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行滿見真如: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功成行滿見真如:康士林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奭學
图书标签:
  • 康士林
  • 佛教哲学
  • 中国佛教
  • 真如学
  • 荣庆论文集
  • 学术论文
  • 八秩
  • 佛教思想
  • 哲学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康士林(Nicholas Koss)教授是本篤會終身修士,從八零年代起在台灣輔仁大學任教,四十幾年來育才無數。他在台灣文學的英譯、中國形象學、中國古典文學英譯、英美小說、文學與宗教等研究上,特別是對比較文學在台灣的紮根與茁壯,貢獻卓著。康教授學貫中西,乃研究《西遊記》和《紅樓夢》的漢學家。輔仁大學之外,他也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中國院校,默默推動兩岸及國際學術交流。在此同時,他一手擘畫數個研究所,設立跨校國際學會,開創並參與的學術活動之多,實屬罕覯。本書輯一為摯友、門生懷念受其關懷扶持的過往;輯二所收,以西洋古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論文最多,顯示康教授多年來串連各校、致力學術交流有成。他春風化雨,學生遍布海內外,交遊也是滿天下,真所謂東西南北人。一生在異鄉默默奉獻,出家得道,功成行滿。
探寻文明的深层结构: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历史与哲学思辨 本书汇集了当代多位学者的精辟见解,聚焦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力图穿透表象,触及文化、历史与哲学的深层结构与内在逻辑。全书不拘泥于单一学科的藩篱,而是以一种开放、整合的姿态,对传统范式进行审视与重构。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记忆与重构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数个关键古代文明的兴衰轨迹及其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重点不再是简单的年代罗列或事件叙述,而是着重分析其社会组织形态、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对“天人关系”的哲学处理。 我们探讨了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背后的官僚体系如何影响了法律的早期形态;古埃及象形文字所蕴含的宇宙观如何渗透到其建筑与丧葬仪式之中。尤为详尽的是对早期轴心时代(Axial Age)思想的梳理,不再将希腊哲学、印度吠陀思想和中国诸子百家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尝试构建一个全球性的思想交汇图景。例如,探讨了不同地域的智者在面对个体生命意义、社会秩序建立等根本问题时,如何在看似迥异的文化土壤中,发展出具有惊人相似性的形而上学命题。 其中一篇专题研究着重分析了古代文献中关于“时间”观念的演变。从线性进步史观的萌芽,到周期性循环论的强调,再到特定仪式中“永恒当下”的体验,这些不同的时间维度如何塑造了相应社会的行动模式与集体记忆,是本部分着力挖掘的重点。我们通过对考古学新发现的引用,力求将文本解读与物质文化进行有效连接,为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提供更立体的视角。 第二部分:现代性困境与知识的转向 随着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理性至上为核心的现代阶段。本部分着重剖析了现代性在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同时,所引发的深刻的认识论危机与伦理困境。 我们首先回顾了康德哲学对主体性(Subjectivity)的构建及其后续的“主体性沦陷”问题。探讨了笛卡尔以来的“我思”如何一步步被还原为纯粹的工具理性,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分离。在历史分析层面,本部分引入了对工业革命后期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考察,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如何重塑了人际关系和社区认同。 知识论部分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反思:后结构主义思潮对宏大叙事的瓦解,虽然解放了被压抑的“他者”声音,但也带来了意义真空的风险。我们引用了大量当代社会学和符号学的理论,分析信息爆炸时代下,“真相”是如何被建构、传播并最终被消费的。一个关键议题是:在后现代的碎片化语境中,我们如何重建具有公共价值的、可信赖的知识基础,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或大规模的社会不平等。 第三部分:艺术、媒介与体验的重塑 艺术和媒介是理解人类感知世界方式变迁的重要窗口。本部分专注于分析技术进步对审美经验和精神生活的颠覆性影响。 从浪漫主义时期对“崇高”(Sublime)的追求,到杜尚对艺术品的去神秘化尝试,再到当代数字艺术对观众参与性的要求,我们追溯了艺术媒介本体论的演变。特别关注了摄影术和电影的诞生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人类记录历史和构建集体记忆的方式——从“在场”到“再现”的张力。 在数字媒介层面,本书探讨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的潜能与局限。算法推荐系统如何通过定制化的信息流,强化了个体的认知茧房,阻碍了真正的跨文化对话。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新的互动式艺术形式,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如何挑战我们对“真实”与“模拟”的传统界限的认知,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可能成为新的哲学沉思的载体。审美活动不再仅仅是欣赏,而成为了与技术系统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 第四部分:伦理困境与未来的形塑 收尾部分聚焦于当代科技发展前沿所提出的尖锐伦理问题,以及人类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找共同的道德罗盘。 生物伦理学是一个核心议题。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突破,使得人类首次拥有了直接干预自身演化路径的能力。本书审慎地分析了这种能力的伦理责任,探讨了“自然”与“人造”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时,何为人类的本质。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深刻的形而上学追问。 在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本书呼吁重新审视“正义”的地域范围。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正受到跨国资本流动、气候难民以及全球健康危机的挑战。学者们尝试在不同文化哲学中寻找普世伦理的根基,例如,探讨东方哲学中对“关系性”(Relationality)的强调,能否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框架提供新的视角。最终,本部分旨在引导读者思考,在技术力量空前强大的时代,人类如何通过审慎的哲学反思和坚实的伦理承诺,来积极塑造一个更符合人类尊严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奭學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碩士,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合聘講座教授。著有《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中外文學關係論稿》、《明清西學六論》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等書。曾獲2003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11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2011、2012年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紀念獎、2014年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The Best Paper Prize, 2014 (Routledge)、胡適紀念研究講座,以及傑出人才講座等獎項。

劉雪珍

  輔仁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曾任輔仁大學英文系所主任、進修部英文系主任,外語學院視聽教學中心主任,西洋古典暨中世紀文化學分學程召集人。教授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戲劇、中世紀研究導論,執導多部舞台劇演出。並膺選為八十四學年度輔仁大學傑出校友。2000年舉辦臺灣首屆中世紀研究學術會議,之後參與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學會的成立,曾任學會理事,現任學會監事。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洋戲劇和中世紀英國文學,以身體 / 性別政治議題研究的論文發表於《中外文學》、《中山人文學報》、《英美文學評論》等期刊,另有國際會議論文二十餘篇。

图书目录

編者序
康士林(Nicholas Koss)教授大事記
梁欣榮 康士林修士八秩華誕

輯一:懷舊憶往
1 齊邦媛| 賀好友康士林八十壽辰
2 李有成| 春秋不老──賀康士林教授八十壽慶
3 高天恩| 這洋和尚!
4 單德興| 康莊士林,文風教範──我與康士林教授的因緣
5 楊乃喬| 以比較文學的名義:一位美國學者在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學術旅途
6 唐維敏| 康修士和我在輔大的三十八年
7 陳榮彬| 循循善誘,如師如友──追憶與康士林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

輯二:學術論文
8 呂健忠| 讀〈愛樂頌〉解愛樂
9 蘇其康| 語言、民族、系譜、文化認同:大月氏的去向
10 徐學庸| 西塞羅論正義與私有財產
11 吳靖遠| 語序對翻譯拉丁語文本的重要性:以塔西陀《編年史》片段為例
12 楊明蒼| 殿堂杯與英雄夢:《貝武夫》中邊際身分的轉譯
13 余慧珠| 聖赫德佳在《認識主道》與《神之功業書》的靈視意象與寓言啟示
14 劉雪珍| 身體與文本的對話:閱讀《瑪喬芮.坎普之書》
15 王儀君| 英國現代前期戲劇中對耶路撒冷的想像與時代記憶
16 彭輝榮| 給學生上一堂通識課談莎劇《哈姆雷特》
17 李奭學| 明末耶穌會與西洋古典傳統
18 黃渼婷| 婦女啟蒙、宗教、政治在天主教婦女報刊中的展現:以《益世報:婦女週刊》為例
19 曾麗玲| 「流放、靜默、機巧」:從《尤利西斯》到《三部曲》的愛爾蘭流放藝術
康士林教授所授課程一覽表
編者與作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3150
  • 叢書系列:文學觀點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5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论文集,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学术视野的广阔与深邃。文章涉及的领域之多,思维跨度的之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从宏大的哲学思辨到细微的文本考证,作者似乎总能以一种游刃有余的姿态驾驭不同的议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篇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变迁的篇章,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证的史料扎实可靠,很少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空泛之谈。他总能从看似不相关的两个点之间,构建出令人信服的联系,这种洞察力非长年累月积累的学识不可得。读罢一篇,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引领到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上去。这种集大成式的学术展现,对于任何一个身处相关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知识盛宴,让人由衷敬佩其学术功底的深厚。

评分

不同作者的笔触和风格在集子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和谐感,这大概是编辑者高超的整合能力所致。每一篇独立来看,都像是单独的精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但当它们汇集成册,便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共同烘托出一种学派或世代的群体风貌。我发现其中有几篇的行文风格非常古典,带着老派学者的那种沉稳和克制,用词考究,句式多变,读起来颇有韵味;而另一些则更为现代和锐利,直接切入核心问题,分析直击要害。这种风格的多样性,反而让整部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不会因为篇幅较长而产生审美疲劳。这种兼容并蓄的姿态,也反映了这部文集所纪念的人物在学术传承中的桥梁作用,它既继承了旧有的精粹,也积极拥抱了新的思想方法。

评分

总而言之,这部文集所展现出的学术精神,与其说是“成就的展示”,不如说是对“求索过程的礼赞”。它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学术热情和对真理近乎偏执的追求。在当前这个信息碎片化、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拥有一部这样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论文集,无疑是一种幸运。它不仅仅是为纪念某位学者而设的纪念碑,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对知识抱有敬畏之心的人,一同进入到那个严谨而又充满魅力的学术殿堂中去探秘。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时间,带着笔记和疑问,再次逐页细读,或许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和不同的感悟,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思考作者们提出的某些观点与我个人过往认知之间的碰撞与印证。书中关于某些经典理论的重新审视部分,尤其引人深思。它们并非简单地重复已知结论,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对既有框架进行了细致的“祛魅”过程,让我们看到这些理论背后复杂而多变的现实基础。这种对“常识”的挑战,是真正的学术进步的标志。我尤其喜欢那些篇幅相对较短,但观点凝练的小品文,它们像一个个精巧的思维碎片,虽然不成体系,却常常能提供最尖锐的启发。它们没有长篇大论的铺垫,直接抛出问题,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思考的构建中去,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这种对读者主动性的激发,是这部文集一个非常宝贵的特质。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典雅而厚重的气息,让人在捧起它的时候,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重量。内页的纸张质感上乘,触感温润,字体排印清晰疏朗,阅读体验极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既不流于俗套,又彰显了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封面设计没有采用过于花哨的元素,而是以简洁、大气的版式为主,或许是选用了一种富有历史感的色调,让人在第一时间就能联想到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和它所承载的绵长历史。作为一名读者,我尤其欣赏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哲学,它避免了现代出版物中常见的浮躁感,使得这部文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花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篇文章。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是对作者治学精神的致敬,也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氛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