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室的真實故事套書(診療室裡的傷痕+診療室的人生練習)

診療室的真實故事套書(診療室裡的傷痕+診療室的人生練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重源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真实案例
  • 情感
  • 人生
  • 成长
  • 医患关系
  • 治愈
  • 故事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診療室裡的傷痕》
 
  字裡行間深藏不露的醫學專業、心理諮商、感同身受的傾聽與陪伴、恩威並施的關懷與愛撫……
 
  生命是一段艱辛的歷程。光鮮亮麗、平步青雲、幸福美滿……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期望,假如人們能選擇自己的人生,有誰會願意讓自己掉入昏暗的黑洞?
  二十五個人生檔案的修復,代表了診間無數病人的縮影。身心科的診間裡,常常充塞著沮喪、難過、挫折、失落、憂鬱等等負面情緒,而楊醫師的診間,總是希望在這些「會吃掉人」的負面情緒之中,在病人無解無奈無助的故事中,找到一個可能可以平衡的支點,然後陪著他們在艱難的人生中,尋找著一絲絲可能的希望……,至於診間裡的「楊醫師」,就是努力在這些好難的人生故事之中,一個一個地陪伴著他們,而這些的期待,也是楊醫師診間每天的「日常」。
  也因為有著這樣的自我期待,楊醫師常常為病人爭取被公平對待的機會。無數的故事更是行醫二十年來積累的片段,透過細心的心靈照護,用醫者仁心為出發點,記錄了相遇在身心科診療室裡的當下,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以及醫病之間「精采」的對話,讀來可能會莞爾一笑,當然也有許多令人心酸和不捨的故事。
 
  《診療室的人生練習》
 
  曾經,他想離開貧窮的家鄉,到外面闖蕩;曾經,他因為害怕死亡,選擇了精神科,卻發現更常面臨的,是病患時時挑戰死神的底線。
 
  在台東說到「傻瓜醫生」,認識他的人會笑著跟你說就是「楊重源」。
 
  台東馬偕醫院身心科醫師楊重源,十多年來積極推動精神病去污名化,自掏腰包帶病友看電影、上牛排館、包遊覽車帶病友及家屬們去郊外踏青,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殊不知許多身心患者因為社會的污名化,不願出門、不與人互動,但是透過各種活動能讓病友更開朗,對病情大有助益。此外,如有病友家境貧苦,也常自掏腰包,為其購買生活日用品或食品。於是,啟發了他自己的冬令救濟方式──堅持每年冬天購買米、新衣服餽贈病友。
 
  視病猶親的他,看見太多偏鄉病患礙於交通不便無法就診,於是每週利用休診或未看診的時段,與護理師開車前進偏鄉,這樣的身心科居家關懷服務至今已推行十餘年,開車的里程數不知不覺也累積了十萬多公里。
 
  然而,儘管心繫病患,還是得適時抽離,提醒自己正視殘酷的現實問題。如果病人願意治療,家屬也願意配合支持,病人其實有機會回到社會,過著正常的生活。長期與身心科病人相處,雖然看遍人生許多的不公平與無奈,楊重源依然相信,每個人如果都願意多做一點,社會能更圓滿。
 
  如今,送白米、送衣服的楊醫生,經常在診間收到病患的「回饋」:一個月前就摘下來放到發霉的玉米,或者一點一點存錢,買了一箱鋁箔包咖啡,「怕常延診的楊醫師會肚子餓」,這些都是楊重源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形容的感動……
 
套書特色
 
  ★ 看仁者醫王楊重源視病為親之情懷的真實寫照,擄獲病人及家屬完全信賴,不乏感同身受的傾聽與陪伴、恩威並施的關懷與撫慰!
 
  ★ 把命運轉換成使命,在診間工作啓發中傳遞人生智慧,有學習、有成長、更有感動……
 
名人推薦
 
  《診療室裡的傷痕》
  釋慧哲、林美蘭 大愛廣播主持人、王秀芳 慈濟大學實習廣播電台台長、S老師 國立台東大學、謝文泰 建築師  溫暖推薦
 
  《診療室的人生練習》
  劉建良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Echo、神老師&神媽咪(沈雅琪)、謝文泰 建築師  一致推薦
 
好評推薦
 
  《診療室裡的傷痕》
  這是很具啓發性的一本書,我有幸先睹為快,我看到字裡行間深藏不露的醫學專業、心理諮商、感同身受的傾聽與陪伴、恩威並施的關懷與愛撫,這些都建構在「獨具慧眼的觀察力、人溺己溺的慈悲心」的菩薩悲智雙運的功行之上……——釋慧哲
 
  從第一本書《一切都是剛剛好》到《診療室的人生練習》,以及這本《診療室裡的傷痕》,在他的宇宙存摺裡儲存的是楊醫師滿滿的幸福,書寫的是他一路走來的歷程,字裡行間呈現的是他的真性情。——林美蘭 大愛廣播主持人
  
  書中每一個人生故事,在他的文字描述裡都很有畫面感,彷彿可以看到楊醫師坐在診療室裡面對一個又一個需要愛與諒解的病患,聆聽很多的無奈、無助,甚至無望的人生,看了這本書會讓人更加的珍惜健康的自己。——王秀芳 慈濟大學實習廣播電台台長
   
  多虧楊醫師讓我重新找回對母親的情感,我的故事只是楊醫師行醫的小片段,而我不是病患卻能享受楊醫師細心的心靈照護,而楊醫師用醫者仁心做為出發點,創造了許多精采的故事……——S老師 國立台東大學
 
  《診療室的人生練習》
  在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人的價值觀正逐漸被扭曲,願意用心「陪伴」病人的醫護人員已經愈來愈少了。很高興台東馬偕紀念醫院能有這麼一位既專業又有愛心,願意犧牲奉獻、盡心盡力陪伴病人的精神科專科醫師――楊重源醫師。――劉建良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
 
  對那麼多被眾人放棄,放逐到世界邊緣,無人聞問的病友而言,他是錨定我們於現世的唯一細細的繩索。病人不只是他病例檔案裡的個案,楊醫師深入社區、深入家庭的接觸這些病友。而當有些人和家庭及社區都沒有連結的時候,楊醫師也深入他們個人的生活,並把這些人拉入人際圈,重新進入社區和社會支持體系。或者說,楊醫師和他的團隊就是體系本身。――Echo
 
  我們不厭其煩的用文字把這些辛苦的孩子和家庭的遭遇記錄下來,只希望大家能看到故事後,站在這些故事主角的立場去思考,我們不在這渺小的機率裡,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楊醫師筆下的每一位思覺失調者,都值得讓我們深思,幸運的我們,能為身旁辛苦生活的人做些什麼。――神老師&神媽咪(沈雅琪)
 
  當看到有人因他而變得更好,就是他感到最快樂的事了,至於過程中付出的代價為何?在浪漫而快意的俠氣衝腦之際,又怎會算計考慮?我想,除了世人稱頌他的「仁醫」之外,讓我再送他一個「俠醫」的稱號也並不為過!――謝文泰建築師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字数约1500字,不包含您提到的那套书的内容。 --- 《光影之下:城市边缘的微光与阴影》 一部关于现代都市复杂人性的深度观察与情感描摹 导言:迷失在钢铁丛林中的灵魂 现代都市,一座由玻璃幕墙和钢筋水泥构筑的庞大迷宫,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着个体的存在感,也孕育出无数不为人知的微小世界。我们每天穿梭于熙熙攘攘的地铁车厢,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匆匆行走,却鲜少真正停下来审视那些被光线遗漏的角落。 《光影之下:城市边缘的微光与阴影》并非一本宏大的社会学著作,而是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人像速写”。它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却构成了城市肌理不可或缺部分的群体。通过七个相互关联又独立成篇的故事,本书深入挖掘了在高速发展中被挤压、被遗忘、或是在夹缝中挣扎求存的灵魂,探寻在消费主义和效率至上的逻辑下,人性如何扭曲、挣扎、又如何在不经意间闪烁出坚韧的光芒。 本书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近乎冷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都市生态系统,揭示了光鲜亮丽的表象下,那些关于生存、记忆、背叛与救赎的深刻命题。 --- 第一部:锈蚀的机器与时间的囚徒 一、《无人值守的最后一班车》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系统工作了三十年的信号维护员,老陈。他的一生,被固定在了夜晚的检修时间表上。他目睹了城市如何从古老的街道逐渐被现代化的轨道网络覆盖,而他自己,却像一个被遗忘在隧道深处的精密齿轮,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检查、校准、排除故障。 当城市居民享受着准点到达的便利时,老陈的世界却是永恒的、潮湿的黑暗,与只有灯光才能穿透的铁锈气味。他的儿子因为无法忍受父亲的“落后”生活方式而选择出国,只留下老陈与沉默的机械对话。然而,在一个被突发故障困住的深夜,他偶然发现了一个长期隐藏在废弃线路中的“地下社区”——一群因为经济压力或心理创伤而选择在城市底层生存的人。老陈必须在执行任务和保护这个秘密之间做出抉择,他的忠诚和伦理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二、《天台上的数字游民》 李薇,一位年轻的自由撰稿人,为了逃避高昂的房租和都市的喧嚣,选择“云栖”于一座老旧写字楼的天台——一个她用廉价材料搭建的简易“微型公寓”。她通过网络连接着世界,为跨国公司撰写着光鲜亮丽的营销文案,但她的真实生活却极其贫瘠和孤立。 这个故事探讨了“连接”与“真实存在”的悖论。李薇依赖虚拟的身份和收入来维持这种物理上的隐形。当她的网络连接意外中断,她不得不面对现实中邻居——一位患有严重广场恐惧症的老太太——的求助。这种突如其来的、真实的接触,迫使李薇放下她的数字面具,直面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恐惧,并在一系列尴尬而真诚的互动中,重新定义了“家”和“社群”的意义。 --- 第二部:记忆的碎片与身份的迷失 三、《二手书店的非卖品》 “旧时光角落”书店的老板是个沉默寡言的收藏家,他专门搜集那些被人遗弃的旧书,这些书大多带有前任主人的潦草笔记、夹着的车票、干枯的花瓣或泛黄的照片。对他而言,这些附着在书页上的“副产品”比书的内容本身更具价值。 故事围绕着一本封面被撕毁的诗集展开。书集中夹着一张模糊的旧照片和一个地址,指向了三十年前一场未解的家庭变故。老店主被卷入了一场跨越代际的寻访,他必须拼凑起这些碎片化的证据,帮助一个年轻的后代还原祖辈的爱情悲剧。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物件如何承载情感”的深刻反思。 四、《出租屋里的声音档案》 一位退休的广播技术员,患有轻微失忆症。为了对抗遗忘,他痴迷于收集他曾经工作过的录音室里被废弃的磁带和老旧的音频文件。这些声音包括了未播出的采访、电台的背景噪音、甚至是深夜排练的歌声。 一天,他在整理一盘标注着“1998,未定稿”的录音时,发现了一个他完全不记得的、极具个人色彩的秘密谈话片段。随着他对这段声音的反复播放和分析,他开始怀疑,自己记忆中的缺失部分,是否早已被这些冰冷的数据所记录。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记忆主观性和客观记录的界限的认知。 --- 第三部:消费社会的幻象与逃离的欲望 五、《样板间的沉默》 秦川是一名顶尖的室内设计师,专门为富豪设计那些“完美无瑕”的样板间。他的职业要求他必须相信“环境决定命运”的哲学。然而,当他被派去设计一座为慈善机构提供的过渡性庇护所时,他发现自己过去的所有美学理论都失效了。 庇护所里住着形形色色的失败者——破产的企业家、被解雇的白领、身份不明的流浪者。秦川在与他们的真实、混乱的生活接触后,开始质疑自己所创造的“完美空间”的空洞性。他试图用设计来“治愈”或“引导”这些居住者,却发现人性中最深层的需求,往往无法用任何设计风格来满足。 六、《午夜商场的复苏》 这座城市最大的购物中心,在晚上十点后便人流散尽,只留下昏暗的灯光和巨大的空旷感。一群被城市遗弃的“夜行者”——包括保安、清洁工和几位无家可归者——将这个巨大的、冰冷的商业空间视为他们的秘密领地。 他们并非为了偷窃,而是为了体验那种“拥有”巨大空间的奇特权力。每周的某个凌晨,他们会偷偷启动自动扶梯,播放着商场内部的背景音乐,进行一场无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复苏仪式”。当一位新来的、对这份“特权”感到恐惧的实习保安闯入时,这场静默的狂欢被打破。故事探讨了在私有化空间无处不在的都市中,人们如何通过非正规的方式,重新宣示自己对“公共空间”的渴望。 --- 尾声:都市边缘的微光 七、《雾锁回声巷》 故事的终点回到了一个几乎被拆除的旧城区——回声巷。这里是本书中所有人物命运的交汇点,一个在城市规划中注定消失的地理坐标。一位年迈的社区老医生(他拒绝接受现代化的诊所,坚持在老地方给人看病)成为了最后的见证者。 他接待了来自前六个故事中的一些影子人物,他们带着各自的创伤和迷茫,汇聚于此,像是在等待一个不存在的通知。老医生用最传统的方式,倾听他们的“病症”——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都市疏离感。他提供的不是药物,而是片刻的宁静和被理解的温暖。 当推土机最终到来,老医生平静地收拾好他的听诊器。他明白,城市或许会抹去建筑的痕迹,但那些在光影交界处发生的真实挣扎与微小善意,将如同回声般,永远留存在下一个被建造起来的角落里。 --- 结语 《光影之下:城市边缘的微光与阴影》是一面折射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棱镜。它邀请读者暂时抽离生活的快节奏,潜入那些我们通常选择无视的灰色地带,感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都市的冷漠与异化,并在最深的阴影中,寻得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自己的微光。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巨大体系中努力保持“人性原色”的都市灵魂的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重源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曾任草屯療養院住院醫師、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住院醫師、總醫師、精神科專科醫師。現任台東馬偕醫院身心科醫師。專長為: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由於父親長年飽受糖尿病截肢、洗腎折磨後辭世,母親經營麵攤撐起全家經濟,甚至為籌措大學醫學院學費陷入窘境,如此童年歲月讓他深刻體會窮苦和病痛的滋味。「麵攤之子」也成為日後支持他每年遠赴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義診的信念。二○○六年因緣際會上塔須村義診。二○一四年成立喀瑪國際慈善協會,為的是匯集志同道合者的熱情與心意,送愛到塔須與家鄉需要的人身上。著有:《一切都是剛剛好:台東醫生在喜馬拉雅山塔須村的義診初心》、《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和解、告別、釋放,找回平衡的自己》。

图书目录

《診療室裡的傷痕》
推薦序
自序
1病患的生命傷痕
 思覺失調症不是卡到陰
 一條棉被的價值
 大女孩生娃娃
 我升級當「醫師阿公」了
 被撕裂的青春
 令人擔心的討厭鬼
 真實人生的故事
 一百分的定義
 美麗的憂愁與傷痕

2醫病之間
 寒風中的溫暖真心
 阿珠阿嬤的眼淚
 珍惜幸福,分享幸福
 阿龍的老大
 浪子回頭的努力
 海綿寶寶的剋星
 人生好難
 慢慢長大的阿得
 第一桶金的目標

3關懷送暖
 爭取公平對待的勇氣
 因為愛,不再寒冷
 簡簡單單的幸福
 孫猴子畢業了
 傻憨憨的阿祥
 無情人的傷
 最好的禮物
 心上的大石頭
 堅持守護的幸福

4門診爆笑集
 與神同行之一
 與神同行之二
 與神同行之三
 酒話連篇之一
 酒話連篇之二
 「熟能生巧」的正確用法
 成語新解:滴酒不沾
 只能「坐」著罵病人
 醫師你要軋一角嗎?

《診療室的人生練習》
推薦序
說些楊醫生和精神病的事
浪漫不羈,且以真性情相待的「俠醫」
我的「地藏控」學長
自序
無助、無奈,與無望,都是我生命中成長很重要的養分

輯一 完美的生命之歌
感動與不捨的一封信
兩難的選擇
老媽媽的「烏頭毛」
方董的富裕與貧乏
馴服野獸的方法
真心撫慰不安的靈魂
十七歲的美麗與哀愁
大魔王病患的蛻變
找到一絲生命光采的希望
關於那百分之一的機率
每天一點點的進步就夠了

輯二 用愛與傾聽的無私守護
人生一切都是剛剛好
醫師阿北害羞的門診衛教
樂天知命,歡喜自在
等待不可能的奇蹟
找到繼續堅持的理由
不捨也要放下的遺憾
必輸的賭注
一百分阿嬤
信守承諾,找回美麗人生
臨終前的托付

輯三 漫漫的陪伴之路
改變,是生命重啟的開始
無法割捨的牽掛
一份最純粹美好的愛
因為愛,所以分享
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部分
有個性的阿雀
老人家的電影初體驗
化做春泥更護花
南迴部落的阿松
再見了,可愛的阿郎!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7147
  • 叢書系列:Y角度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診療室裡的傷痕》自序
 
感謝一路陪伴我的診間生命故事
 
  您好,我是楊醫師,謝謝您正在翻閱我的新書。
 
  我先自我介紹吧!大部分的人,其實也沒有那麼「大部分」啦!應該說有一些些朋友知道我的故事,他們都會叫我「楊曼巴」,「曼巴」是藏人稱呼醫師的意思,我在喜馬拉雅山上四千五百公尺,一個叫「塔須」的小村莊上,成立了一個「簡易醫療所」,提供免費的「簡易藥包」,協助村民生病時的使用,當然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的第一本書《一切都是剛剛好》,它敘述著我和塔須村的故事,《一切都是剛剛好》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的出版社「換老闆」了,它已經消失絕版了,固執的我啊!花了一筆錢買回了自己的完整版權,原本是想要送給自己當做一個人生的紀念,不過後來感謝健行文化出版社的認同,《一切都是剛剛好》又得以再次可以流通於市面上,所以如果你有興趣,也歡迎大家翻翻看吧!也因為這樣的因緣,也才有現在這本書的開始!
 
  對於大部分的朋友而言,「楊曼巴」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故事應該是比較熱血有趣的,可是對於我而言,在後山台東「楊醫師」的工作,才是我回到自己家鄉服務的「日常生活」。就像我最近不經意看了一位年輕病人健保卡上的出生日期,才知道時間走得真快,那一年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十六歲的大男孩,在我的認知中,他一直都是一個孩子,只是一轉眼,他已經是三十二歲的大男人了,十六年的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很幸運我還是繼續照顧著他,很高興他還是一樣的健康快樂。十六年的時間就這樣一眨眼過去了,慢慢地他也長大了,而我也這麼不知不覺中,陪著他十六年了。是的,這就是後山台東「楊醫師」診間的「日常生活」,平平淡淡地,沒有那麼多熱血沸騰的情節,所以當健行文化的敏英找我出書的時候,我真的是誠惶誠恐啊!在後山台東這樣平平淡淡的故事,會有人喜歡?會有人感動嗎?這個問題其實困擾我許久,也搞得我失眠許久許久,既然沒得解決,所以我啊!就把出書這件事擱著吧……也許敏英和健行文化受不了、忘記了這件小事,那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也就不會再失眠困擾了吧!然後就什麼都句點結束了。
 
  當我如此盤算的時候,敏英啊!她就三不五時地問候關心我,而我也是誠實地跟她說,出書沒有人看,沒有人喜歡,很丟臉啊!另外出書沒有什麼人買,也更是丟臉啊!當我焦慮地抱怨時,敏英她緩緩地說,楊醫師,你的文字也許不是最「漂亮」的,但是我覺得你在診間的故事,總是可以帶給我很溫暖的感動,我想一定也可以帶給別人溫暖的感覺。而敏英的這些話,又把我的思緒給「卡」住了,腦袋瓜進入了混沌不明狀態。是啊!當初的我,怎麼開始動手寫下我在診間的故事呢?我這樣地問著我自己?然後,我又失眠了好多天?腦袋瓜閃過了許多的答案,但好像是,也好像不是,我又失眠了好多天啊!而某一個晚上,我焦慮地走來走去,恍惚間,我被拉到了一個好像候診區的空間,突然裡面叫了我的名字,我緩緩地走了進去,很自然地坐在椅子上,而對面穿著白袍的人,他這樣地說著,你好,我是「楊醫師」,你看起來很焦慮,有什麼事讓你這樣困擾呢?你要不要說看看呢?而這樣的對話,平平緩緩的就好像我平常在診間的習慣,而我也就慢慢地說著我的焦慮……
 
  我記得那時候的我,就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把診間病人的故事,簡單地記錄下來,記錄著病人故事的時候,同時也是把自己對於病人的情緒和期待記錄下來,我一直覺得我不是一個「及格」的精神科醫師,診間裡的精神科醫師,不應該有太多精神科醫師自己的情緒與情感,而我啊!會因為病人的進步而感到高興,也會因為病人的退步而覺得沮喪難過,甚至可能生氣的「大粒」罵病人,然後再「大粒」的安慰鼓勵他們,是啊!對於精神科醫師而言,這些都是「不及格」的啊!可是,這就是在診間真真實實的我啊!
  
  而在精神科的診間裡,常常是沮喪,難過,挫折,失落,憂鬱,大概你想得到的負面情緒都一定會出現在這裡面,而在「楊醫師」的診間裡,我總是希望在這些「會吃掉人」的負面情緒之中,在病人無解無奈無助的故事中,找到一個可能可以平衡的支點,然後陪著他們可以在很難的人生中,尋找著一絲絲可能的希望,雖然還是一樣的辛苦,但是還是可以繼續努力地走下去,雖然這樣的期待,常常是非常虛無飄渺而不可及的,甚至到了最後結果可能都是一樣的,是啊!看到這裡的您,應該也會感到某種程度的沮喪吧!是啊!人生,真的好難,而精神科病人的人生,真的是由更多的好難堆疊而來的,至於診間裡的「楊醫師」,就是努力在這些好難的人生故事之中,一個一個地陪伴著他們,而我也一直都知道,即使有了我的陪伴,在這些好難的人生故事中,也許也起不了什麼化學變化,但是就是陪著他們,而這些都是我自己對於自己的期待,也是楊醫師診間每天的「日常」。
 
  當我坐在診間稀裡嘩啦地講著自己的焦慮時,坐在對面的「楊醫師」緩緩地說著,所以這二十來年當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你真的喜歡嗎?
 
  是啊!這二十來年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你真的喜歡嗎?我想,應該是喜歡吧?不過如果我不喜歡,應該也沒有能力再換工作了吧!不過說真的,我一直覺得,很幸運當年我選擇了精神科領域,很幸運十五年前決定回台東家鄉工作。每一年新年的時候,我總是這樣告訴我自己,同時也是這樣期許著自己,人生總是要做一些別人覺得沒有利益,沒有意義,但是自己喜歡,自己爽,自己有成就感的事。然後就這樣一年「催眠」自己一次,同時也是一年鼓勵自己一次。所以我一直很謝謝這些年「願意」給我照顧的病人們,謝謝他們包容我常常很「大粒」的碎碎唸,謝謝他們可以遵守我很「大粒」嚴格又機車的醫囑要求,更謝謝他們給我滿滿的動力,讓我可以繼續照顧著他們。我想如果沒有他們願意讓我陪伴他們的生命故事,這樣的「楊醫師」和這樣的「診間」應該真的會是一個很難走下去的工作吧!
 
  寫書出書這件事,對於在台東後山的我而言,真的是比看診還要難上千百倍,不過看到自己的書印製出來,真的是滿興奮的,看到自己的書陳列在書局書架上,真的是滿感動的,最後我希望把這本書,送給我生命中最最最重要和珍貴的兩個女人,第一個是我的母親黃淑華小姊,謝謝她給予我滿滿的溫暖與愛,讓我可以在夢想的道路中,勇敢地竪持下去,我想如果當時我的母親有一些些的質疑,那就不會有今天和世道不大一樣的「楊醫師」了。媽咪,我好想您,每天我都想您,謝謝您對我所有的教養,我會帶著您的愛,繼續當一個讓您驕傲的「楊醫師」。
 
  而這本書第二個是要送給我的太太Alice 小姊(我們家兩位大小王子都叫她美人魚小姊),謝謝妳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知道我的生命不再是一個人的生命,謝謝妳包容也縱容我所有追逐夢想的一切,就像我每次去喜馬拉雅山的時候,妳總是這樣對我說,安全的去,然後安全的回到我們的家,如果受到任何的委屈,不要難過傷心,回來給我ㄈㄨㄈㄨ抱抱就好,只要你沒事,只要你回到我身邊,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謝謝妳,我最親愛的老婆大人。
 
  寫到這裡,我對著診間的「楊醫師」說,我終於可以解決我的焦慮了,這本書的序,終於好不容易從我的焦慮中「擠」了出來,終於可以放心交給出版社了,當然更要感謝看到這兒的您,希望您可以繼續容忍我那胡言胡語的文字,也希望您會喜歡「楊醫師」在診間的故事。
 
《診療室的人生練習》自序
 
無助、無奈,與無望,都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
 
  出版社編輯又來催我的自序了,原本還想像二○一四年第一本書《一切都是剛剛好》一樣,拖延到出版社受不了直接印製了的劇本……,心頭上的壓力,真的是三、四千公斤重,感覺自己都焦慮到該掛精神科門診了,也就這樣…⋯失眠了N天!
 
  那幾個失眠焦慮的夜晚,我又好像徘徊在那熟悉卻許久不再的數個夢境之中。
 
  國小某個暑假的一張病危通知單,我那記憶中應該還是年輕的父親就和母親北上住院受接受治療,我和哥哥妹妹就這樣「寄養」在叔公家。那時,我還不知道什麼是病危通知單,也不知道爸爸生什麼病,只知道時間過得好慢,每天總盼望著天一亮,爸媽就會回來照顧我們了。結果天一亮,我依舊沒有睡回自己的床。每天偷偷聽著大人們對話,希望可以知道爸媽回來的消息。我不喜歡在別人家餐桌吃飯,也不喜歡在別人家睡覺,雖然我們家小小的,舊舊的,可是那時候的我,就是不喜歡别人家,而時間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終於,我們一家人都撐過了那個暑假,又變回了以前的一家人。
 
  似乎一轉身,我又來到了國中的時候,住在鄉下鹿鳴橋的阿嬤,從鄉下被阿公帶來台東市住院了。還是像以前一樣的炎熱暑假,白色的病房,白色的床單,再加上那沒有血色偏白的阿嬤。陪著阿嬤在醫院的那些日子,病房只有轉個不停的電風扇,永遠驅趕不了那種病房的味道,每天總是感到煩悶,不過至少有我最愛黏著的阿嬤,當時的我總是想,應該再幾天阿嬤就可以回家了,這樣我又可以繼續黏著阿嬤回鹿鳴橋吧!結果又是同樣的病危通知單,癌細胞慢慢地侵占阿嬤的身體,我記得阿嬤跟我說她痛得不想活了。當阿嬤痛苦地呻吟的時候,而我能做的就只是陪著阿嬤一起哭。記得我們再回阿嬤家的時候,等待我們的,只剩下阿嬤的照片了,而那一張照片,也是前一年阿嬤生日時特別為她拍的。
 
  再次翻了身,我來到了大二的暑假,考完期末考,也沒有特別整理宿舍,就匆忙地趕回台東,結果還是一樣的病危通知單。我,媽媽和爸爸坐著救護車趕到花蓮安排住院,當安排好住院事宜,媽媽又急忙地坐火車回台東繼續麵攤生意,留下了幾件我和爸爸的衣服,和一張所剩不多的提款卡。我永遠記得媽媽要趕火車回台東時的背影,我當然了解媽媽不是狠心地留下我們,而是她必須繼續工作賺錢,一家人的生活費,再加上爸爸住院費用,都逼著她一定要狠心回台東的急迫啊!又是一樣沮喪的暑假,而我只能每天陪著爸爸在醫院的治療中移動,一會兒好轉,一會兒惡化,擾動著我每天起起伏伏的情感。我記得媽媽來醫院辦出院的那天,爸爸因為生病體弱,老了許多,而媽媽也因為不眠不休的工作,老了很多,一旁的我,更好似什麼也做不了的挫敗,只能這樣淡然地看著爸爸媽媽。
 
  又一轉身,我是剛剛穿上長袍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努力地熟悉診間裡陌生的一切,而坐在候診椅上的,是剛剛夢境中的那三個不同年齡的我。突然間,我被一陣熟悉的聲音拉回了現實世界,原來是每天叫醒我準備上班的鬧鐘,而我也如往常一樣急急忙忙地趕著早上的門診。
 
  在門診的空檔,我這樣問著自己,「楊重源,你真的適合當精神科醫師嗎?如果人生再次選擇,你還會選擇當精神科醫師嗎?」是啊!我真的適合當一個精神科醫師嗎?當自己詢問自己的時候,我的內心卻出乎預料的平靜無波,是啊!對於許多人而言,我真的不適合當精神科醫師,因為我身上有太多不建議當精神科醫師的特質。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沒有耐心,情緒化反應,太容易有大波動的情感互動,淚腺控制能力不足⋯⋯大概可以再列舉出十來個,都覺得我好像走錯行一樣的挫敗了,不過我也常如此阿Q地跟自己說,反正如果當初選錯了,我也不小心在精神科打滾了快二十年之久,現在後悔應該也來不及了吧⋯⋯我也只好繼續「將錯就錯」地當我的精神科醫生了!也只好委屈我治療的病人,麻煩他們繼續包容我這樣不夠專業的形象了。
 
  可是我也常常問自己,到底怎麼樣才算是符合大家期待的精神科醫師呢?為什麼屬於我自己真實個性那部分的特質,就不符合大家的期待呢?
 
  我們都可能因為一本小說,一首詩詞,一部電影,就覺得難過、沮喪、快樂、興奮,甚至有起起伏伏的情緒變化,而每天在我門診來來去去的個案,也是來來去去的人生故事。這些可都是比小說、詩詞,或電影都來得更真切且真實。許多的苦,許多的痛,許多的傷,就這樣幾乎不遮掩地祼露在我的眼前,當他們說完自己的故事,然後像穿衣服一樣,再一件一件地穿回,再回到好像什麼事都不曾發生的生活之中,在這個情境裡,除了個案當事者描述的內容與情緒,而作為治療者的我,對於這個個案,對於這個故事,我又有怎麼樣的感受與情緒呢?
 
  是啊!我就像看一本小說一樣,因為故事內容,而有了滿滿的情緒起伏,而當一個「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怎麼可以跟著病人的情緒而起伏?這樣又如何保持自己的「專業」呢?是啊!我就是這樣「不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會因為病人的事而難過,當然也同樣會因爲病人的事而高興,甚至還有可能很「大粒」的罵病人,是啊!這就是真真實實的我。一個許多人眼中認為不夠「專業」的專業精神科醫師。
 
  也許因為自己不符合記憶中專業形象的精神科醫師,常常也就會有許多朋友擔心我的「情緒狀態」,尤其精神科門診總是有太多的負面情緒,擔心我會不會也跟著落入情緒幽谷之中呢?
 
  是啊!我想大概很少有人因為「好心情」來看精神科的門診吧?每天門診裡反反覆覆的故事,不外乎憂鬱、沮喪、失望、挫敗、焦慮、落寞的情緒,可是為什麼病人的負面情緒就一定是帶給人壓力的負面能量呢?
 
  當病人說著自己的人生時,尤其在面對著無助、無奈、無望的描述時,某種程度真的容易掉入一個無解的死胡同中。不過對於我而言,面對無助、無奈、無望的挫敗時,似乎沒有其他同為治療者所可能擔心的影響,我想或許是我生長過程中,曾經經歷過太多的無助、無奈,與無望,甚至某些程度來說,這些無助、無奈、無望的感受,都是我生命中成長很重要的養分,所以當病人描述著生命中所謂的負面情緒,我也相對不需思索,而是很直覺地「感同身受」,也許是因為自己過去的生命體驗,才能如此自然而然地面對著大家所擔心的「負面能量」。
 
  我一直覺得,很幸運當初選擇了精神科領域,很幸運當時決定回台東家鄉工作。每一年新年的時候,我都是這樣期許自己,決定回台東家鄉服務,反正扣扣也沒有賺得比其他醫師多,那⋯⋯那就一定要做一些自己喜歡,自己爽,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就這樣一年「催眠」自己一次,也是一年鼓勵自己一次。
 
  謝謝這些年「願意」給我治療的病人們,謝謝他們包容我常常很「大粒」的碎唸,謝謝他們可以遵守我常常很「大粒」的醫囑規定,更謝謝他們給我滿滿的動力,可以繼續照顧著他們。感謝台東馬偕醫院的「主管們」,我當然知道有許多人無法理解我在醫療工作上的「反骨性格」,我也了解我是一個讓許多主管頭疼的員工,謝謝台東馬偕醫院包容我這些年不符合經濟效益的醫療服務品質。感恩台東馬偕身心科過去,現在,未來的工作伙伴,感恩大家要包容我很機車,很龜毛,很自我的工作要求,如果沒有台東馬偕身心科團隊的全力配合與協助,我想我的所有治療計畫,應該都完全無法執行。
 
  感謝我的爸爸,謝謝他用他的生命,讓我去了解疾病帶來的無助,無奈,無望的生命體驗。感謝我的媽媽,感謝她陪伴著爸爸和我們一家人,讓我們知道即使面對生命中無法改變的無助,無奈,無望時,也要堅韌勇敢的繼續人生應該的劇本,即使漫漫長的黑夜,天還是會有亮的時刻,只是等待時間的長短罷了。
 
  感謝我的丈人和丈母娘,謝謝他們願意把他們的千金寶貝嫁來隔一大座中央山脈的台東。謝謝我的老婆大人,謝謝她總是被我惹到氣ㄆㄨㄆㄨ,還是願意繼續包容我恣意妄行的一切,不管是在喜馬拉雅山的高山無醫村,或者是後山的台東,她都能給我最安心的全力協助與支持,就像我的水某常常跟我說的,在別人眼中,也許我的尢如何如何,不過在她的眼中,我就是她的尢,我就是這個家的男主人,就是這樣簡單的支持我,就是這樣單純的協助我,更謝謝她為我的生命帶來了兩位小王子,希望將來的某一天,我的小王子看到這本書,不會笑他阿爸胡言胡語的文字。
 
  感謝這本書中所有的主角們,謝謝你們願意讓我成為你們的精神科醫生,謝謝你們願意與我分享你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我知道我能為你們做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了,所以麻煩你們要繼續乖乖聽話當我最可愛的病人喔!
 
  寫到這裡,我終於可以解決我的焦慮了,我的序終於可以放心交給出版社了,當然更要感謝看到這兒的讀者,希望你們可以繼續容忍我那胡言胡語的文字,感恩不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包装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简约的字体搭配,透露出一种专业又不失温度的气息。拿到手的时候,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有料的书。封面上的那些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反而能引人沉思。我特地在光线好的地方仔细看了看书脊,字体印刷得非常清晰,装帧工艺看起来非常扎实,一看就知道是愿意为内容下功夫的出版社出品。说实话,现在很多书为了追求快速上市,在这些细节上总会偷工减料,但这一套书的用心程度,光是透过外表就能感受到,这让我对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在众多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它凭借这种低调的质感脱颖而出,成功地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显眼的位置,每次不经意瞥到,都会被它那种克制而有力的视觉语言所吸引,仿佛在无声地邀请我进入那个深邃的故事世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真实”这一概念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是那种为了戏剧效果而编造的虚假情节,而是源自生活最深处的肌理,那种带着刺痛感的真实。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常常会合上书,望着窗外发呆好一阵子,脑海里不断回放着刚才读到的场景和人物的反应。它没有提供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标准,而是呈现了灰色地带的广阔与复杂。这种处理方式,迫使读者不得不跳脱出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去审视那些我们平时习惯性忽略掉的、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微小挣扎与坚持。它挑战的不仅是书中的人物,更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良知和理解力,让人在合书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持续的、内在的震动,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

我记得那天是在一个安静的咖啡馆里翻开第一页的,环境的宁静恰好衬托了文字的重量感。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精妙,她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最复杂的人性侧面。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总是跟着她的笔触在起伏,时而会因为某个不经意的对话而感到心头一紧,时而又会因为某种豁然开朗的领悟而长长地舒一口气。这种叙述方式,不是那种煽情到让人疲惫的写法,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慢条斯理地打磨着每一个细节,让你不得不全神贯注地去体会字里行间那股韧劲。它没有那种急于将结论抛出的急躁,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让你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但又小心翼翼地放慢速度,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精妙的转折。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那种近乎冷峻的观察力。那些人物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即便是一些沉默寡言的角色,其内心的波澜壮阔也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流露出来,简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黑白电影在脑海中放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情绪转折时的克制,她从不轻易使用夸张的词汇,而是通过场景的设置和环境氛围的烘托,让情绪自然地发酵、升腾,最终达到一个无可避免的高潮。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般的严谨,又不失小说般的吸引力,是那种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会有新感悟的经典之作的特质。

评分

坦白说,看完这套书后,我的生活视角发生了一些微妙但深刻的变化。它没有直接教我“应该怎么做”,但它却无形中为我提供了一套新的观察世界和理解他人的“工具”。以前我可能会轻易地对一些社会现象或人际冲突做出快速判断,但现在,我倾向于先在心中构建一个更复杂的背景框架,去探究那些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去体谅那些不完美之处。这不仅仅是一套关于特定职业或领域的书籍,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具同理心、更能接受生命本质的不确定性的“成长手册”。我将它推荐给所有那些对生活有深度思考,渴望超越表面现象,去触碰事物本质的朋友们,它值得被放在书架上最重要的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