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作錦
图书标签:
  • 文化史
  • 古籍研究
  • 历史
  • 文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遗产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民国史
  • 书目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彙集三十餘位清末民初重要人物
傳述高貴情操 再現鮮活身影

  本書為前聯合報社長、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先生於聯合報副刊《今文觀止》專欄的集結。

  《今文觀止》,相對於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的《古文觀止》,所選之「今文」囊括晚清半文半白體及民國白話文,大約以敘事忠誠、議論懇切為要,有別於閒逸的「現代散文」。這些文章擱淺在歷史河道轉彎之處,經作者沿流採揀,擷取關鍵時刻盪漾人心的文獻,重塑三十餘位時代人物的作為,再現他們鮮活的身影。

名家推薦

  主持宜昌大撤退的盧作孚先生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英雄,他跟鄭國的弦高一樣,但是弦高只是犧牲了十二頭牛,他卻賠上了整個身家性命。
  抗戰初期,他以個人的輪船公司擔起了「宜昌大撤退」的重任,在四十天內,把二百七十萬軍人、三十萬噸武器彈藥和十萬噸生產機器全部搶運到重慶。如果沒有他,不要說別的,就這三十萬噸的武器和彈藥落入日本人手裡,我們的抗戰還要怎麼打?
  若沒有這本《今文觀止》,把清末民初這些重要人物彙集在一起,傳述下他們高貴的人格與情操,我們哪裡會知道他們的貢獻與犧牲,更不要說被後人所景仰了。張作錦先生為了「不容青史盡成灰」,廢寢忘食的收集散失已久的資料並親去探訪這些名人的故居和紀念館,經歷多年辛苦才寫成這本書。在抄襲氾濫的現在,這種做學問的態度值得我們敬佩與效法。——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在這部取材豐富、觀點銳利的作品中,作者透過三十餘位清末民初人物的生平故事,對近代中國的百年動盪進行了深刻且立體的描繪,字裡行間都可感受到這些文人志士的憂國憂民;書中還寫到幾位對二十世紀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外國人,包括在華五十年、為中國建立現代化海關系統的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以及將共產黨和毛澤東首次介紹到西方的美國記者斯諾(Edgar Snow)。
  他們的言與行、成與敗,影響了中國百年社會走向。
  台灣此時此刻身在二十一世紀二〇年代,面對強權競逐,要記住先人的智慧及教訓,將國家視為「我們的青山」,避免淪為被操控的卒子,成為大國霸權的籌碼。
  這本書提供了國人,尤其年輕一代,百年來中國的挫敗及省思,書中的材料應當變成年輕一代奮起中,不可或缺的學習素材。——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秉持報人精神,作老關切社會民生,近三年埋首於故紙堆中,思辨求索,挖掘可感的人物事蹟,藉前人生命價值的實踐以對應今日社會,向歷史的提問再次提問,期勉今人不要對文化失去溫情,不要對歷史失去敬意。
  書中舉述了諸多不同領域中人的言行,我沒點到名的還有:光緒皇帝、孫中山、胡適、嚴復、俞大維、盧作孚、張學良……,及兩位與中國國局有關的洋人。──有看不盡的生命際遇、世途遺恨,有道不完的風骨情采、人格操守!
  獨立蒼茫,這些聲音會是空谷足音嗎?文章登在《聯副》時,我未曾錯過,而今整卷拜讀,更深受召喚。「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不期然生出了杜詩的感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陳義芝

  (推薦文字依推薦人姓氏筆畫排序)
 
《历史的褶皱:从古籍中的微光探寻现代社会》 引言:时间的长廊与思想的碰撞 我们生活的世界,如同一个由无数层历史沉积而成的岩层,每一层都蕴含着过去时代的风貌与智慧。要理解今日的社会结构、价值取向乃至日常的思维模式,绝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当下。本书《历史的褶皱:从古籍中的微光探寻现代社会》,正是一部旨在穿越时空,从浩瀚的古代文献中撷取灵感与线索,以映照和审视当代社会诸多侧面的学术随笔集。 本书并非旨在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面面俱到的复述,亦非对某部经典著作的详尽解读,而是聚焦于那些在传统典籍中被反复提及,却又在现代语境下呈现出全新意涵的“母题”——权力结构、士人精神、伦理困境、技术伦理、以及知识的传播方式。我们相信,历史并非一条僵硬的直线,而是充满了反复与张力,古人对“人”的根本性追问,并未因朝代更迭而终结,它们只是换了新的外衣,继续在我们身边上演。 第一部分:权力与治理的永恒张力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如何组织、管理和约束权力,始终是一个核心议题。本书的第一部分,便着眼于古代文献中对于“治道”的探讨,试图从中提炼出对现代治理体系有启发性的洞见。 我们审视《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对于权臣更迭、君主失德的记载。不同于单纯的史料罗列,我们着重分析的是,古代士大夫阶层如何通过“谏诤文化”来实践其政治理想与道德责任。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独立精神,在今天的公共领域中,如何转化为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对专业判断的尊重,以及对权力滥用的有效监督?古代官僚体系中,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变化,映射出社会对“公平选拔”的持续追求。我们探讨了这种追求在现代公务员制度中的演变,并反思了当下社会中对于“背景”与“能力”的衡量标准是否存在偏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对于“舆论”的认知。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朴素认知,到儒家倡导的“民意上达”,这些关于民众情绪的捕捉与应对机制,与我们今天面对社交媒体上的“民意洪流”时所采取的策略,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与重要的区别。我们通过比对,试图揭示在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如何保持政策制定的审慎与长远目光,避免被即时情绪所裹挟。 第二部分:士人的精神肖像与现代职业伦理 古代的“士”阶层,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他们承载着知识传承、道德批判与社会中坚的重任。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挖掘了士人阶层的内心世界与行为准则。 我们细读了魏晋名士的清谈,并非为欣赏其风流洒脱,而是探讨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如何选择“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这种在体制内外的游走与自我定位,对今日的知识工作者——无论是大学教授、科研人员还是独立撰稿人——在面对学术自由、商业诱惑与社会责任时的抉择,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 此外,我们考察了古代工匠精神的传承。《考工记》中对于精密制造的要求,以及对技艺的“口传心授”,揭示了对“精湛技艺”的极致追求。这种对“慢工出细活”的珍视,与当代以“效率至上”为核心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生产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探讨了如何在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同时,重新找回对细节、质量和手艺本身的尊重。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职业尊严与劳动价值的伦理问题。 第三部分:伦理的重构:家庭、社会与个体 伦理规范是社会运行的隐形骨架。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古代社会中关于人际关系、家庭结构以及道德教化的论述,审视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如何与现代个体主义思潮发生碰撞与融合的。 通过对宋明理学中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讨论,我们并非是要简单地批判古代的压抑,而是要理解其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维护社会秩序的努力。进而,我们将这种努力置于现代个人权利、自我实现与亲密关系构建的语境中进行反思。现代社会强调“自我边界”,古代则重视“伦常秩序”,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既能保障个体幸福,又不至于使社会关系彻底原子化的“中间地带”? 我们还关注了古代对于“孝道”的诠释。它不仅仅是赡养老人,更是一种复杂的权力代际传递机制。在少子化、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从古老的教化文本中,剥离出其核心的“责任关怀”精神,并以符合现代人权观念的方式,将其融入社会保障体系与家庭支持政策之中。 第四部分:知识的流转与媒介的变迁 知识是如何被生产、保存和传播的?这一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其答案大相径庭,却又彼此呼应。 本书对比了古代手抄本、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技术飞跃,分析了这些媒介变革如何影响了知识的普及程度、思想的争鸣烈度以及“权威”的建立过程。例如,雕版印刷的普及使得儒家经典的统一性得到加强,这与现代数字媒体环境下,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现象的产生,形成了有趣的时空对照。 我们探讨了古代藏书楼、书院的社会功能。它们不仅是知识的仓库,更是精英阶层进行思想交流、身份认同的场所。这种“场域”的概念,在今天的信息茧房、线上社群中得到了新的投射。如何打破壁垒,促进跨圈层的真诚对话,是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开放性思考。 结语:回望是为了更清晰地前行 《历史的褶皱》并非是一部“复古”之作,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面古老的镜子,让当代读者能够更清晰、更深刻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历史从未真正远去,它只是以不同的面貌,潜藏在我们的法律条文、公共辩论、职场规则乃至日常情感之中。通过对故纸堆中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芒与社会智慧的片段的重读与再诠释,我们希望能唤醒对复杂现实的敏感度,并在历史的褶皱中,找到通往未来更审慎、更具人文关怀路径的线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作錦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教授2022 年12 月7日在《聯合報》「名人堂」專欄以「江山留與全民愁」為題撰文說,「老報人張作錦先生在聯合報寫了27 年憂國憂民的感時篇,集合成冊,取名為《江山勿留後人愁》,台灣近10 年來更加崩壞到無以復加,見此情景,張先生恐怕要愁上加愁了」。

  其實,在2015 年與《江山勿留後人愁》同時出版的,還有另一本書《誰說民主不亡國》,對台灣實踐民主過程的各種危機,提出警訊。觀乎這些年來台灣民主政治的日走下坡,逐漸到不堪聞問的地步,這恐怕才是所有志士仁人要發愁的「核心問題」。

  張作錦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平生只有一個職業,記者;只有一個工作單位:聯合報。做過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和社長。退休後受聘為顧問。

  2015年獲總統文化獎,是目前唯一獲此殊譽的媒體人。

  「敢以退休忘國是,且拚餘力作書癡」。這是書法家朱玖瑩先生退休時自書的聯語,張作錦把它照相放大裝框,置於案上。他說,「豈敢高攀,但心嚮往之」。

图书目录

為什麼要寫《今文觀止》

出版者的話/高希均
上世紀關鍵人物的言行 啟發這一代人的奮進

序/洪蘭
歷史的靈魂與容顏
《今文觀止》彌補了當前歷史教科書的不足

自序/張作錦
國家要文明,也要強盛
能從「故紙」中找出「今朝」的答案嗎?

第一部 國無力量,人民何依?

史大林面斥蔣經國「說廢話」
從國家力量問題想到外蒙獨立、控蘇案和蔣廷黻等這些人

胡適:國家是我們的青山
若是國家沒有了,我們到哪裡去呢?

孫中山若見了李鴻章就不革命了?
他〈上李傅相書〉首提人盡才,地盡利,物盡用,貨暢流,惜未受重視

林則徐: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

第二部 睜開眼睛,瞭望世界

徐光啟,把「賽先生」引到中國門口
論「西學」和「洋務」比李鴻章和嚴復早三百年
順治入關讀了徐光啟的兵書嘆息崇禎未採用他言

魏源、鄭觀應,清代兩個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海國圖志》讓中國人知道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盛世危言》指出改革不在船堅砲利而是政治制度

一百二十四年前透過《紐約時報》的訪談
李鴻章問:美國配稱作自由國家嗎?

嚴復,以一人之力,譯出一代思潮
他未能參建海軍,入「籌安會」,吸鴉片,均無損其偉大貢獻

第三部 戮力國事,生死以之

譚嗣同偽造家書救了父親一命
「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英雄,為革命捨身,救親救國一肩擔

俞大維,國民黨重用他,共產黨褒揚他
錢學森說, 他是「兩彈一星」的「始祖園丁」,不能忘記他

盧作孚,宜昌大撤退,為國家保留抗日資本
以個人輪船公司獨任艱巨,四十天內把人員和物資搶運到重慶
一九四九年經中共從香港請回大陸,公司被合營,人受辱自殺

蔣的陳布雷、毛的田家英,「從道不從君」?
這兩人都向領袖進過忠言,都未被採納,最後都以「屍諫」

第四部 斯文已喪,巨星殞落

王國維、老舍、傅雷,三位「殉文化」的文化大師
陳寅恪說: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
必感苦痛,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

陳寅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不歡喜國民黨,拒絕了共產黨, 最後死得非常慘烈

梅貽琦,真正君子,一代斯文
他辦大學,重大師不重大樓;他掌管庚款,太太卻擺攤養家

錢穆:對本國歷史應懷有溫情與敬意
從《國史大綱》想到「素書樓」和「歷史課綱」

看梁啟超認真罵人(附張幼儀)
罵得徐志摩無地自容,罵得袁世凱未能稱帝

附: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新冠疫情使人無意間在紐約遇上張幼儀

第五部 教育救國,豈在朝野?

西南聯大:茅屋大學,大師教出大師
從那個窮學校的紀念碑文,懷想那個時代和那些人

容閎,「兩個祖國」之間有解乎?
「中國留學生之父」致力送幼童去美讀書
目的在救中國,豈料今天中美勢若水火

張元濟,他的印書館走出十位大學校長
清末進士參與變法失敗,致力「平民教育」救國
並把小小的出版社變成集才館、儲才館和育才館

鄭板橋:風俗偷,則不同為惡
他關懷社會,忠厚待人,不同流合汙,好品性為書畫盛名所掩蓋

光緒皇帝學英文
看看那群外國人苦苦愛中國的「區區愚誠」

武訓、王貫英、丁龍,「窮人」興學記
三個行乞者、拾荒者和「豬仔勞工」
在太平洋兩岸轟轟烈烈的辦教育事業

第六部 千秋功過,任人評說

張學良,「中國人」,是條漢子!
東北易幟,西安事變,影響國家命運,千秋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葉公超,擅離文學樂土,亡於政治叢林
自認一輩子吃脾氣大的虧, 張群勸他「凡事要聽話」

七十年後重讀毛澤東「窯洞對」
當時他說中國需要民主,現在大陸強調治理模式

第七部 兩位洋人,影響中國

赫德,一百二十年前預言中國大崛起
在華五十年,做了中國「頂級大官」,銜至尚書,三代正一品。
為中國建海關制度,助中國辦外交爭權益

斯諾,看了「文革」,後悔寫《西行漫記》嗎?
他原本欽佩毛澤東,但晚年在日記中改變了看法

跋/陳義芝
看不盡的生命際遇,道不完的風骨情采
讀張作錦《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8047
  • 叢書系列:人文社科
  • 規格:軟精裝 / 376頁 / 14.8 x 21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