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台灣歲時祭祀小百科:神明祭拜、年俗節氣、擇日宜忌最佳入門指南100問

圖解台灣歲時祭祀小百科:神明祭拜、年俗節氣、擇日宜忌最佳入門指南100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秀娥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岁时祭祀
  • 民俗信仰
  • 神明祭拜
  • 年俗节气
  • 择日宜忌
  • 传统文化
  • 风俗习惯
  • 宗教信仰
  • 台湾习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年365天,月月有節氣,日日有宜忌,看對日子過好年!
 
  年初到年尾,囊括歲時祭祀的100個重要問題,與生活密切相關,計有:1.歲時的制訂與由來、2.祭祀與供品、3.天公生、4.元宵節、5.頭牙、6.清明節、7.端午節、8.七夕、9.七月普度、10.中秋節、11.重陽節、12.冬至、13.尾牙、14.送神、15.除夕過年、16.過年的禁忌等十六大項目。
 
  提問的同時,也一一解答、解惑,方便讀者藉由問答形式,增加閱讀上的趣味性與學習性。可說是神明祭拜、年俗節氣、擇日宜忌最佳入門指南。
 
本書特色
 
  1.民間傳統歲時節慶活動中,如何了解敬天祭神及祈福的用意與情感,其意涵並正確使用就非常重要。本書企劃即以台灣民間歲時節慶與節氣的配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呈現,找出100個生活中歲時祭祀須知,探討常民在各類民間神明祭祀、歲時節慶與四時節氣的祭祀活動中,如何能避免誤用。使用這些知識與應用皆有民間文化之根源,也避免在各式祭祀活動中觸碰禁忌,表錯意義。
 
  2.從一般民間家庭到大型民俗祭祀活動,不管是初一十五、家族公祭或寺廟節慶祭典,一年365天,月月有節氣,日日有宜忌,本書從年初到年尾,都可方便索引並應用於各類民俗祭祀參考。看對日子過好年,是神明祭拜、年俗節氣、擇日宜忌最佳入門指南。
書籍簡介:文化透視與生活實用指南 書名:圖解台灣歲時祭祀小百科:神明祭拜、年俗節氣、擇日宜忌最佳入門指南100問 --- 一、 本書核心主題與架構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極易上手的台灣傳統歲時祭祀文化入門指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儀式的說明手冊,更是一部深刻剖析台灣社會生活脈絡、信仰哲學與節慶精神的文化透視鏡。全書結構嚴謹,以「問答」(Q&A)的形式組織內容,確保讀者能夠快速鎖定所需資訊,並在連貫的閱讀中建立起對台灣傳統習俗的系統性認知。 全書內容涵蓋三大核心板塊,共計一百個關鍵問題的深度解析: 板塊一:神明祭拜的基礎與實務(探討神祇信仰與參拜儀軌) 此部分聚焦於台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神祇體系,解析不同神明的源流、職掌、信眾結構及其對應的祭祀禮儀。內容細緻地探討了從一般家庭神龕佈置、初次祭拜的禮數、供品的選擇原則,到特殊節慶如神明聖誕時的科儀要求。重點解析了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別的守護神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例如土地公與城隍爺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差異,以及媽祖信仰在不同派系間的傳承細節。對於初次接觸台灣民間信仰的讀者,此部分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手冊」;對於資深信眾,則提供了深化理解與修正錯誤觀念的機會。 板塊二:年俗節氣的文化脈絡與慶典意義(解析時間節點上的生活儀式) 此板塊將讀者的視野從單一的神明轉向時間的流動——從農曆歲首的除夕、元旦,到春節期間的各種禁忌與習俗,直至中元普渡、中秋團圓及年末的送神、清屯。每一個節氣的變換,都與農業生產、家庭倫理及社會結構緊密相關。本書詳述了如「頭牙」、「尾牙」、「春分」、「秋社」等較少被大眾深入探討的節日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寓意。例如,如何透過節慶的儀式來鞏固家族凝聚力、如何平衡人與自然的關係。這部分內容超越了表面的慶祝活動,直指其深層次的文化基因。 板塊三:擇日宜忌的原理與應用(闡述傳統曆法與實用決策工具) 這是本書最具實用價值的部分之一。它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傳統曆法(如干支、二十四節氣、建除十二神、二十八星宿等)的基本運作原理,解釋了古人如何依據天象變化來安排生活、農業活動及重要的人生決策。本書明確區分了「擇日」與「迷信」的界線,側重於解釋傳統擇日學中蘊含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實際應用層面,本書提供了多種常見事項(如遷入新居、動土興建、婚嫁、開市、就醫等)的參考宜忌指南,並解釋了「沖煞」的概念及其化解之道。這部分內容使讀者得以在現代生活中,具備一套有依據的「生活決策工具箱」。 --- 二、 本書的獨特視角與編撰特色 1. 詳盡的圖解輔助: 本書在理論講解之外,大量運用精心繪製的圖表、流程圖和實景照片,將抽象的儀式步驟和複雜的曆法符號視覺化。例如,神龕的標準配置圖、祭拜流程的時間軸、特定供品的擺放示例等,極大地降低了學習門檻。圖解的呈現方式保證了資訊的直觀性和記憶的持久性。 2. 兼顧「信徒」與「研究者」的需求: 本書的編撰立足於對台灣本土文化的高度尊重與田野調查的紮實基礎。它不僅滿足了希望正確祭拜的信徒對於「怎麼做」的疑問,更滿足了文化研究者對於「為什麼這樣做」的探究欲。它對許多流傳已久的習俗,進行了歷史淵源的考證,並呈現了不同地區間可能存在的差異化實踐。 3. 強調「生活智慧」的傳承: 書中強調,歲時祭祀與節慶不僅是宗教活動,更是台灣人應對自然環境、處理人際關係、傳遞家族價值觀的生活智慧結晶。例如,中元普渡背後的慈悲精神、掃墓時對祖先的感恩儀式,皆被深入闡釋,使讀者體會到傳統儀式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的倫理教育意義。 4. 聚焦「入門」與「實用性」: 全書以「100問」的結構,確保了內容的精煉與高度的實用性。每一問都是一個獨立的知識點,讀者可以隨時翻閱查閱,無需按部就班地從頭讀到尾。這種設計極大地方便了繁忙的現代讀者在需要時快速獲得準確指導。 --- 三、 預期讀者群與閱讀價值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極為廣泛: 1. 新遷入台灣的居民或外籍人士: 需要快速了解在地社會文化脈絡與人際交往禮儀者。 2. 年輕一代的台灣人: 對於祖輩傳下的習俗感到陌生,希望系統性學習傳統文化者。 3. 對民俗學、宗教人類學感興趣的學生與研究者: 尋求一本紮實且具備豐富案例支持的入門參考書。 4. 從事服務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的專業人士: 需要準確掌握相關節慶活動規範與文化禁忌的實務工作者。 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的不僅是儀式的步驟,更是對台灣社會的深層理解。它是一把鑰匙,開啟了理解台灣人如何與神明對話、如何與自然協調、以及如何維繫家族與社區關係的文化大門。透過這一百個問題的解答,讀者將能夠自信且得體地面對台灣歲時祭祀中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秀娥
 
  臺灣省雲林縣人,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等研究助理、真理大學宗教系兼任講師、大葉大學兼任講師。
  ◆現職民俗文化研究者,從事臺灣漢人曲藝文化、民間信仰文化、歲時節慶、生命禮俗等研究多年。
  ◆著有《蘇府大二三王爺開基祖廟鹿港奉天宮志》、《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台灣傳統生命禮儀》、《台灣民俗節慶》、《鹿港的信仰與曲館研究》、《台灣的生命禮俗—漢人篇》、《圖解台灣喪禮小百科》、《迎神台灣—圖解信仰儀式與曲藝陣頭》、《圖解台灣問俗小百科》等專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歲中添福祿、時令保平安/謝宗榮
〔作者序〕祭祀文化‧平安賜福
〔前言〕

【歲時的制定與由來】
1.中國古代一年的歲時是怎麼制訂的?
2.你知道氣候是怎麼來的嗎?中國古代氣與候指的是什麼?
3.一年有哪二十四節氣?
4.「四時無災、八節有慶」,指的是哪四時、哪八節?
5.為何民間流行的農民曆有「陰曆」和「陽曆」之別?
6.你知道傳統習俗擇日看吉凶宜忌時,專業人士要參考「通書」嗎?

【祭祀與供品】
7.你知道民間祭祀供品的生與熟會對應祭祀對象關係的疏與親嗎?
8.你知道民間習俗祭拜的供品也要講究吉利諧音嗎?
9.你知道民間習俗祭拜供品諧音不吉利者不拜或不吃嗎?
10.你知道祀神的牲禮為何?
11. 你知道逢幾大節日時要祭祖?祭祖的主要祭品為何?祭祖的牲禮與敬神的牲禮有差別嗎? 
12.你知道什麼是五牲嗎?
13.你知道什麼是三牲?大三牲和小三牲又是什麼?
14.一般人拜三牲時,雞頭和魚頭朝向神明,你知道同安人後裔拜拜時,魚尾朝向神明嗎?
15.你知道廟宇神誕期的祭祀活動通常會行三獻禮,三獻禮是指什麼?
16.你知道廟宇每逢年例的重要神誕日,會行祝壽儀式,祝壽內容一般為何?

【天公生】
17.民間拜天公時習慣分頂桌和下桌,頂桌供品為何是清素的供品?下桌供品為何有葷食的供品?
18.民間拜天公時,除了擺頂桌和下桌之外,為何還有人會擺三層的供桌?擺三層供桌又象徵什麼?
19.有些人以六齋拜天公,何謂六齋?
20.有些人以十二齋拜天公,何謂十二齋?
21.「天公生」時,備來拜天公的神豬頭上插的一對紙糊裝飾,稱為「金花」,它的用意為何?
22.為何拜天公的神豬脖子上有一串鈔票花?有何意義?
23.拜天公的神豬脖子上的「掛項錢」是什麼?有何意義?
24.拜天公的神豬為何背上要插一把刀,甚至講究者還會披上一塊紅布後再插一把刀?
25.拜天公時為何敬獻的神豬頭上要帶一撮黑毛?為何有的黑毛神豬還被雕著美麗的圖案呢?
26.拜天公時為何敬獻的雞必須是公的,更慎重者,其尾端還會留有一撮公雞毛?
27.你知道拜天公時,更慎重者還會準備一對神豬與神羊嗎?
28.你知道拜天公時,若不想殺生太多,也可以敬備麵豬和麵羊嗎?

【元宵節】
29.元宵節時,人們為何習慣躦燈棚?花燈的燈有何重要意義?
30.昔日元宵節時,會有上香後「聽香」的習俗,你知道「聽香」是什麼嗎?
31.昔日元宵節時,為何有未婚女子到菜園偷摘蔥或偷摘蔬菜?未婚男子到菜園跳菜股的民間習俗呢?

【頭牙】
32.春祈秋報與土地公的生日有關係嗎?頭牙是指什麼日子?

【清明節】
33.清明時節人們進行掃墓活動,你知道「掃墓」與「培墓」是不同的嗎?
34.你知道掃墓時,台灣的泉州後裔掛紙用「五色紙」,漳州後裔用「黃古紙」嗎?
35.掃墓習俗有所謂的「挹墓粿」,而「挹墓粿」是什麼?以前小孩在墓地「挹墓粿」時,會唱著什麼相關的兒歌?
36. 清明節時為何習慣吃潤餅(春捲)?這與寒食節有關嗎?
37.民間俗信人死後有三魂,是哪三魂?往生後這三魂又到哪裡去了?
38.人們掃墓時,祖先真的在場嗎?他們會享用祭品嗎?
39.沒帶供品前往掃墓,只用空手拜祖墳可以嗎?
40.清明節時,民家也習慣敬拜祖先,當我們祭祖時,祖先真的有在場嗎?
41.祭祖時,我們焚燒紙錢,祖先能夠收得到嗎?

【端午節】
42.端午節習慣拜粽子吃粽子,你知道粽子的由來嗎?
43.端午節與紀念屈原有關係嗎?
44.端午節為何要划龍舟?是為了驅瘟逐疫嗎?
45.端午節為何習慣配戴香包?裡面成分為何?
46.白蛇傳傳說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現出蛇精原形,雄黃酒一般人可以喝嗎?
47.端午節時為何家家戶戶門口要掛菖蒲和艾草?端午節時為何民間習慣要用藥草淨身?

【七夕】
48.你知道七夕拜的七娘媽,是指七位女性神嗎?祂們的主要宗教職司為何?
49.七夕拜七娘媽時,為何民眾要準備七碗湯圓呢?
50.七夕拜七娘媽時,為何鹿港居民要將湯圓都壓凹一個洞呢?
51.七夕拜七娘媽時,民眾為何要準備雞冠花和圓仔花當祭品?
52.七夕拜七娘媽時,民眾為何要準備胭脂碰粉、鏡子、扇子等當祭品?
53.傳統拜七娘媽時,敬獻後的椪粉要分兩半,為何一半要拋向屋頂?
54.你知道敬獻給七娘媽的紙錢稱為「鳥母衣」或「娘媽襖」嗎?
55.你知道拜七娘媽時的紙糊七娘媽亭,有何作用?
56.躦七娘媽亭時,你知道男生要轉龍邊(傳統說正邊)三圈,女生轉虎邊(傳統說反邊)嗎?

【七月普度】
57.為何民間每年陰曆七月都要普度好兄弟,鬼魂都普度不完嗎?
58.世界上到底有沒有鬼神,鬼到底存不存在?
59.什麼是開鬼門?什麼是關鬼門?
60.什麼是開龕門?什麼是關龕門?
61.什麼是公普?什麼是私普?
62.什麼是廟普?什麼是街普?
63.你知道普度時,有所謂的囝仔普嗎?
64.有些地方拜中元節的老大公好兄弟時,為何會準備摩訶糕和必桃(裂桃)?
65.拜中元節的好兄弟時,常見廟方會準備佛圓和佛手,佛圓和佛手代表什麼意義?
66.褒忠義民廟慶讚中元時,神豬棚架內裝飾華麗的神豬,頭上插的一對金屬製「孔雀金花」有何作用?
67.普度好兄弟時,為何要準備空心菜湯?
68.普度好兄弟時,為何有些地方會準備一盤好幾樣的新鮮蔬菜當供品?
69.普度時,為何會有紙糊的大士爺?祂有何作用?
70.普度時,廟方準備安奉好兄弟的臨時屋厝為紙糊的「翰林院」和「同歸所」,你知道同歸所裡為何還分男堂女室?有些還會另有一座紙糊「沐浴亭」,有何用意?
71.供孤魂安奉的紙糊屋厝有的地方寫「寒林院」,有的地方寫「翰林院」,有何區別嗎?
72.民間常說陰曆七月請普度公來坐鎮,普度公究竟是誰?

【中秋節】
73.中秋節期間,為何農地上會安插土地公拐?

【重陽節】
74.重陽節時,民間習俗要祭祖,有的人士採取「作總忌」,什麼是「作總忌」?

【冬至】
75.你知道古代夏至是天子祭地的日子嗎?
76.你知道古代冬至是天子祭天的日子嗎?
77.為何民間習俗吃完冬至圓,我們就多長了一歲了?
78.古代有「餉耗」習俗,為何冬至圓祭拜後,要將湯圓黏在門窗上?
79.以前每當冬至祭祖,民眾會特別準備雞母狗仔,「雞母狗仔」是什麼?

【尾牙】
80.你知道尾牙時民眾習慣拜刈包或潤餅嗎?

【送神】
81.臘月廿四日清塵送走司命灶君後,家裡還有其他天神來監察人間善惡嗎?
臘月廿五是天神下降日,要如何迎接是日的天神?

【除夕過年】
82.過年期間神桌上的供飯或發粿上面要插一對春仔花,稱為「飯春花」,它的用意為何?
83.有些地方過年期間祖先牌位前的供飯上面,加放一顆紅棗子,有何用意? 
84.過年期間神桌上習慣擺放柑橘塔,有何用意?
85.過年期間為何要張貼春聯?貼春聯的由來為何?
86.小年夜是指什麼時候?為何有些人在此時要拜天公?
87.除夕前祭拜神明和祖先,為何要有「辭年」的活動?
88.過年吃年夜飯時為何稱「圍爐」?烘爐上為何要放錢幣?
89.台灣習俗過年圍爐菜色中,為何常備有一道「長年菜」?
90.台灣南部地區除夕圍爐菜色中,為何會有一道不切斷的波菜?
91.過年圍爐菜色中為何常見有蘿蔔丸子湯?
92.過年圍爐菜色中常見一道煎魚,又說只能吃半邊,不能吃到翻面,這又象徵什麼意義?
93.吃完年夜飯,長輩會給紅包,為何要給孩子發紅包?紅包有何意義?
94.為何除夕夜不能太早睡,大家習慣晚睡要為誰守歲?
95.過年為何要放鞭炮?是為了嚇年獸嗎?
96.你知道台灣有些地方傳說過年的由來,是因為有燈猴在作祟嗎?

【過年的禁忌】
97.過年的禁忌,忌諱打破東西?倘若不慎打破東西,該如何處理?
98.過年的禁忌,為何忌諱打罵小孩?
99.過年的禁忌,大年初一當日為何不能動井水或動手壓井水汲水器?
100.過年的禁忌,為何大年初一清早要吃乾飯和素齋?

〔結語〕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2559
  • 叢書系列:圖解台灣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歲中添福祿、時令保平安
 
  人活於世,對於外界反映最明顯的除了寒熱饑飽的身體感覺之外,莫過於日夜更替、朔望變化、四時更迭的時間流轉了。在漢人社會的傳統宇宙觀中,時間的變化並非只是時辰、日、月等計時刻度的推移變遷,而是關乎一個人在這宇宙之中生活的順逆暢阻。時間的變化除了增添人的年紀之外,也對於人的生命歷程造成一定程度影響。它(時間)好像是一隻無形的巨掌,可以推波助瀾也可以摧殘破壞,尤其是在特殊的「轉換」時期如季節變化,可以對人的身體健康形成威脅。因此,先賢在面對這種威脅時,除了想方設法加以調和(如改變環境、飲食等)之外,便是祈求天地神祇,希望藉由祂們庇護來順利度過,這就是傳統歲時祭祀最主要的意義了!
 
  「歲時」一詞是「歲」與「時」的複合詞,「歲」是古代紀年的單位,一歲即一年,後來成為人們計算年齡的單位,「時」是一年之中春夏秋冬的時序變化。這是古人在根據一年之中陽光角度的變動所區分出的時間單位,也是除了日夜更替之外,人們感受到的最短的時間循環變化。當然若要再細分的話,在一歲四時之下還有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此一根據太陽變化所統合的簡單曆法是為太陽曆,簡稱陽曆。而除了太陽之外,月球在反射太陽光線時,若從地球來觀察,可看出從朔到望、從月缺到月圓的變化,也對地球的環境變化、生命成長造成影響,因此月球在每個月廿九或三十日中的變化,也就形成了太陰曆,簡稱陰曆。
 
  中國古代在觀察陽光、月光的角度、亮度之下,為了讓以農漁牧為主要生計的人們,在勞動與作息方面有所依循,官方每年都會頒訂當年的曆法,在傳統以陰曆為主要紀日的年曆中,明顯標示出二十四節氣的時間,以皇帝的名義公布,故一般稱為「皇曆」。而民間則根據此一曆書,在因應農漁勞作、婚喪遷徙等時間之需求,編撰成專業版的「通書」以及普及版的「農民曆」,普遍通行於坊間。即便是在民國以後,官方紀年採用西方傳入的太陽曆為標準,但民間的通書、農民曆仍舊結合陰曆行事,形成一種「陰陽合曆」的特殊曆法。
 
  不管是根據陽曆所產生的氣候變化,或是根據陰曆所形成的月光、潮汐變化,都無時不對人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因此春夏秋冬、四時八節、廿四節氣,以及月之朔望等所形成的時令,都在一年的過程中影響著人身小宇宙。而時令與時令的交替轉換之間其影響最是明顯,因此在傳統觀念上就借用了原本屬於竹子植物特性的「節」來指稱,以顯示其關節、關卡般較難順利過渡的特性。故而在宗教信仰濃厚的傳統年代中,藉由祭祀行為來祈求神祇、祖先庇佑能順利「過節」,渡過具有危險的時令轉換階段,也就成為常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面向。
 
  這類依節令而行的祭祀活動,在漢人社會歷史上早在二千多年前形成制度化而行於帝王、百官,如《周禮‧春官‧大宗伯》載:「(天子)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祇)物魅,以禬國之凶荒,民之札喪。」而一般百姓庶民的祭祀雖然未載史冊,但隨著地域性的發展,在結合陽曆的廿四節氣與陰曆的朔望變化之下,也各自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性歲時祭祀文化,而台灣漢人社會所傳承的歲時祭祀文化,就是一方面承繼自傳統漢人文化中的歲時節令與祭祀對象,另外也根據地域性的風土差異,而調適出來的一套具象體現通俗宇宙觀的信仰文化。
 
  台灣漢人社會節令民俗的面貌豐富而多元,也隨著人們生活形態的改變而不斷變遷。但由於在傳統文化中,歲時節令常與日常生活結合而被忽視,其祭祀的意義也因為文化的變遷而有急速飄移、斷層之現象,更由於「現代化」的生活節奏而被省略、遺忘。然而這些透過祭祀行為所呈現出來的傳統歲時文化,不僅僅是民俗、信仰文化的傳承,其實也蘊含許多先人所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
 
  李秀娥女士的這冊《圖解台灣歲時祭祀小百科》,其內容與她先前已出版的《圖解台灣民俗節慶》雖有重疊之處,但在結構上則以更為淺顯而入的問答方式來呈現。其順序依照傳統結合陰曆、陽曆節令為主,從陰曆的新正、上元、端午、中元、重陽、除夕等,以及陽曆的清明、冬至,一一列舉其祭祀的時節與祭祀的對象與祭祀的方式,雖然無法達到實際操作型工具書的標準,但至少能滿足於一般人對於台灣歲時祭祀文化所需的基本知識,從而對於先人所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能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在資訊傳播快速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相較於百年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已有相當大的差異,不管是來自於外部因素如科技、資本主義價值等之影響,亦或是來自於人們自身價值觀的改變,近百年來已使得許多傳統的民俗、信仰文化產生巨大的轉變,衰微、沒落,甚至消失也都包括在內。對於一心迎向「新生活」的人來說,這些文化的變遷自然不以為損。但是傳統文化畢竟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智慧,失去了傳統,也很難開創出與他邦、他族不同的新面貌。這應該也是李秀娥女士在編撰這冊《圖解台灣歲時祭祀小百科》的重要意義之一。
 
  在這傳統文化與價值日益凋零的年代裡,自2019年起又不幸遭逢新冠肺炎的蔓延侵襲,使得原本已經呈現快速衰落的出版市場雪上加霜。天災的發生古有「祥異」之說,雖然在科學發達的廿一世紀中,似乎所有災禍的發生都可以「解釋」並加以對抗。但人立於天地間原本卑微,敬天地、鬼神的行為雖然主要的意義是呈現虔敬的心理,但應該也是我們面對這些「祥異」所應該具備的謙卑態度,或許我們可以從傳統歲時祭祀文化中得到一些啟示!
 
謝宗榮  謹誌於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