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與念佛修法:月溪法師文集(4)

參禪與念佛修法:月溪法師文集(4)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月溪法師
圖書標籤:
  • 禪宗
  • 淨土宗
  • 念佛法門
  • 參禪
  • 月溪法師
  • 佛教
  • 修行
  • 法集
  • 佛學
  • 中國佛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參禪與念佛是中國佛教的兩大支柱,也是中國佛教的主流。

  禪是如何參呢?
  首先要瞭解禪宗的源流,而參禪的方法也需要徹底明瞭。

  佛要如何念呢?
  蓮宗的源流不得不知,而淨土法門所依據的經論也應有所瞭解。

  念佛之念既真,瞭悟之心必至。
  念佛無祕訣,祇要生死切,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念到半途須努力,要想成佛莫辭勞,釋迦不是天生,達摩亦非自證。
  心心相續,不自放逸。
禪思入定,淨土安頓:宋代高僧思想探微 本書以宋代為背景,深入探討瞭當時佛教禪宗與淨土宗兩大主流思想的交融、演變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約十五萬字篇幅,旨在勾勒齣一幅宋代佛教思想的宏大圖景,而非聚焦於某位特定法師的個人文集。 --- 捲一:禪宗的“心性論”與“日用觀”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直指人心”復興 本捲首先追溯瞭自唐末五代戰亂後,禪宗在北宋初期的艱難重建過程。重點分析瞭以延壽大師為代錶的一批高僧,如何將龐雜的禪宗派係重新整閤,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核心教義。不同於唐代禪宗的鋒芒畢露,宋初禪師更注重將禪理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瞭“日用是道場”的實踐觀。 1.1 契悟的層次性: 探討瞭宋代對“明心見性”的理解是否趨於精細化。不再將“悟”視為瞬間的頓悟,而是分齣漸次證入的不同階段,並引用瞭當時語錄中對“初悟”、“深悟”、“徹底悟”的細微辨析。 1.2 “看話禪”的定型與流變: 詳細梳理瞭“看話禪”在宋代的成熟過程。分析瞭圜悟剋勤如何係統化地將“話頭”作為勘驗機鋒的工具,並探討瞭看話禪在禪宗內部引發的關於“守一”與“活潑”的爭論。此處的分析側重於話頭本身的結構及其在修行中的作用,而非其最終的指嚮。 第二章:臨濟與曹洞的風格分野與互鑒 宋代是臨濟宗和曹洞宗形成鮮明風格並相互競爭與藉鑒的時期。本章通過對比兩宗在教法和修行方式上的差異,展現瞭禪宗內部的活力。 2.1 臨濟宗的“機鋒”與“棒喝”的理論基礎: 闡述瞭臨濟宗棒喝的背後,是對“法法平等,無所不執”的極緻錶達。分析瞭如何通過看似激烈的手段,打破學人的執著心,避免將佛法落入文字窠臼。 2.2 曹洞宗的“隻管打坐”的意涵: 深入剖析瞭洞山良價以來“坐禪”的本體論意義。曹洞宗強調的“隻管打坐”並非機械的靜坐,而是“生滅中之不生滅”的體驗。重點解析瞭曹洞宗對“本乎動而寂”的體悟,即在萬法緣起中安住於自性本體。 2.3 禪教交融的初步嘗試: 記載瞭宋代部分禪宗大師如何引用天颱、華嚴的圓融思想來闡釋禪宗的“理事無礙”,為後來的禪淨閤流埋下瞭伏筆。 --- 捲二:淨土宗的普及與教義深化 第三章:宋代淨土信仰的民間化與士大夫化 淨土法門在宋代得到瞭空前的普及,成為上至宮廷、下至庶民最廣泛接受的修行法門。本書著重探討瞭淨土思想如何適應不同階層民眾的需求。 3.1 蓮池的興起與三賢位的確立: 本章聚焦於對早期淨土思想的整理工作,如蘧廬子等人的實踐總結。分析瞭宋代祖師如何將《無量壽經》的“本願力”與《觀無量壽經》的“觀想法”進行整閤,使法門更具操作性。 3.2 “信、願、行”的結構解析: 詳細分析瞭宋代對“三資糧”的理論闡發。強調“信”是基礎,尤其是對阿彌陀佛誓願的絕對信任;“願”是導嚮,即強烈的往生欲;“行”則是持名念佛的實踐。解析瞭彼時對“散心念佛”與“一心稱名”的不同態度及調和方法。 第四章:念佛法門的實踐細則與法理辯析 本捲深入探討瞭宋代僧俗對於“念佛”這一核心實踐的各種理解和運用方式。 4.1 止觀與念佛的結閤: 記錄瞭部分高僧如何將天颱止觀的法門融入念佛之中,即在保持覺察(止)的同時,專注於佛號(觀),以達到心不散亂的目的。這種結閤被視為對禪宗“心要”的一種變通實踐。 4.2 往生淨土的境界描繪: 援引瞭宋代多位高僧關於“臨終正念”的開示和記錄。重點描述瞭他們如何指導行者在生命最後階段保持正念,並根據不同行者的平日修持深度,預言其往生淨土的境界差異。這部分內容基於大量當時的往生傳記整理而成。 4.3 對“疑”的辨析: 宋代淨土宗對修行中産生的“疑慮”給予瞭高度重視。分析瞭彼時高僧如何通過解釋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接引”來破除弟子對自身業力過重的疑懼,強調他力本願的絕對性。 --- 捲三:宋代思想的交匯與兼容 第五章:禪淨互融的早期探索 宋代是禪宗占據主流地位的時代,但淨土思想已如涓涓細流滲透其中。本章緻力於挖掘禪淨二宗在思想交匯上的證據。 5.1 “禪為體,淨為用”的雛形: 分析瞭部分禪宗大師在晚年或開示中,倡導以禪宗的明心見性作為“體”,而以淨土法門的持名念佛作為“用”,使修行更具保障。 5.2 對“念佛是誰”的禪解: 探討瞭宋代禪師們如何將“念佛是誰”這一話頭與淨土法門的“念阿彌陀佛”進行對照。其核心在於,禪師認為若能徹悟“念佛者是誰”,則其所念之佛,自與自性本具之佛相契閤。 第六章:宋代佛教對社會倫理的影響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視角從純粹的教理探討轉嚮對社會實踐的影響。 6.1 寺院管理與戒律的重振: 描述瞭宋代寺院在財政和僧眾管理上的規範化,以及對律宗思想的重新重視,以應對五代以來佛教在世俗化過程中齣現的弊端。 6.2 佛教慈善事業的興盛: 記錄瞭宋代以寺院為中心建立的義倉、安樂所、以及對寡婦、孤兒的救助活動,體現瞭佛教思想在濟世利生層麵的實踐。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關於宋代佛教思想的全麵、細緻的學術考察,聚焦於當時的教理結構、修行實踐以及兩大主流思想的互動關係,為研究者和學習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月溪法師


  .俗姓吳;浙江錢塘人,生於昆明。
  .早歲習儒書,後肄業於復旦大學。
  .年十九決誌齣傢,並立下修行三大願。
  .年二十三開始講經說法,聽者如市。
  .年二十四證語,並得鐵巖大德印證,說證悟偈曰:本來無佛無眾生,世界未曾見一年。究竟瞭解是這箇,自性還是自己生。
  .後講經數十年,遍全國,凡數百會。
  .上人二戰後在香港建立萬佛寺。
  .民國六十一年圓寂,為香港唯一的肉身菩薩。
  .上人著作凡九十八種,唯大抵毀於戰火。

  .今經係統整編,共蒐得二十餘種,輯為九冊:
  1.《大乘絕對論》
  2.《月溪法師開示錄》
  3.《佛教的人生觀》
  4.《參禪與念佛修法》
  5.《神會大師證道歌、顯宗記溯源》
  6.《圓覺經、金剛經、心經註疏》
  7.《維摩詰所說經註疏》
  8.《楞伽經註疏》
  9.《月溪法師詩詞書琴閤集》

圖書目錄

月溪法師法相/9
月溪法師手跡/10
新編月溪法師文集緣起-自在居士/11
香港沙田萬佛寺開山祖師第一代主持月溪上人肉身法體鋪金圓滿陞座碑/15
月溪法師警語/21
禪宗源流/23
參禪法門/59
蓮宗源流/93
淨土法門/189
請益/137
往生傳/187
附錄/231
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博山元來/232
禪關策進-雲棲株宏/ 289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註-天軋菩蔭造·菩提流支譯.沙門曇鸞註/341
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417
編後語/郭哲誌 423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34375
  • 叢書係列:Sunny文庫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4.8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眾生雖萬類不齊,而有同具之情焉,其情為何?曰:「離苦得樂是也。」佛之成佛,與菩薩之為菩薩,其齣發點亦不外是情。此釋迦世尊,既先以事行教化吾人矣。試觀其為悉達太子時,豈非因見有老病死苦,而發齣傢求道之心乎?夫生老病死是眾生皆有之苦,是最普遍而不能免者。而佛法均能瞭決之,故知佛法者是齣於至情,而為人生所本當需要者也。

  以方便言之,亦可說:「佛者,成就離苦得樂之事業者也。菩薩者,為此事業者也。」是故我等凡夫欲瞭生脫死、齣離諸苦,非依佛法修行不可。否則任汝有掀天揭地的奇纔,隨汝立驚世駭俗的偉業;哲學傢,任汝聰明尋求真理;宗教傢,任汝熱誠信拜真神,終不能跳齣生死苦海的範圍。何以故?根本在迷故。在迷而不自知故。忘本逐末故。妄執顛倒故。認假作真故。以虛為實故。不內返心源,而嚮外馳求故。佛法是齣迷啟悟,證真求實之學也。佛法不使人厭世,亦不使人樂世。惟教人認真識妄,不為世迷而已。而吾人之學佛法,實分內中最重要之事也。今者得在月溪法師座下聽受佛法,此善根未知從何生所種也。

  法師講經在未開講之前,或先講人生的真義,以示此重要的切身的大問題,最值吾人之研究,而孔老莊墨諸先哲、程硃陸王等學派、耶迴婆羅門各宗教,乃至一般文人傑士、歐西哲學所不能完全答覆者,而佛法可以美滿解決之。所以引起聽眾研究佛法之興趣,斯法師之善導也。或先講佛教唯心的人生觀,以示吾輩凡夫舉止語默、感覺憶念、思想起伏、清靜煩惱、起居飲食、應酬交際、大小事業、高下品格、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括而言之,全部生活都以吾人虛偽夢幻迷妄心識為樞紐,莫不是妄心的作用,所以不得自在。吾人本有真心,不過為無始根本無明之所蓋覆而不顯露。若依法修行,則無明可破,真心可見。一見真心即得究竟解脫,所以令聽者猛醒覺悟也。其中說明妄心如何構成、真心如何可證、中陰之測驗、無明之境界、學佛易犯之病、外道錯走之途,凡此等等,法師既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詳為開示矣,其為重要可知也。

  爰敬述之如左,題為佛教人生觀。學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而法師慈悲度眾之願方不負也歟。至人生真義所示各傢學說,前即有翟鏡銘居士筆記。茲故不贅。而各傢之所以不究竟,人生觀亦有論及也。
 
弟子葉智尊敬述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