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戲曲(二版)

論說戲曲(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永義
图书标签:
  • 戏曲理论
  • 戏曲史
  • 中国古典戏曲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论说
  • 戏曲批评
  • 二版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收文十四篇,除三篇探討兩岸地方戲曲近況,和傳統戲曲交流之現況與展望外,其餘十一篇都是對環繞中國古典戲劇的各項問題,作歷史的溯源與剖析,並對明代帝王與「曲運」之走向與隆替,關漢卿研究概況之過去、現在、未來,湯顯祖《牡丹亭》的韻律,宋金雜劇院本,中國大陸五○年代新起名詞「戲曲劇種」等問題做深入探討,提出創發性的主張。


 
《戲曲流變:從宋元到明清的演化軌跡》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戲曲自宋代萌芽、元代成熟,直至明清兩代全面繁榮與轉型的漫長歷史進程。不同於僅聚焦於某一劇種或時代的傳統研究,本書以宏觀的歷史視野,梳理了戲曲藝術在不同社會結構、文化思潮和經濟背景下的內在驅動力與外在表現形式的變遷。 第一部分:宋元戲曲的生成與定型 第一章:宋代「雜劇」的雛形與早期發展 本章追溯了中國戲曲的源頭,重點分析了宋代瓦舍、勾欄中流行的諸如「說唱」、「傀儡戲」以及早期的「雜劇」形式。我們探討了宋詞在戲曲敘事和抒情上的影響,以及民間藝人的創作生態。特別關注了當時社會對這類娛樂形式的接納程度,以及它如何逐漸從單純的說唱向具有初步情節和角色扮演的表演轉化。宋代戲曲的表演空間、觀眾群體,以及其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是本章探討的核心。 第二章:元曲的確立與「關目」的規範 元代是中國古典戲曲的黃金時代。本書深入分析了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等為代表的元雜劇(北曲)的藝術成就。重點剖析了元雜劇「一折一腔」的音樂結構、嚴謹的「正末」、「正旦」等角色設定,以及「關目」(劇目結構)的標準化。 我們將細緻考察元曲在主題選擇上的傾向性,例如對社會不公的批判、對愛情悲劇的刻畫,以及對歷史故事的重塑。同時,本章也對比了南戲(溫州戲)與元雜劇在音樂體系(南曲與北曲)和語言風格上的區別,闡釋了兩大體系如何共同奠定了後世戲曲的基礎框架。 第三章:元代戲班的運作與傳播 本章關注元代戲曲的社會運作機制。探討了戲班的組織結構、經紀人制度,以及戲曲在政治、宗教活動中的作用。通過考察當時的遊記、史料和文人筆記,重構了元代戲曲演出場所的景觀,分析了戲曲藝術如何從民間的即興娛樂,逐步走向專業化和商業化的道路。 第二部分:明清戲曲的轉型與百花齊放 第四章:明初的整飭與昆曲的興起 明代初期,統治者對戲曲的態度趨於保守與規範化,直接影響了元曲的創作方向。本章重點分析了明中葉以來的重大轉變——昆山的顧堅、梁辰侶等人對傳統南戲聲腔的改良,最終催生了雅緻、細膩的崑腔。 本書詳細闡述了崑曲「水磨腔」的音樂特點,以及它如何與新興的文人階層(特別是江南士大夫)結合,形成一套完整的表演美學體系。我們探討了戲曲從「俚俗」向「雅正」轉變的社會文化動因,並分析了湯顯祖等「臨川四夢」對崑曲藝術的里程碑式貢獻。 第五章:地方戲的勃興與地域文化載體 隨著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員流動的加劇,各地區的民間歌舞和戲曲元素開始融合,促成了大量地方戲曲聲腔的形成與成熟。本章分層次考察了秦腔、徽班、漢劇等在地域文化中的紮根過程。 我們分析了這些地方聲腔如何吸收當地的語言、民歌和武術元素,形成了與崑曲截然不同的粗獷、寫實或激昂的表演風格。這部分強調了地方戲曲在民間社會生活、節慶儀式和道德教化中的核心作用,是中國戲曲「多元共生」格局的體現。 第六章:清代戲曲的鼎盛與審美轉向 清代是戲曲發展的又一高峰,也是崑曲與花部(地方戲)激烈競爭的時期。本章首先探討了清代戲曲理論的深化,如李斗、張爾岐等人的美學建樹。 隨後,本書聚焦於清中葉以後「花部」的全面勝利。分析了徽班進京、京劇的形成過程,著重闡述了京劇在吸收各地精華後,如何確立了以「唱、念、做、打」為核心的綜合性表演體系。同時,我們也探討了清代戲曲主題的世俗化趨勢,以及對人情世故的細膩描摹,反映了晚期封建社會的複雜心態。 第三部分:藝術形態與文化功能 第七章:戲曲的舞台空間與意象營造 本章從舞台技術和美學角度切入。探討了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無論是民間的露台還是宮廷的戲樓)在空間處理上的特點——高度的寫意性和象徵性。分析了「一桌二椅」如何承載「萬里江山」、「千軍萬馬」的意象,以及服飾、臉譜、身段在傳達角色身份和情感方面所體現的符號學價值。 第八章:戲曲與社會倫理的互動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戲曲視為社會倫理的鏡子和傳播媒介。分析了戲曲在歷史上如何承載忠孝節義的傳統價值觀,並探討了在不同歷史時期,戲曲如何成為諷刺時弊、表達民怨的隱秘渠道。通過對著名劇目的文本細讀,揭示了戲曲藝術在維護和挑戰社會秩序中的複雜角色。 結論:晚期戲曲的傳承與挑戰 總結全書,本著作試圖勾勒出中國戲曲藝術在近千年時間跨度內的生命力與適應性。它不是一部純粹的劇目選集,而是一部關於戲曲藝術形式、技術、美學觀念以及其所依託的社會文化的綜合研究。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連貫的框架,理解戲曲藝術如何從宋代的市井喧囂,走向明清文人的精雕細琢,最終定型為今日我們所見的多元面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2022,國家文學博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分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等;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20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7種。

  戲曲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蓬瀛續弄》二書。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图书目录

不是序的序
自序
戲劇的虛與實
男扮女妝與女扮男妝
雜劇中鬼神世界的意識形態
元雜劇分折的問題
《太和正音譜》的作者問題
元代的詞曲論
明代帝王與戲曲
關漢卿研究及其展望
論說「拗折天下人嗓子」
論說「五花爨弄」
論說「戲曲劇種」
兩岸傳統戲曲交流之現況與展望
天下第一團南方片
台灣歌仔戲之近況及其因應之道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6599
  • 叢書系列:曲:戲劇
  • 規格:平裝 / 344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