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玉珉
图书标签:
  • 大理国
  • 画梵像
  • 佛教艺术
  • 藏传佛教
  • 历史研究
  • 文物研究
  • 妙香国
  • 文化遗产
  • 艺术史
  • 西南少数民族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南天瑰寶」美譽的〈畫梵像〉,是「妙香國」大理國(937-1254)傳世唯一的畫卷。全畫設色貼金,繪製精謹,內容雖以佛教題材為主,卻包羅萬象,更像是一部圖繪大理國及其前身南詔歷史、宗教、文化、風俗民情等的百科全書,吸引數代學者關注的目光。他們的研究成果引領了我們認識此畫的內容及其重要性。

  只不過,目前除了對〈畫梵像〉繪製的具體年代諸家看法不一外,有關作者族屬、圖像內涵、原始面貌、製作旨趣及功能等問題,學者們仍各自表述,許多問題尚未圓滿解決。考其原因,實由於此畫內容豐富,宗教意涵複雜,再加上南詔、大理國位於唐宋、西藏和中南半島諸國之間,又去天竺不遠,佛教來源多元,此外,南詔、大理國佛教尚有獨特的地方信仰元素,也不是依據漢傳、印度、或藏傳的佛教系統就能全盤瞭解。

  有鑑於此,本書作者李玉珉以其數度赴中國西南進行田野調查所累積的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豐富視覺資料,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切入,並結合文獻學、歷史學、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等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鉤沉探賾,補闕正誤,對〈畫梵像〉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探究,不僅為我們解開圍繞此畫的諸多謎團,也以此研究案例證明了畫作、圖像同樣是記錄歷史、表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南詔、大理國等史料文獻匱乏的朝代與地區,有效地運用古美術、出土文物等視覺資料,實是突破研究瓶頸的重要途徑。

本書特色

  一、由於本書作者長年任職台北故宮,有更多親炙〈畫梵像〉真跡的機會,拜文物鑑識科技進展之賜,又能見到更多畫作細節,因此能全面分析作品中不同畫幅的風格特色、榜書特徵、紙質差異,以及考訂製作流程及畫家和榜書題名者等,最終對畫作繪製年代提出更具說服力的看法。

  二、作者數度親赴雲南田野考察,本身又具文獻考據基礎,加之多年來不懈建立起佛教藝術資料庫,累積深厚的佛教藝術研究功底。書中即可見其運用「圖像志」研究方法,根據佛教經典、儀軌、圖像鈔等資料,鉅細靡遺考訂出〈畫梵像〉大小各尊像的尊格和身分等,並進而將畫作與傳世或考古出土文物相參照,還原畫作歷史情境,闡明畫中圖像在南詔、大理國流傳的狀況。

  三、〈畫梵像〉在流傳過程中,曾歷經數次的重新裝裱,最終由冊頁變成如今所見的長卷形式。李霖燦先生等諸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畫梵像〉在外觀裝幀上的數處特點,並進而與畫作流傳的歷程相連結。作者在此基礎上,又對〈畫梵像〉進行更細緻且不厭其煩的探討,再加上故宮相關專家的指點,最終在結合「圖像志」的分析後,還原〈畫梵像〉最初成畫時的本來面目、設計理念和製作目的,發前人所未言。

  四、書中雖主要運用藝術史研究方法,但亦採取文獻學、歷史學、佛教史、文化交流史等跨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法,針對〈畫梵像〉卷的作者、圖像內涵、復原、製作旨趣、功能等問題進行全面地考察和探究。因之可將此研究視為一個典範案例,證明畫作、圖像也是記錄歷史、表述思想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在史料文獻匱乏的朝代與地區,能夠有效運用美術、文物等視覺資料,無疑可謂突破研究瓶頸的重要途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 --- 史海钩沉:跨越千年的文化回响与艺术探源 图书名称: 《絲綢之路的另一側:古波斯薩珊王朝的藝術與帝國遺產》 作者: 艾倫·霍普金斯 出版社: 寰宇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680页(含彩图及注释) --- 内容提要 《絲綢之路的另一側:古波斯薩珊王朝的藝術與帝國遺產》深入剖析了公元224年至651年間統治美索不達米亞及伊朗高原的薩珊波斯帝國,這一強大帝國不僅是羅馬和拜占庭的長期對手,更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關鍵橋樑。本書摒棄傳統僅關注戰爭與政治的敘事框架,轉而聚焦於薩珊藝術、建築、工藝與宗教思想的複雜交融與獨特發展,旨在重構一個既承襲阿契美尼德榮光,又孕育出後世伊斯蘭藝術雛形的輝煌文明圖景。 霍普金斯教授以其數十年在伊朗和伊拉克考古現場的親身經歷為基礎,結合對大量碑文、金屬器皿、岩雕以及現存建築遺址的細緻考察,系統梳理了薩珊帝國從早期沙普爾一世時期的雄心勃勃,到後期霍斯勞二世時期的奢靡鼎盛,直至最終被阿拉伯征服的完整脈絡。 核心章節詳解 第一部分:帝國的確立與王權的視覺語言 (Foundations and the Visual Language of Kingship) 本部分探討薩珊王朝如何通過視覺宣傳鞏固其統治權。重點分析了早期薩珊岩鑿浮雕,特別是納克什魯斯坦(Naqsh-e Rustam)的君主授權浮雕群。作者認為,這些雕塑不僅是宗教儀式的記錄,更是薩珊王權神授性的政治宣言,它巧妙地將瑣羅亞斯德教的宇宙觀融入到對世俗君主的加冕描繪中。同時,本書對薩珊銀器(特別是狩獵紋與宴飲紋)進行了類型學分析,揭示了貴族階層的日常生活、服飾等級以及其對外來藝術風格(如希臘化影響)的吸收與轉化過程。 第二部分:信仰與建築的交響:瑣羅亞斯德教的空間詮釋 (Faith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Awe: Spatial Interpretation of Zoroastrianism) 薩珊帝國的國家宗教——瑣羅亞斯德教,對其文化形態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本書詳細考察了薩珊時期的火壇(Atashgah)建築樣式,如費魯扎巴德(Firuzabad)的圓形建築與大不拉塔比斯(Darband-e Safid)的宮殿結構。霍普金斯教授獨創性地提出了“‘光’的層級空間”理論,論證了薩珊建築師如何通過光影、穹頂(Iwan)和軸線佈局,在物理空間中模擬瑣羅亞斯德教中對神聖光明(Ahura Mazda)的崇拜層次。 第三部分:東西交匯點:薩珊工藝中的跨文化對話 (The Nexus of East and West: Cross-Cultural Dialogue in Sasanian Crafts) 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貿通道,更是藝術風格的傳播廊道。薩珊帝國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其製造的玻璃器、織錦和金屬製品遠銷至拜占庭、印度乃至中國。本部分深入研究了薩珊藝術中對拜占庭風格(如葡萄藤、格里芬圖案)的吸收,同時也探討了薩珊工匠如何將這些外來元素轉化為具有強烈波斯特徵的設計語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國新疆吐魯番發現的薩珊風格織物殘片的分析,揭示了薩珊圖案對東方遊牧文化審美的深刻影響。 第四部分:衰落、轉化與遺產的延續 (Declin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nduring Legacy) 最後一部分探討了薩珊帝國晚期的文化現象,包括對摩尼教和基督教的容納與壓制。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末代君主霍斯勞二世統治時期,宮廷藝術的極度奢華化,以及這種風格的政治脆弱性。最關鍵的是,本書對薩珊王朝覆滅後,其藝術與技術如何“無縫”過渡到新興的伊斯蘭哈里發國進行了細緻的追蹤。薩珊的穹頂技術、金屬鏨刻工藝、王室徽章中的連珠紋飾,均成為早期伊斯蘭藝術的基石,證明了薩珊文明的生命力並未隨著帝國的終結而消亡,而是以新的形式延續下來。 學術價值與特色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它將藝術史、宗教史、考古學和地緣政治學緊密結合。作者不僅提供了對薩珊藝術形式的嚴謹描述,更深入挖掘了這些藝術背後所隱含的政治意識形態與精神追求。書中附有大量高清彩圖,對比了多個博物館藏品與現場發掘照片,為讀者提供了一手的研究材料。 《絲綢之路的另一側》不僅是學術界研究薩珊波斯的首選參考書目,對於任何對古典世界晚期、中世紀早期東西方交流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權威著作。它為我們理解那個動盪而又充滿創造力的時代,提供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 另一本推薦書籍簡介 图书名称: 《宋代文人圈的茶道:從飲茶器具到精神世界的建構》 作者: 陳雅慧 出版社: 翰墨文苑 出版日期: 2022年5月 页数: 420页 --- 内容提要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宋代(960-1279年)茶文化的社會學與美學基礎,聚焦於當時士大夫階層如何將飲茶行為從單純的物質消費,昇華為一種精緻的社交禮儀、藝術實踐和個人修養的載體。作者陳雅慧教授基於對宋代詩詞、筆記、畫作以及考古出土的茶盞、茶碾、茶筅等實物的交叉分析,構建了一幅清晰的宋代文人茶事圖景。 核心論點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宋代的“鬥茶”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圍繞“審美標準”展開的社會競爭與身份認同的儀式。這種標準體現在對茶盞釉色的極致追求(如建盞的“兔毫”與“油滴”)、點茶技藝的精準掌握,以及整個飲茶環境(如茶室佈置、香道配合)的協同構成。 茶盞的哲學: 書中用大量篇幅分析了建窯、吉窯、哥窯等名窯茶盞的審美取向。作者認為,宋人對窯變釉色(特別是黑色與褐色系)的偏愛,與其受禪宗思想影響的“內斂”、“靜穆”的審美觀念緊密相關,與唐代的飲茶重“色”不同,宋代更重“韻”。 茶與文學的聯姻: 陳教授詳細梳理了蘇軾、蔡襄、歐陽修等文人留下的關於茶的詩文。這些文獻不僅記錄了飲茶的實況,更揭示了茶在文人心目中作為“滌塵”、“清心”的精神媒介的作用。茶事活動成為文人之間交流學術、結社雅集的有效載體。 技術與儀式的固化: 本書重現了宋代複雜的點茶流程,從蒸茶、碾茶成粉、置茶入盞,到注水、擊拂成沫。作者結合《大觀茶論》等文獻,重建了當時的器具使用規範,探討了這些技術細節如何被編纂成一種具有儀式感的“道”。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宋代雅文化的重要視角,展示了物質文化如何被賦予深刻的精神內涵,並最終塑造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玉珉


  •1975年 獲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學士
  •1977年 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碩士
  •1983年 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

  •1984年 進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服務,歷任編輯、副研究員、研究員、書畫處副處長、書畫處處長,於2015年退休

  •1986年~ 任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兼任教授,教授佛教藝術研究方法、南北朝佛教美術、北魏佛教藝術、北朝石窟藝術、敦煌佛教藝術、隋唐佛教藝術等課程

  •1994年~ 任敦煌研究院兼任研究員

  從事中國佛教藝術研究四十餘載,專業領域為南北朝、南詔及大理國佛教藝術。主辦過「金銅佛造像特展」、「雕塑別藏」、「羅漢畫特展」、「觀音特展」、「聖地西藏」等展覽,並著有《觀音特展》(2000)、《佛陀形影》(2011)、《中國佛教美術史》(2001初版;2022增訂二版)等專著及數十篇中國佛教美術專文。

 

图书目录

Ⅰ.本文編
緒論
第一章 流傳與裝幀
第一節 題跋印記
第二節 流傳
第三節 裝幀變易
第二章 製作與年代
第一節 繪畫分析
第二節 榜題書法分析
第三節 作者
第四節 繪製年代
第三章 圖像研究
第1∼6頁:利貞皇帝禮佛圖
第7∼8頁:金剛力士
第9頁:降魔成道
第10頁:最勝太子
第11∼18頁:八大龍王
第19∼22頁:帝釋、梵王
第23∼38頁:十六羅漢
第39∼41頁:釋迦佛會
第42∼57頁:十六祖師
第58頁:梵僧觀世音
第59∼62頁:維摩詰經變
第63∼67頁:釋迦牟尼佛會
第68∼76頁:藥師琉璃光佛會
第77頁:釋迦牟尼佛
第78∼80頁:三會彌勒尊佛會
第81頁:舍利寶塔
第82頁:郎婆靈佛
第83頁:踰城佛
第84頁:大日遍照佛
第85頁:盧舍那佛
第86頁:建圀觀世音
第87頁:普門品觀世音
第88∼90頁:八難觀音
第91頁:尋聲救苦觀世音
第92頁:白水精觀音
第93頁:千手千眼觀世音
第94頁:大隨求佛母
第95頁:救諸疾病觀世音
第96頁:社嚩􁃢佛母
第97頁:菩陁落山觀世音
第98頁:孤絕海岸觀世音
第99頁:真身觀世音
第100頁:易長觀世音
第101頁:救苦觀世音
第102頁:大悲觀世音
第103頁:十一面觀世音
第104頁:毗盧遮那佛
第105頁:六臂觀世音
第106頁:地藏菩薩
第107頁:摩利支佛母
第108頁:秘密五普賢
第109頁:婆蘇陁羅佛母
第110頁:蓮花部母
第111頁:資益金剛藏
第112頁:暨愚梨觀音
第113頁:如意輪觀音
第114頁:訶梨帝母
第115頁:三界轉輪王
第116頁:降三世明王
第117頁:毗沙門天
第118頁:九面十八臂三足護法
第119頁:大黑天
第120頁:大威德明王
第121頁:金鉢迦羅
第122頁:大安藥叉
第123∼124頁:福德龍女與大黑天
第125頁:六面十二臂六足護法
第126頁:密教曼荼羅
第127頁:魯迦金剛
第128頁:摩醯首羅
第129∼130頁:經幢
第131∼134頁:十六國王
第四章 復原、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畫作復原
第二節 畫作結構與功能
附 表 諸家畫作復原與題名
第五章 南詔、大理國佛教信仰
第一節 顯密兼修
第二節 觀音信仰流行
第三節 大黑天信仰興盛
第六章 南詔、大理國文化與鄰近諸國的關係
第一節 與漢地的關係
第二節 與西藏的關係
第三節 與印度的關係
第四節 與中南半島諸國的關係
結論
Ⅱ.資料編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全圖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660474
  • 規格:精裝 / 440頁 / 21.6 x 29.6 x 6.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一書終於出版了,對我而言,它的意義重大,是我對已故前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副院長李霖燦和江兆申兩位先生繳交的成績單,也算不辜負這兩位我尊敬的長輩。

  1983年我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完成博士論文《中國早期彌勒信仰與圖像》後,即著手尋找返臺工作的機會。聽從當時服務於臺北故宮書畫處友人杜書華的建議,我大膽地寄了一封指導教授John C. Huntington的推薦信和一封自薦信給當時臺北故宮的副院長江兆申先生。在自薦信中,我提到我的專長是中國佛教美術,臺北故宮的收藏中,有不少佛教繪畫,我若有機會進入臺北故宮服務,則可進行這些佛教繪畫的整理和研究工作。1984年秋,我如願地進入了臺北故宮工作。〈畫梵像〉豐富的圖像內容,很快地即引起我的注意。1985年秋東吳大學舉辦了一場「中國藝術史研討會」,我於會上發表〈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一文,為我研究〈畫梵像〉的肇端。

  1985年時,臺灣的學術界對佛教圖像的研究十分陌生,如我預期的,我的論文在會中並有沒有得到太多的迴響。可是會議結束不久,一位同事告訴我,素昧平生的臺北故宮前副院長李霖燦先生找我。那次見面中,李先生提到,〈畫梵像〉的內容豐富,是世界佛教繪畫的瓌寶,可惜自己不懂佛教,所以一直無法深入,他很高興〈畫梵像〉的研究終於後繼有人。在此次會談中,他頻頻鼓勵我這個後學晚輩,希望我在這研究課題上要鍥而不捨。事後他又將他擁有的一套乾隆五十七年(1792)乾隆命院畫家黎明臨仿〈丁觀鵬摹張勝溫法界源流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的黑白照片交給我,並說:「今後我大概不會再從事〈梵像卷〉的研究了,這批資料對妳應該有用。」當時兩岸尚無交流,我手捧這疊當時極為珍貴的研究照片,心想這位與我只有數面之緣的長者,對我如此關愛,真是受寵若驚。

  隨著〈畫梵像〉研究的展開,我發現這個題目涉及的層面實在很廣,除了繪畫技法、圖像內容外,更需要對南詔、大理國的佛教、歷史、文化、考古文物有所認識。再加上,1980年代末,海峽兩岸的交流才剛起步,許多中國的研究資料取得不易,因此必須親赴雲南進行田野調查,收集研究資料、考察佛教遺跡,並向當地學者多方請教。1990年友人藍吉富組織了一個雲南佛教調查團,徵詢團員考察的具體地點時,我便提出雲南大理,很幸運地得到其他團員們的首肯,在考察經費上,又獲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支持。這次考察在昆明和大理地區進行了十天的調研,雖說為期短暫,基本上僅是走馬看花,但卻讓我對白族民族的風情、大理地區博物館的收藏和佛教遺跡有了粗淺的認識。此行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許多長期從事南詔、大理國考古、佛教、文化研究的雲南重要學者,如汪寧生、李孝友、張旭、張錫祿、楊益清等,他們研究心得的分享使我受益良多。

  1990年以後,我又數度赴雲南進行田野調查,考察的時間短為半個月,長則一個月。考察中,得到許多前輩與朋友的襄助,他們或不辭勞苦地擔任我的嚮導,或熱情地為我安排考察行程,或無私地與我分享他們的一手研究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在中國西南民族、宗教、考古學專家汪寧生的安排下,我得以至雲南省圖書館調閱南詔、大理國寫經的微捲,在這個基礎上,我完成〈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研究〉一文。1992年我有幸與時任雲南省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的邱宣充先生在雲南一同考察了半個多月,他毫無官架子,對於雲南的佛教文物如數家珍,他不但陪著我參觀雲南各個博物館的佛教文物收藏,也引領我調查了許多南詔、大理國重要的佛教遺迹。因為邱先生是1979年大理崇聖寺千尋塔考古發掘的主要成員,猶記得與他一同登爬千尋塔時,他談到當時的發掘過程和發現文物時的興奮,那眉飛色舞的神情,現在想起來仍令我動容。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的侯冲先生是雲南佛教研究的專家,他無私地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的基礎資料,也使我銘感在心。尤其是他告訴我,大理州文聯編的《大理古佚書鈔》一書可能為偽書,此書的材料使用要十分小心。經他的提醒,我才發現我在〈《梵像卷》作者與年代考〉一文中對張勝溫生平的考訂,應有問題,所以在本書中則不再依《大理古佚書鈔》的內容,加以闡釋。總之,這些中國學者的誠摯情誼,讓我銘感五內。

  在臺北故宮工作期間,我對〈畫梵像〉的研究一直斷斷續續,雖然先後發表了十二篇與〈畫梵像〉相關的研究論文,但對〈畫梵像〉的研究不夠系統,也不全面,此畫作許多圖像的來源尚未釐清,也未探討繪畫技法、榜題書風、裝幀變異、原始面貌等問題。本來期許自己在退休以前能完成〈畫梵像〉研究一書的撰寫工作,但由於後來擔任行政工作,研究的時間零碎,寫書計畫一再延宕。2015年退休時,最遺憾的是,我沒有完成對李霖燦和江兆申兩位先生的承諾。雖然在臺北故宮書畫處工作時,我承辦了「羅漢畫特展」和「觀音特展」,整理了這兩個主題的藏品,但在臺北故宮最重要的一件佛畫〈畫梵像〉的研究上,我卻繳交了一份未答完的試卷。

  退休以後,我隨即著手整理二十餘年來所收集與〈畫梵像〉相關的研究資料,並開始撰寫《妙香國的稀世珍寶:大理國〈畫梵像〉研究》一書。撰寫期間,臺北故宮前副院長林柏亭先生和好友吳亦仙女士在該畫作的繪畫技法分類上,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前同事許郭璜先生在兩類榜題的結字和運筆習慣的差異上,作了諸多的提點。還有很多朋友和同事在我研究、撰寫這部著作的過程中,給予我不同程度的協助,沒有他們的幫助,這本書是無法完成的。

  本書的資料收集,有賴國科會(今科技部)人文處研究計畫的補助,在該單位的支助下,我多次赴昆明、大理、劍川、麗江等地進行田野調查和研究工作,謹表謝忱。此外,更要感謝石頭出版社編輯蘇玲怡女士多次提供專業的意見,不厭其煩地統一文字格式與用詞,仔細校對,編輯索引等,她的嚴謹、耐心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修正了書稿不少的錯誤,為本書增色不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宏观的历史背景梳理到微观的技法剖析,这本书展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视野。它不仅仅聚焦于某一单一艺术品的细枝末节,更是将该作品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交流脉络中进行审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让我意识到艺术的产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社会、政治、宗教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作者在对比不同文化符号和艺术流派上的精准把握,令人叹服。每次阅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过去模糊不清的轮廓,现在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充满了知识的满足感。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某一领域研究空白的重要力作。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还有些担心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会显得过于高冷,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在书的结构安排上处理得非常得当,开篇的引言部分就做足了铺垫,将研究的缘由和意义交代得清清楚楚,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主题的读者也能迅速进入状态。随后,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展示证据链,确保每一步推导都站得住脚。这种对读者接受程度的体贴,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学术沟通能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连续且流畅的,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深奥的学术研究变得触手可及,极具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纯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将深奥的艺术史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叙述之中。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在历史的长廊里,一步步揭开尘封的记忆。作者对于材料的梳理和论证过程的逻辑性,达到了令人称奇的程度。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易懂。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笔调,让你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所研究对象那份深沉的热爱与敬畏。这种叙事上的张力,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精致的装裱工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内行之手。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对手中的这份学术探索充满了敬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上所下的功夫,无论是文字的排布还是插图的布局,都显得井然有序,读起来非常舒适。尤其是那些高清的图版,色彩还原度极高,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对于一个对古代艺术品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光是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作者在细节上的用心,从纸张的选择到字体的大小调整,无不体现出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其学术本身,它更像是一本打开通往古代工匠心灵世界的钥匙。作者通过对绘画材料、绘制工具,乃至于光影处理等细节的反复推敲,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创作场景。我仿佛能闻到颜料混合的气味,听到画笔触碰绢帛的沙沙声。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单纯通过视觉图片无法完全获得的。作者对“手工艺”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它赞颂的不仅是艺术的成品,更是创造过程中的专注与虔诚。这种对技艺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纯粹理论研究的生命力,非常适合那些对工艺流程和匠人精神感兴趣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