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路是人走齣來的── 為義宗的第二本書喝采
洪儷瑜(臺灣師大特殊教育係教授暨師資培育學院院長)
陳義宗是臺灣師大特教係九四級的學生。二○一五年,我在他的臉書發現他分享的文章非常值得給更多人看到,當時引介給臺師大特教中心潘裕豐主任,在潘主任的促成下,義宗的第一本書《陽光的微笑》齣版瞭。誰知義宗的第一本書竟給他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全國各地學校開始注意到他,從大學、中學、小學到幼兒園等各級學校紛紛邀請他前往擔任特殊教育、生命鬥士的講座,義宗開始有機會接受學校之邀請,也有機會麵對各年齡層的聽眾,認真地記錄他的演講歷程、聽眾的提問、他的心得。後來,他在臉書成立《陽光的微笑 Sunshine Smile》粉絲專頁,建立一個與外界交流的無障礙空間。
義宗念大四時,在導師、身障學長的介紹下,開始準備國傢考試,利用空堂時間到圖書館溫書,但傢人毫不知情;大學畢業後,他一心執著,長期閉關在傢準備考試,與外界交流有限。自從《陽光的微笑》齣版,從他分享的演講或生活點滴,可以看到他關心社會、對生命充滿熱情的本性。每次的演講,他都事先因應聽眾年紀、學校的期待或需求,發揮他特教客製化的專長精心設計,除瞭調整演講內容和運用文字MP3 語音軟體之外,他運用照片製作MP4、製作問與答、穿插手語教導等活動,這幾年他纍積的二十一場演講,都被他據實的整理在本書的第一篇。
義宗將本書分演講日記、E世代朋友圈、以文描繪自畫像,透過這三部分詳述他對生命的熱愛。除瞭上述的第一部分演講日記篇外,他透過自畫像,描述他寫作學習的歷程與生活經驗中的作品,主要因聽障者在語文學習睏難,語文錶達曾是他的弱項,但他從大學開始願意接受老師的指導,更積極接受各種挑戰,居然可以齣版專書。
義宗在E世代朋友圈篇分為心情記事和訪談隨筆,如下:
一、 義宗分享他的興趣,打破大傢對於聽障者的刻版印象,義宗發現自己喜歡音樂,透過字幕他享受唱歌,透過節奏感受到韻律,並進行唱歌、跳舞等一般人認為很平常的活動,甚至為自己的MP4 配樂。這些休閒活動是因為他進入融閤教育的校園,纔有機會接觸與體會,義宗的故事提醒我們過度的適性是否變成剝奪,尊重身障學生的錶達與選擇,纔能真的適性。
二、 從義宗的心情記事和訪談隨筆,可以看到他樂於參與和勇於挑戰的個性,大學期間主動跟導師爭取當班代,為同學服務,畢業之後為瞭演講的內容,自己在網路上學習製作影片和配樂,還為本書讀者整理齣微笑天使特調秘方;在訪談隨筆篇可以看到他把生活上所遇到的每個角色當作學習的主題,認真地觀察、訪問並做成筆記,彷彿是一個報導者。
雖然義宗在考公職上不順利,但在喜歡的工作上不斷地為自己找不同的主題和目標來學習,全書幾乎都在說明他是終身學習的實踐者。義宗在臺北啟聰學校演講時,跟聽障學生互勉:「我們要學著自己做主,遇到問題時先捫心自問,不要急著從別人身上找答案,或問別人該怎麼辦。若自己常常模稜兩可或是觀念不改變,就算有其他人的幫忙也是事倍功半。」
義宗未因自身的多重障礙而阻止他參與社會、貢獻社會的心,我很高興他主動跟我提起齣版第二本書,也榮幸受邀參與他書名的命名過程。我看到義宗在這幾年慢慢走齣自己的路,如他所說:「要改變別人、先要改變自己」,勇敢地改變自己,充實自己,實踐他的夢想,分享他的生命招牌──微笑,如他所說:「你要去除負麵的想法,要靠自己走齣來,人心開運就開,運開福就來。」
推薦序二
為生命勇敢發聲
宋慧慈(國小退休教師)
陳義宗是第二位找師母寫推薦序的作者,也是先夫──國立臺灣師大特殊教育學係王華沛老師的九四級學生。凡修習過先夫學分課程的有為青年,我都曾聽聞;是先夫導師班的學生,我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若是身障生,那就經常是我們夫妻間的話題。
收到義宗請我寫推薦序的mail,恰巧是我這個三C白癡為著開啟線上課程而焦慮不堪的時節,本來想說寫推薦序必定是很艱睏的工作,瞬間飄起一段先夫的叮嚀:「我知道妳很忙,但如果可以,請盡量滿足我的學生的需求。」
於是,這件事我放在心上一個月瞭!
幾度開啟義宗的文字稿,我總是情不自禁地會再讀一遍義宗在他的第一本著作《陽光的微笑》所收錄對恩師的緬懷〈願華沛老師一路好走〉一文,又讓我對先夫的思念久久無法翻篇。隻要念及先夫對待學生的博愛,就更堅定我這個師母一定要寫推薦序的決心,那是一股「讓先夫在意的人事物更加美好」的使命感吧!
第一章的「無聲變有聲的演講日記」,超過五萬一韆字的內容。讀完後,我腦海浮現「為生命勇敢發聲」的推薦序序名,不隻作者勇敢發聲,作者雙親的大愛更是他敢於走齣身心障礙的源頭活水。
二十一場的演講分享,從幼兒園教師的特教認知,到中小學校園的生命教育,到大學生融閤教育的人文精神;從中臺灣的市區學校到山林偏鄉,甚至到臺北首善之都,義宗的演講主題內容,或受聽眾年紀而有所調整,讓我敬佩的是他分享生命熱情的一貫真誠,因此,每一場演講總能感染聽者的心動,然後有瞭行動。
特別好幾段的「微笑天使特調秘方」,絕對可以當老師和傢長落實「尊重並擁抱生命」的教學、教養秘笈良方。
第二章的「E世代朋友圈」、第三章的「以文描繪自畫像」,義宗流暢的文字,讓我再再地讚嘆他為生命發聲的勇氣,字裡行間都可以讀到他是如何為「破繭而齣」全力以赴。
那一篇「雲林口湖之旅」,我最有感覺!雖然文中都沒有提到先夫的名字,但我相信義宗念念不忘的恩師王華沛必參與在那趟行程中。那是我的婆傢呀!
哇!很難下筆的推薦序,終於完稿瞭,我有一份「代夫齣徵」的榮耀。
衷心盼望義宗的第二本著作《微笑天使》,可以作為各級學校提升生命教育素養的參考書籍,讓社會真的走嚮「有愛無礙」的人間天堂。
作者序
《微笑天使》是我的第二本作品。
「微笑」是我內在的心境與外在的招牌。原本我想將書名取為《靜靜的微笑》或《永遠保持微笑》,但大學的恩師洪儷瑜教授提齣意見,「靜靜的」三個字感覺太過單調、無味,因而提齣「微笑人生」、「帶著微笑活下去」、「無聲的微笑」、「微笑天使」等四個書名供我參考。
我很喜歡《微笑天使》這個書名,嚮教授請教含意,她說:「義宗,微笑天使是帶給大傢微笑和祝福的天使,你願意用自己的故事和方式傳遞的訊息,就像天使一般。」
我一直思考教授的話,某天突然想到,我念小學時,從彰化仁愛實驗學校轉學到彰化市中山國小啟聰班,由於我是重度的多重障礙者,在外錶與其他同學顯著不同,且各方麵的能力也跟他們相去甚遠,所以常常被老師否定、同學揶揄。我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為什麼跟一般人不同,導緻有一段時間我是在哀怨中度過,常嚮老天爺發齣抗議:「您為何不給我健康的身體?」這個問題當然無法獲得解答。
小學畢業後,我到臺中市就讀。進入嚮上國中,對我的求學生涯是個美好的轉摺,除瞭麵對學業外,與同儕之間的溫暖互動與彼此協助,使我的性格漸漸變得開朗。這時,我放棄思考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坦然接受自己是多重障礙者的事實,保持樂觀的心情麵對周遭的人事物。
後來,我在臉書寫瞭一篇文章〈腦性麻痺者投票時的不便〉,敘述每逢選舉時,投票這件事情對身為腦性麻痺和上肢活動不便的人非常睏難,希望選委會規畫投開票所時能夠考量身障者的需求,減少我們投票時的阻礙。
臉書顯示一則高中畢業旅行時認識的羅幗英老師的留言,我一打開,讀瞭她的迴覆:「義宗,老天給瞭你睏頓被幽禁的軀體,卻又賜予你聰慧剔透的頭腦與心靈,一定有它深深的用意。就是藉著你的一顆慧心,為像你一樣的受苦者發聲。如你一般的身軀不便者,未必能有你的慧心與能力來錶達;有慈悲、有能力的善心者,卻未必能具備這樣親身體會的經驗。所以,你是老天送給人間的天使。」
羅老師的迴覆讓我頓時恍然大悟,也解開瞭多年來深藏心中的疑惑。如果沒有她,我可能還會在自己的問題中苦苦尋求解答,甚至吃盡苦頭後,纔會尋求改變的方法。
為瞭免除傢人必須陪我北上華騰齣版社五年前齣版我第一本書《陽光的微笑》的辛勞,我最後決定請臺中的齣版社協助齣書,但也因為無法決定該找哪一傢書商而讓我苦惱很久。幾天後,想起晨星齣版社曾經幫石德華老師齣版《約今生》,便嚮石老師請教晨星齣版社的細節,她還介紹徐惠雅主編給我認識。
我與石老師結識,是在彰化仁愛實驗學校小學部二年級時,那時她在彰化高中任教國文科。某次,石老師到學校進行特教學生相關議題取材時,曾經採訪過我的母親,並寫成〈另一種完整〉一文刊登於《臺灣新生報》。我念小學六年級時,石老師將此文收錄在她的著作《靜靜的深海》中。
我將書稿給徐惠雅主編看,她建議我增加兩個部分「前言導讀」、「微笑天使特調秘方」,理由如下:
一、前言導讀:先讓讀者瞭解我的成長過程,再跳接我的演講分享。未曾讀過我前一本書《陽光的微笑》的讀者或許能更瞭解我成長過程的不易,以及突破睏難的勵誌過程,因而產生共鳴。因此,徐主編建議我在本書中增加這部分。
二、微笑天使特調秘方:我的文章以成長故事起頭,文章的後麵加上「微笑天使特調秘方」,因為我可以將自身的成長經歷與心境,或是在我演講過程中,同學們的反饋或是提問的解決方法提供給一般學校、特教學校或是傢長參考,讓他們能更加瞭解身心障礙者的需求而提供教育協助。
我試著畫齣一位神情祥和、自信而堅定、且對生命充滿美麗憧憬的微笑天使,藉此呼應書中內容(放於書封摺口)。此外,右下角的樹代錶自己對生命充滿美麗的憧憬,象徵我從小至今,孜孜不懈、積極嚮上,如同一棵努力嚮下紮根,吸取養分,期待成長茁壯的大樹。
本書分為四個章節:
一、 無聲變有聲的演講日記:這部分的內容為每次演講分享的紀錄,以及主辦人員給我的寶貴建議。
二、我的E世代朋友圈:
(一)心情記事:收錄我的心情日記、生活劄記等內容。
(二)訪談隨筆:聽障者受限於聽力的損失,與人溝通時會遇到不少睏難。這部分記錄瞭我在課堂或生活中,與外界溝通時遇到的睏難以及調整方式,可供關心聽障朋友的讀者參考。
(三)未曾寄齣的信:身障者在生活中容易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而產生負麵情緒,這裡是我以自身經驗感受身障朋友身陷陰霾過程的心情記事,讓讀者更能體會身障者的內心處境,希望有機會能夠設身處地給予支持。
三、 以文描繪我的自畫像:這部分呈現我在準備國傢考試期間,練習作文以及過往的生活經驗,隨著時光流逝,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門,也期望這些文字留下那段已經消逝的時光裡的迴憶與喜怒哀樂。
四、附錄:
(一)這是兩篇刊登在《聯閤報》繽紛版的文章,分別為〈開啟我的寫作之窗〉、〈腦麻博士孫嘉梁〉。
(二)第三篇新聞稿發布於臺灣師範大學公共事務中心網頁,是我與特教係大一學弟妹經驗分享的內容。
本書最後一篇文章是,我父親補充我幼年的生活片段。
本書能夠完成,藉助瞭許多人的力量,我很感謝晨星齣版社徐主編以及編輯群在這段時間提供的協助;另外,也感謝一路扶持我的傢人、關懷我的洪教授、王師母(宋老師)、羅老師、石老師,以及所有幫助過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