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病,我一無所有:致無法被任何事物療癒的你

除了病,我一無所有:致無法被任何事物療癒的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子如(April)
图书标签:
  • 心理治愈
  • 自我成长
  • 情绪管理
  • 原生家庭
  • 抑郁
  • 焦虑
  • 孤独
  • 疗愈
  • 人生感悟
  • 自我救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當你孤立無援……
別慌,你永遠不是獨自一人努力著!

=榮獲2022年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
首位長期於網路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之倡議者
一部關於情緒、創傷、愛恨、成長的尋光之作

  ▍一位多重情緒障礙患者的孤獨
  洪子如April,罹患憂鬱症、躁鬱症、PTSD,
  在生病之前,她是一名開朗熱情的影像工作者。
  27歲發病後,經歷鬱期的低潮、躁期的狂躁,創傷如影隨形,
  不僅與親愛的人疏離,甚至遭受網友訕罵,
  讓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每一刻都在質問存在的目的。

  因為不符合旁人認為該有的「標準」模樣,
  彷彿成了世界上最孤單的個體。

  ▍在生命幽深角落,凝視脆弱和矛盾
  情緒障礙為生活帶來重重困難與不適應,
  卻也讓April迎來一場蛻變……

  她在難受時拚命寫字,紀實崩壞後的內心世界,
  深入刻劃面對憂鬱症、躁鬱症、PTSD第一手的狀態與感受,
  主動替自己貼上「精神疾病患者」的標籤,
  在社群打造談論「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的空間,
  直視疾病在身上所發生的一切,並努力在混沌中尋找活著的意義。

  確診後三年間,經歷了情緒極高極低的變動,造訪過理性無法抵達的地方,
  一直到如今她能平穩袒露自己的脆弱和矛盾。

  看著她的生命足跡,就像看見我們自己的生活,
  同樣充滿對人生的懷疑和盼望、對愛戀的欣喜和憂傷、對未來的恐懼和勇敢。

  ▍去汙名化的第一步,從理解開始
  本書的出版不僅僅是一個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命紀錄,
  不為了博取同情,而是為了讓讀者了解情緒、精神疾病的多重面向──

  #如今我對憂鬱症最嚴重的認知不是死,是很想活著但很不舒服。
  #愛的需求是被觀念餵養,活著根本是一場洗腦,放棄也是很勇敢的。
  #憂鬱症患者沒有當下,他們是被時間留住的一群人。
  #我面對PTSD的方法,永遠不會是該死的放下。
  #躁鬱症所顯露的行為都是性格的反向,每一句憤怒,其實都是說給自己聽的。
  #或許憂鬱症的天賦是將一切視為已失去之物,而我們是被製造出來感受真實的人。

  無論是身心症病友、陪病者或對精神疾病一知半解的你我,
  人人都曾有過悲傷、失落、痛苦與創傷,
  即使有的傷口無法輕易療癒,
  至少這本書能陪著你,在黑暗時刻盡情悲傷、放手去活。
  這次,我們不加油,願「理解」能瓦解「誤解」。

本書特色

  ▶▶▶「病後,一無所有的日子」,坦露發病時的生活與思考。
  ▶▶▶「愛是邪教」,書寫與情人間的故事,以及對「愛」的定義。
  ▶▶▶「活著」,漸漸摸索出好好活著的辦法。
  ▶▶▶特別收錄「練習社交問答集」,對病友的提問提出實用建議,時而幽默、時而寬慰。

  【書封設計理念】
  以透明雷射膜造成的色彩反射與變化,
  搭配隨意且具破壞性的塗鴉,
  呈現內心不規則、無法定義的各種情緒。

各界好評

  丁寧│演員
  于子育│演員、歌手
  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沈可尚│導演
  坤娜Queena│PATH身心靈・坤劇場共同創辦人
  夏金剛│壹顆好心創辦人
  馬大元│身心科醫師、YouTuber、親子專家
  張家銘│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前理事長
  莊明翰│《憂鬱世代》作者
  陳璿丞│析心事務所所長、精神科醫師
  蘇禾│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
  ──動容推薦
  
  「因為疾病,我們更加完整。」──方億玲,而立書店店長

  「善待自己,需要多少深呼吸、願意、和相信?要經歷多少退縮、迷惘,才能確信活著就是意義。這本書提供的真實密碼,足以陪伴每一個不安的靈魂。」──沈可尚,導演

  「感謝作者真誠而勇敢地向這個世界拋擲出一次又一次的信號,在最深的暗夜裡,她用熾熱的心迸裂出絢爛的花火,一朵又一簇、毫無保留的,用文字呼喊、呢喃、詠嘆……生命,是那麼的疼痛又那麼的美,既狂暴又溫柔、既殘缺又如此圓滿。在她的火光底下,生無可戀,或許更甚是種自由。」──坤娜Queena,PATH身心靈‧坤劇場共同創辦人

  「Here comes April:情緒有多豐富,世界就有多豐富……雖然豐富的代價包含痛苦。」──馬大元,身心科醫師、YouTuber、親子專家

  「不同於林奕含用房思琪故事投射個人的遭遇,子如用第一人稱寫下自己躁鬱與創傷後壓力症發病前後的心路歷程。但相同的是,兩人都希望幫『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發聲。精神疾病是大腦疾病,不須羞恥,不要排斥。當更多人都能和子如一樣不避諱地談論,精神疾病自然能去汙名化。」──張家銘,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前理事長

  「一本重回創傷、勇敢出征、直搗生命意義的動人好書。」──莊明翰,《憂鬱世代》作者

  「謝謝作者April願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的經歷、創傷和療癒的過程。去汙名化,需要有更多像April一樣的人分享、像采實文化勇敢地出版。作者在書中提到如何和醫生配合,如何了解藥物,如何在停藥和使用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只要願意治療,你也可以伸出手,成為治癒的希望。」──陳璿丞,析心事務所所長、精神科醫師

  「整個世界安靜無聲,但內在的每一個人格都在尖叫,那樣的尖叫,該如何讓身邊的人知道?走過憂鬱症的人可能都做過這道題,而書寫是很好的方式,因為當身邊的人知道,就能啟動有效的交流,讓壓力開始釋放,了解──一直是陪伴的啟發點。」──蘇禾,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

  「讀著小女新書手稿,看到她鉅細靡遺描述自我的感受,如此真誠又貼近人心,這三年承受這麼多的痛苦後,有坦露心路歷程的勇氣,真的很不簡單。身為母親,目前最大的希望是:繼續『活著』才能持續為『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發聲,這只是起頭。願子如揭露自我的故事,可以造福一些沉痾已久的人。至少,我們有同類,我們並不孤單。祝福大家平安!」──作者洪子如的母親

  「April生病的過程,我在網路上關注了一陣子,雖然整個過程被稱為生病,但對我這個旁觀者而言,April有好大的能量,是非常撼動我的。April在過程中的努力和掙扎,也給了我很多力量和鼓勵。」──讀者試閱心得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描述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不相关的书籍内容: --- 《星尘低语:宇宙深处的文明遗迹与时间的回响》 图书简介 一部横跨星际的考古史诗,一场关于人类起源与宇宙命运的深度探索。 《星尘低语》并非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融汇了尖端天体物理学、考古学、符号学以及哲学思辨的非虚构巨著。本书的核心议题,是追溯那些在宇宙尺度上被遗忘的文明痕迹,探索人类文明在浩瀚时空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与那些已然消逝的远古智慧之间可能存在的隐秘联系。 作者,享誉国际的宇宙考古学家艾莉亚·凡尔纳博士,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了多个被主流科学界忽视的“异常信号源”和“结构性偏离点”。她提出了一种激进但论证严谨的理论:宇宙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由自然法则主导的真空场,而是一座巨大、层层堆叠的“时间博物馆”,其中保存着无数文明兴衰的残骸与信息碎片。 第一部分:沉默的信标——宇宙残骸的解读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探索之旅。凡尔纳博士详尽阐述了她对三个关键发现的研究: 1. 奥丁之环(The Odin Ring): 位于猎户座旋臂边缘,一个由非自然元素构成的巨型环状结构。通过对该结构中周期性出现的复杂数学序列进行破解,作者揭示了其可能是一种用于记录“大寂静”时期(即宇宙大爆炸后早期星系形成阶段)气候模型的工具。书中细致描绘了她团队如何克服极端环境和技术限制,首次完整翻译出其中三分之一的信息矩阵。 2. 摩羯座的几何之砂: 深入对一颗被发现正在解体的红巨星核心的观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超新星爆发,这次事件展现出一种高度有序的能量释放模式。凡尔纳博士提出,这可能是某种极端先进文明在生命终结前夕,为保存其核心知识库而进行的“信息固化”尝试,其产生的几何结构远超已知物理学的范畴。 3. 暗物质中的“共振幽灵”: 这是全书最具争议性的部分。作者结合最新的暗物质探测数据,分析了一种无法用标准粒子模型解释的微小引力波动。她大胆推测,这些波动可能是远古文明遗留下的、通过操控时空结构本身来传递信息的“残留意识场”。这部分内容大量引用了量子场论和弦理论的最新成果,用以构建支持其“文明遗迹论”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符号的解码与哲学的回响 在积累了大量的物理证据后,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对“信息”本身的探讨。凡尔纳博士认为,真正的文明遗迹并非是宏伟的建筑,而是潜藏在宇宙基本规律中的“符号系统”。 她对比了地球上所有已知古代文明的早期符号系统——从苏美尔楔形文字到玛雅象形文字,再到拉帕努伊的朗格朗格文——并指出在它们的最原始形态中,存在着惊人的数学和宇宙学上的共性。她将其称为“普世语基”(The Universal Logograms)。 书中特别用一章篇幅,聚焦于对这些普世语基的解码过程。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分析这些符号与特定恒星光谱、行星轨道参数之间的关联,来反推这些早期文明对宇宙的认知。这种跨越数万年的文明对话,挑战了我们关于“文明进步”的线性观念。 第三部分:时间熔炉与人类的未来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将所有线索汇集,直指人类文明的未来定位。作者不再满足于研究“他者”,而是将目光投向我们自身。 她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诞生,可能并非完全是随机的化学反应和环境选择的结果,而是对遥远过去某种“播种”或“引导”的延迟响应。我们所遵循的物理定律、我们对美的感知,甚至是我们潜意识中的某些集体叙事,都可能携带着那些古老文明的“回音”。 凡尔纳博士深入探讨了“时间熔炉”的概念——一个假设的宇宙区域,在这里,不同时间线的文明信息可以相互渗透、融合。她警示读者,当我们越深入地解读宇宙的遗迹,我们就越发意识到,我们并非站在历史的终点,而是站在一个由无数前人铺就的、充满未知选择的十字路口。 本书的结论充满力量与反思: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最终是对自身起源的追溯;而那些沉默的信标,并非仅仅是历史的注脚,它们是面向未来的“警告”与“指引”。《星尘低语》不仅是一部科学探索,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冥想,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智慧”和“永恒”的真正含义。它将彻底改变你对夜空的看法。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子如(April)


  現於網路社群推動「#精神疾病去汙名化」。
  現任職於電視台網路廣告製作人與編導。

  2020年,擔任電影《孤味》、《逃出立法院》側拍攝影及花絮製作。2019年,導演VR作品《like plant like painting》身心障礙虛擬實境體驗計畫,獲文化部平權個人最高補助。導演MV作品〈從現在開始〉獲2018年花蓮縣文化局原創音樂MV創作獎及2019年公視短片優選獎。共同製片作品《年尾巴》獲2018年公共電視新創短片輔導金補助,並入圍第41屆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獎,在台北電影節「明日台灣短片選」中放映。

  Instagram_apriltzu
  Facebook_April懶得說話
 

图书目录

好評推薦
前言/願你平安
 
第一章/病後,一無所有的日子
1.     眼睛
2.     配不上
3.     吃藥後的兩小時
4.     憂鬱症玩笑
5.     沒有別的
6.     多談談死吧
7.     沒有當下
8.     九點三十分
9.     魔法
10.   消失的意義
11.   要記得
12.   等
13.   長大
14.   重組
15.   聽話
16.   暗掉
17.   強暴
18.   自信
19.   問候
20.   過一陣子我再來看看你
21.   監獄
22.   判令
23.   悲劇電影
24.   都是她
25.   陌生攻擊
26.   沒得選擇
27.   他們憑什麼
28.   理念
29.   參考
30.   Analyst
31.   或許吧
32.   病說
33.   Time will tell
#練習社交問答集①──關於治療
 
第二章/愛是邪教
34.   人終究是人
35.   不追
36.   菸
37.   愛是什麼
38.   自由
39.   愛是邪教
40.   想像
41.   焦灼
42.   拿好拖把
43.   背景音樂
44.   不倒翁
45.   投降
46.   不為人唱歌
47.   溼淋淋
48.   遊戲
49.   跌倒
50.   美好而持久的愛情
51.   我都不信
52.   他們
53.   仰望
54.   萬一自己不夠好呢
55.   別教我怎麼活
56.   失戀
57.   缺陷
58.   我想見見妳
59.   看見你
60.   家人
#練習社交問答集②──關於陪伴
 
第三章/活著
61.   不是了
62.   OK繃
63.   普通女生
64.   消失的香港
65.   過度熱愛時
66.   無神論也是一種信仰
67.   道路之外有道路
68.   可以對我喊加油
69.   音樂補習
70.   垃圾文章
71.   會不會這就是我
72.   愛的不同方式
73.   特異功能
74.   打分數
75.   我會在哪
76.   統統要記得
77.   誠徵室友
78.   我就不想變成你喜歡的那種人
79.   只說那些你想聽到的話語
80.   無限延伸的幻想大紙
81.   反向
82.   我們
83.   印象
84.   凌駕
85.   三流導演
86.   暗淡藍點
87.   沒有同理心就沒有真實
88.   盡可能對於別人的悲傷面無表情
89.   爵士精神
90.   活著的目的
91.   沒有一種意義略勝一籌其他意義
#練習社交問答集③──關於自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90956
  • 叢書系列:文字森林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3.5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願你平安


  「精神疾病去汙名化」的出書計畫獲得台北市文化局的藝文補助了,經過兩年的時間,修修改改成同一份詭異又自由的企劃書。因為撰寫時間拉得長,意外保留了我在躁鬱症狀態下書寫的自大暴力,像是指著評審委員的鼻子,質疑著最規矩的企劃書格式,任性拒絕回答類似的問題;也在恢復理性與客觀視角後,記錄了鬱期與躁期的不同性格所反應出來的行為與文風。

  回想當時的自己,抗拒政府補助企劃書的格式,甚至在簡報時帶上了藍芽喇叭,邊講邊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更刻意用著恐怖情人的口吻,在企劃書的開頭寫著:「無論最後是否得到你們的肯定,我每年還是會以相同的標題名稱投件,直到你們記得我。」

  在罹患憂鬱症、躁鬱症前,我是一個開朗熱情的影像工作者,二十七歲那年發病,才理解時間與存在即是煎熬難受的世界,當下我所能夠控制的最大範圍是自己狹小的房間,而房間外的事,全部被迫的與我無關。面對病的恐懼與未知,僅剩那顆渾沌到無法思考的腦袋,每刻都在暴力質問自己:「為什麼我連出門的力氣都沒有?為什麼我感受不到任何情緒?當我無法解釋自己的狀況時,該怎麼接受那些想要幫助我的人所說的話語?」

  或許是因為病得夠久,明白自己不會被輕易放過。有時候,精神疾病對我來說像是白紙上的兩個黑點,絕望時,可以在兩點之間的空白畫出無限條悲傷的連接路徑,每次發作都可以視為新的折磨。但看著「無限」二字,我想到人總有辦法囂張地定義自己沒辦法完全理解的事情,基於某種對於病的痛恨,我抗拒成為無法理解命令卻毫無怨言的士兵,彷彿在槍林彈雨的戰場拿起筆,試圖完整寫下每次的經驗。

  我將痛苦的感受分門別類,有系統地彙整發病的所有誘因,硬是選擇樂觀看待原本白紙上的那兩個黑點,幻想著它們中間的距離,若兩點連成線,慶幸哪些線是自己曾經走過的,就像是面對反覆發作的病,哪些是可以預測與預防的。

  這樣一篇篇病中紀錄,好似讓我掌握蛛絲馬跡,才得以確信「經驗」可以讓人獲得某種程度的安慰。

  於是,身為影像工作者的視覺能力讓我在發病時反過來觀看自己,好好置身於那樣寂寞的空間裡,睜大眼睛去環顧思緒,把所見所聞小心翼翼放進口袋,不把它們定義成過剩的情感,想要有條有理地陳述每種情緒,並相信每種情緒都有所價值,盼望在一場勢不可擋的頹廢中,止住自己暗中想要放棄的僥倖心態。(當然,放棄也是很勇敢的吧。)

  我像拿著大聲公,斥責那些說你行為不正常的人,當人生病了、事情發生了,那就是在不尋常狀況下的正常。在這個呼喊說服自己的過程中,期盼有些人能因為我所發出的聲響而回頭看看,「精神疾病去汙名化」才會有實現的一天。

  自知文字能力仍不夠細膩、思考不夠純熟全面,但破碎與矛盾的片段也確實是精神疾病的一部分,因此決定彙整發病時的文字出書。於介質中限定閱讀媒材,被翻頁的瞬間,得以透過紙用文字接近人的剎那,我僥倖地向慌忙世界偷來了時間,在適當的距離被理解。終於不用把文字灑在螢幕上坦白展露,可以一句一句地藏在書裡了,我會珍惜這難得時刻,把想說的一次盡力說完。

  希望自己的經歷能成為病友的一本索引和字典,讓病友、不了解精神疾病的人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些相似或相符之處,而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或許未來,有人發病時的情緒路徑與我重疊時,可以看看這本書,像是把你的思緒拉進我床旁邊的椅子,泡杯熱茶,一起聽著〈Blue in Green〉,我會慢悠悠地說:「別慌,我也曾在那裡。」

  這次我們就不加油了,願你平安。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期待在这本书里找到任何关于“走出阴霾”的实用指南或者积极的建议,那你注定会大失所望。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无用之用”。它拒绝提供任何面向未来的承诺,而是将所有的焦点都锁定在“此刻此地”这种无法摆脱的困境中。我最初尝试用以往阅读心理自助书籍的方式去“吸收”它的内容,试图提炼出几条可以付诸行动的原则,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这本书所描绘的“病”,已经超越了日常管理范畴,它更像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状态——一种与世界连接的必要介质已经断裂了。作者非常高明地避开了对“病因”的过度探究,不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专注于“既然已经这样了,感受是什么”。这种彻底的“当下性”反而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平静,就像暴风雨停止后,一切都静止了,虽然环境依旧恶劣,但对抗的姿态暂时放下了。它不是告诉你如何痊愈,而是告诉你:**允许自己不痊愈,也是一种生存的姿态。**这种对“不被拯救”的深刻拥抱,在充斥着成功学和快速修复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有。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语言上的运用达到了某种令人不安的精致。它并非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学,而是精准的、带着冷冽光泽的词汇选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处理“缺失”这个主题。它没有直接说“我失去了什么”,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缺失”所留下的空间是如何影响周围的一切。比如对日常物件的描写,总是不自觉地聚焦于它们的边缘、缝隙,或是光线投射下形成的阴影部分,仿佛万事万物都在提醒你,这里本应有另一个东西与之对应,但现在只有空旷。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完美”的追求,以及那些我们强行拼凑起来的“圆满”背后,隐藏了多少令人心酸的妥协。这本书的批判性不在于外部世界,而在于对自身内部“不完备性”的深刻接纳,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迷恋。它挑战了我们对“健康”和“完整”的传统定义,暗示着也许只有在承认自己永远带着一块无法修补的裂痕时,才能真正停止那场无休止的自我折磨。读完后,世界看起来似乎没有变,但观察世界的角度却被彻底扭转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我以往阅读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同,它更像是一种需要耐心的“精神浸泡”。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将书页合上,盯着空白的墙壁,进行长时间的冥想式反思。这种效果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构建的独特疏离感。他/她用一种冷静、近乎科学观察者的口吻来描述最私密、最痛苦的体验,这种反差极大地拉开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观察空间。我们不是在被安慰,而是在被精确地诊断和记录。这种记录的精确性,反而成为了疗愈的另一种形式——被看见,被精确地描述,本身就是一种被承认。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的根源,并不在于痛苦本身,而在于我们感觉自己的痛苦是如此“怪异”和“不可言说”,以至于我们羞于承认它的存在。而这本书,以其冷峻的美学,将这些“怪异”提升到了艺术表达的高度,让读者在阅读完后,能带着一种受启发的、略微释然的感觉重新面对那个无法完全被治愈的自己,接受这种不完美构成了生命的独特纹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郁的色彩,深蓝与灰的交织,仿佛预示着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植于灵魂的空洞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探讨现代人普遍焦虑的社会观察报告,毕竟“无法被任何事物疗愈”这个副标题,听起来就像是当代精神困境的精准注脚。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面被精心打磨过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那些我们习惯性回避的角落。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也没有热络地鼓吹“积极向上”的口号,反而以一种近乎残忍的坦诚,剖析了“被遗弃感”在个体生命中是如何生根发芽,直至开出名为“无药可医”的花朵。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跌宕起伏,而是因为作者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触及了一些我以为早已愈合,实则仍在隐隐作痛的旧伤。那种感觉很奇特,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能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你内心最隐秘痛苦的人,哪怕你们从未谋面。它迫使你直视自己的残缺,接受那些你拼命想用工作、关系、物质去填补的巨大鸿沟,可能本就无法被填满。这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让你瞬间开朗的书,它更像是一个深夜里,你与自己最诚实的对谈,带着湿润的、不带任何修饰的真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像是在泥沼中行走,每一步都带着清晰的阻力感和沉重的回音。我期待的是那种直击人心的哲学思辨,至少能给我一个框架去理解这种“无药可救”的状态,但作者似乎完全放弃了宏大的理论建构,转而采用了大量碎片化的、近乎意识流的内心独白。这种写法带来的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我真切体会到那种思维被困在原地,无法形成连贯逻辑的窒息感;另一方面,对于习惯了清晰叙事结构的读者来说,初读可能会感到迷失和不耐烦。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绕圈子”的表达方式,直到我意识到,作者的目的可能恰恰在于模拟那种“疗愈”本身的失败路径——我们试图寻找捷径,试图用简洁的答案去覆盖复杂的感受,但最终发现,很多痛苦的本质就是无法被简化。书里大量的留白和重复出现的意象,比如反复提及的“生锈的钥匙”和“永远下不完的雨”,构建了一种强烈的氛围感,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搭建一个情绪的密室,将读者一同关在里面,去体验那种徒劳的、对抗虚无的挣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