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雲漢詩選集

李步雲漢詩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步雲
图书标签:
  • 诗歌
  • 汉诗
  • 李步云
  • 选集
  • 古典文学
  • 唐诗
  • 古代诗歌
  • 文学
  • 文化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對於古典詩格律體例要求嚴謹但充滿幽默創造力的詩人

  由王雅儀主編,內容以臺南麻豆出生,本名李漢忠,詩人李步雲的漢詩作品為研究對象,大量收集完整的史料記錄,更將詩人的創作生平仔細彙整,從詩人李步雲的人生經歷,到相關史料文獻的彙整,包括過去參與文壇活動的紀錄,並深入作品之中探究其詩觀及其特色,實屬可貴。
《楚辞广注》:屈原之志,九歌之章 作者:王逸(东汉) 编注整理:佚名 装帧:线装,古籍仿制,书签以绢帛制成。 字数:约三十万字 篇幅:七册 初版年份(仿制):清乾隆年间 --- 内容梗概 《楚辞广注》并非一部单向的诗歌选集,而是一部汇集了西汉经学家王逸对屈原、宋玉等楚地诗人作品的精妙诠释与考据的鸿篇巨制。此书的核心在于“注”,即对《楚辞》文本进行细致的逐字、逐句、逐篇的深度解析。它保存并传承了汉代对楚辞文学的最初理解与学术风貌,是研究楚辞文学史、思想史乃至两汉辞赋源流变迁不可或缺的基石。 此书收录的文本,主要聚焦于《楚辞》十六篇的原始面貌,特别是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核心篇章。全书以朱熹体仿宋刻本的风格呈现,版面疏朗,字口清晰,力求还原古籍的典雅气韵。 卷首与篇章结构 全书以七册为纲,结构严谨,层层递进: 第一册:总叙与《离骚》上 开篇由历代对《楚辞》的评价摘要构成,旨在交代其文学地位的崇高性。紧接着是全书主体——《离骚》的开篇注释。王逸的注法,侧重于历史典故的溯源和人物关系的辨析。例如,对于“帝高阳之苗裔兮”一句,注释便详尽追溯了屈原的族谱渊源,以及高阳氏(颛顼)的古代神话地位,为理解屈原的自诩与怀才不遇奠定了历史背景。 第二册:《离骚》下与《九歌》前三章 《离骚》后半部是全书篇幅最长、注释最繁复的部分,涉及大量的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意义阐释。王逸在此处奠定了后世“香草美人”说的主要基调,将其与忠君爱国、贤德自持紧密联系。进入《九歌》部分,重点解释了湘水女神、东君(太阳神)、云中君等神祇的祭祀仪轨与内在寓意。注释中融入了汉代巫傩仪式的元素,使读者得以窥见当时人对自然崇拜与人格化神祇的信仰体系。 第三册:《九歌》后八章与《(昭)魂》 此册集中于《九歌》中涉及祭祀、招魂的部分,如《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注释详述了不同神灵的职司和祈福避祸的具体内容。尤其对《少司命》中那份凄婉动人的爱恋描摹,王逸着重于其“忠贞不二”的道德解读。随后是《招魂》的注释,侧重于招魂仪式中涉及的地域划分、鬼神等级,以及对楚国故地山川的地理描摹。 第四册:《九章》上 《九章》是屈原政治抱负的集中体现,注释难度极大,因为其多涉及具体的政治事件和人物的影射。例如,《涉江》中的“众讦吾而谓吾曰:‘ ஆரோ’(音:顒)”一句,注释便详细考证了“讦”的本义,以及当时朝堂上对屈原的诽谤之词,并结合史书记载,点明了哪些大臣是谗言的始作俑者。 第五册:《九章》下与《远游》 《怀沙》作为屈原的绝唱,注释显得尤为沉重。王逸并未回避屈原投江的悲剧,而是着力于赞颂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节操,将《怀沙》解读为一种对世俗的彻底决绝与对理想的最终坚守。而《远游》的注释则侧重于阐释道家思想与楚地巫术的交融,对“乘光云”等描绘仙境的句子,解释了汉代流行的黄老之学对辞赋的影响。 第六册:《卜居》《渔父》及宋玉作品导言 此册的篇幅相对精炼。《卜居》的注释探讨了古代占卜的原理和屈原对天意的探求。《渔父》的对白被深入剖析,着重阐释了“智者与世同流而不合污”的辩证哲学思想。随后,篇幅转向对宋玉作品的介绍,将宋玉定位为屈原精神的继承者,但又强调了宋玉辞赋在讽刺手法的细腻化和对女性题材的开拓性。 第七册:宋玉辞赋(《高唐赋》《神女赋》等)与附录 收录了对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注释,侧重于对巫山神女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的演变。王逸的注释在此处开始展现出对辞赋文学性与道德规范的平衡考量。全书的最后部分,附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这是理解其注释体系的钥匙,详细阐述了他采取的“章句切割法”和“比兴解释法”。 学术价值与版本特色 《楚辞广注》的价值在于其“汉人汉解”的独特性。不同于后世(如唐宋)仅将《楚辞》视为文学经典,王逸的注释具有强烈的经学色彩与政治关怀。他将屈原的遭遇,置于儒家“忠臣不遇”的道德框架内进行解读,使得楚辞从地方性文学一跃成为国家伦理的典范。 本书仿制的版本,其纸张选用了带有轻微霉斑纹理的宣纸,油墨采用仿古的铁黑,力求呈现出历经两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字体采用明清之际流行的仿宋体,笔画圆润而不失古朴,便于在注释密集的文本中进行区分阅读。书脊处的细密装订线,以及扉页上以朱砂仿制的“乾隆内府藏书”印记,均是为追求其历史氛围而精心设计的细节。 启示与感悟 阅读此书,并非仅仅是品味屈原的诗句,而是在品读汉代士人如何继承和改造古代的文化遗产。王逸的注释如同一扇窗,让后人得以窥见汉代对“离骚”精神的理解深度。他将屈原从一个单纯的诗人,提升为一位融合了政治理想与道德坚守的圣贤,为后世文学批评树立了重要的解读范式。全书洋溢着对高洁人格的赞美和对世俗污浊的批判,读之令人心襟开阔,对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步雲(1895-1995)


  本名李漢忠,字步雲,號快園。出生於麻豆,早年因家貧之故,在公學校就學二年後即輟學,此後曾進入私塾學習,跟隨黃珠園和林芹香學習漢文。在事業上,二十歲不到就經商謀生,經營碾米、製粉業,戰後擔任麻佳水廠廠長。李步雲常因商務往來南北各地,也因此認識各地詩友,工作之餘又積極參與各種詩會活動,造就他近一千七百首詩作的產生。

  李步雲早年經商,奔走營生,1920年代以後,開始活躍於詩壇,目前可見最早的作品發表於1923年《臺南新報》,參加的詩社可見紀錄的有:麻豆綠社、臺南桐城吟會、南瀛詩社、延平詩社。

图书目录

市長序——歷史傳承古往今来,書寫建構一座文學的城市/黃偉哲
局長序——文彩筆墨如蝶飛舞,打開書寫與日月爭光/葉澤山
主編序——文學行道樹風景/李若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導讀——臺南詩人李步雲的文學世界

壹、手稿及相關史料
貳、照片
一、個人與家庭照片
二、詩社活動照片
叄、漢詩
一、個人感懷
二、詩友唱和
三、慶賀交游
四、臺南地景相關
五、臺灣地景相關
六、詠物、懷古、物候、節日及其他
七、他人寫及李步雲的詩作
肆、報紙、日記資料
伍、文學年表
陸、相關資料
一、李步雲作品發表、擔任詞宗紀錄
(一)日治時期
(二)戰後
二、相關研究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66303
  • 叢書系列:臺南作家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5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主編序

文學行道樹風景


  二〇二二年第十二輯《臺南作家作品集》要出版了,這不只是臺南巿的年度要事,更是臺灣藝文、出版界的盛事,因爲臺南巿政府累積十一集、七十餘本的成績,已經建立了優良的口碑。

  今年徵選作品九件,通過審查予以出版者五件。其中兩件是評選委員推薦作品:《李步雲漢詩選集》、《停雲——粟耘散文集》,應徵作品入選三件,分別是:王羅蜜多的詩集《解剖一隻埃及斑蚊》、方秋停散文集《木麻黃公路》、郭桂玲短篇小說集《竊笑的憤怒鳥》。這些作家(含推薦)的共同特色,就是著作豐富,且都是各種文學獎項的常勝軍。

  《李步雲漢詩選集》,由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員王雅儀主編,全書六章,除了從李步雲(本名李漢忠,1985~1995,麻豆人)約一千七百首古典詩作中精選五百六十首以饗讀者,還蒐集了照片、發表紀錄、日記、研究篇章等相關資料,甚至做了文學年表,是一本相當完備的研究資料集。李步雲生前活躍於吟社,其詩亦多屬擊缽性質,個人感懷抒寫性情者雖少,但亦為嚴謹之作,頗有可觀。

  《停雲——粟耘散文集》由粟耘的夫人──散文作家謝顗選編。粟耘(本名粟照雄,1945~2006)是臺北關渡人,中年後居住麻豆。早年即以「粟海」之名馳譽畫壇,書、畫、文,都著有成績,出版著作二十餘冊,曾獲金鼎獎和優良文藝作品獎等。他的文字簡淨而意境深遠,在日常生活中靜觀萬物事理而自得情趣與妙旨,物我渾融的情境讀之令人悠然神往。

  《解剖一隻埃及斑蚊》,作者為府城資深畫家詩人王羅蜜多(本名王永成,1951~),選錄其二〇一二迄二〇二一年華語詩七十一首。詩人在二〇一五年後,轉向關注臺語文學,以臺語創作詩與小說,也頻頻獲獎,特別是兩種文類都曾獲臺灣文學獎,為臺語文學的豐富、發展,貢獻良多。他追求寫作的自由,自承:「在華語創作中紮根,在母語寫作中得到解放。」寫作的質與量,都是老而彌壯。

  《木麻黃公路》,作者方秋停(1963~),除了臺灣各地方文學獎如探囊取物外,幾個重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也都收在她的文學行囊中。本書收其近十年散文三十四篇,她的作品與她生活的時空、經歷的人事結合很深,「為愛與感動不停書寫」、「寫出值得記憶的愛和感動」是她的創作追求,也是賦予自己的創作使命。

  《竊笑的憤怒鳥》,作者郭桂玲,是臺南知名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插畫家、繪本作家。跨界寫作,也繳出亮麗的成績單。本書是她的十篇短篇小說創作集,寫作動機來自生活或聽聞的觸發,題材則多與藝術創作和教學相關。作者的創作理想是「透過藝術的追尋或學習」提升生命的境界。對於文學創作,她致力「傳達正向思考的生命態度,兼寫臺灣城市之美與特色」。

  臺南作家作品集從種下第一棵樹到今天,已經蔚然形成文學城巿的行道樹風景,迎風展姿。站在今年種下的這五棵樹下,左顧右盼,願這排行道樹能蜿蜒到遼夐的遠方。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退休教授 李若鶯

導讀

臺南詩人李步雲的文學世界


  李步雲(1895-1995),本名李漢忠,字步雲,號快園。出生於麻豆,早年因家貧之故,在公學校就學二年後即輟學,此後曾進入私塾學習,跟隨黃珠園和林芹香學習漢文。在事業上,二十歲不到就經商謀生,經營碾米、製粉業,戰後擔任麻佳水廠廠長。李步雲常因商務往來南北各地,也因此認識各地詩友,工作之餘又積極參與各種詩會活動,造就他近一千七百首詩作的產生。李步雲早年經商,奔走營生,1920年代以後,開始活躍於詩壇,目前可見最早的作品發表於一九二三年《臺南新報》,參加的詩社可見紀錄的有:麻豆綠社、臺南桐城吟會、南瀛詩社、延平詩社。

  作品概況

  李步雲發表詩作所用的名字,以李步雲、步雲為多,另有快園、快園主人、麻豆李快園,署名以步雲或快園兩者為主,不似日治時期大多數詩人一般,以各種五花八門的筆名發表。平生著作以詩為多,文較少,目前可見之文章,皆是戰後所寫,有1956年〈麻豆綠社沿革〉(發表於《南瀛文獻》),1977年〈新榮先生與南瀛詩社〉(收錄於《震瀛追思錄》),還有為詩友個人別集所寫的書序,如《李可讀先生七一誕辰暨伉儷金婚雙慶》等,及1960年4月24日吳萱草公祭時代表南瀛詩社所寫的弔文。

  詩作數量

  以 2020 年國立臺灣文學館之「全臺詩蒐集整理編纂計畫」期中成果所整理的李步雲詩作來看,收錄李步雲自1925 年至 1994 年之間發表的作品,包括李步雲手稿《快園詩錄》一冊與各種詩歌總集和別集內的詩作,以及日治時期與戰後各報紙期刊所載作品;總集與別集有《鳴鼓集三集》(1929)、《臺灣詩醇》(1935)、《東寧擊缽吟前集》(1934)、《東寧擊缽吟後集》(1936)、《現代傑作愛國詩選集》(1939)、《瀛海詩集》(1940)、《臺灣詩選》(1953)、《琅環詩集》(1956)、《臺灣擊缽詩選》第一集(1963)、《中華詩典》前編(1965)、《現代詩選》第一集(1967)、《傳統詩集》第一集(1979)、《新生詩苑》(1984)、《鯤瀛詩文集》(1994)等,報紙期刊有《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日報》、《臺灣新聞》、《新高新報》、《三六九小報》、《詩報》、《風月報》、《南方》、《興南新聞》、《鯤聲報》、《臺灣詩壇》、《瀛海吟草》、《詩文之友》、《中華詩苑》、《中華藝苑》、《鯤南詩苑》等。

  詩作總計約有 974 題 1,635 首,其中絕句 692 首,律詩 943 首,更細緻一點地說,五絕 23 首,七絕 669首,五律 170 首,七律 773 首。體裁除了絕句與律詩之外,沒有排律,也沒有古詩,皆是近體詩。詩作九成以上屬擊缽性質,是李步雲參加各種擊缽詩會、徵詩活動的紀錄。

  本書選錄了其中 360 題 560 首詩,所收約僅佔李步雲詩作的 34%。其作品數量律詩多於絕句,七言多於五言,也是臺灣詩人創作的常態,大抵原因有三,詩是精鍊的語言,以之作為言志抒情的載體,當然是字數多者更有利於表情達意,是以字數少者更難於字數多者,這可能也是詩人多作律詩與七言的原因之一。其次,臺灣詩壇多擊缽之作,擊缽注重格律音韻的要求,體裁如為律體,則更容易品評其中的缺失精細,這可能也是律體多出現在擊缽場中的原因。此外,南社詩人胡南溟(1869-1933)在〈大冶一爐〉詩話也曾有「臺灣人喜學近體律詩」之說,用以驗證道咸同治時期的詩人:李望洋(1829-1901)、林豪(1831-1918)、陳肇興(1831-1866?)、鄭如蘭(1835-1911)四人的作品,確實有律詩多於絕句的情形。其中林豪的詩作,以《全臺詩》第九冊所收來看,約302首詩作中,就有212首律詩,律詩比例高達 70%,律詩多於絕句可能是臺灣詩壇在個人創作的選體和擊缽場上的設題中普遍的情形,而李步雲的作品也符合這樣的狀況。

  部分詩人或讀者,可能覺得擊缽詩過多,有害詩歌言志抒情的特質,導致作品過於僵化,難以表現作者自我的情感。然而也有詩人或讀者,認為擊缽詩限題限韻也限時,又同時與許多作品競爭,且經詞宗撿擇評定名次,因此上榜者皆是嚴謹之作,實具可讀可賞之處。

  詩作類別

  本書把李步雲詩作分成六大類,分別為:個人感懷、詩友唱和、慶賀交游、臺南地景相關、臺灣地景相關、詠物、懷古、物候、節日及其他,所選的作品中,以書寫臺南地景和詠物懷古類的作品數量最多,這樣的狀況,其實也跟李步雲詩作類別的情況相符合。

  李步雲非擊缽的個人感懷作品數量較少,例如〈病中有作〉(1930)、〈感懷〉(1931)、〈新居感懷〉(1955)等,是他作品中少數寫及自己家庭或事業或居所的作品。他與家人詩友的唱和作品也不算多數,與親族的唱和有和妻舅林秋梧的〈敬步秋梧君感吟瑤韻〉(1925),此外大多是詩友之間的酬唱賡和,例如南部詩社的詩友,有林芹香、廖印束、吳萱草、陳紉香、倪登玉、王鵬程、林草香、黃珠園、王隆遜、高文淵,中北部的詩友周石輝、張達修、王養源、黃傳心、賈景德等。由於李步雲曾擔任詩社的總幹事、社長等職,又常協助詩社課題的品評,因此在詩社活動往來很活躍,有不少祝賀詩社創立、詩會舉行的作品,例如有酉山吟社、登雲吟社、將軍吟社、佳里詩社、鯤瀛詩社、南瀛詩社等舊臺南縣所屬的社團,及臺南市延平詩社、高雄旗峰吟社、臺東寶桑吟社等。

  李步雲詩作數量最多的就是描寫臺灣地景的作品,尤其以寫臺南地區為最多,有臺南八景、桂子山、燕潭、開元寺、法華寺、竹溪寺、五妃廟、武廟、赤崁樓、安平古堡、億載金城、臺南銀座、安平、關廟、麻豆、歸仁、關子嶺、珊瑚潭、南鯤身廟、麻豆代天府等,並有阿里山、祝山、玉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西子灣、鹿港、八卦山、鐵砧山、知本溫泉、太魯閣等臺灣各處勝景。此外,還有古典詩寫作題材中常見的詠物、懷古之作,例如李步雲三十歲成名作〈紅梅〉「吹上江南第一枝」,還有虱目魚、懶貓、海燕、線蘭、西施菊、春草、夏雲、秋聲等動植物與四時節候的歌詠,也有現代化新事物的題詠,如紫光線、升降機、電影、太空船、電視、電話機等,內容豐富。

  詩作風格特色

  李步雲注重格律,吳新榮曾說:「先生雖被稱本縣詩界的老先輩,但其老未免老得過分,連一字的錯音就說不為詩」,吳新榮所言「一字的錯音」,可能是平仄格律有誤,或是韻字錯誤等情況,可據以推測李步雲作詩是十分嚴謹且注意格律的。單以七律來看,李步雲的平仄、黏對都符合,也未出現孤平,幾乎沒有拗,七律都是合律的。如果再更進一步,從「四聲遞用」這種格律詩寫作精細的技巧來看,李步雲押平韻的律詩也多在第三、五、七句的最末字輪用上、去、入三聲,使聲音錯綜不單調,產生變化之美。

  另外,在律詩的對仗上,也多見工對,據現任延平詩社社長陳進雄先生說,李步雲的詩作非常重視對仗,在南部詩人當中,除了李步雲之外,以白劍瀾最為精緻考究。李步雲律詩的對仗極其工整,例如「炎增鎮北潭歸燕,暑迫寧南海跋鯨」,這是描寫臺南夏日武廟的七律,此聯用方位對和動物對,加上鎮北和寧南,也把臺南鎮定安寧四坊中的南北二坊寫入了。又如「八卦山留雲萬疊,七星旗捲壑千層」,這是寫秋日登彰化八卦山,此聯就有數字對和地名對,這是把地名和人名的對仗放在句首,這是相對容易的作法,另有多首將人名放在句尾的,更顯工巧,例如「豐亭坐飲懷王粲,寶剎閒吟繼杜陵」、「鶴隨林處士,鯨附鄭延平」、「文追施士洁,武紀鄭虯髯」,在人名的部分平仄完全對襯,足見李步雲在對仗的用心,然而律詩的對仗,不僅僅是在求工整而已,是想要透過工整的形式,來造就上下句之間巨大的張力,凸顯詩歌的內涵,李步雲詩作的特色也就在這樣的考究格律中展現。

  洪寶昆在《現代詩選》第一集評云:「其詩壯麗堂皇,本省詩人中之翹楚。」據施懿琳教授在「全臺詩蒐集整理編纂計畫」成果報告書所言:「李步雲喜讀杜甫與李商隱詩,杜詩格律精嚴、對仗工整,經常反映社會現實,表現家國之思,乃李氏景仰對象;至於李商隱詩,情感深摯、婉轉精微,其香豔風格最能符合詩人興味。李漢忠生平漢詩多達上千首,七十年間縱橫詩壇,吟詠競技,屢次掄元奪魁。雖多為擊缽課題,卻能透過限題、限韻之作,凸顯南臺灣的歷史記憶與地理特色。」足見李步雲詩作的風格與特色。

  擔任詞宗

  李步雲生平擔任詞宗、參與詩會品評的次數,單從日治時期《詩報》和戰後《詩文之友》這兩份期刊來統計,就已經超過三百次,從第六單元「李步雲作品發表、擔任詞宗紀錄」以及第三單元「報紙、日記資料」,可以發現李步雲熱衷參與詩會活動,從1920年代開始就頻繁的參加各地詩會與徵詩等活動。所參與的詩社遍及南北及臺東,除了李步雲常參加的位於臺南地區的綠社、南瀛詩社、鯤瀛詩社、琅環詩社、學甲吟社、延平詩社之外,還有中部的螺溪吟社、香草吟社、半閒吟社、芸香吟社、鄉勵吟社、淬礪吟社、栗社、中州吟社、南陔吟社,北部的瀛社、天籟吟社、崁津吟社、北鷗吟社,東部的寶桑吟社、仰山吟社、登瀛吟社,南部嘉義高屏地區的鼓山吟社、樸雅吟社、麗澤吟社、鳳崗吟社、壽峰詩社等社團。加上各地的詩會,例如鯤南七縣市聯吟會、曾北聯吟會、高雄市聯吟會、彰化聯吟會、高屏聯吟會、鹿港聯吟會等詩會活動,地域範圍之廣,遍及全臺灣,次數頻率之繁,幾乎每月都有詩社詩會活動,其投入古典詩創作的熱忱,可從中窺見得知。

  「快園」是李步雲的別號,是他發表詩作的筆名,也是他為自己詩集所定的名稱。目前所見,日治報刊內首次出現「快園」之名,是在 1928 年《臺灣日日新報》。後來,「快園」這個詞,它不再屬於李步雲個人所有,它成為詩友們聚會場的場所,也是兒孫成長居住的美好家園。是詩友們筆下所寫「橘柚青蔥香可掬」、「常邀墨客臨」的快園,是孫子李筱峰教授口中所說,有一張躺著可看到滿天星斗的躺椅的快園,快園的美好與詩意,留存在作家的作品中,也留存在家屬的回憶裡。李筱峰教授口中所描述的祖父形象,是一個悠閒的老人家,注重生活情趣,會在庭院內種植花草果樹,愛聽南管、京劇,生活充滿幽默,會把腳縮在棉被裡並開玩笑說自己有一隻腳還沒出院,或者不直說要去睡覺,幽默地說要去找「被仔」,是一個對於古典詩格律體例要求嚴謹但充滿幽默創造力的詩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而不失厚重的质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细腻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古人诗词的韵味。尤其是封面上的题字,遒劲有力,透着一股书卷气。我喜欢这种传统与现代美学完美融合的设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的选择和留白的处理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格调,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编辑和设计者对古典文学的尊重与热爱。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洗礼,那种被精美事物包围的满足感,是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我常常会花上一些时间,单纯地欣赏它的外观和触感,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编排结构给予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诗歌罗列,而是经过了精心梳理和考量。每一个部分的主题划分都显得顺理成章,逻辑清晰,这极大地帮助了像我这样对古代诗词研究不甚深入的普通读者,能够循着作者或编者的思路,逐步领略其中的奥妙。尤其是一些注释和背景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切中要害,精准地将我从现代的语境中拉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让我不再是隔着厚厚的历史尘埃去臆测诗意,而是能更真切地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时代烙印。这种既保持了诗歌原貌的完整性,又提供了必要的解读工具的做法,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阅读体验变得既轻松又深刻,真正做到了普及与提升并重。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真是变化多端,让人大呼过瘾。有时读到气势磅礴的篇章,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沙场,那份豪迈与激昂,读来酣畅淋漓,直抒胸臆;转眼间,又进入了婉约细腻的闺阁情思,那份缠绵悱恻、欲语还休的意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这种在不同情感基调和叙事节奏间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显示出作者非凡的文学功底。我甚至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境波动,仿佛能透过墨迹感受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当代作品所缺乏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灵去“感受”。每次读完一个情绪饱满的段落,我都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然后才能继续下一段旅程。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宁静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坐下来,心无旁骛地品味这些凝练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它的节奏是缓慢而沉稳的,迫使我放慢思考的速度,去体会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闪耀光芒的词句。读完后,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和,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那些悠远的意境所稀释了。它像是一个精神的避风港,无论外界如何喧嚣纷扰,只要翻开它,就能找到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在生活中感到疲惫、渴望回归本真与宁静的朋友们,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学鉴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指引,一种与自我对话的契机。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饱经风霜却又充满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那些诗句并非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是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深刻的哲理。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无论是描绘山川河流的壮丽,还是抒发个人情怀的细腻,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其中几首探讨生命无常的篇章,它们没有沉溺于悲观,反而从中提炼出一种豁达和坚韧。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就像在清澈的湖水中投下一颗石子,涟漪层层叠叠,每次散开的范围都不尽相同。这种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咀嚼的特质,让它成为了我案头常备的一本书,随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慰藉。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随着我的人生阅历的增长,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