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

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照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另类历史
  • 历史反思
  • 历史普及
  • 新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要理解「臺灣史」離不開「民國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民國,一個混亂的時代,一個沒有現成答案的時代,一個有大空間供進行破壞性、建設性試驗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精彩人物的時代。

  民國的高速變化、頻仍動盪,涵蓋各種新舊思想與事件,正是民國史的迷人之處。本書聚焦三大主題──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民國史」:在當今環境下,理解與敘述「民國史」為何會遭遇種種困難?什麼是「民國精神」?臺灣又存留著怎樣的「民國」遺緒?

  ◎「中華民國興亡史?」:「民國」是斷代史嗎,還是在臺灣延續、復活的歷史?「民國」該如何分期?1945-1949,短短四年到底發生哪些戲劇性的變化?「孔宋家族」和「CC派」如何將蔣介石架空,最終形成國民黨「無能守土,卻高效撤退」的現象?

  ◎「民國故事與民國人物」:「民國」堪比「三國」,是一個出人物的時代。胡璉、傅斯年、胡適、陳寅恪……這些人各自有什麼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故事?時代的擾動與糾結,如何逼出他們的智慧與活力?

  身處多元文化的臺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教育呢?要知道,改變臺灣歷史的關鍵因素,往往存在於臺灣之外。要講清楚「我們的歷史」,也就是解釋今天臺灣現況的來歷,不能不了解「民國史」。1912年以來的這段歷史,須放在中國通史與臺灣史的雙重架構中,才能燭照出有意義的變化軌跡。
 
本書特色

  ◎楊照15年「中國通史」撰述計畫的重要延展──承襲《不一樣的中國史》的敘述、探究和解釋,從中國通史與臺灣史的雙重角度,重新認識「民國」的時代意義和重要印記。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代談「民國史」?──意識形態和獵奇心態的反覆干擾,讓這段既近卻遠的歷史受到格外簡化,唯有打破刻板框架,方可訴說複雜的民國史真相。

  ◎「同心圓」史觀之外,理解臺灣的新視野──擺脫「臺灣人的臺灣史」限制,世界史、東亞史、中國史、16世紀海洋貿易史,以及辛亥革命之後的「民國史」,都是影響臺灣的各種不同力量。
 
文化界/教育界 誠意推薦

  Cheap  知識型歷史YouTuber
  李律   故事Story Studio主編
  宋怡慧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果子離 作家
  張鐵志 《VERSE》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陳婉麗 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曾冠喆 薇閣高中教師
  楊斯棓 《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蔡詩萍 作家、資深媒體人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美月 高雄女中歷史教師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其他历史书籍的详细介绍,字数约1500字,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 《晚清變局: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社會脈動》 作者: 李文德 出版社: 華夏文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年10月 頁數: 680頁 --- 內容簡介: 《晚清變局: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的社會脈動》是一部深植於歷史細節與宏大敘事之間的專著,旨在重塑讀者對十九世紀中後期中國社會轉型過程的理解。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史或軍事史敘述,而是著力於描繪一個充滿張力、矛盾與創新的「變局」時代,探討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中國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經濟形態以及知識群體是如何被劇烈重塑的。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揭示了晚清社會變遷的複雜邏輯。 第一部分:失序的開端與衝擊(1840-1870s) 本部分聚焦於鴉片戰爭的深遠影響,將鴉片戰爭視為一個「文明碰撞」的開端,而非簡單的邊界衝突。作者摒棄了將近代史簡單歸因於「落後」與「先進」對抗的二元對立視角,轉而深入分析清廷內部在面對西方技術與意識形態衝擊時的反應機制。 重點章節包括對戰後《南京條約》體系下,長江中下游地區商業網絡的微妙變化。作者通過大量的海關報告、地方官員檔案和西方傳教士的私人信件,描繪了早期通商口岸周邊出現的「半殖民地化」的雛形。更為關鍵的是,本部分深入探討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社會根源。李文德教授認為,太平天國不僅是宗教與農民起義的結合,更是傳統宗族、士紳結構在面對國家權力真空與經濟壓力時的激烈反彈。運動的失敗,標誌著地方權力(尤其是漢族士紳和湘軍、淮軍)的崛起,為後來的權力分散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器物與制度的兩難(1870s-1890s) 在經歷了初期的混亂後,清廷開始推動洋務運動。本書對洋務運動的評價持審慎態度,認為這是一場「在維持舊體制前提下的技術引進嘗試」。作者細緻剖析了洋務派在創辦軍工、民用企業過程中所遭遇的資金調度困境、官僚體系的掣肘以及地主階層對新式工業的抵制。 一個獨到的視角體現在對「知識體系隔離」的分析上。洋務運動的技術引進往往脫離了基礎科學研究,形成了一批「會用但不理解」的技術斷層。此外,本部分詳細考察了海防與塞防的資源競爭,揭示了中央財政在平衡對外壓力與內部需求時的結構性困境。甲午戰爭的爆發被視為這種內部結構性矛盾在國際競爭中的總體性崩潰,而非單純的軍事失敗。 第三部分:觀念的重塑與知識分子的覺醒(1890s-1900s初期) 甲午戰敗成為思想轉捩點。本部分集中探討了知識群體內部的巨大震盪。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的崛起,標誌著以「變法圖強」為核心的政治哲學取代了傳統的「中體西用」論調。作者特別關注了戊戌變法期間,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意識形態分化:從溫和的君主立憲主張到激進的革命訴求,其間的張力如何塑造了後來的政治版圖。 尤為精彩的是對早期現代化學術社團和報刊的研究。本書梳理了上海、天津、武漢等地新式知識分子如何利用新興媒體進行公共輿論的構建,以及他們在翻譯西方社會學、政治學著作時,如何用本土化的語言體系來承載激進的現代概念。這一步驟,是中國思想史從「學術」轉向「政治動員」的關鍵。 第四部分:社會底層的掙扎與革命的醞釀(1900s-1911) 晚清的變局不僅發生在上層精英階層,更深刻地體現在社會基層的動盪之中。本部分探討了庚子事變後,清廷推動的「新政」對社會結構造成的副作用。新式教育的推行雖然培養了新式知識分子,但也導致了傳統士紳階層合法性的流失。新軍的建立打破了傳統的兵農關係,為日後軍事政變提供了組織基礎。 作者細緻分析了同盟會等革命組織如何在海外留學生、國內新軍和城市新興商人階層中發展勢力。與傳統的起義敘事不同,本書強調了辛亥革命的「結構性成熟」——即在中央權威崩潰時,地方具備了足夠的、由新式官僚和軍事力量組成的替代性行政單元。 史學貢獻與特色: 《晚清變局》的重大貢獻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視野。李文德教授成功地融合了社會史、思想史與經濟史的研究方法。 1. 微觀視角下的宏觀分析: 通過對地方稅收、商會章程、地方教育機構的深入考察,避免了對清廷決策的簡單化解讀,展示了政策在地方執行層面的扭曲與變形。 2. 觀念史的細膩處理: 作者著重探討了「國家」、「主權」、「公民」等現代概念在晚清語境中的本土化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如何與既有的儒家倫理產生衝突和融合。 3. 脈絡化的敘事: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將每一場重大事件(如戰爭、條約、改革)都置於持續的社會脈動之中,強調變革是漸進的、累積的、充滿內在張力的,而非單一的、突發性的斷裂。 總之,《晚清變局》為讀者提供了一幅立體、多維度的十九世紀中國圖景,深刻揭示了這個偉大轉折時代裡,每一個社會層面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與其所迸發出的內在生命力。它挑戰了許多既有的歷史定論,引導讀者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審視中國現代化的艱難起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曾為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

  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臺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文化基金會」董事長,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臺北電台「楊照說書」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藝集講堂」開設長期課程。著有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散文、文學文化評論集、現代經典細讀等著作數十冊。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我所認識的「民國史」
之一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民國史
01為何這個時代要談「民國史」?
02那一年,大陸掀起的「民國熱」
03臺灣存留著的「民國範兒」
04民國文人的民國精神
05兩位領導人對待知識分子的不同態度
06「校園不服從」的自由風氣
07「荒唐鏡像」的歷史認知
08蔣氏父子來到臺灣之前
09《雷震日記》記錄的蔣經國崛起
10自由主義思想的啟蒙,來自「民國」
11臺灣史和民國史的分合架構
12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的反覆干擾
13「民國史」格外簡化的硬框架
 
之二  「中華民國興亡史?」
01「民國史」的斷代主張
02鄭學稼的《中共興亡史》
03「政治協商會議」破局後
04孔宋家族:左右蔣氏政權成敗的聯盟者
05 CC派:從三個領域包圍黨中央
06一人指揮、到處是縫的國軍部隊
07制憲國民大會到副總統選舉的受挫
08《對華關係白皮書》的落井下石
09蔣介石下野後的所思所行與高效大撤退
10二二八為流亡政府站穩臺灣的作用
11冷戰新局,國共內戰沒有結束
 
之三  民國故事與民國人物
01棄守海南、舟山,卻留住了金門
02金門王胡璉的「走公養金門」
03自主養兵養民,全靠金門高粱
04《八二三注》所描寫的八二三炮戰
05「炮一響,良心就回來了。」
06「但開風氣不為師」的胡適
07創辦「天下第一所」的傅斯年
08「反對」胡適有理的精彩人物
09陳寅恪、錢穆和余英時
10「民國」是個出人物的時代
11「民國」消融在「臺灣」的社會意識中
  
第二部分   我所關注的「中國史」
01減法的、窄化的「本土化」政策
02多元養成的「知識債主名單」
03通史怎麼講?看時代的大變化、大成就
04講隋唐歷史不提「大唐盛世」
05抗拒傳統上抬高「南明」的荒謬
06鄭成功進攻熱蘭遮城非臺灣史開端
07改變臺灣歷史的關鍵,存在於臺灣之外
08和世界性潮流逆向的「同心圓」史觀
09歷史該如何和現實發生連結
10中國史是臺灣史重要部分的延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9486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4.8 x 20.9 x 1.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典雅而又充满力量”来形容。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种流畅绝不意味着肤浅。相反,作者在文字中埋藏了许多精妙的比喻和典故,使得那些沉重的历史议题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他描述某一政治运动时,用了类似于自然界中季风更迭的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那种不可抗拒的宏大力量感。更妙的是,这种文字的张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感,你知道接下来的文字可能会带来冲击,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然后呢?”这种阅读体验,在当下的阅读市场中是相当罕见的。它成功地做到了普及性与深刻性的完美结合,读起来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在密谈,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他对于时代命运的深沉思考。

评分

坦白讲,我对这类“另类解读”的历史作品通常是抱持着审慎态度的,毕竟“不一样”有时候意味着“不严谨”。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论证过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只不过作者更擅长于从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去剖析事件的深层动因。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种特定社会思潮兴起过程的分析,那种层层剥笋、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试图推翻既有的史观,而是像用一把精巧的手术刀,切开了几个关键节点的内部结构,让我们看到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细微肌理。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翻阅一下其他资料来印证作者的某些观点,结果发现,他的参照系比我预想的要宽广得多。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材料,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历史的坐标系,让历史的脉络在新的光线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非常值得那些自诩对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拿到手里的时候,我还真有点犯嘀咕。封面设计挺有意思,那种做旧的质感,让人感觉像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宝贝。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教科书腔调,反而像是一位老者在茶馆里娓娓道来的故事。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像是冷冰冰地罗列史实,而是充满了对那个时代人物命运的关怀。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小人物”的着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名字,却有着让人动容的抉择和挣扎。读起来,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时代变迁的阵痛与希望的交织。全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紧凑,时而舒缓,仿佛听一曲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个音符的出现都有其用意。我花了两个下午才读完,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个人化、极具温度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的变迁,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不禁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虽然它不是一本精装书,但内页的用纸质感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重要的是,编排的逻辑清晰,每一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几乎没有突兀感。在我看来,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绪流”——从开篇的迷惘与探索,到中段对冲突的深入挖掘,再到尾声处带着审慎乐观的回归。这种情绪上的引导,使得阅读不再是知识的单向输入,而更像是一场共同完成的探险。我将它推荐给了一位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朋友,他反馈说,这本书让他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且与自己无关的陈词滥调,而成了与他生命经验可以产生共鸣的一部分。这本书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用一种非常“现代”且“人性化”的方式,激活了对过去的好奇心和共情能力,它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对话。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对我的认知冲击是比较大的。我原本对那个时代的一些核心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理解,总觉得历史的走向似乎是某种宿命论的产物。然而,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人物的“非典型”行为的剖析,成功地瓦解了这种简单的宿命论。他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趋势与微观的个人选择联系起来,展示了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下,个体意志是如何进行微小而关键的“拨动”的。这种对“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立体、更具辩证性的认识。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地,是否也正是在无数个“非典型选择”的叠加下形成的?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极其尖锐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迫使读者走出舒适区,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