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禪眼觀青藤大寫意畫

徐渭:禪眼觀青藤大寫意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原裕
图书标签:
  • 徐渭
  • 明代绘画
  • 文人画
  • 写意画
  • 青藤
  • 禅画
  • 绘画技法
  • 艺术史
  • 中国美术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徐渭以狂草入畫、簡筆縱逸;潑墨破墨、墨瀋淋漓,開創出水墨大寫意畫。承襲了宋元之禪畫,逸筆草草、舍形悦影,以禪意入畫、以畫示禪境。
 
本書特色
 
  ▌從一代名家徐渭書的書畫意象中,透析其思想與禪意。
  ▌繼《因陀羅禪畫的研究》後,又一部書畫的深度剖析研究著作。
画卷之外的诗意与哲思:一窥中国古典艺术的深邃世界 引言:墨韵流淌处的时代剪影 中国艺术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其中不乏以独特生命力横亘千古的大家。当我们试图理解那些奠定中国文人画基石的人物时,往往需要跳脱出对某一具体画家的个体聚焦,转而审视他们所处的时代土壤、所承载的文化思潮,以及他们如何以笔墨作为媒介,完成了对生命、自然与宇宙的终极叩问。 本书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探寻在那些声名显赫的艺术巨匠光芒之下,那些同样重要、却常被忽略的艺术脉络与思想碰撞。我们不谈论任何特定的“青藤”或“大写意”流派的代表人物,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理解中国古典绘画精神内核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文人画的“士”气与“野”趣——精神坐标的构建 文人画并非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它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士大夫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别是宋元以后)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艺术表达。 一、士大夫的困境与超越: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往往身兼政治理想与艺术追求。当政治抱负受挫时,艺术便成为他们安顿性灵的最后疆域。本书将详细梳理这种“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张力如何影响了笔墨的选择。我们将探讨,在避开朝廷的直接规训后,艺术家如何通过对山水、花鸟的描绘,寄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情怀。这种情怀的物化,是如何转化为对笔触力度、墨色浓淡的极致追求的?这并非是单纯的技巧训练,而是一种精神意志的外化。 二、以古为师的再创造: 中国艺术史对“古人”的推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然而,这种推崇并非简单的模仿。我们将分析,那些真正的大师如何“化古为我”,将前人的笔墨语言(如董源的披麻皴、巨然的荷叶皴等)内化为自身情感的载体,而非简单的复刻。这种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之间的微妙平衡,构成了中国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这种“化用”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还是儒家“克己复礼”的约束? 三、留白中的哲学意蕴: 中国画的精髓往往在于“未画之处”。大量的留白(或称“计白当黑”)不仅仅是为了平衡画面结构,它承载着深远的宇宙观。我们将深入探讨,这种空间的处理方式与禅宗的“空”的观念,以及道家“无为”的思想是如何相互渗透的。画面上的“空”,是对无限可能的暗示,是对观者主动参与的邀请,是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 第二部分:媒介的革命——从“色”到“墨”的转型与拓展 中国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围绕着“工笔重彩”与“水墨写意”两大体系展开。从唐代的富丽堂皇到宋代的精致入微,再到元代文人对水墨的彻底解放,这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水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墨,作为最朴素的绘画材料,却蕴含着无穷的变化。本书将分析松烟、油烟墨的差异,以及不同年份、不同地域的徽墨在洇化和干湿层次上带来的不同肌理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讨论,当艺术家将“墨分五色”的理论发挥到极致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用物质的有限性,去表达精神的无限性。这种对单一媒介的极致探索,体现了中国艺术对“简”中求“繁”的偏爱。 二、线条的生命力与节奏感: 在西方绘画中,光影塑造形体,而在中国画中,线条是万物的骨架与生命力。我们将系统梳理中国画中线条的谱系,例如,界画中的严谨规范,与写意画中如飞蛇走龙的自由线条之间的分野。这种线条的运用,其实反映了画家对对象内在生命力的捕捉程度。它不再是描绘轮廓的工具,而是情绪和力道的直接投射。 第三部分:超越视觉的感官体验——“诗书画印”的综合体 中国古典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综合艺术”的属性。一幅画往往是诗、书、画、印四者合一的产物,缺一不可。 一、书法的融入与文气: 题款与诗句的加入,将时间维度和叙事性引入了静态的画面之中。我们将分析,题跋的书法风格如何与画面的笔墨趣味相互呼应,甚至相互补充或形成张力。一幅画的“文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款的书法是否与其画面意境相符。例如,用狂放的草书来搭配沉稳的山水,其产生的意趣,便与用工整的小楷题写完全不同。 二、印章的仪式感与终结: 最后,印章作为对作品的确认与封印,它不仅仅是一个签名,更是一种仪式性的完成。我们将探讨历代文人对闲章、名章的偏爱,以及印泥的色彩(朱红、朱砂)与墨色在视觉上的对比和调和作用。印章的方寸之间,实际上是对整幅作品哲学思考的最后总结。 结语:在静默中聆听时代的共鸣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绘画中深藏的文化密码。我们关注的,是那些支撑起整个艺术体系的哲学思辨、媒介探索与跨学科融合。通过这种宏观的梳理,读者将能更好地体会到,每一根墨痕背后,都蕴含着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复杂情感的精致表达。这是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对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致敬与探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原裕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
 
  主修佛教藝術,曾到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班研修美術考古及中國藝術批評專題,出版《因陀羅禪畫的研究—以寒山拾得繪畫為核心》、《略述台灣太歲信仰之歷史沿革》

图书目录

截斷中流—為《徐渭—禪眼觀青藤大寫意畫》序/潘襎
序《徐渭—禪眼觀青藤大寫意畫》/陳清香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徐渭所處之時代與環境

第一節 明代之政治制度
第二節 徐渭所處之時代環境

第三章 徐渭其人
第一節 身世與青少年期
第二節 入幕與中晚年

第四章 徐渭之師承、學佛習禪與作畫
第一節 徐渭之師承與學佛習禪
第二節 徐渭之繪畫的歷程

第五章 徐渭之大寫意畫及其禪境
第一節 人物、山水畫
第二節 花卉、蔬菓畫

第六章 結語

參考文獻
一、經典、古籍
二、專書著作
三、論文、網路資源
四、引用圖像
附錄
附錄一:〈徐文長集序〉 公安袁宏道撰
附錄二:〈徐文長集序〉 同郡陶望齡撰
附錄三:〈自為墓誌銘〉
附錄四:自作〈畸譜〉
附錄五:〈青藤書屋八景圖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3478
  • 規格:平裝 / 156頁 / 14.8 x 21 x 0.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禪畫盛行於南宋、元時,因被文人士大夫批評、排斥,嫌惡其「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僅可供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 到了元末、明初楚石梵琦禪師之後,已罕有所聞了。明初浙派以戴進為首之文人畫大興,而後吳門畫派繼之。一百多年間,出了不少繪畫名家,諸如:戴進、吳偉、藍瑛、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陳淳、謝時臣、沈仕、陳鶴等畫史有載之名家。雖然此等之畫家,均名列文人畫家之屬,然其中如沈周、陳淳之畫,風格偏属「逸格」,尤其是彼等之花卉蔬菓類畫,為所謂之「寫意風格」,此風格影響徐渭甚巨。
 
  徐渭之繪畫無師承,但他身邊不乏繪畫大家之師友,長年的觀之、摹之久而自能畫,尤其是其嘗自言:「吾書第一」,彼以(狂草)書入畫,也由於徐渭之無師承,使得其畫之風格自由、自在, 無定限;更由於其個性孤傲、狂狷,其畫更是狂放、瀟脫。旅美高居翰教授言其:
 
  「狂放的筆勢和自由的水墨揮灑,早已毫無形象可言。有些段落如果分開來看,根本看不出其代表何物。如徐渭的山水與人物,筆墨的揮灑在整個意象中只具有暗示作用, 而其暗示性則是部份源自於觀者對那些形象看起來很類似,但筆法卻較傳統的畫作的無意識記憶。」
 
  其所繪之山水,筆意縱橫、不拘繩墨;所畫之人物亦簡潔、生動。其筆法奔放、簡練,墨法乾筆、濕筆、潑墨、破墨兼用。筆意奔放、蒼勁中姿媚躍出、風格灑脫,恣情洋逸,自成一家, 開展出一派「水墨大寫意畫」,影響自明末、清代以至於民國近現代。
 
  徐渭承襲了梁楷之「減筆」、「潑墨」、牧谿之「隨筆點墨、意思簡當、不費妝飾」、倪雲林之「逸筆草草」,打破了人們對於自然界之物象的固有形象之認知,創造出一種抽象之感知― 「舍形悅影」。更由於徐渭的學佛習禪,彼自謂其「半儒半釋還半俠」、「往從長沙公(季本)究王氏宗(陽明心學),謂道類禪, 又去扣於禪,久之,人稍許之。」言其糅和了儒釋道三家,尤其自詡其學禪有得,陳傳席教授也同意云:「徐渭之禪學的功力為當時人所公認。」
 
  縱然如此,大家一定還是非常得好奇:到底徐渭有無開悟? 其開悟之程度如何?依筆者之觀察、理解是:徐渭是有所開悟, 但尚未徹悟。大凡習禪之人皆知,每一個人在修習的過程中,均會有無數次的小悟,甚至於偶有大悟,然而要徹悟則需看其根器及機緣了,徹悟之後還需一段長時間的保任(保持任運),才算得上真正的徹悟,行住坐臥時時皆以「平常心是道」,才能成師作祖,徐渭絕無到此境界。他因一生困頓、坎坷,心存不平、忿恨,但因習禪有得,時而能藉由詩、酒、書、畫之宣泄,而「放下」此不平之心,「放下」就是一種禪境。然而並非徐渭之每一幅「水墨大寫意畫」均具有禪意、禪境,他的畫也有一部分是為鬻畫換米而作的,帶著無奈與幽怨;一部分是為應酬償酒而作的,有著市井之氣;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具有禪意、禪境之畫作,觀者須別具一隻眼―「禪眼」,來揀擇、觀看!
 
  一直以來大家皆以文人畫、水墨畫、寫意畫的視角,來探討、觀看徐渭的「水墨大寫意畫」,研究他的筆法、墨法;甚至他的生平―神童、叛逆、落魄、發瘋、殺妻、入獄;並拿他的精神分裂、自殘來與西方荷蘭畫家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1890, Dutch)作比擬。然而在徐渭之「水墨大寫意畫」中, 有很多是「以禪意入畫、以畫示禪境」的禪畫。本書將以禪的視角,來分享筆者觀看徐渭畫中之禪意、禪境之感受,並略述其畫中之禪意與禪境。然而禪意為不可說、禪境為不能狀,僅能請觀者自行意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而这本关于徐渭的画册在视觉呈现上,简直达到了奢侈的程度。每一幅作品的印刷色彩都极其讲究,尤其是一些早期纸本作品的泛黄和纤维纹理,都被细致入微地捕捉了下来。在品读那些墨韵变化微妙的扇面作品时,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古人指尖温度的质感,是电子扫描图完全无法比拟的。书中对光影的处理也很有技巧,通过精妙的排版布局,让相邻的画作之间形成一种微妙的对话关系,例如将一幅狂草风格的葡萄与一幅相对克制的兰花并置,读者能立刻捕捉到画家情绪的起伏。这种精心策划的视觉流程,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审美享受,是对徐渭“大写意”精神的沉浸式体验。坦白说,仅仅是把这本书摆在案头,看着那些饱含张力的墨迹,就已经足够令人心旷神怡了。

评分

这本关于徐渭的画册,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明代那个时期的艺术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欣赏那些不走寻常路的“怪才”型人物。徐渭无疑是其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个。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品位,纸张的质感和色彩的还原度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对于欣赏写意花鸟画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他早期师从汪炅、陈白沙等前辈时期的作品的梳理,虽然这些早期作品不像晚年那样恣肆奔放,却能看出他笔墨基础的扎实和对传统文人画精神的深入理解。更难得的是,编辑似乎在版式编排上花了不少心思,将不同时期的作品穿插对比,让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那种从拘谨到放逸,从模仿到自成一家的心路历程,仿佛跃然纸上。对那些仅仅停留在“狂怪”印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位艺术巨匠的内在世界。我忍不住反复摩挲着那些墨痕淋漓的画作,似乎能听见他笔尖划过宣纸时,那份独属于他的、充满生命力的“声响”。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性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扎实的考据支撑,又不至于让非专业人士感到晦涩难懂。它成功地将徐渭这位复杂多面的人物——集画家、诗人、戏曲家、乃至“兵器设计者”于一身的形象——立体化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徐渭绘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部分。书中引用了他自己的部分诗文来佐证他的“胸中之竹”的创作哲学,这种相互印证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例如,关于“写意”二字的理解,书中不再停留于表面的水墨挥洒,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和个人生命体验的融合。读完后,我明白了为什么他的花鸟画看起来如此“不似”,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生命力的瞬间爆发与凝固。这种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对于任何试图理解中国古典写意精神的爱好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文化语境构建上的努力。它没有将徐渭孤立地放在明代艺术史的一个断点上,而是巧妙地梳理了他与同时期乃至后世文人画派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详细对比了徐渭与唐寅、仇英等人的风格差异,更重要的是,对徐渭对清初“扬州八怪”等后继者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这种跨时代的视野,让徐渭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孤独的“怪才”,而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既有传统的深刻理解和痛苦的自我突破之中。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更深地理解了徐渭的孤独与伟大,也对中国写意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成功地将一位历史人物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影响深远的文化符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不是那些广为人知的泼墨大写意作品,而是其中收录的大量鲜为人知的草稿和尺牍。这本画册不仅仅是一个作品集,更像是一部徐渭的私人生活切片。那些笔触潦草但情感饱满的书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与他画作中那种看似洒脱实则深沉的笔意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我仔细研究了其中几幅关于“竹”的题材,它们不再仅仅是文人墨戏中的清高象征,而是带着刀剑的冷峻和自我挣扎的印记。书中对这些细节的挖掘非常到位,比如对不同时期他所用印章的考证,甚至连他画竹时所用的“侧锋”与“中锋”在不同心境下的微妙变化,都有着精到的文字分析。这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看画”升级到了“读心”,我甚至能想象出他在昏暗的灯光下,如何将满腔的郁结化为笔端一泻千里的水墨。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明代士大夫阶层精神困境的绝佳文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