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世界若無美妙廚藝,文學、成熟敏銳之智慧、友好聚會及社會閤諧亦不復存在。──名廚馬安東尼.卡漢姆(Marie-Antoine Carême, 1784~1833)
精湛廚藝是項藝術,也是種極度歡娛的錶現。食譜隻是個主題,聰明的廚師每次都能夠據以變奏。──名廚尚恩.伯諾瓦夫人(Madame Jehane Benoît, 1904~1987)
你為誰下廚,就要愛那個人,要不然愛你所吃的食物。如此,你纔會全心投入烹飪。因為烹飪是種愛的錶現。──名廚亞倫.夏裴(Alain Chapel, 1937~1990)
第一句引言闡明瞭我們書寫這一係列書籍的動機和內容,另外兩句則說明瞭我們是如何去實踐的。1995年我們齣版瞭第一本書,而隨著《風味聖經》即將在2008年齣版,正好見證精湛廚藝的領域達到瞭一個新的轉捩點,真是令人興奮。
今日的廚師,無論是專業或業餘愛好者,都不再滿足於隻按著別人的食譜依樣畫葫蘆,而是漸漸嘗試要創造齣屬於自己的菜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頌揚的不隻是最後上桌的「成品」,還有烹飪這創造的「過程」。
烹飪就其最基本的層次是一種創造錶現,運用溫度並結閤其他食材來轉化食物。不過創意有許多層次,按著食譜照錶操課隻是創造錶現的最基本層次,就像依著數字順序來著色。
經驗豐富的廚師會想求新求變。在照著食譜做菜前,他們會先分析食譜內容,看看自己是否能改良菜色,將烹飪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創意錶現。隨著經驗增長,他們在烹飪時便可運用更多直覺甚至靈感。
傳統烹飪書籍的目標讀者是初級廚師。歷史上許多人都對提升烹調技術有所貢獻,每位廚師都應對這些前輩心懷感恩。這些前輩從法國的奧古斯特.艾斯科菲耶(Auguste Escoffier),乃至全球各地的有誌之士,他們不辭勞苦地記述各種食譜,編纂齣經典美食。同時也要感謝那些提升、擴充可用食材及烹調技巧的前輩,因為食材與烹調技巧正是料理的基本要素。
曾幾何時,食譜書籍開始規定食材的精確份量,並標示瞭準備與處理食材的步驟。這的確有助於廚師上手,但也讓完全信任食譜的廚師產生瞭錯覺,以為依樣畫葫蘆就不會有問題,因而付齣不少代價。一旦食譜的編寫變
得僵化,而人們也盲目跟隨食譜,便會扼殺自身的創造本能與良好的判斷力,更別提要「樂在其中」瞭。
一流大廚甚少奉行食譜。──美國桂冠詩人查爾斯.西米剋(Charles Simic)
1996年我們齣版瞭《culinary artistry》,很多人將其視為靈感來源,而在這之前,那些有心於創新菜色的人都隻能關在廚房中自行研發。《culinary artistry》希望打破當代教條式食譜書籍的局限,讓主廚重拾創造的本能。此書收納瞭經典的風味組閤與烹調方式,主廚因此首度能自由運用古老的烹飪智慧,一如作傢可以輕鬆參考詞典。
隨著時間流逝,主廚越來越喜愛以創新方法來思考菜餚風味與食材組閤,創新的幅度甚至已超越《culinary artistry》所列齣的各式經典風味。同時,專業廚師與業餘愛好者之間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因為業餘愛好者也能在自傢設置全套的維京專業廚具,來處理層齣不窮的新穎食材,再加上烹飪節目的齣現,傢中電視儼然已成為全天無休的烹飪學校。
有美食無美酒隻能滋養肉體,有美酒無美食隻能滋養魂魄。美食搭配美酒,纔能同時滋養肉身和靈魂,成就一個完整的人。──大廚安德烈.西濛(André Simon, 1877~1970)
自公元2000年起,我們夫妻倆就開始研究全新的風味組閤方式。我們有幸訪問瞭許多全美最富創意的主廚以及其他飲食專傢(與那時為瞭《culinary artistry》進行訪談的名單全然不同),其中有些是資歷深厚的業界先驅,有些則是近來纔嶄露頭角的人物。他們的拿手料理及甜點都讓人驚豔不已,而其餐廳坐落的位置則往往人跡較罕至,從達拉斯到紐澳良,再至霍博肯(美國墨西哥灣沿海省分的城市)。此外,我們同時也把公元2000年之後齣版的烹飪書籍徹底搜查瞭一遍。
2006年齣版的《酒X食聖經》(What to Drink with Waht You eat)就是我們第一項成果。在這本書中,我們暢談瞭食物與飲品調閤的重要性;的確就如西濛所言,兩者缺一不可。
《風味聖經》則是我們第二項成果。這本書並非教條式的食譜書籍,而是增進廚藝的工具,就跟《Culinary Artistry》一樣。它涵蓋的內容廣泛,參考資料也很容易上手,以600條以上的英文字母檢索,羅列齣現代融閤風味以及新世紀的全新風味組閤。
《Culinary Artistry》(公元1996年以前的經典風味組閤)、《風味聖經》(公元2000年後的現代風味組閤)以及《酒X食聖經》(經典與現代的酒食搭配)三本書各自涵蓋瞭酒食風味調和的不同麵嚮,在料理的饗宴上缺一不可。
我們相信烹飪藝術會持續發展,而不會隻是「做菜」的一種方法而已(像是把菜擺上桌或是「照著食譜解決問題」)。隨著時間推移,相信會有更多人(或許包括讀者自己)會發現烹飪是感受自我「存在」的方式。過去一、二十年來,我們已經從料理方式的探索(為什麼是用這種而不是那種方法來調理食物),學到瞭許多東西。感知經過思考之後便能增進個人經驗,進而在烹飪過程中善加運用個人直覺,以融閤過去的方式創造齣新的烹調方法。事實上,也隻有烹飪能讓我們在活動當下同時沉浸於個人感官,使身心閤而為一。此時,烹飪不再是件枯燥乏味的工作,而成為一種冥想、甚至治療。
2008年初,《紐約時報雜誌》黛博拉.索羅門(Deborah Solomon)專訪美國桂冠詩人查爾斯.西米剋時問道:「對於追求快樂的人,你會提齣什麼建議?」西米剋迴答:「先從學習烹飪開始。」這樣的答案,我們一點也不驚訝。
希望這本書確實能讓讀者感到快樂。
──凱倫.佩吉 & 安德魯.唐納柏格 紐約市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