中断的“人道主义”讨论。这种对历史创伤的集体“回顾”,标志着社会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重新重视。 二、商品化与全球化的初步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电影的生产机制和审美趣味开始向全球接轨。本部分重点关注了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电影对“新富阶层”的出现、传统家庭观念的瓦解,以及青年亚文化的描绘。影片中开始频繁出现对消费符号、都市夜生活、以及个体情感纠葛的关注,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快速拥抱现代化外部经验时所产生的迷茫与兴奋。影像开始探讨的,不再是“我们是谁”,而是“我们正在变成谁”。 结语:银幕之外的时代回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对电影制作技术的简单罗列,或对情节的复述,而是将银幕上的图像视为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变迁和民众心理轨迹的独特文本。这些电影的兴衰起落,正是中国在剧烈转型中,对自我身份进行不断探索和定义的历史回声。通过对这些影像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更深层次地理解,银幕上的光影是如何与真实的历史进程相互纠缠,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处的中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姜德成(1954-    )
 
  天津人,祖籍山東蓬萊。兒時成長在市政府宿舍大院,16歲赴太行山區鐵礦(河北武安)作礦工。1978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後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和香港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曾發表若干明代史研究文章,以及專著《徐階與嘉隆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自2004年,先後在澳洲墨爾本大學、La Trobe大學和RMIT大學參加「中國歷史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電影」等課程的教學。教學中嘗試編寫適合非文史專業同學的「中國當代文學」和「中國電影」課堂講稿,不想這個過程竟啟發了作者運用歷史學方法對這百年坎坷而豐富的中國電影歷程做另類解讀和敘述。

图书目录

自序言

第一章  影戲——電影的誕生與初創(1905-1930)

第一節  電影的傳入與「影戲」

第二節  1910-1920年代:影戲的發展
一  1910年代的影戲:故事片的誕生
1.布拉斯基與「亞細亞公司」
2.「新民影片公司」與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3.「人我鏡劇社」與《莊子試妻》
二  1920年代影戲發展的盛況
1.「明星影片公司」:鄭正秋、張石川的貢獻
(1)故事長片之首:《孤兒救祖記》
(2)「鴛鴦蝴蝶」之作:《玉梨魂》
(3)集武俠之大成:《火燒紅蓮寺》  
2.邵氏「天一」:夢斷上海灘
(1)古裝風之先導:《立地成佛》
(2)武俠始作俑者:《俠女李飛飛》
3.「聯華影業公司」:南北強強聯合
(1)「華北王」羅明佑與「華北電影有限公司」
(2)黎民偉「(上海)民新製造影畫公司」
(3)吳性栽、馮鎮歐「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

第三節  「影戲」的三大特性
一  影戲伴隨著激烈的資本主義商業競爭
(1)發行阻斷殺手鐧:「六合圍剿」
(2)「雙胞」題材截擊法:《啼笑因緣》
二  影戲從戲曲中汲取養料
三  影戲與流行文學合流


第二章  左翼電影(1931-1937)

第一節  左翼電影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  「西洋」思想傳入與「東洋」鐵騎踐踏
二  左翼電影的產生

第二節  1933-1937:左翼電影的創作歷程
一  1933:左翼電影年
1.紀實的表述:《狂流》與《春蠶》
2.時尚的詮釋:《三個摩登女郎》
二  1933-1935:「藝華」、「電通」的左翼創作
1.「藝華電影公司」
(1)田漢《民族存亡》
(2)陽翰笙《中國海的怒潮》
2.「電通影片公司」
(1)民族之歌:《風雲兒女》
(2)青春之殤:《桃李劫》
三  1934-1935:左翼電影的界嶺
1.電影人的代際「接力」
(1)親之情:《姊妹花》
(2)海之戀:《漁光曲》
2.阮玲玉與默片的終結
(1)《神女》:女神的「驚鴻一瞬」
(2)《新女性》:「默片女王」的謝世  
四  1936-1937:左翼電影的華麗落幕
1.陋室的「摩登」:《十字街頭》
2.市井愛情故事:《馬路天使》

第三節  「軟硬」之爭與「國防電影」
一  「軟硬」之爭(1933-1935)
1.軟硬之爭之緣由
2.「軟性電影」代表作
(1)人世遊戲:《化身姑娘》
(2)悲情時態:《永遠的微笑》
二  「國防」與電影(1936-1937)
1.「國防電影」的興起
2.國防電影的經典
(1)生存寓言故事:《狼山喋血記》
(2)青春熱血之路:《青年進行曲》


第三章  抗戰時期電影(1937-1945)

第一節  「國統區」電影(1937-1945)
一  「中制」(中國電影製片廠)
1.武漢時期(1937.11-1938.10)
(1)農民總動員:《保衛我們的土地》
(2)「四行」保衛戰:《八百壯士》
2.重慶時期(1938-1945)
(1)草原漢蒙同仇敵愾:《塞上風雲》
(2)國際諜影傳奇實錄:《日本間諜》
二  「中電」(中央電影攝影場)
(1)寶山英烈頌歌:《孤城喋血》
(2)碧空國魂禮贊:《長空萬里》

第二節  抗戰時期上海的影業(1937-1945)
一  「上海孤島」:古裝與時裝(1937-1942)
1.張善琨與「新華影業公司」
2.「孤島」古裝電影的復蘇
(1)《貂蟬》與《木蘭從軍》
(2)《武則天》與《孔夫子》
3.「孤島」的「時裝」電影
(1)都市的墮落:《雷雨》與《日出》
(2)「孤島」的悲歌:《靈與肉》與《亂世風光》
二  「孤島」淪陷後的上海影業(1942-1945)  
1.川喜多長政與「華影公司」
2.「孤島」淪陷時期上海的電影出品  
(1)不適時宜的《博愛》
(2)戴鐐之舞:《萬世流芳》
(3)欺世之宣:《春江遺恨》

第三節  淪陷區影業(1937-1945)
一  「滿映」的成立        
二  「滿映」的電影拍攝情況
1.「滿映」電影的種類與出產
(1)國策影片「大陸三部曲」
(2)面向中國市場的故事影片
2.「滿映」傳奇李香蘭
3.「滿映」的結局


第四章  抗戰後中國電影(1945-1949)

第一節  戰後國統區官管影業
一  國統區官管影業的整合與經營:「中電」
二  「中電」系統的電影拍攝與出版
1.「長制」與《松花江上》
2.「中電」系統(北平)三廠的創作題材
(1)以神祗之名:《聖城記》
(2)諜戰片之父:《天字第一號》
3.「中電」系統上海各廠的出品
(1)「潰退」的愛情:《遙遠的愛》
(2)上海迷夢:《天堂春夢》與《還鄉日記》
(3)戰爭的創痛:《尋夢記》

第二節  戰後國統區民營電影
一  昆侖影業股份有限公司(1947-1951)
1.「昆侖」的建立
2.「昆侖」的電影創作
(1)卓絕的歷程:《八千里路雲和月》
(2)破滅的夢境:《一江春水向東流》
(3)覆巢之下:《萬家燈火》
(4)庶民的歡慶:《烏鴉與麻雀》
二  國泰影業公司(1946-1952)
1.柳氏兄弟的電影業
2.國泰公司的電影創作
(1)「知性」的寫照:《憶江南》
(2)女性自強之鑒:《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三  文華影片公司(1947-1951)
1.吳性栽與「文華」
2.「文華」的佳作
(1)理髮匠的愛情喜劇:《假鳳虛凰》
(2)廢墟上的三角戀情:《小城之春》

第三節  解放區根據地的電影業(1938-1948)
一  延安電影團的建立
二  延安電影團的拍攝和放映活動


第五章  「十七年」時期電影(1949-1966)

第一節  新中國電影業的統一    
一  從延安到北平:文藝創作原則的確立
1.《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
2.「第一次全國文代會」
二  新中國建立後國營電影業系統的形成
1.三大國營電影基地的建立
2.地方電影製片廠的建立

第二節  「十七年」電影創作(1949-1966)
一  「鄉土」題材電影:「山藥蛋派」的移植與延展  
1.銀幕上的「山藥蛋」經典
(1)趙樹理與《小二黑結婚》
(2)從《三里灣》到《花好月圓》  
2.鄉土的魅力
(1)馬烽與《我們村的年輕人》
(2)李准與《李雙雙》  
3.鄉土的別樣風情
(1)白族風情《五朵金花》
(2)廣西「彩調」《劉三姐》  
4.「山藥蛋」的延展:鄉土包圍城市  
(1)城鎮市民生活題材電影
(2)體育題材電影
(3)軍旅題材電影
二  「紅色經典」電影:革命歷史乃是真主流
1.「以革命的名義」
(1)梁斌與《紅旗譜》
(2)周立波與《暴風驟雨》  
2.「槍桿子」模式
(1)《紅日》:戰爭史詩
(2)《林海雪原》:英雄傳奇  
3.女性在革命中解放
(1)紅色根據地經典:《白毛女》
(2)革命女戰士紀傳:《紅色娘子軍》
(3)時代洪流中成長:《青春之歌》
三  古裝歷史影片與戲劇影片
1.古裝歷史題材:創作的「雷區」
(1)《武訓傳》與《清宮秘史》批判
(2)《宋景詩》與《林則徐》、《甲午海戰》
2.興旺的反思:戲劇舞臺藝術影片
四  上海民營電影業(1949-1952)
1.「文華」的難題
2.「昆侖」的創作波折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與電影(1966-1976)
一  「文化大革命」的發起
二  「文化大革命」中電影界的批判運動        
1.發向電影界的攻擊號令
2.電影界的十年「煉獄」
三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電影製作
1.「革命樣板戲」電影(1967-1972)
2.「文化大革命」時期故事片製作(1973-1976)
(1)《決裂》與《春苗》
(2)《創業》與《海霞》
(3)浩然的《豔陽天》與《金光大道》


第七章  反思與復歸(1977-1984)

第一節  扭轉與批判
一  「四人幫」倒臺與政策扭轉
二  「幫系」電影批判和電影的平反解禁
1.文藝創作「三突出」原則的批判
2.「陰謀電影」批判
(1)《反擊》與《歡騰的小涼河》批判
(2)《盛大的節日》批判
3.「十七年」影片的平反與解禁  
4.「幫氣」批判電影(1977-1978)

第二節  反思始於傷痛(1978-1984)
一  傷痕文學與傷痕電影
1.傷痕文學:未能遠行的文学現象
2.傷痕電影:浩劫後之的痛定思痛
(1)1979:《於無聲處》與《生活的顫音》
(2)1980-82:《巴山夜雨》與《牧馬人》
3.傷痕電影中的歷史「盲區」
(1)紅衛兵:銀屏上的闕遺
(2)「知青文學」與知青題材電影
二  反思文學與反思電影
1.「歸來者」與「反思文學」
2.反思電影:智者的思考與誡諭
(1)《人到中年》:把人的悲劇放在歷史進程中
(2)《小巷名流》:「浩劫」的劣根性反思
(3)謝晉的反思電影:從《天雲山傳奇》到《芙蓉鎮》

第三節  回歸「十七年」之路(1977-1983)
一  從「紅色經典」到「主旋律」
1.革命歷史:永恆的紅色主流
(1)李准的《大河奔流》
(2)銀屏上的領袖傳記        
2.「紅色」的抒情變奏
(1)兄妹手足情深:《小花》
(2)世外桃源之戀:《歸心似箭》
(3)平凡的高尚:《高山上的花環》
3.匯流「主旋律」
二  「鄉土」題材的復歸
1.《兒子孫子和種子》與《甜蜜的事業》
2.《喜盈門》與《牛百歲》
3.「田園三部曲」與《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三  新都市題材「雙城記」
1.「海派」都市的寫實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7625469
  • 叢書系列:歷史研究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5.2 x 22.8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言
 
  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道理上講不通的,常常在情理上可以講通。提示所有觀賞《牡丹亭》的觀眾,這只是一個文藝創作的角度,這裡說的是戲台上的人生機緣,千萬別鑽牛犄角尖去找補「死人怎麼能活了」的道理。電影創作其實也是這樣,而電影史的編撰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電影屬於電影觀眾,電影史當然也該屬於電影觀眾,並不該以一個理所當然的固定角度和程度,說應該怎麼怎麼寫的道理。拙作是一本中國故事影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敘述。想展現給幾代的電影觀眾以一個不同的電影史敘說。盡可能提供一個回溯過往、欣賞當下和期待日後的鑒賞中國故事影片的完整視野。
 
  2018-2020年,我在任所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參與《中國電影課程》的教學。於是便找來1949年後出版的幾乎所有中國電影史著作,陳荒煤的、程季華的、李少白的、丁亞平的、鍾大豐的、李多鈺的、尹鴻的、羅雪瑩的……以及能夠搞到手的各類中國電影資料彙編、電影人傳記等等,翻閱一通,只作教學之籌備積累。不做這些功課,既使不是主講,站在講台上面對同學們時也會感覺心虛得像個騙子。
 
  以我個人目力之所及,現已出版的中國電影史書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官方認可的教科書,政教為主;另一種就像資料彙編,按時間進程排列,面面俱到。這應該都不是電影觀眾所需要的,也不是課堂上同學(他們也是電影觀眾)要聽的。於是想把這百年的中國故事影片做一個梳理,提綱挈領地拉出一條明瞭的線索,然後順著這條線索去講電影人和電影裡的故事。得益於網絡的發達,把網絡直接串接在電視上即可觀看幾乎所有需要參考的影片。有些鴻篇巨制和年代久遠的晦澀影片還可以反覆播放,悉心揣摩。
 
  電影與文學的淵源是拙作討論的核心線索。在中國,文學與電影是樹和藤的關係,文學是樹,電影是藤。1920年代的「影戲」時期,電影與「鴛鴦蝴蝶派」文學拉拉扯扯,關係曖昧,創作則亦戲亦影。1930年代中國電影像少年小子一夜間長大成人,血氣方剛、憂國憂民。一些「左翼文學」中人索性徑直蛻變為「左翼電影」人,直接參加電影創作。國共聯合抗戰到國共內戰時期,影壇還一直是左翼電影人的天下。由此民國時期的電影最憤青,也最具文學氣質。1949年後在延安「文藝為政治服務」政策指引下,電影創作則更直接靠攏文學,由此「十七年」文學的繁榮投射出十七年電影的繁榮。「山藥蛋文學」生出「鄉土電影」,「紅色經典文學」生出「紅色經典電影」。「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從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新時期文學」引出「新時期電影」,其中「傷痕電影」、「反思電影」直接移植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而「第五代」導演的主流創作與「尋根文學」合流,從地域文化中發掘資源。「第六代」自稱「獨立」創作的一代,其實他們的創作也與文學藕斷絲連,他們的實驗性「先鋒」創作在敘事、語言等方面吸納「先鋒文學」的顛覆模式。1990年代中後期,進入商業化時代的中國電影也未脫離對文學的仰賴。早期商業影片如「馮氏賀歲」與「第五代」商業片的創作幾乎都以最有讀者緣的「新寫實小說」作源流,像王朔、劉震雲、蘇童、劉恆、葉兆言、嚴歌苓等新寫實暢銷作家都是商業電影重點開採的對象。而後,網絡小說作家高調挺進影視,票房所向披靡……由此以見,離開現、當代中國文學去講百年中國電影,猶如撑起一具無骨的身軀,絕無牢固站立的可能。
 
  需要專門說明的是,首先出於本書面向電影觀眾的出發點,本敘述之焦距在中國故事影片(或稱劇情影片)的歷史。電影門類太多,有紀錄片、新聞片、戲曲片、少兒片、動畫片、科教片等等,體統太分散龐雜,而且這些門類的電影也並不是廣大電影觀眾所關注和熱衷的。其次是由於自身閱歷的局限,本書敘述不包括有關港、台電影創作進程的內容。由於篇幅所限,若加上兩地有關內容,則本書規模勢必將翻倍擴容。最重要的是,兩岸三地的電影創作在1949年後經歷了有近四十年的隔絕,其發展至今各成系統,放在一起綜述不免有堆積和拼湊感。
 
  本書是寫給普通中國電影觀眾的電影史述,試想把中國內地故事片創作的歷程匯入中國現當代歷史進程和社會生活中,避免學術上和技術上令觀眾望而生畏、高高在上的視角。別把本來不復雜的東西複雜化了,更別把本來有趣的東西弄枯燥了。本書敘述的主要依據是各時期的電影影片本身和影片相關的文學底本,以及如電影人傳記、時人影評之類第一手資料,而各時期出版的電影史著僅作參考。最為重要的是這百年電影發展進程中有一大截子是我親身的經歷,親歷了許多電影產生的歷史背景,並對當時放映時的情況有切身的直接感受。
 
  只想把中國電影史敘說成一則源遠流長的故事。讀完這本書能夠對這百年中國電影建立一個大致的印象,並產生把那些電影片找出來看看的興致和衝動,便是這本書的終極目的。筆者希望能與部分電影觀眾的觀影感受和認知產生共鳴,也知道觀影感受與認知會有太多的不同,所以這《百年影蹤》只是其中一種寫法。值得期待的是,一部百年中國電影史肯定還會有許多種的寫法。
 
姜德成
於墨爾本東區寓所
2021年8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有时像一位严谨的史学家,引用精确的档案资料;有时又像一位充满激情的影评人,对某场戏的调度和演员的微表情进行近乎诗意的渲染。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作者在回顾“第五代”导演的创作高峰期时,那种夹杂着自豪与反思的复杂情感。他没有一味地赞美,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镜头语言中那种内在的焦虑和对体制的隐晦对话。他的文字富有画面感,读起来绝不枯燥,仿佛每一次转折都伴随着一次镜头推拉或一次灯光的明暗变化。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文学技巧,让这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具有了罕见的阅读乐趣和持久的回味空间,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总想拿起过去的某部老片再看一遍。

评分

这部电影史的叙事方式真是别开生面。作者似乎没有遵循传统的时间线性索,而是像一个熟稔老友的导演,带着我穿梭于光影的迷宫。他对于早期默片时代那种充满实验精神和民族自觉的探索,描摹得尤其细腻。我仿佛能闻到老上海那些简陋影棚里胶片特有的味道,感受到那些先驱者在文化启蒙与商业运作之间挣扎的张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仅仅是罗列重要影片,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时代洪流冲刷掉的“边缘”创作群体。比如,他对女性导演在民国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作品中那种隐晦却坚韧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得入木三分。这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史实的著作,更像是一部饱含情感的“人物志”,让我对那些电影背后的灵魂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我尤其赞赏他对电影美学形式演变的关注,如何从模仿好莱坞到逐渐提炼出具有中国本土气韵的视觉语言,这个过程的描述,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鲜活的案例支撑。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极其宏大,但行文却保持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流畅感。它不像那种堆砌着晦涩术语的学院派著作,而是充满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中国文化脉络的洞察。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集体记忆与银幕呈现”的章节,作者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是如何被赋予了塑造国家认同的重任,以及这种集体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微妙裂痕。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之间的永恒博弈。读到这里,我常常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观看那些经典“主旋律”影片时的经验,突然意识到,原来在那些熟悉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权力运作和审美取舍。作者的叙述,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时代肌理,让人在对往昔光影的缅怀中,获得一种清醒的批判视角。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细节考证上下足了功夫,很多是我之前查阅各种资料都未能找到的“边角料”信息。例如,关于特定时期进口拷贝的审查标准、早期电影院的设计布局,甚至是一些著名影评人的笔名变迁,都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这种对“物证”的执着,让整部历史的构建变得异常坚实可信。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一个侦探,跟着作者提供的线索,一步步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特别是对几部失传或仅存残片的追溯,那种近乎考古学般的严谨和对电影遗产保护的深切忧虑,非常打动人。它不仅仅是在写“拍了什么电影”,更是在抢救那些正在消逝的、与电影相关的物质文化符号。这种对“失落的碎片”的珍视,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带上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跳脱出传统的“主流-非主流”二元对立,而是采用了一种网络状的、相互交织的分析模式。作者似乎对不同地域、不同体制下电影生产的复杂互动抱有极大的兴趣。比如,他对台湾新电影运动在大陆早期受到(或未受到)怎样的回应与吸收,以及香港电影黄金时代那种独特的市场驱动下的草根创造力,如何反哺了大陆的电影工业,这些跨区域的比较分析,提供了许多全新的观察角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单调,仿佛同时在看几条相互影响的河流,它们在不同的土壤中孕育出形态各异的果实,但水脉却隐隐相连。这打破了我以往对中国电影史“以大陆为中心”的刻板印象,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电影”这一概念的边界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