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記持。臺灣詩

番薯記持。臺灣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原
图书标签:
  • 臺灣詩
  • 現代詩
  • 詩集
  • 番薯記
  • 文學
  • 原住民文學
  • 臺灣文學
  • 文化
  • 藝術
  • 社群運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插過 六款以上旗仔的
  番薯園 毋知為啥拚生死
  青龍吐珠變紅日
  黃虎攑旗來抗議
  車輪輾過基隆港
  挵死真濟臺灣人
  毋免閣唱 斷腸詩
  番薯仔囝 攑過黃虎旗
  愛做海洋中 獨立自由的 
  海翁 追求咱的國家夢
  ——〈番薯的記持〉 
  
  《番薯記持。臺灣詩》規本冊分做四輯,九十首詩。第一輯「番薯的記持」,康原自臺灣四百年來的歷史揀材料,透過民間故事、重大事件的題材,寫咱臺灣長期受著殖民統治的悲哀,嘛寫出臺灣人追求民主自由佮主權獨立的意志。第二輯「作家佮土地」,寫賴和、吳濁流、鍾理和、葉石濤、陳千武等作家,伊透過遮的作家的代表作,傳揚對臺灣深沉的愛。第三輯「臺灣茶佮山」,康原寫玉山、阿里山、八卦山大肚山、武界等等,是注重臺灣常民文化寫出來的詩篇。上煞尾的第四輯「黃昏的故鄉」,有的是地景,有的是有歷史價值的古蹟佮古厝,康原的目睭,看著的是佇歷史佮時間累積落來的古物、古味,手寫的是臺灣人生活的見證。
 
本書特色
 
  1.隨書附90首由作者康原親自朗讀的有聲臺語詩QRocde,購買紙本書即可隨讀,隨掃,隨聽,聽作者康原為您朗讀臺語詩。繪者蔡慶彰更親自朗讀自序,為讀者解構《番薯記持。臺灣詩》圖像意涵,別具溫度。
 
  2.以最道地的臺文詩作者康原的臺語詩作,佐以彩繪大師蔡慶彰最臺灣的彩繪圖,以90首詩作及彩繪圖,記錄臺灣歷史大小事,地理風景等,共譜最臺灣的《番薯記持。臺灣詩》。
 
好評推薦
 
  《番薯記持。臺灣詩》這本冊寫的是臺灣歷史、文學、物產佮人文的曠闊。康原的詩配畫家蔡慶彰的圖,嘛會當展現過往臺灣的美麗色緻。——向陽(臺灣知名詩人)
 
  康原〈番薯的記持〉這首詩,寫講「插過六款以上旗仔的/番薯園 毋知為啥拚生死」,講的是經歷濟濟遍外來殖民統治佮反抗的歷史,予臺灣過去毋知為啥戰鬥,這是詩人對臺灣鄉親的呼籲,嘛是這本詩集上主要的訊息。——胡長松(台文戰線社長)
《台湾近代文学脉络中的乡土书写与身份追寻》 作者: 林文渊 出版社: 台湾文献研究会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页数: 480页 定价: 新台币 580 元 --- 内容简介: 《台湾近代文学脉络中的乡土书写与身份追寻》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诗人或诗集评论的专著,而是一部宏大叙事、深入剖析台湾自日治后期至解严前后近六十年间,文学思潮变迁、社会背景互证以及作家群体在土地与自我认同上艰辛探索的学术通论。本书旨在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文学史轨迹,阐明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洪流中,台湾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学创作,特别是“乡土文学”这一核心议题,来确立或质疑自身的文化主体性。 本书的结构严谨,分为四大部,共十二章,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台湾文学发展的复杂肌理。 第一部:殖民遗产与本土萌芽(1930s – 1945) 本部分重点考察了日治时期台湾文学的“双重束缚”:既要面对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文化同化政策,又要努力在有限的空间内,以日文或日译汉文(汉诗、汉文小说)的形式,延续和发展本土的书写传统。 日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困境: 探讨了林献堂、赖和等前辈作家在政治高压下,如何运用隐晦的笔法,在地方志、风俗描写中暗藏对台湾社会现实的关怀。重点分析了“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曲折发展,以及“兴亚”文学对本土叙事的冲击与反作用力。 “乡土”概念的早期界定: 考察了早期作家对“台湾的土地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物产、风土人情以及底层人民日常生活的白描式记录中,带有启蒙色彩,但尚未形成清晰的批判性立场。 第二部:战后重建与“认同断裂”的文学回应(1945 – 1960s) 国民政府迁台后,文学环境经历了剧烈的“断裂”。本部分聚焦于战后初期文学的复杂面貌:一方面是光复的喜悦与随之而来的政治肃杀;另一方面是大量“祖国文学”的涌入与本土文学的再边缘化。 “去殖民化”的文化失语: 分析了战后一代作家在接收了“中国”文学传统后,面对台湾社会现实时的疏离感。此时期的创作,在题材上多集中于怀乡、内战遗绪或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乡土描写往往流于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的想象,缺乏对台湾本土经验的深刻介入。 现代主义的引介与抗争: 探讨了受西方影响的现代主义如何成为部分作家逃离政治审查的“避风港”。然而,这种形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文学远离了与底层民众的实际生活连接,形成了与“乡土”主题的张力。 第三部:乡土文学论战的爆发与深化(1970s – 1980s 初) 这是本书最核心的章节,系统梳理了台湾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文学论战”(1970年代中后期),并将其置于台湾社会经济转型与民主化运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论战的脉络与主要参与者: 详述了论战如何从“写实主义的深度”开始,迅速演变为关于“文学的政治责任”和“文化主体性”的辩论。分析了王拓、陈映真、尉凡、刘大任等关键人物的立场差异及其论述基础。 “乡土”的再定义: 论证了论战的核心成果是将“乡土”从单纯的地理概念提升为“台湾人民的真实生活经验、历史记忆与阶级处境”的集合体。作家们开始不再满足于描绘田野风光,而是将笔触伸向工厂、矿场、都市边缘群体,揭示现代化进程中的剥削与不公。 对“文化中国”的反思: 论战实质上是对战后长期以来以“祖国文学”为正统的文化霸权的挑战,标志着台湾文学主体性建构的重大转折点。 第四部:身份的多元探寻与文学的拓展(1980s 中期 – 1990s) 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乡土书写开始分化、拓展和内化。本部分关注论战结束后,文学如何吸收其成果,同时走向更精细化的自我审视。 从“批判”到“存在”: 分析了部分作家如何将早期的阶级批判转向对“台湾主体经验的日常生活化”书写。例如,对都市个体心理的细腻刻画、女性书写对传统父权结构的解构,以及原住民文学的勃兴,共同丰富了“乡土”的内涵。 记忆的重构与历史的阴影: 探讨了在威权体制松动后,对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禁忌历史的书写如何成为新的“乡土记忆”的重要部分,文学成为疗愈集体创伤的媒介。 迈向全球化视野下的台湾经验: 总结了这一阶段台湾文学在确立本土主体性之后,如何开始以更自信的姿态,参与到全球性的文化对话中,将台湾的乡土经验视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性样本。 --- 本书特色: 本书以扎实的文献考据为基础,辅以细致的文本分析,不仅梳理了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思潮,更试图揭示文学创作背后的社会动力和哲学思辨。作者林文渊教授(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文本细节巧妙地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台湾近代文学何以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全面框架。本书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湾研究、文化批判理论的学者与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康原
 
  1947年出生在芳苑鄉,現居彰化市香山里。曾獲第六屆磺溪文學獎特別貢獻獎、吳濁流文學獎新詩獎,以及文化部「金鼎獎」。曾任賴和紀念館館長、彰化師大臺文所「作家講座」、南華大學文學系「講座作家」,及彰化師大「彰化學」叢書總策劃。2021年彰化師大駐校作家。
 
  重要著作:《懷念老臺灣》、《臺灣囝仔歌的故事》、《八卦山下的詩人林亨泰》(玉山社);《人間典範全興總裁》、《囡仔歌教唱讀本》、《臺灣囝仔歌謠》、《追蹤彰化平原》、《逗陣來唱囡仔歌1~7》、《港都的心靈律動》、《番薯園的日頭光》、《噴霧氣飛出的春天》、《施並錫的魅力刀與彩筆誌》、《賴和的相思》、《臺灣島。海岸詩》、《白沙山莊的雲》(晨星);《文學的彰化》、《八卦山》、《二林的美國媽祖》(彰化文化局);《花的目屎》、《滾動的移工詩情》、《臺灣水塔地景風貌》(遠景)等80餘本。
 
繪者簡介
 
蔡慶彰
 
  .1950年生於臺灣臺中。
  .美國密蘇里州Fontbonne大學美術碩士。
  .曾任教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等大專美術講師十年,現專事美術創作。
  .平面作品多次入選及優選於全國美展、省展、大墩美展、國際版畫展等。
  .2014年大雅大華國中公共藝術獲選製作。
  .2015年中部美展雕塑部第一名。
  .2016年大甲順天國小公共藝術獲選製作。
  .2021年獲選臺中市資深優秀藝術家。
  .E-Mail: tkj40753@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展現過往臺灣的美麗色緻/向陽(曾獲國家文藝獎)
[推薦序]走揣咱國家夢的新線索/胡長松(曾獲吳三連文學獎)
[導讀]走揣臺灣人的共同記持/曾金承(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自序]番薯記持。臺灣詩/康原
[自序]再現鄉愁/蔡慶彰

輯一  番薯的記持
01 番薯的記持
02 大肚王
03 戰事
04 消失的鹿仔
05 紅毛城
06 鴨母王
07 家園
08 消失的papora
09 大肚溪邊
10 懸山景緻
11 徙岫
12 烏水溝
13 番仔田夜祭
14 番薯
15 光明正大的海賊
16 福爾摩沙
17 海翁
18 王田
19 失聲的石獅
20 綠島的歌
21 冤魂
22 老農思牛

輯二  作家佮土地
23 走街仔先
24 無花果佮臺灣連翹
25 送報生
26 農場的風雨
27 牛車
28 志願兵的心情
29 西拉雅的囝孫
30 彼蕊,漂浪的雲尪仔
31 青色的美學
32 禪師
33 詩寫易理的作家 
34 冷水坑莊的法雨
35 黃昏
36 拖車
37 水門
38 三林港的家
39 阿祖的牛車
40 溝仔墘
41 港墘
42 古亭畚的記持
43 行跤花
44 紅樹林
45 白沙山莊
46 永遠的寶山
47 石頭心事

輯三  臺灣茶佮山
48 臺灣茶
49 茶園的歌聲
50 武界論茶
51 茶園問禪
52 泡茶
53 山中茶話
54 明鏡
55 溪頭的山路
56 愛佇玉山
57 田園
58 武界的雲
59 臺語園區的創意
60 阿里山的子民
61 開山採石
62 長尾山娘
63 雞
64 相倚
65 玻璃磅空

輯四  黃昏的故鄉
66 黃昏的故鄉
67 文武廟
68 臺中火車站
69 行過旗津
70 淡水暮色
71 海邊的黃昏
72 水牛
73 笠仔
74 追星的旅行
75 古厝
76 路思義教堂
77 唸經
78 迎媽祖
79 麗水漁港
80 梧棲漁港
81 老街的滷味
82 鹿港龍山寺
83 高美濕地
84 白翎鷥
85 臺中文學館
86 美麗佮哀愁
87 大佛出巡
88 棑仔溪
89 公園相唚
90 糖味的記持"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2672
  • 叢書系列:晨星文學館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展現過往臺灣的美麗色緻—— 讀康原新詩冊《番薯記持。臺灣詩》
向陽(教授詩人曾獲國家文藝獎)
 
  舊年詩人康原佮攝影家許萬八聯手出版《臺灣島。海岸詩》,透過伊的臺語詩篇佮許萬八的攝影,𤆬領讀者行踏臺灣海岸,走揣全島美麗的海岸景點,描寫海岸線的地質、生態佮討海人的身影,這本結合詩篇參影像的詩冊出版了後,得著誠濟人的呵咾。
 
  一冬後的今仔日,康原閣再和畫家蔡慶彰合作出版新詩冊《番薯記持。臺灣詩》,根據蔡慶彰本底畫好的圖配伊的詩,部分是新作品、部分是伊早前寫過的舊作品,一首詩配一幅圖,總共九十首。這本新詩冊佮舊年出的《臺灣島。海岸詩》相仝的所在,是兩本攏是詩篇參圖像的結合,攝影家翕的相片、畫家畫出來的圖,透過康原的詩句展現出新的感覺,嘛有詩佮圖相佮解說的對話效果;無仝的所在,是舊年出的《臺灣島。海岸詩》寫臺灣海岸的美麗,這本新冊《番薯記持。臺灣詩》寫的是臺灣歷史、文學、物產佮人文的曠闊。前一本寫地理和空間,這一本寫歷史佮時間,兩本詩冊會當合做伙來讀。
 
  《番薯記持。臺灣詩》規本冊分做四輯,第一輯「番薯的記持」,總共有二十二首詩,康原自臺灣四百年來的歷史揀材料,透過民間故事、重大事件的題材,寫咱臺灣長期受著殖民統治的悲哀,嘛寫出臺灣人追求民主自由佮主權獨立的意志。伊寫平埔族的徙岫、臺灣鹿仔的消失、鴨母王反清、蔡牽的故事、林獻堂佮臺灣文化、二二八事件等等,文辭優美、感情飽滇,確實攏有寫出臺灣人共同的記持。
 
  第二輯「作家佮土地」,收入二十五首作品,分做兩部分,前半部寫賴和、吳濁流、楊逵、鍾理和、呂赫若、葉石濤、陳千武、林雙不等作家,伊透過遮的作家的代表作,傳揚著對臺灣深沉的愛;後半部收入佮臺灣土地有關係的詩篇,比如家園、牛車、紅樹林、水門等等作品,寫臺灣人日常生活的題材。自這輯寫作家的詩內底,會當看出康原對臺灣文學的疼惜、對臺灣精神的敬重。
 
  第三輯「臺灣茶佮山」,攏總有十八首,主題量其約有三種,第一寫臺灣茶佮茶文化、第二寫臺灣的山、第三寫臺灣的動物。寫茶的詩有〈臺灣茶〉、〈茶園的歌聲〉、〈武界論茶〉、〈茶園問禪〉、〈泡茶〉等等,可見康原推廣臺灣茶米產業佮文化的用心,嘛會當看出伊對臺灣茶諺、茶歌、茶詩的修煉誠深;另外,這一輯寫的臺灣山嘛真濟,康原寫玉山、阿里山、八卦山、溪頭、大肚山、武界等等佇咱臺灣有歷史意義的地景,嘛寫有文化意義的動物,親像鳥仔、鴛鴦、土雞仔等,會用得講是注重臺灣常民文化寫出來的詩篇。
 
  上煞尾的第四輯「黃昏的故鄉」,收入二十五首詩篇,有的是地景,親像淡水的暮色、海邊的黃昏、高美濕地、漁港、臺中公園、八卦山大佛;有的是有歷史價值的古蹟佮古厝,親像文武廟、臺中車頭、路思義教堂、鹿港龍山寺、臺中文學館、臺中糖廠等等;有的是充滿田園色緻的作品,比如水牛、笠仔、白翎鷥、溪仔水等等。康原的目睭,看著的是佇歷史佮時間累積落來的古物、古味,手寫的是臺灣人生活的見證。
 
  讀康原這本新詩冊《番薯記持。臺灣詩》,有褫開臺灣過往歷史的親切感。用新詩寫舊底的代誌、土地、生活佮光景,是康原上有把握的手路,伊的詩用接近臺灣日常的語言,寫出臺灣人共同的集體記持,無論是歷史事件、作家作品或者是臺灣的茶佮山、古蹟佮古厝、鳥隻佮動物,攏有深刻的描寫。康原的詩配畫家蔡慶彰的圖,嘛會當展現過往臺灣的美麗色緻。多謝康原,用這本新出的詩冊,𤆬領讀者進入臺灣歷史佮人文的走廊,看見臺灣主體文化影目的光彩。
 
推薦序二
 
走揣咱國家夢的新線索
胡長松(台文戰線社長,曾獲吳三連文藝獎)
 
  人的存在,有生理層面的實現,嘛有心理層面的實現;有現實層面的實現,嘛有理想層面的實現。文學的存在嘛是仝款。康原先生的詩集《番薯記持。臺灣詩》所寫的,就是這款理想層面的實現。
 
  文學作家的寫作,用語言做材料,塑造歷史記持的雕像,康原〈番薯的記持〉這首詩,寫講「插過六款以上旗仔的/番薯園 毋知為啥拚生死」,講的是經歷濟濟遍外來殖民統治佮反抗的歷史,予臺灣過去毋知為啥戰鬥,毋過現此時,「愛做海洋中 獨立自由的/海翁 追求咱的國家夢」,共過去無力的記持轉化做追求新國家的行動,這是詩人對臺灣鄉親的呼籲,嘛是這本詩集上主要的訊息。
 
  現實佮記持,佇文學的書寫內面有幾个層次的實現。〈家園〉這首詩按呢寫:「草厝內 代代甜甜蜜蜜/大人囡仔 心花開/過著 無煩無惱的日子/門口埕 豬來狗去/春風 歕著洞簫跳過山/鳥隻 佇樹林唱歌揣舞伴」,書寫的是臺灣人自在、韌命的一面。就算厝外門埕「豬來狗去」(這是臺灣人攏知影、共有的歷史語境佮台語語境)是受壓迫的政治現實,厝內猶是用親情絚絚牽挽,世代生湠。〈烏水溝〉寫:「一隻鳥仔 吼啾啾/飛過 烏水溝/一陣羅漢跤/泅過臺灣海峽」這是唐山祖先過臺灣,拚性命的開拓史。親像按呢的詩,是現實的發現佮記持的粒積。這款的發現佮粒積,一點一滴,會成做國家人民共同記持的面模仔,予理想國家的面容愈來愈顯明。
 
  用現實佮記持的粒積坉底,閣進一步的層次就是對歷史現實的回應,〈海翁〉這首詩就是按呢的回應,詩用海翁隱喻臺灣。這首詩頭一節對歷史的身世寫起:「一隻佇曠闊太平洋浮浮沉沉的/海翁 享受自由自在的海底生活/身軀邊的島嶼 保護著/伊的性命佮生活的安全/予海翁佇海中快樂咧唱歌/唱出 自由的向望/唱出 路欲按怎來行?」
 
  到第二節,進入批判的段落:「拍拚的臺灣牛慢慢煞來反行/用家己耕作收成的番薯來飼豬/慢慢島上的番薯染著淡薄 臭香/扮演著 飼貓鼠咬布袋的/角色 出賣家己的靈魂/飄過臺灣海峽軁入 秋海棠/為著 淡薄仔油水/失去 擇善固執的志氣/慣勢做皇帝的 大的/放出真濟武漢的 密探/毒殺 無辜的性命」。詩人批判現此時佇臺灣為中國出聲的臺灣人,予臺灣的生存受著威脅。
 
  第二節的上尾,詩人呼求新的臺灣人志氣:「予番薯 跳向世界的舞台/予海翁 游向無際的大海/游向 咱民主的新國家」。對現實了解的基礎、到現況的批判、到未來的向望,這就是這首詩對歷史回應的結構,嘛是讀者讀這本詩集的時愛理解的重要線索。
 
  這个線索,佇「作家佮土地」這輯嘛仝款合用。
 
  〈走街仔先〉寫賴和,〈無花果佮臺灣連翹〉寫吳濁流,〈送報生〉寫楊逵,〈農場的風雨〉寫鍾理和,〈牛車〉寫呂赫若等等,攏是用文學經典來寄意,透過詩書寫臺灣作家的作品傳統佮土地的關係,以及本土作家針對外來統治的反抗。其中寫林雙不的〈彼蕊,漂浪的雲尪仔〉算是規模較大的作品,嘛是遮的詩作的代表作品。「愛歕 丟丟銅進行曲的管樂隊/予學校的老芋仔教官 教示/透早 為啥欲歕低路的台語/專制鴨霸 橫柴入灶的道理/這款對臺灣人的侮辱/予你 袂堪咧受氣/用小說來抗議 創出/小喇叭手 許宏義」,借林雙不的文本精神,寫詩人所贊同的、佮有的反抗精神。
 
  按呢,對歷史記持的經營到新國家之夢的建造,康原先生的這本詩集,是讀者認識鄉土家園上好的素材,咱會當用遮的詩做起點,進一步對咱的家園佮歷史做深入的挖掘。這本詩集透露出詩人長久以來對臺灣鄉土有深刻的觀察佮感情,佇深閣厚的感情中心,就是詩人對未來島國的向望;這本詩集的一切線索,就是欲引讀者行入其中,做伙參與新一代美麗記持的起造。
 
作者序
 
番薯記持。臺灣詩
 
  寫完《臺灣島•海岸詩》以後,佇等待晨星出版社編輯出版進前,阮想著這本冊大部分是臺灣海岸的地景佮海邊的生態描寫,真少寫著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佇阮咧思考臺灣歷史寫詩的問題時,拄好畫家蔡慶彰教授寄一本《臺島史詩》佮《大出海》民間故事的册來予阮,伊用圖像記錄臺灣的歷史佮地景。伊這圖有真濟是民間的傳說,是咱的歷史課本無讀過的故事,抑是有讀過但是真濟人有無仝款的講法,但是攏佇臺灣人的記持內底,民間的人定定咧講起佮討論的議題。
 
  當阮掀開猶未出版的《大出海》自印本,封面頂頭寫著「古今歷史勝王,敗者為寇,但是難以成敗論英雄。根據官方文書,蔡牽無惡不作,是殺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盜,為了捉拿蔡牽,發動大外宣極力貶低其人格,但也有不少民眾知道事實是官逼民反的結果。蔡牽在民間廣建媽祖廟、報恩濟貧扶弱的故事不少,與兇暴的形象不符,雖然官版海盜的流言已成為後人的想像,但其一生的行誼,仍然值得大家繼續來探討。」看著這段話的時,予阮想起歷史的解釋觀點有無仝款的面腔,這本民間故事的冊,描寫蔡牽的起基是對阮的故鄉三林港的代誌講起,細漢阮嘛定定聽著有關蔡牽佮王功池王爺關聯的故事,鄉親對蔡牽嘛有無仝款的評論,有人講伊海賊、有人稱呼臺灣的英雄,佇故鄉閣聽過一句罵人「較橫逆過蔡牽」的俗語,予阮感覺真親切佮趣味。
 
  繼續閣看《臺島史詩》文本內容,嚴格來講,這本冊內容並無史詩的文章,干焦「臺灣文化記持的圖像重現」佮「臺灣地景圖像記錄」的說明文字,猶是用蔡慶彰教授家己的歷史想法佮觀點創作的作品,圖像的內容真正精彩,有伊對性命的檢討、對藝術追求的跤步,對這塊島嶼人民內心的探討,有原住民生活文化的紀錄。阮佮蔡教授咧討論册內無史詩的時陣,伊講:「詩的部分請你這位詩人來補充。」這句話若親像是紲喙講出來,但是拍著阮的心肝,拄好我嘛想欲寫一本用圖像佮新詩來寫歷史的詩集。
 
  阮隨對蔡教授講:「好。咱來合作,你畫圖、阮寫詩、一言為定。」過一禮拜蔡慶彰教授送來一个硬碟,內面有囥兩百張左右的圖像,伊寫好圖像自由運用閣免費的授權書。伊閣講若需要補充的圖,嘛會使閣加畫,真正予阮感動的慷慨,阮真詳細去研究圖像表達的內容,佮阮這幾年佇彰化推動常民歷史的寫作,有仝款的觀點,伊用圖像來記錄歷史,這圖像予人感覺有詩味的情景。
 
  阮開始揣出較熟似圖像的內容,一張圖配一首詩,其中有一寡佮阮寫過的詩有淡薄仔牽連,阮就共𪜶囥做伙,經過半年的時間,阮完成九十首詩的創作。大約加分成四輯:第一輯「番薯的記持」,佇第一首〈番薯的記持〉阮按咧寫:
 
  插過 六款以上旗仔的
  番薯園 毋知為啥拚生死
  青龍吐珠變紅日
  黃虎攑旗來抗議
  車輪輾過基隆港
  挵死真濟臺灣人
  毋免閣唱 斷腸詩
  番薯仔囝 攑過黃虎旗
  愛做海洋中 獨立自由的 
  海翁 追求咱的國家夢
 
  這首詩寫出臺灣的命運,有咱這塊土地長期受殖民統治的無奈,這是這塊土地的歷史。這輯攏總二十二首,對古早的平埔年代開始,到近年來臺灣人的常民生活記錄,像講:寫著大肚王、臺灣鹿仔的消失、劉國軒殺害沙轆社、鴨母王反清、紅毛城、消失的papora、番仔田夜祭、平埔族的徙岫、唐山過臺灣、蔡牽的故事、林獻堂佮臺灣文化、綠島的政治犯、二二八事件等,遮攏是臺灣人深沉的記持。
 
  第二輯「作家佮土地」,這輯有二十五首,寫著臺灣作家賴和、吳濁流、楊逵、鍾理和、呂赫若、葉石濤、陳千武、林雙不等作家,這作家的作品,攏是以臺灣的歷史佮土地為創作主題,表達出臺灣人的精神。阮是按咧寫賴和〈走街仔先〉佮吳濁流〈無花果佮臺灣連翹〉:
 
  媽祖佮關公的化身
  行佇 臺灣的大街小巷
  解救 奴隸的奴隸
  走街仔先 攑真得慘的 
  彼支秤仔 秤著
  世間公理佮正義
  吳濁流〈無花果佮臺灣連翹〉:
  你佇咱的土地 種落
  無花果佮臺灣連翹 予阮
  了解 亞細亞孤兒的心聲
  可憐 起痟的胡太明
  予咱的臺灣牛 留著
  悲情佮傷心的 目屎
 
  這輯,另外加上阮二○二一年做彰化師大駐校作家時,所創作關於白沙山莊的詩,佮阮描寫故鄉三林港的一寡地景的史詩,對這輯也會使看出作家的創作佮土地的關係。
 
  第三輯「臺灣茶佮山」,這輯攏總十八首,這輯有寫臺灣產業,有關臺灣茶米的詩,臺灣茶米是咱重要的產業,但佇臺灣講著茶文化,攏咧講中國茶的故事,所以阮希望愛茶的人,透過茶會、猶是研究茶事、茶藝師的檢定考試,來推廣臺灣人的茶文化,陳玉婷老師是國際大觀人文茶道書院負責人,定定佇上課的時,講臺灣茶農咧講的俗語,親像伊定講的茶俗語有:「鼻落知芳 啉落知甘 芳袂使秤 甘袂使量 文章風水茶 盡捌無幾个/掂斗 蟾蜍皮 蔭豉仔氣 煏孤箸/做茶著愛芳氣掜有牢苦澀走有離 曷若做無好就變做芳氣走有離苦澀掜有牢/恁這用高山茶咧做紅茶 曷毋就龍蝦礤簽—拍損/恁這茶色是媠 曷毋過穿兵仔衫─青迸迸/澀盡七分芳 苦退十分甜」這是咱臺灣茶農定定咧講的言語;逐年𪜶的茶藝師檢定考試,阮攏也去為𪜶的學員上一个文化專題〈茶諺茶詩歌佮文化〉的課程,帶學員認識臺灣茶的歷史佮文化,所以佇這輯內底收入阮寫的茶詩:臺灣茶、茶園的歌聲、武界論茶、茶園問禪、泡茶、山中茶話等詩。
 
  近年來阮真積極佮陳玉婷老師合作,想欲建構屬於臺灣茶的主體文化,伊嘛出過一本《一即一切》的茶道的冊,講一寡泡茶佮茶器的代誌,佮伊的人生哲學,阮為伊的書寫〈茶佮詩〉的新詩佮四句聯:
 
  用壺泡練功夫 進入
  碗泡 用茶寫詩
  參禪悟道个 哲學
  溫佇注奉个 人生
  風佮雲踮山中 相會
  茶水佮禪詩 合一
  一塊碗 一个世界
  一葉茶 一款人生
  〈茶佮詩〉的四句聯
  ‧玉婷請我去啉茶 四秀一定著愛提
  伊講腹肚咕咕叫 食茶配話愛相招
  ‧茶中自有情詩味 毋免上山去揣詩
  風雨飄來烏暗暝 天頂嘛看有天星
  ‧茶壺杯仔相借問 啥物時陣天會光
  詩人茶農踮仝莊 茶園是日頭眠床
 
  這輯內底閣有寫著臺灣的玉山、阿里山、八卦山、溪頭、大肚山、武界等臺灣有歷史意義的地景。猶有臺灣特殊意義的動物、鳥仔類,『臺灣藍鵲』的長尾山娘,代表恩愛翁某的鴛鴦、有象徵臺灣人起家文化意義的土雞仔,這嘛是臺灣人的常民的歷史文化。
 
  第四輯「黃昏的故鄉」攏總有二十五首詩,有歷史意義的古蹟佮古厝:文武廟、臺中火車站、路思義教堂、鹿港龍山寺、臺中文學館、臺中糖廠、旗津、梧棲漁港、蘭嶼、屏東勝利村軍眷區等,遮地景攏保留臺灣人特殊的記持。猶有臺灣人真正愛欣賞的景致淡水暮色、海邊的黃昏、高美濕地、老街的滷味、迎媽祖、漁港、臺中公園、八卦山大佛,閣有臺灣人攏真懷念的水牛、笠仔、白翎鷥、溪仔水等,透濫佇這輯內底,這輯的詩佮畫保留臺灣人的常民生活情形。
 
  過去,阮佇彰化推動村史的寫作,寫作的方式以歷史學者周樑楷〈大家來寫村史:彰化縣民領導歷史意識的自覺運動〉的論述,做寫作的指導原則,對常民的角度建構庄頭的歷史,尤其是『大家』這句話,代表愛有濟種角度解釋歷史的可能;因為,歷史原本就有濟濟的面腔,生活佇仝一塊土地懸頂的人,因為個人的工作、經驗佮觀點的角度無仝,對地方的歷史會有無仝的解讀。所以有濟種面腔的解釋,表現出無仝款的常民觀點,這款的歷史上接近土地佮文化的庶民生活。
 
  親像臺語先覺詩人林沈默,捌用三字詩寫過阮故鄉芳苑的歷史,伊的詩寫:「風頭雞,水尾狗。三更啼,四更哮。……古早早,王功港,慶呱呱……東北風,吹吹煞……風姑娘,愛唱歌,風飛沙,點袂煞……青青蚵,粒粒大。海口味,無底看。漁文化,若開發。在地人,會快活。」詩中講著:古早時,王功港的鬧熱,嘛寫出入冬以後芳苑風飛沙真大的情形,這款的描寫是對阮故鄉上正確的常民生活歷史。
 
  佇這種常民歷史的寫作上,阮主張以類報導文學、新詩、小說、攝影記錄、影像創作的方式來表現,《番薯記持臺灣詩》是用蔡慶彰的圖像佮阮的新詩創作來完成記史的空課,這本冊有「左圖右文」的設計,佇阮詩的意象中,有圖像的情景,佇圖像中會當讀出詩情的存在。詩佮圖嘛也當分開來欣賞,讀者也使用家己對詩中歷史的事件去分析,反省家己對過去發生過代誌的看法,藝術佮文學作品,攏是引起讀者去思考家己的人生價值,創作出本身的新觀念,這嘛是阮寫這本冊上期待的價值。
 
繪者序
 
再現鄉愁
蔡慶彰
 
  「鄉愁」是時間、空間的記持佮情感交纏的心事,「故鄉風情」佮「文化跤跡」的重現,數十年來阮滿腹希望,上山落海,骨力佇遮畫寶島四界,走揣失落的鄉愁。
 
  阮承認家己定定以「𨑨迌」、「亂捽」的心態來創作,因為這是真正快樂的代誌。毋過有時陣嘛定定思考,應該為這塊土地盡淡薄仔責任。臺灣數百年前真少有圖像紀錄,真濟故事只靠喙耳代代相傳,要按怎轉化做畫面,變成阮的創作目標。
 
  十外冬前受邀請,去山頂部落輔導文化產業,深深感動著臺灣的媠,媠佇原鄉的人、事、物、景,這个發覺,予我真濟創作題材佮發表。對部落的延續,阮定定思考家己的原鄉,過去臺灣是平埔族群生活的所在,咱袂使予這段歷史消失去,咱的生活一定著有真濟感動的故事,值得咱投入研究,我想欲用藝術創作,閣再重現臺灣的歷史風華。
 
  臺灣四百年來因為殖民佮外來政權輪替,歷史一再翻輪重寫,真濟圖像失傳,探討臺灣人的命運、按怎繪出本土歷史圖像?這个動機其實真歹落手,只好參與各地文化采風、去圖書館揣資料佮買冊參考,來作創作的題材。而且四界去寫生,收集臺灣各地美景、民俗文化資料,將看著、聽著的,用心記錄佇畫布頂,表達對臺灣本土的關心佮愛意。
 
  阮真愛出國𨑨迌,順手速寫各國各地文化、自然風光,旅行才有覺醒佮觀照反省,最後感覺猶原是故鄉臺灣上媠。真幸運會當生長佇這塊民主自由安全的國度,予阮閣較著急、想欲用有限的性命,完成創作臺灣歷史圖像。
 
  浪漫主義的諾貝爾(Nobel)獎文學家,赫曼‧ 赫世(Hermann Hesse),伊講:「鄉愁」就是「心靈故鄉」,毋干焦(kan-na)出世的所在,也包括旅行、移民他鄉生活的感動。
 
  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中國探親,真濟轉去大陸的外省人,最後猶原是選擇轉來臺灣,做為永遠的心靈故鄉,可見臺灣真有情、真正媠。
 
  數十年來幾百幅歷史畫,罕得有機會發表,聽著阮尊敬愛慕的康原老師講起,伊欲出版新冊《番薯記持。臺灣詩》,閣欲佮阮合作,採用阮的圖像,真榮幸得著康老師的肯定佮無棄嫌,真歡喜佮感恩,阮共感謝的情份囥踮心肝底。
 
  過去家己走揣,阮是啥?阮想欲做啥?阮會曉當做啥?走揣家己過程中,有真濟的疑問,最後發覺本土歷史觀點,時時佮性命的旅程相拄,豐富創作的題材,也精彩提升阮的藝術性命。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坦白说,初翻开这本诗集时,我其实有点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淖,毕竟“台湾诗”这个标签有时意味着较高的理解门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诗歌的脉络虽然深邃,但情感的流露却异常真挚和直接。它像是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特定年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经验的挣扎与和解。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土地和故土深沉的依恋,那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既有离别的惆怅,又有扎根的坚定。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也跟着作者走过了一些重要的路口,那些被文字凝固的瞬间,其重量感是实体书才能给予的独特体验。这不仅仅是诗歌的集合,更像是一份浓缩的生命史料。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台湾当代诗歌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和对仗工整的传统优势,又大胆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叙事技巧和视角转换,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混血”风格。阅读时,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压缩进短短的几行文字中的。那些关于地理变迁和时代更迭的隐喻,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但即便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感知,其节奏感和音乐性也足以令人陶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定文化脉络下,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绝佳窗口。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也为整体阅读体验加分不少。那种微泛黄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产生一种阅读“老物件”的庄重感。诗歌的排版非常讲究留白,每一组诗句之间都有足够的空间让呼吸停顿,这对于现代人被碎片化信息轰炸的阅读习惯来说,是一种温柔的矫正。我尤其喜欢它在某些篇章里采用的打破常规的句式结构,它迫使读者的大脑必须重新组织语言的逻辑,从而获得了比预想中更强烈的冲击力。它不像那种口水诗那样追求快速的共鸣,而是需要读者投入精力去“打磨”和“解锁”,但一旦理解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是让人惊艳,作者对于意象的捕捉和转化的能力,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那些对日常景物的细腻描摹,读来仿佛能亲手触摸到当时的氛围,耳畔还能依稀听到风声和远处的喧嚣。书中那些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的句子,蕴含着一种穿越时空的韵味,让人不得不放慢阅读的速度,细细品味其中暗藏的哲思。我特别欣赏其中几首关于时间流逝的咏叹,它没有那种老生常谈的伤感,反而带有一种豁达的超脱,像是一位智者在低语,点拨迷津。整体而言,阅读过程如同经历了一场精心编排的视听盛宴,对文字美学有追求的读者,绝对不能错过这种级别的表达。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我通常不太习惯一次性读完一本诗集,但这本书却让我破例了。它有一种魔力,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不同于某些现代派诗歌刻意制造的疏离感,这里的诗句虽然意境高远,但内核始终带着一股人情味,似乎总能找到一个可以安放自己情感的角落。尤其是描写人际关系和亲情的部分,笔触极其克制,却爆发出极大的情感张力。例如,某几首诗对“等待”的刻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没有过多的渲染,仅仅通过几个精确的动作和环境描绘,就把那种漫长而无望的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非常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泡上一壶茶细细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