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大地永不失約的節氣更迭:不要只會每年過生日,質感生活從懂得二十四節氣開始!

流轉,大地永不失約的節氣更迭:不要只會每年過生日,質感生活從懂得二十四節氣開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狄赫丹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节气文化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季节生活
  • 自然节律
  • 民俗
  • 养生
  • 慢生活
  • 时间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傳承五千年的精粹,最樸實無華的詩意生活

小寒比大寒還要冷?霜降才不是牛肉!
端午立蛋總是失敗?因為那是春分跟秋分的專屬活動!
冬至吃湯圓、清明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二十四節氣流傳上千年,到底在厲害什麼?
專屬農人的日曆,其實是風成化習的人間詩集!

  ║沒有現代科學儀器照樣分毫不差的精準曆法
  現代人有3C總是低頭,古人沒事只能抬頭望天,
  日積月累的計算天象規律,觀察氣候、物候變遷,
  用一枝筆(也許樹枝)、一雙眼、一顆腦袋,推演出整個太陽系!
  你想著暑假可以吃西瓜、秋天吃柚子、冬天等著吃草莓,
  整部農曆就是農人數著日子想下個月可以吃什麼;
  什麼時候可以不用下田在家耍廢,什麼時候要認真做收割工作……
  與其說是一整年的行事曆,不如說是對美好生活的盼望與智慧!

  ║二十四節氣在現代還適用嗎?
  當你知道「驚蟄」那些討厭的蟲蟲都會跑出來;
  當你知道「夏至」可以吃涼麵、「冬至」可以吃湯圓;
  當你知道「立秋」該添購新的保暖衣物;
  當你知道「雨水」容易下雨不適合安排出遊行程……
  農民曆只是把你想吃的美食、該買衣服的時間、適合玩耍的日子,
  通通在一部古老的曆法中整理出懶人包!
  現在,是時候來了解二十四節氣了吧?

  ▎春:復甦之季,紀念逝者迎接新生
  立春仍有料峭寒意,直至雨水後一聲春雷驚蟄,
  萬物重新活起來,種子開始與大地共享生命力,
  到了清明百花盛開,緬懷逝去的人未必要悲傷,
  抬頭看看山花爛漫,正是踏青好時節!
  整理好田地與心情,終得穀雨豐收滿地!

  ▎夏:熱浪來襲,烈烈日頭辛勤耕作
  頂著烈日瘋狂施肥撒種搶收作物,熱到中暑、累到咪咪冒冒,
  大聲地唱著我問天,為什麼偏偏是這種日子要大量工作啊!
  只好煮些涼涼的東西犒賞自己:蕎麥麵、涼粉涼糕、流水麵,誕生!

  ▎秋:百花盡殺,萬物蕭條唯我豐收
  萬物蕭條的秋日,文人騷客無限悲秋時,
  只有農夫滿面春風的在金色穗浪中迎接豐收,
  哪來那麼多傷春悲秋?農夫在一望無際的麥田稻浪中收割著,
  每割一下全家就能飽餐一頓,沒什麼好藍瘦香菇的!

  ▎冬:冬眠時刻,只有人類忙著冬肥
  動物在秋天積極存糧或囤積脂肪過冬,冬天好窩在溫暖舒適的洞穴;
  人類也不例外,迎接完秋天的大豐收,再來就是該好好進補的冬天!
  從冬至湯圓開始,到臘八粥和年節間必不可少的大魚大肉大口喝酒,
  中間再穿插無數滋補的煲湯——人類不冬眠,人類忙著冬肥。

本書特色

  本書從立春開始完整介紹二十四節氣。從天文科學上的意義到農民的耕作日程、民間風俗等,作者將二十四節氣拉進現代人的生活,在充滿科技與多元文化的現代社會中,帶領讀者找回屬於華夏民族特有的古樸與生活詩意。
 
歲月之歌:在日常的縫隙中尋覓永恆的脈動 一部關於時間、自然與內在覺醒的深刻對話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暫時擱置對「效率」與「生產力」的盲目追逐,轉而深入探索一個更為古老、也更為貼近生命本質的節律——那是蟄伏於日常喧囂之下,由宇宙星辰、土壤呼吸與萬物生長共同編織而成的宏大樂章。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自然現象的知識彙編,更是一場引領讀者重新校準生命時鐘的深度實踐。 第一部:失落的共振——現代生活的節奏與失序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標準化時間(Standard Time)強力驅動的世界。時鐘滴答作響,將一天切分成規整的小時、分鐘與秒,這種線性、均質化的時間觀念,使我們與自然界那種螺旋上升、循環往復的動態時間感漸行漸遠。 本部分將細緻剖析現代人如何陷入一種「時間的孤兒」狀態:我們慶祝個人的生日——一個被社會制式化的節點——卻對腳下土地正在發生的宏大轉變毫無感知。 時間的異化: 探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如何逐漸將時間「商品化」,從而犧牲了對季節更迭的細微體察。當農耕文明的智慧退居幕後,我們如何失去了與「當下」深度連結的能力? 感官的麻木: 現代科技的便利性,讓我們得以用人工的方式恆定溫度、光照與食物供應,這無形中阻斷了我們與環境變化建立的直接感官聯繫。本書將通過對比現代城市生活與傳統農耕生活在對光線、溫度、濕度的感知差異,喚醒讀者沉睡的自然直覺。 內在的焦慮: 節奏過快的外部環境,如何導致內在的「時間恐慌」?當我們無法停下來傾聽季節的變化時,這種焦慮感便轉化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當下的掌控慾。 第二部:大地的書寫——被遺忘的自然語言 時間並非一個單一的流體,它在不同維度以不同的速度流動。大地的語言,便是最誠實的記錄者。本部分將深入淺出地解構自然界所傳達的訊息,這些訊息遠比日曆上的標籤更為精準和富有詩意。 微觀的啟示: 我們將觀察那些常被忽略的「邊緣訊號」。例如,某種特定昆蟲開始出現的頻率、特定樹種葉片顏色的微小偏移、清晨霧氣的形態變化,這些都是大地發出的邀請函,邀請我們進入下一階段的生命循環。 天氣的哲學: 深入探討氣候模式的長期趨勢,而非單日的天氣預報。如何從一場持續數日的陰雨中,讀出土壤深層對水分的渴求,以及生命對「蓄勢待發」的忍耐。 空間與時間的交織: 介紹不同地理區域內,同一節氣所呈現出的獨特樣貌。即便是同一時間點,南北緯度的差異如何展現出時間流動的豐富性與地域性。理解這一點,是建立個人化、非制式化生活節奏的基礎。 第三部:生活的織錦——將節律融入日常的藝術 真正的生活質感,並非來自昂貴的物質堆砌,而是源於對時間流逝的「覺知」與「順應」。本書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套實用的、可操作的框架,幫助讀者將這種對自然節律的理解,轉化為提升生活品質的具體行動。 飲食的呼應: 如何根據當下的自然狀態,調整我們的飲食結構?這不單是「吃當季蔬果」的口號,而是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萬物內斂的時節,我們的身體需要哪些能量來儲存與修復;在萬物爆發的時節,我們又該如何順應其生命力來強化自身。探討不同食材的「能量屬性」與節氣的匹配度。 起居與作息的校準: 拋棄「朝九晚五」的僵化模式,學習根據日照長短與空氣的濕度來安排工作與休息。如何在漫長夏日中利用午間的靜謐來蓄力,又如何在短暫的冬日裡,將效率集中於光照充足的時段。 心靈的修養與儀式: 建立屬於自己的「微型節日」。當外部世界忽略了某些重要的轉折點時,我們如何為自己創造儀式感?這可以是面對某個特定節氣的交替時,進行一次深度的冥想、清理居住空間、或是撰寫一份對過去時光的回顧。這些儀式,是用來鞏固我們與時間流動的「錨點」。 空間的對話: 探討如何透過植物配置、窗邊擺設、乃至於不同材質的使用,讓居住空間成為自然節律的延伸。例如,在風大的時節,使用更厚重、能帶來穩定感的器物;在濕熱的時節,引入通透、能促進空氣流動的元素。 結語:在循環中尋得永恆的安寧 生命的美感,不在於試圖將時間拉長或停住,而在於深度體驗每一個不可逆轉的「此刻」。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從「對抗時間」轉向「與時間共舞」。當我們學會傾聽大地永不失約的節氣更迭時,便會發現,生命最堅實的根基,恰恰建立在這種不斷變化、卻又亙古不變的自然秩序之中。這是一種超越物質享受的、深層的富足感與內在的安寧。 這本書,獻給所有渴望從日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重新找回與自身、與世界深度連結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狄赫丹


  作家、記者、行者、出版社編輯,遊歷過壯闊的藏區,體驗過西南、西北少數民族風情。著有《行走西藏》。

图书目录

養護文化長城的根基(代序)


節氣之首·立春
喜雨初降·雨水
春雷始動·驚蟄
陰陽相半·春分
詩的節日·清明
生穀潤花·穀雨


夏天來了·立夏
冬麥將熟·小滿
夏收時節·芒種
日長之極·夏至
溫風吹來·小暑
極熱天氣·大暑


涼風漸至·立秋
熱節之尾·處暑
天朗氣清·白露
秋色平分·秋分
菊有黃花·寒露
冷霜初降·霜降


冬信傳遞·立冬
初雪飄飛·小雪
冰封地坼·大雪
一陽來復·冬至
花信始來·小寒
節變歲移·大寒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29072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養護文化長城的根基(代序)


  狄赫丹先生和我是多年的知交。我們不僅同是文字中人,抑且同對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對這片土地上保育的傳統文化,因血肉連繫而有入骨的了解。我們涵泳其中冷暖自知,對傳統文化具有理性認知。在此基礎上,對文化有脈脈的溫情與深深的敬意。

  最近,赫丹先生傾情創作,完成了一部關於中華農耕文明特有的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專著。這部專著,不是那種蒼白乾癟的知識堆砌,更沒有賣弄文采的掮客把戲。行文中滿是溫馨的生活記憶和深切體悟,筆觸優美,情感真摯,詳盡介紹並熱烈稱頌有關傳統文化的精彩作品。

  近代以來,繼日本脫亞入歐改用公曆之後,自民國起師學日本,易服改制,發布政令,採用了公曆紀年。西元一月一日,定名「新年」,稱作元旦。中國人過了數千年的「年」,改稱「春節」。

  所謂西元,以基督教傳說的耶穌生年為起始元年。堂堂大中華,文明古久,史籍明確紀年連綿不絕至少有三千年,何以要屈從奉行他國他人紀年法?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政令下達,誰也無可如何。中國採用公曆紀年,說來已然使用了一百多年,大家也就漸漸習慣了。況且,中華文明胸襟開敞,有容乃大,吸納容涵,公曆紀年又可方便國際交流,彷彿世界大同能見一斑。

  但一百多年過去,公曆年任他叫作元旦,中國年任他改稱春節,億萬華人過年,在心理上和事實上,在習俗上和文化上,過的還是傳統的年。沒有政令號召,也沒有政策鼓勵,沒有倡導振興,也沒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中華傳統,年味不改。僅此一例,足以見出中華文明的浩瀚博大、厚重強韌。

  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是唯一數千年不曾斷裂的偉大文明。她不是博物館裡的珍藏,她不是滔滔萬言的高頭講章,她是從遠古流淌至今的文明之河,她是滋生滋育的文明母體。她經歷過人類文明史上最酷烈的考驗,她經受過異質文明的衝擊、擠壓和滲透。是中華文明養育的億萬老百姓,自覺不自覺地堅守了這一文明。億萬人的堅守,築成了永遠堅不可摧的中華文明的長城。

  西元紀年,大家約定俗成叫它是陽曆年。陽曆,或曰「洋曆」,當然是太陽曆。以地球公轉繞日一周為一年。但因之又將中華之年稱作了「陰曆年」,這便是一個巨大的誤會了。

  相對於太陽曆,純粹的太陰曆是有的。比方伊斯蘭教國家所採用的「哈吉來曆」。太陰曆以月球公轉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即嚴格的朔望月。說到朔望月,中國人使用了數千年,簡直是太熟悉、太親切了。

  朔望月,初一完全看不到月亮,而十五一定是滿月。月亮懸象於天,老百姓對於一個「月」,因之有了最直觀的概念。

  一個月當中,和月相有關的紀日俗諺俗語有很多。比如「初三初四,月牙挑刺」、「初八是弓,十五是餅」、「十七十八,人定月發」、「二十數二三,天明月正南」、「二十四五,月亮上來雞吼」等等。

  一個朔望月,月亮環繞地球公轉一周,實際時間是二十九又半天。

  一年十二個月,一年的天數便是三百五十五天左右。上面所說的太陰曆如哈吉來曆就是這樣的。但如此一來,太陰曆的年,比起太陽曆的年,每年要相差十天左右。大致三年,便要相差一個月。

  因之,伊斯蘭教國家過年,有時就過在了夏天。

  中華文明,是農耕文明托舉起的古老輝煌文明。如果純粹採用太陰曆,一定會造成四季紊亂,違背「春耕秋收」的農時節令,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堯之時,十日並出」,可能說的便是這樣的災難。「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遠古神話,反映出的或許正是一場偉大的曆法變革。

  偉大的先民聖賢,日影測竿,確定了冬夏二至,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從冬至陰極陽生到夏至陽極陰生,正是一個嚴格的太陽年。一個太陽年,劃分出與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極具代表性的象徵。

  太陰曆與太陽曆如何使之有效的統一起來?天才的先民使用了「置閏」之法。十二個朔望月下來,一年要比太陽年少大約十天,差不多三年會少一個月,耳熟能詳的「十九年七閏」,說的正是置閏的規律。依照太陽年的嚴格而四季分明的週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系列農耕活動,則運用二十四節氣來分割掌控。

  既嚴格採用了月相分明的朔望月,又嚴格遵奉了二至限定的太陽年,全人類唯有我們的夏曆——從夏朝就開始使用的曆法,是最科學的曆法。中華文明,天人合一,她是東方偉大的理性精神之體現。

  迎送了一個個中華年,我們的成長刻滿了年輪;年年經歷二十四節氣,我們時時沐浴著華夏文明的恩澤。我們是中華土著,我們來自民間。這是我們的命定,更是我們的幸運。

  中華文明滋養了我們,回饋與養護我們的母體文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狄赫丹先生寫出這樣一本著作,令人感奮,帶給人信心。

  文化長城哪怕僅僅剩下一段殘牆,在那根基上長城都將能夠重建。況且,我們的文化長城巍巍不倒,她的生生不息的子民正在奮力添磚加瓦。

  是為序。

張石山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介绍,无非是罗列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简单的气候特点。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我错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将时间线索与人文风情完美地编织在一起。作者似乎带着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旅行,从立春的萌动,到大雪的蛰伏,每一步都踏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上,又感受到了自然的呼吸。特别令我触动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民间传说,它们像是散落在田埂上的珍珠,串联起了中国人与土地之间最朴素也最深厚的情感联结。读完“霜降”那一章,我竟然鬼使神差地去阳台整理了我的小盆栽,并开始思考下个月的饮食应该如何顺应节气做出调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强迫你改变,而是温柔地在你心中种下一颗关于“顺应天时”的种子,让你自然而然地向往那种与自然同频的生活节奏。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层次分明的,初读时你会惊叹于知识的广博,再读时你会开始捕捉到作者的个人情怀和对现代生活哲学的反思。作者的文风老练而不失灵动,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又不乏现代哲学的思辨深度。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传统文化读物“高冷”的刻板印象。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人智慧,恰恰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实用技术”。比如书中对“小满”前后田间劳作的细致描摹,让我这个城市居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物至于此,渐盈之美”的微妙心态。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焦虑,都源于我们试图去“控制”一切,而不是学会在每一个阶段接受应有的状态。这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柔和的方式,纠正着我们对时间、对生活、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观”。我们总是在追求“效率最大化”,却忽略了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本身就是一种最优的平衡。作者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挖掘,实际上是在为我们构建一个有机的、会呼吸的时间框架。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窗外的树叶颜色变化,去留意清晨的露水厚度,去感受风向的细微转变。这种对环境的敏锐觉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于城市水泥森林中的个体,而是重新与大地取得了联系。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度过”时间,而是如何与时间“共舞”。这种基于自然节律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改善身体的健康状态,更能极大地抚慰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疲惫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变得开阔和踏实了许多,对未来的期许也变得更加从容不迫。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书籍,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偶然翻到的,立刻就被它沉静而富有哲理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时光的纹理,感受到天地间万物生长的脉动。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本心灵的指南。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那种急于求成、忽略季节更替的“现代病”,在书中所描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智慧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书中对于每个节气背后所蕴含的农耕智慧和生活美学的阐述,都极其考究,引用了大量古典文献,但又用极其现代和贴近生活的语言进行解读,使得那些遥远的古籍知识瞬间变得鲜活可感。它让我重新认识到“慢下来”的价值,明白了真正的精致生活,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对时间流逝的敬畏和对生命周期的尊重。那种由内而外的宁静与充盈,是任何快餐文化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极具质感,纸张的触感温润,插图的运用更是点睛之笔,那种水墨晕染的意境,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文字的韵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普及知识,更是在重建一种生活美学的基础。很多现代人,包括我自己,习惯于用日历上的数字来划分时间,生日、纪念日成了我们衡量时间的主要刻度。而这本书,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方式,提醒我们,真正的“时间”是以太阳的轨迹、气候的变化来衡量的。它提供了一种对抗“时间扁平化”的有效武器,让我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通过理解节气,我们学会了如何与环境对话,如何规划自己的作息、饮食乃至情绪,这对于当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