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論衡之道教新論

三教論衡之道教新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龔鵬程
图书标签:
  • 道教
  • 三教
  • 宗教研究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中国哲学
  • 道教研究
  • 论衡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大儒龔鵬程談道教
  宇宙運行的原理,在於它的生生不息
  宇宙若有其道,其道就是生
  故人應當寶貴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但人能否長生須憑自己的作為,不是靠著神祇庇佑
  道教,和一般的人神關係不同
  因此它是個特殊的宗教,亦可說是一種宗教革命

  秦漢以後,雖然朝廷崇尚儒家思想,但有鬼之觀念顯然在朝野較為普遍,不但占卜祭獻之事不絕,而且盛行厚葬,希望鬼在獲得這麼豐厚的奉獻後,也能庇佑其子孫。

  道教興起,主要就是反對這種世俗觀念,而呼應老子、孔子的講法。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人應瞭解這個天道的原理,努力學道行善。

  太平道所說的道,就是指「天道」。謂上天有好善惡惡之心,人應善體天心、力學真道。至於行善的倫理內容,則大體採用儒家的觀點,例如孝悌忠信誠敬仁愛等等。人只有積極行善,才能獲得吉祥的符應。若不仁不善,鬼神是不會庇佑你的。

  以此天道為教,故可稱為「道教」,其道亦為古儒家道家之說,而與民間通俗宗教拜祀鬼神以求福報者不同。因此,我說它是一種宗教革命。神不再是「神嗜飲食,使君壽考」的了。能不能壽考吉祥,全看個人的努力而定。

  道教自其崛起時,即不斷強調它與一般教法不同。以東漢流傳最早的一部太平道經典《太平經》來說,它不認為人的命運是由鬼神等外在力量所決定的,不主張與鬼神溝通,更不想向鬼神禱祀以求福佑或解除,成為對一般世俗宗教觀的大革新。但歷史的發展,乃是詭譎的。反對各種民間巫俗方術、不拜鬼神、不殺牲祭祠、不處理喪葬事宜的道教道士,在發展中卻經常被它所反對的東西羼雜進來。本書將道教細說從頭,一次釐清道、道家、道教與道教史。
 
好的,这里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面向,力求详实而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 --- 书名:《文明的交响:跨越古今的智慧探源》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与古老的回响 本书旨在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一次宏大而细腻的描绘。我们将目光投向尼罗河流域的辉煌金字塔,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畔的楔形文字,以及黄河流域的早期王朝。这不是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探究这些文明在面对自然、构建社会秩序以及思考宇宙本源时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 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上,我们解读着早期法律的萌芽——例如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它不仅是统治权力的体现,更是人类对公平与秩序早期探索的物证。在古埃及,从祭司的颂词到法老的陵墓,无不折射出他们对永生、神权与人世间平衡的深刻理解。这些文明的知识体系,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脉,支撑着后续人类思想的构建。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探究其规划严谨的城市布局,以及至今仍待破译的文字所蕴含的神秘感。这些早期人类的实践与信仰,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基石,它们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地发展出独特的价值体系。通过对这些“第一现场”的考察,读者将能够更深切地理解,我们今日所依赖的知识和秩序是如何一步步从混沌中雕琢而成的。 第二章:哲学的诞生与精神的拓荒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轴心时代”的伟大精神突破。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世界各地的先哲们几乎同时开始向内探索,追问存在的意义、道德的准则以及与万物之间的联系。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诘问、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共同奠定了西方理性思维的框架。我们不仅要重温他们的核心论点,更要分析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在雅典的民主实践中被检验和发展的。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为后世的科学与人文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与此同时,在东方,孔子构建的“仁”与“礼”的社会伦理,深刻地塑造了东亚社会的结构与人际关系模式。他的学说,以极强的实践性和入世精神,为乱世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治理之道。与之相对,老子所揭示的“道”与“无为”,则提供了一种超脱于世俗纷争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这种“有为”与“无为”的张力,构成了东方智慧的内在驱动力。 本书细致对比了这些不同地域哲学思潮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例如,希腊人对清晰定义和逻辑推理的偏爱,与东方文化中对直觉、整体性和“不可言说之境”的推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是理解人类精神史的关键。 第三章:信仰的建立与宇宙观的重塑 随着古典时代的结束,人类精神世界进入了信仰体系的全面构建阶段。本书将详述世界主要宗教的起源、核心教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 犹太教一神论的诞生,确立了人类与唯一神之间立约(Covenant)的关系,对西方伦理观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基督教的兴起,则将这种一神论的关怀推向了普世的爱与救赎的层面,并深刻地介入了罗马帝国的衰亡与中世纪欧洲的重建。 在东方,佛教从古印度的沙门传统中脱颖而出,通过其对“苦、集、灭、道”的洞察,以及对业力、轮回和涅槃的阐释,成功地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至整个亚洲,并以其高度的心理学深度吸引了无数追随者。 我们还将探讨在波斯地区兴起的祆教(拜火教)的二元论世界观,它为善恶之争提供了强大的叙事框架。这些信仰体系不仅提供了来世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统一的价值标准、法律基础以及文化认同的黏合剂。信仰的力量,往往超出了单纯的宗教范畴,它塑造了艺术、政治乃至战争的形态。 第四章:古典遗产的传承与中世纪的整合 当古典时代的光芒逐渐黯淡,其思想遗产并未消亡,而是在新的历史结构中获得了重生。中世纪的特点在于对古典智慧的“保藏”与“阐释”。 在西欧,修道院扮演了知识的“诺亚方舟”角色,抄写员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古希腊和罗马的典籍,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被重新引入西方思想界。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哲学家,试图以严谨的基督教神学框架,去调和和吸收古希腊的理性遗产,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经院哲学”。 与此同时,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者们,如伊本·西那(Avicenna)和伊本·鲁世德(Averroes),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希腊文文献,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发展。他们在医学、代数学和天文学上的创新,实际上构成了对古典科学精神的继承与提升。这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传递,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本书将着重分析这一时期不同文化区域如何“消化”并“重构”古典的知识遗产,展示中世纪并非一个黑暗的停滞期,而是一个充满知识整合与转化的关键过渡阶段。 第五章:现代性的萌芽与思想的重塑 最后一章,我们将聚焦于文艺复兴的觉醒和随后的科学革命,探讨这些变革如何最终催生了现代世界的思想版图。人文主义的兴起,标志着人类视角的回归,重新肯定了个体在世界中的价值和能力。 科学革命,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物理认知。这种基于观察、实验和数学模型的思维方式,是对先前以权威和启示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的根本性颠覆。 我们也将探讨启蒙运动对政治哲学的影响。洛克对自然权利的论述,卢梭对社会契约的探讨,以及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构想,这些思想如何共同构建了现代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石。这些关于权力、自由与公民责任的讨论,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社会形态的理性规划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明的交响》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探索历程的史诗。它邀请读者穿越时间的长廊,考察那些塑造了我们思维、信仰和社会的伟大思想是如何诞生、发展、冲突并最终交融的。通过理解历史上的智慧遗产,我们得以更好地审视当下,并为未来的道路提供参照。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龔鵬程


  1956年生於台北,為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現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曾任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旅行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著有《文人階層史論》、《經典與生活》、《唐代思潮》、《龔鵬程四十自述》、《文學與美學》、《知識與愛情》、《中國文學批評史論》等百八十部作品。
 

图书目录

編 序   人文的感應,友情的見證  陳曉林   
自 序   定光古佛今又來          龔鵬程 
弁 言   三教論衡                龔鵬程        

一 道教概說 
(一)不信鬼神 
(二)自求多福 
(三)各道其道 
(四)教中有教 
(五)不主老莊 
(六)以氣言道 
(七)成就生命 
(八)道術之分 
 
二 道教的性質 
 
三 道•道家道教道教史 

(一)各道其道 
(二)道與道家 
(三)道術各異 
(四)正道邪道 
(五)淵源互殊 
(六)教中有教 
(七)道教新史 
 
四 道門文字教 
(一)自然創生的天書 
(二)虛無氣化而成文 
(三)文字為文明之本 
(四)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道門文字教 
 
五 道教的身體觀 
(一)心體與形體 
(二)身體與天體 
(三)男體與女體 
(四)身體與國體 
 
六 早期天師道 
(一)道教研究的基本原則 
(二)《老子道經想爾》殘卷 
(三)天師道對道教的批判 
(四)被扭曲的天師道面貌 
(五)歷史的異化與還原 
 
七 《黃庭經》論 
(一)自力的宗教 
(二)普傳的方法 
(三)內外的區分 
(四)內不可論外 
(五)內多上清法 
(六)各種黃庭學 
(七)《黃庭》的理論 
(八)理論的淵源 
(九)醫道關係論 
 
八 內丹學的興起 
(一)服食與服氣:典範間的爭衡 
(二)內氣與定觀:服氣論的轉向 
(三)虛心與存神:心性論的發展 
(四)胎息與內丹:內丹說的出現 
(五)還丹與火候:《參同契》的運用 
(六)交媾與結胎:內煉者的擬喻 
 
九 《陰符經》敘論 
(一)經係唐朝以前書考 
(二)今本與《周書陰符》之關係 
(三)論今傳《陰符經》作者不可考 
(四)《陰符經》諸注本 
 
十 淨明道的道法 
 
十一 陳師道:陳侯學詩如學道 

(一)學詩如學道 
(二)學詩如學仙 
(三)學詩如學佛 
(四)詩禪不合一 
(五)論者當知道 
  附論 
 
十二 黃宗羲與道教 
(一)博學多藝的黃梨洲 
(二)梨洲與道教的關係 
(三)梨洲辨儒佛之界限 
(四)論晚明的博洽學風 
(五)好奇者辨佛老宗旨 
 
十三 道教影響下的儒家經學 
 
十四 道醫論 
(一)中醫傳統的變遷 
(二)由巫醫到巫與醫 
(三)經脈理論的形成 
(四)道醫傳統的出現 
(五)道醫流傳與發展 
(六)道醫儒醫之糾葛 
(七)道林養性與儒門事親 
 
十五 以人為藥 
 
十六 道教與書法 
(一)缺乏研究的論域 
(二)信仰文字的宗教 
(三)對於書寫的講究 
(四)關於書寫的觀念 
(五)漸行漸疏的關係 
 
十七 張三丰武學論考 

(一)依託張三丰的內家拳 
(二)依託張三丰的太極拳 
(三)依託張三丰的道派 
(四)納入道教體系中的太極拳 
(五)拳道合一的張三丰武術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自序

定光古佛今又來
龔鵬程


  一、羊頭燉之已爛,挑燈說劍未央

  晚清楊守敬以書名天下,友朋來往,筆札亦多妙趣。如梁鼎芬一短簡云:「燉羊頭已爛,不攜小真書手卷來,不得吃也。」詩人周棄子先生外祖母就是楊氏女兒,故後來看見此柬,不禁感歎「承平文宴,脯醊風流。神往前賢,心傷世變,不止妙墨劫灰之可為太息也!」

  周棄公之嘆,當然與他們那一輩師友棄其鄉里、流散入台有關。但當年楊守敬、梁鼎芬等人的詩酒文墨之樂,台灣未必不能繼承。棄公自己在東坡生日時與友人劇談,便曾說:「清班台省夙迴翔,載酒江湖亦敢狂。直以友朋為性命,豈因才略掩文章……」。

  當時他們一批輾轉入台的學仕文人,迴翔於故土和島嶼,歌哭於清班和江湖,正如此詩所云。大難之後,友朋尤親。我和陳曉林兄即在此時,因緣際會,輒與作歡,羊頭燉之已爛,挑燈說劍未央。

  後來少年子弟江湖老,前輩師友漸漸消散,幸而陪著我們的共樂同袍卻始終不曾離去。

  從前孫悟空怕闖禍,連累了師父,所以起誓說「絕不敢提起師父,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希臘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也說自己不是誰的學生,辯證法皆出於自己的探討。

  我非老孫,豈敢說此違心之語?我的本領,都憑師友。早期的,是前文所述周棄公一類人,後來仰賴同行同業則愈來愈多。相信許多人也是如此。

  但道遠而歧、術用而紛,靠知識專業或職業維繫下來的友誼,往往經不起消磨,因為人事變遷,知識專業和職業也隨之屢變。所以我還需要另一群非親、非故、非同鄉、非同行、非同業、也無任何利益交換的朋友。

  不必噓寒問暖,不必引經據典,也不用家長里短,更不須以國破家亡、新愁舊怨來藉口。我鴻飛冥冥,他們也天南地北,擔簦異路,事業各別,彼此不能長聚。但想到王維形容古遊俠:「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或李白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時,我馬上就會遇到他們了。

  我是靠曉林兄跟他們聚起來的,非儒非墨,蓋近於俠乎?飲於山巔水涯,必以缺一人為憾。

  今年我將返台,曉林說疫後久不見矣,應大集慶祝以補憾。乃輯編了我論儒道佛三教、論遊、論俠、論武、論飲食,以及在大陸十年間的遊記,合為十本,諸友贊助,共為紀念。

  二、定光古佛今又來

  我的感動是不消說的。但在此刻,正猶豫著,欲說感謝之辭還是休說為好呢,忽然想起從前恰好日本有位和尚就叫一休。

  一休出身本也高貴,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是藤原照子。可惜父母不合,照子逃出宮廷,生下了他。所以一休之名,意思大約同於「也罷」。

  也罷之人,行止不免狂亂,狎妓縱酒,無所不為。「夜夜鴛鴦禪榻被,風流私語一身閑」「美人雲雨愛河深,樓子老禪樓上吟」。本應為名教所訶,不料竟暴得大名。晚年自稱「忍辱仙人常不經,菩提果滿已圓成。拔無因果任孤陋,一個盲人引眾盲」,也不知是自詡還是自傷。

  我曾看過一休自己寫的「一個盲人引眾盲」書法條幅,拍賣價格三十八萬八。

  其實此語是用典,早期丹霞天然、大慧宗杲等禪師都說過這等話。

  大慧宗杲尤其是臨濟宗楊岐派高僧,與富季申,張九成等友善,積極參政。秦檜恐其議己,竟褫奪他僧籍,刺配衡陽。不料入城前夕「太守及市民皆夢定光佛入城,明日杲至」。所以百姓赴從者萬餘人,都說是定光佛降世。

  一休寫這句詩,雖謙稱自己只是一盲導引眾盲,但心中不會沒有大慧宗杲這段故事,也不會不知道佛教自家的忍辱仙人故事。

  我們學者文人,大抵皆如一休,乃時代之棄嬰。或苟全性命於亂世、或詩酒婦人以自晦、或議政干時以賈禍、或膺淡泊寧靜之空名、或蒙盲以導盲之譏誚,誰能僥倖有定光古佛之譽望哉?

  詩曰:我亦定光佛,曾燃七寶燈,煮字三千萬,塊然土木僧。感激唯舊友,冰塍曾偕登,又觀雲中道,稽首謝鯤鵬。

  三、莽蒼歲月,大海洄瀾

  回首當年,我還年輕時,時代倒真是站在我們這邊的。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曾經講得豪氣干雲:「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大概那時民國肇建,少年中國遂給了少年無窮底氣,故歌聲嘹亮若此。隨後毛澤東、方東美、王光祈都參加了的「少年中國學會」顯然即繼其風而起者,五四運動期間的北大「新青年」也是,但少年很快就成青年了。

  青年都做了些什麼?壯烈者,如十萬青年十萬軍;陷於盲動者,如學潮不斷,趕老師、趕校長;到台灣以後,馮滬祥雖然還在寫著《青年與國運》,青年其實已對國運無從措手。

  不只台灣如此。年輕的美國,才剛剛以年輕氣盛自誇,看不起老大腐朽的中國和英國;卻很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青年就成了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然後是性解放、搖滾樂、衣衫襤褸、反戰和躺平。青年成了國家的對立面。

  台灣不是美國,青年的氣焰張揚不起來,學潮都壓住了,時代也不一樣。一九四九年大批中壯老年學者來台,「新青年」只成為期待,老專家和中壯學者文化人才是主力。

  張其昀、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在辦學;臺靜農、魏建功、洪炎秋、何欣等在台大、國語日報社;林尹、魯實先在師大;故宮、中研院、中央圖書館也是大老雲集。出版界,如王雲五的商務、劉國瑞的學生書局、劉紹唐的《傳記文學》等等更是。台灣及港澳新馬緬越各地不願附從紅旗之青年,乃亦因緣際會,群聚於此。

  青年得前輩調護引導,甚或可以詩酒相從,無疑是幸運的。那些年,雖然李敖一直悻悻然喊著老人應該交棒,可實際上老輩愛才、獎掖青年,佳話頗多。

  那時,美國流行大師為青年開設大一通識課程,台灣也頗從風。像我大一參加國學營,方東美先生居然親臨授課,大氣磅礡、渾淪浩瀚,令人難忘。

  台北以外地區,隱士素儒,教化一方者也不罕見。友人王財貴,於師專畢業後去鄉間實習,聽聞當地有掌牧民先生,常指導鄉人讀書。財貴好奇,也跟著去看看。掌先生一問才知,除教科書外他並沒讀過任何古籍,於是才教他讀經之法。如今財貴在大陸推動兒童讀經,成果斐然,皆掌先生之賜也。

  我最近在花蓮,地方人士也常與我談到當年老儒駱香林成立說頑精舍、奇萊吟社,編《洄瀾同人集》的事。花蓮青年受其裁成鼓舞者甚多。近年風氣澆薄,一說起五六十年代,好似白色恐怖之外,這些激揚文運、少長咸集的事都不值一提了。我對此,是深不以為然的。

  四、出入三教,以實濟虛

  當然,論斷老蔣在台功過,非我小文所能為。但相對於大陸之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老蔣主推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無論如何,都是裨益千秋的大事,我自己亦深獲其益。

  首先是潘重規、周何先生等所編語文課本,加上以四書為主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對於國人之文化教養,植基甚厚。大陸至今引進、仿擬不斷,便足以見其價值。

  我父立逑公,江西吉安(古名廬陵)人。鄉邦素以「文章節義」自許,崇拜歐陽修、文天祥。明正德年間,廬陵知縣王陽明又在當地青原山講學,嘉靖年間且在六祖惠能弟子行思的道場(淨居寺)旁創青原會館,並於附近安福、泰和、永豐、吉水、新建、南城等地廣設書院。一時人才稱勝,故黃宗羲說:「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

  我生長雖在台灣,但廬陵父老很早就教會我歐陽文章、文山節義、陽明心學了。入學後,對於國語文課程植本立基之教自然也就少習若天成。

  學校對我很滿意,要不就勸我跳級,不必浪費時間;要不就鼓勵我自學,免得在校淘氣;要不則留著我,派去各種國語文競賽(作文、閱讀、朗誦、演講、書法)得獎。我則樂於以此為保護傘,可以雖在校而嬉遊浪蕩為俠客行。老師輩憫其憨直,看了也只是笑笑。

  其實那時已漸入魔道,不只是行為上練武、鬥狠、打架、爭地盤,更是從台灣武術秘笈漸漸搜羅到了香港《當代武壇》之類;從神打,進而講求神術神方如《秘術一千種》《萬法歸宗》之類江湖術士的奇門道法,續命、起魂、入陰、養鬼、圓光、降神、修禪等等,差點還要去台北南懷瑾的十方叢林。

  我家世傳之學,本來瞧不起這類江湖道術。伯父乾升公出身國立中正大學,可算新派知識份子。離開大陸時,與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在韶關相遇,一時莫逆,竟爾結拜入台。天師後來主持政府冊封之嗣漢天師府,伯父翊贊甚力,而道法本諸易學易圖,從不講怪力亂神。即使後來以風水揚名,所用亦不過江西楊救貧、賴布衣之法。堂兄龔群後來輔佐天師多年,以符法精湛見稱,但大抵也是如此。

  所以這時隱然覺得不妙,武人李小龍又猝死了,我則考上了大學,改弦更張,正當其時。乃下定決心由正道上去探微掘隱,闡發儒、道、佛的奧秘。

  除了努力聽講,還要氾濫群書,充分利用淡江大學舊藏。其次是擔心遊騎散漫無歸,每年都要自訂功課,寫成稿本。大一是註解《莊子》,大二寫《謝宣城詩研究》,大三是《古學微論》,總說儒、道、名、法、墨、與陰陽,大四又寫了《近代詩家與詩派》。一年義理考據、一年詞章,交替而行。

  五十年來,總是如此,縱橫求索,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藝術史、社會史,什麼論題都要研究。每年不少於七十萬字,不徐不急,盈科而後進。

  思想當然逐年遞有進境,範圍也愈來愈為廣袤,精勤博大,學界少有其比。古人常惋惜才子多半沒學問,因為揮灑其才即足以驚世了。享此才名,就懶得在書卷裡打熬氣力。這是才子的虛名和危險,所以我要下滿堅實工夫,不敢懈怠。

  五、遊者不拘墟、百家不通竅

  「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換一個在你心裡放馬的地方,像那遊牧的人們一樣,把寂寞憂傷都奔到天上。」

  讀書人何嘗不如此?他們雖只在書齋裡坐破蒲團,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可總是自以為在書中流浪,尋找適合墾牧的地方。而學者思想流浪之處,也希望能成讀者心裡放馬馳騁的草原。

  可是,流浪的歌者並不曉得學者所謂浪跡、放馬只是飾詞。守著地盤的專家哪需博學?田連阡陌,就耕不過來了,更何須草原連天?糊口學林,亦不能如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或如老子之為博大真人,只須簡單扼要、旗幟鮮明,便於品牌行銷即可。

  此等專家,莊子就不滿了:「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我當年既註莊子,自然就不肯再做一曲之士,想要博通載籍,「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內聖外王,能到不能到,不曉得,但立志當然如此。

  我如此博、大、高、遠,迥異於一般學人,源頭雖皆本於孔子;入機,也就是方法和方法論卻無疑來自莊子。我自稱能「以逍遙遊為養生主」,當然也是從莊子那兒學來。

  無論莊子孔子,所說道術當然沒能包括後世佛教道教,但論析判查他們的方法,我覺得可與研究古代道術一以貫之,也要通、博、美、備,不受某宗某派某時代之限。像道教,我傳承的是正一,但全真、金丹南北東西中也都講,辦「中華道教學院」時,於符籙、練養、文獻、科儀等更沒少傳授。佛教,我生長台中市,最盛的是李炳南居士的蓮社,但我沒參加,研究佛教仍從般若學六家七宗開始,空有雙輪,加上唯識和禪宗,原原本本。

  後來我把這些三教論衡的文章稱為新論、新思、新解。是因為「三教講論」形成制度,是在唐高祖時期。每年祭孔後,邀請儒學祭酒、道教大法師、佛教大和尚一齊商兌義理。可是此等論辯,成果有限,甚至增添了誤解和火氣,原因在於沒一個人真能同時懂三教,所以爭來辯去,不免出主入奴、雞同鴨講,唯我乃期一洗舊觀,再開新局。

  換言之,傳統整齊貫通了,自然就能脈絡井井,洞明諸家聚訟之癥結,並打開新思想的空間。

  六、遊居四野,以義合天

  想這樣,不只須要搏極群書,也得遊半天下(這次特輯中《時光倒影》、《龍行於野》、《遊必有方》即是我一部分遊記)。

  因爲學與遊不是一般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分列關係。《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就強調學本身就該時時練習熟習。朱子解習字為「鳥數飛也」。可見學本來就有實踐性,人不斷學,猶如鳥不斷飛。《莊子.逍遙遊》開頭大鵬小鳥那一大段,即是從《論語》這兒化出。

  遊即是學,學在遊中,故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消遙遊,學與遊是二而一的。學,依文獻、耳目見聞和思慮省查;遊就加上了貼地的人類學、鄉土志工夫,以及遊屐中偶得的機緣。

  機緣屬於天,不可能以計劃、調查得之,而要靠我的性氣、人緣,「以人合天」庶幾得之。

  所謂性氣、人緣等說不清楚的條件,古人常統稱為俠氣。俠,很難從階級屬性、行為類型或是非善惡去辨認,但其共同點是「挾」,其人皆有俠氣,能聚眾。聚眾當然也可憑權、錢、勢,但涉及俠和遊,卻還有個「義」的性質需要考量。

  義是什麼?我有次說自己寫書,有點俠義心腸。古詩《獨漉篇》云: 「雄劍掛壁,時時龍鳴。不斷犀象,繡澀苔生。」在我看,中國文化現今就彷彿這柄原是神兵利器,可以斬犀斷象的寶劍,無端遭了冷落,瑟縮在牆角裡生苔長蘚。美人落難、明珠蒙塵,皆是世上大不堪之事,我遂深懷出而搭救之心。

  這不就是義嗎?見義勇為;義不帝秦;義憤填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說的都是這個。

  而這種義,有美國羅爾斯《正義論》或我國一般政治社會學者如陳喬見《義的譜系:中國古代的正義與公共傳統》之類所不能含括者,即是俠的精神。

  俠有不軌於正義者,但正義不彰,俠者恥之,俠又是人間正義的持守者。凡事有可為、當為、不能不為,則俠客出焉,不出不足以為俠。學者的毛病,是書卷氣太重而人氣多半不足,所以要張天義、行俠道以振作之。這次特輯中《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即是例證。

  七、集思,也集喜怒哀樂

  我如此學、如此思、如此俠遊不已,當然成書數百種、交友無量數。此中是要有真正實踐工夫的,如人飲水。書要寫、酒要喝,一字一思,千折百轉,不是昏沉懵懂即可花開見佛。一人一緣,覯面相親,不是僅有「人類」、「人民」、「同胞」、「民主」等大詞就能歃血心傾。

  歷年同學、同事,與我一同闖蕩社會,辦報、辦學、辦雜誌、辦活動之同懷友生,乃因此幾乎人人皆有可憶之處。

  其中最特別的,當然是與這套書直接相關的陳曉林、吳安安、黃滈權、龔明湘、古凌、林鍾朝權、張正諸位。曉林與我,文字骨肉,俠情尤為我所敬重。擅張鐵網之珊瑚,收輯神州欲散之文心;心光無量,又能傳將盡未盡之燈。黑白有集,宗風不替。他和安安、滈權等時日相聚,輒常邀我,或竟與我同其沆瀣。如我遠去新疆特克斯辦周易大會武林大會,他們也鷹揚草原,隨至雪山;明湘號召於台灣東北角觀海嘗鮮,我等亦簇湧而聚……,實踐並體驗著我這特輯中《食趣:飲饌叢談》的趣味。此時,定光佛亦跳牆過來矣!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友道裹人,未嘗不能如詩。故我的學、思、俠、遊,朋友們也最能欣賞。現在大家一起玩玩,把它印出來,也為時代添些光彩罷!

  壬寅虎兒年,龔鵬程寫於泰山、倫敦、花蓮旅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逻辑构建上的严谨性令人称赞。我习惯于在阅读专业性较强的论著时,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逻辑上的断裂或跳跃,但在这本书里,我几乎找不到可以指摘的漏洞。作者似乎预设了读者可能产生的每一个疑问,并提前在后续的章节中以更深入的论证来解答。这种“未雨绸缪”式的写作手法,让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它不是那种靠华丽辞藻堆砌的“心灵鸡汤”,而是字字珠玑,步步为营的严密推理。每当我觉得某个观点晦涩难懂时,往往只需再往下读几页,作者就会用一个极其精妙的比喻或一个更基础的公理来支撑和阐释,这种对读者心流的精准把控,是很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坦白说,初翻此书时,我有些担心其内容的艰深程度。毕竟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很容易流于表面。然而,作者在保持其学术深度的同时,对于那些关键术语和核心概念的解释,却做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清晰度。他似乎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能用最朴素的语言,阐释最深奥的哲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他从不滥用引文来充数,而是挑选那些最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并配以现代语境下的深入解读。这使得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精神。这种平衡学术的重量感与可读性的艺术,是极高明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洗礼。从封面那略带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排版,到内页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上的匠心独运,那些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的标题,仿佛是打开一扇扇通往深邃思想殿堂的门。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质感,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享受一场触觉和嗅觉的盛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散发着低调而高雅的气质。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一下它所采用的印刷工艺,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完成了对“论衡”这一古老概念的现代致敬。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更多地体现在其对当代社会的反思价值上。尽管它探讨的是历史悠久的学说,但作者的笔触却极其敏锐地触及了当下诸多社会现象的根源。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观点如何映射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文化冲突,乃至个体精神层面的迷茫。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的框架,一个超越了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整体性视角。合上书本后,世界似乎以一种更具层次感和深度的方式呈现在眼前,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探求欲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这并非一本读完即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个可以时不时拿出来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品出新意的思想伴侣。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的那种宏大叙事能力。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或教条,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布工,将不同时期、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严密而富有张力的思想网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引导着,从一个看似孤立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探讨,这种渐进式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思想的门槛。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流变不居的概念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他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中间地带的复杂性与动态平衡。这种叙事风格,让原本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如同跟随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惊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