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教授亞瑟.本森的「大學之窗」:美感與藝術、教育之道、簡樸人生,與心靈導師來場跨世紀交談

劍橋大學教授亞瑟.本森的「大學之窗」:美感與藝術、教育之道、簡樸人生,與心靈導師來場跨世紀交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瑟.本森
图书标签:
  • 亚瑟·本森
  • 剑桥大学
  • 美学
  • 艺术
  • 教育
  • 人生哲学
  • 心灵成长
  • 古典文学
  • 简朴生活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
也可以過上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

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並發出質疑
對事物深邃而獨特的見解,本書以第一人稱視角娓娓道來!

  ▎本森的「教育理念」
  ──首先應將目標定在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古典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
  我們用心地對學生進行各種培養,
  最後卻要他們為了一場考試漫無目的學點東西。

  •我們是否有想過:
  得到畢業證書後的大學生在離開校園時所感到的龐大的空虛與無助。
  沒人想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的培養他們。

  •快樂卻無用的大學時光
  我們扼殺他們心理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中,那麼,這些「受害者」根本不會抱怨曾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畢竟,大學沒有干涉學生在大學玩樂的行為。

  他們過上自由的生活,便覺得將來自己的孩子也該過這樣的生活。
  所以,這種啼笑皆非的教育鬧劇得以從一代人手中傳遞到下一代。 

  ▎本森淺談「閱讀」
  ──在看似老生常談的思想中榨出新思想與精髓

  ▶閱讀的真諦到底是什麼?
  首先,絕不是人們常說的「追求知識」!
  本森認為閱讀約莫有三種動機:

  •純粹為了興趣而閱讀
  正如人需要吃飯、睡覺、運動一樣,其動機很簡單,只是因為自己喜歡而已。這也許是解釋這種對閱讀痴迷最好的原因了──它讓人在閱讀中忘記自我。

  •為了尋求知識而閱讀
  這種閱讀動機就是希望能通曉知識與思想嬗變及其發展趨勢、了解歷史及那些曾叱吒風雲的偉人,從而讓自己不受制於別人的吹噓,並讓獲得寬廣且深遠的視野,改正以往的一些偏見。

  •出於倫理道德而讀書
  懷著這種情懷去閱讀就會更加注重書中的高貴情感,而非文字的故意雕琢或是字詞的苦心孤詣。他們會越來越注重那些直抵靈魂的書籍,而非那些刺激耳朵與心靈的書籍。

  ▎本森論「社交」
  ──社交並非每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

  •社交本應充滿愉悅,並重視每個人的意願
  人們總認為參加聚會就一定要為別人帶來歡樂或是施加某種影響,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危險的自我陶醉思維。畢竟,社交是應該充滿娛樂與歡笑的,每個人都應本著愉悅的動機去參與,而不是懷著一種正直或是公平的意識。

  •並非每個人都具備度過一個美好聚會的條件
  那些樂於或精通社交的人總會要求其他人出席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他們骨子裡流淌的虛榮血液。至於那些不得不出席活動的人內心是否願意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這時,「受害者」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堅決反抗!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社交圈的權利
  收到邀約就好像在家門口放塊紙板,要自己隨時記住應履行的責任──四處逛一下,直到每個人都玩得開心!這種想法令人毛骨悚然。這塊紙板應作為一張正式邀請的門票,人們有參與或是討厭的自由,絕不能成為強制性的要求。

本書特色

  本書是本森論大學教育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相信讀者在與亞瑟‧本森「跨世紀」交談後將會感到豁然開朗。
 
穿越時空的對話:理性、美學與生活的哲思 一本書,兩位智者的交會,一場橫跨世紀的深度對談。 本書收錄了一系列極具啟發性的思想交鋒,聚焦於探討知識的本質、藝術在生命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變動不居的現代社會中尋找真正的「簡樸」與心靈的安穩。這並非僅是哲學思辨的結集,而是兩位跨越時空的偉大心靈,針對人類文明核心議題所進行的坦誠對話。 第一部:知識的邊界與科學的精神 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對知識的渴望似乎永無止盡,然而,知識的邊界究竟何在?本書深入探討了學術研究的真正目的。其中一位對談者,以其深厚的數理與邏輯訓練為基礎,挑戰了當代學術界過度追求「實用性」的傾向。他認為,真正的學術精神在於對未知領域的純粹好奇心,而非僅僅服務於工業或經濟目的。 另一位對談者,則以其對古典哲學和人文藝術的深刻理解,補充了這種觀點。他強調,科學的進步若脫離了對「為何存在」的追問,便可能淪為技術的奴隸。討論中細膩地剖析了科學方法論的局限性,指出在處理人類經驗的複雜性時,純粹的量化分析往往顯得蒼白無力。他們共同探討了知識的謙卑——認識到我們所知之少,遠大於我們所知之多,這才是通往智慧的起點。這部分內容對於當前熱衷於快速獲取「答案」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引導讀者重新審視學習的初衷。 第二部:美感的維度:形式、情感與超越 美感,是人類經驗中難以言喻卻又至關重要的部分。本書的這一部分,專注於美學的探討,但避開了晦澀難懂的術語,轉而從日常生活與藝術創作的實際層面切入。 一位與談者以其對建築與文學的獨到見解,探討了「形式的必然性」。他認為,真正的藝術作品,無論是詩歌的結構還是建築的比例,都內含著某種宇宙的和諧規律。這種規律不是人為制定的教條,而是自然流露的秩序感。他細緻地分析了古典主義作品中蘊含的數學美感,以及這種美感如何觸動人心最深處的共鳴。 另一位對談者則從情感體驗的角度回應,他質疑過度強調形式是否會扼殺藝術的生命力。他主張,美感是主觀感受與客觀形式的動態平衡。真正的藝術應當能喚醒個體的獨特情感體驗,甚至是難以名狀的「崇高感」。他們在討論中辯證地探討了當代藝術的碎片化趨勢,並反思了在視覺主導的社會中,我們如何重新培養「慢看」和「細聽」的能力,去欣賞那些需要時間沉澱才能體會的美。這部分內容對於藝術愛好者和創作者來說,提供了理解美學深層邏輯的絕佳視角。 第三部:生活的藝術:簡樸的必要性與心靈的沃土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如何定義「成功」與「豐盛」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便是回歸生活的本真。兩位智者共同描繪了一幅關於「簡樸」的藍圖,這並非指物質上的匱乏,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與選擇的自由。 他們探討了「適度」的哲學概念。簡樸不是禁慾,而是對生命中真正重要事物的高度聚焦。他們分享了各自在面對世俗壓力與學術誘惑時,如何堅守內心的羅盤。其中一位嚴謹的學者坦言,過多的外部裝飾和不斷追求「更多」的慾望,最終會成為精神的枷鎖,阻礙深刻的思考。 與之呼應的是,另一位心靈導師強調了「內在的空間」。他指出,只有當外部的喧囂被有效管理時,心靈才能成為播種智慧和創造力的沃土。這部分對話涉及了時間管理、專注力的培養,以及如何通過規律性的生活儀式(無論是冥想、閱讀還是獨處)來維護精神的完整性。他們一致認為,真正的自由,源於對自身需求的清晰認知,從而擺脫社會強加的無意義的忙碌。 第四部:教育的真諦:啟迪與陪伴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向了下一代人的培育。兩位對談者都對傳統教育體制提出了深刻的質疑,他們共同構建了一種以「啟迪」為核心的教育理想。 他們反對將教育視為單純的技能傳授或標準化考試的準備。相反,他們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幫助受教者發現自身的潛能和獨特的生命使命。一位教授強調了「對話式教學法」的重要性,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啟發的夥伴關係,而非單向的灌輸。 另一位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了「品格塑造」優於知識積累。他堅信,培養同理心、堅韌的意志以及對真理的熱愛,遠比記憶大量事實更為重要。本書的結語部分,是對未來教育的深切期許:創造一個鼓勵質疑、容許失敗,並最終引導個體找到其生命意義的學習環境。 總結:一場跨越時空的思辨盛宴 這本彙集了深刻洞見的文集,為當代讀者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清單: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熱情而不陷入教條?如何從藝術中汲取滋養而不流於膚淺的審美?如何在物質的洪流中守護內心的簡樸與寧靜?這是一場由兩位偉大心靈精心鋪陳的思辨之旅,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邀請每一位讀者,帶著自身的問題,走進這場永恆的對話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西元1862~1925年)


  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譯者簡介

張天紅


  現為藝術設計系副教授、藝術中心藝術總監。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當代藝術創作與策展、中西方文化藝術與教育對比。
 

图书目录

導言
單元01 大學之窗
單元02 論「教育之道」
單元03 淺談「書籍」
單元04 論「社交」
單元05 論「交談」
單元06 淺談「美感」
單元07 淺論「藝術」
單元08 淺論「自我中心主義」
單元09 論「老之將至」
單元10 淺談「作家之道」
單元11 別人的批判
單元12 談「野心」
單元13 淺談「簡樸人生」
單元14 論「競技之樂」
單元15  淺談「靈魂」
單元16 論「習性」
單元17 淺談「宗教」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9256
  • 規格:平裝 / 246頁 / 14.8 x 21 x 1.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亞瑟‧克里斯多福‧本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英國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Edward White Benson),其舅舅是著名的哲學家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所以,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也很自然的遺傳到本森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躁鬱症。雖然身患疾病,但本森仍然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他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西元1885~1903年本森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1906年他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1915~1925年他成為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自己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的習慣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史上最長的400萬字的日記。

  在該書的翻譯過程中,我常感同身受,並為作者樸素而深刻的論述拍案叫好,同時也有著「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酣暢淋漓。這種快樂讓我絲毫感受不到歷時半年翻譯之中的辛苦,取而代之的是導師般的引領與知心好友「跨世紀」般交談後的豁然開朗。因此我也由衷的希望將這份收穫和喜悅與讀者共享,以便有助於對本書的理解和閱讀。

  翻譯過程也是心靈接受洗禮的過程,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本森的論述竟能引起我如此之多的共鳴。這是我在閱讀其他書籍時很少遇到的,我常常因這種心靈和精神的共鳴而會心的一笑,或是被作者那些對事物深邃而又獨特的視角與見解深深折服,且常在掩卷時感嘆:「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也!何時,如若我們的大學也有一批這樣的大師,那將是今日年輕人之幸也!」
  本書是本森論大學教育主題文章的結集。在這些文章裡,作者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在第一章中,他坦誠的寫到:「這本書只是匯集了自己對人生一種坦然與樸素的看法。」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作者在書中沒有隱諱,宛若一位諍友,將自己對自我、美、藝術、社交、簡樸的生活、教育等觀點坦率而真誠的進行了表述。

  本森可以說是深諳大學妙趣之人。他在第一章「大學之窗」中寫道:「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即使你只是一個窮人,只要你具備某種美德,也可以過上一種富於尊嚴而簡樸的生活,並從中獲得純粹的樂趣。」他還發出了一種呼籲:「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應存在這樣一個角落,在這裡,生活的節奏沒有那麼快速;在這裡,生活就像一個古老的夢境靜靜的流淌,瀰散著富於變化的色彩及輕柔的聲音。」說到共鳴,本森對快樂的祕密的定義則讓人耳目一新,他說:「快樂之感並非源於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在於一顆雀躍的心。自願且認真的工作,這就是快樂的祕密。」而對於人生的醜惡一面,本森的觀點是這樣的:「我無意於掩蓋人生醜陋或是冷漠的一面,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個人的理解是,若你不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或是統計學者,那麼耿耿於這些陰暗面是毫無裨益的。」而作者令人振奮的一個觀點是:「在文學、藝術或是人生領域裡,我想,唯一值得推敲的結論,就是自己得出的結論。若是自己的結論與所謂『行家』的相一致,那是他們的厲害之處;若是他們與自己不相符,這則是你厲害的表現。」讀著這些文字,我們是否尚可以遠離塵囂,透過「大學之窗」感受到心靈的「世外桃源」,在與大師的交流中完成對自我、對世界的認知?

  類似的論述貫穿該書的始末,作者在信手拈來的論述中勇於挑戰人們慣常的思維,發出質疑,如在第十三章「淺談『簡樸生活』」中,作者就將矛頭指向了公認的「簡樸代表」──梭羅,直陳其虛偽。老實說,那一段也是我很喜歡的。

  另外,在第二章「論『教育之道』」中,有一段話令我頗為感觸,彷彿就是我們教育現狀的生動寫照。作者在談到當時古典教育失敗之處時這樣痛斥:「但我們教育的失敗之處在於,我們對眾多的學生進行培養,可到最後他們為了一場無關緊要的考試就要漫無目的、東拉西扯的學點東西。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不存在什麼高標準的要求。我們很難去想像一個得到畢業證書之後的人,在離開大學校園之時所感到的龐大的空虛與無助。沒有人想要為他們去做點什麼,或是在某個領域中專心致志的培養他們。但這些畢業生卻將要成為我們這個國家下一代的父母啊!而我們扼殺他們在心裡反抗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讓這些『受害者』處於一種可悲的心理狀態及智力低等的狀態之中,那樣,這些『受害者』也就壓根不會抱怨他們曾經是遭受過多麼不公平的待遇了!」翻譯這段話的時候,我深受震撼,這簡直就是我自己在讀過大學後的感受!毫不誇張的說,該書的出版將對那些正在努力建構世界一流大學的高等學府及其管理者們也是大有稗益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