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限量作者親簽版】

教養是合作:阿德勒陪你探索最適親子關係,讓共好成為家庭日常【限量作者親簽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雯(海蒂)
图书标签:
  • 教养
  • 阿德勒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合作
  • 共好
  • 心理学
  • 育儿
  • 儿童教育
  • 作者签名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阿德勒正向教養】✕【實用溝通策略】
第一本以「合作」為概念的教養指南
★特別收錄:12篇教養思維翻轉練習★
 
  看懂孩子的行為及渴望,也引導孩子看懂你的需求!
 
  一個家,是完整的圓,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承擔與貢獻。當我們在教養這條路上,看懂原來一切都是「合作」,就不會過度將所有重擔扛在自己肩上,也能引導孩子承擔屬於他的責任。
 
  擁有多年於校園為青少年諮商及輔導經驗的海蒂老師,以「阿德勒心理學」陪你探索家庭獨特的脈絡,回到你與孩子之間的連結與情感需求,找到雙方都能接納和包容的相處方式。並將伴侶、師長納入「隊友」,打造最佳的團隊合作。
 
  本書目標在提醒父母:關於教養,不是只有搞懂孩子的問題,還包括釐清自身教養需求與內心渴望。於是教養沒有所謂正確的公式,只有最合適的教養風格。本書提供貼近生活的真實情境、豐富的實用心法及練習,帶領你一一拆解煩惱,打造獨一無二的教養使用手冊,讓共好成為唯一答案。
  
  教養是合作,與自己合作,與伴侶合作,
  與孩子的本質合作,也與周遭環境合作。
 
  ★合作式教養五部曲★
  Part 1 寫在面對孩子之前
  •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怎麼了?
  • 孩子抵達,是夫妻關係的危機,還是契機?
  • 和孩子合作,是天方夜譚?
 
  Part 2 與自己合作:辨識你的教養需求
  • 在教養裡,你真正想滿足的是什麼?
  • 你和孩子分別是哪種「主軸性格」(生命風格)?
  • 性格不同,要怎麼溝通及相處?
 
  Part 3 與孩子合作:辨識孩子的內在渴望與困擾行為
  • 為何孩子會出現頂撞、報復、擺爛等負向行為?
  • 如何重新定義看待孩子的方式?
  •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營造連結感、能力感、重要感、勇氣感?
  
  Part 4 與孩子合作【實戰篇】:教養的要與不要
  • 同理、鼓勵、正向引導,如何實踐?
  • 教養的「課題分離」,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 什麼才是「剛剛好的管教」?
 
  Part 5 與未來合作:「父母」這條路的終點是?
  • 當父母,都得這麼委屈嗎?
  • 你會先跟孩子道歉嗎?
  • 身為父母,你何時畢業? 
 
  【誰適合讀這本書】
  • 家裡有各種年齡層的孩子都適用,特別推薦給「大腦風暴期」青少年的父母
  • 嘗試了市面上的教養書,卻發現育兒路上還是挫折滿滿的父母。本書給你不同觀點!
  • 想要和父母積極合作、解決孩子問題的老師
 
本書特色
 
  • 三大溝通主題✕引導式提問,協助父母聚焦與練習
  • 以阿德勒「4C」概念拆解孩子負向行為,並提供有效應對策略
  • 找出親子「主軸性格」,知己知彼,更能順暢互動
  • 結合案例與實際情境,容易共感、輕鬆理解
 
真心推薦
 
  口羊太太/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李佳燕/家庭醫師
  吳毓瑩/國北教大心諮系所教授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駱怡如/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鮑順聰/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
 
專文推薦
 
  ★口羊太太/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
  育兒就像一場家庭實驗室,當不同的元素加在一起,可能會爆炸,也可能會有新發現。本書以平易近人的生活情境,搭配精準的見解,帶著父母去理解家庭關係中的核心──合作與共好。能幫助父母能有更多元的覺察,可以說是一本實用的家庭手冊,讓父母在這場名為教養的實驗中,減少核爆,並發現彼此更多元的樣貌。如果你今年只夠預算買一本教養書,那就買這本吧!
 
  ★李佳燕/家庭醫師
  在總是指導父母如何教養孩子的群書中,終於看到一本以合作與共好為出發點的教養好書。作者不吝於分享本人親身經歷的諸多錯誤育兒經驗,抽絲剝繭,娓娓道出其中轉折。強調尊嚴的平等,瞭解孩子的敏感觀察與還未社會化的詮釋能力。走在教養的路上,既近觀又遠望孩子的成長,也成全了父母自我剖析與自我補償的人生未竟之缺憾。讀完這本書,彷彿孩子與父母一起走過有荒草、有荊棘,也有泥濘的旅程,而最終,迎來的是百花盛開綠草如茵的美麗風景。
 
  ★吳毓瑩/國北教大心諮系所教授
  首先,請家雯容許我以海地呼喊你。
  當我初識家雯,知道她的英文名字是Heidi時,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大海與大地的景象,如同大地般的寬容滋養,又如大海般的波濤洶湧。這樣的風格,果然展現在海地寫成的《教養是合作》書中。從第一章的夫妻結合開始,終章於沒有畢業典禮的父母身上,全方位的大地養分,情緒起伏的大海波浪,在在告訴我們永不停止的親子關係,永遠的抗爭與溫柔,是如何努力不歇地想要走向最後的幸福。
  往日海地與我合作共開的親師諮詢四階段課程,歷歷在目。最最前頭的開端是夥伴們在楊瑞珠老師號召下,創立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TSAP,Taiwan Society of Adlerian Psychology),於是開啟了我們的播種工作,紮實又好用的《親師諮詢與生活教練》培訓方案便為其中之一。從瑞珠的PPT開始,我們持續加入講師的解讀與材料,增添臺灣本地的事件,華人文化的觀點,還有學員的回饋與支持,當然,最大的滋養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人生體驗。而今我手捧著《教養是合作》篇章頁頁,好感謝海地,把這些體驗化為文字,流傳在書市人間。
  打開海地的《教養是合作》,裡面有血淚、氣憤與歡笑,還有叮嚀與方法,以及阿德勒的智慧,從中你會看見自己、看見父母、看見未來的子子孫孫。如果我們於此刻,在自己身上,開始覺察,我們就不一樣了,改變已經悄悄在醞釀。而最有意思的是自我以降,因我所生的人類、被我影響的人類,將會有更美好的日子。
  你相信嗎?如果不信,請打開這本書從奶漬與眼淚開始讀起。
  眼見為憑,童叟無欺。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成為父母親是人生最艱難的挑戰之一,特別是跟伴侶與孩子合作這部分,總是充滿著無數讓人挫折與無力的時刻。
  感謝作者海蒂寫出這本好書,她透過溫柔的文字、搭配生動幽默的實例,引導讀者同理伴侶的限制與困境,尋找出合作共好的可能性;也為讀者指出一條清晰的路,深刻感受孩子心裡的情感與需求,並激發孩子的勇氣與獨立。這是一本專業度與實用性兼具的好書,我衷心推薦。
 
  ★趙介亭(綠豆爸)/可能幸福學院創辦人
  教養是合作,五個字說出了教養最大的秘密。不只是夫妻合作,也要和孩子合作、和原生家庭合作、和過去的自己合作。海蒂的新書很「真實」,不只是談理論而已,更是從日常生活的案例,觸及每對父母頻繁出現的困惑和煩惱,同理父母之後,再給予教養的心法和技法,讓父母和孩子,共同邁向「我好、你好、我們好」的合作教養。
 
  ★駱怡如/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理事長
  阿德勒認為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和知識,是要將所學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說阿德勒心理學是生活的哲學、生活的科學、是生活的常識(common sense)。阿德勒心理學在教養與教育的應用成效早已是有目共睹,但如何將深妙的心理學理論化為教養實務呢?這道「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更難」的鴻溝,就交給海蒂來幫大家搭一座跨越之橋吧!《教養是合作》以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佐以海蒂豐富細膩的生活觀察以及真實真誠的生命故事,讓讀者讀著讀著就將阿德勒式教養讀進心裡、運用在生活裡!
 
  ★鮑順聰/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專任輔導教師
  跟海蒂心理師在學習阿德勒心理學的旅程上相識相伴多年,一直很欣賞與欽佩海蒂的真實、真誠與源源不絕的行動力。拜讀這本大作,彷彿看了一部縮時影片,很多自己在婚姻與教養路上的酸甜苦辣也隨之一一掠過心頭。阿德勒所強調的合作與平等,在海蒂的字裡行間展現無遺,故事裡處處可見真誠的覺察與反省,以及贏得先生與孩子合作的用心實踐。新手父母可以在書裡找到許多實用的反思提問與對話練習,而想一探阿德勒親職教育之精要者,也千萬別錯過海蒂幽默風趣又深入淺出的獨家分享!
 
編輯推薦
 
  這絕對是一本孩子會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在編輯過程,有種終於知道自己的傷痕來自哪裡的暢快療癒感,同時也理解了父母的難為。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清算過去的痛苦,而是謹記教訓,將眼光放到「未來」,努力打造對雙方都友善的教養環境。
  海蒂老師以一貫真誠的筆法,剖析親子間的種種課題。正如書名所揭示的,教養是合作,是親子的雙人舞,也如其他的人際關係,平等與尊重永遠是好好溝通的關鍵。儘管親與子生來就有某種上下位階關係,導致我們不習慣以合作的方式相處,但這本書可以是個起點,陪你慢慢練習、找到適合自家的合作模式,進而培養出能夠尊重他人、相信自己有價值、以勇氣迎戰困境的孩子。我相信,在這條漫長又艱辛的人生路上,這是父母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 --- 书名:《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从“知道”到“做到”的思维跃迁》 作者: [虚构作者名:李明远]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远方文化]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2023年11月] 主题: 教育心理学、个人成长、终身学习方法论 --- 图书简介: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半衰期极短的时代,“学习”已经不再是学生时代的专属任务,而成为贯穿人一生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许多人陷入“假性学习”的泥潭:看似忙碌地听课、阅读,却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学会“如何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一种持续探索、主动适应的能力——即“终身学习者”的思维模式。 《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从“知道”到“做到”的思维跃迁》一书,并非又一本枯燥的学习技巧手册,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人学习困境,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实战指南。作者李明远,一位资深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与企业培训专家,结合多年跨领域教学经验,首次提出了“知识内化三角模型”——将学习过程划分为输入(获取)、处理(理解与重构)、输出(应用与反馈)三大关键环节,旨在帮助读者实现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创造价值的转变。 第一部分:直面学习的“认知陷阱” 本书首先犀利地剖析了阻碍现代人持续学习的常见认知误区。许多人误以为“阅读完一本书”或“听完一堂课”即是学习的完成,这是一种严重的“完成错觉”。作者指出,真正的学习发生在知识被整合、被质疑,并最终被用于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 核心章节解析: 1. “知道”的盲区: 探讨了“知识的诅咒”——即当我们过度依赖搜索引擎或既有框架时,反而会关闭深度思考的大门。如何识别那些看似有用实则无效的“信息碎片”,并拒绝成为“信息搬运工”。 2. 动机的迷失: 区分了“外在驱动”(如考试、升职)和“内在驱动”(如好奇心、使命感)。本书强调,终身学习的持久性根植于强大的内在动机。作者提供了一套“兴趣热力图”绘制方法,帮助读者重新点燃对未知领域的热忱。 3. 抗拒改变的惯性: 学习的本质是对既有心智模型的挑战。书中通过大量案例说明,成年人在面对新知识时更容易产生防御性思维。如何通过“刻意暴露”和“积极接纳反馈”来软化心智的刚性。 第二部分:构建知识内化三角模型 本书的理论核心在于“知识内化三角模型”。李明远认为,高效学习者总是在这三个维度上保持动态平衡。 1. 输入端:精准捕获与深度筛选 高质量的输入决定了后续处理的效率。我们不再追求“学得多”,而是追求“学得精”。 主题式阅读而非漫无目的翻阅: 介绍如何设定明确的“信息检索目标”,避免在阅读中偏离主线。 结构化笔记系统(S.N.S.): 区别于传统的线性笔记,作者提倡采用“网状思维导图”和“费曼技巧卡片”相结合的系统,确保信息在输入时就被赋予了结构。 2. 处理端:重构、连接与意义建构 这是知识从“信息”转化为“智慧”的关键一步。 类比思维的魔力: 学习新事物时,主动寻找其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通过强大的类比连接,加速大脑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主动质疑与反驳: 鼓励读者扮演“知识的反对者”,主动寻找理论的漏洞或反例。只有成功反驳过一个理论,我们才真正理解它。 知识的模块化: 如何将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拆解成可独立运作的“知识模块”,便于快速调用和重组。 3. 输出端:应用驱动与反馈闭环 “学以致用”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最小可行产出”(MVP-L): 借鉴精益创业理念,鼓励学习者在掌握基础知识后,立即尝试创造一个最小形式的产品、报告或解决方案,用“做”来检验“学”。 建立反馈收集机制: 终身学习者视反馈为学习的燃料。书中详细指导如何设计问卷、组织深度访谈或利用数字工具,高效地获取来自导师、同行和实际场景的建设性意见。 教学相长: 将知识分享(写作、教学或指导他人)作为巩固学习成果的最后一道关卡。 第三部分:打造终身学习的系统工程 终身学习不是一次性的努力,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的习惯和环境。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将这些方法固化为个人操作系统。 时间管理的升级: 引入“深度工作区块”的概念,保障学习的质量,而非仅仅是时长。 环境设计对学习的影响: 如何通过整理物理和数字空间,消除干扰源,营造一个天然支持专注和探索的环境。 学习伙伴与社群的力量: 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良性的学习支持网络,利用群体的力量互相激励、共同进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孤立无援。 结语: 《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为所有渴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敏捷和竞争力的个体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它教导的不是某个具体领域的知识,而是驾驭知识本身的底层能力。通过系统的思维重塑和实用的工具应用,读者将能真正实现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转变,让学习真正成为驱动个人乃至社会进步的源源不断的动力。阅读本书,即是启动你下一次,也是下一次,也是下一次关键的思维跃迁。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
 
  美國芝加哥阿德勒大學諮商心理學碩士畢業,從事大專校園輔導工作多年,近年深感「許多孩子長大被漏接,不如及早接住他們」,於是過去十年逐步增加中小學校輔導工作,協助親師諮詢。持續秉著阿德勒「Act As If」的精神,闖蕩於全臺各機關單位、學校與私人諮商機構,提供諮商、諮詢、演講、課程與督導。
 
  堅信阿德勒所說,父母是孩子通往世界的橋梁,得協助孩子建立與社會的健康連結。也自我期許,能搭建一座名為「阿德勒心理學」的橋,為所有家庭打造相互理解的通道,並讓每個人都找到安放自己的位置。
 
  現職
  •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常務監事
  • 臺灣大學學務處學生心理輔導中心 兼任諮商心理師
  • 東吳大學心理系 兼任講師
  • 多所私人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特約諮商心理師
  • 電子媒體與雜誌專欄作者
 
  著作:《你在煩惱什麼呢?大學諮商心理師給你的陪伴之書,關於成長的疼痛與焦慮》
 
  FB│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3;
  部落格│海蒂的療癒生活:Therapy X Therapy

图书目录

自序   那些奶漬、失眠與眼淚堆砌出的教養血淚

Part 1 寫在面對孩子之前
01 在教養之前,先回到夫妻吧
02 鼓勵你的伴侶(特別是氣餒爸爸們)
03 與你的孩子合作
04 給不能相愛的你們:如果有一天你們離婚……

Part 2 與自己合作:辨識你的教養需求
05 我們都在教養裡,補償自己
06 你的生命風格,影響了你的教養風格
07 認識自己的風格:主軸性格大解析
08 看見人的立體性:平時與壓力下的表現

Part 3 與孩子合作:辨識孩子的內在渴望與困擾行為
09 孩子是最好的觀察者,最差的詮釋者
10 當渴望連結的孩子,變成追求過度的注意
11想證明自己有能力,卻走向與大人的權力拉扯
12 為了被看重,陷入要大人跟他一樣痛的報復
13 成長路上勇氣不足,造就自我放棄的慣性反應
14 重新定義看孩子的方式,見樹又見林的教養

Part 4:與孩子合作【實戰篇】:教養的要與不要
15 不評斷好難?只要多問一句就好
16 感冒藥有三種,同理也有三種
17 鼓勵,不是只說好聽話
18 鼓勵,為何小孩get 不到?
19 別讓你的管教成為羞辱
20 該教的還是要教:正向引導叩問法
21 教養的「課題分離」,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Part 5 與未來合作:「父母」這條路的終點是?
22 當父母,都得這麼委屈嗎?
23 主動出擊VS.被動挨打的教養路
24 把孩子成長路上的夥伴,變成貴人吧!
25 以「父母」為職,何時畢業?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02555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那些奶漬、失眠與眼淚堆砌出的教養血淚
 
  你生下的孩子有十磅重。
 
  在他體內有八磅重的水,以及一些碳、鈣、氮、硫、磷、鉀、鐵。你生下了八磅水和兩磅灰燼。而在你的孩子身體裡的每滴水,都曾經是雲的蒸氣,雪的結晶,霧,露珠,泉水,地下水溝的汙水。每一個碳原子或氮原子都曾經在其他事物中有一百萬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你只是結合了這所有的一切……
  地球懸浮在永恆中。
  在數百萬人之中,你生下了一個孩子──什麼?──不過是滄海一粟,根本微不足道。
  他是那麼脆弱,就連在千倍的顯微鏡下才看得到的細菌,都可以殺死他……
  但這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是海浪、旋風、閃電、太陽、銀河的親兄弟。
 
  ──摘自雅努什‧柯札克《如何愛孩子》(P.34、35)
 
  時間回到九年前,當我生了第二胎之後,我心滿意足地接受眾人的祝福。他們都說:「哇,恭喜你!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恰恰就是一個『好』字!」
 
  當時的我,也是這樣相信著。一男一女的「好」孩子,細心體貼、溫柔呵護的丈夫,我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必然就像〈甜蜜的家庭〉所唱的,會越來越甜蜜,越來越美好。
 
  那時候,我努力執行著心目中「理想母親」的形象。不只維持家裡的乾淨整潔,也盡力照顧孩子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起居。我描繪著傳統日本媽媽的樣貌,每天早上,站在玄關對著要出門工作的丈夫,體貼可人地說聲:「再見,你慢走,路上要小心喔!」接著轉過身來,以慈愛的眼神,望著一旁的孩子們,溫柔地說:「好囉,我們一起來玩耍吧!」然後優雅地抱著懷中的女兒,坐臥在遊戲墊,一邊哺餵母乳,一邊和快三歲的兒子玩積木、拼拼圖。窗明几淨的客廳中朝陽斜灑,靜謐的空間流淌著悠揚的樂曲,那是古典樂〈晨曲〉的優美曲調。一切是那麼柔和安祥。
 
  但,放屁!這一切幻想都是屁!TMD放屁!
 
  真實的育兒生活哪可能是這個樣子?什麼優雅的母親、聽話的孩子、柔美的背景音樂、乾淨整潔的環境……做夢!通通都只是做夢而已!
 
  我真實的生活是:自從生了小孩之後,洗的都是三分鐘戰鬥澡,因此幾乎每天都是蓬頭垢面的樣子。為了追著活力十足的小鬼換尿布、吃飯,我毫無形象地穿著沾滿奶漬、汗漬的哺乳衣,在家中穿梭。音樂?實際上的BGM是我與孩子此起彼落的高聲分貝──小鬼的哭鬧聲,和媽媽的狂暴怒吼聲,因為我隨時會踩到那些散落滿地、如同凶器一般的積木。每天的生活就像戰場,而我臉上掛的不是母性的慈愛光輝,而是日漸嚴重的黑眼圈,以及生產後對我不離不棄的肝斑(俗稱老人斑)。
 
  事實上,我從沒能力掛著微笑送丈夫出門上班。相反地,我幾乎是用快要哭出來的語氣哀求著:「你今天晚上可以早一點回來嗎?你不回來我都沒辦法做事!」
 
  不得不承認,那時候的我,累壞了!不只身體疲憊,心也憔悴。我好想成為一百分的媽媽,但我眼角裡堆積的,除了是因為洗臉時間永遠不夠而清不乾淨、夾在魚尾紋裡的新舊眼屎以外,更多的是被濃烈自卑感與罪惡感,所逼出的眼淚。
 
  我越來越不快樂,但我不懂為什麼。我以為母愛是天性,但當我聽見孩子喊著:「媽媽!」我的念頭竟然是想逃跑!
 
  直到某天,一位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來家裡找我。她問了一句:「家雯,你還好嗎?」聽到這句話的當下,看著老友熟悉的臉孔,我好努力地想把微笑推上嘴角,但最後,擠出的卻是已經溢滿眼眶的淚水。
 
  我抱著老友,開始嚎啕大哭,邊哭邊喊:「我好累!」
 
  朋友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靜靜地聽著我抱怨。我哭訴自己的無力,說我有多麼挫折。想要成為一百分的媽媽,卻永遠做不到。
 
  不知過了多久,我心情漸漸平穩,朋友溫暖地拍拍我說:「家雯,你真的很累了吧!但,你有沒有想過,你一個人就算用盡全力,也只有二十五分啊!你和先生,兩個孩子,都各自負擔自己的二十五分,加起來才是真正的一百分。」
 
  朋友的話,宛如當頭棒喝,將我帶回理智。是啊!我從沒想過,儘管我努力獲得「滿分」,其實最多也只能達到四分之一的分數而已。一個家,是完整的圓,每個人都有各自要承擔與貢獻的責任。
 
  「家庭,是合作,教養也是合作」。這是身為心理師的我,在執行阿德勒親師諮詢工作多年,也在家中與自己的丈夫、孩子跌跌撞撞磨合下,體悟的道理。所謂一百分的家庭,是每一個人都為彼此撐出空間,讓大家都能恰如其分地負責自己的分數,努力畫出接近一百分的家庭。而父母的責任,是努力學著讀懂孩子,引導他們也承擔自己的分數。
 
  當我們在教養這條路,看懂原來一切都是「合作」,就可以更放過自己,不過度將所有責任都扛在肩上。 
 
  我真心覺得,這時代的父母很為難(也難為),因為我們得面對比過去更多的挑戰。我們多數都不是在溫和堅定的環境中長大的,但又不能用過去的方式與孩子相處,於是讀遍市面上的教養書,努力尋找新的方法,卻仍然感到迷惘又苦不堪言。
 
  小孩可能昨天還和顏悅色跟你分享班上的中二故事,今天就關門上鎖,叫你別煩他。有時天時地不利、人也不合,戰火就一觸即發。身為父母的我們,那些「同理、接納、包容」、「溫和而堅定」、「守住自我底線」……什麼鬼的,根本就使不上力!
 
  這樣的狀況下,真的很難實踐所謂的「教養公式」。但,我們就完全放手,直接拋棄原則了嗎?難道就沒有可依循的方向了嗎?
 
  並不是這樣的。諮商工作多年,與眾多不同年齡的孩子互動,也跟自己的孩子拉扯過後,我慢慢體悟到,教養這件事,更要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於是,「教養」反而更像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最剛好的狀態與距離,溝通相處。
 
  簡言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因此,這本書不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告訴大家要怎麼做,才會永遠開開心心地陪伴孩子,或是如何才能讓孩子總是欣然接納父母的建議或指導。因為這完美的情境,在真實世界裡從來就不曾存在呀!
 
  人與人相處,本來就會有許多磨合與不確定,因此每天盡力嘗試,在相處中體驗「Here and Now」(當下),才是最恰當的方法。如果今天真的做得不夠好,FINE!反正明天還是可以砍掉重練。而如果今天狀況很好,也無須留戀,因為明天可能又是新的局面。
    
  世上沒有所謂標準教養,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與風格。沒有人有資格評論另一個人在教養上的對錯。我也不會評判你過去的教養方式,因為每天眼淚往肚裡吞的是你,不是我。我沒有資格評論你。
 
  但我能做的,是提供你不同的方向與思維,陪你探索家中獨特的脈絡,回到你與孩子之間的連結與情感需求,找到雙方都能接納(和包容)的相處方式。
 
  當孩子越來越大,我慢慢意識到,或許養兒育女的意義在於,當我年老之後,我與孩子的關係依然維持,彼此沒有憎恨,沒有怨懟。他們願意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我,依然對我的生活有所關心,讓我知道……這一路上,我沒有錯得太多。
 
  或許這就是最好的教養──找出與伴侶共好,也與孩子共好的合作之旅。
 
  而這趟旅途,別忘記我們還有外部的支持系統。從前,養孩子是一個村落的事情。現在,我們可以自己募集村落成員,把身旁可使用的資源納入,成為我們最佳的教養顧問團。
 
  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替你解決與孩子的問題,也沒有人能替你改變與孩子的關係。唯有你自己願意試著用不同角度,來看待教養這件事,改變才有可能發生。當你願意,合作的教養機制,才可能啟動。
 
  現在,你準備好了嗎?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的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以前总是在育儿的泥潭里挣扎,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充满了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是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去理解行为背后的“目的”。这种视角的转变太关键了!它把“控制”的欲望转化成了“连接”的渴望。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习惯性的指责和命令,意识到那其实是源于自己的不安全感。读完关于“课题分离”的那几章后,我尝试着放手,结果家庭氛围真的有了微妙但积极的变化,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剂心灵的清凉散。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逻辑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认知体系。开篇铺垫了基础观念,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实践,比如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建立合作的习惯。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能够稳扎稳打地吸收知识,而不是被海量信息淹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会设置一些反思性的问题或小练习,这些互动设计非常高明,强迫读者立刻将理论付诸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闭环学习体验,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转化率,确保了阅读不是白费功夫。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阐述复杂心理学概念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清晰度和同理心。我常常觉得,很多育儿书写得太“高大上”或者太过于说教,让人读起来有压力。但这本书完全不是这样,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将阿德勒的理论层层剥开,直到核心思想清晰可见。他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理念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举例时的细腻,那些案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身边邻居家里的场景,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自然而然地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种引导式而非灌输式的写作手法,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自我对话和成长的旅程,而不是单向的信息接收。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毕竟“限量作者亲签版”听起来有点噱头,可能会影响内容的实质。但读完之后,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那个签名本身。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心理学与日常的家庭琐事无缝对接,提供了一套可操作性极强的“生活哲学”。它教我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真诚、更具勇气”的自我,从而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孩子。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我向所有希望家庭关系更和谐、更少对抗的父母们推荐,它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一种用心和质感。封面那种淡雅而不失力量感的色彩搭配,配合上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使得整本书看起来既有学者的沉稳,又不失亲和力。尤其是那种触感细腻的纸张,翻阅起来让人心情舒畅,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能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考究,比如内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眼睛阅读起来很舒服,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累。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这种厚重感,让人觉得里面承载的内容也同样分量十足。可以说,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值得珍藏”的气息,让人很期待里面的文字能带来怎样的启发。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