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隆志
图书标签:
  • 臺灣史
  • 圖像史
  • 18-20世紀
  • 文化史
  • 視覺文化
  • 歷史研究
  • 近代臺灣
  • 殖民時期
  • 臺灣圖像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圖有真相!一窺歷史寫作者如何在圖像中挖掘你所不知道的臺灣史

 

◎文化部金鼎獎得獎作品系列作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主編

◎新生代研究者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陳偉智、蔡思薇、莊勝全、曾獻緯、黃悠詩、楊淳嫻,跨領域通力合作

◎在「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重看台灣歷史

 

◇在看得見的圖像背後挖出難以看見的歷史

圖像是歷史的最佳見證,不只帶我們看圖說故事,更捕捉了文字無法描繪的細節與印記。

你知道嗎?日治時代臺南青年葉勝吉到京阪神畢業旅行,在見證了帝國的先進與繁華後,不由得心生嚮往之情。請看本書作者如何在一張張用心蒐集的旅行紀念戳章背後,看見葉盛吉的人生終局。那些與戰後返臺的失望之情形成強烈對比,更讓他最終成為政治犯遭槍決的,究竟是什麼?

你曾看過嗎? 1960年代的盜版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那引人發噱的外型,不僅見證臺灣曾經是漫畫盜版王國的時代縮影、臺日漫畫發展史、臺灣書籍審查制度,甚至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美日對臺灣文化的雙重影響!

你想過嗎?歷史上許多來到臺灣的過客都曾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生態紀錄。不過,清代沒看過藍腹鷴的斯文豪和日治沒親眼見過臺灣杉的早田文藏,究竟到底是如何用科學繪圖在國際發表臺灣新物種調查報告呢?而早田文藏的物種發表又為何能拿來證明日本帝國的實力?

你看過嗎?張義雄先生的畫作《蘭嶼紀念》中有一尾黑色大魚,外型與蘭嶼文化中知名的飛魚有極大落差。在追蹤這尾大魚身世的過程,也同時是在追蹤蘭嶼如何進入「歷史」的過程。曾被當作原始樂園、住著「無衣可穿的雅美同胞」的蘭嶼,如何在雜揉真實與想像的畫家筆畫之下展露出更為真實樣貌?

◇圖像能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嗎?
在這個臺灣史寫作百花齊放的時代,更需要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圖像是一種看似直觀卻蘊含深意的史料。它能直接記錄事件,可以呈現時代風貌,但又折射出圖像製作者的觀察。它能佐證歷史也能扭曲真相,因此若能在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中,微觀細節或覺察圖像上沒說出的意涵,也許會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一些。

本書以「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等圖像史料重說18-20世紀的臺灣歷史。10位新生代史家透過圖像細部的考證、圖像來源的追蹤、圖像內容的比對,挖掘各種圖上沒說的事。透過這些精采故事,讀者將能穿越時空,重回歷史場景,探索不一樣的臺灣史。

書末也將介紹圖像史料來源,並分析如何運用這些史料撰寫歷史。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透過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解讀圖裡圖外說不完的臺灣故事。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林芬郁 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德青 《南向跫音》、《華府跫音》作者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曹銘宗 文史工作者
陳宗仁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游旨价 臺灣大學森林系博士、《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蔣竹山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跨越世纪的对话:从古至今的台湾影像志 本书并非《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而是以台湾为核心,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媒介的视觉叙事如何构建、记录并重塑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认知。 第一部:早期图绘与异文化初探 (17世纪前至19世纪中叶) 在文字记录相对匮乏的早期,图像成为了观察和理解台湾岛的主要窗口。本书将聚焦于荷兰、西班牙殖民时期以及明郑时期的航海图志、传教士手稿与探险家的速写。 1. 早期欧洲人的“想象”与“现实”: 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留下的地图和报告中的图像,这些图像多带有强烈的殖民目的与刻板印象。我们将细致解读彼得·凡·德·布鲁格(Pieter van der Brugge)等人的早期描绘,探讨他们如何将陌生的原住民社会“文本化”和“地理化”。 2. 汉人早期移民的视觉侧写: 考察清代初期至中期的民间版画、神像绘画及地方志插图。这些图像多围绕着庄头(聚落)、庙宇祭祀和农耕场景,展现了早期汉文化在台湾的扎根过程。重点分析漳州、泉州移民带来的不同审美趣味如何体现在建筑细节和宗教仪轨的图像记录中。 3. 原住民族的自我呈现与外部凝视: 探讨在非原住民视角下,原住民族的服饰、狩猎习俗被如何记录。我们不仅仅是批判性地审视这些图像的偏见,更试图从中挖掘出图像背后可能存在的,由当地人无意间留下的生活细节碎片。 第二部:近代化转型与国家权力介入 (19世纪末至1945年) 随着清末开港通商以及日本殖民统治的开始,摄影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台湾的视觉文化景观。图像不再仅仅是辅助性的记录,而是成为了现代治理、文化改造和身份建构的核心工具。 1. 清代晚期的社会变迁速写: 聚焦于西方摄影师和少数中国摄影师在台湾拍摄的早期照片。这些图像记录了铁路的兴建、港口贸易的繁荣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分析这些照片如何被用于向西方展示“落后待开化”的中国南部省份面貌。 2.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纪实”与“建构”: 这是图像史中极其关键的一环。本书将深入剖析总督府如何系统性地使用照片、公告画报和宣传品来推行“皇民化”运动。 人类学调查与图像采集: 分析森鸥外、伊能嘉矩等学者主导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中,对原住民聚落进行的“物证式”影像记录,探讨其科学外衣下的文化本质论。 都市景观的重塑: 对比殖民者拍摄的台北、台中新市区的现代建筑图景,与旧城区的对比照片,揭示空间改造如何服务于殖民统治的意识形态。 教育与宣传画报: 考察《台湾时报》、《南方之国》等刊物中,对“模范日裔台湾人”与“先进日本治理”的图像宣传策略。 3. 抵抗与记忆的隐秘影像: 搜寻在官方审查下难以流传的私密照片、家庭相册。这些非官方记录,如雾社事件前后的零星照片,以及日治时期知识分子私下留下的影像日记,是理解台湾人复杂心理状态的重要线索。 第三部:战后重建与现代性的视觉爆发 (1945年至今) 战后,国民政府的接收、戒严时期的政治高压,以及随后的经济腾飞和民主化进程,都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记。 1. 接收与“反攻大陆”的叙事主导: 探讨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政府主导的电影、新闻纪录片和报纸摄影如何构建“本土意识”与“反共前线”的双重叙事。分析标语、壁画和政治宣传画的视觉语言特征。 2. 经济奇迹与乡土记忆的拉扯: 1960至197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建筑和工业化的图像出现。本书将对比官方对“新台湾人”的正面歌颂,以及民间摄影师(如阮义忠等)对底层生命状态的深刻捕捉,展现现代性冲击下的社会张力。 3. 民主化浪潮与影像的力量: 关注1980年代末期,随着解严和媒体开放,异议性刊物、地下电影和抗议现场的影像记录所发挥的社会动员作用。分析“街头摄影”如何成为公共记忆的塑造者。 4. 走向全球视野:当代艺术与数字身份: 考察进入21世纪后,台湾影像艺术如何利用新媒体和装置艺术,重新审视历史档案、探讨身份认同(如“去殖民化”的视觉表达),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台湾的再定义。 本书的视角旨在提供一个多层次、跨媒介的视觉编年史,探索图像如何成为权力运作、文化认同和历史叙事的核心载体,而非简单地重复已知的故事,而是挖掘图像背后的时代精神与观看方式的演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主編。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主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合編《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最近開始扮演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在講台上喵喵叫。曾經研究過傳教士漢學、地名與周邊社會、古代人名稱謂、知識傳播路徑,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在倫敦假扮福爾摩沙人的大騙子、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還有近代初期歐洲臺灣研究的系譜。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臺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臺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臺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臺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盧正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土生土長新竹人,從幼稚園起求學、當兵、工作幾乎都在新竹度過。喜歡海、關心海、研究海,希望能作為一位會說故事的歷史研究工作者。目前研究領域為海洋史、清史、帝國史、臺灣史。

林紋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有《論友誼》、《從彼山到此山》、《家園何處是》、《強鄰在側》、《版權誰有?翻印必究?》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陳偉智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專攻臺灣近代史、歷史與社會理論、歷史人類學以及人類學史,著有《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等。

蔡思薇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喜歡不那麼方正的歷史,無意識地在各種跨領域中遊蕩。研究領域為自然史、科學史、景觀與環境論述,著有《風景的想像力:板橋林本源園邸的園林》(合著),譯有《椰子的葉蔭》等相關領域論文及散文。

莊勝全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臺灣近代政治史與日治時期報刊媒體史。主要以作為新型態出版模式與傳播媒介的近代報刊,觀察現代性、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殖民地臺灣所呈現複雜的互動關係。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與《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等著作。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曾獻緯
南投鹿谷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黃悠詩
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檔案與大眾史學碩士學程,目前就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漫博組,主要協助辦理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相關業務。期待可以用歷史及歷史學改變世界。

楊淳嫻
國立臺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曾經參與2020年「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策展研究團隊,《臺灣美術兩百年》作者群之一。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5965
  • 叢書系列:島嶼新台誌
  • 規格:平裝 / 416頁 / 23 x 16.8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