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匪:左派、烏托邦與馬剋思主義的未竟之業

共匪:左派、烏托邦與馬剋思主義的未竟之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碧川
圖書標籤:
  • 共産主義
  • 左翼思想
  • 烏托邦
  • 馬剋思主義
  • 政治哲學
  • 曆史
  • 意識形態
  • 中國政治
  • 社會運動
  • 20世紀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共產國傢為什麼失敗!
是「共產主義」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社會主義歷史研究者楊碧川畢生心血之作

風靡一時的共產主義 蔚為潮流的無產革命
近代追求一個公平正義社會的機會
世界共產興衰史的赤色狂潮與蔓延

  ★共產主義國傢曾經擁有全世界1/3的人口數及26%土地麵積的統治範圍,為何今日它們都消失瞭呢?真的是「共產主義」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假反共之名,行獨裁之實」的資本傢們真的討厭馬剋思嗎?其實他們可能打從心底感謝著馬剋思、列寧、托洛茨基與毛澤東們。罪過都怪馬剋思?他到底錯在哪裡?

  ★共產主義興起與擴張的原因?是無產階級的思辨革命大勝利抑或是專製帝國的暴政與腐敗所導緻?

  ★「共匪」是什麼?「共產主義」的本質又是什麼,而在民主時代下,共產黨何以走完它最後的使命?

  【關於本書】
  19世紀末,馬剋思及恩格斯建構齣的共產主義橫空齣世,成為近一百五十年與資本主義抗衡的力量,也進而將整個世界一分為二。紅色世界的起始最早能追溯至巴黎公社,而在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剋建立瞭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後,隨即無產階級革命的火苗便點燃至全世界,擴展成近代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共產世界。

  以最真實的筆觸論述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如何從紅極一時的左派革命先鋒、推翻王權、瓦解帝製建立國傢,卻轉而成瞭階級鬥爭、集權專製的吃人政權政黨。探究共產主義如何從理想理論成為「人」的鬥爭工具,使共產國傢走嚮現今的「變調」與「質變」。

  全書概述共產主義思想發展的情勢脈絡,試圖探究「共產主義」的本質,從19世紀80年代一路闡述到20世紀90年代,講述橫跨將近百年、包括歐亞美非各國的共產黨發展歷史,書寫世界各國受到共產黨影響的情勢發展,以及爬梳共產黨國傢與共產黨的發展與睏境。

本書特色

  ※概論馬剋思主義的起源,共產主義的發展脈絡以及共產國傢衰退興亡史。
  ※精闢分析共產國傢的發展過程,是如何從帝製王國走嚮革命推翻,或從多黨競閤再到一黨專政。
  ※科普共產世界與共產黨的興衰流變史,適閤對共產黨史有興趣的初心者的入門書籍。
  ※評論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各國共產黨的興亡史,簡述各國共產黨領導者麵臨的國內睏境與國際情勢。
 
好的,這是一部關於政治哲學史、思想演變及其在當代社會影響的深度研究著作的簡介: --- 《權力、信仰與現代性的迷思:一部橫跨思想史的政治光譜考察》 作者: [此處留空,請自行填寫] 齣版社: [此處留空,請自行填寫] 齣版日期: [此處留空,請自行填寫] ISBN: [此處留空,請自行填寫] 定價: [此處留空,請自行填寫]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政治史編年,而是一次深入思想肌理的挖掘之旅。它旨在剖析自啓濛運動後期至今,西方及全球政治思想領域中,那些驅動社會變革、塑造國傢形態、並不斷重塑人類集體認知的核心驅動力、核心矛盾與未竟的承諾。 第一部分:啓濛的遺産與理性的斷裂 全書開篇追溯瞭啓濛運動帶來的雙重遺産:一方麵是基於個體自由、科學理性與普遍人權的宏偉藍圖,另一方麵,則是對絕對真理的盲目自信所導緻的內在脆弱性。作者批判性地審視瞭盧梭的“公意”概念,探討其如何從對人民主權的頌揚,異化為集體主義敘事的潛在溫床。 本部分詳細分析瞭康德主義在政治實踐中的張力——在追求永恒和平的理想與現實政治的殘酷性之間的鴻溝。隨後,我們轉嚮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曆史觀,考察其如何為後來的曆史決定論思潮提供瞭形而上學的基石。重點剖析瞭在國傢與自由意誌的辯證關係中,理性如何被工具化,為權力構建閤法性話語。 第二部分:十九世紀的宏大敘事與革命的幽靈 十九世紀是意識形態全麵爆發的時代,本書聚焦於兩大對立且相互依存的思想潮流:自由主義的深化與對資本主義矛盾的批判。 自由主義部分,深入探討瞭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與自由觀的細微差異,解析瞭“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在社會治理中的實際操作及其對少數群體權利的潛在擠壓。同時,考察瞭洛剋、邊沁以來的私有財産權理論如何構建瞭現代資本的運行邏輯,並探討瞭這些理論在麵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空前社會不平等時的理論危機。 在批判浪潮方麵,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審視瞭早期社會主義思潮(如聖西門、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內在美學訴求。更重要的是,它細緻梳理瞭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基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係統性社會批判理論的形成過程。我們關注其對曆史唯物論的構建,以及這種結構性分析如何從對社會病癥的診斷,演變為對徹底社會重構的政治動員。重點分析瞭革命性變革理論的內在邏輯,即如何將曆史必然性轉化為激進的政治行動綱領。 第三部分:意識形態的景觀與技術理性的崛起 二十世紀是意識形態戰爭與技術理性統治的世紀。本書跳脫齣簡單的左右對立框架,轉而考察不同意識形態如何利用新的傳播媒介和科學話語來鞏固自身。 作者詳述瞭尼采對權力意誌的深刻洞察,以及這種洞察如何被後世的極端政治運動誤讀和挪用,以“超人”的意誌力為名義,顛覆既有的道德與政治秩序。接著,本書分析瞭早期法西斯主義如何成功地將民族主義、反啓濛情緒與現代國傢動員技術相結閤,構建瞭一種全新的、反理性的政治崇拜。 在批判理論的脈絡中,本書轉嚮法蘭剋福學派,探討“文化工業”的概念如何揭示瞭消費社會對批判精神的消解過程。重點關注瞭霍剋海默和阿多諾對工具理性濫用的警告,即理性一旦脫離瞭對“善”的追求,便會退化為純粹的支配手段。 第四部分:後現代的碎片化與永恒的政治焦慮 冷戰結束後,宏大敘事的衰落帶來瞭政治思想領域的新挑戰。本書探討瞭後結構主義思想對傳統主體性、真理和權力結構的解構,分析瞭福柯對知識/權力關係的係譜學考察如何揭示瞭規訓社會(Disciplinary Society)的精妙運作。 同時,本書批判性地評估瞭自由民主理論在麵對全球化和身份政治興起時的睏境。我們審視瞭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在實踐中如何被分解為對特定群體權利的強調,以及這種“碎片化”的後果——政治共同體如何從一個統一的公民實體,轉變為一係列相互競爭的利益闆塊。 最後,本書探討瞭當代社會麵臨的“技術統治的迴歸”:從算法治理到生物政治(Biopolitics)的延伸。它質問:在一個信息過載、事實被操控的時代,真正的政治批判是否依然可能?啓濛許諾的解放,是否最終導嚮瞭一種更為隱蔽、更難反抗的係統性控製? 總結:未竟之業的重負 《權力、信仰與現代性的迷思》認為,貫穿所有這些思想流派的,是對“完美社會”的執著追求——無論是通過曆史必然性、個體解放,還是通過技術優化。然而,每一次嘗試將烏托邦藍圖付諸實踐,都以犧牲某種核心的人類價值為代價。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認識到,政治思想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提供最終的答案,而在於不斷地、批判性地審視我們自身構建的秩序,並警惕任何聲稱掌握瞭終極真理的體係。這是一部獻給所有不滿足於現狀、渴望更深刻理解政治本質的讀者的作品。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政治哲學、社會學、曆史學和批判理論的分析工具。 拒絕標簽化: 避免將復雜的思想流派簡單歸類,著重剖析其內在的邏輯張力。 曆史深度: 追溯思想的源頭,揭示當代政治現象的深層曆史根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碧川


  作傢、社會主義研究者、歷史研究者、颱獨左派,筆名楊默夫、高伊哥。

  1949年12月生於新竹市,颱北市東方中學畢業。20歲時涉及「飛虹會事件」,坐政治獄七年。齣獄後曾做工維生,同時自修颱灣史、社會主義思想史。

  現專事寫作、學術研究,並於各大專社團講授颱灣史及社會主義思想史。已齣版作品有:《颱灣歷史辭典》、《簡明颱灣史》、《颱灣歷史年錶》、《世界史辭典》、《漢江怒潮》、《毛澤東傳》、《獨立革命的世界史:一百個民族解放運動故事》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追求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1. 社會主義
2. 馬剋思
3. 馬剋思主義的未竟之
 
第二章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
1. 德國社會民主黨
2. 修正主義的震撼
3. 社會主義運動的黃金時代
4. 天下第一的「女共匪」盧森堡
5. 職業革命傢革命的黨
 
第三章 無產階級革命專政
1. 從二月到十月革命
2. 從內戰到新經濟
3. 歐洲紅色革命的幻滅
4. 列寧創立第三國際
5. 殖民地解放戰略
6. 蘇聯的建立
7. 列寧最後的鬥爭
8. 什麼是列寧主義
9. 埋葬托洛茨基主義
10. 第三國際
11. 日本共產主義運動
12. 中國共產黨的悲劇
13. 毛澤東思想掛帥
 
第四章 史大林主義
1. 急速工業化
2. 特務戰勝瞭黨
3. 被背叛的革命
4. 西班牙內戰的悲劇
5. 第三國際的解散
6. 托洛茨基建立第四國際
7. 史大林元帥
【附】颱灣共產黨
 
第五章 冷戰時代
1. 冷戰體製 229
2. 蘇聯控製東歐 232
3. 戰後亞洲共產主義運動 23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 241
5. 毛澤東思想 244
6. 鬍誌明領導越南獨立戰爭 245
7. 美國的反共狂潮 249
8. 毛澤東的不斷鬥爭 256
9. 土法煉鋼 259
10. 中蘇共開始矛盾對立 263
11. 中蘇決裂
12. 越戰
13. 拉丁美洲的馬剋思主義運
14. 美國扼殺拉美革命 283
15. 古巴革命 287
16. 獵殺格拉瓦 294
17. 拉美的睏境 296
18. 歐洲共產主義 297
 
第六章 動亂年代
1. 布裏茲涅夫體製
2. 印尼九三○政變
3. 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4. 波蘭改革的破產
5. 布拉格之春
6. 造反派學生風暴
7. 日本學生「全共鬥」
8. 拉丁美洲的紅色政權
9. 左派遊擊隊
10. 印度支那赤色陣營內訌
11. 共產主義在非洲的興衰
12. 鄧小平體製
13. 蘇聯入侵阿富汗
14. 波蘭團結工聯
 
第七章 蘇聯東歐變天
1. 蘇聯的轉型失敗
2. 戈巴契夫的新思維和改革
3. 波蘭團結工聯執政
4. 匈牙利的新時代
5. 柏林圍牆倒塌
6. 布拉格遲來的春天
7. 羅馬尼亞革命
8. 保加利亞劇變
9. 阿爾巴尼亞
 
第八章 蘇維埃帝國瓦解
1. 戈巴契夫內外交迫
2. 民族矛盾的火山爆發
3. 波羅的海三國獨立風波
4. 最後的轉摺
5. 蘇共28大前後
6. 立陶宛危機
7. 主權鬥爭
8. 八一九政變
9. 獨立國協
10. 俄羅斯聯邦
【附】第四國際的活動
 
主要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列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76842
  • 叢書係列:新國民文庫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5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在中國人(包括被國民黨反共教育洗腦的颱灣人)的眼中,「最壞的匪」即思想上的叛亂犯。不論你喜歡或討厭他,馬剋思至今仍是屹立不搖的思想巨星,如果沒有他那令資產階級痛恨的共產主義思想,就沒有20世紀近70年的,擁有全世界1/3 人口及26%土地麵積的紅色世界的齣現。歐美資本傢們打從心底就感謝馬剋思、列寧、托洛茨基、毛澤東們,因為他們偉大的貢獻—暴力革命—使資產階級統治者振振有詞地強化剝削與鎮壓無產者,「假反共之名,行獨裁之實」(宋慶齡罵蔣介石的話)積纍財富、繼續愚弄憨百姓,造成日益深刻的貧富差距的不平等世界。

  所有罪過都怪Dr.Marx,他到底錯在哪裡?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觀點呈現方式非常獨特,它似乎拒絕提供一個可以輕鬆被標簽化的結論,而更像是一係列精心設計的思想實驗的集閤。每當我覺得自己快要抓住作者的最終立場時,他總會引入一個新的視角或一個反例,將我的既有認知推嚮新的邊界。這種“反結論”的寫作策略,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思考。我發現自己經常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精神辯論”,時而贊同其敏銳的觀察,時而又必須停下來審視自己是否被某種預設立場所局限。這種互動性極強的閱讀體驗,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信息傳遞本身,它變成瞭一種智力上的對話工具。對於希望進行深度思考,而不是尋求簡單答案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極佳的挑戰和饋贈。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去直麵那些思想史上最難解的悖論。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意思,封麵采用瞭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略顯斑駁的字體,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復雜性。內頁紙張的質地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很舒服,即使長時間沉浸其中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排版上做齣的選擇,章節之間的過渡非常自然流暢,注釋部分也處理得恰到好處,既沒有喧賓奪主地打斷正文的閱讀體驗,又能在需要時提供足夠的學術支撐。從實體書的質感來看,齣版方顯然在細節上花瞭不少心思,這對於一本探討嚴肅議題的著作來說,無疑是加分項。我翻閱瞭目錄,發現其章節劃分邏輯性很強,似乎是從宏觀的曆史背景逐步深入到具體的意識形態分析,這讓我對接下來即將展開的論述充滿瞭期待。整體而言,從書籍的外在呈現上,就能感受到它是一部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絕非草率問世的快餐讀物,光是捧在手裏的觸感,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作者和編輯團隊的用心良久。

评分

從結構組織來看,這本書在處理時間綫和邏輯鏈條時展現齣驚人的駕馭能力。它並沒有采取那種綫性敘事的老套路,而是時而迴溯至思想的源頭,時而又躍進到當代語境下的投影與映射,層層遞進,互相映照。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恰恰是服務於其探討主題復雜性的必然選擇。比如,作者在分析某個理論的早期萌芽時,會立刻將其與數十年後在特定地理環境下發生的實踐後果進行對照分析,這種橫嚮與縱嚮的交織對比,極大地增強瞭論證的說服力和立體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關鍵節點處對材料的取捨和組織,每段論證都像是建築師精心設計的承重牆,環環相扣,密不透風。這種高密度的信息組織,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但一旦跟上節奏,收獲將是巨大的,因為所有的碎片信息最終都匯聚成瞭一幅清晰而宏大的思想版圖。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既有理論的簡單復述或批判上,而是構建瞭一個極為宏大的分析框架。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看似分散的曆史事件、哲學思辨和社會運動熔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考察。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大量引用瞭跨學科的材料,無論是社會學、政治經濟學還是文化批評的視角都被巧妙地融閤進來,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這一思想體係復雜性的維度。特彆是關於“未竟之業”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粗暴的定義,而是通過對曆次實踐中內在張力的剖析,展現瞭一種持續的、動態的未完成狀態。這種處理方式,顯示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博的知識儲備,讀罷讓人有種醍醐灌頂之感,仿佛對過去所學的某些理論都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和修正。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實在是太引人入勝瞭,它沒有那種傳統學術著作常見的枯燥和晦澀,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曆史學傢在嚮你娓娓道來一場錯綜復雜的曆史長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時,那種抽絲剝繭般的敘述技巧,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現場,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決策者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掙紮與權衡。更難得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極具爭議性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時,保持瞭一種罕見的平衡感,既不進行無謂的道德審判,也不迴避現實中的矛盾衝突,而是緻力於還原事件發生的深層邏輯。讀到一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ட்ட味那些精妙的措辭和犀利的見解,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被點亮瞭一盞燈,原本模糊不清的脈絡瞬間變得清晰起來。這種敘事的高超水準,使得即便是對相關背景知識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被牢牢地吸引住,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深入的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