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與念佛修法:月溪法師文集(4)

參禪與念佛修法:月溪法師文集(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月溪法師
图书标签:
  • 禪宗
  • 淨土宗
  • 念佛法門
  • 參禪
  • 月溪法師
  • 佛教
  • 修行
  • 法集
  • 佛學
  • 中國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參禪與念佛是中國佛教的兩大支柱,也是中國佛教的主流。

  禪是如何參呢?
  首先要瞭解禪宗的源流,而參禪的方法也需要徹底明瞭。

  佛要如何念呢?
  蓮宗的源流不得不知,而淨土法門所依據的經論也應有所瞭解。

  念佛之念既真,了悟之心必至。
  念佛無祕訣,祇要生死切,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念到半途須努力,要想成佛莫辭勞,釋迦不是天生,達摩亦非自證。
  心心相續,不自放逸。
禅思入定,净土安顿:宋代高僧思想探微 本书以宋代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当时佛教禅宗与净土宗两大主流思想的交融、演变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约十五万字篇幅,旨在勾勒出一幅宋代佛教思想的宏大图景,而非聚焦于某位特定法师的个人文集。 --- 卷一:禅宗的“心性论”与“日用观”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直指人心”复兴 本卷首先追溯了自唐末五代战乱后,禅宗在北宋初期的艰难重建过程。重点分析了以延寿大师为代表的一批高僧,如何将庞杂的禅宗派系重新整合,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教义。不同于唐代禅宗的锋芒毕露,宋初禅师更注重将禅理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日用是道场”的实践观。 1.1 契悟的层次性: 探讨了宋代对“明心见性”的理解是否趋于精细化。不再将“悟”视为瞬间的顿悟,而是分出渐次证入的不同阶段,并引用了当时语录中对“初悟”、“深悟”、“彻底悟”的细微辨析。 1.2 “看话禅”的定型与流变: 详细梳理了“看话禅”在宋代的成熟过程。分析了圜悟克勤如何系统化地将“话头”作为勘验机锋的工具,并探讨了看话禅在禅宗内部引发的关于“守一”与“活泼”的争论。此处的分析侧重于话头本身的结构及其在修行中的作用,而非其最终的指向。 第二章:临济与曹洞的风格分野与互鉴 宋代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形成鲜明风格并相互竞争与借鉴的时期。本章通过对比两宗在教法和修行方式上的差异,展现了禅宗内部的活力。 2.1 临济宗的“机锋”与“棒喝”的理论基础: 阐述了临济宗棒喝的背后,是对“法法平等,无所不执”的极致表达。分析了如何通过看似激烈的手段,打破学人的执着心,避免将佛法落入文字窠臼。 2.2 曹洞宗的“只管打坐”的意涵: 深入剖析了洞山良价以来“坐禅”的本体论意义。曹洞宗强调的“只管打坐”并非机械的静坐,而是“生灭中之不生灭”的体验。重点解析了曹洞宗对“本乎动而寂”的体悟,即在万法缘起中安住于自性本体。 2.3 禅教交融的初步尝试: 记载了宋代部分禅宗大师如何引用天台、华严的圆融思想来阐释禅宗的“理事无碍”,为后来的禅净合流埋下了伏笔。 --- 卷二:净土宗的普及与教义深化 第三章:宋代净土信仰的民间化与士大夫化 净土法门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成为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最广泛接受的修行法门。本书着重探讨了净土思想如何适应不同阶层民众的需求。 3.1 莲池的兴起与三贤位的确立: 本章聚焦于对早期净土思想的整理工作,如蘧庐子等人的实践总结。分析了宋代祖师如何将《无量寿经》的“本愿力”与《观无量寿经》的“观想法”进行整合,使法门更具操作性。 3.2 “信、愿、行”的结构解析: 详细分析了宋代对“三资粮”的理论阐发。强调“信”是基础,尤其是对阿弥陀佛誓愿的绝对信任;“愿”是导向,即强烈的往生欲;“行”则是持名念佛的实践。解析了彼时对“散心念佛”与“一心称名”的不同态度及调和方法。 第四章:念佛法门的实践细则与法理辩析 本卷深入探讨了宋代僧俗对于“念佛”这一核心实践的各种理解和运用方式。 4.1 止观与念佛的结合: 记录了部分高僧如何将天台止观的法门融入念佛之中,即在保持觉察(止)的同时,专注于佛号(观),以达到心不散乱的目的。这种结合被视为对禅宗“心要”的一种变通实践。 4.2 往生净土的境界描绘: 援引了宋代多位高僧关于“临终正念”的开示和记录。重点描述了他们如何指导行者在生命最后阶段保持正念,并根据不同行者的平日修持深度,预言其往生净土的境界差异。这部分内容基于大量当时的往生传记整理而成。 4.3 对“疑”的辨析: 宋代净土宗对修行中产生的“疑虑”给予了高度重视。分析了彼时高僧如何通过解释阿弥陀佛的“无条件接引”来破除弟子对自身业力过重的疑惧,强调他力本愿的绝对性。 --- 卷三:宋代思想的交汇与兼容 第五章:禅净互融的早期探索 宋代是禅宗占据主流地位的时代,但净土思想已如涓涓细流渗透其中。本章致力于挖掘禅净二宗在思想交汇上的证据。 5.1 “禅为体,净为用”的雏形: 分析了部分禅宗大师在晚年或开示中,倡导以禅宗的明心见性作为“体”,而以净土法门的持名念佛作为“用”,使修行更具保障。 5.2 对“念佛是谁”的禅解: 探讨了宋代禅师们如何将“念佛是谁”这一话头与净土法门的“念阿弥陀佛”进行对照。其核心在于,禅师认为若能彻悟“念佛者是谁”,则其所念之佛,自与自性本具之佛相契合。 第六章:宋代佛教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教理探讨转向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6.1 寺院管理与戒律的重振: 描述了宋代寺院在财政和僧众管理上的规范化,以及对律宗思想的重新重视,以应对五代以来佛教在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6.2 佛教慈善事业的兴盛: 记录了宋代以寺院为中心建立的义仓、安乐所、以及对寡妇、孤儿的救助活动,体现了佛教思想在济世利生层面的实践。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宋代佛教思想的全面、细致的学术考察,聚焦于当时的教理结构、修行实践以及两大主流思想的互动关系,为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月溪法師


  .俗姓吳;浙江錢塘人,生於昆明。
  .早歲習儒書,後肄業於復旦大學。
  .年十九決志出家,並立下修行三大願。
  .年二十三開始講經說法,聽者如市。
  .年二十四證語,並得鐵巖大德印證,說證悟偈曰:本來無佛無眾生,世界未曾見一年。究竟瞭解是這箇,自性還是自己生。
  .後講經數十年,遍全國,凡數百會。
  .上人二戰後在香港建立萬佛寺。
  .民國六十一年圓寂,為香港唯一的肉身菩薩。
  .上人著作凡九十八種,唯大抵毀於戰火。

  .今經系統整編,共蒐得二十餘種,輯為九冊:
  1.《大乘絕對論》
  2.《月溪法師開示錄》
  3.《佛教的人生觀》
  4.《參禪與念佛修法》
  5.《神會大師證道歌、顯宗記溯源》
  6.《圓覺經、金剛經、心經註疏》
  7.《維摩詰所說經註疏》
  8.《楞伽經註疏》
  9.《月溪法師詩詞書琴合集》

图书目录

月溪法師法相/9
月溪法師手跡/10
新編月溪法師文集緣起-自在居士/11
香港沙田萬佛寺開山祖師第一代主持月溪上人肉身法體鋪金圓滿陞座碑/15
月溪法師警語/21
禪宗源流/23
參禪法門/59
蓮宗源流/93
淨土法門/189
請益/137
往生傳/187
附錄/231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博山元來/232
禪關策進-雲棲株宏/ 289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天軋菩蔭造·菩提流支譯.沙門曇鸞註/341
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417
編後語/郭哲志 423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34375
  • 叢書系列:Sunny文庫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眾生雖萬類不齊,而有同具之情焉,其情為何?曰:「離苦得樂是也。」佛之成佛,與菩薩之為菩薩,其出發點亦不外是情。此釋迦世尊,既先以事行教化吾人矣。試觀其為悉達太子時,豈非因見有老病死苦,而發出家求道之心乎?夫生老病死是眾生皆有之苦,是最普遍而不能免者。而佛法均能了決之,故知佛法者是出於至情,而為人生所本當需要者也。

  以方便言之,亦可說:「佛者,成就離苦得樂之事業者也。菩薩者,為此事業者也。」是故我等凡夫欲了生脫死、出離諸苦,非依佛法修行不可。否則任汝有掀天揭地的奇才,隨汝立驚世駭俗的偉業;哲學家,任汝聰明尋求真理;宗教家,任汝熱誠信拜真神,終不能跳出生死苦海的範圍。何以故?根本在迷故。在迷而不自知故。忘本逐末故。妄執顛倒故。認假作真故。以虛為實故。不內返心源,而向外馳求故。佛法是出迷啟悟,證真求實之學也。佛法不使人厭世,亦不使人樂世。惟教人認真識妄,不為世迷而已。而吾人之學佛法,實分內中最重要之事也。今者得在月溪法師座下聽受佛法,此善根未知從何生所種也。

  法師講經在未開講之前,或先講人生的真義,以示此重要的切身的大問題,最值吾人之研究,而孔老莊墨諸先哲、程朱陸王等學派、耶回婆羅門各宗教,乃至一般文人傑士、歐西哲學所不能完全答覆者,而佛法可以美滿解決之。所以引起聽眾研究佛法之興趣,斯法師之善導也。或先講佛教唯心的人生觀,以示吾輩凡夫舉止語默、感覺憶念、思想起伏、清靜煩惱、起居飲食、應酬交際、大小事業、高下品格、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括而言之,全部生活都以吾人虛偽夢幻迷妄心識為樞紐,莫不是妄心的作用,所以不得自在。吾人本有真心,不過為無始根本無明之所蓋覆而不顯露。若依法修行,則無明可破,真心可見。一見真心即得究竟解脫,所以令聽者猛醒覺悟也。其中說明妄心如何構成、真心如何可證、中陰之測驗、無明之境界、學佛易犯之病、外道錯走之途,凡此等等,法師既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詳為開示矣,其為重要可知也。

  爰敬述之如左,題為佛教人生觀。學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而法師慈悲度眾之願方不負也歟。至人生真義所示各家學說,前即有翟鏡銘居士筆記。茲故不贅。而各家之所以不究竟,人生觀亦有論及也。
 
弟子葉智尊敬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喜欢在周末的清晨,泡上一杯清茶,独自在阳光充足的角落里翻阅这类书籍。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起来略显晦涩,因为它大量引用了古典禅宗的术语和公案,对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背景知识积累。法师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层层递进,像是在雕琢一件复杂的艺术品,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咀嚼其中关于“心性”与“当下”的阐述,感觉作者在引导读者跳脱出日常琐碎的思维定势,去直观地体悟佛教义理的核心所在。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攀登,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力去跟随作者的思绪轨迹,但一旦领悟到哪怕一丝半缕,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娱乐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对于初学者可能不太友好,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或者对禅修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的进阶读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定慧等持”的探讨,法师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修行体悟,描述了在禅定过程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念佛”这个法门来观照自心。我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方法运用到我的日常静坐中,发现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具体、可操作的路径,而非仅仅是理论说教。这种将高深教义转化为实践指导的能力,是这本书极具价值的地方,它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让人感觉法师的教诲是活生生的、可触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场非常强大,它散发出的那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感,很容易就能将读者的心绪拉入一个相对平静的频率。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因为工作上的焦虑而暂停,但每当我重新翻开它,重新浸入法师的文字世界,那种急躁感便会奇迹般地消退。这不仅仅是文字的魅力,更是一种精神能量的传递。书中对“放下”与“执着”的剖析,尤其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劝你不要执着,而是深入挖掘了执着产生的根源——那种对自我身份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解剖式的分析,让人不得不正视自己内心的幽微之处,是一次极具深度的自我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心思,封面采用了比较传统的书法字体,搭配着淡雅的水墨画背景,给人一种沉静、古朴的感觉,很符合传统佛法的气质。纸张的质感摸起来也很不错,厚实而又不失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或者疲惫。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部厚重的经卷,仪式感十足。内页的排版也相当清晰,字号适中,段落划分合理,即便是对佛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跟上法师的论述节奏。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做到了形神兼备,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佳作,光是放在书架上,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深度也值得称赞。它清晰地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禅宗与净土法门在特定地域的融合与张力。法师的论述中,体现了对传统经典融会贯通的深厚学养,他能够将看似矛盾的法门,在更高的层面实现圆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从容不迫的大家气度,没有丝毫的卖弄或故作高深,一切皆是自然流露,仿佛他只是将早已了然于胸的真理,用最清晰的语言复述了一遍。对于希望了解近现代高僧大德思想脉络的学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